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韩麦尔先生情感变化的揣摩,能领会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继续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品析人物形象方法。

教学过程一、梳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情感变化,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引入: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多么崇高、多么热爱母语的韩麦尔先生啊,对于法语,这句话倾注了他几乎毕生的爱与热情,但是现在要终结自己热爱的法语课,他此刻是如此的沉重而难过。

请阅读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语言、外貌、神态),走进这颗赤诚的心。

屏显:勾画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试着写写句中的他当时当地的心理、情感。

生勾画批注交流:外貌:“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了……小黑丝帽”庄重、很珍惜最后一节课,纪念最后一节课;悲痛中仍旧要保持上法语课的形象。

语言:(1)“我的孩子们……”全部是“。

”感情激动,为何不用感叹号?最后一节课为何不谈爱国,只是普通的母语教学?因为他现在是温和的、强装镇定的,他想力争上好最后一堂课。

(2)第18段韩麦尔先生正在自我批评和自责。

思考:这里明明是在对小弗朗士的不能回答做点评,怎么出现了这么两大段?反映韩麦尔先生此时的什么心理状况?搭桥:加入提示性语言如何?试读一读加入提示性语言。

如:他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韩麦尔先生接着说:“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他转向小弗朗士说:“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点评:由眼前的小弗朗士的行为想到了许多,这里不用提示性语言,全部是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表明此刻他的情绪已经由之前的强装镇定变得慢慢无法控制,亡国的悲痛终于向他深深袭来,但是却不能呼天抢地,痛哭一场,于是他只好自顾自话,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这一切最终让他语无伦次,这是何等的不能言说的痛啊!!动作:(1)第22段:“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搭桥:原本应为:“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这里为何用“坐在椅子里”表明此刻的他已经是极度的颓丧、无力、绝望、哀伤。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_教案教学设计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_教案教学设计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课文理解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

4、领会哲学家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读课文,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去听一位哲学家的课。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给他的一群学生上的最后一课里,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想来一定是不同寻常的。

这篇课文才700多字,只有三个生字,相信经过大家的认真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由练习朗读,大约在5分钟左右。

)2、请同学提出生字,并自行认读理解,但要告诉大家自学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学愕——惊愕铲——铲子3、还有哪些生词需要共同讨论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斩草除根旷野归结自学生字的方法:查生词中不理解的那个字,比如“惊愕”一词就查“愕”;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

如“斩草除根”“旷野”;请教老师、同学,如“哲学家”。

5、检查朗读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教师要提醒同学朗读时注意体会声音的强弱顿挫,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每个同学读完某一部分,都要说说有关小节的主要内容。

6、请学生上黑板上书写上述生词,请大家评说字型是否美观,以及改进书写的意见。

7、练习临写生词。

二、精读课文,体会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艺术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边读边想,你从这个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历”和“拜访”的十年经历(3)作者说他们“个个满腹经纶”,你觉得他们将是怎样的?2、精读第二——九自然段。

(1)在读课文之前,请你结合课题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问题?请自由提问,并找到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2)从大家的提问中删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并且哲学家都说他们是“饱学之士”了,哲学家还要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结合课文,说说,哲学家心里的“杂草”和学生心里的“杂草”有什么不同?结合生活,想想,学生和哲学家的回答的回答对还是错?区别?请你对哲学家上“最后一课”的地点和内容、方法和艺术谈谈看法。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课》。

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大家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体裁吗?对,小说。

那么小说的三要素有哪些呢?谁来回答一下?上节课我们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要素做了划分和梳理,在梳理文章线索时,老师曾留下了一个问题,小弗朗士在上课前和上课中的思想感情并不一致,他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小说的人物分析来寻找答案。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小说中描写小弗朗士的句子,分析小弗朗士上课前、上课中的形象,有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好,看同学们的反映,相信你们已经讨论出结果。

各小组汇报一下,上课前的几段文字中对小弗朗士是怎样的形象?各小组汇报的很好,你们抓住了文中“我想就别上学了……”“这些景象比分词的用法有趣多了……”“我想他在开我玩笑……”这样的句子,从小弗朗士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中我们概括出了他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性格特点。

那么他在最后一课上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找出最后一课上描写他的句子,并具体分析?第一组,你们来说一下。

找的很准确“心里万分难过”。

在下一段还有一句也可以很直接的表达小弗朗士的心情,能找到吗?“我多么懊悔”,难过和懊悔,是小弗朗士情感转变的基调。

他懊悔什么?又为了哪些事情难过呢?第七组,出个代表,说说。

概括的非常好,对逃学,没认真学习的后悔,对那些侵略者的态度也转变为厌恶,对老师的也是理解和不舍的。

到这里小弗朗士的思想情感彻底的发生了变化,从上课前的贪玩、天真不爱学习到难过懊悔、不舍理解。

小弗朗士在上课前和课堂上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转变呢?同学们很聪明,直接影响小弗朗士的是韩麦尔先生。

那么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魅力影响小弗朗士呢?请同学们接着讨论,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并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分组讨论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各小组继续汇报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中,能看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小组分析的很透彻,有小组抓住了喊麦尔先生的外貌,他衣着的反常证明了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指 导 教 学 书总第 课时 主备: 审核: 复审: 时间: 月 日课题7.最后一课(都德) 第 2 课时 1、通过体验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的情感爆发来感知小说的主题。

2、感悟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以小见大”的巧妙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感悟作品揭示的爱国思想。

1、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4、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黑板、课堂教学激励表、信息沟通牌教 学 过 程第二课时一、互阅作业复习上节课内容.二、感情调节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情节,初步感受了这最后一课与往常情形的不一样,为何有这种不一样?小弗朗士看到这些情形,正在诧异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柔和而又严肃地道出了原因:(幻灯片)“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段话是小弗朗士思想的转折点。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三、自学互帮(内容与方法)自学提示(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学提示一:细腻感受——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

【自学指导】圈画富含感情的关键标点、词语、句子并批注。

【流程】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明确【知者加速】《同步练习册》P17疑难初探1、人物形象互帮释疑明确: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六年级教案下载《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2

六年级教案下载《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2

六年级教案下载《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正确理解两个杂草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正确理解两个杂草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哲学家提问的问题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弄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理解拜访、满腹经纶。

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2、小组讨论:学生们是如何回答的?方法可行吗?教师适当引导。

3、分角色朗读、
4、找出5-8自然段中说明顺序的词语。

5、仿照文中对话写一段话,教师适当点评。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质疑。

2、出示课后练习4,思考:两个杂草有什么不同?教师适时引导。

四、总结。

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弟子们认为除草的办法有:、、、。

2、哲学家的办法是。

3、灵魂里的杂草是指,除去这种杂草的方法是。

板书设计: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杂草
教学反思:。

7《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7、《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2、教材分析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母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3、中招考点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综合河南中招试题来看必考考点: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寻找小说线索。

高频考点:语段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章主旨。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小说这一体裁了解不多,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停留在浪漫感知阶段,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赏析还比较浅层次。

二、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能说出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格式。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的语句,能说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通过练习归纳本课主旨,能总结出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和答题格式。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A组织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B组织思考: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A通过出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找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旁边做批注,B班内组织发言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篇一: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篇二:最后一课优秀教案】《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2、初步了解阅读小说从情节入手的方法。

3、能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能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4其思想性格。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2.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租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学法与教法: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完成积累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不论古今中外,所有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的。

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检查预习1、检查词的音形义2、明确学习目标3、在预习中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4、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小说家,生于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被迫辍学谋生,一生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一个剧本,以短篇小说集《磨坊书札》,长篇小说《小东西》赢得声誉。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7、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自学过程及指导: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说《最后一课》。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投影):1、进一步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积极思考、用心体会,一定能胜利达标。

二、自学指导(出示投影):自由阅读7—23小节,认真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

八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三、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四、检查,交流若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

关于二:1、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打开监狱的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

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着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

2、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表现孩子们习字的专心,由此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3、这几句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郎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

这三句话,要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话全班齐读,二、三两句话指名学生朗读。

关于三:1、身为法语教师的韩麦尔先生,即将被迫永远离开课堂,离开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这该是多么的痛苦啊!于是小弗郎士情不自禁地把韩麦尔先生说成是“可怜的人”。

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这样的热爱自己的祖国语言,想把自己的知识全部教给孩子们,今后却不能够了。

3、韩麦尔先生虽然对这服务、生活了40年的校园、家园无限依恋和热爱,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啊!4、因为小弗郎士没有学好祖国的语言——法语,而且今后再也没有机会了,同时也为转入下面的自责作了铺垫。

五、自学指导(出示投影):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到四人一组,认真完成探究练习四。

(最后一课)学案第二课时

(最后一课)学案第二课时
选择性部分
问题存疑
★爱国主义情感是最崇高最神圣的感情,古今仁人志士都具有这种感情。他们这样说: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文天祥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那么,你也抒发一下这份爱国主义情感吧!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学生姓名
课题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时间
基础性部分
问题存疑
★通读课文,韩麦尔先生之情态跃然于纸上,你能通过文中对他的服饰、动作、外貌的相关描写,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老师相信你能行。
★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显,使文章生动形象。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借助修辞表达了什么深刻含义呢?

《最后一课》第2课时

《最后一课》第2课时
最后一课
都德
1.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 细节等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 作方法; 2.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得语 言、动作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
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文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树立爱国主义观念。
1.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里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课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
老师
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
穿的漂亮礼服。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
遭老师的责骂。
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 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 表明了什么。 用对比手法,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 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 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所以禁 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 民学法语了?我们中国出现过这种情况吗? 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
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
2、韩麦尔先生 ④动作:“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 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 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 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
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总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
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 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 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近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从整体上把握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了一群人在一节小小的法语课上,与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的悲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美文。

有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它的美好。

面对即将失去的国土,每一个阿尔萨斯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民族的敬意。

小弗朗士,一个平凡的学生,他的变化让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法语老师,他的爱国情尤为感人。

二、回忆小弗郎士的形象——概括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贪玩、不懂事、不爱学习、怕老师的孩子。

2.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爱法语、同情并敬爱老师、爱国家的孩子。

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怎样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三、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标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并分析该人物。

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站在小弗郎士的角度来叙写的,那么我们现在随着小弗郎士一起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聆听老师的教诲,当我们走进教室,发现今天老师和平时不一样,哪儿不一样?1、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挺精致的大领结,戴着刺绣的黑稠大礼帽”?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板书:庄重)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⑴同学不努力。

⑵家长不关心。

⑶教师不尽责。

3、“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自己的?”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把工作与爱国联系起来。

(板书:勇于自我批评)一堂法语课在老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中结束了,我们知道对于语言,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写,所以韩麦尔先生接下来开始上习字课,孩子们的笔在纸上飞扬,老师在干什么?4、“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一个“瞪”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家园的恋恋深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难,富有悬念。

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点: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明理导行。

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注重积累1、师: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10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

这位哲学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学生求得了真知,这让老师想到了两句话,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齐读两句名言,说说句意。

3、师:就在这些学生满载而归时,哲学家却把他们带到了长满杂草的旷野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读题)二精读2-9自然段,学习“最后一课”1、自读课文 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里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主要的?用笔画出来。

(板书:根除旷野里的杂草)2、听到哲学家的提问,他的学生有什么时候反应?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愕(换词训练)他们惊愕什么?(一个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在最后一课竟问了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4、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指名回答,①用铲子除②用火烧③撒石灰④斩草除根)(① 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② 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③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④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精细教案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精细教案
B、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本体是“字帖”,喻体是“小国旗”,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字帖,是要让学生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领土,决不容敌人侵占。”可见老师用心良苦。小弗郎士有如此的感受,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意图,爱国感情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表示他对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3、试举一例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去作用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教室里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
水寨中学集体备课精细教案
课题
最后一课
课型
讲读
主备人
李红梅
参备人
马凯正 马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作者及部分字词读音
能力
1、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朗士心理描写及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
文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
学法
本课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线索,梳理清楚情节结构,品味文章在描写方法、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材简析: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哲理性文章,记叙了一位哲学家以如何根除旷野里的杂草为话题给学生上最后一课,揭示了只有用美德才能净化人们心灵的哲理。

文章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难,富有悬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学重点:
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哲理,明理导行。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注重积累
1、师: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

10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

这位哲学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学生求得了真知,这让老师想到了两句话,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齐读两句名言,说说句意。

3、师:就在这些学生满载而归时,哲学家却把他们带到了长满杂草的旷野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读题)二精读2-9自然段,学习最后一课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边读边想: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里提出了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主要的?用笔画出来。

(板书: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2、听到哲学家的提问,他的学生有什么时候反应?
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愕(换词训练)他们惊愕什么?(一个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在最后一课竟问了个这么简单的问题。


4、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指名回答,①用铲子除②用火烧③撒石灰④斩草除根)
(①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②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③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④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5、直接读读这些学生的话,猜猜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自信、肯定的语气)
6、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7、思考议论学生除草的结果。

(师:学生们是这样的自信,在每个同学的心里,杂草是很容易除掉的。

如果你是哲学家的学生,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除杂草,结果会怎样?)
(出示:于是哲学家的学生们就在这一年中,用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他们实践着、观察着、思考着一个同学他用铲子除草,结果;另一个同学用火烧杂草,结果;第三个同学撒石灰除草,结果;第四个同学斩草除根,结果;
三学习10自然段,知道除草的最好方法
过渡:学生们的方法给杂草留下了生存的空间,杂草还是会生长的。

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除掉杂草呢?哲学家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告诉了他的学生答案。

1、齐读第10自然段,思考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2、交流哲学家的除草方法。

①师引说: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长满了谷子。

②从长满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板书:种上庄稼)
四精读11自然段,明白蕴涵的人生哲理
过渡:看着这一片无声的庄稼,学生明白了什么?
1、自读最后一段,寻找答案。

2、指名回答,齐读。

(出示: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占据它。


3、自由读这段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交流杂草的不同含义。

5、灵魂里的杂草,具体指哪些?(懒惰自私懦弱欺骗凶残*诈虚伪贪婪)
6、如何铲除这些灵魂里的杂草?(板书: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7、要铲除灵魂里的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

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对于这么多的杂草,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驱除这些杂草?(学生交流)
五三读哲理,总结升华,记住人还要有美德才完美
过渡:用美德净化心灵,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底地失去生存空间。

同学们,我们只要从小在幼小的心灵种下真的种子,就一定能开出美的花朵,结出善的果实。

哲学家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因为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
1、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为学生上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齐读)
2、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齐读)
3、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并努力践行的人生哲理。

那就是(齐读)
六交流名言,丰富积累,提高认识
1、教师推荐:
①与其修饰面容,不如修正心胸。

②心中无邪念,行为必端正。

③诚实的失败比卑鄙的胜利好。

2、收集关道德修养的名言。

板书:
1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教后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上篇教案中,我在处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哲学家在最后一课上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学生听了这个问题有什么反应?学生说惊鄂,我就让学生说说近义词来理解这个词并指导朗读,然后我用学生们想出了哪些方法来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的呢?这个问题来
带入下面的教学。

上完了课,我觉得不是很理想,因为这部分内容被我人为地支解得粉碎,使得原本相互联系的课文内容变得像散了的骨架。

学生也就这样在我细致繁琐的分析下如蚕食桑叶般按部就班地咀嚼着课文,体现不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性、上下文的连贯性,连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践也没有付诸实施。

为使学生能自我阅读体会,从整体上理解教材,我觉得这样设计更好:设计这样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哲学家的问题简单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出:1、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因为他们觉得很惊愕。

2、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因为他们非常自信、肯定地说出了好几种方法。

(顺势将朗读训练也指导了。

)这样,用一个问题统领整部分的内容,既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连贯性,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