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合集下载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有什么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有什么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有什么绩效考核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用于评估员工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内绩效考核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绩效考核的概念、现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绩效考核的概念绩效考核是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系统评估和测定,量化地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果。

其目的是评估员工在岗位上的表现,为组织提供有关员工绩效水平的信息,并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训。

二、绩效考核的现状1.方法和指标:国内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指标有很大的差异。

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如主观评价、直观评价等。

近年来,随着绩效考核的研究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定量评价方法,如绩效评分、绩效比较等。

而指标方面,早期主要以工作成果为核心,近年来逐渐涵盖了更多的绩效指标,如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

2.影响因素:绩效考核的结果不仅受到个体因素(如能力、工作经验)的影响,还受到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因素上,对绩效评价的精确度和有效性进行探讨。

但是,组织因素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3.效果评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绩效考核的效果评估是衡量绩效考核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国内绩效考核的效果评估研究还比较薄弱,很少有研究将绩效考核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只有通过对绩效考核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绩效考核研究的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员工的能力、工作经验、动机等。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因素上,通过对员工个体能力、行为特征等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其对绩效的影响。

2.组织因素: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组织文化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激励机制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的激励程度有直接影响。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竞争环境等。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国内绩效管理的现状点击率:「1254」作者:发布时间:[ 2008-12-13 15:34:14 ] 一、国内外企业绩效管理现状(一)国外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目前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谈论和应用的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发展较早的关键业绩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二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产生并被广泛应用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BSC)。

关键绩效指标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是将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过层层分解产生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通过各指标的达成促成组织目标的达成。

关键业绩指标法的精髓,或者说是对绩效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中“关键”的含义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阶段在战略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 Scorecard,BSC)法,也称综合计分卡,是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一套全方位的运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作为执行战略和监控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沟通工具。

BSC的框架体系包含四个维度(或称为四个指标类别),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

这一方法不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同时又通过对这四个方面深层的内在关系的表述阐明了该体系的深层含意:即学习与成长解决企业长期生命力的问题,是提高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企业通过管理能力的提高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客户的满意导致企业良好的财务效益。

国外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由于管理理念受其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表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上自然也有一些差异。

欧美地区的企业绩效管理往往侧重于对员工个体行为与资质的评估和管理。

浅谈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刘永刚来源:《企业文化·下旬刊》2016年第01期一、绩效管理的概念界定及涵义绩效管理一词由研究者比尔和鲁提出,他们将绩效管理定义为“管理、度量、改进绩效并增强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研究者认为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用来确保下属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通过不断改善其工作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的手段及过程”,强调绩效管理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最终目标是实现组织战略。

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绩效管理是“对组织和员工行为与结果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以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个过程”。

二、绩效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在国外,有关绩效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社会里,劳动者普遍忠于于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们认识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被周围人和上帝认可。

然而推动绩效管理发展真正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明确指出,员工的发展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励其最快并最高效的获得自身自然能力允许的最高水平。

绩效管理的研究最初是对绩效评估研究开始的,在美国梅隆大学心理学家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科学家们对特征心理学设计了专门的评估表格,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好的挑选更加适合从事销售的人员。

20年代初期,图解特征法变的日渐流行起来,这种评估法可以更好的客服上面方法的评估局限性。

这种绩效评估方法,不是在员工之间进行比较,而是要进行对员工绩效相关的特征进行绝对的评价,评价以数字的评定尺度进行记录。

20世纪40年代,塞拉来根和伯恩斯共同创立了关键事件记录法,关键事件法首先要通过一些专业的人员找出在工作中有效和无效的关键事件,然后用绩效多维表的方式将这些被描述的事件体现出来,并根据事件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水平进行记分。

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哪些

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哪些

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哪些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有哪些绩效考核是很多国内外企业都在实行的制度,所以了解绩效考核的一些知识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绩效考核的现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企业绩效考核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军方于1813年开始采用绩效考核,到1842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对政府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

绩效内涵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并赞赏的主要是Campbell等人提出的观点:绩效是员工控制自身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行为。

对考核指标进行明确地研究是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

C.E.Schneier,R.IN.Beatly,C.S.Baired(1987)等人在论述“如何建构成功的绩效考核系统”时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把握工作的本质,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减少评价时的主观性所产生的偏差。

为了更加明确地澄清绩效考核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拿大学者从可测量的角度提出了六条选择考核指标的标准,分别是确定性原则、可能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非污染性原则、排他性原则和可验证性原则。

绩效的内涵决定了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管理任务,所以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潜心研究企业的现状并进行有效实施。

同时考核方法的选择、指标的选取及其权重的确定、考核的标准和程序等都是影响其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绩效考核的研究总是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其理论实践和方法研究在很多具体领域仍然是空白,依然存在着争议,需进一步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绩效考核的发展起步较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方面,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考核的标准和收入的分配没有建立科学的匹配关系,在实践和理论上,企业管理工作都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

毕竟中国大多数企业缺乏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对绩效考核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不少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局限于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企业绩效考核的初步研究,其任重而道远。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绩效考核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行为进行评估,以便于判断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质量和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

绩效考核对于组织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组织评估、激励和提高员工的绩效,进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因此,绩效考核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国内,绩效考核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积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开始对绩效考核进行研究。

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对企业的绩效考核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引进,国内对绩效考核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研究内容包括:绩效考核的概念和目标、绩效考核方法和工具的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绩效考核过程的管理等。

国内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绩效考核的理论研究。

国内的绩效考核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绩效考核的定义、目标、原理和方法展开。

其中,绩效考核的目标是绩效考核研究的重点之一,包括激励目标、评价目标和改进目标等。

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绩效考核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如基于定性和定量指标的绩效考核、360度绩效考核、绩效排名等。

第二,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

国内的绩效考核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案例研究等方法,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和实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例如,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绩效考核与员工激励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绩效考核的应用研究。

国内的绩效考核应用研究主要关注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接受度、绩效考核与员工激励的关系等。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特定领域的绩效考核问题,如科研绩效考核、政府绩效考核等。

在国外,绩效考核的研究同样得到了广泛关注。

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绩效考核的制度设计。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及历史演变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及历史演变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及历史演变1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绩效考核的思想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

《尚书·尧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而弗迷”,就是指尧将帝位禅让给舜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

可见,我国绩效考核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

但是长久以来,国内的考核指标就是传统、单一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德、能、勤、绩、廉”标准。

然而这五个标准过于笼统模糊,表面上好像囊括了考察一个千部的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

但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德”?要具备那些“能”?怎样才算“勤”?要达到什么程度的“绩”?“廉”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长久以来并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直观的标准得以体现。

自西方绩效考核理论引入中国后,国内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要明确这些指标的标准。

使得考核干部的标准更科学合理,更直观公开透明。

大连理工大学架永斌在“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素质及提高途径的研究”一文中对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素质及提高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针对企业中层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和考核中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干部素质的途径和评估千部素质的指标体系。

在设计评估指标时,首先把干部的素质分为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两部分,然后对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进行两极分解得到三层评估指标,最后对第三层每一个指标给出A、B、C、D四个具体量化等级标准,并分别赋予具体数值。

这种具体量化指标等级标准的方法应用较普遍,因为方便考核人员评分,但是指标的等级标准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每一等级的语言描述的准确性不易把握。

徐州师范大学的谢中才,周国成在“试论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正确使用”一文中以“品行,能力,工作业绩”为一级指标设计了指标体系用于企业管理干部队伍的考核,对每一个考核对象都可以计算出一个考核分数,但是他们认为如果绝对以考核分数作为考核干部的依据,那未免太简单化了,事实上,考核过程中所反映的干部队伍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远不是一个分数所能概括了的,影响考核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只有参照单项和综合的量化考核结果,针对干部队伍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到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结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绩效考核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和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活动的风起云涌,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欧美先进企业的重视,绩效考核的观念和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偏重财务目标的达成,扩大为整体经营成效的提升。

在绩效考核方法上,对个人考核大都采用目标管理法和360 度考评法,对组织考核大都采用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l]。

国外一些学者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990 年,Campbell 等人把绩效分为8 个独立的成分:工作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工作非特定的任务熟练程度;书面与口头交流的任务熟练程度;努力;遵守纪律;为团体和同事提供便利;监督与领导;管理[ 2]。

Robert S.Kaplan 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的概念。

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客户和成长四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的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3][ 4]。

Borman 和Motowidlo(1993)在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绩效(task perf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的概念。

他们把任务绩效看作是组织所规定的行为,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的技术活动有关的所有行为;关系绩效则是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组织行为、组织奉献精神或与特定任务无关的所有行为,涉及到职责范围外自愿从事有利于组织或他人的活动[ 5]。

Nickols 等人(1997)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第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表述出来;第三,目标本身应该是灵活的,应该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第四,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帮助他们达到成功[ 6]。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绩效评价简单说是对既定目标执行结果的评价,是综合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程序,对管理层既定目标实现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价。

绩效评价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际金融界开始研究商业银行业绩评估。

1996年,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从美国引进到中国,受到中国经济界,管理界,商界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1、国外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 在《哈佛商业评论》,公布了平衡计分卡的结果,其中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过程和原理。

作为绩效考核模式的重大突破,引起广泛关注。

此后,Kaplan和Norton在实践中继续关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1993年,他们继续总结发表了一篇关于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适当评估指标的文章,说明将战略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来选择绩效评价关键指标。

2006年,Robert和David发表《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一文,文章中描绘了“企业价值定位法”理论,阐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协同效应,运用革命性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协调和监督高层次战略的实施。

2009年,Robert和David又在《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提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平衡计分卡体系,应把运营管理,运营成本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引导企业构建并运行一套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其其体系包括从战略制定到业务执行,从战略监督再到战略检验修正。

2014年,Stan和Tom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研究不同银行在使用与未使用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差异,通过实践论证说明,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模式要好于那些不引入的,其效用也高于旧用绩效考核体系。

20013年,Zahirul使用主成因素分析来研究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劣,分析其市场地位行业特点,并根据这些特征构建其自身的预警风险体系。

2002年,Wesley和Friedman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特点,综合概括出商业银行的评价目标,并综合不同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经过概括将其指标大体分为四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能力指标评价、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绩效考核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绩效考核管理现状公司对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视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其纳入到公司的管理体系中。

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理想。

一些企业仍未能理解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无法正确地执行绩效考核管理,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绩效考核系统始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技术不足现在,很多公司仍在使用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即“毛刺制度”(即员工被发现做错了就给扣分)。

这种方式无法真正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很容易造成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和抵触,甚至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2.不适当的指标许多企业使用的绩效考核指标都是缺乏精确性和相关性的。

当指标无法反映员工实际工作表现时,绩效考核无法准确、公正地对员工进行评估。

3.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缺乏灵活性,无法根据不同员工的特点和工作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这导致了绩效考核的不公正和不科学,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二、对策研究如何解决绩效考核的问题?以下是几个建议:1.完善技术手段企业应该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培训员工的方式来提高绩效考核系统的技术水平。

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和技术,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2.改善绩效考核指标企业应该选择正确的指标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确保指标具有精确性和相关性。

此外,企业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工作内容和个人特点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构建灵活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企业应该构建灵活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以便根据员工不同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来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此外,对于不同的员工,应该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这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强绩效管理的培训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绩效管理培训,让员工了解绩效考核与企业目标的关系,了解绩效考核所面临的难题,以及如何准确地执行绩效考核。

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个人价值观。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最早在西方出现在50年代初期,当时西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财政资金发挥到实处,西方政府开始从20世纪60年代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以及对财政危机的预防,在这种背景下,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把绩效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了财政部门,并认为在引入的过程中遵循“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原则,并相对这些原则制定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二战导致西方各个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更加重视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这也带动了学术界对财政支绩效评价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

比如Melkers和Willoughby(2005)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现状,发现了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并建议政府各各个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并制定标准化的预算制度。

Moynihan和Pendey(2005)研究了国家行政部门2002-2005年的数据,发现管理者的选民支持率、公共媒体的有效监督以及分散的组织决策权等可以促进绩效评价有效性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Verbeeten(2008)实证研究了绩效管理实践对公共部门绩效的影响,并认为适当提高定量绩效指标的利用,可以让绩效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Sean Nicholson-Crotty,Nick A 等(2006)分析了政府绩效评价的方法,认为绩效评价方法应合适,需要满足项目的性质要求,这是因为评价报告中所显示出的信息和结果会因为绩效评价的依据或者类别不同而不同,从而导致绩效评价效力受到影响。

Heikkila,T.&ISETT,K. R. (2007)在研究地方政府的管理时发现,合理的绩效评价模式可以帮助政府有效分配责任进行管理。

2、国内研究我国学者也加强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几方面中:一是关于绩效评价分类方面,徐一心、曾俊林等(2005)基于当时我国预算制度的完善程度,从政府目标和职能、各类财政支出和具体项目三个层面,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总体绩效评价、分类绩效评价和针对具体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

绩效考核国内研究现状有哪些

绩效考核国内研究现状有哪些

绩效考核国内研究现状有哪些绩效考核是指通过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和量化,以便为企业提供员工绩效管理、奖惩决策和薪酬分配等方面提供依据。

在国内,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绩效考核模型的研究绩效考核模型是指用来描述和解释绩效考核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国内的绩效考核模型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传统评价模型、现代绩效评价模型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考核模型。

传统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管理层评价模型、互评模型和自评模型。

现代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基于能力模型、关键绩效指标模型和绩效管理模型。

符合中国国情的绩效考核模型主要关注绩效目标的设置和员工行为的评价。

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衡量绩效的依据和标准。

国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指标选择和指标权重分配。

指标选择是指从多个可能的指标中选择适合的指标来衡量绩效。

常用的指标有工作成果指标、工作方法指标、行为指标和能力指标。

指标权重分配是指确定各个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重要程度。

权重的分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来进行。

三、绩效考核技术与工具的研究绩效考核技术与工具是指用于收集和处理绩效数据的方法和工具。

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设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直接观察法、360度绩效评价法、绩效平衡卡法等。

其中,360度绩效评价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多方面对员工进行评价,包括上级评价、下级评价、同事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员工的绩效。

四、绩效考核与实践的研究绩效考核与实践是指在实际组织中对绩效考核进行和应用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绩效考核与实践的研究主要涉及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标准的制定、绩效反馈的处理和绩效奖励制度的设计。

绩效考核与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还可以为相关组织提供实施绩效考核的参考和指导。

以上是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的主要现状。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企业绩效管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绩效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的耶稣基督教会,劳动者普遍忠于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他们认为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被周围人和上帝认可。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西方世界绩效管理思想的启蒙阶段。

国外绩效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成本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财务绩效管理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绩效管理创新时期。

目前国外用于绩效管理的主要模式包括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考核法和平衡计分卡等。

彼得·德鲁克(1954)提出“目标管理”(Managements by Objectives,MBO)的概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任务转化成目标,为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带来良好的绩效[1]。

Andy(1976)学者发明了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并首先应用于英特尔公司,将目标管理自上而下贯穿到基层,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重点,并且确保将整个组织的力量都聚焦于完成组织绩效目标[2]。

Kaplan(1983)指出,国外的学术思想已经逐渐偏离了只使用企业财务绩效指标进行绩效衡量的观念,时间、成本、质量、适应性已经成为了企业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

此外,顾客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投资者和供应商)也被认为是关键的考核内容[3]。

Wendy(2013)学者觉得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和三方面有关,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绩效评价体系的使用、技校战略的制定[4]。

乔治·米尔科维奇[5](2014)、雷蒙德[6](2013)等人先后提出绩效棱镜的概念,以利益相关者为研究主体,探讨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利益相关体本身具有哪些需求,又充分探讨了利益相关体对组织所具有的价值。

Shang-Jyun等(2014)认为,员工绩效评估至少需要选择10-14个评价要素才能保证绩效评估的准确性,并且员工的好友和下属对于员工的具体评价和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评价相比,并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7]。

绩效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国内外研究现状绩效评估是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绩效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绩效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指标的选择和构建研究者们关注如何选择和构建适合不同组织的绩效指标。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提出了一些绩效指标的选择原则和构建方法,为实践中的绩效评估提供了参考。

2.绩效评估方法与工具研究者们尝试提出适用于不同组织和环境的绩效评估方法与工具。

他们研究了传统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法、360度评估法等不同的评估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3.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者们探讨了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关系,研究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绩效。

他们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模型和方法,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绩效评估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模型国外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模型,包括目标管理理论、绩效驱动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这些理论与模型为绩效评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2.绩效评估的跨文化研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存在差异,国外研究者们关注绩效评估的跨文化研究。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绩效评估实践,探索了文化因素对绩效评估的影响。

3.制度环境下的绩效评估国外研究者们还关注绩效评估在制度环境下的应用。

他们研究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教育机构等不同制度环境下的绩效评估实践,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结论绩效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管理问题,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的研究关注。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指标的选择和构建、绩效评估方法与工具、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等方面。

国外的研究则更侧重于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模型、跨文化研究以及制度环境下的应用。

绩效评估的研究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和管理效能。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旳现实状况众所周知,企业管理旳关键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旳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旳关键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旳目旳在于增强组织旳运行效率、提高员工旳职业技能、推进组织旳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保证工作旳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旳测评工作来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运用360°反馈旳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旳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措施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旳重要措施。

在我国,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旳不停发展,国外许多先进旳管理措施和管理理念旳不停进人,推进着越来越多旳企业重视测评技术旳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旳测评过程中,重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措施(重要偏向于定性分析)。

这种状况阐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旳测评措施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在初级阶段。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旳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措施旳科学性、评价内容旳全面性、评价成果旳精确性、评价组织旳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旳基础上,剖析国内外既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旳、规范旳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旳、多维度旳综合测评提供参照根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旳现实状况(一)绩效考核旳引进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2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旳。

对于世界经济旳发展和时代旳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合用于目前旳组织。

最早提出绩效管理旳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旳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旳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旳原则以及这些原则之间旳关系当作一种金字塔构造。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事实上,对于近70年来国外相关学者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研究,某种意义上的说,现代绩效考核制度是由西方孕育而来的,并且对此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在实践中,他们已把绩效考核从理想带到现实,从方法论跳出实际,国外企业已经将这套考核制度作用于经营管理。

例如对于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探究中,学者Smith在《a review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中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表现。

该理论直接指出了想要达到绩效考核制度的精确性的要求,就要看考核人员对被考核人员工作、学习等信息的判断,只要真实准确,绩效考核才能起到作用。

还有关于企业组织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学者Kate和Kahn在《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中提出了三维分类法。

将此分为①加入并留于组织②达到或者超过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标准③自行组织对员工规定之外的活动。

此外还有Robber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management account research》中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该理论证实,通过这种具象的要求,员工可以更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并且管理者更能有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对员工进行精准地考查。

在2000年,Nickels等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灵活,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达到成功。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是什么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是什么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是什么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是什么在企业发展中,实行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有效考察员工的工作行为,所以有很多的企业都会实行绩效考核制度。

下面是店铺为你精心推荐的绩效考核研究现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绩效考核研究现状(一)绩效考核标准缺乏合理性在很多的企业发展中,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都缺乏合理的设计,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考核标准、现有的考核标准不能很好的与工作相对应、考核标准缺乏客观性、操作性较弱、考核标准无法量化等多个方面。

企业实施绩效考核,如果没有设计合理的考核标准,很容易使考核评价流于主观形式,无法保证最终得到的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具体来讲,不合理的绩效考核设计标准主要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企业员工考核过程中,使用一些与员工工作无关的考核标准,这样就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公正性、完整性。

绩效评价标准的设计应该与员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考核结果的片面性。

二是很多企业在设计考核标准时夹杂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考核标准过于单一,最终使得考核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的落实,员工对于考核标准也不能产生清晰的认识。

三是在考核的过程中,评价标准缺乏对比,导致员工对考核结果缺乏信服度。

(二)绩效考核评价存在问题在绩效考核的评价阶段,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评价者存在唯一性,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者都是员工的上级领导,这就产生了评价信息的不对称性。

只有上级领导,是不能完全了解下级每一位员工信息的,这样就使得评价结果过于主观。

另一方面是评价者缺乏明确分工。

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设立了多个评价者,每一位评价者都能够修改员工的考核评语,而由于各个评价者处于不同的领导地位,其掌握的员工信息也就大不一样,这样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就会发生考核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而且,员工如果不满考核结果,可能会把这种不满转嫁到领导身上,长久下去,很有可能使员工丧失对领导人的信任。

绩效考核的目的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的参考点是未来。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知识讲解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知识讲解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一)绩效考核的引进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

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

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引言 (1)二、国外研究现状 (1)三、国内研究现状 (2)参考文献 (4)一、引言绩效考核已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结果非常有成效,绩效考核的方法也很丰富和多样,但在不同的方法中总是存在重大或小的缺陷。

绩效考核与企业实际情况的配对已成为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本文中,根据目标公司的需要,设计中尽可能避免不完整的考核指标问题和不客观的考核结果,从而有效地丰富目前对绩效考核的研究结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关于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Podgórski(2015)主要是应用层次分析法,基于相关文献资料,构建两两对比判断矩阵,确定相应的权重,将指标划分为不同个子参数,从而可以实现分解的目的,为关键绩效指标的确定提供多层次优化分解流程[1]。

Donald(2016)提出了两种评价方法,其一是管理绩效评价,其二是专业发展评价,管理绩效考核可以当作是一种管理方式。

专业发展评价属于一个附带的流程,与传统的评价分离,但是,可以实现专业成长以及文化的代际传递[2]。

Gomez‐Mejia(2016)分析了绩效评价以及奖励制度是提升工作人员绩效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模型,分析了反馈在绩效提升方面的作用,绩效考核应该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预期业绩以及具体的反馈[3]。

Nicolaides提出绩效指标的构建需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企业战略目标,构建战略地图,从而优化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机制和指标的科学性,从而发挥平衡计分卡的作用,有效提升绩效考核的水平[4]。

针对绩效考核管理的方法,Sarrico(2016)认为,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需要与企业文化、激励、发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事项有关。

突出绩效考核的全面性,以提高公司的监督能力和水平,促进公司的进步和深入发展[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一)绩效考核的引进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

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

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

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

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强调目标管理,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指向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组织内部的人员并不是其重点。

第二种意见认为绩效管理是对下属的工作及成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1993年,安史沃斯和史密斯指出绩效管理是有计划、评估、反馈三个步骤循环的过程。

1995年,Torrington和Hall指出绩效管理是由计划、管理、绩效考察三个步骤组成的。

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应该以人为核心,管理者应该经常与员工就组织目标、绩效考评等问题进行沟通。

第三种意见是第一种意见和第二种意见的归纳,即绩效管理既包括整体绩效管理,又包括下属绩效管理。

Story(1993)等人指出,绩效管理周期模型的关键是找准方向。

McFee和Champagne(1993)指出,绩效管理周期模型注重具体的活动和时间安排。

这个观点认为绩效管理将雇员的工作与组织目标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另外绩效管理还激励雇员,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改善组织绩效。

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绩效管理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维果茨基对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有所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个体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个是个体现在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个体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未来会达到的水平。

而“最近发展区”正是上述两者之间相差的部分。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动态发展,所以绩效管理主张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应该积极鼓励员工,因为每个员工都有提高、改进的可能性。

在企业中,管理者其实扮演的就是学校里教育者的角色,应激发员工的潜能,关注员工的成长。

20世纪初,杜邦三兄弟在企业里实施财务比率金字塔和投入产出的绩效管理方法。

20世纪20年代初,德尔和乔森这些会计学者给出了许多财务指标。

由于工业时代的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关注生产效率,适合采取财务指标。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卡普兰等学者在他们共同的着作中揭露了单纯采用财务指标的诸多缺陷。

只看财务指标,企业容易忽视顾客的需求,短期上虽然效益不错,但是长此以往企业很难支撑下去。

(三)战略绩效管理在全过程绩效管理阶段,学者们发现企业选取关键绩效考核指标是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基础的。

然而他们在选取了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些指标,完全脱离了企业的日常运营。

1989年,Keegan、Eiter、Jones共同提出来绩效度量矩阵,但指标太简单。

1991年,林奇与柯若斯添加了分层次度量,创造出与之前相比有很大进步的SMART金字塔。

1992年,哈佛大学管理学院Kaplan、Norton提出了平衡计分卡这一方法。

1996年,企业将平衡计分卡用于企业中,度量指标是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创新。

2001年,尼利、阿达姆和肯尼利等人给出了绩效棱镜,这是一个度量体系,注重客户、雇员、股东和供应商等参与者,这个体系包括与企业有较大利害关系者对该企业发展及运营情况的意见、计划、过程、掌握的技能以及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度,较为复杂。

美国管理学家Robert.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研究了在传统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十二家企业,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这是绩效管理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他建议经营者从最关键的 4 个指标来观察企业:顾客角度、创新和学习角度、内部业务流程角度、财务角度。

平衡记分法一方面考核企业的产出(上期的结果),另一方面考核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下期的预浏),再从顾客角度和从内部业务角度两方面考核企业的运营状况参数,充分把公司的长期战略与公司的短期行动联系起来,把远景目标转化为一套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引入平衡计分卡来进行管理。

Wales指出在政府运行的过程中,平衡计分卡有利于部门资源的有效使用,促进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Jackson在1999年同样研究了政府的绩效管理,他认为在政府因增加服务项目而增加的支出,可引入平衡计分卡来减少负面影响。

2000年,Kaplan 在着作《美国政府中的平衡计分卡》中详细阐述了政府引进平衡计分卡之后,工作效率如何得到提高。

以上都是对政府中平衡计分卡的研究,2003年尼温探索了平衡计分卡在政府意外的组织中的实施,不过这些组织都是非营利性机构。

自此之后,采取平衡计分卡作为来管理员工绩效的组织逐渐增多,也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二、国内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我国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也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对此都有所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引用国外的一些理论,没有什么创新,能将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研究更不多了。

(一)绩效管理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业昆(2007)在《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一书中提到:“绩效管理是从员工绩效管理出发,实现员工绩效管理与组织的绩效管理的整合,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效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崔凤玲(2005)提出,绩效管理是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使实际工作方向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企业都会成长。

南京大学的教授赵曙明(2004)在书籍《绩效管理与评估》中指出:“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绩效管理人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员工一道进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的诊断与提高的持续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武汉理工大学的老师盛运华(2002)等在《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绩效管理是员工与其直接主管之间的协议,共同协商、制定、评价工作目标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管理,注重管理过程中绩效计划的制定、员工之间的持续沟通、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事决策与调整等各个阶段。

”(二)绩效考核技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潘勤(2000)等在《绩效工资制与技能工资制的合理选择》一文中研究了基于员工绩效和能力的工资制度,我国的企业要么只采用技能工资制,要么只采用绩效工资制,所以他们提出企业应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实施。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张鼎昆(2001)在文章《人类绩效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中研究了人类绩效技术,他认为绩效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实践性,根据系统论可将组织中的挑选、训练、激励及其规划等全部归入绩效系统的范畴里,文中他还将罗森伯格于20世纪末提出的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作了一些修正,从而绩效改进程序包括绩效分析、缘故分析、介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变革管理和成效考核五个步骤。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郑绍镰(1998)等人在《分成制与相对绩效评价机制及其效率研究》一文中强调了团队激励的重要性,给分成制里的考核指标分配了权重,还设计了团队成员的利益分享机制,这是对代理人绩效的相对评价机制。

(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央民族大学的老师张红梅(2004)指出问题在于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够,导致员工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明确,而且企业对员工绩效的考核方法不科学。

吕华(2006)认为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误把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管理者对员工考核时存在很强的主观性,评价指标过于定量化,绩效管理形式化;他在《当前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主张企业的绩效管理应以战略为导向,构建一个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

厦门大学教授朱建平指出企业绩效管理存在10个常见问题:绩效考核目的性不强;考评标准不明确;考评者主观性太强;管理组与员工之间缺乏沟通;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不透明;没有充分利用考核资源;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易极端化;绩效考评的方法不科学;管理者个人原因如光环效应。

王新安(2008)在《中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选择》指出,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将绩效考核当成绩效管理,不重视绩效管理,没有与员工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部分是企业管理者自身观念的错误,他们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忽视了绩效管理其实是一个体系,需要整个企业的沟通与配合。

文中还提到了美国企业绩效管理,吸取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蒋丽春(2010)指出企业绩效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不能只关注考评指标这些条条框框,她在《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应构建出较为完善的激励体系,制定绩效计划之前应与员工进行沟通,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也应定期与员工沟通,之后员工还要反馈。

(四)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吕鹏(2002)指出在实施平衡计分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平衡计分卡的来源和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