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时,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无论是二战之后的美国,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主要经济体,基本都采用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其经济增速在经历了短期恢复之后,很容易再次出现下滑,甚至滞胀状态。

因此,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从供给侧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关键点。

“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管理的两种基本方法,目的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达到基本平衡,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如果主要矛盾出现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2023年,作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我想就这一年的改革成果及对其的理解进行总结,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改革目标与背景、政策举措与效果、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体制的优化和下一步改革路径。

一、改革目标与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

它旨在解决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如经济增速下滑、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2023年,是这一改革任务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二、政策举措与效果2023年,中国政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

首先,加大了创新驱动力度,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其次,改革推动了去产能工作的深入进行,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市场化处置等方式,剔除了过剩产能,提高了效率。

再次,环境治理成为重中之重,中国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改善。

最后,改革还推动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快了国企改革进程,促进了多元化竞争。

这些政策举措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方面,经济增速得以回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的活力不断增强。

当然,虽然这些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三、经济结构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优化经济结构,使其更加合理、适度。

在2023年,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已经初步显现。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在优化升级过程中,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增长质量的提高。

此外,消费升级也是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方面,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

四、市场体制的优化2023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推动中国市场体制的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出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具体而言,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源市场改革、环境保护改革、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革等。

一、劳动力市场改革,指的是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改变劳动者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

1.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主就业,支持企业自由组建劳动力,扩大外来劳动力就业机会;2.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3.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恶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行为;5.改善劳动力工作环境,改进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二、资源市场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优化资源市场供给结构,实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完善资源市场的交易机制,推行资源交易分类管理,规范资源交易行为;2.调整资源价格,实现价格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 4.加强资源市场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防止资源滥用和浪费; 5.改善资源市场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源市场投资增加。

三、环境保护改革,指的是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2.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改善环境质量;3.扩大绿色技术投资,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4.实施环境税收制度,提高污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5.推动绿色消费,提升社会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制度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改进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供给。

1.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企业产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度;3.改进政府职能,放宽政府干预,提高市场运作效率;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的监管执法;5.改革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促进资金高效流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深化供给侧,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下是对“供给侧结构性”的正确理解。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旨在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在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旨在通过创新,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而解决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注重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是提高供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这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环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严重,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供给侧结构性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和升级。

这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协同发展。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要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我国一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不符合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加速推进。

该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通过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布局,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024年,我国经济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创新性。

其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园区。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人才引进,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和清洁生产,我国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同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2024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农村经济、减少污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为促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经济改革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结构和动力变革,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侧结构,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短板问题,譬如过度依赖外来投资、人口老龄化、缺乏国际领先的技术、能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外,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过去的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模式,即需求侧发展模式。

所以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为后续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1.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生产而无人消费的矛盾问题,提高了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

同时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改善供需关系,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比例,促进市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3.带动就业,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可能面临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1.经济基础薄弱,相应改革措施难以落地因为环境、教育资源匮乏,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制约了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2.补短板任务难以完成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环境治理等任务相对比较困难,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暂时还很难全面完成。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由注重强调市场需求的“有没有”向注重供给的“好不好”方面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理论内涵,是解决经济发展“滞胀”的有效对策,与需求侧管理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做好“转型、创新和改革”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一) 消费供给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这些年,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增厚,消费转型升级引发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给人的错觉却是消费能力不足.事实上, 2014 年我国消费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060 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近一半。

不少民众到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化妆品、婴幼儿奶粉等商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国内省内初级消费市场已经饱和,产品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一些企业“埋头苦干,拼命生产",致使库存积压、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甩卖,令人痛心。

这种漠视市场实际需求的经营行为,就是典型的供需脱节。

(二) 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政策刺激下国内投资的大幅增长,资本边际产出效率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从2008 年到现在,每新增1 元GDP 需要增加的投资已经显著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增加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还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大胆、扎实、精准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

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

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

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恰恰相反,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通过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

例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做最大的“抓手”。

工作研究: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工作研究: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大家知道,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讨论。

但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不是,似乎说的还不是很清楚,有的甚至是误读。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两是,三不是”: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

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

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

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

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

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

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

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

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四篇)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四篇)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____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____在“____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表象:需求不足。

____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

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____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

内需中,____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____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____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

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____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

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 世纪____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____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

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文章)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文章)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要论)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2016年03月29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

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

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

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

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

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

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

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

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

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

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

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

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也不太了解。

那么,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有什么作用?以下是一些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

这个词可以分成三部分进行解释:•供给侧:指的是生产者侧的供给,也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结构性: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构成,也就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

•改革:指的是阻碍经济发展、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需要进行的改革。

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针对经济供给端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措施,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深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动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压力。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目的在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三个问题:1.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多以数量和速度为核心,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加强对企业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供给质量,提高消费者口碑和品牌形象,在贸易和服务领域更具竞争力。

2.减少过剩产能:中国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不同产业间存在着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效益下降、产品品质下降等。

因此,通过适度限制过剩产能,并整合资源,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总体效益,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以内需为驱动的增长模式,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增加消费占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方面着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改革方式。

这一改革思路首次提出于2015年,是中国在转型升级阶段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克服长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障碍所做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宏观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以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就要求在制度、政策和体制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推动国民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供给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和优化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了许多领域的改革,如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创新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中国传统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产业已经迎来了改革升级的时刻。

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破行业壁垒,提高服务业水平,推进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这样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升级和质量提升,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更加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品质。

还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农村新业态,发挥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和创新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

在传统的需求侧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需求的扩张,而供给侧结构性则突破了这种模式,将发展的重点从满足需求转向增强供给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的主要任务是强化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任务是深化供给侧。

这包括减少无效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等。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淘汰过剩产能,使市场供求关系更加均衡。

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供给侧的关键驱动力。

在供给侧中,需要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改善人力资源供给。

人才是实现供给侧的核心资源。

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措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供给的结构。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还需要完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供给侧的重要支撑,要加强金融体制,完善金融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监管能力,促进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需要推动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要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国际资源配置,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通过深化供给侧、加强创新能力、改善人力资源供给、完善金融体系和推动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可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经济改革的主题之一,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被视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是指在总需求放缓、经济增长下行的背景下,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坚持发展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发展为中心,即通过改变供给侧的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使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做到以供给优化为导向。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增加供给,忽视了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导致了产能过剩、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等问题。

当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经济从规模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二、重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协同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调整供给结构,但不是完全忽视需求侧的作用。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改革过程中需求侧的作用同样重要。

通过激发市场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可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解决结构性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要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具体而言,可以从减税降费、推动技术创新、改革创新体制等方面入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前的问题解决,还需要着眼于长期发展。

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国际合作与内外需求的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国际合作的比例,合理利用国际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求。

国际合作可以帮助中国拓宽市场,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是在坚持发展为中心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发展方式,协调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着眼于国际合作与内外需求的结合,深化改革并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当前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传统的需求侧经济政策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转变思路,从供给侧入手,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淘汰过剩产能。

正因为长期以来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导致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严重。

供给侧结构性提出要通过减少产能过剩行业、淘汰低效产能,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利润能力。

这需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其次,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企业创新等举措,提高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推动结构性。

经济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如农业农村问题、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

供给侧结构性提出要通过推动农村、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措施,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还包括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举措。

降低企业成本可以通过减税降费、降低政府收费等途径来实现,提高劳动者就业可以通过灵活就业、职业培训等手段来实现。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是中国当前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佐军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

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

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

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

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单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将改革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

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包括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创新、制度等。

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一般性要素投入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

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