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训练题3
《孟子两章》练习题
![《孟子两章》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1e2413f31b765ce0408143c.png)
《<孟子>两章》练习题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米粟.非不多也()入则无法家拂.士()2.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通,解释(2)曾益其所不能通,解释(3)困于心,衡于虑通,解释(4)入则无法家拂士通,解释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1)池.非不深也古义:今义:(2)委而去.之古义:今义:(3)亲戚..畔之古义:今义:(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5.默写。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的句子是:,。
(4)除战争失败直接导致亡国外,孟子认为“,”(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语句回答)也可能造成亡国。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6)小明家庭条件艰苦,但仍努力进取不知疲倦,我们可以用用孟子的“”来鼓励他。
二、课内语段精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夫环.而攻之(2)兵.革非不坚利也(3)委.而去之(4)寡助之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8.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497c4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2.png)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大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父命之】【命】,1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19、【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7、【戒】8、【女家】【女】,20、【百里奚举于市】【市】,9、【夫子】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21、【饿其体肤】22、【空乏其身】【空乏】,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动心忍性】12、【与民由之】【由】,13、【独行其道】25、【曾益〕【曾】,14、【淫】26、【恒过】15、【移】27、【衡于虑】【衡】,16、【屈】28、【作】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拂】,32、【出】【征】,【发】,33、【敌国】【敌】,【喻】,30、【入】31、【法家拂士】二、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翻译: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翻译: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②丈夫之冠也:..③富贵不能淫:.④贫贱不能移:.⑤威武不能屈:.⑥居天下之广居:.⑦入则无法家拂士:.⑧曾益其所不能:.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32、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①丈夫之冠也:②父命之:③母命之:④妾妇之道也:⑤与民由之:3、解释下列句中“得”的用法: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答: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6、对比分析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705a4f3c1ec5da50e27096.png)
《孟子》两章练习与答案一、基础训练1.填空:(1)《〈孟子〉两章》选自,作者是,名,字,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2.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课时达标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8.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层层推进,观点鲜明,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9.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孟子〉二章试题
![〈孟子〉二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84b257f121dd36a22d828c.png)
〈孟子〉二章试题(总21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孟子〉二章》中考试题精选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答案1.(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重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答案: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8、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708b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0.png)
___二章精选习题(含答案) 孟子》二章题精选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___,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指城墙;___:指城墙外的空地;环:包围。
B.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___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指城池周围的护城河;坚利:指军队的武器装备坚固而锋利;委:放弃。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到达;畔:背叛;顺:追随。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___答案:D。
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故:因此;降:赋予;大任:重要的任务。
B.征于色,发于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征:表现;色:面色、神情;发:表达。
C.___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畎亩:田地;喻:比喻。
4.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答案:D。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畔:背叛。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___:称量、权衡。
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属:让、交给。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曾:曾经、曾经有过。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成功的人;“道”指正确的道路、方法;“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2.“道”的得失决定了人们得到帮助的多少。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修辞手法:排比句。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af494b9f7ec4afe05a1df23.png)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给黑体的字注音1、失道寡 ( )助2、傅说 ( )3、胶鬲 ( )4、畎 ( )亩5、人恒 ( )过6、亲戚 ( )7、行拂乱其所为( )8、舜()二、解释词语1、七里之郭 ( )2、池 ( )非不深也3、兵 ( )革非不坚利也4、域 ( )民不以封疆之界5、亲戚畔 ( )之6、固 ( )国不以山溪之险7、人恒过 ( ),然后能改8、入 ( )则无法家拂士9、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10、曾益 ( )其所不能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喻( )12、得道 ( )多助,失道寡助13、征 ( )于色,发于声14、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15、百里奚举于市( )16、委而去 ( )之17、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三、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并解释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解释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管夷吾举于士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 ”,错误的画“ ×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 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8f89bc0b1c59eef9c7b487.png)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征于色,发于声,然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际乱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起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担,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罗列的6团体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那么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效果。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紊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罗列的事例意在说明( )A.现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位置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练的人,才干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练,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添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境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扰,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时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阅历哪些磨炼?答:14.经过这些磨炼,带来的益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失掉的益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c7d42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2.png)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篇一:《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人教版)《孟子两章》同步训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班级姓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以下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 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答复)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孟子两章测试题
![孟子两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215cb3ae2bd960591c67714.png)
孟子两章测试题一、基础知识1.孟子,名,字,战国时()人,()家代表人。
他的政治思想是,他主张以统一天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3.三里之城:4.郭:5.环:6.池: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9.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亲戚: 13.顺: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畎亩: 16.士:17.市: 18.任:19.空乏: 20.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1.所以: 22动心忍性:23.曾益:曾:24. 征于色: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入:28.法家:拂士:拂: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12分)(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在文段(3)默写原文填空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孟子二章》测试题
![《孟子二章》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a0ff7e29ec3d5bbfd0a742b.png)
《孟子》二章测试题班级:姓名一、积累运用(共62分)1. 孟子,名,字,时期家、家、家,后人尊他为“”。
(7分)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9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曾.益其所不能()(4)入则无法家拂.士()(5)故不为苟.得也()(6)贤者能勿丧.耳()(7)一箪.食()一豆羹.()(8)蹴.尔而与之()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行拂乱.其所为()(3)人恒.过()(4)而后作.()(5)征.于色()(6)贤者能勿丧.耳()(7)蹴.尔而与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9)二者不可得兼.()(10)此之谓失其本心.()4.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8分)(1)曾益其所不能通,意思:(2)困于心,衡于虑通,意思:(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意思:(4)故患有所不辟也通,意思:(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意思:(6)乡为生死而不受通,意思: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6分)(1)行拂.乱其所为古义:今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6、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3分)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二、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22分)6. 本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名人的事例,按顺序排列的,这六位人物的相同之处是,作者想说明问题,阐述了的观点。
这一段用了修辞,作用是:。
(6分)7.作者认为凡是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请紧扣这一论点,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c26c7d6bec0975f565e26c.png)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苦其心志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3](https://img.taocdn.com/s3/m/3ea0d091a5e9856a57126050.png)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畎(qu an)亩焦灼(zhu 0骸(h①骨沮丧(j⑪B.水债(z e)绽(d in g)放晕(y un)倒自艾(①自怜C.拂(bi)士耷(d①拉沙砾(1 1)戈(g E壁D胶鬲(g e档(d cn g)案秀颀(q 1)咳嗽(s cu)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 池:护城河B. 委:放弃C. 是:表判断D. 畔:同“叛”二、(2014株洲中考)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 _(囚:指去世的人)。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
”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旳《阅微草堂笔记》卷一)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______________②植木偶于堂 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
(每空不超过4 个字)答案解析一、 1、【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B.水 泽 绽(zh cn )放 晕(y tn )倒 自艾(y 1)自怜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2、【答案】 C【解析】 试题分析: 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 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注意字 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 “畔”是通假字。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b86c0c360cba1aa911daa7.png)
《孟子》二章同步练习题与答案《孟子》二章一、基础测试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死亦我所wù ,所wù 有甚于死者。
(2)一d?n 食,一豆gēng 。
(3)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xiè 也。
2、根据原文填空。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国恒亡。
(5)然后知,。
二、能力测试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呼尔而与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6)必将苦其心志(7)征于色,发于声(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 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6、翻译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课内问答题。
1、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2、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四、拓展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公输二章习题
![《孟子》公输二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cc7f6c3b3567ec102d8ab2.png)
《孟子》二章习题精选班级姓名一、基础测试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郭:环: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坚利: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畔:顺: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C.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通_____()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通_____()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通_____()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通_____()二、课内语段阅读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1.“得道者”指______,“道”指_____,“君子”指________。
2.“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3.文中体现全篇结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多助之至()D.得道者多助()5.这段文字的修辞特点:有A排比句,B骈句,C散句。
划线句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③是_______。
三、课外语段阅读题学弈《孟子·告子》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孟子》二章测试卷及答案
![《孟子》二章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0723231126edb6f1a10dd.png)
《孟子》二章测试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指内城),七里之郭.(指外城),环.(包围)而攻之而.(却)不胜。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句首语气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的原因),包围起来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指城墙)非不高也,池.(指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指武器装备)非不坚利.(锐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弃城而逃,这是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凭、靠)封疆之界,固.(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要),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威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多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失道者寡助。
寡.(少)助之至.(极点),亲戚畔.(同“叛”背叛)之。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族内外的亲戚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凭)天下之所顺,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去攻打那连族内外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翻译,划分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
,诛暴秦(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
非不深也( )
三、解释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3、兵革..非不坚利也( ) 4、委.而去.
之( )(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6、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 )( ) 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 ) 8、池非不深
也 ( )
9、天下顺之 ( ) 10、故君子有不战( )
11亲戚畔之( )
四、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 、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 、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 、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五、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阅读短文做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3、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
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的政治
思想。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5、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6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要。
7文中主要运用了的修饰手法,作用是。
8日本政府审议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遭到许多主持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
9.“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10.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1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
事例: 。
12、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14 、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
其身 ( ) 人恒.
过( ) 舜发于畎亩之
中
管夷吾举于士 ( ) 行拂乱其所为( )( )
而后作 ( ) 征于
色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4、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
以应
B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
雄雌
D . 国.恒亡 则有去国.
怀乡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 、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 、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 、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8、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9、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11、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12、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15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16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一个事例验证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