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5、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
6、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
7、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
二、巩固提升,运用知识。
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
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
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
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
①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了解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学习分类方法。
三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
1、小组讨论。
2、得出结果。
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了解收集诗的方法。
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
第二课时
课题:
活动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对搜集到的诗歌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了解诗歌的丰富性。
2、激发学生搜集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
3、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案设计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11册21课第98页【教材简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学法】小组合作读悟结合【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揭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适时板书:注释想象常识)二、完成阅读练习1.出示古诗【课件4】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一、分析提炼观点1.出示:【课件5】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

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4.汇报,评价,指导: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出示课外古诗,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读懂古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又可以与同学取长补短,学到新的方法。

教师指导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一学习方法。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把握观点)二、选择乘车方案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教师检查指导:(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路线:温泉镇——宋家洼(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一、根据拼音自读1.出示:【课件6】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谷:稻、麦、黍、菽、稷五音:宫、商、角、徵、羽五彩:黄、青、赤、白、黑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

六年级组(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组(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近段时间以来,咱们在诗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许多美丽的贝壳,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前一段活动的收获?(预设:……)
2、在大家的心目中,诗歌是那样神奇,那样美好,诗人是那么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两首你们的同龄人写的诗,你一定会对诗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②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法制教育渗透点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观点(教学时批注)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第6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第6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精读),《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略读)。

《浪淘沙》(其一)描绘了黄河气势雄伟的壮观景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

《江南春》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神往。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赏。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本单元旨在多角度、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动。

二、语文要素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要素。

“关键句”指能提示文章主旨、集中体现文章段落的主要意思及文章中心的句子。

2.学写倡议书。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格式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单元语文要素分解单元任务群设计教法策略建议1.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积累优美的语句,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美丽的环境对人情感的影响。

比如:三首古诗分别生动地描写了黄河、江南和庭院内外的美丽景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只有一个地球》围绕“保护地球”这个中心意思,分别从“地球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个方面讲了人类破坏地球的严重后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2.略读课文主要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读课文的能力。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汇总(附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及反思、交流、习作和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

《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

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

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

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含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等等)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2.朗读古诗。

(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

(课件出示)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

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分组读诗句)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4.尝试背诵。

(指名背,全班背)四、小结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篇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内容: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模块。

围绕两个模块可以开展“读诗、吟诗、写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题,如同一个诗人,或者同一季节等主题,搜集古诗,或打印或手写,自己小组装订成册,封面、插图自己设计,先在小组内吟诵,再与其他小组交换诵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开始写诗,从仿写到自己创作,素材全是自己最熟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如多彩的童年,纯洁的友情,斑斓的秋天,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风雨雷电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让学生学会写诗,整理好了自己的诗集,留下了学生成长的脚印。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这样的以叙述口气所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意思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学生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

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唯有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

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研究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研究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研究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造就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本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说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课件
是“最少” 的意思, 进一步说 明了距离 的遥远。
即使有可能移居的星球距离太远。
5 6
7
建造移民基地只是遥远的设想。
我们在《宇宙生命之谜》中学习了生 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合适的温度 适当成分的大气
必要的水分 足够的光和热
目前没有发现具备这些 条件的第二个星球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有感情地朗读第8、9自然段,联系 前文,说说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地球只有那么大 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即使有可能移居的 星球距离太远
不会再长大
地球美丽但渺小 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可再生资源遭 受毁坏
建造移民基地只 是遥远的设想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文章中的结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 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严谨清晰的论 述表达出来的。在阅读时,要结合具体内 容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线索,体会作者 表达的观点。
7
8 2
9
3
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4
5 6
目前人类还无法移居
88
主要观点 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89
地球美丽但渺小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文中哪些 地方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圈画关 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形状 1 列数字 2
美丽
作比较
渺小
颜色 打比方
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地球给人类 提供了哪些自然资源?人类又对地球做了 什么?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世称临川先生。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 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学习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

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

六年级上册第6单元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诗海拾贝”,该单元收录了《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月夜》、《鸟鸣涧》、《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为人民服务》、《卜算子·咏梅》等古诗。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欣赏、比较和感悟等学习活动,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背诵、欣赏、比较和感悟等活动,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是领悟诗歌的意境,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欣赏、比较和感悟等活动来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概述
本文档是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主题、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等。

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爱的百灵鸟》。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百灵鸟的生活习性。

2.学习描述动物的能力。

3.学习写作文的基本结构。

学习内容
百灵鸟的生活习性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百灵鸟的生活习性,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观察实际情况,了解百灵鸟的食物、栖息地、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描述动物的能力
学习如何描述动物的能力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

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行为和特征,并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它们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描述能力和观察力。

写作文的基本结构
本单元还将学习写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题句、扩展句和结尾等。

学生将通过练习,掌握写作文的基本技巧,并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方法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阅读文章: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了解百灵鸟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

2.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实际情况,比如观察动物的行为和特点,培养学
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了百灵鸟的生活习性、描述动物的能力以及写作文的基本结构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百灵鸟的特点,提高描述动物的能力,掌握写作文的基本结构。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阅读文章、观察实践和写作练习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对动物的兴趣,提高语文能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六》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本册教材主要围绕阅读、写作、规范文言文阅读等内容展开,通过习作、辨析文字、鉴赏诗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格律和韵脚;•学习运用语言规范;•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律和韵脚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语言规范的运用;•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对写作基本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学生对韵律、格律和韵脚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与流程1. 教学内容•韵律、格律和韵脚的学习与应用;•语言规范的运用;•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掌握;•写作基本技巧的学习。

2.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韵律、格律和韵脚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诗歌音频,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味道和特点。

2.学习:通过示范和分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分析和探讨一首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格律和韵脚。

3.总结:学生通过小组分享的形式总结韵律、格律和韵脚的特点,并与课堂讲解进行对比和补充。

4.练习: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创作一首有韵律、格律和韵脚的古诗。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5.反思:课堂结束前,学生进行反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韵律、格律和韵脚的理解。

第二课时:语言规范的运用1.导入:老师提供一段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

2.学习:通过举例和讲解,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规范进行表达。

3.练习: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情境,进行语言规范的运用练习,如讲述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统整备课》名师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统整备课》名师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

四篇课文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境、珍爱地球家园。

《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三黑和土地》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语文要素布列(要素在课文中并列分布)
核心素养要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四、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感知花如潮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

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1、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

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板书:花多如潮)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制订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1.回忆学过哪些诗歌?你知道哪些诗人呢?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3.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1.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指名读“活动建议”。

(2)汇报读懂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诗海拾贝”,“与诗同行”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准备一个笔记本)(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选择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提示:讨论时要作好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诗海拾贝阅读材料《诗经•采薇》《春夜喜雨》一、教学目标: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1.播放多媒体课件。

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借助工具书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大体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诗、词、曲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初读诗歌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已查字典解决,把诗歌读通顺。

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作出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中悟意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

2.让几名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师相机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引导:①让学生了解诗、词、曲。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词的题目,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道中。

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双调之分。

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

②解释个别词语。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见:同“现”。

听取:听到。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

茅店:乡村小客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3.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说词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读中悟情,欣赏诗歌意境1.默读诗歌,体会两首诗歌的异同。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品读的收获: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②通过阅读,你从中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在班上交流自己阅读的体会,师相机指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也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民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

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

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

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出了浓郁的秋意。

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5.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1、课后背诵这两首诗歌。

2、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

《天上的街市》《白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天上的街市》中,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无数的街灯,然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灯在夜游。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

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指导。

①诗歌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②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六、拓展延伸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活动目的: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