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布病流行概况
布氏杆菌病
❖ 就世界范围而论,因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家畜流产、消瘦、乳肉产量减少、影响畜种改良和推 广以及人群劳动能力的损失或下降等,估计每年损失 可达数十亿美元。
编辑课件
6
布氏杆菌病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慢性期部分病人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
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编辑课件
28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
各系统病理变化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
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编辑课件
12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生长特性:
布氏菌属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 少数菌种培养时需加入5%~10%CO2。一般生 长缓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 有时需1个月。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 因此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
编辑课件
13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抵抗力: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
编辑课件
33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布病疫苗的种类和特点
传统布鲁氏菌疫苗
包括猪布鲁氏菌15、羊布鲁氏菌19和牛布鲁氏菌11等,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 果,但可能引起动物生殖器官病变等问题。
新型布鲁氏菌疫苗
包括基因工程菌苗、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具有高效、安全、生产快等特点 ,但需要克服免疫原性不足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布病疫苗的应用与效果
信息共享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 享,及时交流疫情信息和 防控进展,协同应对布病 流行。
04
布病疫苗研究与应用
布病疫苗的发展历程
全球布病疫苗研究概况
国际上针对布病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超 过100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 。
VS
中国布病疫苗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布病疫苗 ,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不断加强研究和改 进,逐步实现了疫苗的国产化和多样化。
源自文库
02
深入研究致病机制
深入研究布病的致病机制,为新药研 发和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03
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
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布病 疫苗接种覆盖率,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疫苗应用范围
布病疫苗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人类感染防控等领域,特别是在高发地区和高危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疫苗免疫效果
不同种类和剂型的布病疫苗在免疫保护效果、免疫持续时间和接种周期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 的疫苗。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课件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04
布病研究进展
布病病原学研究
布病病原发现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布病病原体被发现。这些 病原体包括布鲁氏菌、巴氏菌等,它 们是布病的传染源。
病原基因组研究
通过对布病病原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 这些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 。
宣传方式
利用媒体、宣传册、海报 、讲座等多种形式,深入 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 等进行宣传。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
针对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布病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 疫力。
疫苗种类
选择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疫苗,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接种。
接种对象
重点针对畜牧养殖业从业人员、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高危 人群,以及存在布病疫情的地区居民。
地域分布
布病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但病例 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地区。这些地区 往往是畜牧业发达、牲畜饲养和加工 行业集中的地方。
不同地区布病流行特点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畜牧业发达,布病病例 数较多。该地区布病传播主要与 牲畜调运和交易有关,疫情呈现
季节性波动。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布病病例相对较少,但近 年来病例数也有上升趋势。该地区 布病传播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疫 情呈现散发态势。
疫情监测与控制
01
布鲁氏菌病
临床控制
疫情报告:任何人发现布鲁氏菌病人应尽快向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病人处置、隔离、转运:由于布鲁氏菌病不会人传人,因 此对病人和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病人可自行到传染病医院 就诊。 样品采集:采集就诊病人的血液做血常规、和血清学检测。
医护人员防护:按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着装即可。
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 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
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治疗
(一)治疗原则
①早治疗 确诊后 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
慢性发展;
②急性期
③慢性期 ④综合治疗
用特效抗菌素,剂量足,疗程够。
中西医结合; 以特效药为主,佐以支持疗法,
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患者信心。
睾炎引起睾丸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
多为单侧。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
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
房肿痛。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主要体征
1、皮疹:急性期患者可出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 疹,持续时间不长。还可见到出血疹、水疱疹、
脓疱疹等。少数患者可有皮下出血性紫癜。
2、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
3、来自疫区的皮毛在收购地进行消毒、包装,并经 表面消毒后运出。(福尔马林、环氧乙烷、日晒、 辐照等)
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布病防治知识
二、概念
•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俗称 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主要 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泌尿 生殖器感染等。 • 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 地方老百姓因布病病期长而称布病为“千日病”;有的地 方因患布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人们 将布病称为“懒汉病”;因患布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 有的地方又称布病为“蔫巴病”等等。因布鲁氏菌病是由 一类很小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 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就称为布鲁氏菌病,被简称为 布病,是乙类传染病。
三、流行病学分布
• 本病全球分布,每年上报WHO的病例数愈 50万。地中海地区、亚洲及中南美洲为高 发地区。国内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 特区,全国104个疫区均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但90年代以来,散发病例以30%~50%的 速度增加,个别地区还发生暴发流行。
•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2-4月 产羔时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 高峰在7-11月,这与泌乳、剪毛、鉴定、 整群及配种有关。牛、羊、猪幼畜感染率 低,随着畜龄增加,感染率逐渐上升。家 畜布病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黏 膜等感染。人间疫情流行特点主要与畜间 疫情有关,畜间疫情高发则人间疫情上升, 但主要是人与牲畜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 病原体的毒力、数量、及潜伏期密切相关, 如果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则人间疫情的 发病高峰与畜间一致,或者再加最长一个 潜伏期。
布鲁氏菌病
有睾丸肿大疼痛,神经痛,则基本可确诊。
(三)实验室检查
1 病原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
3 4 5 6
试管凝集试验:1:100 (++)及以上。
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抗人球蛋白试验: 1:400 (++)及以上。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 出现可见凝集。 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 皮肤红肿浸润范围一次出现直径2.5厘米以上。
弱乏力。此现象为布病特有。
主要症状
2、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
甚。夜晚汗多,汗味酸臭。体温下降时,大汗淋 漓,甚至虚脱是其特征。 3、乏力:几乎所有布病患者都有此症状。 4、疼痛:呈游走型关节和肌肉疼痛。多为大关节, 持续性钝痛,过劳或气候变化加重。其他部位如 头痛、眼眶痛等。
5、泌尿生殖系病症 因睾丸炎及附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 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
多。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的趋势,
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 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发热:最常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 布病的各个时期。热型不一,变化多样,多在傍 晚升高。 布病患者高烧时,一般仍然神智清醒, 而且感觉尚好,但体温降后则感觉症状加重,软
而获免疫。
布病形势分析cd10525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发 病 数 (男 ) 发 病 数 (女 ) 发 病 率 (男 ) 发 病 率 (女 )
8( 报
71 /
告 发
61 病 50 率 万
4)
3
2
500
1
0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年龄
数 (
14000
例 )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内蒙古
黑龙江省
山西省
吉林省
2009发病数 2010发病数 2009发病率 2010发病率
河北省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新疆
0 省份
12
3.4 2008~2010年全国布病发病时间分布
13
3.5 2010年中国布病发病年龄分布
2 布病的危害
2.1 影响人体健康 常因误诊误治而转为慢性 摧残人体、精神带来痛苦 丧失劳动能力,给经济生活带来困难 严重的可以造成死亡 2.2 影响畜牧业发展
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牲畜头数减少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主要内容
一、布病疫情概况 二、布病流行病学特征 三、布病流行病学调查 四、布病控制目标
布病疫情概况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 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 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我国法 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 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 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布病疫情概况——全球
世界疫情分布——人间疫情
据报道,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疫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 各地,人布病发病率超过1/10万的国家有19个,如蒙古、原苏联、希腊、 意大利、阿根廷、阿尔巴尼亚、老挝、黎巴嫩、匈牙利、伊朗、爱尔兰等 。
布病疫情概况——全球
世界疫情分布——畜间疫情
有50个国家和地区的绵羊、山羊存在布病流行,主要集中于非洲和 南美洲等;有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牛有布病存在,主要分布于非洲、 中美洲、南美洲、东南亚及欧洲南部等
布病疫情概况——中国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曾经是危害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 染病。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 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 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 病率只有0.02/10万。
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 疫情明显回升。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牛羊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布鲁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本文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
齐东伟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潍坊261300)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7.002
作者简介:齐东伟(1974.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研究。
1概述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常见的人畜共患
病,其病原体主要是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它会通过黏附、定植、侵袭和消退四个步骤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目前为止,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是目前被报道的传染性最强的两个常见的布鲁氏菌属种。布鲁氏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规定必须上报的人畜共患病,必须在当地兽医确诊后24h 内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畜牧部门通报。
我国常见的致病能力较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尤其是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兽医、养殖户、屠宰商和动物产品加工商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性最大[1]。与患病动物接触越频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越高,尽管人间很少会发生横向的传播,但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被认为由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布鲁氏菌感染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治疗后,它会变成一种慢性疾病,损害人体多个器官。即使治愈了,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而且该病复发率非常高。可见,布鲁氏菌不仅严重危害牲畜和人类的健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布鲁氏菌病的防治和净化,不仅是牛羊养殖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展望
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趋势与未来发展展望
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被认为是一种长期潜伏的
全球性传染病。随着人与动物接触的频率增加以及早期诊断和报告的不足,布鲁氏菌感染在许多国家仍然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本文将综合分析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地区是布鲁
氏菌感染高发区,这主要与农民长期从事畜牧业和养殖业有关。不合理的畜牧业管理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良莠不齐,使得布鲁氏菌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风险较高。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与家养宠物的接触也逐渐增加,这也为布鲁氏菌感染提供了传播途径。因此,布鲁氏菌感染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都有出现的可能。
其次,未来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趋势可能会受到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
表明,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布鲁氏菌感染在高原地区、北方地区以及温带地区的传播范围扩大,同时增加了病原体在野生动物和家畜之间的传播风险。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对布鲁氏菌流行的影响,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在布鲁氏菌感染的未来发展展望方面,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布
鲁氏菌感染在许多国家存在被低估和未报告的情况,这可能阻碍了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包括对人群和动物进行定期的调查和检测,可以帮助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实际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另外,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认知和教育也是关键的。人们对于这种疾病
的认知不足,常常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认识,并普及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疫情暴发的风险。此外,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生和兽医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识别和诊断能力,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球菌布鲁氏菌经过多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170多个国家先后报道布鲁氏菌病的人畜流行情况。当前我国布鲁氏菌病感染率有上升趋势,鉴于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本文从国内布鲁氏菌病的人间、畜间流行情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技术的比较及免疫疫苗的简介,防控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布鲁氏菌病研究现状,面对这种危险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疾病,从源头阻断传播、构建综合防控协调机制等措施保障人类、动物和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国内现状;发病机制;临床诊断;防控技术;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洛桑江白
(西藏自治区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拉萨850000)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01收稿日期:2023-06-14疾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球菌布鲁氏菌经过多途径侵入机
体,引起人畜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最早关于布鲁氏菌病的记录在公元前4世纪,随后在公元79年结合考古研究,在古老的山羊
标本里发现布鲁氏菌病,直到1859年,英国陆军医生Jeffery Marston从医学角度分析了该病,1887年由英国军医Bruce首次分离到本病病原体[1],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布鲁氏菌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且尼日利亚、印度、巴西、巴基斯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多见,我国将其列为乙类法定传染病。布鲁氏菌病可引起牲畜中晚期流产、宫内胎儿死亡或早产,后代生育能力弱等对哺乳动物造成很大影响[2]。患者可出现反复高热、肌痛、发冷、关节痛、体重减轻等症状。该病几乎会影响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且流行率一直在波动,该病已成为流行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目前尚未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综合防控研究对人群及牲畜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布病流行病学概况
急性期治疗
首选抗生素类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等,早期治疗可获得 较好疗效。
慢性期治疗
对于转为慢性感染的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 疗,同时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免疫力。
布病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调查
开展布病的监测与调查工作,掌握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 施提供依据。
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相关从 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护技能。
感染动物与人直接接触,通过皮毛、 黏膜、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02
间接传播
病原体污染环境后,通过空气、水和 食物等途径传播。
03
垂直传播
母体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胎盘垂直 传播给胎儿。
布病的症状与影响
1 2
典型症状
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肝 脾肿大等。
并发症
严重感染可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 ,导致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体进行基因分型、耐 药性分析等。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概述
地区分布
人群分布
季节分布
动物宿主
布病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欠 发达地区,但在发达国家也存在 一定程度的流行。
布病主要感染成年人,特别是育 龄妇女和孕妇。
布病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更容易传 播。
布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特别是 羊、牛等家畜。
布病调查报告范文
布病调查报告范文
一、背景介绍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动物与人的接触
传播,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近年来,布病在我
国农村地区呈上升趋势,对人畜健康和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对农村地区的布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了解农户
对布病的认知程度、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等情况,并对农村地区的养殖场
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疫苗接种情况和卫生管理情况。
三、调查结果
1.农户对布病的认知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对布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知之甚少,仅有少部分农户了解一些相关知识。
2.农户预防措施掌握程度不够。调查发现,虽然一些农户知道要进行
动物疫苗接种,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疫苗接种时间不准确、
接种次数较少等。
3.养殖场卫生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实地调查发现,部分养殖场在卫生
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粪便清理不及时、动物饮用水未经消毒等。
四、调查分析
1.认知程度低的原因分析。农民对布病的认知程度低,部分原因可能
是缺乏相关宣传教育,导致其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不够。
2.预防措施掌握程度不够的原因分析。农民掌握布病防控知识不足,导致疫苗接种不规范主要是因为存在接种时间不确定、接种技术不熟练等问题。
3.养殖场卫生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部分农民对养殖场的卫生管理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导致卫生管理存在问题。
五、改进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布病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布病的认知程度,增强其预防意识。
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
二、病原学
布氏菌的形态:是一组微小球杆状细菌,下分6个 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3型)、牛种(8型)、 猪种(5型)、犬种、森林鼠种和绵羊副睾种。但 仅前4型对人类致病,另2型对人的感染国内外均无 报道。 布氏菌的染色特点:可被所有碱性染料着色,革 兰氏阴性菌。柯兹洛夫染色为特异性染色。 布氏菌培养条件:布氏杆菌属无芽孢的革兰氏阴 性小球杆菌,可在弱酸或弱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适宜PH值为6.6-7.4,适宜温度为20-40℃,最适宜 温度为37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通常要经4-6 天,有的甚至要经20-30天才能长出菌落。
一、概述
(我省疫情2012年第10位,2013年发病率10,发病数11)
一、概述(全省疫情)
1500
1000 50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全省 榆林
延安
渭南
2007-2013年我省以及高发地区布病发病数
(2013年渭南数据不含韩城)
我国布病流行现状及问题浅析
76
我国布病流行现状及问题浅析
龙 霏,马继飞,赵博兰,王春艳
(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侵入机体,能引起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疫情在全球呈反弹趋势,我国尤其严重。我国布病的流行地域在不断改变,每年都有复发地和新发地的相关报道,作者综述了布病的研究现状及其流行趋势,探讨布病综合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布病;流行现状;入侵机体;传染病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龙霏,女,生于1981年,汉族,河北武安人,学士学位,主管技师,研究方向:疾病防控。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同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多种动物共患病,已被中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1]。传染源主要是病畜,病畜可长期带菌,对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由于布鲁氏菌细胞内外都可以寄生,且对巨噬细胞的复制小体内环境的适应,抗菌药物很难将其杀死,导致布病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2]。因此加大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和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1 布鲁氏菌基本特征
布鲁氏菌(Brucella)简称布氏菌,是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为0.6~1.5×0.5~0.7μm,无鞭毛,无孢子和荚膜,不形成芽孢,不产生外毒素。是在厌氧条件下不生长的需氧菌。布氏菌的细胞膜是一个三层膜的结构,最外层膜含有脂多糖、磷脂层和蛋白质[3]。根据脂多糖是否含有O 链,可将布氏菌分为粗糙型(rough,R)和光滑型(smooth,S)两种。布鲁氏菌属分为羊种、犬种、猪种、牛种、沙林鼠种和绵羊附睾种6种。不同种类的布氏菌的致病力也不相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和猪种,其中羊种最为多见,病情较重,且并发症较多。布氏菌侵袭力强,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疫情形势分析及防控对策
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疫情形势分析及防控对策
近年来,全国家畜布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作为重大人畜共患病疫情出现了抬头趋势,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为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家畜“两病”防控工作力度,提高防控能力和科学防治水平,控制和消除“两病”对人畜的危害,本文对我国“两病”的历史、当前疫情、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等加以全面、系统分析,提出科学的防控对策。
一、我国畜间“两病”历史性回顾
(一)布病发病情况
家畜布病流行已久,建国前我国布病疫情资料寥寥无几。1905年Boone首次在重庆报道2例布病。此后,相继在福建、河南、北京、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北、甘肃等省区的人畜中发现布氏菌感染及布病患者,并从感染的人、羊、牛中分离到布氏菌,但在建国前,我国人畜布病资料既不系统也不准确,更谈不上任何防治工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布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畜间布病在我国的发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70年代为高发期。部分省区疫情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牧区,严重地区的人畜感染率达到60-70%。二是80-90年代为基本控制期。国家增加了一定的投入,采取“免、检、杀、消、处”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布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家畜发病率由87年的0.07%下降到90年的0.03%,其中奶牛由87年的0.40%下降到90年的0.23%。三是1991-2000年为
控制期,国家继续加大布病防治力度,使布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家畜基本控制在0.01%-0.03 %,其中奶牛控制在0.06%-0.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比(%)
0123456789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85不 详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性别及年龄分布
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9%;青壮年居多,15~59岁组的病例占93.4%, 少年组(0~14岁)占3.0%,老年组(60岁以上)占3.5%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年龄组(岁)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职业分布
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0%,其次为牧民15%,其他人员
包括学生、家务和待业人员等。与2004年相比,牧民发病人 数增加了56.8%,农民增加了62.4%。
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数职业分布
3% 3% 3% 2% 1%1%1%10%%00%0%0%0%% 15%
全国布病流行概况
2006.3
内容: 布病简介 全国及重点地区人间布病疫情概况 畜间疫情情况简介
资料来源: 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历年布病监测资料
布病简介-病原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 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根据储存 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布氏杆菌可分为6 个种,即羊种菌、猪种菌、牛种菌、犬种菌、 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
牛种布病疫区 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产后的泌乳期(6~7月),因此人的 发病在春夏季为高,感染率与发病率差距大,病人症状轻, 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病疫区 局部散发,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
布病简介-流行情况
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20世纪50、60年代 疫情最为严重,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
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 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 70年代至90年代初
布病疫情显著下降,1992年全国仅发生219例病 人,发病率为0.02/10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90年代中期至2000年
70%
农民 牧民 学生 家务及待业 其它 工人 民工 干部职员 散居儿童 医务人员 不详 商业服务 离退人员 幼托儿童 餐饮食品业 其他
重点地区布病疫情概况
2005年高发省份 2005年报告病例数最多的6个省份依次为内 蒙(8663例)、黑龙江(3943例)、山西 (2320例)、河北(1181例)、辽宁(604 例)和吉林(521例),此6省的病例数占 报告总数的93.6%(2004年为89.0%) 。
年份
2005年全国布病疫情概况-发病数
病例数构成比(%)
2005年全国布病疫情概况-季节分布
发病高峰季节在春、夏季,其中3~7月的病例数占全年的69.0%
0.18 0.16 0.14 0.12
0.1 0.08 0.06 0.04 0.02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
布病简介-传播
传染源 病畜(羊、牛、猪、鹿)为主要传染源,人由 于接触染疫的牲畜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
传播途径 皮肤粘膜接触、消化道、吸入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 染机会较多。
男女之间布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布病简介-疫区类型
羊种布病疫区 绵羊和山羊,易形成布病爆发流行,有明显得季节性,一 般是从3~4月份人的发病开始上升至7~8仍保持较高水平, 冬季发病率较低,春季又开始回升。
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 城镇病人多集中在职业性较密切的工厂,如 肉类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 畜产品仓库等。
布病简介-危害
牲畜感染布病可导致不育、不孕、流产。 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
布病简介-临床表现
发热 多汗 疼痛、神经痛 乏力 其它:肝脾肿大,神经、生殖系统病变, 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
发病率逐渐上升,1996—2000年一直波动在 0.09/10万—0.25/10万之间,其发病率是1992年 的9—25倍。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21世纪
➢ 布病疫情继续回升,2001—2004年全国新发病人分别 是2918、5505、6448、11472例;
➢ 2005年全国报告新发病人为18416例发病率为1.4/10万, 发病数首次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的12097例) 。
布病简介-防治原则
畜间 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 合性防治措施。
人间 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1950至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率(1/10万)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1950 1953 1956 1959 1962 1965 1968 1971 1974 1977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 年增长率分别达到
88.7% 17.1% 76.4% 60.5%
五年内发病数增长了531.1%。
全国布病疫情概况
发病数
1996 2519 1997 1402 1998 1203 199290000 1837 200108000 2181 200116000 3012 2002 5505 200134000 6505
200142000 11472 2005 18416
10000
1995至2005年全国布病发病数
18416 11472
8000 6000
6505 5505
4000 2000
806
2519
1402
1203
1837
2181
301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重点地区布病疫情概况
发病数
1996—2005年全国重点省份布病发病数
10000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6
1997
1998
wk.baidu.com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内蒙 黑龙江 山西 河北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