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九辨》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
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
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 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 雪;腰若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 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
这时的《诗经》、《楚辞》成为
中国诗歌美学的两大源头,这时确立
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近三千年来
的社会结构和形态;这时萌芽的郡县
制成为历代行政区域的不朽模式,至 于天文立法、冶炼铸造、中医中药、
农业技术,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闻一多: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 一刚开端的时候就定型了。”
二、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大贡献 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家哲学提出了当时第一流 的辩证思想 最和谐的天人关系 庄子以浪漫的情怀表达出东 方民族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
汪洋恣肆、惊采绝艳的庄骚文学
庄子散文:奇特宏伟汪洋恣肆
学无涯而生有涯 望洋兴叹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毛遂自荐
屈原诗歌:光耀千古空前绝后 《离骚》 373句 2490字
许也。”
------《登徒子好色赋》
五音繁会、神奇浪漫的 音乐和美术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楚虽三户 痛楚
、亡秦必楚”
酸楚 凄楚
三、楚文化对构建和谐文化的启迪
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流之 一,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姿多彩 的形式及精深的内涵,湖北作为 楚文化的发祥地和发展中心,应 充分利用楚文化资源作为促进当 今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
楚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周蓓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过这样一 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 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 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 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一、楚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称西亚的两河文明,即幼发拉底河与 底格里斯河所孕育的古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
人创造了人类最早的美索布达米亚文
明。
孕育了古巴比仑王朝 产生了耕犁、车轮、陶器 有世界上第一个大都市 伊甸园 希伯莱神话
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
古
巴比伦 古 印 度 古 埃 及 中 国
中国的两河文明: 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 长江长达6300公里 黄河长达5464公里
自然环境对楚文化的影响
《史记· 楚世家》:“楚之先祖 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黄帝 之孙,昌意之子也。” 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 《山海经》:“南方祝融, 兽身、人面、乘两龙”
《说文解字》:
“楚,丛木,一名荆也。”
“荆,楚木也”。 《史记· 楚世家》:“周文王之
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左传· 昭公十二年》:“昔我
(二)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历史贡献
1、辉煌的物质文化成就: 独步一时的 青铜冶铸工艺
质量高
工艺精 兵器 礼器 乐器 庄王:子无阻九鼎,楚国 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领袖群伦的丝绸刺绣工艺
密度为156根×52根/平方厘米
《荀子》楚王好细腰,故朝友饿人
《墨子》楚灵王好士细腰,故臣 皆肋息而腹带,继墙而后起。 《韩非子》一国有饥色饿人。 《战国策》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 楚士约食,凭而后能立,式而 后能起。
腹径2.9米,重400公斤,该墓测量
鼎有35件。其中一件镬鼎高1.13米,
面积为1650平方米。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发现 948个墨书文字 江陵楚郢都纪南城的发现
汉代恒潭:<新论>
“车毂击,民肩摩,市路 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 暮衣蔽也”。
曾侯乙墓的发现: 有65件一套的大型编钟, 32件套编磬为中心的乐器 九鼎八簋为中心的礼器等等, 青铜镈钟上刻有铭文, 是楚惠王送的祭器。
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 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
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 事”。
“号为子男五十里”。
春秋中期: “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战国中期: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 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 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战国七雄之 一灭国60余个, 立国800年,是先 秦灭国最多的国 家,是当时中国 的第一大国。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史记》:“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 不鸣,鸣将惊人。”
----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史记》:“抚有蛮夷” “以属诸夏” “甚得江汉间民和” 建筑 青铜技术 丝织刺绣
--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 楚国先祖鬻熊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和为贵” 执政兴邦“唯由和而可也”。
楚庄王提倡“止戈为武”追求“以德服人”。
战争的目的“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
“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左传· 成公二年》
----忠诚敬业的爱国精神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毛泽东: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伟大的
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
人类历史的轴心时期: 人类精神上的觉醒,人类意 识从历史深处的潜流中涌出,变 成自觉的精神光环,照耀着原本 沉默无言的历史。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 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 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 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 火焰。
从夏到周,特别是东周,即春 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华灿烂 的时期,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 孟子、屈原等哲人诗人,群星丽天, 他们的思想学说,行为操守,很大 程度上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树立 了道德榜样;
黄河古文明: 以中游的中原文化区为代表
长江古文明:
上游广汉三星堆遗址 中游石家河、黄陂盘龙城
下游良渚文化、吴城商城
农作物品种不同 与相邻的民族关系不同 水利工程需要与否不同
基层社会组织不同 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不同
南稻北粟 南丝北皮 南木北土 南道北儒
南釜北鬲 南舟北车 南凤北龙 南骚北诗
深刻总结楚文化恒久不衰的 精髓、精华、精神,启迪我们 的智慧,以继承和弘扬:
注重然诺的诚信品格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
忠诚敬业的爱国精神
--注重然诺的诚信品格
《史记》:“孔子读史,记至楚 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 乘之国而重一言”。 《孔子家语· 好生篇》中记载: “贤者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 一言之信。”
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
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谢谢!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 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就方 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 黄河与长江,就代表性的始祖来说是 黄帝与炎帝,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 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 道家,就风格来说是雄浑、严谨与清 奇、灵巧。
(一)两河文明的不同特点
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人们常常艳
位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楚文化本身具有的重要价值; 二是楚文化为构铸中国传统文化作出
的重要贡献。
(一)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
周代发祥的一种区域文化,从它形
成之时起,华夏文化就分成了北南
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黄河, 南支为楚文化,清奇如长江。
1、楚文化的考古发现
俞伟超先生指出:“考古学 的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国
(二)中国古代历史分期回顾:
三大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炎帝与黄帝);
东夷集团; 苗蛮集团。
1、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3、周朝(又称西周、春秋、战国)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史 称西周,历时300年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史称
李商隐诗:虚减宫厨为细腰 杜 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 汪 遵诗:贪向春风舞细腰
楚楚动人 锦上添花 衣冠楚楚
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
利川毛霸漆世界第一 云封雾锁 稀缺资源
2、精深的精神文化成就
义理精深、自由奔放的老庄哲学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大器晚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此中国进入文学自觉时代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
郭沫若:“楚人是把政治上统一中国的
功名和产生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但
楚人在精神上的生产却收到了意外的成 功。由楚产生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 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把中国统一着 的……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永
远存在的。”
宋玉:开辟中国文人悲秋先河
东周,历,故东周又称春秋。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历 时200多年,因这一段各国间战
争频频,史称战国时期。
夏、商、周即中国载籍中
人们艳称的“三代”,在
《史记》里各有独立的本纪。 夏商周整个三代长达约
1800年之久,时间跨度相当于
从秦朝到清朝。
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前200年
古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
征的文化遗存”。
张正明先生认为:“所谓楚文 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两 个大小套合的概念。考古学上的楚 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存上的为限, 主要是物质文化。历史学上的楚文 化,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 合。”
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幽王墓的发现
青铜器超过了1000件,完整的
荆门郭店楚简的发现:
竹简共804枚 13000余字 道家文献2篇 儒家文献14篇
郭店楚简的价值: 1.纠正了历史上对楚学的偏解 2.系统地阐述了宇宙来源 3.改变了对道、儒关系的认识 4.演绎和接续了孔孟之间儒学 的发展与承传
考古发掘东周墓葬共
12000座 其中楚墓8000多座
2、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