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一、古代文论的起源古代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初期,即先秦时期。
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文学创作、文学审美的相关讨论。
比如《诗经》中的《召南·草》篇就探讨了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楚辞》中的《九辩》篇则对文学创作的目的、功用进行了阐述。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与流派古代文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流派的变革。
先秦时期主要有儒家文论、道家文论和墨家文论。
儒家文论主张以文学来教化民众,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道家文论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墨家文论则提出了“扬善惩恶”和“以文害性”的思想,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汉代以后,随着各个学派的兴起,古代文论也出现了多个流派。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韩愈的《宋论》和刘长卿的《世说新语》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著作。
韩愈提出了“文章合道理”和“治人以文,而文以治世”等思想,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鼎盛时期。
陆游、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的文论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指导作用,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苏轼提出了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情实感和追求完美技巧的思想,对后世文论有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凭借着杂剧等新兴文体的兴起,古代文论开始涌现出新的理论思想。
李时中的《京本通俗小说传》、李渔的《笔记小说》等作品对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王夫之、陈寅恪等学者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古代文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论中涉及到的文学创作、文学审美和文学教化等问题,对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索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同时,研究古代文论也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文论的思考,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最终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一一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一一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一一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历代文论
(五)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所以诗论发 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较迟。 (六)汉语修辞诗学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文论讲究炼字,炼句,声律说占有重要地位。 (七)由于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文论重 教化,具体表现为创作上提倡诗言志,文学内容 政治化,伦理化,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没有形成 思潮。
《诗经》表明中国古人已经意识到用诗歌来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使诗歌成为表达美和刺两种不同愿 望的方式。《诗经》已经开启了“言志”和“美刺” 两种文艺思想的先河。
稍晚于《诗经》的《国语》、《左传》中,记载了 周代统治者对诗歌讽谏作用的重视。 《国语· 周语上》记载了一件事,周厉王暴虐,国人 敢怒而不敢言,邵穆公规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 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关于诗言志的“志”的理解
1、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朱自清认为是作家 有关政教、人伦的志趣。(《诗言志辨》) 汉代赵岐解释为“心所念虑”(《孟子· 公孙丑》 注),郑玄“心意所趣向”(《礼记· 学记》注), 都认为“志”是指向作者内心世界的东西。 2、也指作者的感情。 《毛诗序》较早地把“情”引进“诗言志”的理 论之中,认为《诗经》是“吟咏情性”,“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班固:“书曰:‘诗言志,歌 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论衡· 自纪篇》)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 靡”,刘勰、钟嵘强调“感物言志”,显现出了 诗歌的抒情性特征。
晏婴在史伯后进一步阐述了和与同的关系。《左 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问晏婴和与同的关系, 晏婴对和与同作了详细阐述:
“和”包含三重意思: 一讲宇宙的普遍规律,万物都要呈相齐相 济的和谐状态。 二是讲君臣之间“可”、“否”的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才有和蔼政治。 三是讲艺术形式间的多代文论发展的源头,它不 仅具有初创期文论的固有特点,而且有初步确立 了我国文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其理论内容已涉 及多方面方面的重要命题。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为孔门四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一, 先秦诸子提到文学,也是泛指学术学问。 随着文学与学术的发展,特别是辞赋的兴盛,汉 儒已开始逐步将学术称为学,将文学称为文,或 仍以文学指称学术,而另以文章指称辞赋等文学 作品。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一、单选题1、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他提出“养气之说”,激励中国古代文士对崇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影响了后世文气论。
2、庄子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解衣般礴”式的文艺创作,也是其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的佐证。
3、墨子主要文论观是:“非乐”论和“三表”法。
韩非子:“以功用为之的彀”。
4、《尚书》的“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的纲领”。
5、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发愤抒情”诗论主张的是伟大诗人屈原。
6、“黼黻之美,在于杼轴”出自刘安的《淮南子》。
7、扬雄对诗赋的基本评价意见是“劝百风一”。
8、提出文为世用、文贵诚实、文贵独创、文贵自然等一系列文论主张的是王充。
9、儒家诗教崇尚“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出自《礼记·乐记》。
10、《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诗歌的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
可以观,朱熹注为“考见得失”,具有认识作用。
11、《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1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
在魏晋南北朝完全可以和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比美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一书特点是体大虑周。
刘勰谈论文学想象主要用到神思。
刘勰认为体指体貌、风格。
13、关于文学欣赏,朱熹提出“玩味”、“涵泳”说。
14、古代最早的一部品诗的诗歌理论著作是钟嵘的《诗品》。
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最高是曹植。
钟嵘主张自然美,提出了滋味说。
15、“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16、李白所追求的诗歌艺术理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18、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明确提出诗歌的“意境”概念。
19、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相呼应,提出了“舒泄郁愤”说。
中国古代文论
先秦1、诗言志“志”在先秦时一般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战国中期以后,泛指人的思想、意愿和情感等。
唐代孔颖达:“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诗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由此确立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在显著的区别。
2、孔子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主要见诸《论语》,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与乐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而忽略其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作用。
第二,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第三,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思无邪”即“中和”之美,即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提出“兴观群怨”说,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托物兴辞”,“观”是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第五,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提出“辞达而已矣”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论雅乐与郑声。
反对郑声,提倡雅乐,崇尚雅正。
3、孟子的文艺思想(“知言养气”说)主要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意”是指读者之意。
提出“知言养气”说,即“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意思是,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真正有美而正的言辞。
4、庄子的文艺思想(“得意忘言”说)首先,崇尚自然、反对认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核心,提出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其次,“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第三,“得意忘言”说及其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认为语言具有局限性,对后世“言有尽而意无穷”、“味外之旨”、“意在言外”等理论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
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
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中国古代文论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名词,如意象、才情、典故等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思想,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1、“诗言志”出自《尚书。
尧典》,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2、先秦文论的特征是什么?答:先秦文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开端期。
这一时期。
先秦文论处于百家争鸣,人各为说的状态。
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论思想。
(1)重视对文学内容的规范。
(2)重视对文学形式的研究,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论的两大基石。
3、《尚书。
尧典》是我国最早有文论倾向的作品。
4、“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5、先秦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诗经》6、孔子认为《诗三百》是“思无邪”,因为《诗经》的内容符合儒家要求。
“思无邪”是对《诗经》思想内容的评价和概括。
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了孔子的中和之礼的文论思想。
8、“质胜文则野”指文章的内容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显得粗野。
“文质彬彬”指文章过于注重文采而缺乏内容,文章就会显得浮华。
孔子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9、辞达:孔子对文学语言提出的标准。
10、兴:指诗对人有启发、鼓舞、感染的作用。
观:指诗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指诗具有互相感化和提高的作用。
怨:指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也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
1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的“三表法”重视文学的实用价值。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
第五节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唐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与元九书
第五节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宋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近代文论
第一节学习要点
第二节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五节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找到。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关于文学的一些理论。
分为几种,一种是系统的理论,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第三种是诗话、词话之类,比如《沧浪诗话》,《六一诗话》,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写作方。
在古代有很多很多著名的诗话,如袁枚《随园诗话》,对于诗话的研究成为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还有《文章流别论》,《诗品》,《文赋》,一些关于文学当中的其中一问题的专著。
还有人用诗歌的方式来评论诗,也是古代文论的内容。
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等。
延伸阅读议论文论证特点议论文论证特点:1、准确、严密;2、概括性和简洁性;3、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人教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古代文论是什么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
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文论这个专业,是属于文艺理论教研室的。
一种是系统的理论,这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所以比较少,但有很厉害的专著,最出名的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
还有一种是夹杂在各种经书、史书、子书当中的文学理论,即人关于文学的理论,比如孔子关于文学会有多文少质的阐述。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包括《文心雕龙》、《齐民要术》、《文赋》、《朱子文治论》等文学批评著作。
以下是对这些经典的简要介绍:
1. 《文心雕龙》:南朝齐时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包括对于文学的定义、分类以及创作方法等内容。
2. 《齐民要术》:南朝宋时的贾思勰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农业和经济论著,也涉及到文学方面的内容,对古代文学的技巧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3. 《文赋》:唐代文学家杨凝式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赋和诗的理论著作之一,系统地探讨了赋的艺术特点、写作技巧和创作方法等。
4. 《朱子文治论》:宋代朱熹所著,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部权威的理论著作,论述了文学的价值、创作的方法、文字的修辞等内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成都有重要的贡献,对后来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创作具有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选题: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学院:专业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学号:直寻——魏晋风骨雅量沉香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风清骨峻,雅量沉香。
汉末大乱,军阀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连年混战的结果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魏晋时期,风云际会;易代之交,人事繁杂。
离开了‚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魏晋风骨所处的时期政治纷争,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人心乱离。
但是该时期文学却异常活跃,甚至沛然成势,蓬勃发展,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积下来,成为茶余饭后谈笑佳话。
清峻通脱是建安风骨的真实写照。
所谓清峻,就是把道理讲通畅;所谓通脱,就是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
这与西汉铺张扬厉、内容空洞的贵族气特浓的大赋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也与东汉的注重抒写个人哀怨悲喜的题材狭窄的抒情小赋迥然不同。
但是在建安风骨之后的魏晋风骨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房间茶话语焉不详,正史文轩避而不谈,可是我们应当正视魏晋风骨,只有了解魏晋风骨,才能看透魏晋时期人们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一段传奇历史。
史书中的他们,或而行散冷食,衣服宽大,不鞋而履,扪虱而谈,居丧无礼,以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为代表,号称‚名士派‛;或而愤世嫉俗,我行我素,任性放达,识运知命,以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为代表。
第一、魏晋风骨承接乐府余脉,但又独有新意。
一方面是乐府风格的文人化,使五言由民歌向文人诗转变。
另一方面,文人诗由于吸收了民歌的精华,也开始摆脱汉赋的浮华气,形成了一种自然天成,个性飞张的风格。
第二、魏晋在形式上的发展也不容忽视。
五言诗的形式扩大了诗的容量,使得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同时,五言诗也为诗的音乐化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
尽管这在当时还并不成熟,但却给后世提供了思路。
五言诗的形式,使平仄音韵的变化更为丰富,也更具规律性。
从更深层意义讲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七言、律诗的产生,进而影响到词、曲。
第三、魏晋风骨,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无拘无束,潇洒风流,不偶流俗,高峻自赏,亦称魏晋风流。
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已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他们的价值在于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放浪形骸中蕴含的人的自知自觉,在中国文化史长期压抑人性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1、他们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行于色。
《世说新语》中有记载,顾雍及僚属下围棋,得儿死讯,他‚以爪掐掌,血流沾褥‛,而神色不变;《资治通鉴》记载阮籍母亲去世之时正在和别人下围棋,对手请求停止,阮籍却请求决出胜负,然后痛饮两斗酒,一声哀嚎,口中吐出几升鲜血,后因哀痛过度,瘦骨嶙峋,身体极度衰竭,在服丧期间,与往常一样尽情痛饮。
失子丧母,悲痛至极,他们却一反常态,留人下棋,基本义是想表现自己的‚雅量‛。
谢安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以八万的兵力击溃了号称投鞭可断流的苻坚的八十七万的军队。
捷报传来,他下棋如故,不动声色,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小儿辈遂已破贼‛。
等他棋罢回房时,因大喜至极,折断了木屐齿竟全然不觉。
2、他们不拘礼节。
《晋书〃阮籍传》载:‚阮籍的嫂子曾经回娘家省亲,阮籍过来与嫂子话别。
有人讥笑他,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制定的吗?’邻家有位少妇长得很漂亮,站在酒店的土墩子后面卖酒。
阮籍曾经到这里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那位少妇的旁边。
阮籍自己不嫌伤风败俗,那位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
有位兵家的女儿才貌双全,没有出嫁就死了。
阮籍并不认识这女子的父亲或兄长,却直接前往这女子的家中大哭一场,尽了悲哀才回家。
‛他们率真任诞。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微之住在山阴县。
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人倒酒,向四周一望,只见一片洁白明亮。
于是他起身在雪地里来回走动,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老朋友戴逵。
当时戴逵住在剡县,王微之就连夜坐着小船前往剡县,船走了一夜才到。
但等到了戴逵的门前,他却没有进去,而是又从原路返回。
跟从的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是乘着兴致去的,现在兴致没了就回来,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第四、魏晋代表。
《世说新语》中的三十六种分类把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的风度刻画的淋漓尽致,有详有略,有血有肉,详者多达一百多位人物,略者仅数人耳。
最有名的当属‚竹林七贤‛,这其中嵇康的气韵、神采最令人神往,令后来者无法企及。
他的玉树临风、临终时的神态令人无法忘怀。
曹操的谲诈,陶侃的母亲湛氏的聪颖捷悟,潘安、何晏的姿容俊朗,可谓绝世无双。
这其中有老庄、周易思想的影响,以及曹魏、司马氏政权的淫威下所造成的影响,看《三国演义》印象很深,因此造就了他们的这些特点。
1、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新乡辉县、焦作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之乱,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集团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东西,分崩离析,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2、疏放才子。
‚东床‛的由来是郗公为女择婿,诸王一时都变得特别矜持,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榻上,泰然自若。
王粲过世了,曹丕等人去吊唁,因为王粲生前喜欢驴叫,他们每人学驴叫了一声。
这种吊唁方式可谓空前绝后,不受礼节的约束。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嵇康之死与钟会的诬告有莫大的关系他的《生无哀乐论》,他的绝世风采令人绝倒。
而司马昭然加害,实在令人愤慨。
他在临刑前尚且抚琴,不可谓不淡定。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不变,书亦如故。
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这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夏侯玄的镇定。
梁实秋《雅舍》中房屋破旧不堪,漏雨如注,蚊蚋成群。
而梁实秋以苦为乐,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的心情,极其恬淡。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
王戎七岁,亦往看。
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裴叔则被收,神气无变,举止自若。
求纸笔作书,书成,救者多,乃得免。
后位仪同三司。
王衍嘱咐族人做事,好长时间没有做,看见他在喝酒就问原因,那人大怒,把樏砸在他脸上。
他一句话也没说,洗漱后和王导一块坐车谈笑自若。
裴遐在周馥住的地方。
裴遐和人下棋,周馥喝酒,裴遐正在玩,周馥特别生气,把他拉到地上,他还坐下,举止如常,脸色不变。
以上诸人颇有唾面自干的风度。
在识鉴下第十篇中,张翰被征为齐王东曹属吏,在洛阳见到秋风,因此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
说:‚人生贵在使自己顺心,怎么会因为名利羁绊呢?‛于是就离任。
在这则中,我们看到的是张翰不以功名利禄为枷锁,注重使自己身心和谐真令人羡慕。
此外还有诸多魏晋才子,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结语,魏晋文人,通过隐逸的方式保持了人格的完善和独立,形成了风骨文学的行为支架。
刘勰说:‚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说明作者有高尚的人格理想和精神情操,故‚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刘勰又说:‚沉吟铺词,莫失于骨‛,说明作者有义正词严的思想立场,文章有刚直有力的叙述内容才‚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思想的文人群体和一批由浓烈的悲愤到淡然的超脱的作品。
魏晋文人注重个体人格的体现与文风的正直:曹植‚美酒斗三千‛注重自我解放;阮籍、嵇康狂放不羁追求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陶渊明则在与自然的合一中寻找个体人格的自由,这就成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风格:进取与退隐并,忧患与超脱并存。
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继续感受着风清骨峻,雅量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