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难,富有悬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点: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明理导行。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注重积累

1、师: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这位哲学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学生求得了真知,这让老师想到了两句话,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齐读两句名言,说说句意。

3、师:就在这些学生满载而归时,哲学家却把他们带到了长满杂草的旷野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读题)二精读2-9自然段,学习最后一课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里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主要的?用笔画出来。(板书: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2、听到哲学家的提问,他的学生有什么时候反应?

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愕(换词训练)他们惊愕什么?(一个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在最后一课竟问了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4、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指名回答,①用铲子除②用火烧③撒石灰④斩草除根)

(①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②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③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④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5、直接读读这些学生的话,猜猜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自信、肯定的语气)

6、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7、思考议论学生除草的结果。

(师:学生们是这样的自信,在每个同学的心里,杂草是很容易除掉的。如果你是哲学家的学生,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除杂草,结果会怎样?)

(出示:于是哲学家的学生们就在这一年中,用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他们实践着、观察着、思考着一个同学他用铲子除草,结果;另一个同学用火烧杂草,结果;第三个同学撒石灰除草,结果;第四个同学斩草除根,结果;

三学习10自然段,知道除草的最好方法

过渡:学生们的方法给杂草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杂草还是会生长的。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除掉杂草呢?哲学家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告诉了他的学生答案。

1、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2、交流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①师引说: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长满了谷子。

②从长满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板书:种上庄稼)

四精读11自然段,明白蕴涵的人生哲理

过渡:看着这一片无声的庄稼,学生明白了什么?

1、自读最后一段,寻找答案。

2、指名回答,齐读。

(出示: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3、自由读这段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交流杂草的不同含义。

5、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哪些?(懒惰自私懦弱欺骗凶残*诈虚伪贪婪)

6、如何铲除这些灵魂里的杂草?(板书: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7、要铲除灵魂里的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对于这么多的杂草,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驱除这些杂草?(学生交流)

五三读哲理,总结升华,记住人还要有美德才完美

过渡:用美德净化心灵,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底地失去生存空间。同学们,我们只要从小在幼小的心灵种下真的种子,就一定能开出美的花朵,结出善的果实。哲学家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因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1、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为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2、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3、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并努力践行的人生哲理。那就是(齐读)

六交流名言,丰富积累,提高认识

1、教师推荐:

①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②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③诚实的失败比卑鄙的胜利好。

2、收集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板书: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上篇教案中,我在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在最后一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学生听了这个问题有什么反应?学生说惊鄂,我就让学生说说近义词来理解这个词并指导朗读,然后我用学生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呢?这个问题来

带入下面的教学。上完了课,我觉得不是很理想,因为这部分内容被我人为地支解得粉碎,使得原本相互联系的课文内容变得像散了的骨架。学生也就这样在我细致繁琐的分析下如蚕食桑叶般按部就班地咀嚼着课文,体现不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性、上下文的连贯性,连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也没有付诸实施。

为使学生能自我阅读体会,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好:设计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哲学家的问题简单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1、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因为他们觉得很惊愕。2、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因为他们非常自信、肯定地说出了好几种方法。(顺势将朗读训练也指导了。)这样,用一个问题统领整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连贯性,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