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

合集下载

猪带绦虫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带绦虫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带绦虫病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猪带绦虫病的诊断询问有无吃生猪肉和排节片史有重要的价值.粪便检查可能查获虫卵或孕节,对可疑的患者应连续数天进行粪便检查,必要时还可试验性驱虫.收集患者的全部粪便,用水淘洗检查头节和孕节可以确定虫种和明确疗效.将检获的头节或孕节夹在两张载玻片之间轻压后,观察头节上的吸盘和顶突小钩或孕节的子宫分支情况及数目即可确诊.

2.囊尾蚴病的诊断视寄生部位不同而异,皮下或浅表部位的囊尾蚴结节可采用手术摘除活检.眼部的囊尾蚴可用眼底镜检查来发现;对于脑和深部组织的囊尾蚴可用X线,B超,CT和MRI等现代影像设备来检查,并可结合其它临床症状如癫痫,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等作出判断.

免疫学试验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尤其是对无明显临床体症的脑型患者更具重要参考意义.目前经实验证明有效的免疫学方法有IHA,ELISA,Dot-ELISA.其它还有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LACIE)和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循环抗原,抑制性ELISA等.

【流行】

1.分布

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但感染率不高,主要流行于欧洲,中南美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国.在我国分布也很普遍,散发病例见于全国27个省,市,流行地区主要在华北,东北和黑龙江,吉林,山东,河

北,河南等省以及南方的云南和广西.一般农村病人多于城市,在有的地方呈局限性流行.

2.感染方式和特点

人体猪带绦虫病是因为误食囊尾蚴引起,而囊尾蚴病的原因则是食入了该虫虫卵.人体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三种:

1)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

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猪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以发展中国家多个省(市、区)存在囊虫病感染病例,以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病率较高,猪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内脏、脑、眼等不同部位,其中脑囊虫病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我国屠宰场检出囊虫病猪多时可达10%,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该病的流行呈现城市患者增多和儿童患者比例增高的新特点。该病防治存在化学药物的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虫和虫卵被猪和牛吞食后,卵壳在其二脂肠内消化,六钩虫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运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绦虫病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

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猪肉绦虫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虫的猪肉而患病,人为终宿主,并且还可由于吞食其虫卵成为其中间宿主而患米虫病。“米猪肉”又叫“豆猪肉”是一种称为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内造成的,在有囊尾蚴寄生的猪瘦肉上,可见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液体,并有米粒大小的头

节,其上有小钩和吸盘,囊尾蚴在猪体的寄生部位以腿、腰、肩、心、舌、颈处的肌肉为多见,人吃了生的或未熟的米猪肉后,囊尾蚴的头节受消化道内胆汁的刺激而翻出,借助头节的小钩固着于小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为成虫称猪带绦虫,由其引起的疾病称猪绦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 猪囊尾蚴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一章人畜共患--第五节 猪囊尾蚴病

兽医寄生虫学

第一章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第五节猪囊尾蚴病

一、概述

定义:

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本病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生。

流行特点:

猪囊尾蚴病呈全球性分布,但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曾有报道,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及云南与广西部分地区常发生外,其余省、区均为散发,长江以南地区较少,东北地区感染率较高。

猪囊尾蚴主要是猪与人之间循环感染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唯一感染来源是猪带绦虫的患者,猪囊尾蚴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二、形态

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2~7米,头节呈球形或略似方形,有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具体见图1-5-1“猪带绦虫头节顶端”。

图1-5-1 猪带绦虫头节顶端

节片很多,900个左右。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从人粪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侧有7~12个主侧支。具体见图1-5-2“有钩带绦虫”。

图1-5-2 有钩带绦虫

1.头节

2.头端顶面

3.成熟节片

4.孕卵节片

5.虫卵

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肉。虫体为一个长约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头节。

通常在嚼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臂三头肌及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囊虫包埋在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米猪肉”。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甚至多到无法计算。具体见图1-5-3“猪带绦虫幼虫”,以及图

猪绦虫病

猪绦虫病

猪 囊 虫 发 育 史
人感染猪囊虫途径(成为中间宿主):
1)外部感染:吃了污染有猪带绦虫虫卵的 食物;
2)自身感染:感染猪带绦虫的病人小肠内 的孕卵节片因肠的逆蠕动进入胃;
卵壳被消化,六钩蚴钻入人的肠粘膜,经血 流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内发育为囊尾蚴。
人感染猪带绦虫途径(人是唯一终末宿主):
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猪囊尾蚴的猪肉而受 感染。
第二节 猪绦虫蚴病
一、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
• 本病病原是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有钩 绦虫)的中绦期,主要寄生于猪的肌肉中, 也可以寄生于人的脑、心肌、眼睛等处。
• 猪囊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
一、病原、宿主与寄生部位
病原:
成虫—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亦称有钩绦虫
或 链状带绦虫;

1
2
猪囊虫模式图 1.头节 2.头节伸出
三、生活史
孕节、虫卵(人粪) 猪(人)吞食 小
肠,六钩蚴释出
血液循环
全身
肌肉、脏器 囊尾蚴(2个月) 钙化
人食入
小肠内翻出头节,发育成熟,
排出孕节
逆蠕动,内源感染
1、成虫只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 体外;
2、节片自行收缩挤压或破裂排出大量虫卵,虫卵污 染饲料或饮水;
3、人感染猪带绦虫,主要是由于吃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猪囊虫 肉;囊虫病猪肉是人体猪带绦虫感染的主要来源。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

(一)脑实质型
(二)脑室型
(三)脑膜型
(一)脑实质型
1、急性脑炎型:幕上半球广泛低密度,多位于白质,亦可散在位于 皮层。全脑肿胀,脑沟窄,脑室小。 增强扫描无强化。 2、多发小囊型: 平扫在半球区有我发散在小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 直径5-10mm。其内可见小结节状致密影,为囊虫头节。病灶可分布 于幕上半球,但以灰白质交界处为多见。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周围有轻度水肿。
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
脑内囊虫病 囊泡多位于皮层和基底核,可以从 数个到数百个,甚至更多,表浅者凸起于脑表面,大 小5-10mm,有时可形成单个大囊。脑组织水肿、 肿胀、脑室小,脑回窄。 脑室内囊虫病 囊泡游离或附在室管膜上,直径 10-20mm,囊壁薄,可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内囊虫 囊泡多位于蛛网膜下腔,尤 其是脑底,有时相连如葡萄状,可形成脑膜粘连 或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
人误食猪绦虫虫卵或猪绦虫病人 呕吐时虫卵逆流入胃,绦虫卵经 消化液消化后,孵出六钩蚴,在 十二指肠处六钩蚴脱出钻入肠壁 进入肠系膜小静脉与淋巴循环, 经体循环循环行至全身和脉络膜 而进入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和脑 室系统,引起各种损害。猪肉绦 虫演变为囊尾蚴。囊尾蚴寄生人 体的部位依次顺序为皮下组织、 肌肉、脑、眼、心、肝、肺及腹 膜等。
5、多发钙化型:脑实质内多发行钙化,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5mm, 有时仅见一片状钙化。钙化周围无水肿。 增强扫描无强化。

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比较

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比较

成一定的经济负担。
03
社会心理影响
该病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同时,由
于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歧视,对社会稳定造成
一定的负面影响。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研究主要成果总结
明确了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病 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为 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基
不同点
猪肉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内,引起消化道症状;而囊虫则主要寄生于 脑、脑膜、脑室内,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此外,两者在虫体大小、感染部位 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比较
猪肉绦虫病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猪肉绦虫病症状一般较轻微,少数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偶有 因头节固着肠壁而致局部损伤者,少数穿破肠壁或引起肠梗阻,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05
流行现状与社会影响分析
国内外流行现状概述
国内流行现状
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在中国较为常见,尤其 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 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 生条件的改善,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 仍存在一定的流行风险。
国外流行现状
猪肉绦虫病和囊虫病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分布 ,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 的卫生条件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人们感染 该病的风险较高。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是重要的养殖动物,但它们容易感染各种寄生虫病。本文将介绍两种常见的猪寄生虫病,包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猪瘤胃蠕虫病

猪瘤胃蠕虫病主要由猪瘤胃线虫引起,它们寄生在猪的瘤胃中。这种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在温暖潮湿地区更为多见。

流行病学特征:

1. 传播方式:瘤胃线虫的卵通过粪便排泄到环境中,其他的猪会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环境、饲料或水源而感染。

2. 高发季节:瘤胃线虫的孳生季节多为春夏季节,这个时候病毒媒介也较为活跃。

临床症状:

1. 消化道问题:感染猪常出现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状。

2. 毛发变化:毛发散乱、呈现干燥无光泽的状态。

3. 营养不良:猪瘤胃蠕虫病影响猪对食物的吸收,导致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

4. 免疫力下降:感染后,猪的免疫力会下降,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防治措施:

1. 环境清洁:定期清理猪舍和饲料池,减少寄生虫的传播源。

2. 饲料管理:使用清洁无寄生虫的饲料,加入防虫药物或中草药杀虫剂。

3. 药物治疗:可根据兽医的建议给猪使用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二、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由猪囊尾蚴幼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也可感染人类。它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寄主动物肉类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

1. 局部流行:囊尾蚴病在一些地区比较常见,尤其是那些以生肉为主食的地方。

2. 传播途径:人类和动物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寄主动物肉类感染,如猪肉、牛肉等。

临床症状:

1. 肌肉问题:感染猪常出现肌肉疼痛、厌食、肌肉痉挛等症状。

2. 消化道问题:部分感染猪可能有腹泻、呕吐、腹痛等消化道反应。

传染病学囊尾蚴病

传染病学囊尾蚴病
( 2 ) 吡 喹 酮 : 20mg/ ( kg ·d ) , 总 量 120 ~ 180mg/kg,Tid
第三十一页,共32页
手术治疗
应先手术摘除囊尾蚴,再驱虫药物治疗
➢ 眼囊尾蚴病者 ➢ 脑室囊尾蚴病者
第三十二页,共32页
官所引起的疾病 ➢ 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第四页,共32页
病原学
感染期
第五页,共32页
猪肉绦虫发育各阶段
虫卵
囊尾蚴
头节伸出
图2 猪肉绦虫发育各阶段
成虫
第六页,共32页
流行病学
➢ 传染源:猪肉绦虫病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
➢ 传播途径
异体感染 自体感染
➢ 易感人群:普遍Leabharlann Baidu感,青壮年多见 ➢ 流行特征:散发,农村,我国北方
➢ 多为单眼感染 ➢ 虫体死亡后产生强烈
刺激
图7 眼囊虫病
第十九页,共32页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第二十页,共32页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脑脊液 主要用作鉴别诊断
压力可升高
细胞数、蛋白质轻度增加 糖、氯化物略低或正常 2.免疫学 特异性IgG抗体、抗原的检测
☆注意假阳性
第二十一页,共32页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治疗疗程
➢ 单个高密度影者:7天 ➢ 多个囊性损害者:10~14天
➢ 蛛网膜下腔病变者:28天

什么是猪囊虫病

什么是猪囊虫病

什么是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猪囊虫病。临床症状寄生部位以舌肌、咬肌、肩腰部肌肉、股内侧肌及心肌较为常见。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的猪可能有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贫血和水肿等症状,并常呈两肩显著外展,臀部不正常的肥胖,呈宽阔的哑铃状或狮状体形。检查舌、眼可发现囊虫。死后在肌肉中发现囊虫便可确诊。主要检验部位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其他可检部位为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内侧肌。防治措施(1)预防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对有囊虫的病猪肉应严格按规定处理。(2)治疗可按以下方法治疗:①口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每日1次,连用3天,停2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②口服丙硫苯咪唑(阿苯达唑)每千克体重20毫克,每日1次,连用7~10天,停药5天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

- 1 -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两种常见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其防治

猪常见的两种寄生虫病是囊尾蚴病和猪旋毛虫病。以下分别介绍它们的流行病学、临

床症状和防治措施。

1.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流行病学:囊尾蚴病是由猪囊尾蚴寄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普

遍存在。人类感染囊尾蚴主要是通过饮食未煮熟或未经过足够加热的猪肉,导致寄生虫卵

进入人体。猪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临床症状:囊尾蚴病在人体内可以引起多种症状,包括神经系统、眼部、肌肉和心脏等。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眼部症状包括视力

模糊、眼球疼痛、眼底炎等。肌肉症状包括无力、运动障碍等。心脏症状则可能引发心悸、心动过速等。

防治措施:预防囊尾蚴病的关键是保证猪只的健康和饲养环境的卫生。养殖场应定期

进行清洁消毒,控制猪只种植技术,并确保食物饮水的安全。在烹饪猪肉时,要保证猪肉

彻底煮熟,以杀死潜在的寄生虫。定期检查和治疗猪群,发现疑似感染的猪只要隔离并进

行相关治疗。

2.猪旋毛虫病(Trichuriasis)

流行病学:猪旋毛虫病是由猪旋毛虫寄生虫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感染主要通过

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该病在全球猪只中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养殖密集的地区。

临床症状:猪旋毛虫病常引起猪只的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腹泻可能是黏液样或

血性的,伴有肠道痉挛和腹痛。由于寄生虫吸收猪只的血液和营养,会导致猪只明显消瘦

和贫血。

防治措施:预防猪旋毛虫病的关键是对饲养环境进行卫生控制和寄生虫卵的有效杀灭。猪圈应保持干燥清洁,卫生管理要得当。在饲喂上,要避免使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饲料和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 养猪技术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 - 养猪技术

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养猪技术

猪囊尾蚴病也叫做“米虫猪”或者“囊虫猪”,是由于肠道内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还能够寄生在机体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器官内,也能够寄生在人体,主要症状是急性脑炎、失明、皮肤结节以及呼吸困难等,对养猪业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现主要介绍猪囊尾蚴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四种预防猪囊尾蚴病的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1、病原形态特征。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也叫做猪囊虫,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猪囊虫成熟后呈椭圆形,大小如同黄豆粒,呈半透明的包囊状,囊壁是一层薄膜,且膜内存在一个白色结节,呈粟粒大小,囊内含有大量液体。猪带绦虫的成虫长度在2.5~8 mm,由大约700~1000个节片组成。头节呈圆球形,直径在1 mm左右,顶突上存在角质小钩,约有20~50个,分成内、外两层,且呈环形排列,因此也叫做“有钩绦虫”。虫卵呈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在35~42 mm左右,共有两层卵壳,其中内层相对较厚,呈浅褐色。发育过程。人类小肠内寄生的猪带绦虫,会有孕节逐渐脱落,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对饮水和食物造成污染。当猪或者人类食入孕卵节片或者节片破裂后逸出的虫卵,进入到消化道内,在消化液的作用下使里面的六钩蚴逸出,并钻入到肠壁,通过血液循环或者淋巴结扩散到全身,主要寄生在心肌和橫纹肌中,经过数星期就会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当人类食入含有活囊尾蚴且没有经过煮熟的的猪肉或者污染的食物就会发生感染,进入到胃内,使包囊被消化,逸出的囊尾蚴就会侵入到

人类的小肠,并在肠液的作用下在1.5个月后发育成为成熟的有钩绦虫,在小肠内寄生,然后成熟的孕卵节片又会逐渐脱落,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再次引起感染。2、临床特征病猪具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普遍症状,主要是表现出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双眼发红,如果寄生有过多的囊虫时,就会导致肩胛部明显增厚、增宽,但后躯相对比较狭窄,如同雄狮状,同时咬肌、肩胛部以及臀部等处的肌肉明显隆起突出。另外,由于体质虚弱和肌肉疼痛,病猪往往呈卧地状,拒绝运动,部分会发出嘶哑叫声,并伴有短促的咳嗽,受到触摸等外界刺激会呈现明显的恐惧。病猪休息时,对咬肌和肩胛肌皮肤进行观察,发现呈有规律性的颤动,且熟睡后往往会打呼噜,尤其是在深夜或者凌晨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3、主要检验方法感官检疫。猪只送宰时,要索取三证,齐全后要先用肉眼检查生猪,病猪往往被毛粗乱,体型呈雄狮状,也就是前宽后窄,前高后低,肩胛突出,头部脸肥腮大,咬肌发生肿胀,而臀部较尖,往往卧地不起,且眼睑发生浮肿,往往有眼屎存在于眼角,眼球明显突出,瞳孔缩小,外观如同金鱼眼;之后要进行触摸,病猪会表现出恐惧,用手在背部最长肌肉触摸时,会发出惊叫,并立即走开,接着触摸面颊部及肩胛部皮肤等,发现肌肉比较坚硬,没有弹性,在股内进行搓揉会发现皮下肌肉内存在颗粒状的硬结节,将眼脸翻开后发现皮下存在乳白色或者白色的小泡,同时舌面、舌根以及舌两侧的口腔黏膜上存在黄豆或者米粒大小的疙瘩状物,此时即可判断发生猪囊虫病;最后还要听猪只发出的声音,病猪往往会发出叫嘶哑的尖叫,一般会有短促咳嗽声,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

❖ 如今,我们对猪囊虫的生活史,感染途径, 形成恶性循环的因素和切断循环方法的研 究已经很透彻、很清楚。更是有了“驱、 检、管、治”综合防治的整套方法。
❖ 另外,猪囊尾蚴病DNA疫苗是近年来出现和 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疫苗,它不仅可以引 起体液免疫,而且还能诱导高水平的细胞 免疫应答,在猪囊尾蚴病预防方面优势明 显。
❖ 其中囊尾蚴寄生于人中枢神经系统时最为 严重,俗称脑囊虫病。脑是血液丰实的器 官,也是囊虫寄生最常见的部位。囊尾蚴 寄生于脑膜、大脑皮层、白质、脑室、脑 干、脊髓蛛网膜下腔、脊髓等处。可使人 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严重可引起癫 痫发作,甚至失语昏迷死亡。
猪囊尾蚴病鉴别诊断
1. 患猪睡觉时,外观其咬肌和肩胛肌皮肤常表现有 节奏性的颤动,患猪 熟睡后常磨牙,发 出像小 狗叫声的呼噜声。且以深夜或清晨表现得最为明 显。
❖ 猪囊尾蚴病只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驱绦灭 囊工作;向广大养猪户宣传猪囊虫病的危害以及 本病的可防、可治性。采取“驱、检、管、治” 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能控制和消灭的。
2. 患猪肌肉僵硬,肩部肌肉水肿,两肩增宽,臀部 隆起,异常肥胖,显得身体中部较窄。
3. 外观患猪的舌底、舌的边缘和舌的系带部有突出 的白色囊泡。用手摸猪的舌底和舌的系带部可感 觉到游离性的米粒大小的硬结。
4. 通过宰后检ຫໍສະໝຸດ Baidu可确诊。如果在肌肉中,特别是在 心肌、咬 肌、舌肌及四肢肌肉中发现囊尾蚴,尤 以前臂外侧肌肉群的检出率最高。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和防治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和防治

健康域公卫

猪带绦虫病在全世界分布很广。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也可以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眼、脑等各器官组织,引起猪囊尾蚴病。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致病原是猪带绦虫成虫及幼虫(猪囊尾蚴),成虫雌雄同体,体分节,由头节、颈部和链体三部分组成。链体由700~1000节片组成,由前向后分别为幼节(未成熟节片)、成节(成熟节片)和孕节(妊娠节片)。幼节内的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成节具有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每个孕节内含虫卵3~5万个。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孕节发育成熟后常单节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或因挤压破裂,孕节中的虫卵散出来一起随粪便散出。当虫卵或孕节被猪吞食后,虫卵在小肠消化液作用下,24~72小时后胚膜破裂,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到达身体各处,主要到达运动较多的肌肉组织,如肩、股、心、舌、颈等,也可寄生于皮下、脑、眼等处。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米猪肉”。当人食用生的或未经高温煮熟的猪肉后,就会患猪带绦虫病。

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

猪带绦虫病主要经口传播,主要是由于人食入未煮熟的猪肉而引起,这和一些地区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如云南的“过桥米线”,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食用。此外,生熟砧板不分、养猪方法不当、肉类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造成“米猪肉”流入市场等,都会使人感染猪带绦虫病的机会大大增加。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头节上的吸盘和小钩吸附于肠壁,会导致肠黏膜机械性损伤,患者出现腹泻、消化不良、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虫体以肠腔内消化或半消化食物为食,夺取营养导致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猪囊尾蚴因寄生部位和数量不同,其危害和症状也不同,当寄生于皮下和肌肉时,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肌肉酸痛无力、发胀、麻木等症状;当寄生于脑部时,会引起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及精神症状,也可出现偏瘫、半身不遂、失语等,严重者可引发猝死;当寄生于眼部时,症状轻者表现为视力障碍,严重者导致玻璃体浑浊、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等,甚至眼球萎缩而失明。

猪肉绦虫

猪肉绦虫

猪肉绦虫

猪肉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人体皮下,肌肉或内脏,引起囊尾蚴病。在我国古代医书中猪肉绦虫与牛肉绦虫一起被称之为白虫或寸白虫。

人是猪肉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同时也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跟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上段,以头节固着于肠壁。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上脱落,随粪便排出,脱落的虫体孕节仍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囊尾蚴在猪体内寄生的部位主要是运动较多的肌肉,以股内侧肌为多,然后依次是深腰肌、肩胛肌、膈肌、心肌、舌肌等。其还可以寄生于脑,眼等部位。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但是随着寄生时间的延长,囊尾蚴也会逐渐死亡并钙化。有囊尾蚴寄生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在人小肠内受胆汁刺激而翻出头节,附着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并且开始排出孕节和虫卵。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25年以上。当人误食入虫卵或孕节后,也可在人体内发育为囊尾蚴,但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猪肉绦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的成虫一般仅为1条,但是在地方性流行区的患者平均感染的成虫多至2.3~3.8条。猪肉绦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少数患者有上腹或全腹隐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因虫体头节固着于肠壁而致肠壁局部损坏,偶有肠穿孔和肠梗塞。

猪肉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囊尾蚴病称囊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其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而异。人寄生囊尾蚴的部位很广,好发部位主要是皮下组织,肌肉,脑和眼,其次是心,舌,口腔,以及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鞘,骨等。寄生的部位不同,其囊尾蚴的大小形态也不同。

猪囊尾蚴病的屠宰检疫技术及防控措施

猪囊尾蚴病的屠宰检疫技术及防控措施

猪囊尾蚴病的屠宰检疫技术及防控措施

作者:张远洋

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年第11期

张远洋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动物防疫检疫中心 644000

摘要: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

动物疫病。因患该病的病猪肌肉中出现米粒状的物质,故老百姓又称这种猪肉为“米猪肉”。

笔者根据几例疑似病例总结了一些诊断经验,可为检疫工作者准确诊断猪囊尾蚴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囊尾蚴;检疫;处理;防控

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患该病的病猪肌肉中出

现米粒状的物质,所以老百姓又称这种猪肉为“米猪肉”。猪囊尾蚴病主要为慢性、消耗性过程,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降低猪的抗病能力。笔者在屠宰检疫工作中遇到过几例疑似猪囊尾蚴

病病例,经过与猪囊尾蚴病特征比对及开展实验室诊断,最终排除了患猪囊尾蚴病的可能。所

见肌肉中的白色米状物质为脂肪颗粒。

1 猪囊尾蚴生活史

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呈豌豆粒大小的椭圆型囊状,白色半透明,囊壁薄,囊内有

透明囊液,囊壁上有1个内陷头节,人通过食用感染猪囊尾蚴的猪肉成为宿主。囊尾蚴在人体

消化液的作用下,囊壁破裂,头节翻出,头节上的吸盘吸附在肠腔黏膜上,经2~3个月发育成成虫。成虫在颈节处不断长出体节,体节节片随着发育成为具有生殖性能的孕节。孕节内有虫卵,孕节从虫体尾端不断脱落,随粪便排出,虫卵也随之排出。猪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饮水或食

物而被感染,在猪消化液的作用下,虫卵胚膜破裂,六钩蚴(由虫卵发育而来)破出进入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猪体各组织,经2个月左右发育成囊尾蚴。人食用到含有囊尾蚴的猪肉被感染,又重复上述循环。

猪绦虫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猪绦虫病病因及防治措施

猪绦虫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是由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寄生人体引起。链状带绦虫又称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成为中间宿,分别可引起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病。

【病原形态】

成虫乳白色,扁长如带,薄而透明,长约2~4m,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两圈小钩共22~36个。颈部纤细,直径仅约头节之半。链体上的节片数约700~1000片,近颈部的幼节,节片短而宽,中部的成节近方形,末端的孕节则为长方形。每一节片的侧面有一生殖孔,略突出,不规则地分布于链体两侧。每一成节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约150~200个。卵巢在节片后1/3的中央,分为三叶,除左右两大叶外,另有一中央小叶。卵黄腺位于卵巢之后。孕节中充满虫卵的子宫向两侧分支,每侧约7~13支,每一支又继续分支,呈现不规则的树枝状。每一孕节中约含4万个虫卵。

【流行病学】

该病流行因素主要由于猪饲养方法不当、猪感染囊尾蚴和人食肉的习惯和方法不当。有的地方不用猪圈,或是厕所直接建造于猪圈之上(连茅圈),猪可吞食粪便,造成了猪受染的机会。各地猪的囊尾蚴

感染率高低不一。

在猪带绦虫病严重的流行区,当地居民有爱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的习惯,对本病的传播起着决定的作用。如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日菜肴:白族的生皮、傣族的剁生、哈尼族的噢嚅,均系用生猪肉制作。还有熏食或腌肉不再经火蒸煮。另外,如西南地区的生片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福建的沙茶面等,都是将生肉片在热汤中稍烫后,蘸佐料或拌米粉或面条食用。有时因食含囊尾蚴猪肉包子或饺子,如蒸煮时间过短,未将囊尾蚴杀死。有的生熟砧板不分,均易造成交叉污染,而致人感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cellulosae)俗称囊虫病(cysticercosis),系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或称囊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异。

【病原学】

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又称猪囊虫(bladderworm),囊泡状,乳白色,半透明,约10mm×5mm,囊壁薄,囊内充满囊液,内有一米粒大小的白点,为翻卷在内的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和小钩,偶可见畸形头节,吸盘2~7个,可具双顶突,小钩数也有很大变异。囊尾蚴大小、形态可因寄生部位、营养条件和组织反应的差异而不同。在疏松组织与脑室中多呈圆形,约5mm×8mm;在肌肉中则略长;在脑底部可达2~5mm,并可分支或呈葡萄状,称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电镜下,囊壁由皮层和实质组成。皮层表面密布微毛,皮层内有囊泡、短管样内质网及线粒体等,实质内有实质细胞、皮层细胞、成石灰小体细胞、成肌细胞、实质肌束、排泄系统及神经。

中间宿主猪(包括人)感染囊尾蚴是因其误食猪肉绦虫卵或孕节所致。当中间宿主食入虫卵后,胚膜层在十二指肠内因胃蛋白酶和胰酶作用而解聚,再经胆盐作用,于24~72小时后六钩蚴破胚膜而出。激活的六钩蚴借小钩和分泌物的作用,1~2日内钻入肠壁,随后进入血循环到达全身各处,即进入六钩蚴后的发育。虫体迅速进行结构改变,六钩蚴中央形成空腔,然后变成一充满液体的囊泡,20日后囊壁上出现凹陷,2~3个月该处形成头节。囊尾蚴在猪体内的发育时间约60~270日。囊尾蚴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寿命为3~10年,少数长达20年以上。虫体死亡后发生纤维化和钙化。

【流行病学】

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南美许多国家均有本病流行。我国凡有猪肉绦虫流行的地区均有囊虫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河南及内蒙古较多。人群囊虫病感染率资料尚不全面。据有限资料,我国人体囊虫病感染率为0.14%~3.2%,保守估计全国有囊虫感染者300万。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猪囊

虫病的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一、传染源猪肉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随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或孕节对患者自身及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人肠道寄生的猪肉绦虫时间越长,发生囊虫病的可能性越大,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也越大。

二、传播途径人误食猪肉绦虫卵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包括:①异体感染,即本人无肠绦虫病,因食入污染猪肉绦虫的食物、瓜果及蔬菜等而感染;②自身体内感染,即猪肉绦虫病患者因恶心、呕吐使小肠内绦虫孕节反流入胃,虫卵再经胃、十二指肠液消化作用,六钩蚴逸出而致感染;

③自身体外感染,指猪肉绦虫病患者手指污染自己粪中的猪肉绦虫卵又食入胃中而致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以21~40岁青壮年多见,男女感染率之比约(2~5):1。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的部位很广,常见为肌肉、皮下、脑和眼,其次为心、舌、喉、口、肺、上唇、乳房、脊髓及椎管等处。囊尾蚴寄生人体引起的损害远较成虫为重。六钩蚴随血流到达各组织,在六钩蚴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部分六钩蚴遭杀灭,仅少量得以生存并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的作用。囊尾蚴可破坏局部组织,压迫周围器官,若压迫管腔可引起腔道梗阻;其毒素可引起明显的局部组织反应和全身程度不等的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能诱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囊尾蚴引起的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激惹组织产生细胞浸润,病灶处有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浸润;②组织结缔样变、胞膜坏死及干酪变性等;③最终钙化。整个过程约3~5年。囊尾蚴常被宿主组织所形成的包囊包绕。人与猪感染时虫体周围细胞类型不同,人在感染的急性期以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期则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六钩蚴经血循环或由脉络丛入脑,囊虫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及蛛网膜

下腔。寄生脑实质的称大脑型,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可呈占位性病变。囊尾蚴寄生于脑室内称为脑室型,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型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则称软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常较大,似葡萄,极易破裂。寄生的局部有炎症;脑膜有寄生者,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结节性脑膜炎;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形成脑积水。部分患者有上述几型混合并存,称混合型,其脑组织破坏及炎症反应均重。

囊尾蚴周围脑组织的反应,自内向外依次为细胞层、胶原纤维层、炎细胞层及神经组织层。不仅囊尾蚴周围的脑组织有改变,而且稍远处也常有弥漫性改变,并有水肿、血管增生及血管周围浸润现象。

囊尾蚴寄生于皮下、肌肉则产生皮下结节;寄生于眼部常位于视网膜,次为玻璃体、眼肌及眼结膜下,引起相应部位病变和功能异常。

囊尾蚴抗原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Flisser等发现约一半病人的血清能与猪囊尾蚴粗抗原发生沉淀反应,表明体液免疫可能在抗囊尾蚴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多数囊尾蚴病人的血清、脑囊尾蚴病人的脑脊液及眼囊尾蚴病人的房水中,均可检测到特异性IgG,一些患者还有可检测水平的IgM、IgE和IgA抗体。Garcia等发现猪在感染1周后,先出现特异性IgM,6~9周后其水平开始下降,特异性IgG水平开始升高,但两者针对的抗原不同。已证明囊尾蚴的囊液粗提取物能刺激小鼠浆细胞产生抗囊尾蚴的特异性抗体;初次注射1周后抗体水平开始升高,6~7周达高峰,以IgG水平升高明显;IgG4是IgG抗体的亚类,从感染到康复其水平会出现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变化。1998年Yang等证实IgG4在脑囊尾蚴病患者的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1999年田莉宁等报道治疗前IgG与IgG4的阳性检出率几乎相等,而4个疗程后IgG4的检出率明显低于IgG;感染越重,IgG4水平越高;随病情减轻,IgG4水平逐渐降低。IgE水平在血清或脑脊液中浓度虽低,但在脑囊尾蚴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故应作脑脊液免疫学检查。

细胞免疫是寄生虫病免疫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囊尾蚴感染早期,其周围即开始出现炎症反应,上皮样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