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1)
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观看与研讨
纪录片《与全世界做生意》观看与研讨作业1
第一集与世界的距离
一、回答问题:
1. 认可。因为贸易常常给世界带来全球化和商品化,带来了许多无法预测的后果。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都跟贸易有着重要的联系,贸易还加强的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说贸易创造世界也是有理由的。
2.第一集讲述了四个故事,涉及中国制造的代工企业生产的女鞋,李昌宪成为世界顶级手工定制机车的中国代理,他希望这家美国的著名工坊能设计一辆中国龙概念车,纽约时装周中国超模刘雯和更年轻的一代正一步步踏入国际主流时尚圈,烟花在全世界绽放中国中部的贫瘠丘陵也因此与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紧密相连,南中国充满活力的城市深圳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经历中国式生长。他们与贸易的关系是互动与融合带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3.主要有女鞋代理生产的出口,和烟花的出口。
4.华坚从事女鞋的生产。它属于大量生产的加工贸易。
5.从本土迁移到国外跨区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迁移。原因:劳动力的成本增加、原料质量好坏、政策支持
6.东莞、意大利、巴西、台湾、江西。因为这是由该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交通、政策、土地租金等影响企业的迁移总体是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
7.因为埃塞俄比亚有质量很好的原材料皮革,有廉价的劳动力、政府提供优惠的政策。风险是生产效率低,障碍是沟通困难。
8.李昌宪获得了橘郡工坊在中国的代理权和他向工坊定做机车。
9.带给他广阔的视野和自信。
10.通过服装的展示让人们模仿增加时尚都从而带动服装行业和相关的企业经济增长,增加人们对中国服装行业的认可。与贸易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国际合作: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大趋势——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直击
回 纪 的 十 个 方 案 参 与 了 展 示 。 每 个 方 案 有 创 作 缘 由 、 答 提 问 等 。 其 中 , 录 片
通 片 《 坪 岛 》 得 好 评 。 茅 坪 岛 的 村 民 本 茅 获 作 为 广 州 纪 录 片 大 会 市 场 交 易 活 七 分 钟 的 展 示 时 间 . 过 口头 简 介 、 花 放 映 等 方 式 最 大 限 度 吸 引 来 自全 球 来 过 着 舒 适 富 足 的 渔 家 生 活 , 但 南 水 动 的 重 头 戏 . 方 案 预 售 引 起 了 中 外 纪
纪录片之旅 l l
文 艺 直 通 车
国 际合 作 : 中国纪 录 片 “ 出去 ’ 趋 势 走 ’ 大
21 0 0中国 ( 州 ) 际纪 录片大会 直击 广 国
口 马 海 江
2 1 年 1 月 1 日 闭 幕 的 2 1 录 片 制 作 人 的高 度 关 注 。参 加 2 1 00 2 0 00 0 0广
自己 的作 品 。除 此 之 外 , 他 一 系 列 的 事 方 案 就 可 以 积 极 参 与 预 售 。 这 种 方 其 专 业 交 流 活 动 ,也 为 中 国 纪 录 片 走 向 世 界 提 供 了难 得 的机 遇 。
式 将纪 录片 的投资风 险大 大降低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在 纪 录 片 制 作 方 案 国 际 预 售 活 动
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考模拟语文卷(解析版)
2023-2024届高考统编版语文高考模拟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无论是稳固娴熟的政治、学术话语,还是鲜活灵动的网络、生活语言,都可以在多元话语的融通中为讲述中国故事贡献力量;传统的言语交流媒介已不再独享支配地位,图像、声音、音像、超文本等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各类媒体应深挖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糅合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叙事模式,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打造独特的感官盛宴;注重共情、共动、共享,让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体验者,这种参与、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于中国故事的感性认识;在叙述的主体上,多元主体共同讲述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可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甚至也可以搭建与不同国别媒体的合作,借由外国人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
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上不可忽视 的一道阻碍。纪录片 索频道 以及 国家地理频 道 , 或是依 托公益性 主题 , 慢节 奏叙
感 性 解 说 的 日本 N HK等 电视 频 道 。国外 的 电视 频 道 多 已 记 录真实 , 但不意味着其成 品也 应如现实般 “ 骨感 ” 、 “ 粗糙 ” 。 事, 优 秀 的 纪 录 片更 应 追 求 的 是 借 逐 帧 组 合 起 来 的 精 美 画 面 , 诉 形 成 独 树 一 帜 的 品 牌 风 格 , 可 国内仅少数栏 目, 如 中央 电视 说 真 实 的故 事 , 而 非简 单 的素 材 垒 砌 拼 凑 。
化进程 之策略 》 和冷 淑的《 论 中国纪录 片的对外 交流战 略》 。
东 南传 播 2 0 1 4 年 第1 0 期( 总第1 2 2 期 )
蘩 羹
; 冀爨 晓 透 臻 铃 臻 甍 疆
D ON GN A N C N U A NB O 特 别 策 划 电 视 纪 录 片 研 究
让受众 的观 赏过程 费神费脑 。这就是 为什么素材相似 的 市场 的影 响力为国际传播 的开拓作吸 引外商 的筹码和保 证 , 题,
从 而 实 现 国 内 外 市 场 的贯 通 。 然 而 , 目前 的 国 内纪 录 片 市 场 中国纪 录片《 望长城 》 与《 万 里长城 》 在 国际市场上 待遇相 去
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与传播探索——以《绘制十年》(《领航》国际版)系列产品为例
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达与传播探索—以《绘制十年》(《领航》国际版)系列产品为例
刘媛刘长颖
【内容摘要】重大题材纪录片围绕国家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进行深刻解读与影像阐释,是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与社教节目中心联手打造的重大题材纪录片《绘制十年》(《领航》国际版)系列产品,在创作理念、创作视角、叙事手法、传播策略等方面开拓创新,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关键词】重大题材纪录片;《绘制十年》;国家形象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纪录片基于其纪实性特征,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传播、人文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2022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纪录片应“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和重大战略,深入开展新时代史诗创作,推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
作者简介:刘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专题节目部主任编辑;刘长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语环球节目中心专题节目部副主任、主任编辑,《绘制十年》(《领航》国际版)系列产品执行总导演。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
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材创作,用心用情用功打造扛鼎之作”1。重大题材纪录片是以宣传贯彻党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为核心内涵,以宏大背景与百姓生活的有机融合为叙事主线,记录、承载宣传主流文化记忆的纪录片类型。2在国际传播领域,重大题材纪录片对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内政外交理念、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纪录片脚本全集
《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纪录片脚本全集
《一带一路上的智者》纪录片脚本全集
第一集:历史长河中的腾飞
镜头一:开场画面,一艘巨大的货轮在海上穿行,屏幕上出现“一带一路”四个字。
旁白: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之一。历史上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海上和陆上交通,使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贸易繁荣昌盛。今天,中国正在致力于重建和发展这些贸易路线,这就是“一带一路”计划,离不开智慧。
镜头二:画面切到八角楼,北京市的一处古迹。
旁白:八角楼是明代北京城的一部分,也是当时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北京城曾是古代的贸易中心,商品包括丝绸、茶、香料、药品、玉器等。在这里,来自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商人交易,营造出繁荣的商业市场。
镜头三:切换画面,展现美丽的“丝路之路”风景。
旁白: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有名的贸易路线之一,商人将各种商品如绸缎、陶瓷、茶叶、锡和贵重的药材从中国运往其他地方。在贸易之余,丝绸之路也成为中东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和宗教思想随着贸易传到了世界各地。
镜头四:切换画面,展现现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旁白:今天,中国正在追求开展现代化的“一带一路”计划,这条路线模仿了价格美丽的丝绸之路。现代贸易依旧环绕着船只,但是船只变得越来越大,运送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如今的“一带一路”计划环绕着中国,覆盖了世界各地,将庞大的贸易网络与文化交流复苏。
镜头五:画面切到中国的现代化铁路。
旁白:在中国,“一带一路”计划被视为连接世界贸易从而促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项目。这里,未来的桥梁和铁路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志,并承担起“一带一路”贸易伙伴之间联系的重任。
国产影片海外发行策略
国产影片海外发行策略作者:
来源:《综艺报》2023年第22期
《流浪地球2》:对标好莱坞瞄准非华语圈市场
华人影业副总裁、国内及海外宣发商务部负责人赵琳在接受《综艺报》采访时,详细复盘了《流浪地球2》的海外发行策略。
赵琳介绍,电影海外发行流程主要包括甄选影片、选择档期、排片、宣传,以及后续的流媒体、DVD等形式发行。“影片甄选是关键环节,需要准确判断目标受众和市场潜力,这将直接影响排片规模、地区选择、宣发预算及最终的财务回收。”
发行《流浪地球2》时,华人影业将项目定位为国际顶级科幻片,目标群体除了基本盘海外华人观众,项目重点更多在对西方观众的破圈。“从排片和宣传角度,都要向这一目标调整。”赵琳透露,排片方面从数量和点位上打破常规,进一步向西方观众集中的头部院线和多梯队院线拓展,确保影片有最充足的展示机会。宣传方面,《流浪地球2》特别注重本地化营销,从物料制作、渠道到营销形式都对标好莱坞影片。同时结合西方媒体、国际影评人、海外KOL、本地组织和高校、线上定向投放、地标硬广等渠道,展开多种宣传手段。
比如,该影片定档消息公布后,便在《每日银幕》(Screen Daily)等国际知名娱乐媒体发布专题报道,引发《时代》杂志、美国联合通讯社、澳大利亚联合通讯社等数百家国际媒体的转载,迅速引起国际市场关注。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澳新地区的主流观众,华人影业特别制作了两支国际版预告片和英文平面物料,并在TikTok、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
体上进行推广。此外,电影的推广物料覆盖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主要商业区和广告位。这一策略提升了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海外观众本地观影的氛围。
中国纪录片海外营销情况分析
2012年中国纪录片海外营销情况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是“商场如战场”,“武器”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输赢。在成熟的海外市场中,成功的产品往往靠的既不是产品的大量生产,也不是单纯的广告轰炸,而是靠营销组合这把“利剑”,扫清市场障碍,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国纪录片近年来海外市场营销的良好态势,得益于中国纪录片的精良制作、畅通的营销平台、影响力的日渐提升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故宫》、《再说长江》等曾经以优良的制作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符合国际惯例的叙事表述,不但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海外市场上同样赢得了不错的成绩。2012年,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新一批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上都呈现出新的气象,制作水准的提高,播出平台的扩展,海外影响的广泛,使纪录片这一电视类型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达到了新的高度。2012年,注定要在中国纪录片海外营销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这一年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政策扶持,投资助力出精品
纪录片是国家广电总局多年来一直扶持的电视节目品种,特别是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大力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出台了若干切实有效的举措。纪录片的长足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总投资额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整体成长速度超过20%。[1]投资的增加带来了作品的增加和品质的提升,编导有了更大的空间打磨自己的作品。2011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举办“活力中国”等纪录片征集项目,“活力中国”是纪录频道第一次面向全社会进行的节目制作招标,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大规模对社会进行纪录片制作邀请招标。通过这个项目征集的纪录片作品,为纪录片制作、播映提供了开放的通道。尽管此次招标金额总量不大、数量也有限,但它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里程碑,为纪录片行业规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制作机构和媒体搭建了一个产业平台;此后,合拍、独立制作等多样化的制作方式被更广泛运用于纪录片的制作中,更多的民间机构或个人制作的作品将通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官方平台传播。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中国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的纪录频道打造了纪录片播出的高端平台,目前收视观众达6.6亿户,国际观众超过3000万户。[2]而上海纪实频道、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中央教育电视台等专门纪录片频道,以及央视综合频道等非专业的纪录片播出频道,都在为纪录片的播出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更多节目能够找到展示的舞台,倾听观众的反馈。以搜狐为代表的各大视频网站,都开设了纪录片频道,用版权购买的方式,给中国观众带来更多的优秀纪录片。观看渠道的增加,节目品质的提升,也使纪录片的观众群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纪录片,关于纪录
国际合作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大趋势
国际合作:中国纪录片“走出去”大趋势
作者:马海江
来源:《声屏世界》2011年第06期
2010年12月10日闭幕的201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收到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576部参评作品,其中中国267部,国外309部,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广州纪录片大会展映不同风格和形式的纪录片,让中外制片人或电视台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帮助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2010年大会资助邀请40位专注制作历史、科技、艺术文化、自然历史、野生动物、环境保护等主题的国际纪录片制作人参加。每位获邀的国际制作人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展示自己的作品。除此之外,其他一系列的专业交流活动,也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市场预售,寻求国际资本
作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市场交易活动的重头戏,方案预售引起了中外纪录片制作人的高度关注。参加2010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纪录片制作预售培训和展示方案有近六十部。其中,来自中国共47部,来自其他国家12部。经过组织机构挑选,最终有36部获得纪录片制作预售培训。
“预售”是目前全球纪录片市场较为普遍的筹资模式。大会给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交易的机会。由纪录片制作人在一定时间内向电视台负责人或投资商当面陈述拍摄计划和构想,推销自己的方案,让投资者有投资信心,以争取一定的拍摄资金。只要有好的故事方案就可以积极参与预售。这种方式将纪录片的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在纪录片制作方案国际预售活动中,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十个方案参与了展示。每个方案有七分钟的展示时间,通过口头简介、片花放映等方式最大限度吸引来自全球12家媒体资深编辑的目光。入围的方案包括8个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和12个跨界探险预售方案。每个导演、制片人都积极表现,在场的节目编辑也对不同纪录片作了精彩点评,并对不同方案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意向。中国学生导演单佐龙表现出色,他的方案《陌上桑》讲述金融危机给一个经营丝绸业的家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一个普通纺织家庭反映中国的现状。外国专家认为这样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家庭变迁也许能够在其他国家引起共鸣和同情。
从文化间性理论看海外华人纪录片创作者的身份优势
从文化间性理论看海外华人纪录片创作者的身份
优势
海外华人纪录片创作者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之一。自1989年崔明慧凭借《谁杀了陈果仁?》获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后,海外华人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如杨紫烨、范立欣、张侨勇等。创作者身份的特殊性以及题材选择上的偏好,使得这类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中崭露头角时,无可避免地与国族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由此,海外华人纪录片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探寻真相,而海外华人终其一生无法回避的就是对于自身身份的探寻。前者是探寻真实,后者是探寻自我,这种内在的契合性促使海外华人通过自我经历完成中国故事的讲述,而非完全是站在“他者”的视角进行转述。这一点无论是在以海外华人群体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还是返回故土取材的纪录片中都有存在。在纪录片中,他们通过对族群意识的强调,完成对自身体貌、肤色及其背后的文化内容的影像表达,从而确立自己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独特价值。其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视觉修辞,在创作者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西方特色,呈现出一定的文化混杂特征,并通过文化间性(间性指第三性别)突显其身份优势。
文化间性理论对于跨文化纪录片创作的意义
间性理论是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主体间性。胡塞尔率先提出“主体间性”的哲学范畴,认为“先验交互主体是绝对的,它是唯一自主的存在始基,所有客体性从其而来”;
同时,他还强调了交互之中间性的重新生成,即“他我”。随即,海德格尔、哈贝马斯、伽达默尔等人分别从哲学、社会学、解释学等不同角度对主体间性进行了阐释。比如伽达默尔从“视域融合”出发,认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遇时,不可避免地都是从自身系统的特定视界出发去理会对方的,双方的特定视界无法完全吻合,由此遭际生发出的理会只能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带有差异性的视域融合,会使双方达到一种更高境界,文化的意义在交流中被拓展。总而言之,主体间性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在文化所根植的现实关联中动态地分析文化系统,寻求多元主体之间的共同存在、交互与融合生成,通过其交往实践形成新的世界存在。
境外生纪录片:民间记录和传播中国影像的宝贵力量
基金项 目: 华侨 大学校级本科教 学质量_ T - 程项 目基金 : 创建新时期新 闻传播 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 : 郭艳梅 ( 1 9 6 4 一 ) , 女, 黑龙江牡丹 江人 , 副教授 , 华侨 大学文学院新 闻 系主任 , 泰 国曼谷吞武 里大学 B T U电 视 台中文台负责人 , 主要 从事 电视新 闻传播 、 纪录片创作研 究。
( S o c i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1 . 2 6 N o . 1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 8 2 6 8 . 2 0 1 4 . 0 1 . 0 1 6
境 外 生纪 录 片 : 民 间记 录 和传 播 中 国影像 的宝贵 力量
片有 自己独 特 的视 角 。因 大 多 出生 在 境 外 , 他 们
在中国拍摄纪录片时 , 会把 自己定位 为一个 旁观 者, 除 了 比较 客观地 观 察 当今 中 国社会 的变 化外 ,
还有 意发 掘变 化背 后 的原 因。对 这 些长 期 远 离 中
国政 治文 化 中心 、 生 活 在 与 我 们 有 着 巨 大文 化 差
2 0 1 4年 1月 重庆 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P 0 s t s a n d T 第2 6卷第 1期 J
独立纪录片的国际合作制片之路
独立纪录片的国际合作制片之路
一组建专业化团队
2012年10月2日,在第三十三届纪录片和新闻艾美奖颁奖现场上,中国年轻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范立欣凭借《归途列车》一片荣获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项大奖,引发了媒体的普遍关注。《归途列车》是一部讲述两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工家庭的境遇、挣扎,反思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带给农民工群体的巨大影响。
该片曾获得2010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纪录片奖和美国金番茄大奖,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VPRO IDFA奖以及入围2011年加拿大本土电影界的最高荣誉——基尼奖最佳纪录片。
如此多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不约而同地给予《归途列车》的关注及肯定,带动了国内纪录片界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国际合作制片模式的大讨论。
范立欣在接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采访时指出,中国独立纪录片人在过去的20余年中较多采取的还是“一人一机”的拍摄方法。当找到选题故事以后,导演就扎在一个地方跟拍,后期由自己进行剪辑,一个人包揽了全片的几乎所有工种。“One Man Band”的这种独立纪录片创作方法,作为一种个人表达的方式,或者批判社会的工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也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下去。范立欣认为这样的坚持是值得尊敬的。今天中国的纪录片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纪录片必然会形成一个产业,产业化的过程会给独立纪录片带来很多机会、资源和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从制作机构或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去适应和拥抱一些新的规则,学习一些新方法。不能简单地把接受新规则等同于丧失自己观点的独立性。两者并不是绝对矛盾的。一个能上院线、能上电视台播出的独立纪录片必须符合一定的工业标准,而这种工业标准恰恰是现在国内独立纪录片人最为缺失的。
国际合拍纪录片创作主体跨文化对话的问题与对策
国际合拍纪录片创作主体跨文化对话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韩岳
来源:《传媒》 2019年第20期
文/韩岳
国际合拍使得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从产业链末端的发行、播出阶段提前至产业链前端的策划、创意阶段,并贯穿于拍摄、制作的各个环节,为不同国家间实现跨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构建
了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国际合拍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首先发生在各合拍主体之间,纪录片文
本的形成过程也是多元文化主体进行跨文化对话的过程。文化差异导致各合拍主体具有不同的
文化视角、价值定位与创作取向。如何突破文化中心主义的束缚,与他者发展和谐有序的跨文
化对话关系,是国际合拍纪录片制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国际合拍中三种层面的对话问题
行为层:工作模式。行为是文化观念体系的外化,既体现为社会中长期起作用的行为模式
及行为准则,也体现在个人习得的代表其所属文化群体的行为习惯。不同的行为方式折射出不
同的文化心理取向,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核心问题
的认知。每一纪录片创作主体都在其所属文化环境和媒体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建立
起一套习以为常的工作行为模式,并有意无意地按照该模式进行选题、策划、调研、撰稿、拍摄、采访、编辑等一系列创作活动。国际合拍主体间的对话首先在双方拍摄团队的共同工作中
开展,不同的工作模式成为主体间对话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五洲传媒中心节目制作中心主任王媛媛指出,在与Di s c o v e r y 合拍纪录片时,中
美团队在项目推进与团队沟通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倾向于模
中国电影“出海”的现状与优化提升
中国电影“出海”的现状与优化提升
作者:叶泽坤贾秀清
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6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电影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出海”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现实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用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既是电影产业发展需要,也是中国电影人的时代责任。
一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大,工业化制作体系加速形成。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全国电影年度总票房就从218亿元增长到643亿元。同时,伴随着中国和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电影人积极学习好莱坞先进的电影工业化体制,并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科幻大片”也从梦想变为现实,《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都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国内拿下了46亿元和40亿元的超高票房。虽然国内电影市场日益繁荣,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并不顺利。《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走入北美市场,分别获得597万美元和502万美元的票房。这虽然是中国电影近几年来在北美取得的最好成绩,但是和20年前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2004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拿到了5371万美元的北美票房,引起了北美的“武侠热”。
二是中国电影传播渠道和内容形式多样化。自1988年《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相继以文艺电影开辟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连接通道,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以参加电影节的方式走向世界。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和对电影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创新,也吸引了诸多海外电影公司来中国合作,和中国的电影人一起以合拍片的方式,将世界语汇与中国故事有机结合,打开了又一条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的通路。《霍元甲》《飞龙再生》等功夫片在北美乃至整个西方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中国电影的类型更加丰富,不仅出现了史诗片、公路片、战争片等这样的好莱坞热门类型电影,也出现了青春偶像片、热血片、励志片等,更是出现了贺岁片、玄幻片、魔幻片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类型电影。近年来,中国电影人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借势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生产力和表现力,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取材于中国神话故事的影片,不仅让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而且拓宽了中国电影类型。这些具有中国美学气质
内容、视角、策略——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
广益
近四十年来,全球化变革和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渐入佳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艺创作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纪录片作为纪实性影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于深化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纪录片记录现实生活的真实影像,不仅为国人提供了审视自身的机会和途径,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不可或缺的窗口。在世界呈多极化发展态势和新媒体技术异军突起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使用国际化的传播策略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和亲近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如何扭转某些西方媒体负面描写中国的“他者化”视角、利用纪录片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如何运用现有的条件与资源,采用恰当的表现视角和叙事方式,向海外观众表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景?本文尝试结合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的一些实践案例,对上述问题展开一些理论思考。
题材选择体现共同视角
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各国面临着气候变化与环境恶化、公共卫生危机、贫富差距继续扩大、数字化与技术伦理、人权与法律公正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超越国界,为了确保世界各国的共同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定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加以解决。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叙事的媒介,能够通过图像和声音再现
内容、视角、策略
—新时代国产纪录片海外传播新实践
严志超 张 帆
全球性问题的真实情境,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群体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后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全球性问题的共同解决。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摘要:
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观赏价值的影视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然而,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本文旨在分析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市场现状
目前,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纪录片在内容质量、制作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渠道有限,缺乏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团队支持,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1. 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声誉
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可以提升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声誉,让更多国际观众了解和喜爱中国纪录片,从而推动中国纪录片在国
际舞台上的发展。
2. 扩大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市场营销可以帮助中国纪录片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吸引更
多国际合作伙伴和投资者的关注,为中国纪录片的制作和推广提供
更多机会。
3. 探索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模式
国际市场营销有助于推动中国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探索更多
商业化模式,提高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第三部分: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的可行性
1. 拓展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纪录片可以积极拓展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关系,与国际知名
制作公司、发行商、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纪录片在
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销售。
2. 开设国际市场营销部门
建立专门的国际市场营销部门,聚集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人才,制定有效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纪录片业者期待与中国更多合作
在19日闭幕的首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上,不少海外知名纪录片制作和发行机构及相关行业人士对正在不断被发掘的中国题材和迅速成长的本土纪录片产业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表示期待更多与中国合作的机会。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影展今年向世界范围内征集到了400多部作品,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时长都在60分钟以内。其中纪录片数量最多,也最受关注。
“我看到了一些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作品,题材独特,拍摄技巧纯熟,中国纪录片的快速发展让我感到惊喜,我希望能在这里发现一些适合全球市场发行的好题材,并找到出色的中国合作伙伴。”前美国国际纪录片协会主席、纪录片市场营销专家理查德·波尔对记者说。
波尔是受邀出席本次影展的众多国外纪录片行业人士之一。他在1994年创办的坚实娱乐公司是业内最负盛名的电视纪实类影片营销公司,曾成功把近300部纪录片向世界各地发行。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十分迅速,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电视观众们对纪录片也越来越认可,市场在不断扩大”,波尔说,“而在美国甚至整个国际市场上,观众对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一直有着很大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
在中国,纪录片在观众心目中早已摆脱了早期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转而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近年来的《故宫》《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中国》等影片不但在电视上掀起收视热,更在互联网上引领了一时风潮。
为了满足观众对纪录片不断增长的收视需求,许多电视台纷纷开设纪录片频道,各大门户网站也开始购买纪录片版权,甚至尝试自制纪录片,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仍显得十分狭窄。
“我很期待与中国纪录片制作人进行多媒介平台发行方面的合作,在国际市场上,电视已经不再是纪录片最主要的销售渠道,由于数字传播手段的流行,我们更多地为各种数字终端提供适合他们播放的影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波尔说,“我在寻找‘中国制造’,但必须是能够吸引海外观众的。”
而英国雄狮电视董事、知名纪录片制作人理查德·布拉德利则更热衷于拍摄和制作过程中的跨国合作。他曾经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12年,曾获得过艾美奖,现在他的公司在为欧洲、亚洲和北美的许多电视机构提供纪录片节目。
“跨国合作已经成为纪录片制作中非常普遍的形式,尤其是当我们想制作一部真正适合国际市场的影片时,”布拉德利说。“这种合作能将双方的创造力结合,并且能在不同文化之间搭起桥梁。”
布拉德利对中国并不陌生,在他的带领下雄狮电视曾与中国电视机构合作拍摄过《长城》《兵马俑》《秦始皇》《中国学校》等影片,在欧洲和北美市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他看来,中国本土纪录片制作的普遍水准已经非常高,但却未必都能适应西方市场的需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和叙事习惯,这里不存在优劣,只是一种文化差异,英国观众非常喜欢中国题材的纪录片,但必须是符合他们收视习惯,能让他们感同身受的。”布拉德利说。
另一位英国资深纪录片制作人维维安·麦格拉斯在香港工作生活过7年,目前居住在上海。她认为中国的年轻纪录片人将推动这种跨国合作不断发展扩大。
“中国青年导演们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麦格拉斯说,“但他们需要改变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不同国家的观众,这种叙事方法上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即使是英国的纪录片想要进入美国市场,也是要进行一番大改造的。”
她眼中的中国年轻纪录片导演普遍有着国际化的视野,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选题、创意还是制作水准都很高,并且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产生共鸣。
“总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将改变这个行业的未来。”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