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高中
一、对联的演变与起源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文学艺术形式。在多种文体叠加的文学环境中与相应的音乐文学环境中,还跟明清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对峙与糅合有关。
关于对联起源的传说有许多种,有“先秦对子”的说法,有“唐宋对联”的说法,但是最常见的说法是宋代时期对联的相对独立地出现,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技巧,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特点与形式
对联通常由两句诗构成,分为上联和下联。上下联语义相关,但表现相反或相对的意义,形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效果。对联的句子一般都是七言或五言,句式要对仗,意义要对偶,语言要整齐简练。
对联在形式上具有对称性,上下联的字数要对称,词语要对称,句式要对称,要形成整体上的对称美感。对联的美感可以体现在韵律、声调、对仗、意境等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三、对联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对联是一种含蓄而丰富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有独特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首先,对联在形式结构上有对称性,这种对称美在视觉上给人以愉悦感,有平衡和和谐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中和之道。
其次,对联在表现方式上善于对比和对偶,通过对比表达相对的观点和情感,营造出活跃的文学氛围,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
再次,对联在语言表达上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利用反衬、对偶、排比等手法,加深语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艺术张力。
最后,对联在意境营造上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文学意义和情感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描绘出富有韵味的文学图景,令人回味无穷。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通称对子、联句、联语、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将诗歌的高雅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以下是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欢迎阅读。
一、对仗有3个基本要求如下:
1、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2、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以此类推。
3、词义相对
如:我说天你说心脏,虽然都是名词,但意义相差太远,所以不行。在所有字词中数量词、代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都没什么讲究只要词性相同,基本就可以。
二、名词对的要点:
名词对是诗词对仗的主力军,也是最复杂的常见的。名词对有5种:
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时令。
天属于天文门,所有天文门的字都可以对。如: 雨、日、月、雾
君属于人伦门,所有人伦门都可以对如:臣佐使子卿老夫妇等。
本门相对,属于工对,临门相对,属于宽对,
比如,鸟对林前者是动物门,后者是植物门所以是宽对。
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并称词汇,也可以认为工对比如: 酒对剑花对鸟等。
三、严格对仗的3种情况:
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这三类,一般不能对不上,也不能宽对,必须各自相对。
但偶尔有例外,这个例外来自于借音对、借义对。
记住,上联有颜色的话,下联必须对颜色,
四、特殊对仗:
特殊对仗包括:借音对、流水对、错综对。借义对
比如:青山对沧海
沧借了苍的音是借音对
比如:杨柳对海天
杨本身跟柳相对海本身跟天相对那么,杨柳对海天,虽然比较宽泛,但仍然认为很工整。
五、对联的3种特殊格式:
1、无情对
比如:(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木已半残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的含义、典故及种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对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别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典故】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的发展阶段】
1、对偶阶段
2、骈偶阶段
3、律偶阶段
【对联的种类】
按用途
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中学生对联入门(基本常识 经典例子 考
中学生对联入门(基本常识经典例子考
一、对联基本知识
1、字数相同
2、平仄相反
3、词性对仗
二、关于平仄
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为增加灵活性与兼容性,对联并不要求严格的平仄必须相对,而是讲求: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即,每一联的第一三五字随便,但第二四六字必须遵从平仄要求。
三、关于对仗
顾名思义,即上下联对应的词与字要对应,
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又如:金对木,狼对兔,长袍对短裤。
除了词性的对应,还要有些关联。
比如:天地陆空,这是一类的;风雨雷电,这也是一类的;
对仗的词要避免重复描述相同的东西,
比如:驴唇对马嘴。因为驴和马的外形很象,单纯看嘴较难区分,所以尽管从词性上来说没错,但在对联中要避免出现这类的撞车情况。
对联的字数,一字起,可以很多字,没有具体限制。数百近千字的长联也有。
以上是大致情况,实际上具体的对联还有非常多的讲究,需要多看,多写,多交流才能慢慢体会。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
第一部分:〖综合〗
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有关对联的知识
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但是关于对联的知识学,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下面本人在网上收集了些关于对联的知识学给大家分享下,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
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
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一、对联的六忌:
1:忌学习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诗词基础,不是“笔墨游戏”。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
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不要急于出集子,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不要发表了一点好作品,就骄傲自满,需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无止境,抱有虚心学习态度,才能取得佳绩。
二、对联中的术语以及有关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语就好比我们要建造房子用的工具,是我们必须要理解掌握的知识。
【楹联】:又俗称对联,对子。
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句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仗手法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对联:对+联(对:对音节,对语法,对平仄。)
联:联句意。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如:消愁只有杯中物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
唐代诗人黄巢曾在洛阳大行宫建立“联句会”,即对联会,创设风犀会。此外,据《太平广记》记载,南朝时期,已经有了联句的形式。而唐代时期,对联的形式发展更为成熟,这
是与唐代文学的繁盛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的对联,主要以“七
言比对”为主,句式的对仗与字音的和谐相融合,使得唐代对联形式更显得成熟和优雅。
所以,可以说对联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二、对联的特点
1. 对仗紧密、韵味悠长
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即前后句的对称性。对联的两句必须前后呼应,声韵相对。在
对联中,字音和谐,意思相连,前后句的搭配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整体显得和谐
统一,让人感到句句精彩、韵味悠长。
2. 内容富有诗情画意
对联的内容通常是诗情画意的,常常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对联的内容可以
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因此,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
3. 表现手法多样、形式丰富
对联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形式也非常丰富。对联可以是以景色为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以历史为题材,抒发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还可以以生活为题材,表现人们对生
活的热爱和追求等。因此,对联在形式上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
4. 寓意深刻、意蕴悠远
对联的寓意很深刻,意蕴悠远。对联常常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
古诗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诗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古诗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1. 古诗对联,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对偶成语的一种。它是通过对偶的手法,运用特定的韵律和格律,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古诗对联的特点是平仄对仗,意境丰富,表达方式简洁明了。每一联都需要平仄对应,意境相连,字词搭配紧密。
3. 古诗对联通常按照字数、韵脚和意蕴来进行划分,有七言、五言、四言等形式。
二、古诗对联的流派和发展
1. 宋辽金元时期,古诗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各种风格的诗对联应运而生,包括豪放派、闲逸派、婉约派等不同流派。
2. 明清时期,古诗对联进入了鼎盛期,一些高手墨客如文征明、吴兆骞等,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古诗对联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近现代,古诗对联的体裁逐渐式微,但仍然有一些文人学士如于谦、梁任公等,对古诗对联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探索。
三、古诗对联的写作技巧
1. 基本步骤:先定题,再立意,然后行笔。立意是古诗对联的灵魂,要明确表达出作品的主旨。
2. 对仗平仄:古诗对联的对仗平仄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对音韵的把握。
3. 用典比喻:古诗对联通常会借助典故和比喻来增加情感和意境,这需要对历史文化和文学常识有所了解。
四、古诗对联的欣赏方法和鉴赏要点
1. 鉴赏古诗对联首先要注重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古诗对联的意境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来感悟。
2. 欣赏古诗对联时要关注其用词、排比、意象和谐,对作者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进行分析。
3. 了解古诗对联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对联的内涵和价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近年来,语文对联的学习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是大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1. 对联的定义
对联是一种表现形式简洁、意义深长的诗歌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由两句相互呼应、内容相辅相成的诗句组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2. 对联的结构
每一对对联有四句话,即上联和下联各两句。对联中的上下联往往相互呼应,意义相辅相成。在写对联时,需要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常识,切忌语言过于简单和平淡无奇。
3. 对联的创作
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常常需要通过研读经典来
进行积累。同时还需要注重平衡和对比,让对联中两句话既有相
似之处,又有对比之处。在写对联时还需要注意用词和语言的生
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4. 对联的分类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例如,按照韵脚可以分为平水韵和仄仗韵,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对联、社会对联和生活对联等。此外,对联还可以根据场合进行分类,
例如过年对联、营销对联、祝福对联等等。
5. 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对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
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对联可以作为广告宣传的一种形式,
可以用于场馆、商场、饭店等的装饰,还可以用于特定主题活动
中的表演等等。在现代社会中,对联的创作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
越多的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之一。在对联的学习和创作中,需要注重技巧和艺术技巧,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
10副对联知识点总结
10副对联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
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和书法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联,被认为是最早的对联。唐代时期,对联多以诗句相互对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宋代时期,对联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明清时期,对联在文人士大夫的推广下,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风雅、高贵的社交礼仪。
二、对联的类型
对联根据其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有“四绝”、“书法对”、“情意对”、“描写对”等。
1. 四绝对:即平平仄仄的四字对,形式简洁,意境深远。常见于节庆、特殊场合的祝贺。
2. 书法对:即以书法艺术为重点的对联,注重布局、笔法和墨色的运用。此类对联一般制作精美,常用于装饰和摆设。
3. 情意对:即表达感情和情感为主要内容的对联,如爱情对、亲情对、友情对等,常见于情侣、父母、朋友之间的交流。
4. 描写对:即对联通过对景物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观念,一般用于诗词创作或者文学作品中的插图。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
对联的创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1. 定题明意:对联创作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表达思想要清晰明了。
2. 韵律对仗:对联必须有韵律美,上下联要能够对仗,平仄要相对应。
3. 内容丰富:对联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既要有意境,又要有妙语,引人深思。
4. 用典准确:对联的创作需要涉及到一定的文学常识和用典,要准确运用典故和文化典籍中的名言警句。
四、对联的作用
对联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对联知识讲解
一、对联是什么?
先说一个民间故事,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观新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三个题目考新郎官,答对了才能进洞房。第三道题是一句话:“闭门推出窗前月”,原来是要秦少游对对子。秦少游一下对不出来,在新房门外直着急。
苏东坡见到,为解好友兼妹夫的难题,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子,扔进水池里。秦少游恍然大悟,答了一句:“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新房门大开,秦少游美滋滋地走进了洞房。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这就是对联。
【对联】:是中国除诗词歌赋曲文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用两行文字上下对举,共同表述一个主题。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又称楹联。俗称对对子。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上例看出:对联分为两句话:
【上联】:对联中处于上面(或前面)的那行字,又叫出句、上比。如上例的“闭门推出窗前月”。
【下联】:对联中处于下面(或后面)的那行字,又叫对句、下比。如上例的“投石冲开水底天”。
二、对联的起源:
(一)、关于对联的起源时间:
这个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
主要的说法有几种:
1、周代说: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桃符”,周代起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民间传说中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老虎。所以把
二神贴在门口,有镇鬼驱邪的意义。
愚意以为,桃符只是两个神仙的名字,并非对偶,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但是,贴桃符的习俗,为对联特别是春联的出现,奠定了民间习俗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的用典-对联知识
顾名思义,用典这一手法,就是在对联中运用典故。什么叫典故呢?简言之,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亦如此。但对联不一定都要用典,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恰当合理,有的放矢,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一、用典要有思想性
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二、用典要准确
用好典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必须做到用典准确,切不可典义失调。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袁世凯本想利用小凤仙以磨洗蔡锷心志,但小凤仙与蔡锷相识后,结为知音,爱憎同道,视为患难知己,后来小凤仙冒险救蔡脱身,完成倒袁大业。不幸蔡病逝,作者将蔡比周郎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用典贴切;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做李靖。两喻中人物同是在政治上做过一番大
事业的英雄,所以此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三、用典要新颖
典故是静态的,用典贵在活用,可使典故鲜活起来,给读者以新鲜、真实、完美的感觉。这就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主客观意识融进典故中去,使它具有独特的韵味。
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马一浮赠毛泽东联:
旋乾转坤,与民更始
开物成务,示我周行
这副联用了四句成语,“旋乾转坤”出自韩愈《潮洲刺史谢上表》一文,这里是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军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民更始”出自《汉书·武帝》,这里是喻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改造旧的社会面貌,除旧布新。下联的“开物成务”出自《易经·卜辞上》,这里是说毛泽东通晓万物之理,按理办事,从而得以成功。“示我周行”,出自《诗经·大雅·鹿鸣》,这里是说毛泽东为全国人民指出了很好的建设新中国的方法和道路。这些典故,一字不改,现成照
搬。整个对联对仗极其工整,气魄宏大,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既是用典之妙品,又是集成语联之佳作。
成都武侯祠联写得出人意料: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下面谈谈用典的几种方式:
【拈用】
将古诗文中的原话照搬或稍加改动而成联,称拈用。
如杭州岳庙联: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上联引自岳飞的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只将顺序颠倒一下,属拈来之笔,下联引自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只改动几个字、即翻成新联。
【掇合】
在一联里,将不同作品中的互不相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典故掇在一起,为同一主题服务,即称掇合。
如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此寥寥十字,便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出新】
即用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
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庐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
据传此联为清代咸丰年间的南阳知府顾嘉衡所做。有关部门对茅庐的所在地,多有争议,一说在湖北襄阳的隆中,一说在河南南阳。顾嘉衡是清襄阳人,当时他正在南阳任职,地方人士要他证明茅庐的出处,顾颇感为难,于是便撰写一联于卧龙岗处。意思是说既然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此联句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脱化】
即用典用得不着形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例如湖南岳阳楼一联:
四面湖山收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乍看不见用典,其实不然。下联应是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脱化。重在“忧乐”二字。二字关情,用得极巧。
【改造】
即对所用典故的内容做一番改动,以为己用。
请看下联:
不明才主弃
多故病人疏
传说此联为清代大学土纪晓岚所做,因他的府上人多次被庸医所误,故对不学无术的庸医恨之入骨。为此,他将孟浩然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改变成一幅嘲讽庸医的妙对。按原诗的意思是说,因为没有才华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因为身体多病,连老友也疏远了。改联不变一字,只调换了“才”、“明”、“病”、“故”四字的位置,意思则变成为由于庸医所致遭财主嫌弃,由于总出事,故病人都不来求医。可称神来之笔,令人称奇。此为改造典故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