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识记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识记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
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化学的识记知识点,以下是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包括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包括均匀混合物和不均匀混合物。
2.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态物质具有不同的分子排列和运动方式。
3. 密度和比重:密度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比重表示物质和同体积的水的质量比。
4. 颜色和溶解度:物质的颜色是由物质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所决定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程度。
二、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2.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原子的序数为元素的特征性质,原子量为元素的质量。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的,包括周期、族和周期律等概念。
4.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通过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发现了原子能级和电子跃迁的现象,并建立了玻尔理论。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2.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是反应仍在进行。
3. 反应速率和影响因素:反应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量,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4. 化学能量和燃烧反应: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
四、离子反应1. 酸碱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通过指示剂、pH 值等进行检测。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氧化还原反应必然伴随着电子的转移。
3. 电解和电解质:电解是指通过电流将化合物分解成离子,电解质是能在水中产生电解现象的物质。
五、溶液的稀释和浓度1. 浓度的表示和计算:溶液浓度可通过质量百分数、体积百分数、摩尔浓度等进行表示和计算。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的化学知识点,帮助他们理解物质世界的性质和变化。
以下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的汇总。
1. 物质的分类1.1 纯物质和混合物1.2 纯物质的种类:元素和化合物1.3 混合物的种类: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2. 原子与分子2.1 原子的概念和性质2.2 原子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2.3 原子的量子模型2.4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使用3. 化学反应3.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3.2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3.3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4. 离子与离子化合物4.1 离子的概念和电荷4.2 离子的组成:阴离子和阳离子4.3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5. 化学键5.1 化学键的概念和类型5.2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特点和区别5.3 分子的形状与极性6. 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6.2 氧化剂和还原剂6.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蓄电池和电解池7. 金属元素7.1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特点7.2 金属的原子结构和金属键7.3 常见金属的应用和重要性8. 酸碱性与中和反应8.1 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8.2 pH值的概念和测量8.3 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9. 碳化合物9.1 碳的特殊性质和重要性9.2 碳的同素异形体:钻石和石墨 9.3 碳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10. 聚合物10.1 聚合物的概念和结构10.2 常见的聚合物和其应用10.3 聚合反应和环境问题以上是化学九年级上册的主要知识点汇总。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化学现象。
希望本篇知识点汇总对九年级的学生们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分类1、金属单质:如铁、铝、铜、钙等。
2、非金属单质:如碳、硫、磷、硅等。
3、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钠等。
4、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锰等。
二、化学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
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实验室规则: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验时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后要清洗仪器,整理药品。
2、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室常用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如烧杯、试管、酒精灯、漏斗等。
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掌握取用固体药品、液体药品和试纸的方法,以及如何加热试管等基本操作。
四、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掌握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物质的组成: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3、物质的性质: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物质的分类:掌握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五、化学实验安全1、安全守则: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如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品尝药品的味道等。
2、安全防护:了解实验室常备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眼镜等,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
3、安全事故处理:掌握实验室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如药品溅到皮肤上如何处理等。
以上是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下边接触药品;不要
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处方药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
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
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推到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体制剂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
三直立”的方法送返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
“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返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
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
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与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
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
余的药液流下标记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
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化学九年级上册所有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所有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物质的构成1. 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质子和中子数量。
2.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元素的化学符号为O。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过程。
反应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左侧,产物位于右侧。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通过箭头表示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反应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三、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结合的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是共价键的基础,分子中的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来结合。
3. 结构式:结构式用来表示分子的结构。
Lewis结构式使用化学符号和点表示电子的分布。
四、溶液和离子反应1. 溶质和溶剂:溶质是指通过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物质。
2.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所能达到的最大量。
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中,溶液中的离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
五、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可以释放能量(放热反应)或吸收能量(吸热反应)。
2. 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六、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同时另一物质获得电子。
2.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是引起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还原剂是引起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七、酸碱中和反应1. 酸和碱: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3)
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
如:钾K铜Cu银Ag等;b.固态非金属。
如:碳C硫S磷P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元素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
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篇二】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如下: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表示。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
2. 原子结构和原子质量: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3.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律:原子序数是元素的特征性质之一,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在周期表中。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性周期表的一种化学计量。
4. 原子的电子排布:电子按照一定规律填充在势能较低的轨道上,满足“2n²”规则。
5. 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差异、金属的腐蚀性等。
6. 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改变。
化学反应可分为氧化反应、加热反应、酸碱反应等。
7.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结合生成氧化物的反应,还原反应是物质与氧化剂反应生成氧化物的反应。
8. 酸碱反应:酸具有酸味、腐蚀性和与金属反应等特征;碱具有苦味、腐蚀性和与酸反应等特征。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反应。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酸性、碱性和中性物质的判定:pH值是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指标。
p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等于7为中性。
10. 离子和离子反应:离子是指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反应是指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11. 盐的性质: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盐具有晶体结构、能导电等特性。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教及辅导专用——北师大版初中化学所有知识点归纳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篇二】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初三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总结
初三化学知识点北师大版总结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
如:钾K铜Cu银Ag 等;b.固态非金属。
如:碳C硫S磷P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九年级化学的知识点总结1.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木材制成桌椅等,只是物质的形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其本质没有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比如,铁生锈(铁变成了铁锈这种新物质)、食物腐败、燃烧等,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的固体(铁粉是黑色的)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3.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例如,氧气(O₂)、水(H₂O)、二氧化碳(CO₂)等都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组成,各物质保持原来的性质,没有固定的组成。
例如,空气(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海水(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物质)等都是混合物。
4.元素和原子1: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例如,氧元素包括所有质子数为8 的氧原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没有中子)。
2.化学式和化合价1:1.化学式的意义: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物质以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例如,H₂O 表示水这种物质,同时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意义: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以及该分子的构成。
例如,H₂O 表示一个水分子,还表示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九年级上册最全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最全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在九年级上册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全面总结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2.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性、反应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来观察和确定。
3.物质的分类: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
二、常见元素和化合物1.常见元素:氧、氮、氢、碳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
它们不仅构成了我们身边的物质,也是生命的基础。
2.常见化合物:水、二氧化碳、盐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合物。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三、原子与分子1.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2.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分子可以是由相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也可以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光照、催化剂等。
2.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不同类型的反应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示意方程式。
五、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1.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溶液的浓度表示。
2.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可以用于检测酸碱溶液的酸碱度。
六、氧气和酸碱的实验室制取1.氧气的制取: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或者加热高锰酸钾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氧气。
2.酸碱的实验室制取: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来制备酸和碱的溶液。
七、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算1.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九年级上册化学必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必备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等的自然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有许多必备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逐一介绍九年级上册化学的必备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原子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离子与盐类1. 离子:离子是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电的粒子。
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 盐类:盐类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盐类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三、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符号。
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其中C表示碳元素,O表示氧元素,数字2表示氧原子的数量。
2. 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失或得的电子数,是元素化合的价态。
四、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
原子的电子绕核呈不规则的运动,存在不同能级。
2. 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五、化学键1.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键。
2. 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3. 离子键:离子键是正负电荷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化学键。
六、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包括反应物与生成物。
2. 反应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七、酸、碱与盐1. 酸和碱:酸是指具有酸性质的物质,碱是指具有碱性质的物质。
酸与碱中和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篇二】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要掌握的知识点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性质:圆柱形、乳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燃着时:①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蜡烛点燃后,灯芯处蜡烛熔化,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②观察火焰: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蜡烛的火焰能够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芯;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③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外焰温度,内焰温度其次,焰芯温度最低。
如何用实验确定?④燃烧后的物质是什么?怎样来检验?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其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熄灭后: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水蒸气<水蒸气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c、收集少量气体(2)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试管夹。
用途:夹持试管;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即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2)注意事项: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
(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篇三】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化学式和化合价:(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
如:钾K铜Cu银Ag等;b.固态非金属。
如:碳C硫S磷P等c.稀有气体。
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能够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能够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四、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