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度计量单位

合集下载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

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

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

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

《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

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

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

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

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用涵盖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注解:一仞相等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解:六铢等同于一锱,四锱等同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注解:一丈等同于十尺,三尺等同于一米,故一丈等同于3.33米。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1.古代的计量单位

【答案】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编辑播报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古今度量衡比较

我们常常读某小说,看见某古人说自己是“堂堂七尺男儿”。若他真有今天的七尺,身高应该是2.33米。这不可能,因为古代的七尺与今天的七尺不一样。我们有必要将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的度量衡进行对照比较,对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一、长度

1、周朝1尺=19.91厘米

2、秦朝与西汉 1尺=27.65厘米

3、东汉1尺=23.04厘米

4、曹魏1尺=24.12厘米

5、西晋1尺=24.12厘米

6、东晋1尺=24.45厘米

7、南朝1尺=24.51厘米

8、北魏1尺=29.51厘米

9、北齐1尺=29.97厘米

10、北周 1尺=24.51厘米

11、隋朝(开皇) 1尺=29.51厘米

12、隋朝(大业) 1尺=23.55厘米

13、唐朝与五代1尺=31.10厘米

14、宋朝与元朝1尺=30.72厘米

15、明朝 1尺=31.10厘米

16、清朝 1尺=32.00厘米

17、今天 1尺=33厘米

二、容量

1、周朝1升=193.7毫升

2、秦朝与西汉 1升=342.5毫升

3、东汉1升=198.1毫升

4、曹魏、西晋与东晋1升=202.3毫升

5、南朝齐 1升=297.2毫升

6、南朝梁、陈 1升=198.1毫升

7、北朝齐 1升=396.3毫升

8、北朝周 1升=210.5毫升

9、隋朝(开皇)1升=594.4毫升

10、隋朝(大业) 1升=198.1毫升

11、唐朝与五代1升=594.4毫升

12、宋朝 1升=664.1毫升

13、元朝 1升=948.8毫升

14、明朝 1升=1073.7毫升

15、清朝 1升=1035.5毫升

16、今天 1升=1000毫升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古代的长度单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

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

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 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 :“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1875年,17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通用尺。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86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1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二。“米” 的 规 定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寸、尺、丈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寸、尺、丈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寸、尺、丈

《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说文》中,尺字写作“”,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

《说文》中“寸”字写作“”,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而“又”字写作“”,并解释说“又,手也”。像人手伸出三指状。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丈字写作“”,即在又字上加十,故曰:“丈,十尺也”。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高和双手去做个试验,就可以证明《说文》对字的结构和解释是十分严谨的。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ppt课件

长度单位的演变史 ppt课件

• 1889年的第一界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 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 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米原器的精度可以 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 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界国际计量大 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 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议废除 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 86气体放电时产生的一种橙色光谱波长的 1650763.73倍作为1米。这种光尺精确度很高,误 差只有十亿分之二。
• 基于光速的不变性和激光的良好单色性等因素, 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 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 度。”这是米的第三次定义。因为光速在真空是 永远不变的,因而基准米就更加精确了。精确度 可以达到 0.001微米,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 十万分之一。
外国古代长度单位
•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 公元前6世纪于是他们便 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 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 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 准,称一浔。
• 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 为长度单位1呎。
•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 1000双步定为1哩。
• 公元九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 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 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 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 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 世的怒气诞生了。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我们现在在测量长度的时候,通常会用千米、米,甚至可以精确到厘米、毫米,古代的长度单位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尺寸”"丈〃、〃仞〃〃寻〃等。

《大戴礼•王言》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这段话道出了〃寸〃、〃尺"、〃寻〃的长度是古人根据人的指、手和肘确定的。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古代各个朝代的长度也有所区别,一寸大概是两厘米到三厘米多,也有人认为〃寸〃的长度正好是自身中指关节的长度。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图片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古代计量单位衡

古代计量单位衡

古代计量单位衡

古代计量单位衡主要包括重量、长度和容量三个方面,其中常用的有:

重量单位:斤、两、钱、分、厘、毫等。

长度单位:尺、寸、分、厘、毫等。

容量单位:升、合、斗、石、盎等。

这些单位在古代经济和贸易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和文明水平。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宋代计量单位及换算

宋代计量单位及换算

宋代计量单位及换算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之一。在宋代,计量单位的使用十分普遍,其系统也相对较为完善。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宋代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 长度单位:

- 尺(chǐ):宋代的主要长度单位,1尺约等于33.3厘米。

- 寸(cùn):宋代的次要长度单位,1寸约等于3.33厘米。

- 分(fēn):宋代的较小长度单位,1分约等于1.11厘米。

- 厘(lí):宋代的最小长度单位,1厘约等于0.37厘米。

2. 面积单位:

- 亩(mǔ):宋代的主要面积单位,1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 分(fēn):宋代的次要面积单位,1分约等于66.7平方米。

3. 容量单位:

- 斗(dǒu):宋代的主要容量单位,1斗约等于9.96升。

- 石(shí):宋代的次要容量单位,1石约等于99.6升。

- 升(shēng):宋代的较小容量单位,1升约等于0.1升。

4. 重量单位:

- 斤(jīn):宋代的主要重量单位,1斤约等于0.6千克。

- 两(liǎng):宋代的次要重量单位,1两约等于0.03千克。

以上是一些宋代常用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这些计量单位在宋

代的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准确的衡量和计量手段。通过这些单位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交易、农田规划和物资调配等活动,为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

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

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

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

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

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

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

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

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

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

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古代单位

古代单位

古代单位

1 里= 15 引

1 引= 10 丈

1 丈=

2 步

1 步=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10 寸

1 寸= 10 分

1 分= 10 厘

1 厘= 10 毫

1 毫= 10 丝

1 丝= 10 忽

换算:

2 里=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10 米

3 尺= 1 米

3 寸= 10 厘米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长度单位的演变历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历史

长度单位的演变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人们创建了许多不同的长度单位。这些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长度单位及其演变历史。

在中国的历史中,长度单位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舜的时代,竖亥奉命丈量国土疆域,他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在测量时,他们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这也是华夏民族的计量学创造的基本长度单位,如尺、丈、里等。

在古埃及,主要的长度单位是手指宽度,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长度单位,以手指的宽度为基准。而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主要的长度单位是手持石和步伐,手持石大约等于7英寸,而步伐则根据地区不同有不同的长度。

进入中世纪后,欧洲的长度单位开始变得混乱,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如英国的英寻、英竿等。直到18世纪,法国科学院提出了一套统一的长度单位体系,即“米制”,并在后续得到了普及。在这个体系中,米作为基本单位,而其他单位如千米、分米、厘米等则根据米的定义而确定。

到了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长度单位再次发生了变化。随着航天和深海探索的需求,需要更精确的长度单位来满足这些需求。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光年”和“秒差距”等新的长度单位。这些单位不仅适用于科学计算,也成为了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标准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演变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最早的步尺到现代的光年,长度单位一直在不断变化和改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科技的发展。而这些单位的改变和普及,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

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换算

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换算

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换算

古代计量单位是人们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一种计量标准,用于衡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容量等。古代计量单位常常受到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和时期可能存在差异。而现代计量单位则是国际通用的单位制度,经过国际协商并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古代计量单位中,长度的计量单位主要有尺、丈、里等。而现代计量单位中,长度的计量单位为米。长度的换算关系是:1米=10尺=3.3丈=0.001里。

古代计量单位中,重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斤”为基准的,另一种是以“两”为基准的。现代计量单位中,重量的计量单位为千克。重量的换算关系是:1千克=2斤=20两。

古代计量单位中,容量的计量单位主要有升、斗、斛等。现代计量单位中,容量的计量单位为升。容量的换算关系是:1升=10斗=100斛。

除了长度、重量和容量,古代计量单位还包括了其他各种计量单位,如面积、时间、功率等。这些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在现代计量单位中也有对应的换算关系。

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为了方便人们在古代计

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之间进行换算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古代计量单位转换为现代计量单位,或者将现代计量单位转换为古代计量单位。例如,如果我们在古代文献中看到了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0丈,我们可以通过将10丈乘以换算关系1丈=0.33米,得到该物体的长度约为3.3米。

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换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的生产、交通、商业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古代计量单位的换算,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同时,古代计量单位和现代计量单位的换算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的科学文化遗产。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

舍、匹、丈、尺、寸、里、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稚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寸、丈”的古代长度单位,在今天“厘米、分米、米、千米”的国际通用单用面前,有必要在预习的时候就帮孩子扫清这些阅读障碍——换算。

第1课《观潮》第四自然段“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第11课《蟋蟀的住宅》第五自然段“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边是蟋蟀的住宅。”第12课《盘古开天地》第三自然段“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舍、匹、丈、尺、寸、里、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稚都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沿用至今,在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出现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换算的就只有“丈、尺、寸”了。

那么,这时就不得不追根溯源,古代的长度单位,又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中有记载?舜后期,竖亥奉命丈量国土疆域,竖亥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为华夏民族的计量学创造了测量仪器——步尺和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华里)等,当为华夏量度制作鼻祖。

让我们从古代文学作品的记载中,一个一个地谈谈这些古代的长度单位,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历史和文学作品。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中说:“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意思是:中指的宽度为一寸,大

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为一尺,伸开左右胳膊,两只中指间距离是一寻。

在商代,一尺合今16.9cm,十尺为一丈,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西游记》原文这样描述金箍棒:“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二丈是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尺= 10寸,1寸= 10分

1尺= 15.8厘米,1寸= 1.58厘米

战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31厘米,1尺= 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 0.231厘米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引= 2310厘米,1丈= 231厘米,1尺= 23.1厘米,1寸= 2.31厘米,1分= 0.231厘米汉

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引= 2310,1丈= 231,1尺= 23.1,1寸= 2.31,1分= 0.231

三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2厘米,1尺= 24.2厘米,1寸= 2.42厘米,1分= 0.242厘米

西晋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2厘米,1尺= 24.2厘米,1寸= 2.42厘米,1分= 0.242厘米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5厘米,1尺= 24.5厘米,1寸= 2.45厘米,1分= 0.245厘米

南朝与北朝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南朝:

1丈= 245厘米,1尺= 24.5厘米,1寸= 2.45厘米,1分= 0.245厘米

北朝:

1丈= 296厘米,1尺= 29.6厘米,1寸= 2.96厘米,1分= 0.296厘米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96厘米,1尺= 29.6厘米,1寸= 2.96厘米,1分= 0.296厘米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小尺:1丈= 300厘米,1尺= 30厘米,1寸= 3厘米,1分= 0.3厘米

大尺:1丈= 360厘米,1尺= 36厘米,1寸= 3.6厘米,1分= 0.36厘米

宋元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312厘米,1尺= 31.2厘米,1寸= 3.12厘米,1分= 0.312厘米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裁衣尺:1尺= 34厘米,1寸= 3.4厘米

量地尺:1尺= 32.7厘米,1寸= 3.27厘米

营造尺:1尺= 32厘米,1寸= 3.2厘米

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

裁衣尺:1丈= 355厘米,1尺= 35.5厘米,1寸= 3.55厘米

量地尺:1丈= 345厘米,1尺= 34.5厘米,1寸= 3.45厘米

营造尺:1丈= 320厘米,1尺= 32厘米,1寸= 3.2厘米

关羽九尺约为2.178米,张飞八尺约为1.936米,刘邦七尺约为1.694米刘邦属于正常身高,关羽身高极高,他们都是武将,这种身高都很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