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一章共286页文档

马原第一章共286页文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物质观的共同具有的局限性:
• 一句话:是片面的,犯了
以偏概全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7
“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 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 式去理解,而不是把 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 活动,当作实践去理 解,不是从主体方面 去理解……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 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特性就
是物质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5
可贵之处:以自然科学为依据解释世界的 物质性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坚持和发展
缺陷: • 以偏概全,不理解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 错把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 次的认识
• 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割裂了自然界 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8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基本观点: 把一种或几种有形物体(水、火、气、
五行等)视为世界的本原。 • 可贵之处: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世
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 缺陷:猜测性,直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9
如:西方最早的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者泰勒斯
•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51
2、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
1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存在着一般与个 别的关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 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

马原第一章官方笔记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知识点1】:哲学三问【知识点2】列宁关于物质的含义及意义①含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出发)a.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b.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c.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d.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e.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意义:a.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知识点3】物质和运动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物质必须是运动的(否认运动的物质)。

否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b.运动的主体必须是物质(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知识点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不可逆)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长宽高)【知识点5】实践1、实践的定义: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①主体:具有实践能力的人②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2、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知识点2】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主观转移;2普遍性:任何事物、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3多样性: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必然和偶然联系等。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一、第一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A.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1.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2.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3.都是为了改造社会、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而存在B. 哲学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1.哲学是认识和反映一切事物的理论科学2.哲学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3.哲学提供了领导思想和方法论C. 政治经济学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财富的发展、分配和利用规律的学科2.政治经济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指导3.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D. 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统一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二、第一章:实践、认识和价值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直接改造和认识的人的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3.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B. 认识是实践的反映和总结1.认识是主观能动性的产物2.认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映和总结3.认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 价值是实践和认识的产物1.价值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规律的评价2.价值是实践和认识的目标和动力D. 实践、认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1.实践、认识和价值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2.实践是认识和价值实现的基础3.价值是实践和认识的目标三、第一章:两种认识方式的辩证关系A. 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辩证统一1.抽象思维是指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2.具体思维是指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3.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B. 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辩证统一1.整体思维是以整体为出发点,从整体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2.分析思维是以事物的分解、对立面的抽取为出发点,从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活动3.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C. 一般性认识和特殊性认识的辩证统一1.一般性认识是指对事物普遍规律的认识2.特殊性认识是指对事物个别特点和特殊规律的认识3.一般性认识和特殊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第一章:认识的两个层次和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A. 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1.知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形态、性质和规律等进行感性理解和思维的认识2.理性认识是在知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3.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B. 主客观辩证统一关系1.认识的主体是人的思维活动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认识的客体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对象3.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C. 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认识主体是能动的实践者和改造者2.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特征3.认识主体是相对的主体通过对马原理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实践、认识和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有两种认识方式的辩证统一,以及认识的两个层次和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和人生的物质 性更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意义。
这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抽象的理 论命题,更是一条基本的人生哲学法则。
•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
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 “对的是人生,错的是我。”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物质定义的内容:
物质是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物质范畴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3,体现了唯物论和 辩证法的统一。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 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 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 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 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 尺而已”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使回答世界上的万 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 质或本原的问题。
人是什么?
人是政治动物; 人是能思维的能使用和能制造工具的动物; 人是“衣冠禽兽”。
对人的认识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
自然
社会
因此,人要活得幸福就意味着要从两 个方面来弄清楚人是什么,这个工作就是 求真,即认识论工作。对自然的认识,对 人类社会的认识,对人类思维的认识。这 也是我们第一、二、三章中要学的最主要 的内容。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理第一章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这个世界之所以显现为这样而不是别样,是也只 能是因为我们理性本身,或者说,是也只能是我 们的理性使这个世界显现为这样而不是别样。因 为这个世界只能是在我们的理性意识中向我们显 现,并因而是“这个世界”。 • 因此,对这个世界的根据的追问,在根本上就是 对理性本身的追问,因而也就是对理性本身的反 思。通过追问这个世界的根据,理性以反思的方 式返回自身。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把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规定为这一事物自 身,或者说,这一事物被直接等同于它在 意识中的显现: A是A。 • 当我们把被命名为“树”的相遇者在我们 意识中的显现就当做“树”本身的时候, 我们就在给出一个树的自身同一物:树的 如此这般的显现就是树本身(全部);或 者说,树本身仅仅就是它的如此这般的显 现。
唯心主义Idealism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唯心主义并不主张心灵在一种实质性的意义上创 造了物质或物质世界。这种观点并没有混淆思想 与思想的对象。它的中心论点是,外在世界只有 通过观念的工作才能得到把握;我们对于外在世 界所能够说的一切都是以心灵活动为中介的。世 界自身当然不依赖心灵,但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一定是由心灵构造的。唯心主义是关于我们所认 识的世界如何能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自身同一物”问题
• 哲学虽则从自身同一物出发,但是它并不是以自 身同一物为对象,而恰恰是要摆脱、离开自身同 一物,去追寻自身同一物从中显现出来的本源。 • 哲学对“这个世界”的根据的发问:如果这个世 界就是它显现的这样,那么,它为什么是这样而 不是别样?如果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是它显现的这 样,那么它为什么会显现为这样,而不显现为别 样?这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据问题。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建立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的途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成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3.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其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4.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的理论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5. 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①革命实践:两人完成由唯心向唯物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共同纲领。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②文明成果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是直接理论来源。

“三大科学发现”是自然科学前提。

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两个必然”或者“两个不可避免”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特点(1)科学性: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2)革命性:批判精神和无产阶级立场(3)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特点。

(4)人民性:最鲜明品格、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开放性,时代前沿。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马原》第一章

《马原》第一章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 既是世 界观也 是方法 论。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事物 发展 动力 人类 认识 特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 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
实践不是某些个别的活动。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1)实践就是人的想法。
(2)实践就是做事、行动、干活。
(3)实践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学习活动是实践。 (5)单个人的活动是实践。 (6)实践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
(7)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商业活动都是实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 质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对 立统一规律是世界 联系和发展的根本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 石,唯物辩证法思想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世界及其规律
物质世界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
(二)两个根本属性
同 一 性 相互依存
相对性
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斗 争 性
相互排斥、相互 分离、相互对立
相 互 联 结
同 中 有 异 异 中 有 同
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绝对性
(三)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内容: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它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有没有、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物质和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4、联系的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5、发展的特点?什么是新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发展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上升的变化。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6、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因,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方法论意义:①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②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③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8、辩证法三大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2)对立统一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9、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及方法论意义?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途径:社会实践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习题: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CD )A. 世界统一于存在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E. 物是感觉的复合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E )A. 我思故我在B. 存在就是被感知C. 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 万物皆备于我E.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3、科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 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C. 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E. 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4、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C )A. 概念、判断、推理B.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C. 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D. 客体、主体、客体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 D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B. 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C. 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E )A. 头脑中主观自生的B.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C.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D.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E.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9、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D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2、物质是运动的(BCE )A. 形式B. 主体C. 内容D. 属性E. 基础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14、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

这表明(AC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15、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BD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16、“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D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 非决定论的观点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E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1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A.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D.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E. 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1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E.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C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