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剖析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研究方法简介
AFZ法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 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 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 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 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 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 PSCL )的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潜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和分析
气候资源清 查、土壤资 源清查、作 物种植制度 清查、土地 利用现状清 查等;
耕地保护的内容
(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2)耕地地力的保护 (3)耕地环境的保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用一补一”
6.4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的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 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6.3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计算方式 (2)计算标准 (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 1.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2.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 3.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农业生态区法(AEZ)
1 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 源 • 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 产力图 • 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研究 意义 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三·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估算的流程
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人地关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全球性问 题日益突出,各国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 这些问题的缓解而做不懈的努力。
的食物; • ②土地能够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是因为土地具有生 物生 产力,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其生产力不同,相 同类型的 土地生产不同生物产品的能力也不同; • ③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生产力是有限的; • 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口,其食物结构及生活方 式不 同,对土地的需求利用不同,但对最低热量和 蛋白质的 生理需求是一致的,并且是可比的。
土地承载力研究实质
• • • • 人口
↙ ↗ 食物 → ↘ ↖ ← 资源(土地)
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
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
一·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及其 研究意义
•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含义
•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是“在一定 生产条件下土地 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 承载的人口限度。” • 这一定义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 的关系。 这四个要 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 人口的生活水平和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能够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一、确定评价指标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数量方面可以使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二、收集数据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三、建立评价模型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建模和求解。
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
通过计算、比较和综合等手段,得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直观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五、提出改进建议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承载力过高的区域可以提出适度开发利用的建议,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可以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一些基本步骤。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提要]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以灰色系统GM(1,1)预测法为基础方法,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内江市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最主要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那么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否还能继续承载不断庞大的人口数量,是需要人们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不容乐观,必须更加坚定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政策。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
但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
国内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余万军等的《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作者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曹海霞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作者从人均耕地阈值、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分析了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基于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可以容纳和保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密切相关,其中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城市土地承载力直接影响着人口规模的增长。
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当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使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资源等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求时,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稀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土地承载力就会成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入、房地产政策紧缩等措施,以应对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其次,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例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口的增长还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但是,如果城市土地承载力无法跟上人口发展的速度,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此外,城市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发展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自然环境条件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带动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提升,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来优化土地利用,从而增强城市土地的承载能力。
然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的限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山区、沙漠化地区等地的土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和发展。
最后,针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协调发展。
首先,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前储备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可以提高资源承载力
4)时空内涵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影响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质量
土地
土地人口承载力
人类
投入水平
生活水平
时间尺度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三、研究方法——AEZ
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化为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 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 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土地生产潜力 的差异一进步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二、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三、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一)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
Yyo• eE a TeMd •K•C•T C• H G
yoFcy (1F)ye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
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Pw=Ymp·W W=1-Ky(1-ETa/ETm) Ky为产量反应系数,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不一样,
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物的最大蒸散 量,ETa为实际蒸散量(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第6章_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6.2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3 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作物的生长过程需要一个最适宜的气候环 境条件才能进行完全正常的光合作用,达到最 大的光温(水)生产力。而一般情况下,要使 现实的每一个农业生态区的主要作物及其各种 制度都处在同样的最适宜的气候环境是不可能 的,因此需要对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进行修正。
可以根据当地已有的作物及种植制度,或今 后要推广的作物及种植制度,以及常见的灾害 性气候,进行气候适宜性评价。
6.2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6.2.2 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作物在上述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受到具体区域 的土壤和地形等地学条件的限制,因此也就要对上述的气候 生产潜力进行土壤修正。
2 工作程序和步骤
应用农业生态区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和预 测,一般经历3个阶段:1)土地资源清查;2)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力计算;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计算和分析。
6.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概述
AEZ法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分为6个步骤:
1)查清农业区的农业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 及耕地资源,并分别绘制出所要求的、相同比例吃的资源图 幅;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
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6.3.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1 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方式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即规划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指要在不超出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论证规划实施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和产业园规划决策方意见,提出解决的途径,对产业园规划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和规模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6.1 评价体系6.1.1 评价指标区域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必须体现出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本次评价采用指标评价法来评价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具体分析评价指标见表6.1-1。
表6.1-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一览表6.1.2 评价方法本次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资源承载力=Pi Qi环境承载力=Ei Ei式中:Pi: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某种资源的需求量;Qi:该区域现有自然环境可提供的某种资源量;Ei:当前人们所需求的某生态因子的容量;Ei′:该区域现有环境容量。
当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不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临界状态。
当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不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6.2 规划区域资源承载力分析6.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内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耕地作为一个区域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其数量的变化及其原来的存量关系到当地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生存。
第六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温度条件几乎与光能条件一样,是目前技术 条件下很难改变的一个因素,作物对温度有 敏感的反应。 C3植物的适宜温度是15~25℃,临界温度低 于40~50 ℃ 。C4植物的适宜温度和临界温度 比C3植物高10 ℃左右。 所以,需要在光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温 度衰减,即乘以温度订正系数,得到光温生 产潜力。
概念 研究意义、研究概况(了解) 研究方法 概算方法
第七章
一、 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
区域内,根据其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 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 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 平的人口数量。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
(1)土地数量 (2)土地质量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③水分订正系数。最常用的水分订正系数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计算 方法,其表达式为: f(w)=1-Ky(1-ETa/ETm) 式中:Ky为产量反应系数,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 物的最大蒸散量,ETa为实际蒸散量。 由于计算实际蒸散量比较困难,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所以,经常根据不同降水条件、不同作物用经验方法直接给出 f(w) . ④土壤订正系数。常用的方法有: f(s)=(F1a1+ F2a2 + F3a3)/∑F 式中:F1、F2、F3分别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的面积。∑F为耕地 总面积,a1,a2,a3分别为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产量比值。f(s)实际上 是指影响作物产量的土地质量系数,取决于某地区土地质量构成及不同质 量土地在一般条件下的平均单产。 ⑤投入水平订正系数。投入水平订正系数尚未见特定的计算公式。一般 考虑一些主要的投入因素(如化肥投入量)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要求而造 成减产的程度,主要依靠投入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生产经验或专家打 分等方式确定订正系数。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本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论述土地、土地资源观点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色。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必定立体空间内的天气、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因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所以,(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必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准时间内能够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①资源特征——生产性、地区性、动向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行代替性;②财产特征——商品特征、产权特征、增值特征、不动产特征(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剖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种类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散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检查与评论:土地资源的数目和质量特色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趋重要,请简要论述土地资源学此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要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展开领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要点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检查和动向监测的技术服务系统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财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世界天气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柔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美土地资源学科系统,增强基础理论系统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论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谨慎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要点商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根源于网络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剖析1.影响土地资源种类散布、质量特色和利用的天气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色的最主要的天气因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因素。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
土地人口承载力要探讨的是人口、食物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品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织先后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研究两大部分。
[2]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总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2、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4、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
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
土地资源学--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2
(P160) ECCO(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资源计量评价系统
土地承载力系统分析
ECCO法
建立分析模型 运行模型及仿真结果
建模目的和边界
模型结构、方程、参数 人口、资源、环 境、发展等要素
成功案例: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705-711 张志良.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6-2 研究方法
《农业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理论探索》周兆德。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3月。
第七章 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7.1生态学意义下的人口容量模型; 7.2食物能量守恒意义下的人口承载力模型; 7.3生态承载力递阶原理 7.4基于GIS的人口承载力 7.5基于作物生产潜力的人口承载力计算; 7.6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 7.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 7.8基于RS人口承载力; 7.9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将各种物质产品转化为能量和蛋白质总量,求其与人 均应消费量的比值。转化可参考上表。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4.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统计
(1)方法
首先计算出某一农业生态区不同投入水平的土 地生产潜力。再按不同生活标准计算出人均生 活需要和人口承载数量。以行政单位进行统计 ,如以省、市或县,即能统计出不同行政区在 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生活水平下所能养活的人 口。
6 土地人口承载力
(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时间序列分析
对各行政区的今后不同时期内(如2020年, 2050年等)最高的人口承载能力与现实的具体的 人口数进行比较,这就可以看出目前及其不同时 期内人口的承载能力,也可看出不同地区粮食余 缺的程度。从而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建设,人口 的计划生育等作为决策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分布图(行政区)
土地人口承载力区域分析
2. AEZ工作程序和步骤
2. AEZ工作程序和步骤 (1)调查农业资源,并制图 (2)制农业生态区图 (3)计算光温土生产力与光温水土生产力 (4)计算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 (5)考虑经济投入水平问题 (6)计算能支持的人口数量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二)农业生态区法
1.光温生产力 2.光温水生产力 只决定于品种和辐射、温度 光、温度、降水
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其产量修正 Nhomakorabea1.光温生产力(Ymp)
1)模拟计算作物总生产率(bgm) 当Pm>20kg/(km2·h)时 bgm=F(0.8+0.01Pm)b0+(1-F)(0.05-0.25Pm)bc[kg/ hm2·d] 当Pm<20kg/(km2·h)时 bgm=F(0.5+0.025Pm)b0+(1-F)(0.5Pm)bc[kg/ hm2·d] 2)计算实际叶面积下的总生长率 CL=2.47570×10-3+0.32241×LAI+0.83616×103×(LAI)2-0.01328×LAI3+1.33047×10-3×LAI4 Bg=CL×bgm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二、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三、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一、作物气候生产潜力计算
(一)瓦赫宁根法(Wageningen )
ETM Y yo K CT CH G ea ed
yo Fyc (1 F ) ye
Rse 0.5Rs F 0.8Rse
蛋白质/g 75 80 90 70
75 85 80 75 60 45
2.计算标准 (1)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应包括人口口粮、种子粮、饲料粮、本 地工业用粮及仓储等其他用粮。 1)基本生存需求——250kg 中国预防医学院、国家统计局在《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 健康状况》研究中指出,人均年占有粮食248.56kg为生 存性粮食需求水平,若低于此水平,就会发生绝对的粮 食危机或绝对饥荒。人均年占有粮食248.56kg为生存性 粮食需求水平,若低于此水平,就会发生绝对的粮食危 机或绝对饥荒。 2)主流观点是我国人均年粮食占有量必须在400kg以上 , 目前发达国家为500-550kg。
3)计算呼吸速率
R(t)=0.28bg(t)+CT×Bn(t)
4)计算净生物量(bn)
bn(t)=bg(t)-R(t)
Bn(△t)=∫t+△t bg(t)-R(t)
5)计算光温生产力(Ymp) Ymp=Bn×CH
2.光温水生产力(Pw)
光温水生产力又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
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一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 第二节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第三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四节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第一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概述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涵义 PSCL
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折合 “平均人” ;粮食品种分别折算按热量和蛋白质折
合相应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生产量,两者相除得人 口承载力。
主要粮食作物热量与蛋白质的产量转换系数 作物 热量(KJ/kg) 14518 水稻(单季稻与双季稻) 15146 玉米(春玉米与秋玉米) 14811 小麦(春小麦与冬小麦) 17238 大豆(春大豆与夏大豆) 15230 高粱 10962 谷子 5314 甘薯 3222 马铃薯 蛋白质(g/kg) 73 85 99 363 77 97 18 23
3)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 分为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认为温饱阶段的人均 年粮食消费量为250- 400kg,小康水平为400-600kg ;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院士指出,人 均年粮食占有量400kg是初步小康型标准,437kg为 全面小康标准,472kg为向富裕阶段过渡标准;
3)极限(理想)人口承载量
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因素处于最佳状态,资源管 理最理想状态,所养活的最大人口规模。
2.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1)生态内涵 资源所承载的总和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
限。
2)技术内涵
技术背景
3)社会经济内涵
人口的价值观和具体的效用需求,社会经济系统优化
可以提高资源承载力
4)时空内涵
Nu为土壤养分指数,Om为土壤有机质指数
1 Nu = 1/3(A u /90+A v /10+A k /150) 1 Om = 0.5+Om / 60 A u 90, A v 10, A k 150 A u 90, A v 10, A k 150
Om 30 g / kg Om 30 g / kg
最适宜者(VS)可得最大潜在产量的80%-100%; 适宜者(S1)可得最大潜在产量的60%-80%; 中等适宜者(S2)可得最大潜在产量的40%-60%; 边际适宜者(S3)可得最大潜在产量的20%-40%;
不适宜者(NS)只能达到最大潜在产量的20%以下。
二、光温(水)土生产潜力(YL)——土壤因素修订
Pw=Ymp· W
W=1-Ky(1-ETa/ETm)
Ky为产量反应系数,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不一样,
ETm为最大蒸散量,即供水充足条件下作物的最大蒸散
量,ETa为实际蒸散量(需要在既无径流又无地下渗漏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3.作物气候适宜性评价及产量修正
以农业生态区为评价单元,对选定作物做气候适宜性评价
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 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以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为计算基础
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三个层次:
1)生物生理特性的人口承载量
满足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
2)基于现实条件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人口
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
长状况,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3)依据土壤适宜性评价修订 以农业生态区为评价单元,对选定作物做土壤适宜性评价。 最适宜者(VS)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80%-100%;适宜者 (S1)可得气候潜在产量的60%-80%;中等适宜者(S2)可 得气候潜在产量的40%-60%;边际适宜者(S3)可得气候 潜在产量的20%-40%;不适宜者(NS)只能达到气候潜在
yo—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毛重(Kg/hm2· d); F—白日的阴天部分(小数); yc—给定地区的全天阴天时的标准作物下物质产量毛重( Kg /hm2· d ), ye—给定地区的全晴天时的标准作物干物质的毛重; Rse—植彼地面在晴天里吸收的短波幅射最大值(卡/cm2· d); Rs—植被地面实际吸收的短波幅射值(卡/cm2· d); ETM—生育期内日平均最大蒸散量(mm/d) CT—温度订正系数; CH—经济系数;G为生长期(天);Y为光温生产潜力。
1.土地生产潜力模拟计算原理——在确定作物种类的基础 上,分层次模拟作物生长过程 (1)模拟作物的光合过程——光温生产潜力
除光照和温度外其他条件都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需要情况
下的作物生产力
(2)模拟水分条件——光温水生产潜力
除光照、温度和水分外其他条件都能充分满足作物生产需 要情况下的作物生产力 (3)模拟土壤条件——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除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外其他条件都能充分满足作物
各种营养物质的日均消耗量 类别 成年男子 轻体力劳动 (65kg)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成年女子 轻体力劳动 (55kg) 中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 少年: 男 女 儿童 7-10岁 3-5岁 热量/KJ 10878 12552 15062 10042
11715 14226 10878 10460 8368 5858
光温(水)生产力
气候适宜性修订
VS:80%-100% S1:60%-80% S2:40%-60% S3:20%-40% NS:<20%
VS:80%-100% S1:60%-80% S2:40%-60% S3:20%-40% NS:<20%
土壤适宜性修订
投入水平修订
农田基本建设与常规生 产性投入同时每升一级, 土壤适宜性等级升一级; 常规生产投入单独升两 级,土壤适宜性升一级。
1.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的计算
光温土生产潜力:灌溉有保证,修订光温生产潜力,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灌溉没保证,修订光温水生产 潜力。 YL=YW· f(L) YL为光温(水)土生产潜力,YW为气候生产潜力修订 值, f(L)为土壤修订系数
2. f(L)土壤修订系数的计算
1)从土壤肥力方面
f(L)=Nu· Om
第三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1.计算方式:按研究区域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
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域能养活多少人。
1)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来计算
不考虑年龄、性别、职业和粮食品种,是一种概算
2)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蛋白质。
人力、手工工具 包括收割在内的 动力来源 人力、手工工具 或畜力牵引,改 完全机械化 良工具 高,包括本分计 高,包括未计成 低,使用家庭劳 劳动强度 算成本的家庭劳 本的家庭劳力 力则计入成本 力 中等,可以获得 资本密集程度 低 高 的条件贷款 自给性生产加商 销售方针 自给性生产 商业性生产 业销售剩余产品 进入市场机会是 需要某些进入市 必须具备的条件, 所需的基本设 不一定进入市场,场的机会及得到 高水平的咨询服 施 咨询服务不足 示范田和服务的 务并应用研究成 机会 果 土地占有情况 分散的 有时是合并的 合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