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考试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
一、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
径?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路的新认识、方略的新发展、举措的新突破。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大纲
摘要:
一、前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科学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政治制度
2.经济制度
3.文化制度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任务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全面深化改革
3.全面依法治国
4.全面从严治党
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球视野
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七、结论
正文:
【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历史和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本文旨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征、理论体系、制度优越性以及建设任务进行阐述,以期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发展的事业。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材料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如何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卷及答案
一、简答题(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哪些基本特
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国家滞后政权,对市场的调控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过加强的多,能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节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主要有:
第一,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
第二,多党长期合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没有在朝在野之分。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合作是长期的合作。
第三,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即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2013年版)
目录
导论
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二、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四、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理论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
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三、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YOU 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适用于各专业研究生
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
二0一一年六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学分与学时:
2.0学分。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块必修课。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题;二是讲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五是讲述当代中国与世界及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024年天津专升本文化课大纲
2024年天津专升本文化课大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专升本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作为天津地区专升本考试的一部分,文化课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对考生来说非常重要。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以下是2024年天津专升本文化课大纲的相关内容。
一、政治理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生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生需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战略思想。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重点关注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
4. 政治经济学概论
考生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关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外语
1. 英语
考生需要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知识和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和使用基本的英语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交流活动。
2. 法语/德语/俄语/日语
考生需要了解相应语种的基本语法知识和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和使用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的交流活动。
三、数学
1. 高等数学
考生需要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微积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等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能够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 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2. 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 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 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 坚持统筹兼顾 1)总揽全局,统筹规划;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4)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7)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 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 面临诸多新课题; 8)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 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 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历史阶段 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 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3.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促进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 促进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 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 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安排和 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 、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课程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BBCCD,6-10AAACA,11-15CDCBA,15-20BACDD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21.什么是改革?如何理解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卫生、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22.什么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坚持上述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23.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明确价值导向、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东北林业大学-84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纲
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内容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任务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4、扩大外开放水平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4、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5、保障和改善民生
6、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3、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完整版
1.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进入新世纪,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期末考试
1、[多项选择题一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人类社会常态稳态发展的广泛要求
A:文化多元是指现实生活中各样思想文化存在的状态
B: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是社会文化规范发展的自觉的必定要求C:社会心识的多样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一样层次的问题D: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人类社会常态稳态发展的思想基础
ACD
2、[多项选择题 ]
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物化、劳动被异化表现为:
A:人的价值等同于物的价值
B: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C:劳动创立的财产越多,劳动者获取的财产份额越少
D:严重的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和钱币拜物教挤压了人的存在价值
bcd
3、[多项选择题 ]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见面对更加复杂场面,必定要求建立和睦社会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见面对人口基数大,资源欠缺的压力B:就业压力
c:扶贫减贫压力等
D:解决矛盾的出路是建立社会主义和睦社会
ABCD\abc
4、[多项选择题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计划经济
D:按劳分派
bd
5、[多项选择题一
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以为
A: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B:唯物史观重申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协调发展
c:社会的发展必定表现和服务于人的解放
D:人的解放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等多方面
abd
6、[多项选择题 ]
在建立社会主义和睦社会的过程中,一定发挥党的领导中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
坚持
A: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
B:高效执政
C:民主执政
D:清廉执政
ac
7、[多项选择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YOU 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适用于各专业研究生
社会科学部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编
二0一一年六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Stud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学分与学时:
2.0学分。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块必修课。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我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必修课,是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是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的主题;二是讲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四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五是讲述当代中国与世界及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政治必知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研政治必知内容
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依然是考研政治必知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指导,也是实践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丝毫不能放松对这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顾名思义,是指我国特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的发展道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可替代的社会主体,让人民安居乐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的宗旨。
二、践行发展始终是硬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核心理念就是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系统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发展对民生是基础,要始终坚持发展,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既需要坚持发展,更需要注重协调、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美好蓝图。
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成效显著的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地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真正把发展的好处带给所有人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
我国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一直强调民生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进行了很多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工作,例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硕士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二、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
36学时
四、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0分,期末成绩90分,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
邓淑华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胡锦涛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及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料。
六、教学内容
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形成过程:从改革开放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到1982年12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13大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再到17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的主要标志:从党的12大到党的17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题目中始终不变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构成:从17大的“两大构成”到胡锦涛建党90周年的“三大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作用:当代中国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理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合理性和局限性;
2、西方近四百年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2014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
2014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4、如何坚持和实现“以人为本”?
5、如何科学认识统筹兼顾的方法?
6、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8、新一届中央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成绩及影响。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实践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10、用所学的理论及实践驳斥私有化的错误。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13、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依法治国?
14、为什么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
15、创新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6、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1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9、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20、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21、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的论述有哪些新的思想。
22、儒家思想中的生态观。
23、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
24、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容。
2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26、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27、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28、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1、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条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还包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富强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民族振兴是我们的伟大梦想;人民幸福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表达了人民心声,也体现了时代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创立标志、两大发现及其意义。
答:1)历史条件: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创立标志: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3)两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
(1)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3)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②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
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包括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经济上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一理论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经济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为指导,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新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邓小平经济理论、“三个代表”经济观点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经济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既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结构的变化,又涉及经济政策的调整。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于增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次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解决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要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劳动者的专业生产技能,提高管理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的。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