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八年级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②:用火烧
③:洒上石灰
④:挖出根
一年前的旷野
一年后的旷野
要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
哲百度文库家的最后一课
仪征市都会小学 肖震峰
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 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 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 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è
惊愕.
哲zhé 学家
庄. 稼地
根除 铲子 chǎn
斩草. 除根
漫游 旷野 饱学之士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 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 除掉这些杂草。”
。(格
言)当我们遇到失败时,要提醒自己:“
”(格言)平时,
要记住孔子的话:“
”要多向别人学习,做到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失败是成功之母。 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杂草1:指自然界生长的各种 各样的草。
杂草2:指思想上的各种私心 杂念和错误的思想。
一个同学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 点点头。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同学说: “撒上石灰就 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同学,他说: “斩草除 根,只要把要挖出来就行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

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一)

汉语拼音

o e

u ü

认一认1

?

第二组

p m f

t n l

k h

q x

认一认2

?

第三组

c s

ch sh r

w

认一认3

?

第四组

ei ui

ou iu

üe er

认一认4

?

第五组

ün

eng ing ong

认一认5

?

识字部分

第一组

1.识字1?一去二三里

2.识字2

3.识字3

练习1?自我介绍

课文部分

第二组

1.人有两个宝

2.升国旗

3.江南

4.我叫“神舟号”

练习2?借铅笔

第三组

5.家

6.东方明珠

7.秋姑娘的信

8.看菊花

练习3?打电话

第四组

识字4

识字5

识字6

练习4?悄悄告诉他

9.大海睡了

10.冰花

11.北风和小鱼

练习5?我们来讨论

第六组

12.怀素写字

13.小河与青草

练习6?听故事讲故事

?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二)

识字1

识字2

识字3

识字4

练习1

第二组

1.春笋

2.雨点件

3.小池塘

4.春到梅花山

5.草原的早晨

练习2?春天来了

第三组

6.蘑菇该奖给谁

7.骑牛比赛

8.小松树和大松树

有趣的发现

练习3

第四组

9.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10.奶奶的白发

11.陈毅探母

12.好学的爸爸

练习4

?

第五组

识字5

识字6

识字7

识字8

练习5

?

第六组

13.鲜花和星星

14.放小鸟

15.这儿真好

16.世界多美呀件

17.我叫足球

练习6

第七组

18.做什么事情最快乐

19.蚂蚁和蝈蝈

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练习7

第八组

21.司马光

22.鲁班和橹板

23.乌鸦喝水

24.咏华山

25.小松鼠找花生果

练习8

?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

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

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

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斩草除根旷野;

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

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1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41人。从整体来看,我班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基本功较扎实,书写端正,朗读有感情。特别是像王李杰、郑小东、徐芳芳等学生成绩优秀,能独立思考问题,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像卓欧阳、黄如力等学生,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发挥师生、家长的共同合力,来帮助他们进步。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相关知识:还有一个苹果.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相关知识:还有一个苹果.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相关

知识:还有一个苹果

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者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装干粮和水的背包都不见了。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

哦。我还有一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他攥着那个苹果,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一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旷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却一起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苹果,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又继续艰难地跋涉。已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了,只是每一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一点点地往前挪,他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我还有一个苹果

三天以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的擎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在敬佩旅者之余,我不禁惊讶: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然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

是的,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会身陷某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不熄灭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紧握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

成语: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八年级语文: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八年级语文: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说有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想在德国找一份工作,到德国20多家大公司去应聘,但都没有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你猜猜。

生:因为是中国留学生。

师:你的意思是说德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留学生。

生:可能是工资太低。

生: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生:我好象读过这个故事,好象是说他乘公交车逃了2次票。

师:握个手,叫什么名字,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所以见多识广。其实原因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是个生字,翘舌音,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上了什么内容?(教师打一个小问号)

生:通过最后一课,哲学家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打大问号)

生:哲学家是个怎样的人?(哲学家是干什么的?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哲学家?教师又打一问号)

师:听说大家已经把课文预习了几遍,那老师直接请大家来展示你们熟练的朗读了。边听边想,读完后看大家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纠正读音。)

师:课文中的那位哲学家是干什么的?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的奥妙。

师:是啊,在我们看来哲学家苦苦探讨的人生奥妙,肯定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今天,却让他的弟子们,(板书)惊愕不已,为什么?

生:“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如何铲除田野里的杂草?

师:这个问题简单的不可思议,连小孩子都能回答。老师昨天在备课时,一直为这个幼稚的问题摇头好笑,真有点怀疑哲学家的智商了。(学生好笑)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1.1

2.2

3.3

体会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经过这两次的试讲有优点和缺点,教案的备写有些繁琐太过于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其实没必要讲解,课堂的气氛还是有点沉闷课程的流畅性不是很好。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2017-08-09 13:31:48 | #1楼

《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

这次讲课的篇目为《最后一课》,是莫泊桑著名的一片短篇小说。在备写教案的时候挺纠结的,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小说这文体上好,是按照以前的那种老方法—解决生字词,划分段落,理清小说的发展脉络,分析人物形象等等。但是这种教学法貌似没有什么新鲜感。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认真阅读了这篇小说所在的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这个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要反复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认识文章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理解小说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描写。

3、情感目标:领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学生能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小弗朗西的感情变化。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表情、行动和心理描写及其作用,品味文中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2、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章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这篇课文主题紧紧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只要是通过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现这一主题的。课时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使学生阅读课文,认清一些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课文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感悟,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感悟。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宗璞的资料。

学生:收集宗璞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春天已悄然而至,大地吐绿,百花争艳。在众多植物中,有一种花格

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丁香花。(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丁香结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

3、简介作者:宗璞(板书),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从事文学创作,写过多篇散

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对丁香的感悟以及作者表

达情感的方法。

2、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作者赋予了丁香怎样的象征意义?

(2)面对丁香,作者有哪些感悟?(板书)

5、交流讨论。

6、品读第一部分:请大家仔细读第一部分,谈谈你对丁香的印象以及你的感受。全

班交流。教师小结:的确,丁香花给人的感觉是幽雅的、纯洁的、美丽的。但作者认为丁香的形象与姿态过于单调,所以他用了一个特别传神的比喻——丁香如结(板书)。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丁香的另一个特点——结多。那么这个结到底指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7、布置作业:收集宗璞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和作品;完成课后作业第1、2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访问)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

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

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一)

汉语拼音

o e

u ü

认一认1

?

第二组

p m f

t n l

k h

q x

认一认2

?

第三组

c s

ch sh r

w

认一认3

?

第四组

ei ui

ou iu

üe er

?

第五组

en in

ün

eng ing ong

认一认5

?

识字部分

第一组

1.识字1?一去二三里

2.识字2

3.识字3

练习1?自我介绍

课文部分

第二组

1.人有两个宝

2.升国旗

3.江南

4.我叫“神舟号”

练习2?借铅笔

第三组

5.家

6.东方明珠

7.秋姑娘的信

8.看菊花

练习3?打电话

第四组

识字5

识字6

练习4?悄悄告诉他

第五组

9.大海睡了

10.冰花

11.北风和小鱼

练习5?我们来讨论

第六组

12.怀素写字

13.小河与青草

练习6?听故事讲故事

?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二)

识字1

识字2

识字3

识字4

练习1

第二组

1.春笋

2.雨点件

3.小池塘

4.春到梅花山

5.草原的早晨

练习2?春天来了

第三组

6.蘑菇该奖给谁

7.骑牛比赛

8.小松树和大松树有趣的发现

练习3

第四组

9.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10.奶奶的白发

11.陈毅探母

12.好学的爸爸

练习4

?

第五组

识字5

识字6

识字7

识字8

练习5

?

第六组

13.鲜花和星星

14.放小鸟

15.这儿真好

16.世界多美呀件

17.我叫足球

练习6

第七组

18.做什么事情最快乐

19.蚂蚁和蝈蝈

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练习7

第八组

21.司马光

22.鲁班和橹板

23.乌鸦喝水

24.咏华山

25.小松鼠找花生果

练习8

?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阅读题《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附参考答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访问)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带到郊外的一片草地上,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成了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说:“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非常惊愕(è),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大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果然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行。”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大家一个一个都讲完了,哲学家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

回去后,在住宅附近按照各自的办法试一试。至于这里的杂草,由我负责根除。一年后,有了结果,我们再来相聚。”

学生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办法除草。第二年春天,小草又偷偷地钻出了地面。唉,效果不好!不过,他们还是按照约定来相聚了。

学生们来到郊外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麦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于是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难,富有悬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点: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明理导行。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注重积累

1、师: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这位哲学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学生求得了真知,这让老师想到了两句话,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齐读两句名言,说说句意。

3、师:就在这些学生满载而归时,哲学家却把他们带到了长满杂草的旷野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题)

二精读2-9自然段,学习“最后一课”

1、自读课文 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里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主要的?用笔画出来。(板书: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2、听到哲学家的提问,他的学生有什么时候反应?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_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启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_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启示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_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启示《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

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

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

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

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斩草除根”“旷野”;

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

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

1

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莫让质疑打水漂

莫让质疑打水漂
阅读经纬 ・ 论道 说文
能流 于形式 , 让质 疑无 奈地 打 了水漂 。下 面 , 者选 取课 堂 笔 的一 些具 体案 例 , 进行 了追 问 、 考 。 思


虚情 假 问 。 思 维的 价值 吗? 有
案例一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教学
片断。
师 :板 书课题 ) 学们 , 读课 题 , 的 头 脑 里会 产 生 ( 同 读 你
③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④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这 样 的设计 比 问“ 这篇课 文讲 了什 么 ” 有生 活 色彩 。 更 四、 结尾趣 化
结尾 无定法 , 妙在 巧用 中 。课堂教 学 的结 尾 虽然 很 短 ,
了晏 子 , 看不 起他 , :难 道齐 国没 人 了? “ 人 呀 ! 很 问 “ ”有 多着
回答 吗 ? 他们 的手 一定 会争 先恐 后地 举起 来 : 旷野里 , ” 在 讨
确 把 握质 疑指 导策 略 , 能否 提升 质疑 实效 的关 键 , 则 只 是 否
到 的效果 。
从前 , 齐国 让晏 子去 访 问楚 国 。楚 王想 乘机 侮 辱晏 子 , 显 显楚 国 的威 风 。
①牛 郎是 怎样 的孩 子 ? ②牛 郎 的童年 是 怎样 度过 的?
楚 王知 道 晏子很 矮 , 在城 门旁 开 了个五 尺 来高 的洞 , 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难,富有悬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点: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明理导行。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注重积累

1、师: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这位哲学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学生求得了真知,这让老师想到了两句话,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齐读两句名言,说说句意。

3、师:就在这些学生满载而归时,哲学家却把他们带到了长满杂草的旷野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题)二精读2-9自然段,学习最后一课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里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主要的?用笔画出来。(板书: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2、听到哲学家的提问,他的学生有什么时候反应?

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愕(换词训练)他们惊愕什么?(一个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在最后一课竟问了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4、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指名回答,①用铲子除②用火烧③撒石灰④斩草除根)

(①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②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③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④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5、直接读读这些学生的话,猜猜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自信、肯定的语气)

6、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7、思考议论学生除草的结果。

(师:学生们是这样的自信,在每个同学的心里,杂草是很容易除掉的。如果你是哲学家的学生,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除杂草,结果会怎样?)

(出示:于是哲学家的学生们就在这一年中,用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他们实践着、观察着、思考着一个同学他用铲子除草,结果;另一个同学用火烧杂草,结果;第三个同学撒石灰除草,结果;第四个同学斩草除根,结果;

三学习10自然段,知道除草的最好方法

过渡:学生们的方法给杂草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杂草还是会生长的。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除掉杂草呢?哲学家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告诉了他的学生答案。

1、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2、交流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①师引说: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长满了谷子。

②从长满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板书:种上庄稼)

四精读11自然段,明白蕴涵的人生哲理

过渡:看着这一片无声的庄稼,学生明白了什么?

1、自读最后一段,寻找答案。

2、指名回答,齐读。

(出示: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3、自由读这段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交流杂草的不同含义。

5、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哪些?(懒惰自私懦弱欺骗凶残*诈虚伪贪婪)

6、如何铲除这些灵魂里的杂草?(板书: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7、要铲除灵魂里的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对于这么多的杂草,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驱除这些杂草?(学生交流)

五三读哲理,总结升华,记住人还要有美德才完美

过渡:用美德净化心灵,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底地失去生存空间。同学们,我们只要从小在幼小的心灵种下真的种子,就一定能开出美的花朵,结出善的果实。哲学家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因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1、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为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2、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3、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并努力践行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六交流名言,丰富积累,提高认识

1、教师推荐:

①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②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③诚实的失败比卑鄙的胜利好。

2、收集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板书: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篇教案中,我在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在最后一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学生听了这个问题有什么反应?学生说惊鄂,我就让学生说说近义词来理解这个词并指导朗读,然后我用学生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呢?这个问题来

带入下面的教学。上完了课,我觉得不是很理想,因为这部分内容被我人为地支解得粉碎,使得原本相互联系的课文内容变得像散了的骨架。学生也就这样在我细致繁琐的分析下如蚕食桑叶般按部就班地咀嚼着课文,体现不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性、上下文的连贯性,连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也没有付诸实施。

为使学生能自我阅读体会,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好:设计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哲学家的问题简单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1、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因为他们觉得很惊愕。2、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因为他们非常自信、肯定地说出了好几种方法。(顺势将朗读训练也指导了。)这样,用一个问题统领整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连贯性,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