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9张PPT)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 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 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 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 实现国家工业化
: 1926
: ①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②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技术决定一切” 二五计划——“干部决定一切”
3、结果: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 德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增长 660% 增长 31% 增长 20% 增长 13% 不到 7%
——瞿秋白《赤都心史》
社会矛盾尖锐
一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面对苏俄的实际情况,列宁开始实施什么政策?
新经济政策
2、目的: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开始实施
3、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收集制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 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 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1928-1940年苏联粮食、肉类人均年供应量统计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精制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精制课件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九年级历史(下)第11课
苏联பைடு நூலகம்
增长660%
德国
增长31%
美国
增长20%
英国
增长13%
法国 欧洲不到第7%一 世界第二
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探索
1.社会主义工业化 :
( 1 )重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 2 )措施: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7年) ( 3 )成果: 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强国
2.含义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有 何利弊?
(特点: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
小组合作:苏联模式评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 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蹩脚巨人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比较
时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 1921—1925年
内容
作用 (意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帮助苏维埃政府渡过 了难关;但影响农民 的积极性。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大企业国有,小企业可私营 3.实行自由贸易
这笑话说明什么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 农民的利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 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 岁!”。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掌握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认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2.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和集体化政策的推行,苏联模式的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俄政府 A.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C)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B.②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 D.②①④③
3.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A.1928年 C.1930年 B.1921年 D.1933年
A

4.最早在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
在 (
C

A.戈尔巴乔夫时期
C.斯大林时期
B.列宁时期
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工业化进展迅速
②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③措施: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 农庄,打击富农。 ④完成: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 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 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 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 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进入和平时期。 ②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措施: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调动了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 (3)进一步巩固的苏维埃政权。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看图 图中 ,人 你物 认吗 识?
列宁
斯大林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 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 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②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 活必须品和食品。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共26张PPT)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 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15个加盟共和国现已经成为 独立国家。
不同时期的 俄国名称:
沙俄 (古 —1917年) 苏俄 (1917年—1922年) 苏联 (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今)
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 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 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 后快。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 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 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
的独裁者,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 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 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 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 和解体。
工业总 产值
5
5
32
2
2
机器制 造业
4
4
21
2
1
电力 15
10
74
3
2

6
6
43
4
3

5
5
54
3
3
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点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2016江苏南京中考)“集体化和导致农村衰败的过度粮食征购,引起了1 932—1933年的饥荒和疾病蔓延。”材料评述的应是 ( ) A.十月革命的国内意义 B.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C.苏联模式的形成过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实际效果 答案 C 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饥荒和疾病蔓延”反映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据此判断题干是对 苏联模式形成过程的评述。故答案选C项。
1.下表是苏联农业产量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出现变化的原因是 ( )
年份
1922年
1928年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72
101
谷物收获量(百万吨)
56
73
A.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 B.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922年到1928年,苏联谷物播种面积 和收获量均大幅增加,联系这一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事件,可知是1921年开 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故选D项。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模式
答案 C 根据题干中的“列宁”“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链 接所学可知,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 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 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 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由此可知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改良主义的办法, 故答案选C项。
知识点三 农业集体化 3.(独家原创试题)历史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瞬间。下图再现了斯大林 实行的 (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第二个五年计划
答案 C 根据图片结合教材可直接判断图片再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从而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苏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建设成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1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1张)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政权。
意义:
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 济稳步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苏联的成立: ⑴.时间:1922年 ⑵.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罗斯联邦
1922年苏联成立 1940年加入的有 1俄92罗9年斯加联邦入的有 1外9爱2哈高5沙加年萨尼索加克亚联入邦的有
()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
(X)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 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练习题
A 1、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
①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②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 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 结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 大转折
(1)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2)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 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和农 业集体化。
探究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
社会背景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 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结合材料和教材,分析苏俄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通过介绍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深度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成就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教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历史文献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教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 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性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 模式”。
红场阅兵(1939年绘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 性。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目的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集体 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 概况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 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积极: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影响 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1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共21张PPT)

(2)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32年, 苏联已由农业国 变成了工业国。
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俄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 弹的强国。——丘吉尔
① 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② 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③ 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1921年~1940年)
2、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3、苏联成立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4、1932年,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俄国 D.苏联
5、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不包括( )
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列 林斯


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成就
成就一:列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导学提纲: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找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时间、人物?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那些? (3)新经济政策实施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政策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的社会主义探 索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巩固了政权)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 探索
五年计划 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新经济政策
苏联建立
斯大林模式形成 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
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单项选择题: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是为了( ) A.用社会主义经济战胜资本主义 B.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C.最大限度集中物质力量战胜敌人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笔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根据列宁的思想,苏联在1917年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了政权,开始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根据斯大林的五年计划,苏联在1930年代进行了全面工业化,建立起了重工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等。

4. 在二战期间,苏联军队的胜利为苏联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苏联从事战争物资的生产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表现。

5.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开始出现了一些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

在1964年,赫鲁晓夫掌权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改革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 在1929年,苏联政府决定进行农业集体化。

目的是保证农业生产的供应,并促进食品的工业化生产。

2. 集体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民被迫放弃了私有农地和农具。

许多人反对集体化,并在对抗斯大林的过程中遭受了迫害和抢劫。

3. 农业集体化还导致了苏联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

许多农民因为对霸权集体的不满而疏忽了农业生产。

4. 在1941年之前,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开始恢复,并在二战时期进行了制度化的农业生产,使食品供应得到了满足。

三、苏联的工业化1. 在192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计划已经开始实施。

目的是为了使苏联的经济成为独立的和强有力的。

2. 在五年计划的计划中,苏联的发展重点从轻工业转向了重工业,例如钢铁和大型机械的生产。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苏联的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样貌。

3. 工业化的过程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资源的分配不均。

资源的不足和浪费导致了许多工程的费用超支和负债。

4. 工业化使得苏联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其工业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
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 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
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
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 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
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 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 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新经济政策从苏联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 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 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想一想:
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 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
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
2、有利于商品经济 和市场发展,便利了 人们生活;
自由贸易;
3、增强了企业活力
(3)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
,有利于经济恢复和 发展;
家经营中小企业;
4、有利于提高劳动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者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1922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呢?”
中,新经济政策被终
•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 止,农民被强迫加入
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集体农庄。农民的住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宅、家禽、小家畜等 一律公有化。
三、农业集体化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产生 了什么问题?
5.消极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 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 以征收粮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 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自行由_贸__易_____;允 许私__人______经营中小企业;实按行劳___取__酬_____的工资制。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 没有油啊。 • 那就煮! • 没锅。 • 烤鱼! •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 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4、结果: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 体化,苏联社会主义成份占有绝对优势。
五年计划。
4.成果: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苏联的工业化
4.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5、特点: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 完成的。 6.评价: (1)积极作用: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 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
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 决粮食问题。
2.实施时间: 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 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开展了消灭富 农运动。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3.措施: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 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 计划。
番1,9而20农年民获末得,的苏代价维仅埃是一俄些国贬经值9济9.5异%的常“彩困色 纸受难片,”农,。 民社这 的会种 不越 满矛来 演盾越变严为加厉农剧的民无暴,偿动战征的时购事,件共农。产民已主不义堪忍 政策使社会矛盾尖锐
材料二:而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 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 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 兵叛乱……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大国崛起》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工业化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 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 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 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 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 制又称“斯大林模式”。
2.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 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 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 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马克思的理论与苏俄国情不符,实践证明,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途径。
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的标志
1922年底,苏维 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成立,简称苏联。 加盟共和国有4个发 展到15个。
请注意区别:
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 沙俄( 古 —1917年) • 苏俄(1917年—1922年) • 苏联(1922年—1991年) • 俄罗斯(1991年——今)
3、评价:
(1)积极:
合作探究三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 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 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 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 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
体。—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苏联模式评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 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 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邓小平
评价:
积极方面:苏联在模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胜利 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方面: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 大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 %上升到1937年的13.7%。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
背景
为反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苏
政维埃权国家得。以巩固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 配给制
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 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消极影响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
苏 联列 的宁



义 建 设
斯 大 林
1921年,新经济政 策
1922年,成立了苏联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1936年,公布了新宪法
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做出了 怎样的探索?
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一、新经济政策
1.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 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
1、维护农民利益, 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 性,有利于农村经济 发展;
导入新课
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 平息。但是,工厂停产,农业产量急剧下降, 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 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 道路是怎样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学习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苏联的成立 3.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相关内容 4.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 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2 、 新 经 济 政 策 从 苏 维 埃 俄 国 的 _国__情__ 出 发 , 调 动 了 生 产 者 的 __积__极__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工__农__联__盟__,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3、_1_9_2_2_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_社__会__主__义__工__业__化建设。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了强大的_工__业__国____。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是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