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角度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社会学角度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社会学角度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在社会学中,性别是指社会和文化角色,而性别角色则是在社会中被赋予男性和女性的特定行为和职责。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刻板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别与性别角色,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社会学认为性别并非生物学上的固定属性,而是一种社会构建。

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性别特征和角色,这些特征和角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获得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渠道接受到有关性别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这些影响塑造了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行为方式。

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在行为、外貌、性取向等方面的预期和规范。

然而,这些性别角色往往是基于刻板印象和偏见构建的,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选择。

男性被期望具备强壮、勇敢、果断等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温柔、体贴、从属等特质。

这种刻板印象对于男性和女性都存在压力和困扰,限制了他们展示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空间。

三、性别与社会不平等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导致了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平等。

男性在职场中更容易升职和获得高薪,而女性则往往面临职业发展的障碍。

此外,传统的性别观念使得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主要负责照顾孩子和家务,这使得女性面临着家庭与职业的双重压力。

因此,性别不平等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变和干预。

四、性别的多元化和流动性尽管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存在刻板印象和规范,但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行为并非单一且固定不变的。

性别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涵盖了不同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接受跨性别、非二元性别等性别认同形式,这表明性别在不断流动和变化中。

这样的多元化认知有助于打破性别角色的束缚,创造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

五、性别与社会变革性别和性别角色在社会变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规范也在逐渐改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性别和性别角色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通过社会学视角分析性别与性别角色,可以深入探讨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揭示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性别不平等的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看待性别和性别角色,首先需要明确性别是社会建构的概念。

性别并非生理或遗传决定,而是社会对于个体特征的性别化分类。

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被赋予特定的性别角色,即社会对性别的期望行为和角色。

男性被赋予更强调自主、竞争和支配的性别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更注重关怀、柔和和服从。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接受社会价值、规范和角色的过程。

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的社会化作用,个体接受并内化了与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和角色。

从幼儿园起,男孩被鼓励表现出勇敢、强壮和理性的特点,而女孩则被鼓励表现出温柔、细心和情感表达的特点。

这些性别角色的内化导致了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性别角色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性别角色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

男性的强调竞争和支配的角色使得他们在情感表达和照顾他人方面受限,女性则受到在职业发展上的限制。

其次,性别角色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男性的支配角色使得他们在家庭和职场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女性则常常受到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再次,性别角色对于LGBTQ+群体造成了排斥和歧视,迫使他们在社会中隐藏自己的性别认同。

为了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社会学提供了一些观点和路径。

首先是拆解性别角色的二元对立。

社会应该摒弃对于性别的二元划分,尊重每个个体的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

性别不应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个体应该自由选择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

其次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应该摒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有思维模式和期望,允许个体不受性别限制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此外,教育在重塑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避免性别歧视,给予每个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根据不同性别所期望的行为、特质、能力和责任等
方面的角色。

通俗地说,性别角色就是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扮
演的角色。

从生物学上来看,男人和女人在体形、生理和心理上不同,这
也导致了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所差异。

但是,这种生理上的差
异却被社会文化强化并巩固,最终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性别角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这个研究中,性别不是一种自然的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建构。


会文化为不同性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和角色期望,这也是导致性
别不平等的根源。

从历史发展来看,性别角色一直是在改变着的。

在过去,女性
被认为是家庭的管家,而男性则承担了家庭经济和政治上的责任。

但是,随着女性在工作和学历上的提高,这种性别角色期望也随
之发生了变化。

现在,女性也可以参与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中,而男性也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

但是,尽管性别角色有了改变,但是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着男女性别的差异。

男性同事更容易晋升到管理层,而女性则被贴上了“娇弱”的标签。

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会文化中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期望。

性别角色期望的变化需要时间来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一个平等的社会需要不断地反思并批判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以便实现真正的平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性别差异和社会认知一直是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性别差异是指在不同的生理生化和生理心理基础上,男女在某些方面的行为、能力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社会认知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認知。

性别别差异与社会认知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社会认知作为一种人类认知活动,也是影响性别差异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性别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

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

一、性别别差异与社会认知性别差异广泛存在于人类的不同行为和认知领域,涉及到了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

最早的性别研究主要关注男女的生理差异,然而随着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对性别差异的关注逐渐从生理方面转向社会认知方面。

社会认知涉及了人们对性别的起源、性别角色和性别特质等方面的认知。

性别角色是一种文化习俗,指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行为,比如男性擅长体育,女性擅长家务。

而性别特质是性别差异的另一种表现,指具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行为特点或人格特点。

比如传统上认为男性更强调竞争和控制,女性更强调同情和合作。

总的来说,性别别差异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的性别认知会影响他的社会认知,而社会认知也会影响他的性别认知。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关注性别差异和社会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的原因性别差异与社会认知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包括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1. 生理因素性别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

男女的内分泌系统、生殖器官、脑结构和神经系统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男女的行为、能力和认知特点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男性在空间感知、方向感和抽象推理方面通常表现更好,而女性在颜色记忆、语言流畅和情感识别方面通常表现更好。

这些性别差异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大脑的构造和功能,这表明生物学因素在性别差异和社会认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心理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对性别别差异和社会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男女性别差异研究报告

男女性别差异研究报告

男女性别差异研究报告男女性别差异研究报告1. 引言性别差异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男女性别差异涉及到不同领域,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讨男女性别差异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2. 方法2.1 参与者本研究共有250名参与者,其中125名为男性,125名为女性。

参与者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

2.2 测量工具为了评估男女性别差异,在本研究中采用了以下测量工具:- 心理学问卷:包括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社交行为等方面的评估。

- 生理测量:通过测量生理指标如体重、身高、心率等来评估生理方面的差异。

- 知觉实验:通过给参与者呈现不同刺激情境,并记录他们的反应来评估感知差异。

2.3 数据分析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来比较男女性别差异是否显著。

3. 结果3.1 心理学方面在心理学方面,男女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格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更倾向于外向和冒险的性格特征,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内向和谨慎的性格特征。

- 情绪状态:男性在应对负面情绪时更倾向于愤怒和紧张,而女性更倾向于焦虑和情绪低落。

- 社交行为:女性在社交场合中更注重亲密关系和合作,而男性更注重竞争和权力。

3.2 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男女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身体组成:男性在平均情况下体重和身高更高,而女性在体脂含量上更高。

- 肌肉力量:男性在肌肉力量上普遍比女性更强。

- 大脑结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结构上存在差异,例如海马体和杏仁核大小。

3.3 知觉方面在知觉方面,男女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空间能力:男性在空间认知和导航方面的优势明显,而女性在颜色区分和记忆方面表现更好。

- 音乐感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在音乐感知方面更敏感。

4. 讨论男女性别差异的产生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男女差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性染色体和激素水平的差异会导致生理和心理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一是智力的发展的最高峰年龄一般约在 30岁,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接近老年 时下降得最快;另一是不论男女,延长正规 的教育都可使个体在智力测验中测得的智商 有所增加。
第5章
男女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 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占优势; ◇ 在语言方面,女子的口才普遍比男子好; ◇ 在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视觉和对空间物 体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方面,男子都比女子更强; ◇ 数学能力,男子比女子增长得快; ◇ 在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 于男性;
第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 角色价值观的形成,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 产生。
第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 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第5章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 性别认同。 ◇ 性别分化。 ◇ 亲长认同。
第5章
四、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第5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女性加入 了职业大军的行列,与男性一道参加各种各 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时代不 同了,男女都一样!”
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男孩女孩的教养 态度也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规范 还是有较大差异。
第5章
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5章
3. 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是如何知觉其周围 的事物,并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的。
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
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
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

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性别差异

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性别差异

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性别差异一、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自古以来,性别差异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在传统社会中,男人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心,而女人则被限制在家庭内部发挥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性别差异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性别平等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二、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性别差异社会学家在研究性别差异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社会角色和性别差异社会角色和性别在传统社会中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社会和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定义和期望,探究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性别差异。

2.教育和性别差异教育是社会性别差异研究中重要的因素。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往往非常有限,而现代社会则重视性别平等,为男女提供相同的受教育机会。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教育方式对性别差异的影响,来探究性别差异的成因和转化。

3.职业和性别差异职业也是性别差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只能从事家庭和服务性工作,而现代社会则提倡性别平等,为男女提供相同的就业机会。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职业中男女比例的不同,来探究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的成因和影响。

4.文化和性别差异文化是性别差异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对于性别的认识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学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对于性别的认识和要求,来探究性别差异的成因和变化。

三、性别差异研究的意义性别差异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社会问题,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性别差异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性别歧视和性别平等问题的存在,并且寻找针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同时,性别差异研究还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不同的性别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和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向不同的性别提供不同的政策和服务。

最后,性别差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性别平等对于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社会学与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

社会学与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

社会学与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不仅仅指代生理上的男性和女性,更包括了在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在社会学与性别研究领域,对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中由男性和女性所扮演的特定角色和担当的责任;而性别不平等则是指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平等地位。

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

性别角色的形成和约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男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权威人物,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家庭中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导致了男女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期望有所不同,甚至会对个体的人生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性别角色的固化体现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也给人们的性别意识和行为习惯带来了种种局限。

性别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职场环境还是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教育领域,男女生在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女性在科技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比例相对偏低;而在职场环境中,女性因为性别而面临着晋升机会的局限和薪酬的不平等待遇。

在家庭生活中,传统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女性承担家庭责任的偏见,缺乏家庭和工作平衡的问题成为了困扰许多女性的难题。

性别不平等不仅仅伤害了女性的权益,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男女在社会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所以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社会学与性别研究领域的学者们通过对性别问题的深入探讨,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性别角色的重要性,挑战现有的性别固化观念,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在实践中,人们需要团结起来,减少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为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努力奋斗。

总之,社会学与性别研究领域对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性别对社会的影响,并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指导。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性别差异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点话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构成、运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已经被广泛认同,但是实际上,性别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对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下面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社会根源性别差异的产生,既有生物基础,也有社会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表现在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性别行为等方面。

但是,这些生物学差异并不足以解释性别差异的全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角色、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所形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1.社会角色:男性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

男性被赋予了支配、竞争、决策等角色,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照顾、家务、母性等角色。

这种角色分配从而导致男女之间的行为、诉求、权利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结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男性往往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而女性则往往处于次要或边缘化地位,缺乏资源和权力。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男女双方在各个领域存在差异。

3.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行为方式。

传统的文化价值强调男女差异,强化了男性的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权益遭受侵害。

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慢慢地有所改善。

由此可见,性别差异的产生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其根源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也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二、性别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差异普遍存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1.影响职场中的公正性性别差异还影响着职场中的公正性。

男女在获取职业机会、岗位晋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状况。

女性往往面临到产假和回归职场后难以融入团队等阻碍。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但损害着女性的职业发展前途,而且也损害了社会的公正性。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性别问题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性别问题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性别问题社会性别是人们基于文化和社会认同所构造的,用以划分男性和女性间差异的一种概念。

在过去几十年间,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已经发现,不仅仅是性别角色的区分,还包括取决于社会情境的性别表达,以及不断变化和交互的性别身份。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社会性别的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社会性别起源于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各文化间对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定义。

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对某些行为的感觉和期望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被灌输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出生的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可能不同。

比如,在某些部落社会中,男性可能负责打猎和保护家庭,女性则负责家务,照顾孩子和采集食物。

在一个教育和职业普及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许多文化都确立了这种传统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划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人们和社会向前发展趋势,同时也限制了一个人的著作和思维方面的表达。

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社会性别的基本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中所处的角色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可能是传统的领导者,负责照顾家庭和提供经济支持,而女性则被赋予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角色。

在教育和职业领域,女性可能面临着更多的障碍,被认为更合适从事某些职业,而男性可能赋予的社会角色也比女性更丰富多彩。

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反对彻底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这种划分反映了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它是对女性能力的怀疑和鄙视,并反映了男性对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垄断,是不应该再被信奉的观念。

性别表达和性别身份的影响性别表达指的是社会角色和行动方式对特定性别人物的期望和看法,通常通过行为表现和服装来实现。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中,人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自由搭配,而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对性别的期望。

这种趋势是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让个体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性别身份。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标签: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

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

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

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

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

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研究: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性别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构造,其包括性别角色和性别不平等。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和责任的期望,而性别不平等则指男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上存在的差别与不公平。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别研究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一、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和责任的期望。

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习得的。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期望的不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差异化。

男性被期望具备阳刚、坚强、竞争性和提供经济支持的特质,而女性则被期望具备柔弱、情感性和关怀他人的特质。

这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建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社会行为,也限制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发展。

二、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与影响性别不平等指男女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权力和资源分配上存在的差别与不公平。

性别不平等的存在与影响广泛而深远。

首先,在经济领域,男性通常在工资、职位和晋升机会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势,而女性则面临着工资差距和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

其次,在政治领域,男性在权力和决策层面上的占主导地位明显,女性在政治参与和领导地位上存在较大不平等。

此外,性别不平等还存在于家庭生活、教育机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三、性别角色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性别角色对性别不平等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

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约束,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行为和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男性普遍被期望从事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女性则更多地从事与家庭和服务行业相关的工作。

这种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导致了职业分工不平等,从而推动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同时,性别角色的期望和限制还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

男性在面临情感和弱点时常常被期望保持坚强和克制,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更多的照顾和情感支持的角色。

四、性别研究与性别角色、性别不平等的应对性别研究在社会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入研究性别角色和性别不平等对于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破解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破解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破解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1. 引言在现代社会,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于各个领域。

作为研究生学习社会学的学生,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分析性别差异的根源,并探索如何以更公正和平等的方式面对这些挑战。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探讨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并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来破解这些差异。

我们将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结构、文化因素和个人行为对性别差异的影响。

同时也将介绍一些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结果,以更深入地了解真实世界中的性别问题。

2. 理论框架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理论框架来解释性别差异。

其中包括: - 社会结构理论:通过考察社会机构和制度如何塑造性别角色、期望和权力分配来解释性别差异。

- 文化因素:通过研究文化价值观、传统和规范来理解性别角色的形成和维持。

- 个人行为理论:分析个体如何内化性别角色,并从中获得身份感和自我评价。

3. 性别差异的表现本章节将探讨性别差异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例如教育、就业、政治等。

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领域中的数据和案例,以揭示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概述可能的原因。

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社会政策和倡导活动,旨在改善这些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4. 挑战与应对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并努力消除性别差异,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章节将探讨一些主要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持久影响、隐性歧视问题以及工作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平衡。

我们还将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宣传教育、法律保护和组织变革。

5. 实证研究与未来展望在本章节中,我们将概述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以更客观地了解性别差异的现实状况。

我们将讨论一些相关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转化,为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做出积极的贡献。

6. 结论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差异,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来破解这些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忽略性别的问题。

我们认为性别就是男女之别,是我们生理上的特征,难以改变。

然而,性别问题远不止于此。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别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建构和重建。

性别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性别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而是一种社会关系。

男性和女性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差异,只是一种生物事实。

但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仅仅取决于生理特征,还取决于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定义和规范。

从历史上看,性别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存在了很长时间。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统治下,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工作从业者,不应该参与公共领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这种偏见和歧视,使女性在社会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无法实现和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

人们的意识逐渐发生变化,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关注程度也逐渐增加。

社会学家开始对性别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提出提高性别公平和平等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学家提出了“性别角色”,认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和社会角色是社会和文化构建的,而不是生物学特征所决定的。

社会学家认为,男性和女性是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织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而是共生的。

比如,女性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被认为是“温柔、体贴、敏感和有耐性”的;而在传统的男性角色中,男性则被认为是“强壮、机智、敢于冒险和有决策能力的”。

这些特征和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化和社会结构所规定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认为性别平等已经实现,但实际上,性别平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领域中的参与度仍然很低;女性在工作场所中经常受到性别歧视;女性的工资和职业发展受到了男性的不公正待遇等等。

如何解决性别问题呢?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性别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和文化构建的。

我们需要打破过去的束缚,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期望,并认识到男性和女性都有能力和权利扮演不同的角色和发挥自己的潜力。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化问题性别是指社会和文化中对人的某些特征和行为的性别分类。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和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的行为和期望,进而决定相应的角色。

性别角色分化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下探讨性别角色分化问题,研究性别角色的起源、影响因素以及对性别平等的挑战。

一、性别角色的起源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形成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对人的生物特征产生了影响。

在雌雄二元论的框架下,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这种差异性使得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同,出现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别角色分化具有生物学根源。

二、影响性别角色分化的因素除了生物学的影响之外,社会因素也在性别角色分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分化产生影响。

首先,文化对性别角色分化有深远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性别角色分工和规范。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男性被要求具备决策、领导和独立等特质,而女性则被要求更具有情感性和关怀性。

此外,语言也是影响性别角色的关键因素。

在某些语言中,对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词汇或者称呼方式,会强化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价值观念方面,不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某些文化中,男性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奖励,而女性处于明显的劣势。

三、性别角色分化对性别平等的挑战性别角色分化使得男女之间在职场、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存在明显的差距,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首先,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她们难以在工作和政治领域中获得公平的表达机会和机会。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期望不同,女性往往在职场上面临着性别歧视、工资差距和晋升机会的限制。

在教育方面,不平等问题也同样显著。

由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女孩子往往难以获得与男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前景。

此外,在政治领域中,女性也面临强大的威胁和挑战。

男女性别差异和社会化

男女性别差异和社会化

男女性别差异和社会化男女性别差异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古以来,男女的性别差异被认为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现象,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结构、国家政治、文化传承、道德伦理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出现了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运动,男女性别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性别差异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两性的生物学差异以及社会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生物学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内分泌系统、大脑结构以及行为模式上存在差异。

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女性的身体要比男性更柔弱,男性的体力和力量要比女性更强,这些特征是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

在大脑结构方面,研究发现,女性的左右两种大脑功能更加平衡,而男性的大脑更加侧重于右脑的空间认知和语言能力。

这意味着,女性更擅长处理感性、人际关系和语言方面的事情,而男性则更擅长处理理性、空间和逻辑方面的事情。

在行为模式方面,男性更喜欢追求风险、刺激和竞争,而女性则更注重维系人际关系、倾听和沟通。

然而,性别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生物差异引起的。

社会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男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性别角色,包括性别角色期望、性别规范和性别刻板印象等等,都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性别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个体所期望的行为和角色,如男性应该强壮、勇敢、自立;女性则应该柔弱、依赖、温柔、善良。

这些期望对个体的性别身份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性别规范是指社会在不同情境中对个体所施加的性别标准,如男性应该爱运动、不哭泣、不纠结小事情;女性则应该喜欢穿裙子、擅长烹饪、在意外表等等。

这些规范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不断地强化着社会对性别差异的认知。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的普遍印象,如女性应该友善、敏感、依赖、柔软;男性则应该勇敢、冷酷、大男人主义、强势。

这些刻板印象不仅给人造成了偏见和歧视,还导致了性别差异在某些领域的不公平。

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化意义非常深远。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歧视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歧视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歧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性别是一个由社会建构的概念。

性别和生理性别不完全相同,它是个人角色和社会识别的结果。

性别和性别角色是社会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性别是指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塑造的男性和女性在意义和行为上的区分。

而性别角色是指在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应该扮演的特定行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些传统的性别模式,并寻求更为平等和多样化的性别角色。

性别歧视是形成这种刻板印象和不平等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

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而做出的不平等对待和待遇,并且是一种与社会地位、权利和机会相关联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对待可能来自于每一个个人身上,也可能来自于社会结构和制度上。

性别歧视在各种领域都有体现。

例如,在职场上,女性往往会遭遇性别歧视,很难获得和男性同样的机会和待遇。

这不仅是因为男性普遍占据管理层和高薪职位,还因为一些人认为女性在这些职位上不如男性出色。

在教育领域,性别歧视也存在。

因为社会普遍认为男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比女生优秀,所以一些教师可能会给男生更多的关注和机会,这导致女生在这些领域中受到局限。

此外,在家庭中,妇女通常会被视为家庭责任的主要担当者,这也是一种性别歧视。

为了消除性别歧视,社会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教育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不论男女。

同时,学校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性别不应该影响对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评估。

此外,政府和组织也应该制定和执行一些针对性别歧视的政策和规定,例如禁止雇主在招聘和聘用过程中歧视性别。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当人们超越了性别的限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和公正。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男性和女性重新定义性别的观念,不仅仅是将他们视作两个不同的类别。

只有通过重塑每个人对性别角色的认知,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与性别角色问题研究人类社会中,性别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构造。

性别不仅仅指生理上的男性和女性区别,更关乎社会对这些生理分类的认知、期望和角色安排。

性别与性别角色问题是社会学研究中常被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以社会学视角,探讨性别与性别角色问题的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性别与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是指社会对个体生理特征的分类和认知,包含男性和女性两种类别。

性别角色则是社会所赋予不同性别的行为、价值观和责任等方面的期望和要求。

性别角色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对他们的期望和评价的不同。

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受到个体的家庭、教育、亲友、媒体等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角色的构建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差异。

二、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角色的期望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男性被视为坚强、有责任心的家庭经济支柱,而女性则被期望成为温柔、照顾家庭的主妇角色。

2.家庭因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性别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兄弟姐妹的互动、父母的期望以及对不同性别的行为方式的赞扬和批评等都会影响个体对性别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3.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个体性别社会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的教育环境、教材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教师的行为和言语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形成。

4.媒体与广告:媒体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广泛传播着对不同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待,这些影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对性别的认知和行为。

三、性别与性别角色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不平等:性别角色的刻板定型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男性被期望在工作中担任领导和高收入职位,而女性则常常被限制在低薪、办公室职务中。

这种性别不平等影响了个体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

2.性别歧视:对于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的行为,如男性流泪或女性追求事业成功,社会往往给予贬低和歧视。

性别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杂志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性别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杂志中的社会性别建构

性别与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杂志中的社会性别
建构
其次,杂志中的社会性别建构还可以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插画、照
片和广告来观察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在许多杂志中,男性往往以自信、权威、成功的形象出现,而女性则以性感、无助、被动的形象出现。

这种性
别建构促使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评价和对待,造成了对男性更高的社
会地位和权力的追求,以及对女性更多的审美目光和消费需求。

这种社会
性别建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使其处于被动
地位。

此外,杂志中的社会性别建构还可以通过分析男性和女性在职场中的
描写和定位来研究性别不平等问题。

在很多杂志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职
业成功的典范,而女性往往被描绘为家庭关怀和生育责任的代表。

这种职
场性别建构促使男性在职场上占据更多的领导地位和高薪职位,而女性则
面临职业发展的困境和薪酬不平等。

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女性在职场中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加剧了两性之间的社会地位和
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通过杂志中的社会性别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性别不
平等问题的存在和根源。

这种性别建构将男性赋予了社会权力和地位的优势,而对女性则施加了各种限制和压迫。

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解决,我
们需要打破刻板的性别角色和定位,提倡性别平等的认识和行动,在教育、就业、社会权利等方面实现男女平等,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奠定
基础。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不平等研究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性别不平等是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性别不平等指的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权力、机会、资源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对待。

在社会学领域,对性别不平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一社会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一、性别不平等的定义和重要性性别不平等即男女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面临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地位、获得资源、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

性别不平等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性别不平等违背了平等和公正的原则,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其次,性别不平等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

最后,性别不平等还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无数性别歧视和暴力现象,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建构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将男性和女性赋予的不同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

性别角色并非自然而然的本能差异,而是社会对性别的建构。

社会构建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并对其进行社会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影响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行为和期望。

社会对性别角色建构的方式包括教育、媒体、家庭、宗教等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共同形成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规范和期望,从而导致了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三、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机制性别不平等的存在是由于社会机制的不公正运作造成的。

首先,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多地从事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女性则集中在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职业中。

这种职业分化现象导致了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其次,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家庭责任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女性常常被期望承担家庭和孩子的照顾责任,而男性则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中。

这种家庭责任的不平等也影响到女性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再次,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歧视不仅对女性造成了不公正的对待,也对男性的自由选择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作者:张松群陆卫群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

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

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

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

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

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

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

[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

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

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坚强,不能轻易哭。

”而对女孩子则可能是言语上安慰或者行动上安抚。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男孩与女孩有区别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压力。

当儿童做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时,便给予奖励,不符合时,便给予惩罚,从而使儿童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

[4]在家庭中,儿童会从父母那里习得“男性特征”或者“女性特征”观念,如男孩子要大度、勇敢,而女孩子则要乖巧、温顺。

根据科尔伯格的认知社会化理论可知,儿童在4到6岁时就知道自己是男性或者女性,并且会对同性榜样产生认同。

父母最有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儿童会通过对同性榜样或者父母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进行学习观察和模仿,从而习得性别角色行为。

父母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习得性别角色的最初场所。

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体现为社会性别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影响。

社会性别文化经过历代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女两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中就存在着“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观念。

在封建社会,女性受到“三从四德”的束缚,贤良淑德、体贴、顺从被认为是女性的特质,独立自主、大男子主义、自由自在则是男性的特质。

进入现代社会后,女性逐渐从家庭空间内解放出来,参与不少社会活动,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多数人认为女性只要扮演好“贤内助”的角色就好。

“女强人”不被人们看好,即便女性的能力再强,到一定年纪可能都要退居二线,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发挥着作用,“主动、创造、征服”仍然是男性的特质,“被动、接受、服从”是女性的特质。

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对男女的不同预期,深刻地形塑了男女不同的社会性别,并使这种角色预期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化观念在社会性别的形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由于其文化观念是“男主内、女主外”,所以“皇上”、“丞相”、“将军”等众多职位都是女性担任,而男性大多在家照顾小孩。

在女儿国中,女子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她们“坚强、阳刚、主动”,而男子则“阴柔、被动、服从”。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民族,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就是“女主外、男主内”,男人基本上“游手好闲”,女人则挣钱养家。

著名的女性人类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其经典论著《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中,有力地证明了角色的可塑性,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对性别差异的作用。

根据米德的研究,一定时期内,一个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不同要求,是该社会中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根本原因。

她认为男女的性别角色特征不是生来就注定的,而是在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不断社会化形成的,个性特征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

[5]另一位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也论述了文化对性别角色和人格的形塑作用。

她认为人的性格与行动大部分是受特定文化条件制约的,她的研究说明不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作用,并使这种性别角色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塑造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和学校权利结构等方面对其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馆书目、书刊、报刊和各种课外书籍等,有学者提出在大多数低年级的课本和课外读物中都存在用性别刻板印象来描述男生和女生的现象,书本中的男主人公都具有冒险精神、有事业心,而女主人公则爱幻想、在乎外貌。

[6]有研究表明,在低年级的课本故事中,男性是主人公的数量是女性的四倍,其中女性大多都极少出去探险或游历,让人觉得女性很被动和无能。

冯媛曾对国内较具权威性的八大报刊进行研究发现在新闻中,男性在正面事件中发挥主动作用的比例是女性(17.72%)的四倍有余,言论被引述的主要新闻人物男性是女性(9%)的十倍有余。

[7]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学校的教学资源所接收到的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大多是男性占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在从属地位。

教学互动有老师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互动两种模式,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与男生之间的互动要远比女生高。

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境中,男生受到纠正、批评、鼓励的次数都明显比女生高,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互动,教师都容易忽视女生而较为关注男生。

[8]在教学中教师也容易受到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认为男生的数理化学习好,而女生的文科科目成绩较好,从而对男生和女生的学业成果期望不一样,期望不同则关注度也会有差异。

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大多学生选择与自己同性的人成为朋友。

学校权利构成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的人事结构中,女教师数量虽不少,但身居高位的不多,领导工作多数是由男性担任,[9]这种权利构成的性别差异无可避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对教师、其他同学的观察和模仿习得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努力使自己的性别角色行为与其相符。

个体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同伴的影响,会形成关于男性或者女性知识的网络,即性别图式,男女两性的行为都会受性别图式的影响,并会产生性别特征图式,包括男女两性的穿着打扮、所用玩具、行为等都会符合自身的性别角色定位。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的性别角色进行挑战,其中不乏“伪娘”、“女汉子”,但是挑战者被社会认可的极少。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存在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使社会有序地发展,但是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首先,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会影响到个体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

由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男生的逻辑思维强、推理能力强,理科的学习优势比女生大;而女生通常会被认为想象力丰富、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文科的学习优势比男生大。

这就使得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普遍期望是男生读理工科类的院校,而女生则读文科类院校。

在就业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男生“闯劲大”、“有责任心”、“理性”等,而女生则是“感性”、“生活情绪易带到工作中来”、“家务劳动者”等。

对两性的看法不同自然期望不同,这会影响到女性的求职动力,使其职业目标和职业期望值都低于男性。

其次,男女性别角色差异会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

在用人单位看来不论是女性的身体素质还是能力素质都不如男性,由于这些刻板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男性,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甚至只限男生,造成“宁招武大郎,不招穆桂英”的招聘形势。

据武毅英的调查研究显示男女两性的就业竞争力并无显著差异,[10]然而女性在应聘时比男生更难获得就业面试机会,并且在同等就业竞争力的前提下,女性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性。

最后,性别角色差异会无形中增大男性的压力。

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高就会无形中对男性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勇敢”、“坚毅”、“刚强”是男性的代名词,他们不能轻易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否则会被视为“懦夫”、“不堪一击”。

但男性也是人,他们不是神,他们也需要享受生活、需要发泄,在脆弱时也需要来自身边人的情感支持。

如果社会一味刻板地将重担赋予男性,对男性的要求过高,那男性无可避免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不利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发展。

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差异部分原因来自于两性的生理差异,从生理结构而言男性的爆发力、体力、耐力确实较女性强,但是社会不应该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无限扩大到就业领域,将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等同于社会性别差异,进而认为“男强女弱”、“男主导女服从”。

这在损害女性权益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男性的身心健康。

我国传统性别角色差异观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想要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男女两性的平等发展权做出努力。

首先应认识到男女两性存在的客观差异。

生理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想要改变较难,对于这一点我们需正视它,并且要承认因文化、教育等导致的可弥补的社会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