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语言的论述更是关键。古代文论家对于语言的研究,不仅关注其表达能力和美感,还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本文将通过对古代文论中语言的论述,探讨古代文论家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要求。
一、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美感
在古代文论中,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美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古代文论家认为,语言应具备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生动地描绘事物的形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文以载情,情附于物”,即语言应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并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抒发来传达给读者。这种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形象的能力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二、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古代文论家对于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认为,语言应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不模糊、不含糊。同时,语言应符合规范,遵守语法和修辞的规则。唐代文论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语有众妙,未必都可许。许者,唯明确可解者也。”他认为,语言必须明确,不容许模糊不清的表达,只有明确才能够传达思想。
三、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古代文论家也强调语言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他们认为,语言应该具备多样性和变化性,以丰富作品的表达和形式。唐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了“六艺”中的“音韵”和“声调”两个要素,强调了音韵的重要性。他认为,音韵可以使语言更加美妙动听,增添作品的诗意和音乐感。此外,古代文论家还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讲读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讲读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文艺创作的规范与引导,也是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宝库,其经典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文论经典的内涵与意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文心”(即作者的文学心得)为主旨,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语言运用和文学风格等方面,总结出了古代文学的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文心雕龙》为后世文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世说新语》是另一部重要的古代文论经典,它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轶事佳话,并对这些轶事佳话进行了评价和点评,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世说新语》以自然、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参考素材。
《诗经》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典籍,它不仅是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也是文学评论的重要文献之一。《诗经》中的诗歌以自然、淳朴、真切的表现方式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对于后世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所表现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常常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礼乐文化”“中庸之道”等思想在古代文学创作及其评论上得到了精彩的呈现和发挥。这些思想揭示出的哲学和伦理理念,为中国古代文论经典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之丰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遗产,它们包含的文学观点、创作技法及价值取向,对于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珍贵意义。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文学的风貌与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我们当代的文学作品。
海外汉学领域有关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
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著述环境
1. 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意义
我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
文学观念和审美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艺
术特征。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我国文学、文化乃至整
个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海外汉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对我国古代文
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达到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解读。
2. 海外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自19世纪以来,海外汉学领域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从文论的起源和发展历
程到文论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学
经典的评价标准、文学创作的规范与方法、文学批评的理论框架等内容。
3. 海外汉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论著
在海外汉学领域,有众多学者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
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述,其中一些被誉为经典之作。这些学者的著述
在海外汉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
推动作用。
4. 学者刘宾雁的研究成果
刘宾雁(1915-2003)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我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杰出学
者之一。他对我国古代文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如《我国古代文论史》、《我国文学评传》等。这些著述系
统地梳理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文论理论和实践
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对后世的文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学者贾平凹的文学批评著述
贾平凹(1952- )是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海外汉学领域中文学批
评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文学批评著述《我国散文学史》、《我
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直觉体悟名词解释
古代中国文论中的直觉体悟是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家或艺术家凭借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感知,深入理解和体悟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从而创造出有力的作品。
直觉体悟是一种通过感悟和领悟来获得认识的方式,强调直接而深入的洞察,而非通过逻辑推理或系统思考。直觉体悟超越了表面的现象和字面意义,通过对细节、情感和感觉的敏锐观察,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深层意义。
在古代文论中,直觉体悟被认为是一个作家或艺术家的核心素质之一。它要求作家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勤于观察和思考,以深入的洞察力和直觉感知来创作。通过直觉体悟,作家可以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社会现象的真相和深远影响。
直觉体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深度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富有内涵的意象构建。作家通过直觉体悟,可以展示作品中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贯通读者的心灵。直觉体悟也能够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启发,引发思考与感悟,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直觉体悟在古代中国文论中被视为作家或艺术家的重要能力,它强调通过敏锐的感知力和直觉来深入体悟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本质,创造出有力的作品。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一种理解诗的方法。为孟子所提。《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汉代经学家和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意”是“说诗者”之意。如赵岐《孟子注疏》说:“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朱熹《孟子集注》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则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
志,乃就诗论诗”,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汉儒说诗那样的牵强附会。近人王国维则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
2
3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中国历代文论
再如《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 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表明中国古 人“陈诗观风”的风气,表现了他对文艺 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一是表现了“依声 以参政”的文艺政治观,一是体现了“中 和”的美学思想,成为后来孔子“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的理论先导。季札是中国 最早的文艺批评家之一。
季札关于文艺的论述(《左传· 襄公二十九 年》)
关于中和,孔子肯定“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强调“性情之正,声气之和”。 《易传-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这与古希腊把寓多样统一视为一条普遍的 艺术规律是相通的。
第二节《周易》的文艺思想
一、《周易》简介 《周易》原为《易》,周为后人所加。东汉郑玄 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 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 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 《周易》虽有卜筮(shi)功能,但实际广泛涉及 天道自然及社会人生,通于百科文化知识,其中 当然也包括了文学及文论。《易传》是对《易经》 的注解。《周易》对古代美学及文论批评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影响。
《诗经》有不少诗篇作者明白地写出了写诗的目 的和意图,反映了他们对诗歌美刺作用,文学社 会作用的朴素理解。 《诗经》中的一些内容就是 最早的文学评论:
《小雅· 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论 尔心,以畜万邦。”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唐宋诗话》等。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虽然中国古代文论在
当代时代背景下面临一些问题,但它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文论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的真、善、美,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文人们追
求的是道德伦理的完美和人性的高尚。这一价值观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人文关怀和人性深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在当代社会,人们
往往面临着物质文明膨胀的困扰,而中国古代文论强调的精神追求,可以
为当代世界提供启示和借鉴。
其次,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中国古代文论提出了“文以载道”、“象声法则”等创作原则,强调
了文学的功能和形式的关系。这种方法论可以引导当代作家树立正确的写
作导向,注重对现实社会、人性、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表现。同样地,中
国古代文论也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通过学习中国
古代文论,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加全面地
认识文学的本质和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还具有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
精深。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增进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中国古代文论也是中国文化传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论,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特点
一、儒家学派的主导地位:
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礼、道、义等,在文论中得到广泛应用。儒家强调文学对于社会的道德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当以教化人民为目的,要求文学作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
二、批评标准的确立:
中国古代文论首次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与修辞艺术的要求。例如,“文以载道,虽死其泽也”,强调文学作品的价值应当在于表达真理和道德;“文者,言之之美也”,表示文学作品应当以表达思想感情为最重要的目标。
三、注重文章风格的研究:
四、注重修辞技巧与表达能力:
五、注重情感体验与审美意境:
六、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七、注重继承与创新: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是指古代文学理论中关于语言表达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体系。包括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等不同语言形式的讨论以及对于语言运用的规范、技巧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下面将结合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观点和理论,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包括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它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文言文在古代文论中被认为是高贵、庄重的语言形式,适合用于正式场合和文学创作。与之相对应的是白话文,白话文是以白话为基础的一种口语化的文学形式,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产生并发展壮大于明清时期。两种语言形式的讨论和运用是古代文论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其次,古代文论中对于语言运用的规范和修辞技巧是其语言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代文论家通过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分析和总结,制
定了一系列的语言运用规范和修辞手法,以使作品表达更加准确、优
雅和有感染力。例如,《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提出了八股文论、比兴、象征、排比、对偶等一系列文学修辞手法
的规范和运用方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中的语言体系还包括对于形象的描绘、语言的音韵美和
字词的选用等方面的研究。古代文论家认为,作品中的形象描绘是作
品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形象的生动和具体表达。
另外,古代文论家还注意到语言的音韵美对于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
古代文论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导论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1、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2、古代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
3、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背景
1、儒家文化
2、道家文化
3、佛家文化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
1、类比式思维
2、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3、直觉妙悟式思维
四、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
1、文本的文学化
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本的文学化。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片断的文
论。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明清的小说(含戏剧)评点。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2、话语言说方式的诗意性
比兴的方式、骈偶的散体方式、清虚、含蕴、诗意、审美性的语言风格
3、文论范畴的归纳性
中国古代文论多以范畴来总结文学的创作的审美经验,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格调、肌理等。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决定了她的诗性灵动与逻辑抽象的统一,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审美经验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手法。
本章思考题
1、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谈一谈作家的思维方式。
2、谈一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
3、中国古代文论理论形态是如何表现的?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一、先秦思想文化
先秦思想想文化主要指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二、先秦文化与文论之关系
先秦礼乐之“乐”,并不是指单纯的音乐,而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艺术总称。
先秦的诗歌理论脱胎于乐论,后随着诗歌从乐舞中剥离出来。与礼乐制度相关的文论在诸子间展开辩论,焦点就在于对礼乐的肯定与否。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1、“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
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这一时期。。。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
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一、先秦部分
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
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论述
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注重立言:中国古代文论注重读者在文艺作品中寻找“立言”的价值和意义。在传统观念中,文艺作品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和意义,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是具有普遍性和历史传统的。
2. 概括明确:中国古代文论的语言简练、概念明确,注重内容的表达和价值的传递。文学理论家们往往采用简单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文学作品,使理论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这种明确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3. 重视情感: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表达和描绘。文学理论家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只有当作品情感深刻、真实并富有情趣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因此,在文学理论中情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4. 文化传承: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历代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文艺作品被认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而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则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注重对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论上的文如其人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论上的文如其人的命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如其人这个命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与评价中。文如其人意为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格调应该反映出作者的性格、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一位文学家所写的作品在风格和韵律上应该与其人相一致,呈现出一种连贯统一的特质。这个命题在古代文化中尤其重要,因为中国古代文学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他们生活、思考、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体验,所以文如其人命题的应用使得这些作品变得更加贴近人性,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感性。
在古代文论中,文如其人的命题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作者个人风格的培育和创作。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表达作者内在情感、价值观、生活态度与思想观点等方面的艺术方式,所以文学作品呈现的风格和韵律应该与作者的性格和思想相一致。多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经验表明,一个作品如果不能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那么这个作品也就失去了它们最为重要的艺术价值。
文如其人还表现出文学作品的一种民族性和文化性。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底蕴,这些都会影响到文学创作中作品的风格和韵律。这种风格和韵律的形成需要文学作家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积累各种
人类经验,从而对生活、社会、个体等方面作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另一方面,文如其人还反映了社会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身的认同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评价都是建立在社会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这种认同和评价都是基于作家个人的思想、文字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的。如果作家的文学作品不能达到社会和文化的认同和评价,那么很难获得社会和文化的支持和关注,从而难以被更广泛的群体所接受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
选题: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联系方式:
学号:
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清骨峻,雅量沉香。
汉末大乱,军阀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连年混战的结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晋时期,风云际会;易代之交,人事繁杂。离开了‚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魏晋风骨所处的时期政治纷争,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人心乱离。但是该时期文学却异常活跃,甚至沛然成势,蓬勃发展,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下来,成为茶余饭后谈笑佳话。
清峻通脱是建安风骨的真实写照。所谓清峻,就是把道理讲通畅;所谓通脱,就是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这与西汉铺张扬厉、内容空洞的贵族气特浓的大赋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也与东汉的注重抒写个人哀怨悲喜的题材狭窄的抒情小赋迥然不同。但是在建安风骨之后的魏晋风骨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房间茶话语焉不详,正史文轩避而不谈,可是我们应当正视魏晋风骨,只有了解魏晋风骨,才能看透魏晋时期人们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一段传奇历史。
史书中的他们,或而行散冷食,衣服宽大,不鞋而履,扪虱而谈,居丧无礼,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为代表,号称‚名士派‛;或而愤世嫉俗,我行我素,任性放达,识运知命,以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为代表。
第一、魏晋风骨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一方面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
个性飞张的风格。
第二、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第三、魏晋风骨,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无拘无束,潇洒风流,不偶流俗,高峻自赏,亦称魏晋风流。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的价值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放浪形骸中蕴含的人的自知自觉,在中国文化史长期压抑人性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1、他们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世说新语》中有记载,顾雍及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变;《资治通鉴》记载阮籍母亲去世之时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手请求停止,阮籍却请求决出胜负,然后痛饮两斗酒,一声哀嚎,口中吐出几升鲜血,后因哀痛过度,瘦骨嶙峋,身体极度衰竭,在服丧期间,与往常一样尽情痛饮。失子丧母,悲痛至极,他们却一反常态,留人下棋,基本义是想表现自己的‚雅量‛。谢安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以八万的兵力击溃了号称投鞭可断流的
苻坚的八十七万的军队。捷报传来,他下棋如故,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儿辈遂已破贼‛。等他棋罢回房时,因大喜至极,折断了木屐齿竟全然不觉。
2、他们不拘礼节。《晋书〃阮籍传》载:‚阮籍的嫂子曾经回娘家省亲,阮籍过来与嫂子话别。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制定的吗?’邻家有位少妇长得很漂亮,站在酒店的土墩子后面卖酒。阮籍曾经到这里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那位少妇的旁边。阮籍自己不嫌伤风败俗,那位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有位兵家的女儿才貌双全,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并不认识这女子的父亲或兄长,却直接前往这女子的家中大哭一场,尽了悲哀才回家。‛他们率真任诞。《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微之住在山阴县。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人倒酒,向四周一望,只见一片洁白明亮。于是他起身在雪地里来回走动,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逵。当时戴逵住在剡县,王微之就连夜坐着小船前往剡县,船走了一夜才到。但等到了戴逵的门前,他却没有进去,而是又从原路返回。跟从的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是乘着兴致去的,现在兴致没了就回来,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第四、魏晋代表。《世说新语》中的三十六种分类把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风度刻画的淋漓尽致,有详有略,有血有肉,详者多达一百多位人物,略者仅数人耳。最有名的当属‚竹林七贤‛,这其中嵇康的气韵、神采最令人神往,令后来者无法企及。他的玉树临风、临
终时的神态令人无法忘怀。曹操的谲诈,陶侃的母亲湛氏的聪颖捷悟,潘安、何晏的姿容俊朗,可谓绝世无双。这其中有老庄、周易思想的影响,以及曹魏、司马氏政权的淫威下所造成的影响,看《三国演义》印象很深,因此造就了他们的这些特点。
1、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新乡辉县、焦作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
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2、疏放才子。‚东床‛的由来是郗公为女择婿,诸王一时都变得特别矜持,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榻上,泰然自若。王粲过世了,曹丕等人去吊唁,因为王粲生前喜欢驴叫,他们每人学驴叫了一声。这种吊唁方式可谓空前绝后,不受礼节的约束。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嵇康之死与钟会的诬告有莫大的关系他的《生无哀乐论》,他的绝世风采令人绝倒。而司马昭然加害,实在令人愤慨。他在临刑前尚且抚琴,不可谓不淡定。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不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这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侯玄的镇定。梁实秋《雅舍》中房屋破旧不堪,漏雨如注,蚊蚋成群。而梁实秋以苦为乐,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的心情,极其恬淡。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