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文言实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语类活用)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⑴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 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 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⑺赢粮而景从: 通 ⑻师者,所以传道“受影业”解。惑也: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 褒贬色彩的转换、名称说法变化以及单双音的变化。
高高考考真真题题[2[2001100湖安南徽卷卷] ] ((13))委时身既偏与方梁,通特好霸,者行之李臣往尔来。,(公陈私亮赠《遗诸, 葛一孔无明所》受)。(《周书.贺兰祥传》) 寄身当私在时人偏已赠远经送的和的地梁礼方国品,互(只通贺不友兰过好祥是,)称一使霸概者的都往人不来的接,臣受官子。方罢和了。
高考①真奚题以[2之0九10万山里东而卷南]为(?汪(琬名《词申用甫作传动》词)) 入嵩②山斜,削复东遇下故,与童东子山时夹所溪见南道流人。,(乞名其词术用,作状师语事)之。
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
四、词类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有时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 语,或是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 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汝安敢轻吾射? 射箭的技术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这里的人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的珍宝 ⑥其人居远未来 远地
古义:表原因的虚词。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的关联词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部编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亲: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马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安居而天下熄。
往之女家。
“熄”通“息”,停止
“女”通“汝”,你
《孟子•生于忧患,死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豕拂士。
“衡”通“横”,堵塞,不通
“拂”通“弼”,辅佐
《愚公移山》
寒暑易节,始反焉。
“反”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维南。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词,指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代词,这件事,指愚公
移山这件事。)
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词,哪里)
寒暑易节,始反焉。(句末语气词,呢)
而:
河曲智叟笑而止曰(连词,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礼记•虽有嘉肴》
学学半
“学”通“敩”,教导。
《兑命》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
《礼记•大道之行》
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寡,老而无
皆有所养。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归去来兮辞
【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古今异义词】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
2、公子怒,欲鞭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 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 活用为动词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
词类活用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 军(名→动,驻军) 2、公子怒,欲鞭之
鞭(名→动,鞭打)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动,游水)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亲(形→动,亲近) 远(形→动,远离)
词类活用的概念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 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1、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2、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例如:“鞭”,本是名词,但在“公子怒,欲鞭 之”中受能愿动词“欲”得修饰并且带了宾语,具有 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因此,我们说在这个句子 中,“鞭”活用作动词,离开了这个句子(或语言环 境)它仍然是普通名词。
人,吾穷必矣。
规律六 :被结构助词“之”取消 独立性的谓语处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察今》
二、名词做状语
概念: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 修饰谓语动词的。古汉语中,名词用在动词前, 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但有些名词处于动词之 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构成一种偏正 关系。 1、夜缒而出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4、人皆得以隶使之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 这个动词的特性。即: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8上人教版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大全
通假字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如:“便要还家”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蕃通繁,繁盛众多.)核舟记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衡——“横”,横着)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拣”挑选)约八分有奇(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大道之行〔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三峡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湖心亭看雪余挐一小舟(“挐”通“桡”,撑(船))一词多义桃花源记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分享。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标记或者是标记的符号。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名词)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另有说法为代之误入的渔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把······当作。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wèi,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醉翁亭记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在现代汉语中,通假字是指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现象。
通假字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的情况。
有些词还可以在不同的词类中进行活用,比如动词可以充当名词,名词可以充当形容词等。
这种灵活运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为常见,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就是古今异义。
本文将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醉翁亭记中的通假字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所著的一篇散文,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通假字,这些通假字赋予了文章深厚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蓝田”中的“蓝”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一种颜色,但在古代却有倒、昌盛的意思,欧阳修用“昌盛”这一意义来扩展和丰富了“蓝田”的内涵,使得整个文章更富有诗意和情感。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蓝田”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作者运用通假字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情感。
我们需要了解通假字的古今异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内涵。
二、一词多义的魅力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给语言的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桃花”,在生活中指代桃树开的花朵,但在文学作品中却有爱情、美好、诗意的象征意义,这种一词多义让“桃花”变得更加有诗意和意境。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词多义的运用更加广泛。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一词既代表了实景中的桃树花,又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向往和憧憬。
在现代语境下,我们可能只看到了“桃花”的一面,但是通过了解其古今异义,我们就能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词类活用的创意在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充当不同的词类,比如动词可以充当名词,名词可以充当形容词等。
这种词类活用给语言带来了很大的创意空间,让我们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三、成语中的一词多义1、亡:亡命之徒(逃亡)、亡羊补牢(丢失)、亡国之音(灭亡)、家破人亡(死亡)、唇亡齿寒(掉落、失去)。
初一部编版《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论语》十二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古:有才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2.朋古:(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今:朋友
3.三古:多次今:二加一的数字
4.可以古:可:可以;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5.殆古:疑惑今:大概,几乎
6.疏古:粗糙今:疏通
7.水古:冷水今:冷水和热水
三、词类活用
(一)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名词用作状语
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5.形容词作名词
6.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二)文中的词类活用句子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 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乐不亦乐乎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5.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堪其忧那种
6.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
于我如浮云对于。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
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曲折,确实)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
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引导。
)6.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
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
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
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
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
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当时,去卩。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文言文考点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汇总
文言文考点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词汇总在中考文言文考察中,词类活用和古今异议词是常考点。
今天跟着助手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
如:(二)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了副词的性质。
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名词做状语也是一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如: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如: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上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有了使动的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如:四、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
如:古今异议词汇总为便于初三复习备考,特将七—九年级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集录如下:总结,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意义,以前包含的范围较小,后来范围扩大了。
比如“江”“河”在古代是专指长江黄河,今指“所有的江流河水”。
②词义缩小。
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缩小了。
例如“国”在古代指“国家或京城”,今义只指“国家”。
③词义转移。
古代一些词的词义,已经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了,这就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牺牲”原是指祭祀用来做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即是此意;现在的“牺牲”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词义发生了转移。
又如“走”,古义是“跑”、“逃跑”、现在是“步行”的意思。
④感情色彩的变化。
指汉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不同的改变,比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不当面批评,属中性词,今义是指“诽谤”“中伤”的意思,就是贬义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
齐桓晋文之事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要虚词摘要: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三、词类活用四、文言句式五、重要虚词正文: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通假字的例子。
例如,“齐”通“其”,“晋”通“进”,这些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这种用法,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常见。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不同。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在古代指的是中原地区,而现代则指代我们的国家;“学者”在古代指的是求学的人,现代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语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会发生词类的变化。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词类活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齐”在名词的意义上是指齐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整齐”;“晋”在名词的意义上是指晋国,但在动词的意义上则表示“使……进步”。
四、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
例如,状语后置句,“于”字引导的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被动句,用“见”“于”等字表示被动;宾语前置句,即将宾语放在主语之前。
五、重要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它们没有实义,但却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许多重要的虚词。
例如,“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于”表示比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后面带宾语。
例如: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名词“目”带宾语“陈胜”,用作动词。
以目示意)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词“蹄”后面带宾语“之”。
用作动词,用脚踢)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词‘‘名’’带宾语“其一处”,用作动词,说出) ②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革不挚。
(名词‘‘蔓’’和“枝”前面有副词“不”,用作动词.乱出蔓茎;横生枝节)③名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所”。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名词罾”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捕捉)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名词‘‘志’’前面有结构助词“所”,用作动词,做标记)④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时前面肴连词“而’’或副词,有时前面既没有连词也没词。
例如: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剪。
(《冯婉贞》)(方位名词“前”前面有连词“而”,用作动词,向前跑来)(2)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名词“腊’’后面带宾语“之”,用作使动词。
使……成为腊,把……制成干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域”后面带宾语“民”,用作使动(3)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名词“宾客”后面带宾语“其父”,用作意动词,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4)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多带有比喻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等意思。
例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像犬一样)②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或凭借,有“用……”或“依据……”等意思。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用簸箕、土筐)失期,法当斩。
(《陈涉世家》)(依照法律)③时间名词“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017年7月28日
教学课题:一、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教学时间:2017年7月28日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古今异义。
2.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
3.当堂巩固。
重难点:掌握解释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知识点3 古今异义
一、知识梳理
许多词语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这里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词义缩小:如“国”,古义“国家”或“京城”,含义只指“国家”
B.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指“所有的江河流水”
C.词义转移:如“走”,古义一般是“跑”的意思,今义主要指“行走”
D.褒贬色彩的转换: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古义指“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今义主要指“诽谤,中伤”,为贬义词。
E.区别单音词和又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很少,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是“出身低微”,“鄙”是“见识浅陋”。
瑞现代汉语中的“卑鄙”是一个词,意为“语言或行为恶劣,不道德”
二、方法点拨
解释此类词语,一般要解释这类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今义,即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古义,即这个词语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解释其古义,首先看该词语在现代语境中意思是变大还是变小,还是词义发生了转移,根据这些情况将其还原。
例如:“江”“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而古代,则专指“长江”“黄河”。
解释这类词语,还要根据自己准确的记忆来解释。
如“造饮辄尽”中的“造”,意思为“往、到‘,记住即可。
当堂巩固:
第二教时:
知识点4 词类活用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实词,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偶尔具有另一类词性的语言特点,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情况,词类活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劳,使……感到劳累;
2.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3.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4.形容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二、方法点拨
在汉语中,句子的某个语法位置上总是由某几类词语充当,某个句子若不是这样,就必然发生词类活用。
可以这样去识别:
(1)一个句子,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不是动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动词。
如“一狼洞其中”(《狼》),“洞”是名词但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动词,是“打洞”的意思。
(2)一个句子,主语、宾语位置上不是名词、代词,而是其他词性的词,这个其他词性的词一定活用为名词。
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是形容词,但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译为“险峻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