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UpLoad_20130304cz_教案_初中物理_八年级_物理: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物理:《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下)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物理:《力》教案(教科版八年级下)

教科版八年级下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七章复习小结-全市获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七章复习小结-全市获奖

一、备课内容

【本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比较中学会归纳、提炼、概括、演绎

【本节重点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本次教学设计】(提要):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 图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教案力

整体设计说明★

本节课由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出力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进一步认识力,明确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明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最后介绍力的三要素,明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初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研究做了铺垫,重要性可见一斑。

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内容丰富,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此要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去上好这节课。

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厚实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进修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干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干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惹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干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惟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法指导★

阅读法、事例法,学生结合了生活经验后会有大量的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力的三要素,并结合光线的处理得出力的示意图这一处理抽象概念的方法。力学的知识看似比较容易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因此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授电路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测量

2.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

3.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

4.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

2.理解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能够独立分析并构造电路

3.能够正确分析并计算并联和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4.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

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及其测量

2.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

3.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

1.电路中的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演讲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电路原

理及其应用

2.示范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构造电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3.组合法: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合作构造电路,以此巩固所学

知识点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电器、电线等物品,诱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并简单介绍电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讲解电流、电压和电阻

教师可以上板书,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讲解如何测量这些量。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 简单电路的构造和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构造一个简单电路(如一个简单的灯泡电路),让学生了解电路的构成和原理,并讲解电路中元件的作用。

4.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上课讲解和习题课,向学生介绍并联和串联电路的概念,并讲解如何正确分析这些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精]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精]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昭仁中学八年级物理学科教案(_课时)

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7. 3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

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教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

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

性质?

-9

学生:1nm=10 m,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大量组成,分子间有

2、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这可由________ 来证明。

3、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

明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 ,物体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

在_______ ,一匙糖加入水中,能使整杯水变甜,说明____________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 。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 《弹力》教案 新人教版

弹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了解弹簧称的制作原理及作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展将知识效劳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外表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教材分析

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

方法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

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等。

学法

指导

〔1〕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

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4节 重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4节 重 力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重力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具体内容包括:

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

3. 重力的大小及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

(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

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

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3.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释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

地面?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5篇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二物理第七章的教案篇1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 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

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

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第课时)

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个性备课

引入课题新课讲授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

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

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

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力》-教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

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

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

二.先学后教

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

(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教版初二物理】 第七章重力与弹力_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 第七章重力与弹力_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3.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5.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预习

1. 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 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使用。

3. 重力的大小。

4. 重力的方向。

5. 重心。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我们都见过撑杆跳高、跳板跳水、蹦床等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以及蹦床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考点/易错点1 弹力

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

当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这些物体会发生形变。当松手后,其中有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

而有些却不能够恢复原状。

我们将发生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塑性形变。

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不能)

我们还会发现当用力过大时橡皮筋会断,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7.1力教案

7.1 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重点难点:

1.力的示意图画法。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3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能说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自学检测】

1.我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的作用时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3.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1__N。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一、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有(“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教学教案

第七章力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和弹力.在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3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2.第2节“弹力”,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没有从定义概念出发先讲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第3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 弹力》教学设计

《弹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与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力求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形成创造思维能力。活动均以“提出问题——实验与观察——分析与归纳——总结与交流”为认知程序,引导学生既研究物理规律,又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材分析

《弹力》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的知识,本节由“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两部分构成。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教材的设计是通过对弹性和塑性的认识感知弹力的存在,初步形成弹力的概念。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力学测量的基础,对于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力的初步认识,为今后力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课标》对弹力的要求是了解,对弹力的由来、弹力的三要素等方面不做过多分析,而是从实际探究需要出发,着眼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知识,为形成弹力的概念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已经学会了刻度尺、表、常见温度计、天平四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掌握了一些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也初步形成了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但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

(2)了解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弹簧测力计测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七章运动和力§7-1 力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教具: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教学过程: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课件),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力的示意图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布置作业:

P17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运动和力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符号:F

3.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力的单位:N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图示:

五、力的示意图: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7-2 力的测量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2、知道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具:演示用的弹簧测力计、学生用的弹簧测力计(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7-2 力的测量

一、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拉,弹簧的伸长量不同?

人们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种弹簧测力计,用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来表示拉力或压力的大小.

二、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

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教师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在此过程中,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指针零位的校正.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若没对零,调整指针对零(或记下指针这时所对的刻度).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不要将指针拉到满刻度下),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回零.

2、测力时,让力的作用线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

3、读数时指针靠近哪条刻度线就读哪条刻度线的值.

除教材提醒的三点之外,还要提醒一般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应来回拉动几次挂钩,避免使用过程中弹簧被壳卡住.

首先看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如何调整?)

测量时用手提着弹簧秤的挂环(不要用手握住铁壳,以免弹簧卡在铁壳上).

利用教材图中所示的几种情景检测学生对测力计使用方法掌握的情况.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给学生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重做上面实验.

问题扩展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力大?

布置作业:

P20 1~3

练习册本节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