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输技术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光传输与传输介质

第三章 光传输与传输介质
第三章 光波的传输
1
3.1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传播
3.1.1单色平面波的复数表达式
单色平面波是指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都以单一频率随时间 作正弦变化(简谐振动)而传播的波。 在任意方向上传播的平面电磁波的复数表达式为:
E ( r , t ) E 0 exp{ i[ k r t ) 0 ]}
3 E x 2 y 2 z 2 E x 2 y 2 z 2 2 E 2 E 3 r r r r r2 r 2 2 E 2 E 2 r r r 1 2 (rE ) 2 r r
12
单色球面波的推导
2 E k 2 E 0
1.39
10
亥姆霍兹方程
Ek E 0
2 2
k 0 0
1.39 1.40
11
单色球面波的推导
2 E 1 E x 2 E x 2 2 E 3 2 2 r r r r r r 2 x 2 E 1 E y 2 E y 2 2 E 3 2 2 y r r r r r r 2 2 E 1 E z 2 E z 2 2 E 3 2 2 2 y r r r r r r
Φ 0= 0
E (r )
E0 ikr e r
3.11
13
单色球面波
E0 E (r , t ) exp[ i (kr t ) 0 ] r
E0 ikr E (r , t ) e r
(3.10)式即为单色球面波的表达式,因为时间因子是可分离变量,且 在讨论空间某一点的光振动时,时间因子总是相同的,所以常常略去不 写。讨论中经常用的是单色球面波的复振幅表达式(3.11)式。 (3.11)式中,E0为一常数,表示在单位半径(r=1)的波面上的振幅。E0/r 表示球面波的振幅,它与传播r 成反比。从能量守恒原理不难理解这一 结果。

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

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

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第一章:引言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无需中央控制的网络,可将其视为分布在广泛地理区域中的许多小网络的集合。

这些小网络互相连接,它们之间的路由路径也是动态选择的。

自组织网络能够应用于许多场景,如军事领域、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和医疗领域。

然而,其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二章:自组织网络的特点自组织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

这种网络的节点数量往往非常大,而且这些节点彼此独立的,没有一个拥有所有节点的控制中心。

节点之间的通信路由路径也是动态选择的,这些特性决定了这种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第三章: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技术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需要特殊的技术来保证有效率和可靠性。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一些用于自组织网络中数据传输的方法。

1. 路由算法路由算法是自组织网络中数据传输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因为该网络的路由路径是动态选择的,从而导致了网络的路径不稳定,同时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也是不稳定的,在这其中选择最佳路由路径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的路由算法主要可分为基于距离向量、基于状态和基于链路状态。

2. 排队调度算法排队调度算法是在保证网络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网络效率的一种技术。

在自组织网络中,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路由节点,每一个路由节点都需要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缓存和排队。

排队调度算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地分配资源、控制流量的算法。

3. 拥塞控制算法自组织网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拥塞问题会极大的影响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一些拥塞控制算法可用于防止网络出现拥塞,并提高网络的性能。

第四章: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性自组织网络中的数据安全性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原因在于自组织网络中节点数量众多,且节点之间的关系不稳定,如果出现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在整个网络中迅速传播。

1.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验证节点身份合法性的过程,是保障网络安全的第一步。

第三章微波传输线教材

第三章微波传输线教材

线单位长度分布电容为C1, 则
空气微带线传播相速: vp0 c
1 LC0
介质微带线传播相速:vp1
c
r
1 LC1
14:00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微波技术与天线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引入微带线等效介电常数 c
2
c

vp0 vp1

C1 C0
设空气微带线特性阻抗为
Z
,则实际微带线特性阻抗为
00
Z0
Z00
cr
只要求得空气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Z
00
及有效介电常数

,
c

可求得介质微带线的特性阻抗。
14:00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微波技术与天线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工程上常用的一组实用经验公式:
(1) 导带厚度为零时
59.952ln(8h w ) w 4h
( w 1) 4h
微波技术与天线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第三章 微波传输线
导波系统中的电磁波按纵向场分量的有无,可分为 以下三种波型(或模):
(1) 横磁波(TM波),又称电波(E波):Hz 0, Ez 0
(2) 横电波(TE波),又称磁波(H波):Ez 0, Hz 0
(3) 横电磁波(TEM波):
Ez 0, Hz 0
Z00
119.904
w 2.42 0.44 h (1 12h)2
h
w
w
( w 1) w:导带宽度 h h:基片厚度
e

r 1
2

r 1 (1
2
12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近年来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

其在军事、气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卫星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是信号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关理论、传输技术和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推动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相关理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需要掌握一系列相关理论。

其中,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核心。

2.1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是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对数字信号进行加工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的目的是减小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传输速度。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变换等方面。

数字滤波器用于滤除信号中的噪声,使信号更为清晰;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指根据滤波要求对滤波器进行设计,以满足实际的滤波需求;数字信号变换是指将数字信号从一种表示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方式,以便于信号分析和处理。

2.2 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卫星信号捕获、卫星定位、遥感数据处理等方面。

卫星信号捕获是指接收卫星信号后将其解码、分离出有效信息并进行处理的过程。

卫星定位是通过卫星信号确定接收器的位置,目前广泛应用于GPS导航系统、军事侦察等领域。

遥感数据处理则是指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实行监测、测量、图像获取等操作,广泛用于天气预报、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领域。

第三章: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传输技术传输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信号处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数字信号传输技术、调制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等。

3.1 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数字信号传输技术是指将数字信号从一个系统传输到另一个系统的过程。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技术 第三章 卫星广播传输系统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传输技术 第三章 卫星广播传输系统
M I I U -/ - ̄ ',
D/ A L. R
⑦最大视频分辨率 :2 4 0 N S )70× 7 7 0× 8 ( T C ,2 5 6
( A ) PL 。
PA L/ N Tsc
⑧屏幕宽高比:: 4 3或 1: 。 69 ⑨视频输 出电平 :. ( 一 10 峰 峰值) 。 ⑩视频输出制式 :A P L或 N S T C或 S C M 全电视 EA 信号。 ⑨视频信噪比: 5 B 加权值) > I 6d ( 。 ⑩视频幅频特性 : ± . B f≤ . M z 。 ≤ 05d ( 4 8 H ) u
提供 1 量 和 Q 分 量 信 息 , 码 解 码 器 采 用 维 特 比 分 内 ( IE B ) 码 , VT R I译 它提 供第 一 级水 平 的误 码 保护 解 码 , 其误 码率 为 2×1 或 输 出更低 的误 码 率 。去交 织 器 0 把 内码解 码器 输 出端 的突 发 错误 字 节 离 散 化 , 高 外 提 码解 码器 纠 正突 发错误 的能力 。外码解 码 器提 供第 二
1 时 , E 0 F C:12, . B F C :2 3 ≤5 B, / ≤4 5 d , E / , 0d
F EC :3 , 5 d 4 / ≤5 B。
综合 接 收 解 码 器 (nerldR ci rD cdn , Itga eev eoig e e
ID 主要完成 频道调谐 、 P K解调 、 R ) QS 信道解码 、 解复
( ) c频段和 K 1收 u频段信 号 , 输入频 率范 围为 90—170MH , 扩展 到 90— 5 z输入 电平 5 5 z可 5 210MH ,
范 围 一 5~一 5 d m。 2 6 B
() 2 接收垂 直极 化或水平极化卫 星信号 , D供 I R L B极 化切 换 电压 1 2 N 2— 4V可调 ,m >2 0mA。 Ij 0 1 () 3 能兼收 S P C C和 M P C C卫星信号 。 ( ) 格符 合 MP G一 / V 4严 E 2 D B—S标 准 : ①R— 编码(o , 8 T: ) 卷积交织深度 : s 24 1 , 8 , 8

综合布线系统 第三章 通道传输特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综合布线系统 第三章 通道传输特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链路级别 最大环路 电阻 A 560 B 170 C 40 D 40
2. 特性阻抗 指链路在规定工作频率范围内对通过的信号 的阻碍能力,单位为欧姆。 与一对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绝缘体的电气特性有 关,根据信号传输的物理特性,形成对信号的 阻碍作用。 包括电阻及工作频率1~100MHz内的电感阻 抗及电容阻抗。 所有铜质电缆都有一个确定的特性阻抗指 标,大小取决于电缆的导线直径和覆盖在导线 外面的绝缘材料的电介质常数,与长度无关。
第3章 通道传输特性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3.1 通道传输特性 3.2 电缆传输通道性能指标 3.3 光缆传输通道性能指标 3.4学时讲解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掌握: 掌握:电缆传输通道性能指标 了解:光纤传输通道性能指标,以及提高通道传输质量的措 了解:光纤传输通道性能指标, 施
数据传输速率 通信线路用来传输数字信号时数字通道的最重要的 指标。 指单位时间内线路中传输的二进制位的数量,是一 个表征速率的物理量,以bit/s来度量。 带宽取决于所用传输介质的质量、每一种传输介质的 精确长度及传输技术 传输速率描述的是在特定带宽下对信息进行传输的能 力 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与编码方式等技术 有关,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广泛使用的是数据传输速率
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广泛使用的是数据传输速率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也称为噪声指由电磁场引起的铜导线中的电噪声铜缆线网络和设备会产生电磁干扰同时铜质通信电缆中传输的信号易受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可以通过电感传导欧化等方式中的任何一种进入通信电缆导致信号损失光纤通信系统不易受此影响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指系统发出的最小辐射和系统能经受的最大外部噪声即设备或设备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运行而不会产生干扰或者扰乱其他在湘潭空间或者环境中的设备或者系统的电信号能力有两个方面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第一章:物联网概述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1.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前景第二章:物联网感知技术2.1 传感器技术2.2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2.3 二维码技术第三章:物联网传输技术3.1 无线通信技术3.2 互联网技术3.3 边缘计算技术第四章:物联网平台与中间件技术4.1 物联网平台概述4.2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4.3 物联网平台案例分析第五章: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1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5.2 物联网安全技术5.3 物联网隐私保护策略第六章:物联网协议与标准6.1 物联网协议栈6.2 常用物联网通信协议6.3 物联网标准化组织与规范第七章: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7.1 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7.2 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7.3 工业物联网应用第八章:物联网项目设计与实施8.1 物联网项目需求分析8.2 物联网系统设计与规划8.3 物联网项目实施与管理第九章:物联网产业与发展趋势9.1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9.2 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9.3 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物联网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10.1 医疗健康领域的物联网应用10.2 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10.3 环境监测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难点解析:物联网的定义涵盖了多种技术和应用领域,理解其核心思想需要对相关技术有一定了解。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的扩展。

二、物联网感知技术难点解析:感知技术是物联网获取信息的基础,涉及多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RFID和二维码技术在信息传递和识别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式较为复杂。

三、物联网传输技术难点解析:物联网的传输技术涵盖了多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对于降低延迟和提高效率有重要作用,但理解其工作原理需要深入的知识。

四、物联网平台与中间件技术难点解析:物联网平台是连接设备、数据和应用的关键,中间件技术对于平台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技术

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技术

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加密和安全传输技术第一章: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数据加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所窃取或篡改。

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类型。

对称加密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加密技术。

它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在发送方将数据发送给接收方之前,发送方使用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

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再使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解密。

由于密钥相同,对称加密算法的加密和解密过程效率较高,适合用于大量数据的加密。

但是,对称加密的安全性相对较弱,一旦密钥被泄露,数据就会面临被攻击者获得的风险。

非对称加密采用了公钥和私钥的概念,为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方分别生成公钥和私钥。

发送方使用接收方的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而接收方则使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进行解密。

由于公钥和私钥是不同的,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安全性更高。

但是,非对称加密算法的计算量较大,效率较低,适合用于少量数据的加密。

除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还有基于哈希函数的数据加密技术。

哈希函数可以将任意长度的数据映射为固定长度的摘要。

通过将数据的摘要加密后与数据一起传输,接收方可以通过对接收到的数据再次计算摘要,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哈希函数算法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即不能通过摘要值反向推导出原始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第二章:安全传输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安全传输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常见的安全传输技术包括传输层安全协议(TLS)和虚拟专用网络(VPN)。

传输层安全协议(TLS)是一种常用的安全传输技术,它在传输层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身份验证。

TLS主要通过证书来验证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身份,并使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TLS可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第三方窃取或篡改,并且可以防止中间人攻击。

在Web应用程序中,TLS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无线网络中的低功耗传输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低功耗传输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低功耗传输技术第一章低功耗传输技术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互联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低功耗传输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不仅仅是为了延长电池寿命,降低设备能耗,还有更多的应用场景需要低功耗传输技术来实现。

本章将介绍低功耗传输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1.1 低功耗传输技术的背景随着物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和通信。

这些设备通常由电池供电,因此低功耗传输技术成为了一项必要的需求。

高功耗传输技术会导致终端设备电池寿命缩短,用户需要频繁更换电池或者充电,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不利于设备的使用和推广。

1.2 低功耗传输技术的意义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低功耗传输技术可以延长电池寿命,提升用户体验。

其次,对于物联网设备,低功耗传输技术可以减少能耗,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低功耗传输技术在军事通信、医疗设备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推陈出新。

本章将介绍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低功耗传输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采集实时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对环境的监测和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低功耗传输技术,可以使节点长时间运行,减少能耗。

2.2 低功耗蓝牙技术低功耗蓝牙技术(BLE)是一种专门用于短距离通信的低功耗传输技术。

BLE在蓝牙4.0标准中引入,相较于传统蓝牙技术,BLE具有更低的功耗,适用于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应用场景。

2.3 ZigBee技术ZigBee是一种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

ZigBee技术是为了满足对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等要求的无线感知与控制应用而设计的。

ZigBee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楼宇自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三章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关键技术低功耗传输技术的实现离不开一些关键技术的支持。

《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教案(全)

《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教案(全)

《物联网应用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物联网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

掌握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和产业现状。

1.2 教学内容物联网的定义与起源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的基本组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物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产业现状。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联网的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联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1.4 教学资源教材:《物联网应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物联网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认识。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联网知识的掌握。

第二章:物联网感知技术2.1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

理解物联网感知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常用传感器的特点与应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联网感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4 教学资源教材:《物联网应用技术》传感器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基本原理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感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掌握。

第三章:物联网传输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

掌握常用传输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理解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关键问题。

3.2 教学内容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传输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关键问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联网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问题。

实验法:进行传输技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第二版课后练习题含答案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 下列哪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的频率最低?A. 蓝牙B. Wi-FiC. ZigbeeD. RFID答案:D判断题1. 无线通信技术只在近年来快速发展,以前没有应用历史。

答案:错误第二章无线信道传输基础选择题1. 无线信道传输中出现的信道;随机转换为周期变换的方法被称为:A. 等效周期转换法B. 非等效周期转换法C. 均匀随机交替法D. 非均匀随机交替法填空题1. 在无线传输的环境中,由于信号在其传播过程中将受到反射、衍射等影响,因此信号会受到多个路径的传输,称之为多径效应。

答案:多径效应简答题1. 请简述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传输路径特点。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的传输路径特点是直线传播。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适用于在较为开阔的场合中,由于不具有阻碍、反射、绕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传播损耗小。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避免多径效应,在城市等复杂环境中,自由空间传播模型不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章无线传输技术选择题1. 下列哪一种无线传输技术属于固定式通信?A. Wi-FiB. WCDMAC. 链路D. 蓝牙答案:C1. 请简述频分复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频分复用基本上是通过将一条信道分为多个子信道来实现的,每一个子信道都具有不同的载波频率和时间插槽,可以支持多个用户在同一条通信信道中传输信息。

在频分复用中,对于不同频段的信号,发送和接收机通过中继站进行转换。

频分复用技术可以减少重复线路的数量,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同时,它也具有可靠、稳定的传输品质,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通信标准。

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研究第一章:绪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视频流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传统的视频直播和点播需要消耗大量的带宽和存储资源,而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视频传输和存储难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着重探讨云平台技术在视频流媒体传输中的应用和优势。

第二章:云平台技术云平台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它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集中到云端,在云端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虚拟化技术、负载均衡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等。

通过云平台技术的应用,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

在视频流媒体传输中,云平台技术可以提供高效、便捷和安全的传输和存储服务。

第三章: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是一种将视频数据分割成小块进行传输的技术。

它将视频数据按照一定的编码方式压缩成小块,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并进行解码播放。

该技术可以提高传输速度和视频的播放稳定性,并且可以适应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传输需求。

第四章: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是一种将云平台技术应用于视频流媒体传输的技术。

它利用云平台的高效计算和存储能力,将视频分块传输和存储在云端,并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对传输过程进行优化和管理,最终将数据传输到用户终端并进行解码播放。

相对于传统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基于云平台的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稳定的传输质量和更低的成本。

第五章: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的优势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的传输速度:通过云平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视频流媒体传输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传输时间和提高用户体验。

2.稳定的传输质量:云平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负载均衡和分布式计算的技术支持,保障视频流媒体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

3.低成本的应用:基于云平台的视频流媒体传输技术可以降低传输和存储成本,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运营成本。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

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章坚武)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后习题答案 (章坚武)第一章: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原理1.3 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与技术2.1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划分2.2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网络架构2.3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架构2.4 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架构第三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传输技术3.1 交换技术与通信传输基础知识3.2 语音信道的传输技术3.3 数据信道的传输技术3.4 带宽和频谱利用技术第四章: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4.1 移动性管理的概念和目标4.2 移动性管理的实现技术4.3 移动性管理中的位置注册和位置更新第五章: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技术5.1 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技术概述5.2 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5.3 CDMA技术5.4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6.1 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6.2 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6.3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的应用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7.1 多址技术的基本原理7.2 TDMA技术7.3 CDMA技术7.4 OFDMA技术第八章: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系统8.1 传输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功能8.2 传输系统中的传输介质和传输设备8.3 传输系统的时钟和同步控制8.4 传输系统的性能评估和故障处理第九章:移动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9.1 无线资源管理的概念和意义9.2 GSM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3 CDMA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9.4 LTE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第十章:移动通信安全技术10.1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和需求10.2 移动通信的加密和解密技术10.3 移动通信的用户认证和接入控制附件:附件1:GSM网络架构图示附件2:CDMA网络架构图示附件3:LTE网络架构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1.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之一。

微波技术原理 第3章 传输线理论(第1-5节)

微波技术原理 第3章 传输线理论(第1-5节)

无失真线的条件 若传输线的损耗较大,β 一般不再是频率的
线性函数,因而相速vp 将随频率变化。即传输过 程中将出现色散,结果会导致传输信号失真。
但如果有损传输线的损耗参量和电抗参量能 满足以下关系:
那么
,就不会出现色散。——无失真线
作业:P118
3.2
§3.4 理想传输线中传输波的特性参量
i ( z , t ) = I(z) e jωt
+
u ( z , t ) = U(z) e jωt
-
Z0 ,β
ZL
-l
0Z
由于电流波和电压波到达终端负载时,都将 发生反射,所以在传输线(Z < 0)中既有入射波 又有反射波,总电压和总电流的波动函数为:
一. 反射系数 定义:反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压之比称为电压反
射系数,简称为反射系数,记为:Γ 。

Z0
RL>Z0

Z0
RL<Z0
|U|
|U|,|I|
|U|
|U|,|I|
|I|
|U|max
|I|
z 5λ/4 λ 3λ/4 λ/2 λ/4 O a)
z 5λ/4 λ 3λ/4 λ/2 b)
|U|min λ/4 O
理想传输线终端接纯电阻负载
五. 利用测量线测量终端负载阻抗的方法
P36 图片
θ=?

z
z
λ
z
5λ/4
Z0
u i
|U|
|I|
Zin
3λ/4
λ/2
λ/4
ZL=0 u,i 0 |U|,|I| 0 Zin
0
2. 终端开路(ZL=∞)
在这种情况下,传输线中电流波或电压波也是纯 驻波,终端负载Z=0处为电压波的波腹。

第3章 电力系统远动信息传输技术

第3章 电力系统远动信息传输技术

三 远动信息及传输模式
问答传输模式也称polling方式。
在这种传输模式中,若调度端要得到厂站端的监视信息,必 须由调度端主动向厂站端发送查询命令报文。查询命令是要 求一个或多个厂站传输信息的命令。查询命令不同,报文中 的类型标志取不同值,报文的字节数一般也不一样。厂站端 按调度端的查询要求发送回答报文。用这种方式,可以做到 调度端询问什么,厂站端就回答什么,即按需传送。由于它 是有问才答,要保证调度端发问后能收到正确的回答,对信 道质量的要求较高,且必须保证有上下行信道。
干扰 加性:调制解调体制、发送功率、最佳接收
若还不行,则需--差错控制编码。
40
四 差错控制编码
目的: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了提高数字信号传 输的有效性而采取的编码称为信源编码;为了提 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的编码称为信道编码。 差错可控
对诸如告警情况、开关位置或 阀门位置这样的状态信息的远 程监视。
第一节 电力系统远动的功能
遥控即远程命令(telecommand):
应用远程通信技术,使运行设 备的状态产生变化。
第一节 电力系统远动的功能
遥调即远程调节(teleadjusting):
对具有两个以上状态的运行设 备进行控制的远程命令。
电量包括母线电压、系统频率、流过电力设备 (发电机、变压器)及输电线的有功功率、无功功 率和电流。
非电量包括发电机机内温度以及水电厂的水库 水位等。
这些都是随时间作连续变化的模拟量。
三 远动信息及传输模式
遥信信息包括发电厂、变电所中断路器和隔离开 关的合闸或分闸状态,主要设备的保护继电器动 作状态,自动装置的动作状态,以及一些运行状 态信号
如、远动及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信号等。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

《物联网技术导论》教案第一章:物联网概述1.1 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1.3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前景展望1.4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章:物联网感知技术2.1 传感器技术与传感器种类2.2 无线传感器网络2.3 遥感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2.4 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章:物联网传输技术3.1 无线通信技术3.2 互联网技术3.3 物联网协议与标准化3.4 传输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第四章:物联网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4.2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4.3 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4.4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第五章:物联网安全技术5.1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挑战5.2 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5.3 加密与认证技术5.4 安全协议与安全算法第六章: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6.1 智能家居6.2 智慧医疗6.3 智能交通6.4 工业物联网6.5 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七章:物联网平台与生态系统7.1 物联网平台的功能与架构7.2 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营7.3 主流物联网平台介绍7.4 物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八章:物联网设备与硬件8.1 物联网设备的分类与特点8.2 常见物联网硬件设备介绍8.3 物联网设备的接口与编程8.4 物联网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与部署第九章:物联网项目管理与实施9.1 物联网项目生命周期与管理方法9.2 项目需求分析与规划9.3 项目设计与开发9.4 项目实施与运维9.5 物联网项目案例分析第十章:物联网技术的未来与发展10.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物联网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创新10.3 物联网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社会建设中的应用10.4 物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0.5 物联网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物联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解析:物联网的定义是理解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了解物联网从产生到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s
2 s
3 s
链 路 带 宽 = 10 M b/s 或 链 路 速 率 = 10 M b/s 管 道 宽 度 增 大 到 10 倍
0
1 s
2 s
3 s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往返时延: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 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 时延。
向传输信息 半双工信道:通信双方可以交替发送和接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信息源
接收
信源编码 信源译码
信道编码
信道译码
调制 传输 介质 干扰
解调
数字通信系统的发送与接收流程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3带宽:
定义:信道内不存在噪声和干扰,即发送 端所发送的信号都能到达接收端,信道及 发送接收设备最佳匹配并稳定工作时,发 送接收设备能够改变比特信号的最大速率 称为带宽,用Hz表示。
另一种错误概念 ——“宽带”相当于“多车道”
多车道公路是并行传输
通信线路上通常都是串行传输
……100101110100100111010001011010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高电平
t0 t1
低电平
影响带宽的物理因素:
由于任何物理材料都具有一定的状态跳变相应时间(t0、 t1),因此,理想方波实际中不存在。响应时间对带宽 的影响很明显的。
错误的概念
宽带线路 A
在宽带线路上比特传播得快 B
窄带线路 A
在窄带线路上比特传播得慢 B
正确的概念
宽带线路 A
B
窄带线路 A
B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 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 样的。
比喻:汽车运货
宽带线路 窄带线路
宽带和窄带线路:车速一样 宽带线路:车距缩短
信道传输速率考虑了信道传输延迟。如果一个信道每秒 传送9600比特,则要传输19200比特信息时,由传输信 道所带来的延迟将为2秒。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增加带宽并减少延迟的措施:
并行传输:使用多个信道,发送和接收设备中设置相应 的缓冲装置,并将原来顺序产生的信息编码置入并行缓 冲器中,然后用多个信号发生器产生方波信号后经信道 发送出去。
第三章 传输技术
主要内容: 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信道容量与信道复用 异步通信与基带传输 远距离通信与载波传输 有关传输介质的几种标准 重点: 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3.2 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3.2.1 信道
信道:通信中 传递信息的通 道,由发送信 息、转发信息 与接收信息设 备、传输介质 组成。
宽带线路:可通过较高数据率的线路。 宽带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在目前,对于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用户线来说,每秒传送
几个兆比特就可以算是宽带速率。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有些人愿意用“汽车在公路上跑”来比喻“比特在网络上传 输”,认为宽带传输的好处就是传输更快,好比汽车在高速 公路上可以跑得更快一样。
对于这种比喻一定要谨慎对待。
常见的错误是混淆了两种速率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
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 ···

信息 源
独占信 道
A
信息源
独占信 道
B
共享 信道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2信道分类: 共享信道:多个信息源、多个接收端共享
使用的信道 独占信道:单个信源使用的信道 共享信道分类: 全双工信道:允许信息收发双方同时向对
方传递信息 单工信道:信道只允许收方或发送方单方
时分复串用 缓冲1
信号 发生器
······

编码 信号
转···
缓冲1
缓冲2

串 编码 转 信号

缓冲n
信号发生器
······
缓冲n
Back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4、时延 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一个分组从一个网络
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时延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往返时延带宽积的意义: 其意义就是当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时,在收到对方的确认之前, 就已经将这样多的比特发送到链路上了。 对于一条正在传送数据的链路,只有在代表链路的管道都充满比 特时,链路才得到充分利用。
思考:对于远距离传输,使用高带宽链路有何问题?
3.3 信道容量与信道复用
相关说明: 几个基本概念: 码元:承载信息的基本信号单位。比如用脉冲
(1)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是结点在发送数据时使数据块从 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又称为传输时延。 也就是从数据块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 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 度是2.3*10e5k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为2.0*10e5km/s。 (3)处理时延 这是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 时间。在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间是处理时延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处理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 通信量。
例如,带宽4000Hz表示该信道最多可以 以每秒4000次的速率发送信号。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 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 这里的 M 是 106。
什么是宽带?
思考:哪一部分时延占主导地位?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5、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我们可以用时延带宽积管道来表示传输链路。可以 将时延带宽积
管道画成如下图所示的长方时 延形管道,它的长度是时
延,宽带是带
宽。 带 宽
时延带宽积管道
3.2信道带宽与传输延迟
0
链 路 带 宽 = 1 M b/s 或 链 路 速 率 = 1 M b/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