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交发展、道德发展和自我认知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向抽象转变,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1.2 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任务。
1.3 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开始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情绪发展2.1 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2 中小学生的情绪认知逐渐成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3 中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学会适当处理情绪问题。
三、社交发展3.1 中小学生开始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建立友谊关系。
3.2 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分享。
3.3 中小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
四、道德发展4.1 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是非。
4.2 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
4.3 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成熟,能够体味到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五、自我认知5.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小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5.3 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总结: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认知、情绪、社交、道德和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中小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
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
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儿童在中小学阶段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特征。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道德和学业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1.1 知觉和注意力:中小学生的知觉和注意力逐渐发展,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和注意到周围的事物,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1.2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中小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量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1.3 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情感发展:2.1 自我认知和自尊心: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更清晰的认知,自尊心逐渐形成,但也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2.2 情绪管理和表达:中小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
2.3 情感交流和友谊:中小学生开始与同伴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联系,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形成真正的友谊。
三、社交发展:3.1 合作和竞争:中小学生逐渐学会在合作和竞争中与他人相处,能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处理竞争带来的压力。
3.2 角色认同和群体意识: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能够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群体意识。
3.3 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社交技巧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道德发展:4.1 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中小学生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善恶、公平与不公平,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道德判断。
4.2 道德情感和责任感: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形成,能够感受到道德行为的快乐和愧疚,同时也逐渐产生责任感。
4.3 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中小学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简单的道德决策。
小学生思维逻辑发展
小学生思维逻辑发展思维逻辑是指个体通过思考和推理,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发展是他们认知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角度,探讨小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
一、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在认知发展方面经历了重要的阶段。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主,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世界。
但进入小学后,孩子们开始逐渐发展出具体操作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生可以根据一组数字的规律来预测下一个数字。
此外,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在逐渐发展成为逻辑思维。
他们能够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备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他们能够分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思维逻辑的关键能力之一。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主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得以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实现。
首先,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问题认识和分析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关键点。
学生可以逐渐学会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还需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方法。
启发性教育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和多样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其思维逻辑发展的重要方面。
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颖、独特的观点和解决方法的能力。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探索。
学生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进行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等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发展:中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出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维
能力。
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够理解更加抽象的概念。
他们
开始能够运用逻辑和推理来思考问题,能够进行具体和抽象的思考,并且
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2.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发展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能力以及与
他人的比较产生更多的关注。
他们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产生更深的
认识,并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
3.社交发展:中小学生开始认识到他人的存在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主动地与同龄人进行交往,并开始发展友谊关系。
他们对于群体
和团队活动感兴趣,并渴望获得团体认同感。
他们也开始理解和关心他人
的感受,并开始发展同理心。
4.情绪发展:中小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
辨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开始学习如何管理和调节情绪。
他们对于自己
和他人的情感反应也更加敏感,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
5.动力与动机:中小学生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并为之努力。
他们对于能力的发展和成就感到满足,并开始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他
们开始意识到努力和目标设置对于实现自己的梦想是至关重要的。
6.理性与道德发展:中小学生开始对伦理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能够分辨出对错,并开始明确和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他们有意识
地考虑他人的权益,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报告
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全球各地的居民都迎来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变革。
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正在不断迎来新的变革,这些变革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以新时代中小学生特点及其成长规律为研究主题,以深入剖析其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的方式来探讨本课题。
第一部分介绍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方面。
在新时代,学生经常具有更开放、多样化和兼容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更加全面、多方面的价值观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介绍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主要指的是在新时代的改变下,学生的基本特征和成长规律都发生了变化。
本部分将分析新时代学生的学习行为、媒介贯穿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变化。
最后,本文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即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是多样化的,在这一新时代,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学习行为、媒介贯穿以及社会参与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一、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发展,21世纪已进入新时代,新的变革也深刻影响到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新时代的中小学生也迎来了新的特点。
1、新时代中小学生具有更开放的思维方式。
与以往学生相比,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思维更加开放、多样化和兼容性。
这种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博大精深,学生经常能够在多种多样的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能从客观主观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新时代中小学生具有更加全面、多样化的价值观。
在新时代,学生不仅身处在一个多元社会,而且思想也比以往更加全面、多样化。
学生也更加重视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能够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把握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社会规则。
3、新时代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
与以往学生相比,新时代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现状与未来
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现状与未来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现状与未来思维是人类的智慧之源,是生活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思维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
本文将对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现状和未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现状1. 思维教育内容单一当前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虽然这些学科对思维教育有重要意义,但仅限于书本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 思维教育方式单一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方式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灌输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单一的思维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思维评价标准单一中小学生的思维评价标准主要看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对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个体差异和思维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的思维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等。
2. 实践性除了书本知识,未来的思维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探究性未来的思维教育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究和发现能力。
4. 人文关怀在未来的思维教育中,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三、中小学生的思维教育对策建议1. 拓宽思维教育内容学校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拓展思维教育的内容,包括:科学、艺术、社会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
2. 改革思维教育方式学校要将思维教育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1.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初级的直观思维逐渐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感官感知、形象思维进行数学活动,对于抽象数学概念理解较困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方式,开始能够用符号和符号运算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
这种思维发展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大量的数学实践才能够逐渐形成。
2.认知发展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依赖具体操作和记忆规则进行数学计算,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逻辑思维较弱;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逻辑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证明思维能力。
3.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转变。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顺序思考进行数学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和推理;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形成并行思维方式,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数学概念和问题,加快数学问题的解决速度。
4.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提倡: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进行数学学习,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发展出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合作学习,加强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初级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数学概念和理论理解较为困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能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总之,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认知发展从具体操作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序贯思维到并行思维的发展、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提倡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引言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在学龄阶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教育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认知发展特点1. 儿童期(6-11岁):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向逻辑思维转变,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抽象思维。
他们开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是以具体的经验为基础。
此外,他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的积累有强烈的兴趣和欲望。
2. 青春期(12-18岁):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发展,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们开始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对抽象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情感发展特点1. 儿童期: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亲情和友情的依赖和渴望。
他们对父母和家人有着强烈的依恋,同时也开始与同伴建立深厚的友谊。
此外,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和关注有着敏感的反应,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2. 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受到荷尔蒙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开始建立浪漫的恋爱关系。
此外,他们对自我形象和自尊心有着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批评的影响。
四、社会发展特点1. 儿童期: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对规则和秩序的遵守,开始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
他们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此外,他们对权威和权力有着较强的敬畏和依赖。
2. 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受到同伴压力和社会期望的影响。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并开始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产生兴趣。
此外,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五、行为发展特点1. 儿童期:中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和自律的能力。
他们开始学会遵守规则和约束,能够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认知发展的五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思维能力:1.1 系统思维:中学生逐渐能够将各种信息和概念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反思能力:他们开始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优点和不足。
1.3 抽象思维:中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普遍规律。
二、记忆力:2.1 长期记忆:中学生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能够将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提取和应用。
2.2 意义记忆:他们开始学会将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赋予其意义,提高记忆效果。
2.3 策略记忆:中学生通过使用记忆策略,如图象联想、分段记忆等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三、逻辑思维:3.1 推理能力:中学生开始学会进行逻辑推理,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得出结论,并能够解释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3.2 分析能力: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
3.3 综合能力:中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将多个观点和信息综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四、创造力:4.1 独立思量:中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量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4.2 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概念。
4.3 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复杂的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五、问题解决能力:5.1 问题识别:中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问题,并能够确定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5.2 解决方案选择:他们能够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并能够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5.3 执行能力: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能够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
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
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
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
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
第四章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一、思维的概念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三、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创造力发展与教育一、创造力的含义二、创造力的结构三、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第三节中学生想象力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二、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三、中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思维的概括性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如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工具等)来反映客观事物。
由于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极大地扩大了人们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使人具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类积累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思维创造的,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个中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但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思维又是不同的。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也有的认为在高年级,还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1.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
1.直观阶段:学生在初级阶段,对数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
感性的直观印象和具体的实物形象。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实验
和经验积累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偏向具体而直观,缺乏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2.操作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开始学会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
他们能
够使用运算符号进行计算,但还缺乏对概念、原理和定理的深入理解。
学
生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机械的运算,喜欢依赖公式和套路解题,缺乏灵活性
和创造性。
3.抽象阶段:当学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后,他们
开始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和理论,开
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
方式,开始独立思考和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
4.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培养了较为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
他们开始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
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了较
为系统和完善的数学思维模式。
5.创造阶段:在高级阶段,学生数学思维逐渐向创造性发展。
学生能
够开始独立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发展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学
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原理和定理,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具备一
定的创造和发现的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操作到推理、从依赖到独立、从传统到创新的发展过程。
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是一个渐
进的过程,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不断培养和促进。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小学生心理发展是指在6-12岁这一阶段,孩子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学习和自我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阐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1.1 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小学生逐渐具备了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抽象概念。
1.2 注意力和记忆力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延长持续时间,并且记忆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3 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小学生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事物。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稳定性增加: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开始形成自我意识。
2.3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开始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小学生开始意识到同伴关系的重要性,更加愿意与同龄人交往和合作。
3.2 规则和道德意识的形成:他们开始理解和遵守规则,对道德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3.3 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小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且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四、学习发展特点:4.1 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够主动参预学习活动。
4.2 学习策略的形成: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记忆。
4.3 学习动机的变化: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从外在奖励转向内在兴趣和自我实现。
五、自我意识发展特点:5.1 自我评价的能力:小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且逐渐形成自我价值观。
5.2 身份认同的建立:他们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3 自信心的培养:小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引言概述:中小学生是处于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社交、性格和行为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知发展特点:
1.1 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向抽象发展。
1.2 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3 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渐增强。
二、情感发展特点:
2.1 中小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易受外界影响。
2.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
2.3 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社交发展特点:
3.1 中小学生开始建立同伴关系,重视友谊。
3.2 学生逐渐学会合作和分享。
3.3 学生对于集体生活和群体活动有着强烈的需求。
四、性格发展特点:
4.1 中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始显现。
4.2 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4.3 学生的性格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行为发展特点:
5.1 中小学生的行为逐渐趋向规范化。
5.2 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5.3 学生的行为受到奖惩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结语: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是一门智力训练和思维发展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学思维的定义、数学思维的特点以及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数学思维的定义数学思维是指运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包括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涵盖了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多个方面。
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维的特点1. 抽象思维:数学思维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和符号,需要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化并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逻辑思维: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推断、演绎等思维过程,准确地找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3. 创造思维:数学思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方法和观点。
4. 综合思维:数学思维也要求学生能够整合多个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途径1. 培养观察力和感知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注重观察和感知,通过观察问题的特征和关系,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2. 提供实际问题: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 构建数学思维模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鼓励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于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和未来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共同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经历着身心的快速成长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一、情感发展特点:1.1 情感的波动性: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剧烈,往往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情绪波动,如兴奋、愤怒、焦虑等。
1.2 自我意识的增强: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有时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
1.3 情感需求的多样性:中小学生对于情感的需求多样化,既需要家庭的关爱和支持,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和认同感。
二、认知发展特点:2.1 抽象思维的逐渐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开始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
2.2 逻辑推理的初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因果关系和条件关系中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对于成就感的追求也逐渐显现。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对于同伴关系的需求增强,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友谊,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满足彼此的社交需求。
3.2 角色认同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开始对社会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参预到各种社交活动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3.3 自我独立性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自我独立,他们希翼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决策,同时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支持。
四、道德发展特点:4.1 道德观念的建立: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和善恶,开始意识到遵守规则和道德的重要性。
4.2 道德判断的逐渐成熟:在这个阶段,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并做出相应的道德选择。
4.3 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培养起对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感,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做出贡献。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从幼儿期逐渐进入到学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开始逐渐成熟和复杂化。
下面将详细探讨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1.儿童思维的具体化和逻辑性的特点小学儿童进入到学校学习环境后,他们开始具体化地思考问题。
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儿童思维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3.儿童思维的发散性和想象力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们喜欢提出一些奇思妙想和独特的想法,具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4.儿童思维的初步抽象性和符号化的特点小学儿童的思维开始逐渐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能够通过符号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思维活动,例如使用符号或图表表示物体或概念。
他们逐渐理解和使用一些常见的符号和象征,例如数字、计量单位等。
5.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思维在这个阶段仍然存在一些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然而,他们开始发展逻辑分析能力,能够通过比较和分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6.儿童思维的逐渐系统化和批判性的特点随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逐渐发展,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系统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能够辨别真伪,区分主次,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7.儿童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特点在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思考条件,激发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教师也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可以帮助小学儿童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潜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知。
他们更关注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形象和评价,注重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学业压力的增加:中小学生开始面临较多的学业任务和考试压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压力过大,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合理引导和支持。
3.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注重与同龄人的交往和建立友谊关系。
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接受,渴望获得朋友间的支持和帮助。
4.情感需求的提升: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愿意接纳他人的关心和爱。
他们需要家长和教师关注和理解,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5.动机驱动的增强:中小学生的内在动机开始显现,他们对一些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因此,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非常重要。
6.认知能力的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发达,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具体操作。
他们开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7.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生通过面对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始培养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
8.自主性的提升:中小学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独立空间和决策权。
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9.注意力的集中和持久性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发展,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然而,他们对一些无趣或抽象的内容可能会缺乏兴趣和持久性。
10.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生开始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估和判断。
他们需要培养开放、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世界。
11.影响力的增加:中小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他们特别容易受到同伴和媒体的影响,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12.发展性特殊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程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他们在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不尽相同,需要个体化的教学和关爱。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言概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大众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正文内容:一、认知发展特点:1.1 感知能力的提高:中小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外界事物。
1.2 记忆力的增强:中小学生的记忆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知识。
1.3 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二、情感发展特点:2.1 情绪变化频繁:中小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2 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小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逐渐清晰。
2.3 情感需求的增加:中小学生对于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的需求增加,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注和支持。
三、社交发展特点:3.1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中小学生开始注重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接纳。
3.2 社交技能的培养:中小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发展社交技能。
3.3 社会角色的认同:中小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
四、性格发展特点:4.1 自我认知的增强:中小学生开始逐渐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
4.2 自主性的培养:中小学生逐渐发展自主性,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4.3 价值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有了明确的态度和看法。
五、学习发展特点:5.1 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开始对某些学科或兴趣爱好产生浓厚的兴趣。
5.2 学习动机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由外在驱动向内在驱动转变,开始注重学习的内在满足感。
5.3 学习策略的形成:中小学生开始掌握一些学习策略,能够更高效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总结: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交发展、性格发展以及学习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而中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
在中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
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
中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
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
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
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
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
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
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的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往往认为两杯水是不一样多的。
这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考虑事物的单一因素,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很差。
而到了中小学阶段(6岁半到8岁半),儿童已能同时考虑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变宽了等多种因素,而且知道一个维度──液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由另一个维度──液体宽度的相应变化所补偿。
这种倾向称为思维的脱中心化。
这说明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
中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中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综合了。
比较也是思维的过程。
要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需要比较。
研究表明,中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渐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的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中小学儿童的比较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是相同的,对某些事物的比较既能找出相似点又能找出细微的差别,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他们进行比较时则有不同。
中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儿童能从对事物外部特点的概括(形象概括)发展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概括);从对简单事物的概括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概括。
冯申禁等研究人员对儿童词语概括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至五年级儿童在概括三组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时,有不同的水平。
句组中包含的因素越多,概括的难度越大。
中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但发展的过程有时快有时慢,对不同任务的认知发展是不同步的。
儿童对数的概括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林崇德等对儿童数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中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趋势是,7~8岁儿童基本上属于具体形象概括,8~10岁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过渡,10~12岁儿童大部分达到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
而另一方面,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认知水平,特别是以思维水平为基础的。
儿童概念的发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儿童概念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刘范等对7~12岁中小学儿童认数、数序与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表现出四种水平。
中小学6~8岁儿童已由利用实物运算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经
过学习,形成数群概念,逐步掌握三、四位数的初步概念系统。
在这个范围内,能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相邻关系。
数词和标志同一数量的图形之间建立了联系,可以互相转换,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题。
大约9~12岁即中小学3~6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系统。
此时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儿童可以通过推理掌握更大的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归纳和演绎的形式进行推理,能解决条件较隐蔽、内容较复杂的应用题,能逐步认识三维空间图形。
他们也发现,概念的发展水平明显受任务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有时会显示出不同步现象。
稳定性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小学阶段,儿童各种概念的发展已趋于稳定。
皮亚杰把这种认知发展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儿童在认识事物时,不像幼儿那样容易受事物表面现象的变化所左右,能稳定地掌握事物的有关属性。
比如,皮亚杰在一个数量守恒实验中,将八粒钮扣直接排在另一排八粒钮扣之上,这样两排钮扣的长度相等,儿童同意这两排钮扣同样多。
但如果把一排钮扣排得靠近些,使这一排短一些,幼儿(前运算阶段)就可能说较长的一排钮扣多。
而中小学儿童(具体运演阶段)知道钮扣的重新排列并不改变他们
的数目。
在中小学阶段,儿童已能达到数的守恒(6~9岁),长度守恒(6~8岁),液体守恒(6~8岁半),面积守恒(8~10岁),重量守恒(9~10岁)和容积守恒(11~12岁),等等。
达到守恒是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
儿童为什么能达到守恒?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儿童能够进行可逆的心理运算。
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另一个指标。
可逆性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
逆向性如M 加上A 为N, N 减去A 回到M,减是增的逆向。
互反性如A>B,它的互反为B (四)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能监控自身的认知活动过程与策略,即对认知的认知,是发展得较迟的一种能力,称其为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已成为认知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
幼儿的元认知能力还刚刚萌芽,而到了中小学阶段,儿童的这种能力已有所发展。
在解决问题之后,如果你要求儿童报告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采用的方法,他们已能回答问题。
但如果要求儿童详细描述自己解题的过程和策略时,他们还会感到困难。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相关文章:1.阐述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2.浅析小学生想象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实践意义
3.小学生发展逻辑思维的书
4.人们的思维特点
5.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