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论文

从父子冲突看同理心的缺失

摘要:如何处理父亲与儿子、传统与自我的关系,始终是人们所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在海明威的文学生涯中,他把传统,道德、及其生命本体的存在悉数放在父与子的冲突中加以表现。本文以《父与子》为例,运用家庭情感交流方式的原型一同理心,揭示父子冲突的真实状态,分析产生父子疏离现象的根源。

关键词:海明威;父子冲突;同理心

引言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共情,神人,通情达理”,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同理心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把自己的共情传达到对方,让对方感到被接纳被理解。

同理心也是人类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同理心也可以说是人类接触的一个基本模式。Mayeroff(1971)认为这种接触的模式的本质就是关怀,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目标及方向。同理心更是家庭情感交流方式的原型,尤其是父子之间,如果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特定情感一直未能做同理心的回应,那么对其情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儿子会渐渐逃避表达甚至不去感受这些情绪,终而其他的情感也会萎缩消失,最终导致父子问的不调和以及矛盾情感的冲突。

在西方文学中“父子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人性的根本问题之一,父子冲突几乎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海明威是其中典型性的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印第安帐篷》、《三声枪响》、《医生夫妇》以及《两代父子》等都反映了这一主题。《两代父子》描写了更具普遍性和恒常性的父子矛盾。文章以此文本为例,运用家庭情感交流方式的原型——同理心,揭示父子冲突的真实状态,分析产生父子疏离现象的根源。

1.同理心的缺失

在《两代父子》中,尼克对待性方面前后不一致的言语和行为被理解为是对父亲所坚持的观点的抵制和认同。如同尼克在森林中要干掉妹妹的假想情人一般,他也举起枪瞄准了自己的父亲。由于尼克的父亲以传统的观念和自身的感受来作判断,习惯以自身预设或假设的既定标准来要求尼克,不希望儿子过早接触性行为,用荒谬甚至是恐吓的说辞来传授性知识,未能接纳儿子的立场和看法,这样父子的沟通必然受阻。当儿子对性知识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受到伤害时,它只是被阻止了,但并没有消失。它通常以原始的形式保留在他的身上,这种原始的形式解释了为什么只能是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父亲的不同理神人导致了尼克的失望、沮丧,甚至对父性权威的蔑视。

同理心既是家庭感情交流方式的原型,总是深藏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尼克的恋父情结不能接受父亲对性的无能,鉴于父子同理心的缺失,尼克不能理解父亲的行为,逼迫他要杀掉自己的父亲。他朝父亲举起枪是出于“父亲对自己假模假样,装腔作势的男子汉气概的

失落”。随后无意识的同理心原型使其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表明尼克对父亲的真正态度:一方面他希望去热爱并且原谅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却十分憎恨并且想要摧毁父亲。这自相矛盾的态度在小说的开篇处便有所揭示。作者写道,“尼克现在对父亲的一生不知从何下笔,也不知如何下笔,虽然之后……”然后“他拼命的写,如同写完就能完全摆脱他一样。他已经摆脱不少了。但是还差很多很多”。

同理心的激发不但需要在尼克心理单方面的生起,同时更重要的是互动关系中,在每个人内心成熟起来。父亲一尼克的关系,母亲一尼克的关系,父亲—母亲的关系,三种关系的互动在同理模型中都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可以把同理心的意义作为这一文本的核心叙事。

究竟尼克的写作要摆脱什么,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他的母亲。在父亲、母亲、儿子的关系互动中,尼克,或者说是海明威在前十部小说里将母亲对父亲的迫害描写得淋漓尽致。因为母亲的不同理神入导致了父亲的懦弱和无能。母亲虚伪和沉闷的性格,父母之间的长期缺乏调和,对尼克的情感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母亲对父亲的特定情感一直未能做同理心的回应,父亲渐渐逃避与母亲的情感交流,终而导致其他情感无法得到宣泄和纠正。这已然是对父亲和自己健康的一大威胁。不同理共情的夫妻关系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却使得尼克对母亲这一角色缺失感到理所当然。因此,他写道:“在这个家里只有一个人的气味能让他感到舒心,那就是他的小妹妹。其他的人他一律避免与其接触”。他的母亲也是这“其他人”之中的一员。母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尼克失去了被激发和培养共情能力的部分土壤,导致了尼克与儿子

之间交流障碍的延续,从而再次引起第二代父子间的共情障碍而引发冲突。

尽管尼克可以不去回忆自己的母亲,但对父亲的记忆却无法从他脑中抹去。尼克也许根本就无法把父亲原原本本地描绘出来,虽然父亲是他一生的主题。他出现打猎途中,与每一个密歇根丛林的画面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出现在尼克每一次的性行为回忆里,出现在尼克儿子询问有关祖父的每一个问题里。当这个不知名的孩子问起尼克的童年和与印第安人一起打猎的经历,尼克的反应是有趣的,他犹豫了一下,想起自己父亲在和他沟通时存在的障碍。他开始支支吾吾,后来却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我不知道。’尼克语塞了……‘我和比尔及他的妹妹朱迪一起。我们曾经整个夏日每一天都在一起”’。但是尼克的儿子想知道更多:

“告诉我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他们是Ojibways印第安人,”尼克说到。“他们人都很好。”

“他们都喜欢和什么待在一起?”

“这很难说,”尼克亚当斯说到。

同理心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具有同理能力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感受、体验、接纳他人的情绪情感过程,产生共情效应。我们透过尼克这空洞的回答,可以看出尼克的记忆既是模糊不清的,也不愿意将任何有用的信息与儿子共同感受。除了将父亲对打猎的热情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尼克对从父亲那继承的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共情神入的能力深感苦恼。父亲因无力和尼克

沟通而许下的祈祷(上帝啊,别再让我告诉小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了)成真了。这种潜意识的家庭情感交流的原型方式因没有在父子关系的互动中得到唤醒,少年时期对同理认知的缺失使得成年的尼克表现出了无力与儿子同理,因而无法产生共情效应。

《印第安帐篷》中有段描写是儿子直接问尼克有关祖父的事情,而在尼克的回忆里我们不难推断出亚当斯医生的自杀部分原因可能

是亚当斯夫人无法体认丈夫内心的胆小,缺乏男子气,更不能进入他的认知世界,了解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屈辱。Mayeroff(1971)认为“理解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认知他的情感方式。”而亚当斯夫妇问的共情缺失,相互不能进入对方的蕴涵着个人意义的世界,直接影响了尼克与儿子同理能力的苏醒和成熟。文章最后一段对话对理解祖孙三代互相不能理解不能苟同之间的循环是至关重要的,“沉默与隐忍,拒绝和冲突”因此得以永恒。下面的对话发生在尼克父亲的墓前:儿子的诉求

父亲的回应

咱们怎么从来也不到爷爷坟上去祷告祷告?咱们的家乡不在这一带。离这儿远着哪。

我想我总应该到爷爷坟上去祷告祷告。改天去吧。

以后咱们可别住得那么远才好,要不,将来我到不了你的坟上去祷告,那怎么行呢。那以后再瞧着办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