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

合集下载

十七课盼课堂笔记

十七课盼课堂笔记

十七课盼课堂笔记
上十七课的时候,我有一种内心的特别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课堂。

上课的时候,老师给了我们详细的安排,使我们十分清楚地理解到老师想要我们做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分为小组讨论,主要讨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并且进行交流,共同把我们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各自总结经验之后,老师又给我们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且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和说明,使大家非常的容易的理解老师的话,并且非常的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课堂中来。

老师给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认知,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强调学习的态度,要正确的认识和思考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知识,帮
助我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上这节课,大家都获得了很多,对未来的前景变得更加清晰,对学习的思路也更加明确。

同学们也因老师教导而受益匪浅,都十分感恩老师的讲解,感佩老师在课堂上那种关
注学生、督促学生、鼓励学生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编辑
上十七课的时候,我感到十分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上课堂,老师给了我们详细的安排,按照老师的指示,我们分为小组讨论有关课题的交流,同时,老师用实例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大家正确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同时,提醒大家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的实
践和理解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礼物,老师非常关心学生,重视他们的发言,督促学生
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受到关注。

他的教学态度让我们
学生非常的感动,同学们都收获很多,也有了更多的前景,我们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和思路。

17课课文松鼠笔记

17课课文松鼠笔记

17课课文松鼠笔记
《松鼠》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用途价值等方面的知识,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写松鼠的形态特征,如“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此外,作者还通过列举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松鼠的用途价值,如“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松鼠每年生殖两次,每胎生三四个”。

这些说明方法使得读者对松鼠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松鼠》这篇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简洁明了的说明,全面介绍了松鼠的特点,让读者对这种小动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笔记
标题:成长的桥
一、课文背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一座桥的象征,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和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二、重点词语
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黯淡:光线昏暗,不明亮。

寥落:孤单、寂寞。

馈赠:赠送(礼品或物品)。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徜徉:漫步;徘徊。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睿智:聪明而富有智慧。

弧线:(圆形的曲线)弧形;弯曲的曲线。

桥墩:桥梁两端支承桥面的立柱。

馈赠:赠送(礼品或物品)。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徜徉:漫步;徘徊。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睿智:聪明而富有智慧。

弧线:(圆形的曲线)弧形;弯曲的曲线。

17课爬天都峰课堂笔记

17课爬天都峰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课堂笔记》字数刚好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爬天都峰》的课堂笔记:
一、生字
爬(pá):表示攀登的动作。

峰(fēng):表示山峰的意思。

顶(dǐng):表示最高点或极点。

似(sì):表示好像、似乎的意思。

苍(cāng):表示青色或灰白色的颜色。

仰(yǎng):表示抬头看的动作。

望(wàng):表示看远方或高处的动作。

咱(zá):表示我们、咱们的意思。

奋(fèn):表示用力的意思。

勇(yǒng):表示勇敢的意思。

二、词语解释
峰顶:山峰的最高点。

似乎:好像、似乎的意思。

云彩:天空中的云朵。

纪念:用来纪念某人或某事的物品或活动。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后最终达到某种结果。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

汲取:吸收、摄取的意思。

鼓足勇气:用尽全力去做好某件事情的决心。

手脚并用:形容非常忙碌的样子,需要用尽全力去完成某件事情。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做事果断坚决,毫不犹豫。

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

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

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1、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毒牙、伪装〞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邱少云不怕牺牲,忍受极大痛苦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

4、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2、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词、句。

三、教学难点:1、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图示、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讲述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熟悉的英雄故事。

3、师导入语,提醒课题:1 我的战友邱少云(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师导读(2)生自由读,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3)熟悉课文内容。

2、扫除生字词障碍。

3、拼读生字,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4、指导预习课文。

(1)想一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把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画下来。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四)总结课时内容。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及检查: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略讲课文的故事梗概。

(二)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自然段:(1)疏通句子(2)重点理解:“敌人的319高地象一颗毒牙------〞的含义。

(3)归纳段主要内容。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1)读懂句子的意思。

(2)重点理解:“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体会我们隐蔽的危险性与重要性以及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3)归纳段主要内容。

3、综合理解以上内容。

(三)稳固过程:1、提问重点理解内容。

2、说说第一、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1〕〔2〕。

2、预习课文第四---八自然段。

初一语文十七课笔记

初一语文十七课笔记

初一语文十七课笔记初一语文第十七课是一篇关于自然风景的文章,以下是我对该课的笔记。

一、课文概述本文是一篇描述自然风景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某个清晨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自然之中。

二、重点词汇清晨:指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漫步:指悠闲地走,没有目的地的走。

林间小道:指穿过树林的小路,通常比较狭窄。

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欣赏美景。

神奇:指非常奇妙,不可思议。

美丽:指漂亮、好看。

三、重点句子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我沿着林间小道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享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

远处的山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是在为大自然奏响一曲美妙的乐章。

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散发出阵阵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述作者在清晨漫步在林间小道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大自然的美景和神奇之处让作者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和宜居。

五、写作特点生动的描绘: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自然之中。

细腻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引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语言简练流畅:作者运用简练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之处。

运用修辞手法: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六、拓展延伸大自然的奥秘和美丽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让大自然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之处。

六下语文十七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十七课课堂笔记

六下语文十七课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生字词。

1. 生字。

- 惧(jù):害怕。

如“恐惧”。

- 凄(qī):寒冷;冷落萧条。

如“凄凉”。

- 寞(mò):寂静;冷落。

如“寂寞”。

- 宴(yàn):请人吃酒饭;聚会在一起吃酒饭。

如“宴会”。

- 霉(méi):东西因霉菌的作用而变质。

如“发霉”。

- 籍(jí):书;书册。

如“书籍”。

- 聊(liáo):姑且;略微。

如“聊天”。

- 乏(fá):缺少。

如“缺乏”。

- 栅(zhà):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

如“栅栏”。

- 控(kòng):告发;控告;节制;驾驭。

如“控制”。

- 贷(dài):借入或借出;推卸(责任)。

如“贷款”。

- 剔(tī):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从缝隙里往外挑(东西)。

如“挑剔”。

- 毙(bì):死。

如“枪毙”。

- 袭(xí):趁人不备,突然攻击;照样做;继承。

如“袭击”。

2. 词语。

- 梗概:大略的内容。

-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 消瘦:形容(身体)极瘦。

- 冲刷:水流冲击,使土石流失或剥蚀。

-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

- 内容:人们因为汤姆和贝琪失踪而悲痛,整个小镇笼罩在悲伤之中。

这部分为后文汤姆和贝琪的归来做铺垫,通过描写人们的悲伤情绪,突出他们归来时的惊喜。

2. 第二部分(2 - 4)- 内容:汤姆和贝琪回来了。

先是写他们回来时的情景,汤姆讲述他们的历险经过,包括如何在山洞里迷路、如何找到出口等。

这部分展现了汤姆的勇敢和机智,他在山洞中的经历充满了惊险刺激,如在山洞里遇到蝙蝠、差点饿死等情况。

五上语文17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17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第17课《松鼠》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概述《松鼠》是一篇描写松鼠生活习性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松鼠的观察,生动地描绘了松鼠的形象和特点。

文章首先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特征,如小巧玲珑的身体、灵活敏捷的动作等;接着描述了松鼠的生活习性,如喜欢在树上筑巢、善于攀爬、储存食物等;最后通过对比松鼠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强调了松鼠的聪明和勤劳。

二、生字词1. 松鼠:一种小型啮齿动物,生活在树林中,善于攀爬,以坚果、果实等为食。

2. 玲珑:形容物体小巧玲珑,结构精美。

3. 攀爬:抓住东西向上爬。

4. 筑巢:建筑窝巢。

5. 储藏:把东西存放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6. 狡猾:诡计多端,不诚实。

7. 勤劳:勤奋努力,不怕辛苦。

三、重点句子1.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玲珑的小面孔上,衬着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

2. 它们总是轻快地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树干是它们的运动场,树枝是它们的跳板。

3. 松鼠喜欢在树上筑巢,它们用树叶、树枝、草等材料,把巢筑得很坚固,很美观。

4. 松鼠还善于储藏食物,它们会把找到的坚果、果实等食物藏在树洞里、草丛中,以备冬天食用。

5. 松鼠虽然不像大象那样高大,也不像狮子那样凶猛,但它们却非常聪明、勤劳。

四、课堂问题与讨论1. 请简述松鼠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玲珑的小面孔上,衬着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擦过油。

它们总是轻快地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树干是它们的运动场,树枝是它们的跳板。

松鼠喜欢在树上筑巢,它们用树叶、树枝、草等材料,把巢筑得很坚固,很美观。

松鼠还善于储藏食物,它们会把找到的坚果、果实等食物藏在树洞里、草丛中,以备冬天食用。

2. 通过对比松鼠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作者是如何强调松鼠的聪明和勤劳的?作者通过对比松鼠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强调了松鼠的聪明和勤劳。

例如,松鼠不像大象那样高大,也不像狮子那样凶猛,但它们却非常聪明、勤劳。

七年级上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17课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猫》课堂笔记一、生字词注音芙蓉鸟(fú) 鸟笼(lóng) 蜷(quán) 伏窥(kuī) 伺(cì) 妄(wàng) 消耗(hào)惩(chéng)戒畏(wèi)罪潜(qián)逃流连(lián)忘返多音字二、重点句子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有时特意省下馒头去喂它……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急飞,它也跟着窜。

这只要一刻钟或半小时的工夫。

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三妹又好气又好笑地跑过来问它。

到我膝盖上的四只都是猫,没有一只使人喜欢……对于小麻雀呢,除了肚子饿没别的本领……对于一只软软的猫,越看越可爱,几乎和我所讨厌的兔子在外形上全无分别了……它慢慢走到它的窝里睡去了。

这使我忽然良心发现,我没有权利骂猫,和两个妹妹—道骂我的猫!并决心要寻访我那只猫,重获一只猫,不让妹妹做抱猫丫头。

我决定把每天的钱省一点下来……养它一辈子。

三妹也更喜欢猫了,她叫它“我的猫”,而不叫“妹妹的猫”了。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三、文学常识及思想感情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

笔名西谛、郭源新等。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

主要作品有《猫》、《我是少年》等。

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心思想:通过三次养猫的经历,作者悟出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凡事不能单凭印象,必须经过仔细观察和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一方面是对几只猫命运的起伏跌宕的高度同情、爱怜乃至辛酸;另一方面也流露出“我”主观臆断给猫带来的伤害,折射出一种负罪感。

揭示出一种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同时折射出“我”那种博大的仁爱胸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课文笔记】一、课文概要本文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7课,题为《辛弃疾》,是一篇记叙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辛弃疾的生平以及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挂念。

二、课文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字幼主,号稼轩。

他出身于富贵之家,少年时读书不成,离家投笔为官。

后来历任行军总管、翰林学士等职,因得罪权贵,被贬职。

他痛心于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困苦,多次上书建言,但并未得到重视。

他落魄而归,独自隐居于乌江畔。

2. 辛弃疾的感慨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诗中写道:“别时容易见,满目凄凉,暗中无限事,(人)心似秋霜”。

3. 辛弃疾的了解对国家的治理辛弃疾在《太常引·临江仙》一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作者直接点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风光,以及不久后会出现的变故。

4. 辛弃疾的抒发对国家的思念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诗中写道:“还堪腻花杯,胜地致延年。

”意为当年的宴席仍然看得见,胜地的风景犹存,只可惜当年的人都已不在了。

三、课文特色1. 辛弃疾以诗词抒发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人民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国民疾苦的关怀之情。

2. 辛弃疾以“敌可宝兮饮尊劝,欲醉不能醉兮揽衣眠”。

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于国家政局的不满,对治国的良方。

3. 辛弃疾的诗歌内容新颖、独特,语言优美,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挂念之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四、课文分析1. 本课文通过辛弃疾的诗词展现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折射出我国古代礼乐之邦的文化内核,启发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的思考和认知。

2. 通过辛弃疾的诗词,使学生对辛弃疾的情感、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治理和民生问题,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3.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课文学习体会1.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诗词创作的背景,增加了对辛弃疾的敬佩和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17课《盼》课堂笔记怎么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17课《盼》课堂笔记怎么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盼》的课堂笔记可以这样写: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了解作者铁凝的基本信息和主要作品。

2.了解《盼》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二、生字生词
1.记录课文中的生字,包括读音、解释和组词。

2.记录课文中的生词,解释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三、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1.概括每段的大意,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2.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路。

四、佳句欣赏与修辞手法
1.记录课文中的佳句,欣赏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2.分析佳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了解其表达效果。

五、问题思考与讨论
1.记录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我”为什么如此盼望穿上新雨衣?
2.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六、学习心得与感悟
1.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如通过学习《盼》这篇课文,对生活中的“盼望”有了更
深的理解。

2.分享自己的感悟,如珍惜现有,积极向上,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等。

以上是《盼》的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同时,要保持笔记的整洁和条理清晰,方便以后的复习和查阅。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 迸溅(bèng jiàn):向四处飞溅。

- 挑逗(tiǎo dòu):逗引,招惹。

- 沉淀(chén diàn):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 花苞(huā bāo):花未开放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片。

- 伫立(zhù lì):长时间地站着。

- 伶仃(l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 忍俊不禁(rěn jùn bù jīn):忍不住笑。

- 仙露琼浆(xiān lù qióng jiāng):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

2. 理解词义。

- 繁密:多而密。

-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 稀落:稀疏,零落。

- 盘虬卧龙:盘绕横卧着的虬龙。

文中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6段):赏花。

- 第1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

- 第2 - 6段:从整体到局部描写紫藤萝花。

先写花瀑,“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比作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繁茂和气势。

接着写花穗,“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细致地描绘了花穗的颜色变化。

最后写花朵,“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朵比作帆和笑容,既写出了花朵的形状,又表现出花朵的生机与活力。

2. 第二部分(7 - 9段):忆花。

- 第7段:“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相沟通,把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浅紫色,表现出花香的轻柔、梦幻。

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一、课文背景《动物笑谈》是一篇富有幽默感和趣味性的文章,通过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文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康拉德·劳伦兹。

二、主要内容1.文章开头,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研究动物行为的经历,引出了与动物相处的趣事。

这些趣事不仅让读者捧腹大笑,也展示了作者对动物的深入观察和了解。

2.接着,作者详细讲述了几个与动物相关的有趣故事。

例如,鹦鹉可可的恶作剧、水鸭子的生活习性、以及作者与黄冠大鹦鹉之间的亲密互动等。

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对动物世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3.在描述这些趣事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感染力。

同时,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现了动物的可爱之处和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

三、中心思想《动物笑谈》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描述人与动物之间的趣事,作者呼吁人们关注自然、尊重生命、爱护动物。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写作特点1.语言幽默风趣:作者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充满了幽默感。

2.观察细致入微:作者对动物的观察非常细致,能够捕捉到动物们的微妙表情和动作,使得描述更加生动真实。

3.情感真挚动人:在描述与动物的互动过程中,作者流露出了对动物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五、读后感悟《动物笑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捧腹大笑,更让我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美。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更加懂得了尊重生命、关注自然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对于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然、爱护动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

7年级语文上册17课笔记

7年级语文上册17课笔记

7年级语文上册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一、生字注音哺乳(bǔ) 羞怯(qiè) 写照(zhào) 匍匐(pú fú) 写生(shēng) 禁锢(jìn gù) 绰号(chuò) 蜿蜒(wān yán) 怪诞不经(dàn) 崇高(chóng gāo) 慈爱的(yīng gāi)二、多音字二、多音字禁锢(jìn gù) 蜷伏(quán fú) 唠唠叨叨(láo lao dao dao)三、词语解释1.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诞,荒唐、离奇。

不经,不正常。

2. 盛气凌人:以威严或骄横的气势压人。

凌,欺压。

3. 活蹦活跳:活泼、生动的样子。

4.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径,小路。

庭,院子。

5.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四、问题归纳1. “我”与小鸭子的互动和“我”的亲身经历说明了科学家研究动物的行为重要吗?为什么?答:重要。

因为科学家研究动物的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人类提供帮助,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2. “我”在观察小鸭子时有哪些有趣的发现?答:“我”发现小鸭子在游泳时总是把头埋在水里,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寻找食物或者是在享受游泳的乐趣。

此外,“我”还发现小鸭子在走路时总是摇摇摆摆的,这可能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走路的技巧。

答:“我”发现小鸟在飞行时总是发出悦耳的鸣声,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与其他鸟类交流或者是在享受飞行的乐趣。

此外,“我”还发现小鸟在寻找食物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倒挂在树枝上或者是在草地上快速奔跑。

4. “我”在观察小乌龟时有哪些有趣的发现?答:“我”发现小乌龟非常可爱,它们总是慢慢地爬行,而且它们对周围的事物非常好奇。

当“我”把小乌龟放在桌子上时,它们会伸出长长的脖子四处张望。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笔记
《秦时明月汉时关》
1.作品简介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历史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灭掉了赵国,蒙恬率军逐渐攻下了匈奴,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

2.文学特点
(1)以历史事件为基础,虚实结合,相关历史事件与人物准确无误。

(2)描写细腻,语言简明干练,文字流畅。

(3)运用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手法,使小说充满悬念和变化。

(4)表现了蒙恬勇猛果敢,处事机智,人格高尚的形象,彰显了中国优秀古代将领的形象和精神。

3.课文解读
(1) 以“关”为中心构思,先是赵国守关,秦军攻关;后是秦军守关,匈奴攻关,最终夷门关因蒙恬之役而攻克。

(2) 通过描写蒙恬的形象,表现了他顺应时代潮流,果敢、机
智、英勇、胆识、忠诚的形象。

(3) 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众人的不同心态与处境,突出了“舍生取义,爱国奋斗”的精神。

(4) 揭示了古代军事中的“屯粮先期”、“连环计”等战争策略,以及“催眠术”、“挟天子以令诸侯” 等政治手法。

4.结尾点评
小说结尾,蒙恬率军攻破了夷门关,使匈奴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大战略要地,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个结局不仅展现了蒙恬的革命人格,还表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必然趋势,是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

七上语文书17课笔记

七上语文书17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动物笑谈》课堂笔记作者简介: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

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狗的世家》等。

生字词:1. 字词促成(cuòchéng)柠檬(níng méng)携带(xiédài)绰号(chuòhào)嗔怪(chēn) 小凫(fú) 麝香(shè)蹒跚(pánshān) 羞怯(qiè) 驯养(xùn) 禁锢(gù)虐待(nüè) 咒骂(zhòu) 匍匐(púfú) 怪诞不经(dàn)2. 解释哺乳:用母乳喂养。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盛装:华丽的装束。

荒诞不经: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整体感知:1.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了作者与水鸭、鹦鹉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

文章以“笑谈”为线索,通过对水鸭、鹦鹉和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本文的中心句:明确:“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3..课文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哪三件趣事,其中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明确:①在艾顿堡车站,“我”对前来寻找我的鹦鹉“可可”大声喊叫;②鹦鹉“可可”把“我”父亲身上的衣服扣子全咬了下来;③鹦鹉“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绕在树上。

句子理解:1. “我生平只看过两幅黄冠大鹦鹉的肖像。

”句中的“只”和“两幅”表明了作者对于黄冠大鹦鹉的关注和喜爱。

2. “我总想,那只死去的可怜的小鸟,只要早生几年,不碰上这个孵绿鹦鹉的好时候,说不定会有一位鸟类学教授活到今天呢。

”这句话幽默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逝去的遗憾和对生命的尊重。

问题研究:1. 作者为什么说“科学的怪诞不经往往来自教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答:作者认为有些教授为了追求科学成果而不择手段,甚至曲解事实,这种行为违背了科学精神,因此被称为“科学的怪诞不经”。

五上语文语文17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语文17课堂笔记

五上语文语文17课堂笔记本次语文课堂主要内容是第17课的学习笔记,我们将重点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以及故事的寓意等方面。

下面是本课的详细内容:一、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课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敢和自信的故事。

主要情节围绕着小猴子咬山的传说展开。

故事开始,小猴子在想办法咬掉大山,以便方便行走。

其他动物对他的想法产生了怀疑,但小猴子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做到。

最终,小猴子战胜重重困难,成功地咬掉了大山,展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二、人物形象描写本课主要有两个角色,分别是小猴子和其他动物。

小猴子被描绘为勇敢和聪明的形象,他敢于挑战困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其他动物则代表了对小猴子信心的挑战者,他们以各种方式质疑小猴子的想法,但最终被小猴子证明是错误的。

三、语言运用故事中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描写小猴子咬山的时候使用了“他拼命咬啊,咬啊”这样的表达,形象地展示了小猴子的努力和毅力。

此外,故事中还使用了一些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寓意与启示故事中的小猴子通过咬山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够战胜困难。

无论别人怎样质疑,只要相信自己并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故事还启示我们要学会自信,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话影响,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

五、总结本课通过小猴子咬山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勇气和自信的重要性。

故事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运用生动有趣。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只要有勇气、自信,并坚持努力,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以上就是本次语文课堂笔记的内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并从中汲取勇气和自信的力量。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

谢谢!。

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堂笔记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的课堂笔记如下:1. 生字组词:嘱(zhǔ):嘱咐、医嘱、叮嘱、托嘱、遗嘱秘(mì):秘密、秘书、隐秘、神秘、奥秘告(gào):告诉、告别、讣告、告诉、投诉诉(sù):告诉、诉说、诉讼、控诉、倾诉2. 多音字:宁:宁愿(nìng)宁静(níng)吐:吐痰(tǔ)吐出(tǔ)3. 近义词:叮嘱——嘱咐乱糟糟——乱哄哄沉甸甸——沉甸甸明亮——明晰模糊——朦胧仔细——认真4. 反义词:重——轻明亮——昏暗仔细——马虎干净——肮脏5. 词语解释:千言万语:形容话很多。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6. 句子解释:(1)“蓝盔”指的是什么?“今天,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从一个士兵的头上摘下来的。

它融入了祖国的泥土,却留在了妈妈的怀抱。

”这句话的意思是,“蓝盔”是指维和战士头戴天蓝色钢盔,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

在战争中,为了避免因混乱中交战各方无法识别而造成误伤,和平时为了便于识别交战各方,联合国规定参加维和部队的每个特战队员均佩戴蓝色的头盔,头盔上的钢盔上均缀有联合国标志和英文的UN。

(2)“这里……又需要月儿圆圆的梦,需要建立梦中的童话城堡。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的儿童需要一个美好的梦想,需要一个童话般的梦想,就像月儿圆圆的梦一样,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城堡。

7. 课堂笔记:本课讲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在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故事,表达了对维和部队士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维和部队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在学习本课时,需要注意生字词的拼写和读音,以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年级上册语文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堂笔记

二年级上册语文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堂笔记

二年级上册语文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堂笔记
《难忘的泼水节》的课堂笔记:
一、生字组词
忘(忘记)(难忘)泼(泼水)(活泼)度(度过)(年度)龙(巨龙)(龙王)炮(花炮)(礼炮)穿(穿衣)(穿过)向(方向)(向往)令(命令)(口令)
二、多音字
好hǎo(好像)hào(好奇)
空kōng(天空)kòng(空地)
乐lè(快乐)yuè(音乐)
盛shèng(盛开)chéng(盛饭)
三、近义词
特别—非常欢乐—快乐开心—高兴祝福—祝愿
四、反义词
特别—一般欢乐—痛苦开始—结束
五、词语积累
敬爱鲜红火红欢乐欢呼开心幸福难忘水红色咖啡色四面八方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六、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以上是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的课堂笔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课堂笔记》1. 主题:古诗词赏析——写景抒怀2. 内容概要:2.1 古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我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2.2 本课将主要学习古诗词中的写景抒怀,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课堂内容:3.1 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本课的主题——写景抒怀,并简要解释了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

3.2 老师通过展示多个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古诗词的写景手法。

特别是通过《静夜思》等经典作品,让学生对古人对自然的感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3 随后,老师请学生进行群体讨论,让学生们共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古诗词中情感抒发的认识,展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情感表达。

3.4 课堂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和创作,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共享。

4. 学生收获:4.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的写景抒怀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

4.2 学生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古诗词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4.3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学生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总结:5.1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教学目的明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5.2 学生们在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的也提高了对自然、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5.3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展望:6.1 下节课可以继续延伸古诗词的学习,邀请学生共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2 通过多种形式,如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推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第十七册备课笔记1、我的战友邱少云一、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毒牙、伪装”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邱少云不怕牺牲,忍受极大痛苦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

4、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2、了解人物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理解词、句。

三、教学难点:1、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图示、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讲述英雄事迹。

2、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熟悉的英雄故事。

3、师导入语,揭示课题:1 我的战友邱少云(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师导读(2)生自由读,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3)熟悉课文内容。

2、扫除生字词障碍。

3、拼读生字,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4、指导预习课文。

(1)想一想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把描写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现的句子画下来。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四)总结课时内容。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检查: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3、略讲课文的故事梗概。

(二)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自然段:(1)疏通句子(2)重点理解:“敌人的319高地象一颗毒牙------”的含义。

(3)归纳段主要内容。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1)读懂句子的意思。

(2)重点理解:“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体会我们隐蔽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以及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3)归纳段主要内容。

3、综合理解以上内容。

(三)巩固过程:1、提问重点理解内容。

2、说说第一、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练习第一题的(1)(2)。

2、预习课文第四---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与检查:1、默读课文,说说邱少云和战友们的隐蔽情况。

2、讲讲第一、二、三自然段各讲了些什么。

3、回答问题。

(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四---八自然段:(1)读通句子的意思。

(2)画出“我”看到邱少云身上着火后的心情和邱少云反应的片段。

(3)师串讲:第一步,讲中午的时候,敌人采取“火力警戒”的办法--- 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

第二步,讲“我”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的内心活动。

第三步,讲邱少云壮烈牺牲。

(4)归纳段意。

2、讲读第九、十自然段:(1)疏通句子。

(2)讲黄昏的时候,部队冲上“391”高地。

(3)在邱少云的鼓舞下,迅速地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四)巩固过程:1、重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熟读第七八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第四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练习过程:1、读下面词语,说说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控制毒牙袭击伪装扯掉熄灭刀绞漫山遍野满腔怒火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茅草发现()()的口号发出()()的口号发动()3、造句。

发觉------漫山遍野------4、扩句。

(1)我们摸进山坳。

(2)小红学习。

5、在文中找出表示动作、心情的词语。

表示动作的:表示心情的:(三)布置作业:完成笔记作业教学后记:这篇课文的内容浅显易懂,在理解课文注意帮助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火烧到邱少云的身上——“我”的内心活动——邱少云一邱少云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发出呻吟。

2、詹天佑一、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词。

2、了解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3、学习从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中了解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4、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个自然段。

5、练习缩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词。

2、理解课文,了解詹天佑的事迹。

三、教学难点:1、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练习缩写课文。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四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那时造铁路很难。

3、人物事迹简介。

(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齐读(3)让学生自由读,画出生字词和自己很受感动的句子。

2、扫除生字词障碍:(1)拼读生字,书空练习。

(2)运用字典,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词的意思。

3、指导预习:(1)想一想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中克服了那些困难。

(2)把课文中最使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

(3)查字典,联系上下理解下面的词语:杰出控制轰动轻蔑嘲笑毅然勘测狂风怒号(四)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与检查:1、检查生字词2、检查预习情况(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自然段:(1)默读(2)师讲解:第一句不但简明扼要地评价了詹天佑是怎样的人,而且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第二句点明本文只写詹天佑一生中最光辉的事迹之一——修筑京张铁路。

第三句话简要地讲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意义。

2、讲读第二三自然段:(1)梳理句子。

(2)老师串讲:第二自然段,先讲京张铁路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所以清政府提出修筑计划,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接着讲帝国主义无理要求来要挟清政府。

最后讲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

第三自然段先讲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接着讲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

(3)归纳。

(四)巩固讲读过的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1、理解课文熟读课文2、预习第四---七自然段。

第三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与复习:1、检查生字词。

2、提问,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情况。

(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四五六自然段:(1)读懂句子。

(2)师讲解:第四自然段重点写勘测过程中詹天佑是怎么做的。

第五自然段写施工中开凿隧道的情况。

(3)归纳、总结:从这些具体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詹天佑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做法,说明詹天佑时时处处都不忘为国争气,詹天佑为工程付出艰辛的劳动,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才干。

3、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

(五)小结(六)作业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做课后练习第四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指导练习1、把下面的加点的字注音:居庸关()恶劣()经纬仪()詹天佑()泥浆()藐视()2、按意思写词语。

(1)才能,成就超过一般人。

()(2)连连称赞,不住地说一些称赞的话语。

()(3)环境非常不好。

()(4)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或条件。

()3、造句(1)恶劣------(2)毅然------4、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5、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笔记作业教学后记:通过阅读,注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板书设计:詹天佑受命詹天佑克服种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完成铁路工程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3 凡卡一、目的要求: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3、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活动。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教学难点:1、了解凡卡的内心活动。

四、时数安排:本课用四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过程:1、指导看图。

2、简介时间背景和国家,人物的处境。

3、揭示课题:3 凡卡(三)新授过程:1、初读课文:(1)老师领读(2)让学生自由读(3)画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2、扫除生字词障碍:(1)读读写写生字(2)借助字典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3)找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原句,读一读。

3、指导预习:(1)想一想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2)凡卡在写信的过程中想起了那些事?他为什么会想起这件事?(3)凡卡写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五)巩固过程:1、讲讲生字词的意思。

2、读通句子(六)布置作业:1、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过程(二)复习与检查:1、检查生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

(三)新授过程:1、讲读第一、二自然段:(1)疏通句子(2)老师串讲: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凡卡的年龄、工作和生活环境。

说明凡卡的生活多么艰苦。

第二自然段写凡卡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情,说明他对老板等人多么恐惧。

2、讲读第三---十五自然段:(1)读通句子(2)老师讲解第一层,讲凡卡是个孤儿,介绍了凡卡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层,讲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悲惨生活,要求爷爷接他回乡下去。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预习未讲内容第三课时教具准备:图放大课文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与复习:1、检查预习情况。

2、提问复习已教内容。

(三)新授过程1、继续讲读第三至十五自然段:第三层,讲凡卡回忆他和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

(1)读通句子(2)师讲解第四层,讲凡卡在信中再一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和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老师讲解重点句子2、讲读第十六---二十一自然段:(1)梳理段落与句子。

(2)师讲读:主要写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的梦。

讲解一些关键语句,弄清:凡卡的信能寄出去吗?凡卡的现实与梦想。

(四)小结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1、总体理解课文,深入了解凡卡的内心活动。

2、思考与练习。

第四课时教具准备:图练习册教学过程:(一)给下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

革{ 金{人{ 示{(二)读课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

慈悲2、谁也不敢欺负您。

欺负3、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甜蜜(三)选词填空希望盼望期望指望愿望凡卡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给爷爷写了新:“我的生活没有()了,连狗都不如!------”他()爷爷接到信后,立刻带他离开这儿,他把信塞进邮筒,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睡熟了。

教学后记: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便显的深入浅出了。

板书设计:1、介绍了凡卡的年龄、工作和生活环境。

说明凡卡的生活多么艰苦。

凡卡2、写凡卡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情,说明他对老板等人多么恐惧。

3、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4 养花一目的要求:1、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