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
古代的姓氏制度
古代的姓氏制度(最新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二、古代姓氏制度的起源1.氏族社会时期的姓氏2.封建时期的姓氏三、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1.封建时期的等级划分2.姓氏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四、古代姓氏制度的影响1.对社会秩序的影响2.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五、结论篇1正文一、引言古代的姓氏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从氏族社会到封建时期,姓氏制度不仅体现了人们的血缘关系,还承载了社会等级、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
本文将从古代姓氏制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古代姓氏制度的起源(1)氏族社会时期的姓氏在远古的氏族社会时期,姓氏主要用于区分不同的血缘族群。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姓氏源于对祖先的尊称。
例如,黄帝、炎帝等,这些尊称逐渐演变成为部落的姓氏。
此外,还有一些姓氏来源于对地名、职业等的称呼,如姚、姜等。
(2)封建时期的姓氏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姓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区分等级、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封建时期的姓氏主要分为两大类:贵族姓氏和平民姓氏。
贵族姓氏通常由天子或诸侯赐予,代表着尊贵的社会地位。
平民姓氏则通常以职业、地名等为来源,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三、古代姓氏制度的演变(1)封建时期的等级划分在封建社会,姓氏被赋予了严格的等级意义。
贵族姓氏代表着尊贵的血统,非贵族姓氏则代表着平民或奴隶。
这种等级划分不仅体现在姓氏上,还体现在封地、官职、婚姻等方面。
(2)姓氏与社会地位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姓氏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一个人的姓氏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贵族子弟通常享有优越的教育和升迁机会,而非贵族子弟则很难跻身社会上层。
四、古代姓氏制度的影响(1)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古代姓氏制度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同时,姓氏制度也对人们的血缘关系、婚姻选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姓氏制度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
历史上知名的门阀大族:盘点古代十大门阀世族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
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
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典故“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
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
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是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世族制度,即以世族为中心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阶层制度,由世族集团统治并垄断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力量。
门阀制度的形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这个时期的朝廷执掌的政权非常频繁地更迭,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而世族则通过建立门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家族利益。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世族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建立了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家族内的世族组织。
世族由一个家族的成员组成,通常由家族的祖先或创始人所创建。
世族内部会制定一系列的家族规则和传承制度,包括继承权、族规族约以及家族成员的选拔机制等。
这种组织结构下,世族成员相互支持,保持着共同利益和目标,形成了一个团队的力量。
第二个层面是世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通过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利益。
世族之间会建立互助会、家族联盟等组织,通过互助、扶持、合作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集体力量,同时也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家族势力,争夺更多的资源。
门阀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世族集团在政治上成为了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通过世族之间的联姻、亲属关系和地域控制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家族的政治扩张。
另一方面,世族集团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源,构成了社会的经济中坚力量,从而使得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受到了世族集团的影响。
此外,门阀制度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门阀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控制力越来越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的问题,世族集团通过门阀制度来获取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出现权钱交易、官员贪污等不正之风。
古代家族族谱
古代家族族谱一、族谱的概述古代家族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世系、血统来源、家族成员的姓名、时间等信息的书籍。
这些家族成员可能是同一血统延续下来的子孙后代,也有可能是异姓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家族团体。
族谱充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组织,也是古代家族宗法制度的产物。
二、族谱的起源古代家族族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人们还处于原始社会,生活方式以狩猎为主,部落分散居住,社会组织还比较简单。
由于当时的人口众多,人们必须要有一种记载自己和家族成员的方法,于是族谱应运而生。
最初的族谱是用树木皮或兽皮作为载体,用一根根细绳绕在树枝上记录家族成员的姓名和血统,这些树枝被称之为族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树木皮、兽皮等载体并不牢固,容易受潮长虫,因此族谱的载体也在不断改变,从树枝转变为竹简、纸张、绢帛等材料。
到了封建社会时期,族谱逐渐规范化,成为了一种具有严密体例的书籍,被保存,传承至今。
三、族谱的编撰古代家族族谱的编撰是一个严肃、细致的过程。
首先,族谱的编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对家族的历史传承和血统来源有深刻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族谱的编者都是家族中具有崇高声望和学识渊博的长者或贤者。
其次,族谱的编撰需要广泛收集各种史料,包括家谱、族谱、世系表、墓志铭、碑铭等,对这些史料进行仔细考证,排除虚假、错误的信息,保证族谱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族谱的编撰需要严格执行家规家训,遵循严谨的撰写规范,确保族谱文辞简练、内容完备、层次分明。
在族谱的编撰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多次修改和校对,保证族谱的准确性,不遗漏任何细节和前人的贡献。
四、族谱的作用古代家族族谱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家族成员的身份证明,也是血统来源的载体,更是宗法制度的重要支撑和传统习俗的依据。
首先,族谱是家族成员身份的重要证明。
在古代社会,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族谱可以清楚地反映一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从而方便他的子孙后代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源和地位。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
1.政治特权 东汉选官制度:察举和征辟。 苏绍兴所著《两晋南朝的士族》称:“总括 士族之形成,不外三途:其一,凭借政治势力; 其二,凭借学业世传;其三,凭借经济力量。 而考两晋南北朝之士族,多由首两途致显, 更需经学文章、道德品行维持地位于不 坠。”
曹操求才三令:曹操三令,大旨以为有德者未必 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这 是明白宣示儒家豪族自来遵奉的金科玉律,并赖 以安身立命的根据,汉征辟制度的标准儒教已经 完全破产,不可依据。……如果深入一步,联系曹 操的阶级出身来考察,就可知道曹操出身阉宦家 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经典教义中不能占有政治 上的地位,若不对此不两立的儒家教义摧陷廓清, 则本身无以立足,更无以与儒家豪族人物如袁绍 之辈相竞争。从摧陷廓清儒家豪族的金科玉律来 说,此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 (马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 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官品第一第二佃客 无过四十户,第三品三十五户,第四品三十户, 第五品二十五户,第六品二十户,第七品十五 户,第八品十户,第九品五户;其佃谷,皆与大 家量分。其典计,官品第一第二置三人,第三 第四置二人,第五第六……一人;皆通在佃客 数中。官品第六已上并得衣食客三人,第七 第八二人,第九品……一人。客皆注家籍。 (《隋书·食货志》述东晋品官荫客制)
九品中正制的恶果 一是各级中正在品评人物时愈来愈注重荐 举对象的出身家世,因此,九品官人法便由 起初的“以才品人”,“论人才优劣”,逐 渐蜕变为“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驾”,“遂 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贵”。造成了 “岁月迁伪,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 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故据上品者,非 公侯之子孙,则当途之昆弟”;“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顶级的士族门阀
中国历史上顶级的士族门阀士族门阀开始于东汉,由于汉光武帝刘秀对于开国功臣的优待,使得这些家族势力逐渐增强,又通过相互联姻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士族门阀。
东汉末年,恰逢乱世,门阀势力开始借机壮大,到了两晋隋唐时期,门阀势力达到了顶峰。
但同时由于隋唐对门阀势力的逐渐打压,取消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使着门阀势力逐渐衰弱,但是在其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仍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我下面就来列举一下,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都能称的上顶级的一些门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起门阀,王谢两姓无疑是最让人熟知的。
一、琅邪王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兴盛开始于西汉昭宣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其后子孙历代仕官,到西汉中后期连续数代担任重要官职,逐渐进入士族阶级。
到魏晋时期,家族实力达到顶峰,东晋时王导和王敦两兄弟因有扶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功劳,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整个魏晋时期,王氏一门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显赫无比。
但是随着东晋灭亡,五代更替,王氏实力虽在,但政治权利受到影响,到侯景之乱时,更是实力大损,至此彻底衰弱。
包括琅琊王氏应该都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是后来声望被琅琊王氏盖过。
在永嘉之乱主要嫡系也大多南渡,并在五代时期因为站错队,南方的太原王氏损失惨重。
但是太原王氏其中一支王慧龙逃到了北魏,因为妻子是清河崔氏,利用这层关系,逐渐和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乃至北魏皇族联姻。
直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太原王氏这一支已经经历三代,逐渐恢复了实力,在当时门阀排序中重新回到了第一序列,甚至还在陇西李姓之上。
到了唐朝建立后,太原王氏被评为“五姓七望”之一,说明在唐代太原王氏仍然是最顶级的门阀之一。
王氏名人:王允、王粲、王祥(24孝之卧冰求鲤)、王戎(竹林七贤)、王濬、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王俭、王坦之、王勃、王维、王忠嗣等。
二、陈郡谢氏陈郡谢氏其实鼎盛时间并不长,但是因为曾和琅琊王氏并称,顶峰期对中国历史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还是把其列出来。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
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在那个时代,门阀世族与普通的“寒门”百姓之间,不通婚,不共席,甚至不穿同样的衣服。
在这种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下,不同的姓氏之间显示出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
依影响、势力的大小,分成“四海大性”、“州姓”、“郡姓”、“县性”等不同等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不分南北,种不分胡汉,豪门大性都显示出社会骄子的傲气和霸气。
西晋东迁,中原地区的王、谢、袁、萧等豪门世族随司马政权逃离故土,仍不失显贵气度,始终是东晋及南朝政权的主要支柱。
世代定居江东的朱、张、顾、陆四大“吴姓”豪门,尽管依旧钟鸣鼎食,但与王、谢、袁、萧相比,总觉矮人一头。
与此同时,在北方,划分姓氏等级,排列门阀位序,也闹得沸沸扬扬。
山东(华山、太行山以东)地区的王、崔、卢、李、郑;关中(函谷关以西)地区的韦、裴、柳、薛、杨、杜;代北(代郡,今山西北部、内蒙一带)地区的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姓,都享有权高的名望地位。
北魏孝文帝更于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明确规定鲜卑族的姓氏等第,格穆、陆、贺、刘、楼、于、稿、尉列为第一等土族。
对汉族,计划列出四姓为第一等。
陇西李氏闻讯,派人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极力想挤进这无上荣耀的行列,结果却大失所望,被范阳卢性、清河崔姓、荥阳郑性、太原王姓捡占了先机,而且还落下个“驰李”的笑柄。
一等以外的其他汉姓,则依“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确立顺序,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待、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外郎为“丁性”。
到了唐代,门阀制度衰落,魏晋之时显赫至极的不少豪门大族,已如明日黄花,风光不再。
前文所引刘禹铝的(乌衣巷》一诗,便是生动写照。
但是,以姓氏论贵贱的风气,依然盛行。
第10章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
第10章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指的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等级体系,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由于论科世袭而形成一种家族统治阶层的制度。
门阀制度具有明显的社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中国古代的门阀制度起源于商代的贵族社会。
古代中国人重视家族的纽带与传承,门阀制度从这个角度上讲,有助于维系家族的家族地位,家族资产和家族名声的传承。
门阀制度分为两个环节:门,即进入家族的贵族成员;阀,负责维持家族秩序、管理家族财产的家族长老。
门阀制度在封建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家族封建的统治制度,家族成员享有特殊的特权和优待。
门阀制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门阀制度有助于保障家族利益。
家族成员可以共同利益,互相支持,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了外来干扰,更好地维护了家族的权益。
其次,门阀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家族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和纽带使得整个社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减少社会动荡风险。
再次,门阀制度能够保障政治权力的传承。
家族成员通常都是高级贵族,享有特权和荣誉,他们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能够通过门阀制度将权力代代相传,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
最后,门阀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门阀制度使得家族成员可以集中研究和经营家族的事务和财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门阀制度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
首先,门阀制度剥夺了个人的社会自由和选择权。
作为家族成员,每个人的言行行为都要受到严格的约束和监管,无法自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门阀制度助长了权贵思想和贵族特权意识。
家族成员经常享受特权和优待,导致他们对底层人民的不关心和冷漠,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再次,门阀制度矫枉过正,不在乎个人才能和能力,只以家族血统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这有悖人才的选拔和利用原则,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最后,门阀制度也阻碍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门阀制度将权力的传承限制在家族内部,家族成员通过亲属关系和传统的血统来继承权力,而不是通过竞争和选拔来实现权力的合理传承。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之后的中国的门阀制度
魏晋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门阀制最为兴盛和发达的时期。
门
阀制度是指特定的家族宗族,通过世代传承而形成的固定的社会等级
和阶层,其成员担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导职务,通常形成一种封
闭的社会结构。
门阀制度在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汉晋时期的宗室贵族掌控权力。
汉朝末年,随着宗室贵族的
势力日益壮大,王室逐渐失去了政权的掌控力。
这种情况在三国时期
和西晋时期更加明显,宗室贵族成为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主导力量。
2. 门阀重臣的兴起。
随着王朝逐渐衰落,门阀重臣开始兴起,
门阀制度也开始更加完善。
这些门阀家族,通常以参与历朝政治、法律、军事等事务并获得世卿、郎中等品级官职为代表标志。
他们与王
族贵族一同组成了当时执政的主要力量。
3. 士族的兴起。
在唐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大量的平
民士族开始通过科举和军功加官晋爵等方式逐渐跻身于权力中心,而
非继承官爵。
这种趋势为唐代官僚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动力。
士族
成为政治的主要力量,同时也引发了土地等经济资源财产的大批量流
通和转移的时期。
总之,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推动了中国
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但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阶级
分化、社会不稳定以及官员贪污、等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
障碍。
“王谢袁萧”“七宗五姓”,细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那些门阀贵族
“王谢袁萧”“七宗五姓”,细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那些门阀贵族自西汉以来,由于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以至于很多地方豪强门生故吏遍天下,而到东汉后期更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再加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导致权力被豪门大族所垄断,一度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这种现象一直到唐代科举制度大规模推行才得以改善。
因此,古代的门阀贵族基本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南朝: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门阀制度的巅峰时期,例如我们常说的“王与马共天下”,其中“马”便是指东晋皇室司马氏,而“王”指的便是琅琊王氏,由此可见当时门阀贵族的巨大影响力,这一时期的门阀贵族众多,其中尤以“王谢袁萧”四家最为耀眼。
书圣王羲之1、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俭等。
琅琊王氏出自于琅琊郡临沂,奠基者乃是西汉宣宗时期的博士谏大夫王吉,其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其孙王崇更是官至大司马,王氏一族自此绵延传承。
西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也随之南渡,其中王导、王敦因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氏得以在南方迅速站稳脚跟并随之崛起,地位名望之高是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的,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灭亡之后,王氏虽然依旧是为豪门贵族,但已不复往日荣光,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推行,门阀贵族影响力逐渐削弱,但琅琊王氏还是出了王方庆、王睿、王玙、王抟四位宰相,直到唐末五代以后,琅琊王氏才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东晋名相谢安2、陈郡谢氏,代表人物: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等。
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起家于魏晋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而其真正崛起则源自于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谢安、谢玄因此战立下大功,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存在,合称“王谢”。
不过,随着南北朝时期的王朝频繁更迭,陈郡谢氏自南梁以后便开始衰弱,虽然到南陈时仍有子弟出任高官,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到隋朝统一天下之后,陈郡谢氏便彻底走向了没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故姓 族之 门不 与王侯 婚 者 ,不 以其 五 品 ( 常)不 和睦 ,闺门不 洁盛耶” 。可 见 仲长统 虽反 对选 士论族 姓 ,却仍 赞
许姓族之 门风。这种 “ 姓族 ” ,王侯 愿 与通婚 ,而它竞加以拒绝 。 士族 制度 的政治基 础是 九 品 中正 制 ,自品官荫 户和 占田制 度这 些对 门 阀地 主至关 重要 的制 度推 行之 后 ,门 阀 势 力 巩 固并 掌握 了政 权 。
学 术 研 究
XUE s H U Y AN 羽 U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的门阀制 度
中牟县教师进修 学校
摘
朱松琴
要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是 中国历 史上最动 荡不安的时期 ,也是 门阀制度盛行 的时代 ,形成 了士族权利 和皇权 两股并行的力量。但 由于
士族 自身的腐朽 ,士族制度最终消亡。
之意 。 “ 伐 阅一 语 ,就是 蔑历 一语 的 变异” 。中 国中古 的门阀制度 ,整 体看 来 ,最主要 的特 征在 于按 门第 高 下选
东 晋 时 土族 制 度 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进入 鼎盛 阶段 。原 因是 东晋 王朝依 靠
南北 士族 的支 持才得 以存 在 。东晋 政 权是 司 马氏皇权 和 以王 、庾 、桓 、谢 诸大 姓为代 表 的北方 土族 以及 处于 非 主流地位 的江南吴姓土族 的联 合专政 , 这种 政 治 格局 一 直 延续 到 东 晋末 年 ,
日圣童 ” 。 ( ( 群书治要》 卷 四五引 《 昌
说得 更清 楚 ,王侯 子弟 “ 生 长于 骄 溢之 处 ……其行 比于 禽兽 也 。 ……
度 时代 ,形成 士族 权力 和皇 权两 股并 行 的力量 ,士族 的权力来 源于其 自身 , 皇帝 没有 绝对 的政 治权 利 ,士族 结成 群体 ,轮 流执 政 。从 历史 上 看 ,土族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门阀制度,又称宗族制度,是指以家族为单位组成一定的社会阶层。
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以下是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在远古时期,中国社会还未出现城市,而是以氏族为基础。
每个氏族
都有自己的土地和山林,族长作为领袖,管理着氏族内部事务。
不同氏族
之间相互竞争,有时甚至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家。
这时期的贵
族多是凭借世袭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形成的门阀。
他们控制了土地、财富
和民众,成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通过世袭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门阀制度逐渐式微。
然而,在某些地方,尤其是江南等地,门阀制度仍然存在。
这些门阀拥有丰富的
财富和强大的政治势力,可以通过世袭的方式将家族的权利传承下去。
清代是中国门阀制度发展的最后阶段。
清朝的官僚制度与门阀制度相
辅相成,官僚阶层中的不少人都来自于门阀。
清宫的后宫也形成了门阀制度,皇后和妃嫔们互相勾心斗角,抢夺权力。
在现代社会,门阀制度已经被逐渐淘汰。
中国的宪政、民主和法制建
设进程中,门阀制度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但是,一些地方的土地和财富依
然被某些家族所控制,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虽然它有着自身
的特点和优点,但也带来了世袭和不公平的弊端,同时也阻碍着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古代的姓氏制度
古代的姓氏制度
古代的姓氏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这是指在“氏”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家族组织单位,也是一种血缘关系的表示。
这种制度源于远古时代的部落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姓氏制度。
古代的姓氏制度基本上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姓氏通常取自其父系家族的姓氏。
这种制度中,通过姓氏,人们可以追溯自己的祖先、家族历史,并通过姓氏来表示彼此的血缘关系。
在古代中国,姓氏通常以少数几个字为单位,如“赵、钱、孙、李”,这些字称为百家姓。
这些百家姓在古代源于历史上的贵
族姓氏,逐渐被广大百姓所采用。
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姓氏的数量和形式会有所差异,但基本结构和原理并未改变。
古代姓氏制度在社会结构、婚姻、族谱、身份认同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古代社会稳定和维系家族传承的重要手段。
姓氏制度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在现代中国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东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得到了确立和鼎盛。
门阀制度是指由一些有特权的家族统治社会,形成一种封闭的社会结构,这些家族以门房为基础,通过婚姻联姻和族谱编撰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和社会地位。
下面从门阀制度的确立和鼎盛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门阀制度的确立。
东晋南北朝初期,随着政权的削弱和农民动乱的增多,世族家族逐渐崛起。
他们通过亲戚婚姻联姻、地方官职任命和族谱编撰等手段,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
这些家族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可以拖累和控制其他社会阶层,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门阀家族在政治上的鼎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门阀家族通过婚姻联姻和权谋统治朝政,他们通过主动提亲和婚配政策,利用亲家关系牵制和控制其他家族,从而在朝廷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族政治网络。
其次,门阀家族掌握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和管理权力,他们任命自己的亲属或臣子为地方官员,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家族势力范围。
再次,门阀家族还通过族谱编撰来明确家族的血统和地位,用祖先崇拜和家族荣耀的思想来巩固家族成员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门阀制度的鼎盛还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明显体现。
首先,在经济方面,门阀家族在土地、财产和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通过收租和奴隶劳动等方式获取巨额财富。
这些家族纷纷兴办学校、修建宗祠、赈济灾民,以显示自己的家族荣耀和实力。
其次,在文化方面,门阀家族注重家族教育和家族礼仪,在家族内部推行家族规范和家风家训,强调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以提高门阀家族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
总之,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
这种制度让一些特权家族统治社会,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社会结构,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门阀制度也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
氏族门阀制度
氏族门阀制度氏族门阀制度是一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制度。
它是指以家族为核心,通过世袭、封闭和排他性的方式维持着权力和财富的分配。
这个制度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传承家族荣誉和传统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的空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氏族门阀制度的核心是家族,家族成员通过血缘关系相互关联,并通过土地、财富和政治等资源的积累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这样的制度下,家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保持家族的协作和一致,才能保持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
门阀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世袭。
在家族中,权力、财富和特权通常是通过世袭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意味着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是固定的,没有机会通过个人的能力或努力取得上升的可能性。
这样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使得社会流动性变得困难,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氏族门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它在社会中起到了一种秩序维持的作用,使得社会稳定和和谐。
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助能够有效地解决许多问题,减少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同时,通过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的传承,氏族门阀制度也保留了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对于家族的成员来说,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氏族门阀制度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制度造成了社会流动性的缺失,限制了每个人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价值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打破这种封闭性的制度,追求更为开放、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结构。
其次,氏族门阀制度也容易滋生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当家族成员在掌握了大量资源和权力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私利和黑暗势力的漩涡,权力被滥用,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公正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追求成功和幸福。
门阀制度
兴起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门阀制度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 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 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 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没落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表现
士族自身的腐朽。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 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
感谢观看
繁荣
原因
表现
门阀制度士族制度的盛行,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东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 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 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 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
门阀
目录
02 繁荣
门阀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一、概述门阀士族制度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指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由共同的祖先、血缘关系和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
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起源与发展门阀士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商代和周代时期,贵族家庭就已经形成了门阀士族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越来越得到完善和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这种制度已经成为了统治阶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三、特点1. 以家族为单位:门阀士族制度以家族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缘关系。
2. 经济利益联系:门阀士族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系,在商业、贸易等方面互相支持和帮助。
3. 社会地位高:门阀士族在封建社会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统治阶层的主要成员,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4. 世袭制度:门阀士族的地位和财富是世袭的,子孙后代可以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富。
四、门阀士族制度的影响门阀士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家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群体。
其次,它促进了商业、贸易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
最后,它也加强了统治阶层对于社会的控制力量。
五、现代门阀士族制度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封建社会中那种明确而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仍然存在着类似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现象。
例如,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中,一些家族集团通过互相支持和利益交换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六、结语总之,门阀士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存在严格的门阀士族制度,但是它的影响仍然在某些领域中存在着。
门阀士族制度
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是指一种社会制度,主要指的是在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为维持其特权地位所建立的一系列世袭制度和特权制度。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门阀士族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成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于宋代,明清时继续发展。
门阀士族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士族制度的核心是“世袭”,即特权传承给下一代,确保其家族地位的延续。
通过官僚、地主、商业等不同途径,门阀士族成员能够获取丰厚的利益和特权。
他们的政治地位通常高于百姓,禁止平民入仕,称之为“族人”。
如曹魏时期的曹操,岳父女婿关系,或赫赫有名的龙的传人?门阀士族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社会流动性极低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维持稳定的一种手段。
门阀士族制度给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首先,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社会上下层阶级分明,社会流动性极低,扼杀了大部分人的晋升机会,造成社会不公平。
其次,门阀士族制度带来了腐败现象,他们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获取利益,在官府中形成了“贵族”的特权圈子。
这种特权圈子与普通居民的利益发生冲突,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然而,门阀士族制度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政治层面上,由于门阀士族拥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他们更容易掌握政权,从而高效地管理政务。
在经济层面上,门阀士族掌握优质资源和商机,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此外,在文化教育领域,门阀士族在家族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出很多杰出的文化人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而言之,门阀士族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有制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贵族阶层的特权地位,但也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腐败现象。
门阀士族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门阀制度是指一种强调家族世袭地位和权力的政治制度。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起逐渐形成并延续至20世纪初。
门阀制度最初的形成是由于社会的分化和统治者对政治权力的掌控。
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和贵族等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贵族阶层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权力体系,并把权力世袭化。
这种权力体制被称为门阀制度,只有出身贵族家庭的人才能够进入政治舞台,且只有这些家族的成员才能够继承政治权力。
门阀制度初期在诸侯国中最为明显,这些国家的君主和大臣都是由以太族出身的人来担任,形成了权力上的世袭。
随着时间的推移,门阀制度逐渐散布到其他的社会领域。
在秦汉时期,官员的世袭现象开始普遍出现。
官僚阶层开始形成自己的世族体系,家族成员代代相承地出任官职,不断巩固其政治地位。
这些官僚家族逐渐形成了门阀集团,通过统治职位的传承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门阀制度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上广泛应用,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有明显的影响。
明代的士人进入官界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但门阀制度使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并且项目也更容易通过,从而使得士人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世家世袭的趋势。
同样地,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富商和文人等社会精英也形成了门阀制度,通过世袭财产和家族势力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门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门阀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只有出身贵族家庭的人才能够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造成了社会的阶级壁垒和不公平现象。
其次,门阀制度导致了政治的腐败。
一些贵族家族通过世袭的政治权力来滥用职权和垄断资源,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最后,门阀制度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集中在少部分家族手中,社会上的创新和竞争力受到限制,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门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古代的门阀制度与姓氏族谱广西贺州董全吉《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为附庸。
盖千八百国。
”。
《史记》云:“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
门第势力兴起,有九品官人法的产生。
盛行魏晋南北朝盛行官修合谱,朝廷举才先察访其家谱,任用显赫人士为官,是谓世族。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血统延嗣论,贵族永远是贵族,老祖宗是何身份,尤为重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任用世族豪门,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
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
所谓“高门大姓”。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正因为古代谱牒不复存在,加上迁徙的频繁,宋朝之后,私家修谱,各姓氏修谱也都有了合理的修谱想象空间,如此每一个姓氏与支系都是名门望族了。
互相攀比,毕竟过去很多无法考究,族谱挤满了历代的有名人物。
谁也无法说不再门当户对。
1、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谱牒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1门阀制度加速谱牒盛行殷商时期,已有刻在金属武器上的家族世系,谱牒则形成于西周。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存在的官修谱牒和私修家谱并重局面,到了宋代呈现了官修公谱废绝和私修家谱兴盛的趋势。
是农民起义反抗压榨,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制度遂大行其道制度的打击。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
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
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
选拔官吏管只要翻出族谱,出身名门,就有得大官做。
士大夫于无意中保守此制,以地方绅士,而操朝廷用人之权,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
士、庶这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
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
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出现的品官人制度,肇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由尚书陈群首倡。
至曹芳时,司马懿当权,任用世族豪门,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高位显职,虽无世袭之制,亦尽皆为世族子弟所得。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
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道出了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
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
因而,谱牒与门阀制度而倍受后人诟病。
1.2唐朝郡望日盛,姓族等级明显郡望始于魏晋门阀制度的盛行的时期,唐朝为盛。
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显示贵族身份。
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
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
“郡”是行政区,“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
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
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提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李世民登基后,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陇西,即以陇西郡李姓为显贵世族,举国上下以李氏至为尊贵,李氏后裔共奉陇西堂。
故南宋郑樵辑《通志》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姓者必称陇西”。
这从甘肃史料中足可得到佐证。
《史通·邑里》记载:唐著名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在写李义琰传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
”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
”门第最为清高。
子女婚嫁首重门第。
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精通拒绝。
南宋《通志·氏族略》:“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
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
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的门阀制度,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
1.3唐末起义矛头指向历代的门阀制度与士族制度士族制度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上士庶的区分愈严,世家大族愈互相标榜门阀,郡望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
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可惜隋朝国祚甚短,但是,门阀制度与姓氏郡望依然起到作用。
唐人柳芳曰:“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由于重视门阀,于是谱牒百氏之学,遂成为专门的学问。
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谱》,俾便吏部诠叙之用。
《史通·邑里篇》“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是在李世民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而成。
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还分什么派和系。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
结果改定皇族宗室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唐初,科举并不发达。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
出现“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进士科难考局面,只是一定量缓和门阀郡望制,同时,科举在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山东世族官员的李党,与进士科牛党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开元年间(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扩大了官吏来源.,起了抑制门阀的作用.也是为了加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政局的稳定. 但隋唐时期的士族仍凭其强调礼法门风的特征在科举考试中突围而出,故唐代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仍占有一定的优势。
《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感慨:“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在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
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苛捐杂税严重,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士族门阀郡望制度的深入影响、藩镇兴起与朝庭长期争权斗争,农民负担日益沉重,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联合对农民的压榨,农民纷纷起来反抗。
史称“庞勋起义”在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
两次变乱虽被唐王朝镇压下去,却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
唐僖宗初年,灾荒连年,黄河以南尤为严重,农民被迫揭竿而起,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大起义。
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率数千人起义。
攻克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濮州(今山东甄城北)。
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起义,与王仙芝会合,数月之间发展为数万。
乾符五年(878),转战于南方的王仙芝为唐军所败;黄巢义军再度北上,然后转而强渡淮河、长江,突入江西,又经浙西进抵浙东,起义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大量士族人士伤亡,士族的家园产业惨遭破坏,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流失,世族衰落,直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
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最受摧残者为衣馆旧族,使历数百载不衰的门阀士族终趋消融。
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世族的地位由地主绅士阶级取代。
2、谱牒的散失与宋朝的私修家谱2.1门阀制度的灭亡门阀士族的灭亡与社会战乱、贡举观念、入仕条件的转变、私门教育之衰落与社会教育兴起诸等原因有关。
重诗赋、守注疏的科举考试内容,从唐代开始,就受到有识之士的激烈批判。
仁宗即位之初,贡举考试的弊端更加突出,而批评者越来越多,改革呼声高涨。
庆历元年,富弼为右正言、知制诰,上奏说:“国朝沿隋唐之制,以进士取人,祇采辞华,不求行实,虽间设制举,然大率亦以章句为务。
是以择之弥谨,而失之愈疏。
”,建议今后科场考试“以策论为先”。
围绕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北宋中晚期贡举做出大的变化。
《宋史》卷155《选举一》记载:“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而不通者其罚特重。
”。
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的核心地位,引导经学从章句注疏之学向义理之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