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介入治疗_李天晓
型:〉25mm,其中蛇形动脉瘤(Serpentine Aneurysm)是巨大
梭形动脉瘤的一个亚型。
颅内特殊动脉瘤:
不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分类 这里所指的特殊动脉瘤是:
形态学上相对于那里典型的囊性窄颈动脉瘤 病理特点上相对于单一简单动脉瘤而言 介入治疗相对复杂的动脉瘤
颅内特殊动脉瘤:
瘤颈宽大的动脉瘤 Mata’s实验 暂时闭塞实验及功能评价 局麻下进行,病人始终保持清醒状态
外科搭桥+载瘤动脉闭塞
68
8
病 例
:
2001
女
,
岁 。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2008 球囊近端闭塞
病例9:球囊+coil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孤立
10
病 例 : 女 , 岁
61
颈内动脉闭塞治疗动脉瘤:
17
病 例
: 男 ,
岁 。 因 剧 烈 头 疼 就 诊 。
3月后复查
第二次栓塞
三、合并AVM的动脉瘤
在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的研 究中,报道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27%~ 62% 。
在确诊后的5年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 瘤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7%,而动 静脉畸形病人每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 1.7% 。
多发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机会及其自然死 亡率较单发动脉瘤可能更大,因此主张 对多发动脉瘤应该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
颅内动脉瘤多半是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引起的,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对患者的健康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进行分析与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原《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文章统计源期刊。是亚洲行为医学领域唯一学术期刊,也是中国首份以脑科学命名的学术期刊。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变更为现刊名(ISSN 1674-6554,CN 37-1468/R)。
本文通过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得出结论: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好,良好的手术配合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随着现代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自2007年11月至今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16例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患者中,男75例,女41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6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其中后交通动脉瘤48个,前交
通动脉瘤26个,颈内动脉瘤18个,大脑中动脉14个,大脑前动脉瘤10个,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3例急诊栓塞,其余均为择期手术。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概要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微导管在精细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微导管在精细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 介入的精细治疗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医源性损害及术后并发症。该治
疗模式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微创治疗的发展。其中,微导管在介入精细治疗中占有
重要地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介入器械之一,并依然值得推广。
[关键词] 微导管精准介入治疗
随着精细化治疗理念的深入研究,临床上追求既要控制疾病,还要最佳的术
后康复。这不仅要求临床医务人员在临床思维上要有保护意识,而且要求相关的
器械及技术上的改进与革新。微导管在介入精细化治疗中极好地体现了这一点[1-3]。微导管一般为单腔,管径比常规导管小,更加柔软的导管。因其有造影、灌注、栓塞、支撑等作用,而在介入精细治疗中应用广泛。
微导管灌注
良恶性肿瘤的灌注治疗中,微导管与常规导管(5F)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
是常规导管更加方便快捷。溶栓治疗中,常规导管对于外周静脉内血栓的取栓、
溶栓更好,但因为本身管径较大,管身较硬,不能超选择,而不能直接用于脑血
栓的溶栓治疗,仅能起支撑辅助作用。然而微导管却能用于脑微血栓溶栓治疗。
其顺应性好,不易损伤血管,而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几率,管细等优点让其可以超
选择进入血栓形成部位而精确溶栓[4]。这是常规导管所不能够办到的。
微导管栓塞
微导管的栓塞治疗主要是针对小肝癌[5]、咯血、呕血、颅内动脉瘤、颅内动
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小肝癌因为其供血血管少而细,常规导管难
以超选择进入,故用微导管可行准确的供血动脉栓塞,减少正常血管的损伤。呼
吸系统及消化道急性出血可致人死亡,尤其是肺癌、胃癌引起的出血,内科治疗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Koos总结800例动脉瘤得出结论:有 SAH的I-II级病人主张尽早手术;IIIIV级病人在临床情况稳定并有所好转, 应即刻手术;V级的病人不建议行手术 治疗。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Suzuki等人主张对各级病人行“超早 期”手术,即在动脉瘤破后48小时内 进行手术。 • Suzuki认为在出血48小时内红细胞尚 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较少,引 起血管痉挛的可能较少。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Takahashi统计了颅内动脉瘤出血早期 (3天)和晚期手术的效果:I-II级早 期手术死亡率为5.8%,晚期为10.0% , III-IV级早期手术死亡率为32.9%,晚 期为49.2%。 • 因此,Takahashi建议对颅内动脉瘤有 SAH的I-IV级病人应早期手术
病例共享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弹簧圈的选择
–第一个弹簧圈的目的是在动脉瘤瘤腔内 起支撑构架的作用,为后续的弹簧圈起 到在瘤颈部架桥以防止后续弹簧圈移位 脱落到载瘤动脉。因此第一个弹簧圈应 该是大而且长,弹簧圈的直径应该与瘤 囊的直径完全匹配且比瘤颈的宽度大。 形态较规则的囊形动脉瘤以三维 弹簧圈 为最佳选择
动脉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
动脉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半释放技术) • 全身肝素化后,微导丝辅助下经导引 导管将支架导管头端通过动脉瘤远端, 再应用微导丝辅助微导管超选动脉瘤 囊,填入弹簧圈后将支架系统输送至 满意位置,固定输送导丝,同时缓慢 回撤微导管部分释放支架,然后逐渐 填塞弹簧圈及逐渐释放支架,直至弹 簧圈充分覆盖瘤颈后完全释放支架。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中配合护理要点
健康域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的死亡率极高,因此需要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并尽早进行干预。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有先天因素的。颅内动脉的管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所以分叉的部位容易受到冲击。如果患者先天的动脉发育有问题,就容易出现囊性动脉瘤,最后变为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也是有后天因素的。比如动脉硬化就容易造成动脉闭塞,引起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瘤体破裂,引发脑出血和致命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开颅手术和介入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护理要点
1.器械准备。(1)无菌包:用于装载无菌器械,保证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2)动脉鞘:用于插入患者的动脉,作为介入操作的通道。(3)泥鳅导丝:细软的导丝,用于引导和放置其他器械。(4)压力连接管:连接注射器和其他器械,用于控制血管内的压力。(5)导引导管:经过动脉鞘插入体内,用于引导微导管和微导丝。(6)Y型阀:用于控制介入操作中的液体流动。(7)微导丝和微导管:细长的导丝和管道,用于进一步导引和治疗。(8)弹簧圈:嵌入动脉瘤中,用于加强血管壁,防止破裂。(9)可脱性球囊:嵌入血管内,充气膨胀,用于栓塞动脉瘤。(10)液体栓塞剂:如醋酸纤维素聚合物,用于栓塞动脉瘤内的血管。(11)电解脱器:用于溶解栓塞剂以解除动脉栓塞。(12)血管内支架:在血管内植入,用于支撑狭窄的血管壁。(13)液体加压袋:用于在栓塞操作中控制液体
导丝及微导丝概述
导丝及微导丝概述根据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一级产品类别
二级
产品类别
产品描述
神经和心血管手术器械-心血管介入器械导丝
引导导管或扩张器插入血管
并定位的柔性器械。
预期用途品名举例管理类别
用于引导导管或扩张器插入血管并定位。硬导丝、软头导丝、肾动
脉导丝、微导丝、推送导
丝、超滑导丝、导引导丝、
造影导丝
Ⅲ
因此,按最新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微导丝属于导丝的一种。而新目录相比原6877分类目录,新增了导引导丝、造影导丝两项品名举例。
导引导丝是进入冠脉的,沿导引导丝上球囊和支架可以做冠状动脉内治疗。
而所谓的超滑和非超滑都是不进冠脉的,又叫做造影导丝,他们的作用是指导造影导管的前进,指引造影导管到了冠状动脉窦内,导丝就撤出来了。
超滑和非超滑是使用范围不同,以桡动脉为例,超滑用于桡动脉屈曲,锁骨下动脉转折较大的情况,也就是说导丝进去以后在透视下看到老是在一个地方打圈,或者推送阻力较大,那么这时候就要换超滑导丝,这种导丝表面有亲水涂层,更“滑”,但是这种导丝偏软,容易误入分支,而正常的非超滑就没这个问题。
微导丝则是用于插入微导管内,提供导引和支撑介入诊疗用器材。头端比较柔软,便于选择性进入血管;尾端较硬,可很好地发挥支撑作用。
一、 导丝的基本概念
作用:导丝具有将导管经皮引入血管或机体其它管腔的作用,而且是协助导管选择性进入细小血管分支或其它病变腔隙,以及操作中更换导管的重要工具。
结构:柔软尖端(soft tip)、连接尖端与核心杆中间段(solder joint)及近
端推送杆段。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
『 李东 明 . 6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 染 4 例诊 治分析 [. 5 J 中国医学创新,21, 】 00
72 1 8— 6 (5 : 5 8 .
( 收稿 日 : 0 2 0 — 5 ( 期 2 1 — 3 1 ) 编辑 : 何玉 勤 )
一
19— 1
经验体会 Jn y niu 《 外医 研 第1卷第1期( 第1 期)0  ̄5 i a t i 中 学 究》 0 g h 5 总 6 21 z) 7 2 l
但也有缺点 : 球囊 充盈时增加了动脉瘤破裂 的可能性 ,球囊暂时 阻断载瘤动脉增加 了血管痉挛 、狭窄和血栓 形成的可能 。
可有效缓解血管痉挛 ,以达到预防血管痉挛及动脉 瘤破裂等并发
症 的 目的 。
1 术 后 治 疗 . 4
术后给予常规抗凝 、抗感染 、抗血管痉挛降压等 治疗,并行 容量和降低黏滞度 。
【 关键 词 】 脑 动脉瘤 ; 弹簧 圈 ; 介入 ; 血管内栓 塞
中圈分类号 R 3 .1 79 4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 8 s2 1 ) — 1 9 0 6 4 6 o (o 2 1 0 1 — 2 5
对笔 者所在 医院治疗 的 1 8例颅 内动脉 瘤患者 的临床 资料进 行 回顾性 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早期应 用血管 内介入植 入弹簧 圈进 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 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动脉瘤夹闭及微导丝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
动脉瘤夹闭及微导丝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比较于凯
【摘要】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及微导丝置入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75例患者,其中50例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手术组),25例患者行经微导丝置入弹簧圈治疗(介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组患者良好率为90.0%,明显高于介入组的72.0%(P<0.05);手术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组(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微导丝置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均有很好的疗效,但显微手术夹闭术治疗效果更有效,患者术后恢复佳。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6(014)016
【总页数】1页(P48-48)
【关键词】动脉瘤;外科手术夹闭;微导丝弹簧圈置入;疗效;并发症
【作者】于凯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2.2+1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颅内动脉局部血管壁的膨出,在颅内压突然增大或下蹲等情况下血管容易破裂引起脑出血,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大,严重者致死[1]。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主要为外科显微进行动脉瘤颈部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它们的主要目
的即是阻断动脉瘤内的血液供应,避免其发生二次破裂出血[2]。本文比较手术开颅进行动脉瘤夹闭和介入微导丝置弹簧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脑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75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将75例患者分为手术组和介入组。手术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5.6±3.2)岁,Hunt-Hess分级:Ⅰ级27例,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
(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分析
【摘要】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腔是有效治疗动脉瘤的方法。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选择正确技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硬化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要病因。动脉瘤的发生与脑动脉先天发育不全有关,后天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也是其发生诱因。动脉瘤多位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约1/5位于脑底动脉环后半,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更多的外科医师开始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这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及生存依赖率。在传统的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手术中,有些动脉瘤由于形状、大小、部位、一般状况与病情等因素,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治疗仍然很困难,随着直接导向微导管、DSA的临床应用,以及介入专业人员的临床水平不断提高和经验的累积,使得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使开颅手术困难的颅内动脉瘤有了一个理想的替代疗法[1]。
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
选择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及其经济承受能力,医院条件及医护人员技术情况而定。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①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经造影确诊;②出血后危重患者和(或)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③手术风险及困难较大者,反复多次出血,估计粘连严重的动脉瘤;
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c mp iain n t c rfi e e e t Meh o l t sa d i u a f c . t — c o s v o s 7 p t n s w r r ae n u y ms w t d : 3 ai t e e t td a e r s i e e h
脉 瘤 的技 巧 、 果 及 相 关 并 发 症 的 防 治 。 效 方 法 : 用 不 同 的 血 管 内 治 疗 技 术 治 疗 采
治疗方法 : 治疗 均 在 全身 麻 醉 下进 行, 采用 改 良 Sli e 穿 刺 法进 行 右侧 e n r dg 股动脉穿刺 , 置入动脉鞘 , 全身肝素化后 , 用 C ri椎 动脉单 弯造影管行主动脉 弓、 ods 双侧颈 内动脉 和椎动 脉造影 。常 规行正 侧位造影 , 对病变血管根据需要行多角度 投射 , 必要 时进行局部 放大造 影 , 观察动
池 持 续 引 流 , 根 据 情 况 给 予抗 凝 和 抗 血 并 小 板 治 疗 。 见 图 1 。
基1 , 例 术后 出血 2例 。 结 论 : 期 动 脉 早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二)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二)
书接上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概括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时最常用的三种微导管塑形模式(直头,C形,S形),不同生长方向的前交通动脉瘤,需要不同塑形的微导管,绘图示意胜过千言万语:
以下三个前交通动脉瘤分别用直头、C形头和S形头的微导管完成栓塞,前回书已有详细阐述。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一)
还有极端情况,就是直头、C形头和S形头的微导管三管齐下栓塞前交通动脉瘤,详见以前的美篇。
三微管栓塞颅内动脉瘤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上回书结尾留下的悬案,本回公布结果。
患者男性,60岁,因蛛网膜下腔出血18天(Hunt-Hess III级)入院,给予急诊造影+介入治疗。
左侧ICA造影三维重建显示左前交通动脉瘤,呈牛角状分叶,下叶为子瘤。
母瘤测量,大约2×3 mm的宽颈小动脉瘤。
子瘤测量,约1.5×2 mm。
右侧ACA A1段发育差。
根据造影结果拟定栓塞方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Neuroform EZ 支架(蓝线)拟释放于左侧ACA A1-前交通动脉-右侧ACA A2内,旨在保护前交通动脉;Echelon 10微导管(红线)头端塑成S形,置于母瘤内,送入的弹簧圈如能部分挤入子瘤更好,如不能进入子瘤,则务必在支架辅助下达到母瘤瘤颈的绝对封闭,以杜绝子瘤显影。
三维成像测量左ACA A1段长度(约1.6 cm)和母瘤半深(2.7 mm),为微导管头端塑形提供量化。
塑形针将Echelon 10微导管过塑为8字形。
熏蒸、冷定型后,形状有所反弹,恰好成为我们需要的S形。
工作角度造影,母瘤显露满意,子瘤跟前交通动脉重合,但实在找不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可行性分析报告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总结报告
名称: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适应症:
1.因动脉瘤难以夹闭或病人全身状况不适合开颅手术者。2.手术央闭失败或复发者。
3.不完全夹闭动脉瘤的
4.与外科手术配合。
禁忌症:
1.对造影剂过敏者。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大于200,舒张压大于110mmHg (14.66kPa),未能控制血压者。
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明显凝血功能障碍者。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者。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临床应用效果: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起病急,风险大,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行控制。目前,尚无治疗脑动脉瘤的药物,手术治疗是彻底治愈的唯一手段,包括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如今,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均采用微创手术方法,只需要在股部用针穿一个2-3mm的小口,通过股动脉将微导管和导丝插入脑动脉瘤内,再通过微导管输送微弹簧圈等逐
步填塞动脉瘤腔,直至完全闭塞动脉瘤,达到治愈的目的。开展意义:
目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非常成熟,国内三级医院都已经开展多年;该治疗手段越来越被大多患者优先考虑。我们医院开展脑血管介入以来,已经开展了XX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已具备开展该技术的设备及人员要求,每年我院就诊脑血管病的患者较多,同时脑血管病大多属于急危重病人,诊治要求尽早尽快完成,这部分患者转诊风险较大,容易延误治疗。
安全性和合法性:
我科多名从事脑血管介入医师先后到省级医院进行神经介入专项进修学习,具备开展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术资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医疗技术之一。以其微创、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的特点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我科室开展该技术以来,操作技术成熟、规范,未出现严重的医疗事故,为我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
应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讨论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 年6 月—2013年9 月在本院进行血管
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0 例为研究对象,13 例患者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
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7 例患者以双导管、球囊辅助及支架
辅助栓塞技术。术后采用抗凝治疗及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进行治疗,观察患者
病情改变,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20 例患者经过治疗动脉瘤栓塞成功,术
中有4 例患者为近致密填塞,15 例患者为致密填塞,1 例患者出现部分闭塞情况。结论: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提升
动脉瘤栓塞成功率和安全性能。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8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1-045-01本文选取2011 年6 月—2013 年9 月在本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
瘤患者2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微导丝、微导管辅助电解可脱卸弹簧圈实施血管
内栓塞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6 月—2013 年9 月在本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
2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龄在36—70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6 岁。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情况。采用Hunt—Hess 临床分级[1]标准对20 例患者进行划分:I 级患者有3 例,II 级患者为6 例,
病例分享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三)
病例分享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三)
编
者
按
今天神经介入资讯“病例分享专栏”为大家带来的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吕明教授提供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三),欢迎阅读。(欢迎神经介入同道踊跃投稿!投稿邮箱:**************************,咨询微信号cheungtau)相关回顾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一)
•颅内动脉瘤栓塞攻略之微导管塑形(二)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上回书末尾留的悬案,本回简短说。
病例一
患者男性,54岁,以SAH于10.29急诊收入院。
CTA显示左前交通动脉瘤,左侧ACA A1段比右侧A1段发达。
手术步骤
进行DSA+介入治疗,DSA证实左前交通小动脉瘤。
Echelon 10微导管头端用塑形针塑成8字形
熏蒸、冷定型后变成我们需要的S形。
工作位路如上图,微导管顺利送入瘤腔。
微导管超选动脉瘤
经微导管依次送入ev3 QC-2-4-3D,QC-1.5-3-Helix,QC-1.5-1-Helix,完全栓塞动脉瘤。
结果
术后左颈内动脉工作位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
那位看官问了,本例跟上回书的病例同为破裂性微小前交通动脉瘤,微导管塑形也是如出一辙的S形,那么,二者有不同之处乎?书中暗表,有!唯有细看微导管超选视频,方能明鉴,上回书是微导管头自行进入瘤腔,本回书是微导丝引导微导管进入瘤腔,哪种方式更好呢?还是那句话,黑的猫还是白的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管先行还是丝先行,动脉瘤不破就行!
讲罢前交通动脉瘤,接茬儿讲另外一种常见颅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确切地讲,后交通动脉瘤更多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也有纯粹长在后交通动脉上的,但很少见。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或曰C1段动脉瘤(按颈内动脉五分段法),也有称C7段动脉瘤(按颈内动脉七分段法),实际上囊括了后交通动脉瘤(绿箭)、脉络膜前动脉瘤(蓝箭)和血泡状动脉瘤(黑箭)。根据动脉瘤不同的生长方向,微导管头端可以是C形(绿虚线)、直头或45°预塑形(蓝虚线)以及S形(黑虚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微导丝
使用说明书
器械概述: 本产品的设计为用于微导管输送时的导向。是一根不锈钢输送钢丝,在其远侧逐渐变细的锥形部分(芯丝套装一段铂金螺旋圈(绕丝组成,使微导丝的远段变得柔软。铂金螺旋圈不透X射线,在透视下操作清晰可见,可引导微导管输送到位。为一次性植入性无菌器材,主要用于介入栓塞治疗颅内血管疾患。
微导丝规格型号单位:mm
规格螺旋圈外径螺旋圈长度微导丝直径微导丝长度
SWD-100.28±0.0515********.28±0.01
SWD-140.32±0.0515********.32±0.01
1750±5
忠告:
1. 使用微导丝前一定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
2. 本产品只允许具医师资格并有神经介入治疗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
放射科医师使用。
3. 本产品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包
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4. 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器材,不可重新处理、消毒再用。重新处理、消毒
可能破坏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和/或引起病人间的交叉感染,包括同一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的微导丝一般也不再用。
适应症:
微导丝主要适用与微导管配套使用,用于神经系统血管疾患的介入栓塞治疗。如颅内动脉瘤。
可能的并发症:
可能的并发症:穿刺局部血肿、血管穿孔、栓塞、缺血、出血、血管痉挛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以及严重的卒中甚至死亡。
配套器械:
1. 波士顿/Target公司或cordis公司的-10”或-14”双标记微导管及
其配套的导引导管。
2. 一套连续加压冲洗液装置,备带旋转止血阀的三通和三通或单通开
关。
3. 一只扭转器和一只微导丝导入器。
使用前准备:
1.本器材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和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确认微导丝要与双标记微导管配套使用。
3.加压冲洗液的准备。在使用前,一定连续并开放加压冲洗液, 检查加
压冲洗液系统确保无泄漏。
4.微导丝进入微导管后,建议保持至少1-3秒一滴的加压冲洗液持续灌
注。
使用说明:
1. 本器械为纸背塑膜封装,环氧乙烷灭菌。使用前应确认灭菌有效期和
包装的完好性,如过期或包装破损,则不可使用。
2. 根据需要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对微导丝的头端进行塑形,不可用金属
物强力塑形,否则容易导致微导丝头端的损坏性变形或螺旋圈与芯丝的断裂。
3. 由微导丝的近端套入专用的导入器,确认微导丝头端进入导入器
内2-3cm,全部侵入肝素盐水中。
4. 微导管手柄安装带止血阀三通,并连接加装冲洗液灌注,导入器连同
微导丝穿过止血阀推送至顶紧微导管的手柄,推送微导丝确认微导丝柔软部分已进入微导管的主干,退出导入器,由微导丝的近端加装扭转器。推送微导丝至头端缩进微导管头端2-3mm。
5. 操作 4 时确认微导丝推送阻力,阻力过大应检查原因,解除阻力或
更换有缺陷的组件。
注意:
●扭转微导丝时,不可强力扭转。必须与推送或退回的动作同步操作,
可减少微导丝的扭转阻力。保证扭转角度,防止强力扭转微导丝断
裂损坏。
● 由于微导丝前端螺旋圈的结构,微导丝的扭转只允许顺时针扭转。
否则会影响微导丝的性能甚至会损坏。
6. 装好的组件通过带止血阀三通的导引导管继续推送,进入血管弯曲部
或血管分叉时微导丝头端应穿出微导管,不可顺时针扭转微导丝进行导向。
7. 微导管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到位后,缓慢退出微导丝,确认微导管头
端的位置,有移位重新放置。
8. 全部操作中保持加压冲洗液的灌注。
9. 微导丝退出后浸于肝素盐水中。
10. 手术结束,所用器材均按一次性使用器材规定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强力或使用金属物对微导丝头端塑形会造成螺旋圈和螺旋圈与芯丝
连接的破坏,应避免。
2. 微导丝再微导管内的推送阻力过大,组件存在缺陷或变形。更换有
缺陷或变形的器件。
3. 微导丝在微导管内强力扭转会造成微导丝的损坏,请按操作7的描
述操作。
4. 微导丝露出微导管头端不可太长,否则可能穿破血管或动脉瘤,引起
出血。推送微导丝和微导管必须在透视下轻柔操作。
5. 微导丝在同一病人同次手术中,多次使用,器械的弹性记忆性能可能
变差,可以更换新的微导丝。
禁忌症:患者高血压、血液粘稠度过高不宜使用本产品。
包装:微导丝包装在一个具防护作用的塑料护套管内,使用纸背塑膜封装。
可在未打开或未破损条件下保持无菌状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注意:如果包装已经破损,则不可再用。也不可重新包装、灭菌再用。
有效期: 2年。
保证事项:
本厂保证对本器械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按严格的规范进行生产。本保证只对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保证条款负责。在说明书中未明确规定的,无论(是法律规定的或法律未规定的是明示的或暗示的其他保证,本厂不负责。对该器械的处理、储存、清洁、灭菌以及涉及病人、诊断、治疗、手术程序和其他本厂控制的因素都会影响该器械的品质及器械的使用效果。本厂根据本保证所承担的义务仅限于负责修理或更换该器械。本厂不直接或间接地对因使用该器械所产生的任何意外的或由此而产生的损失、赔偿或费用负责。本厂既不承担也不授权其他任何人就该器械承担其他或额外的责任或义务。本厂就该器械的重复作用、重复处理和重复灭菌不承担任何责任,并对包括但不限于该器械的通用性或专用性不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保证。
产品注册证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6第3770502号(更
执行标准号:YZB/国0197-2005
生产许可证号:津(食药管械生产许 20050097号
天津市环湖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
地址:武清区石各庄镇天津飞鹰集团院内
邮编:3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