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
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的战略,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要推
进这项工作,关键在于对其内涵和实施路径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是一种顶层设计,其核心在于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
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淘汰产能过剩、降低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解决
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加强创新驱动,推动高端产业发展,提高供给质量。
2.促进需求升级: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推动
居民消费升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高企业和居民对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供给侧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
高市场效率。同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土地制度、金融体制、价格机
制等,以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的重点领域
供给侧结构性涵盖了各个领域,但鉴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阶段,有几个重点领域值得特别关注:
1.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提高企
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
2.加快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
高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
3.加强供给结构调整:淘汰产能过剩行业,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
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
环境质量。
4.金融体制:推动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减少金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那么,我们要如何解读供给侧改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表象:需求不足。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这时,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采用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现下滑,甚至滞胀状态。因此,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关键点。
“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两种基本方法,目的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供求矛盾发生变化,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从注重需求管理转变为注重供给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供给侧的结构,促进经济
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强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技
术水平,增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
需求,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的意义
1.1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供给
水平和质量,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加新的经济增
长点,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在深化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供给
质量与效率。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和市场壁垒,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降低
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3增强消费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和拓宽消费选择,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引导消费升级。通过改善消费品质量、
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体验和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在经济
增长中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1.4提高就业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福利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减
少失业问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创业,提高就
业创业的环境和机会。同时,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2.供给侧结构性的路径和措施
最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最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近年来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解决当前经济面临
的结构性问题,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一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
结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思想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优化经济结构,提高
生产效率。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成功实施了多轮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
能工作,有效降低过剩产能,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创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中国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中国经
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面临了许多问题,包括
投资效益低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供给侧结构性则注重通过改进供给
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经济正在逐渐由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增长模式,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负担、鼓励市场竞争等措施,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一方面,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
水平,来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
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还推动了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通过增加居民
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等措施,将
如何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理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结构性”。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筑科研创新高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发展经济的新思路和新战略,旨在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供给侧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产能过剩和低端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前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1.优化资源配置
在供给侧改革中,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2.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改
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3.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可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4.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改革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
1.加强政策引导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经济改革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
经济结构和动力变革,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侧结构,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效解决了经济发
展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短板问题,譬如过度依赖外来投资、人口老
龄化、缺乏国际领先的技术、能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外,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过去的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
新模式,即需求侧发展模式。所以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为后续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
务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生产而无人消费的矛盾问题,提高了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同时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改善供需关系,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比例,促进市场对优质产品
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3.带动就业,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 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
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 2014 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 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
(二) 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2008 年到现在,每新增1 元GDP 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增加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报率降低就会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意愿。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
第一,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在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供给和需求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事实说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是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没有跟上,导致消费能力外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第二,供给侧结构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第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总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理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关键在于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改善供给结构,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机制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基于市场交换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其中市场起着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着商品价格和市场配置的结果。理解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有助于政府明确政策目标和制定政策措施,实现供需匹配和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理解市场经济的制度机制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制度机制包括产权保护、市场竞争、法治环境等方面。产权保护是市场交换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有助于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竞争是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有助于优胜劣汰和创新驱动。法治环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助于确保市场秩序和权益保障。理解市场经济的制度机制有助于政府进行相关制度的建设和,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需要理解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本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主要指供给过剩、效率不高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理解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政府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的过程中,还需要理解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和政府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起着资源配置的基本作用,而政府则是市场的有序化和公平化的重要保障。理解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市场和政府的有效协同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取得更好的效果。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文章)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要论)
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2016年03月29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有什么作用?以下是一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这个词可以分成
三部分进行解释:
•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者侧的供给,也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结构性: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构成,也就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改革:指的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需要进行的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针对经济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在中国经济
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问题:
1.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多以数量和速
度为核心,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对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消费者口碑和品牌形象,在贸易和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和创新来优化供给结构,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在传统的需求侧经
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需求的扩张,而供给侧结构性则突破了这
种模式,将发展的重点从满足需求转向增强供给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通过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
创新驱动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任务是深化供给侧。这包括减少无效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通过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淘汰
过剩产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均衡。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的关键
驱动力。在供给侧中,需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
型国家。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改善人力资源供给。人才是实现供给侧的
核心资源。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
供给的结构。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适应经济发展
需求的人才。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完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供给侧的重要
支撑,要加强金融体制,完善金融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促进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需要推动优化资源配置。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总结与理解
一、供给侧改革得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得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得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得“供给侧改革”,那就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就是:用改革得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与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与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得适应性与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得背景与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还未走出金融危机得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得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得新经济生机勃勃,然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就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得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得严重失衡。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得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中国得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就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得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得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单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将改革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包括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创新、制度等。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一般性要素投入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