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合治乳痈58例论文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一、前言乳腺炎是指由于乳腺组织发生感染或炎症引起的乳腺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
目前,中药外敷和乳腺疏导推拿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4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年龄范围为25岁至35岁。
入选标准包括:符合急性乳腺炎临床诊断标准;有乳腺疾患家族史;首次发病;愿意接受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
排除标准包括:合并其他乳腺疾病、免疫系统性疾病、精神障碍等情况的患者。
2.2 方法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
中药外敷采用研磨细末的红花、辣椒等散瘀活络的中药材料,制成外敷糊用于患处;乳腺疏导推拿采用中医经络理论和经络推拿手法,结合穴位按摩、活血化瘀的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连续治疗两周,每日一次,观察两组患者乳腺炎症状的改善情况。
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显著下降,乳腺肿块明显变小,体温正常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1例和4例患者症状未缓解需继续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四、讨论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乳腺肿块和体温,且安全有效。
中药外敷能够渗透皮肤,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炎症;乳腺疏导推拿可调理乳腺经络、促进乳汁排出,消除乳腺淤积,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等,进一步验证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
中草药治疗乳痈初起疗效观察

中草药治疗乳痈初起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草药鹿角内服,鲜蒲公英外敷治疗乳痈初起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鹿角打碎内服,同时鲜蒲公英捣碎外敷;对照组用西药青霉素800万U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输液治疗。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0%,6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药鹿角内服,鲜蒲公英外敷治疗乳痈初起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中草药;内服;外敷;乳痈初起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组织的急性化脓感染,多发生在哺乳期,分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
产后的乳痈初起,为外吹乳痈。
其中以初产妇最为多见,中医学认为外吹乳痈的主要原因是肝失疏泻,导致气机郁滞,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哺乳期发为两乳,则致乳汁蓄积,蓄积的乳汁可使气血乘违,乳络失宣,乳汁蓄久化热酿毒,毒盛内腐而成脓。
《圣济总录》说:“新产之人,乳脉正行,若不自乳儿,乳汁蓄积,气血蓄积,即为乳痈。
”笔者自2003年以来,对产后乳痈初起60例应用中草药内服加外敷,与静滴青霉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哺乳期妇女,年龄最大3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26岁;初胎98例,二胎22例;发于一侧者82例,发于两侧者38例;疗程最短3 d,最长7 d,平均5 d。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临床,制定如下诊断标准:①主诉病侧乳房肿胀疼痛,有肿块,乳汁郁积;②临床检查,望诊病侧乳房肿胀,皮肤不红或微红,或乳头皲裂;触诊,表面皮肤不热或微热,肿块多为团块状或不规则状,腋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感;③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鹿角20 g打碎,煎服,连汁喝下,盖被至发汗,4 h后用鲜蒲公英15 g捣碎,外敷40 min,以纱布覆盖,每天2次;对照组:皮试后静脉点滴800万U青霉素,每天1次,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中医内外合治乳腺炎研究-中医药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内外合治乳腺炎研究-中医药学论文-医学论文中医内外合治乳腺炎的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外敷1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僵块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9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僵块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48例。
对照组选择中药内服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外敷1号外用治疗。
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肿胀等症状以及 B超肿块的大小。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7.1%,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率4.0%(P0.05);对照组平均僵块缩小范围约44.11cm2,治疗组平均僵块缩小范围约69.13cm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僵块期疗效显著,能缩小僵块,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僵块;阳和汤;外敷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__年9月至20__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僵块期的患者98例,主要表现为一侧乳晕部或双侧同时发病。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8例:女48例;平均年龄(32.4±4.7)岁;病程(10.6±6.9)月;对照组50例:女50例;平均年龄(30.7±3.9)岁;病程(12.4±7.0)月;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关乳腺炎的诊断标准:(1)发病以一侧乳晕部较为多见,亦有双侧同时发病。
患者常伴有乳头内缩史,在凹陷的乳头内可有带臭味的豆渣样物质分泌。
少数病人伴有乳头溢液,呈血性或水样。
(2)乳晕旁有结块疼痛,皮色微红,约7~10d成脓。
溃后脓液带有臭味,久不收口,或愈合后又复发。
化脓时有发热、头痛。
(3)反复发作,可致疤痕形成,在乳晕部出现僵硬之肿块,且与皮肤粘连。
(4)溃后久不收口,形成乳漏,其特征是用球头银丝从疮孔中深入,可从乳头中穿出。
(5)本病多发于非哺乳期20~40岁的女子。
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对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

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对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对哺乳期乳腺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分析的对象,并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有31例患者的实验组采用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进行治疗,有30例患者的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用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医按摩;中药外敷;内服汤药;效果前言哺乳期乳腺炎主要是由于乳管阻塞、乳汁淤积、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菌)侵入所致[1],患者起病时常有不同程度的寒颤、高热等症状。
另外,该疾病在哺乳期的任何时间均有可能发生,若不及时诊治,乳腺炎加重,则容易导致乳房组织大块坏死[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因此必须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用中医按摩配以中药外敷和内服汤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分析的对象,并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的总例数为30例,年龄最小为22岁,年龄最大为34岁,平均年龄为28.02±1.05岁,其中,20例为单侧,10例为双侧;实验组患者的总例数为31例,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8.95±1.76岁,其中,19例为单侧,12例为双侧。
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发现P>0.05,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如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青霉素360万U静脉滴注,2次/d。
中药内服配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疾病临床观察论文

中药内服配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疾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外敷乳癖散结膏联合内服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
方法:对84例患者采用内外服敷方式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及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的乳房疼痛、肿块和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乳房疼痛有效率高达97.63%,肿块有效率为71.43%,中医证候的有效率为83.33%。
结论:内服消乳散结胶囊联合外敷乳癖散结膏治疗乳腺增生,不仅能缓解其乳房疼痛、消散肿块,而且还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效果,大大提升治愈率。
【关键词】乳癖散结膏;消乳散结胶囊;乳腺增生【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19-01妇科疾病中乳腺增生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是造成乳腺癌发病的最首要因素[1]。
中医学中将乳腺增生归结于“乳癖”、“乳中结核”的范畴,其表现以发生周期性的乳房肿痛,疼痛感为主,主要发生于月经前期[1]。
该病的多发年龄在21-43岁之间,其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约占乳腺疾病的70%-78%,该病在近几年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2]。
本文采用内外服敷的方式治疗84例乳腺增生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就诊的84例患者资料,年龄(21-54)岁,平均(32.5±4.2)岁;病程4个月-9a,平均(3.1±2.4)a。
其中,56例双侧乳腺增生,28例单侧乳腺增生。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标准,本组84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的乳腺增生,符合中医的辩证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1.2病例排除标准1)排除严重月经周期紊乱、功能性的子宫出血;2)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3)排除乳腺良性和恶性肿瘤及其相关炎症性等疾病;4)排除男性;5)排除患有原发性的心肺肾等系统性的疾病;6)排除近期内服用避孕药和性激素等药物的患者;7)排除对试验药物的过敏体质者;8)排除同期参与其他临床药物试验的患者。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的辨证施护

1 1 一般 资料 .
6 例 均 为 门诊 患 者 , 龄 2 ~3 岁 , 均 年龄 2 年 3 8 平
金黄 如意膏 外敷 。 同时加 以中药 苡仁 、 叶 、 实 、 荷 芡 野 菊花 泡 茶 饮 用 , 大 便 不 通 则 加 大 黄 或 番 泻 叶 泡 若 茶。 进行 心 理 指 导 , 助 肝 郁 解 除 , 患 者 注 意 保 以 嘱
・
1 ・ 42
中 国 临床 护 理 2 0 0 9年 3月第 1卷第 2期
C ie eC i i l r ig Mac 0 9 Vo 1, o.2 hn s l c sn , rh 2 0 , 1 N n a Nu
.
中药 内服外 敷 治 疗 乳 痈 的辨证 施 护
Dif en i te t e t it n a d xt n l ppl a i of rdii a fer tal r a m n of n er al n e er a a ton i c ta ton l
较 深则 做放 射性切 开排 脓 , 冲洗脓 腔后 , 并 用碘 伏纱 布填入 脓腔 加 压 包 扎 , 1 d 无 出血 , 用 黄 连 待 ~2 后 则 膏蘸 上拔毒 生肌 散 置 人 脓腔 内 , 流切 口的周 边 用 引
得 较好 的效果 。 现报 告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乳痈是 由热 毒入侵 乳房 而引起 的急 性化脓 性疾 病 , 生于 产后未 满月 的哺乳 妇女 , 以初产 妇哺 乳 发 尤 期多 见 , 代医学 称为 急性 化脓性 乳腺 炎口 。 现 ] 常表 现
粱厚 味之 品 , 禁食 辛辣 食物 , 保持 大便通 畅 。
2 2 成 脓 期 .
本证 阳 明积 盛 , 毒 炽 盛 , 壮热 持 续 不 退 , 热 则 出 现 口渴 , 部红 肿 , 盛则 内腐 , 局 热 继而成 脓 , 而 中央 故 变 软 , 之 有 波 动 感 ; 黄 , 数 为 有 热 , 滑 为有 触 苔 脉 脉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系统护理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评价

中药内服外敷联合系统护理治疗乳腺增生的效果评价乳腺增生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乳房疾病,居所有乳腺疾病的首位,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其病因复杂,由多种因素引发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组织过度增生后产生的疾患。
目前研究认为,乳腺增生是一种乳癌前病症,其癌变率约为2%~3%,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对乳腺增生仍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对此病的疗效愈发引人关注,但单纯口服中药起效慢、易反复。
本研究对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中医药三联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乳腺增生患者142例,均经彩超或红外线乳腺诊断仪确诊,并排除乳腺恶性病变。
均为女性,年龄24~52岁,平均(34.1±3.5)岁。
病程3个月~5年,平均(2.6±1.2)年;单侧扪及肿块者67例,双侧扪及肿块者75例;肿块直径最小1.6cm,最大7.6cm;乳房疼痛评分:(2.94±0.29)分。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1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肿块直径、类型及乳房疼痛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自拟消癖饮口服治疗,主方:夏枯草、元参、山慈姑、柴胡、猫爪草、莪术、香附、青皮。
水煎取汁200mL早晚2次分服,每天1剂,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时停止。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下治疗:(1)中药贝甲乳腺贴(洛阳千草堂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外敷于乳房肿块及疼痛处。
每24小时一贴,20天为一个疗程。
(3)护理干预:①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主动热情亲近,耐心疏导与安抚,向其介绍并分析病情,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自我心理调节及情绪的合理宣泄,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以缓解压力造成的伤害。
②饮食护理:嘱患者忌食高脂肪的内脏、油炸食品、海鲜等食物。
中医内外合治治疗乳痈气滞热壅证浅析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2138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中医中药·中医内外合治治疗乳痈气滞热壅证浅析杜欣1,朱永军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0)0 引言乳痈,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乳房部的阳证疮疡。
多于哺乳期发病。
主要症状为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
历代文献中相关病名的记载有乳痈、拓乳、吹乳、乳疯等。
其中乳痈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本病为乳腺的一种常见病变,哺乳期妇女发病率约为9.5%-16.0%[1]。
该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常分为初期(郁滞期)、中期(成脓期)、晚期(溃后期)。
如果本病初期治疗不及时,可成脓、破溃,甚至发展为传囊乳痈、乳漏等,影响哺乳,对患者身心造成伤害。
目前中医药作为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一线治疗方案[2],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笔者跟从朱永军老师学习期间,通过观察我院门诊60例乳痈气滞热壅证的患者,发现瓜蒌牛蒡汤加减方联合芒硝公英散外敷治疗本病初期效果颇佳,现将其机理进行探讨。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乳痈是由于外邪风热之毒入络,或肝胃结热,使人体循环不息的气血功能受到破坏,经络阻塞,导致乳汁郁积,乳络不畅,气血壅结,化热酿毒而成。
2 瓜蒌牛蒡汤加减方及芒硝公英散组方分析瓜蒌牛蒡汤加减方组方:瓜蒌15 g 、赤芍12 g 、黄芩9 g 、栀子12 g 、金银花15 g 、蒲公英15 g 、白花蛇舌草15 g 、炮山甲6 g 、皂角刺9 g 、青皮9 g 、陈皮9 g 、橘叶12 g 、炒王不留行10 g 、漏芦9 g 、甘草6 g 。
瓜蒌牛蒡汤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效。
其来源于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朱永军老师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减。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外治法治疗乳痈病的临床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联合外治法治疗乳痈病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服用中药和外治法相结合治疗乳痈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9例乳痈初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44例用口服抗生素及热敷治疗,中医组用中药内服及外敷、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中医组治愈率为55.6%,总有效率为97.8%,明显优于西医组的25%,63.6%。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用中药内服与外用、针刺结合治疗乳痈,疗效好,见效快,无副作用,与西医治疗比较有加大的优势。
【关键词】乳痈初期中医辨证论治外治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271-02现代医学将乳痈统称为“乳腺炎”,90%发生在哺乳期,产后3-4周多见,初产妇发病率较高[1]。
西医认为本病是因为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所致,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其致病菌对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还容易使炎症组织机化,延长病程。
我们用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和外敷相结合治疗,内外兼顾,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观察病例共89人,为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就诊的乳痈患者。
其中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37岁;病程最短为7小时,最长为48小时;61例为单侧发病,28例为双侧发病。
随机分为西医组44例和中医组4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临床表现等资料相当,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
(1)初起乳汁排出不畅,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色不红或微红。
(2)患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感,腋下淋巴结可有肿大。
(3)实验室检查可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3纳入标准(1)符合乳痈诊断标准,并且为初期的患者:乳房患处疼痛,发热肿胀,结块或无块,皮色正常或略红,有压痛。
(2)患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
(3)发病在5日以内就诊者。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
张秀英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5(27)1
【总页数】1页(P40-40)
【关键词】乳痈;中医药疗法;辨证治疗;内治法;外治法
【作者】张秀英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44
【相关文献】
1.中药内服外敷合治乳痈58例体会 [J], 宇美慧
2.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32例 [J], 陈玉霞
3.乳痈消散汤内服配合蒲公英外敷治疗初期乳痈临床观察 [J], 李曦
4.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初起35例 [J], 林桂芬;梅明友;徐娇雅
5.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的辨证施护 [J], 蒋进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中医药内服外敷并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急性乳腺炎范文

2021中医药内服外敷并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急性乳腺炎范文 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常有高热、寒战等症状,表现为患侧乳房增大、局部变硬、皮肤发红,伴有局部压痛及搏动性疼痛,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
本病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1].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措施不当,形成乳腺脓肿,则需手术切开引流,影响产妇身心健康。
笔者采用中医药内服外敷并联合现代医学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着。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1 年 5 月 - 2014 年 7 月入住我院外科 90 例急性乳腺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5 例患者。
对照组:初产妇 39例,经产妇 6 例;年龄 22 ~35 岁,平均(26. 24 ±5. 52)岁;病程 2 ~9d,平均(5. 45 ±2. 52) d.治疗组:初产妇41 例,经产妇 4 例;年龄 23 ~ 33 岁,平均(25. 95 ±5. 60)岁;病程 2 ~ 8d,平均(5. 38 ± 2. 49) d.两组孕产次、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初期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2]; 年龄≥18岁;知情并同意治疗。
排除标准:对药物过敏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急性乳腺炎化脓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卧床休息、暂停哺乳,无青霉素过敏史者,选用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每次2. 0 g,每日 2 次静滴。
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阿奇霉素,每次 0. 5 g,每日 1 次静滴。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乳痈消(组成: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金银花 12 g,紫花地丁 12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生地黄15 g,柴胡 12 g,夏枯草 12 g,当归 15 g)联合芒硝外敷治疗。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母婴健康。
目前治疗乳腺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局部热敷、乳腺按摩等,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同时存在局部热敷不够深入、乳腺按摩技术不到位等问题。
中药外敷和乳腺疏导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乳腺炎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药外敷可以通过温热药性、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房疼痛和红肿。
乳腺疏导推拿则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排除湿热等作用,改善乳腺淤积、增加乳汁排泄,从而减轻乳腺疼痛。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提高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比较中药外敷、乳腺疏导推拿及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及优势,为乳腺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中药外敷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 探讨乳腺疏导推拿对乳腺炎的疗效及其机制;3. 研究中药外敷与乳腺疏导推拿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4.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推广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医学界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水平和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2. 正文2.1 中药外敷对乳腺炎的治疗作用中药外敷是中医传统疗法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乳腺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药外敷可以通过药物成分渗透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有助于消炎、止痛、消肿等效果。
具体来说,中药外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加速炎症部位的修复和恢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痈的疗效观察。
方法中医药组60例,中医药治疗组:中草药: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赤芍10克,生大黄(后下)30克,龙胆草15克;按摩疗法(双乳)。
对照组40例,西医治疗(对照组):青霉素类:阿莫西林胶囊,注射用青霉素钠均可,任选其一;缩宫素注射液。
结果经药物治疗5—10天,乳腺的红、肿、热、痛消失,结块消失或减小,体温降至正常范围。
治疗3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16.67%, 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治愈率为15%,总有效率为62.2%,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7天时,治疗组治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治愈率为22.5%,总有效率53.35%,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尤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乳痈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124-01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多发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第3-4周,其特点是初起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或结块,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红或微红;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中医称本病为“乳痈”,“妒乳”,又名“外吹乳痈”。
其病因病机是乳汁淤积,肝郁胃热和感受外邪所导致的乳络郁滞不通,形成乳痈。
近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乳痈,临床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60例。
均为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哺乳期妇女。
年龄为20-31岁之间。
产后第5-10天发病的为38例,产后第11-20天发病的为15例,产后第21-28天发病的有7例。
其中初产妇为42例,经产妇为12例。
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者为52例。
中医内外综合疗法治疗产褥期乳痈的临床疗效观察

陕西 中医 2 0 1 5年第 3 6 卷第 1 O期
中 医 内 外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产 褥 期 乳 痈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李冰 凌 西 安市第九 医院妇产科 ( 西安 7 1 0 0 5 4 )
摘 要 目的 : 观察 中 医内外 综合 疗法对 产褥 期 乳 痈 患者 的 治疗 效果 。 方法 : 将我院 2 0 1 4 ~2 0 1 5年
块仍 存在 , 实验 室 检查 等 指 标 没有 发 生 变 化 。总 有效
一
旦 感染 , 则会 导致 乳管 积脓 , 进 一 步 4 ] 。 统 计 学方 法 对 本 文 中所 得 数 据 进 行 统 计 学 处
形成 , 出现 红 肿 热 痛 的 临 床 表 现L 】 ] 。 随着 病 情 的进
~
3 6岁 , 平 均年 龄 2 8 . 3 ±2 . 4岁 ; 病程 1 0 d - 3个 月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 △ P< O . 0 5
平 均病 程 4 5 ±7 d ; 保 证两 组在 一般 临 床资 料上 能 够 进 行对比,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P>0 . 0 5 ) 。 治 疗方 法 治疗 组 研究 对 象 应 用瓜 蒌 牛 蒡 汤 ( 瓜
达 到乳管 畅通 I 3 ] 。运 用 中医 内外 综合 的治疗 方法 可 以 对该 病产 生确 切 的疗 效 , 现报道 如下 :
临床 资 料 随机选 择 我 院妇 产 科 2 0 1 4年 3月 ~ 2 0 1 5年 3月产褥 期 出现乳 痈症 状 的患 者 4 0例 作 为 治 疗组 , 4 0例 作为 对照组 。治疗组 研 究对 象 年龄 范 围在 2 1 ~3 8岁 之 间 , 平均 年龄 2 9 . 5 ±3 . 1岁 ; 病程 5 d ~2 . 5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通过探讨中药外敷的治疗机制和乳腺疏导推拿的作用,使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并分析实验结果。
结果显示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讨论部分展开对治疗效果的解释和分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综合疗法在乳腺炎的治疗中有潜力,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优化和应用范围,为提高乳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外敷、乳腺疏导推拿、急性乳腺炎、哺乳期、治疗效果、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治疗机制、作用、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未来研究展望、联合治疗、中医药治疗。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见的乳腺疾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胀、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和哺育宝宝的能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炎症止痛药等药物治疗,但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问题。
中药外敷和乳腺疏导推拿作为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具有调理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淤等作用,对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着潜在的治疗作用。
目前对于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和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参考依据。
本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急性乳腺炎的疗效及其机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验证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观察

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观察官红霞【摘要】@@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乳痈,是产褥期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产后3周~4周发病,以初产妇多见,尤其是高龄产妇.多由肝郁、胃热、火毒而致乳汁淤滞、乳络不通、败乳蓄久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乳汁淤积、细菌(多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所致,常采用抗生素治疗.我科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局部施以手法按摩及四黄散湿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0(024)023【总页数】1页(P2126)【作者】官红霞【作者单位】448000,湖北省荆门市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8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乳痈,是产褥期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产后3周~4周发病,以初产妇多见,尤其是高龄产妇。
多由肝郁、胃热、火毒而致乳汁淤滞、乳络不通、败乳蓄久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乳汁淤积、细菌(多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所致,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我科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局部施以手法按摩及四黄散湿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共收治急性乳腺炎65例,病人年龄19岁~34岁,平均28岁,均为产褥期妇女。
病程最短1 d,最长 6 d;单侧乳房发病43例,双侧乳房发病22例。
临床表现为乳腺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扪诊有结块,压痛明显,大便干,小便黄。
5例伴畏寒、发热,体温37.5℃~39.0℃,全身不适。
将65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5%葡萄糖加青霉素8×106U静脉输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及四黄散湿敷。
手法按摩可以消除病灶淤积的乳汁,疏通堵塞的乳腺管。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给哺乳妇女带来不便和疼痛。
中药外敷和乳腺疏导推拿是传统中医疗法,有助于改善乳腺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缓解乳腺炎症。
本研究通过观察一定数量的哺乳期女性患者,发现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能显著减轻疼痛和乳腺充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该治疗方法的机制,为乳腺炎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方面具有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药外敷、乳腺疏导推拿、中药外敷联合治疗、效果观察、疗效评价、潜力、未来研究、中药治疗。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乳头裂等症状,给产妇带来了不少痛苦。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热敷、按摩等,但存在着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问题。
中药外敷和乳腺疏导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认为在治疗乳腺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药外敷可以通过温补活血、祛湿通络的作用,缓解乳腺炎症状;乳腺疏导推拿则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进乳腺通畅。
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可能成为一种更加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于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指导。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中药外敷与乳腺疏导推拿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否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于中药外敷联合乳腺疏导推拿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全面评估,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为促进中医药在乳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服外敷合治乳痈58例体会【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75-01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通乳汤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8例乳痈患者,以通乳汤为主,通过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内服加外敷治疗,每日一剂,七天为一疗程。
结果显效40例(70%),有效15例(25.9%),无效3例(5.1%),总有效率95.9%。
结论自拟通乳汤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乳痛/中医药疗法 @内服外敷 @通乳汤
乳痈是乳房常见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
可影响产妇哺乳及母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可以形成乳漏及发生癌变。
近年来,我用自拟方通乳汤内服外敷合治乳痈共5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平均30岁。
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平均15天,患乳80个。
1.2诊断依据根据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乳痈”的诊断标准【1】.①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
减轻。
如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②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③外侧腋下可有淋巴结肿大疼痛。
④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
⑤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8例中乳房肿块硬,皮色不变,微胀疼痛,苔黄,脉数者32例,占55.2%;乳房肿痛,皮肤赤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者22例,占37.9%;乳房不红不痛,形成长久性结块者4例,占6.9%。
2、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以通乳消肿,清热解毒为治法,自拟通乳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1)内服药:甲珠10克,通草10克,生牡蛎20克,金银花12克,重楼15克,甘草8克为基本方。
若发热重,加生柴胡15克,芦根15克;乳房肿大疼痛显著加海藻20克,昆布20克,浙贝母15克,蒲公英15克;若患者兼头晕乏力加苏条参20克,黄耆30克;若患兼有恶心、纳呆加健曲20克,焦山楂15克。
(2)外用药:赤芍10克,川芎10克,没药10克,乳香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以内服药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外用药研成粉加食醋调成糊状用纱布固定敷于患乳结节处,每日换药一次。
7天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
断疗效标准》【2】。
治疗后患者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脓液吸收者为痊愈;患者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肿块缩小者为好转;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破溃后久不收口或形成乳痛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本组58例,痊愈40例(70%),好转15例(25.9%),无效3例(5.1%),总有效率95.9%。
4,典型病例
陈××,女22岁,农民。
2007年5月10日就诊。
产后5天因新生儿患病吸乳少而发热、口渴,体温39.8℃,双侧乳房肿痛拒按,乳汁不通畅,皮肤掀热灼痛,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血白细胞总数12.6×1012/l,中性粒细胞0.82。
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用内服方:甲珠10克,通草10克,生牡砺20克,金银花12克,重楼15克,蒲公英15克,生柴胡15克,浙贝母15克,芦根15克,健曲20克,甘草8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外用方:赤芍10克,川芎10克,没药10克,乳香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混合研成粉,加食醋,调成糊状,用纱布固定于患乳结块处,每日换药一次。
一个疗程后患者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乳汁通畅。
4.体会
乳痛是乳房疾病中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久化热而成。
以乳房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特征【3】。
通乳汤中内服药甲珠、通草、生牡蛎有活血通乳,消肿排脓,软坚散结的功效;金银花、蒲公英、
重楼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长于治一切热毒痈疮,因三药味苦寒,均能入肝经,所以更善于治疗乳痈【4】。
外用药物赤芍、川芎、没药、乳香、三棱、莪术味辛苦,均能入肝经有破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
所以通过通乳汤内服外用使热毒清,郁结散,乳络通,乳汁畅而缩短乳痈病程时间,防止化脓及癌变,提高治愈率,对于指导本病的治疗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乳痈”临床特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北京.金盾出版
社.2003.11.
作者单位: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中心卫生院 67240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