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7~12章)【圣才出品】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经济周期)【圣才出品】
第七章经济周期1.试论述经济周期到底是什么,并对经济周期各种衡量指标比较说明。
答:(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
某些积极因素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某些消极因素又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甚至导致经济指标绝对量的下滑。
诸多因素的不同作用方向,使得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种循环变动的上下波动特征。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及复苏四个阶段构成。
(2)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①经济指示器a.哈佛晴雨表。
哈佛晴雨表又称为哈佛ABC曲线。
这一指示器是由W.M·皮尔逊斯在1919年提出的,最初由5组时间序列组成。
同一组的时间序列具有大致相同或同时发生的周期。
由20个不同序列组成被用来设立这5个时间序列组。
它们包罗了各方面的可惟一度量的经济单项指标。
哈佛晴雨表中的所有序列组都解释了相似的周期模式。
b.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指示器。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提出了两种有影响的指示器,一种是领先、滞后和同步序列,一种是扩散指数。
与哈佛晴雨表一样,领先、滞后和同步时间序列能够作为过去经济周期的回顾和现在经济周期的分析工具;如果被用来进行经济状态的预测,也受到和哈佛晴雨表类似的限制。
扩散指数提供了一个在给定集合中有多少单项序列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信息,并显示了其随时问变动的过程。
扩散指数在分析历史经济周期方面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c.德国指示器。
1928年,瓦格曼对哈佛晴雨表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一经济指示器的单项指标缺乏普遍性,只有一个由包含更广泛内容的晴雨表体系才能更可靠地评价经济周期的状态。
因此,瓦格曼建立的德国指示器实际上由8个晴雨表构成,涉及到以下八个方面的经济行为:生产、商品、就业、信贷、存货、对外贸易、企业计划、三个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的价格运动。
②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由就业率表示。
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率密切相关。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 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1.试解释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分类和不同政策时滞效应的区别。
答:(1)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政策产生影响的每一阶段,都会存在时滞效应。
经济学家将这些政策的时滞效应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区分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关键,在于政策实施的时点,前者发生于政策实施之前,而后者则是政策实施后的滞后影响。
①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指冲击发生到相应的经济政策实施所花费的时间。
决策者确认冲击已发生,而后才能够实施适当的政策,这是内部时滞产生的原因。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决策者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果断性。
一般意义上,由于时滞产生的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内部时滞又可分为三种: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认识时滞是在冲击出现到决策者确认必须实施适当的宏观政策之间的那段时间。
认识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决策者获取信息的敏捷程度、预测能力。
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政策确定之间的时间间隔。
决策时滞一般取决于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决策体制的结构和效率等因素。
行动时滞是政策确定和政策开始实施之间的间隔。
决策者作出决策以后,动员各种可控资源,并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使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式、全面实施,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②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政策实施到政策行为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
政策实施后不能对支出、收入和就业在瞬间产生影响,是导致外部时滞的原因。
外部时滞的长短与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和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有关市场主体的敏感度、与决策者的决策力度、与有关市场主体的预期相关。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①一般来说,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时滞效应。
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的难题在于内部时滞过长,各国财政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经过国会或政府机构的表决、批准,有时甚至需要立法,复杂而缓慢的审核与批复程序往往延缓财政政策的实施。
此外,对应于不同的财政政策,政策时滞也不相同。
政府购买政策(主要是政府采购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较长(政府购买需要调动的资源庞大,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税收政策的决策时滞长而外部时滞短(税率的变化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和国会的批准,但税率一经改变就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 宏观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2第二章宏观Born to win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二章宏观经济分析概述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GDP在衡量一国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时存在着哪些不足?答: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它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GDP只计算了那些在市场中存在并能够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无法反映非市场活动及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
(2)GDP不能反映居民的福利水平,GDP水平高并代表居民生活质量高。
(3)GDP可能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水平,但是它与这个国家居民的富裕程度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结构,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情况无法通过GDP衡量。
(4)GDP没有考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成本,不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GDP提供了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方法,但这仅仅构成社会总体福利指标的一个部分,因为它没有能够考虑生产GDP时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成本。
2.名义GDP、实际GDP与潜在GDP这三个概念之间有哪些区别?答:名义GDP衡量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它剔除了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是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圣才出品】
第四章 IS-LM 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1.分析税收减少对IS 曲线造成的影响。
如果在税收减少的同时,政府购买支出以同等数量增加,这会对IS 曲线造成影响吗?答:(1)税收减少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所以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税收乘数为1a a--,移动量为1a Y T a ∆=∆⨯-。
(2)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同样也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再加上税收的效应,会使得IS 曲线向右大幅度移动。
因平衡预算乘数为1,因此总的移动量为11111a a Y G T T a a a+∆=∆⨯+∆⨯=⨯∆---。
2.考虑如下一个经济中的情况:(1)消费函数为()2000.75C Y T =+-,投资函数为20025I r =-,政府购买及税收均为100。
试求出IS 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并作出IS 曲线。
(2)货币需求函数为()100DM P Y r =-/,名义货币供应量1000,价格水平固定在2P =处。
试求出LM 曲线的函数表达式,并作出LM 曲线。
(3)求均衡利率及均衡产出水平。
(4)当政府购买支出从100增加到150时,对均衡利率及均衡产出水平会造成怎样的影响?(5)在政府购买支出从100增加到150的同时,名义货币供给量1000减少到800,这会对均衡利率及均衡产出水平造成怎样的影响?答:(1)已知100G =,100T =,()2000.75C Y T =+-,20025I r =-。
()2000.7510020025100Y C I G Y r ⇒=++=+-+-+1700100Y r ⇒=-。
所以,IS 曲线函数表达式为:1700100Y r =-,如图4-1所示。
图4-1 IS 和LM 曲线(2)由1000M =,2P =,100500100M Y r Y r P=-⇒=+。
所以,LM 曲线函数表达式为:500100Y r =+,如图4-1所示。
(3)联立IS LM -方程:1700100500100Y r Y r =-⎧⎨=+⎩解得:1100Y =,6r =。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增长理论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章新增长理论概述一、名词解释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答:创造性毁灭是由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提出的关于创新的著名论断,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从内部不断发生变化,以破坏旧的体制,而创造一个新的体制的过程。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
他借用生物学的术语,将那种“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的,不断地创新的结构”的这种过程,称为创造性毁灭,并认为“这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
所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这些特征,也就没有资本主义。
“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是对创新作用的概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下列五种具体情况:①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②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比如改手工生产方式为机械生产方式;③发现新的市场,比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④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钛金属做眼镜的镜框;⑤创建新的产业组织,比如新兴的培训公司。
二、判断题1.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了各国人均收入趋同的现象。
()【答案】×【解析】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方面非常成功,但在解释增长率的国际差异方面即各国人均收入趋同方面却不太成功。
2.根据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投资可以导致一国的长期增长。
()【答案】√【解析】投资使得一国的资本存量增加,而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边际收益是非递减的,因此投资可以导致一国的长期增长。
3.内生增长模型可以写作Y=AK,其中,A为常数。
()【答案】√【解析】不存在资本边际递减是该公式的主要特征,因此符合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设条件,可以作为内生增长模型的一种特例。
4.内生增长模型与索洛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一个总资本的边际报酬不递减。
()【答案】√【解析】内生增长理论将资本这一要素广义化,不但用来指物质资本,同时还包括人力资本,它通过生产者“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的“外部利益”的作用,使得投资收益递增,从而避免了资本积累收益递减的倾向,从而使得资本边际报酬不递减。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民收入决定模型1.试论述: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
答:(1)从供给方面而言,总量生产函数表明在资本及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总产量由就业量决定。
在古典模型中,就业量取决于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相互作用,并且劳动市场的价格(实际工资)能够灵活变动,这确保了劳动市场的就业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劳动市场出清)。
如图3-1所示,对应于就业量*L,有总量生产函数曲线上的产出水平为*Y。
*Y为充分就业产出或潜在GDP。
总量生产函数代表了整体经济的供给能力,而劳动市场始终维持充分就业决定了总供给达到潜在GDP的水平。
图3-1 古典模型中的产出决定(2)从需求方面而言,一般均衡意味着,当经济中所有市场的价格都具有伸缩性时,社会所提供的产品组合即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组合。
也就是说,产出完全被需求所吸收,充分就业产出得以维持。
因此在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产出即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2.当劳动供给曲线发生移动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潜在GDP )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发生技术进步或资本增加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答:(1)如图3-2所示,在资本和技术固定的情况下,总量生产函数描述了总产出与就业量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
假设劳动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在劳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实际工资下降,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下降,就业量增加,在技术和资本不变情况下,产出会增加,如图3-2中的就业量增加,均衡产出水平增加,但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不变,因为古典模型认为实际工资具有伸缩性,当出现劳动超额供给时,市场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际工资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直至回到充分就业水平L ,从而产出回到充分就业产出。
图3-2 总量生产函数(2)如图3-3所示,在劳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中的资本量从0k 增加到1k (或发生技术进步)时,总量生产函数向上移动,则经济中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出。
也就是说一定的就业量能够生产的产出更多。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圣才出品】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1.分别解释以下事件对中国总需求的影响。
(1)由于房地产投资所带动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
(2)中国利率水平提高。
(3)中国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过渡)。
(4)中国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利润上升。
答:(1)由于房地产投资所带动的房地产价格上升,中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使得LM曲线左移,这将导致均衡产出减少,另一方面,LM曲线左移,利率上升,导致投资减少,从而表现为总需求量减少。
(2)中国利率水平提高,将导致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使得IS曲线左移,均衡产出减少,从而表现为总需求量减少。
(3)减税政策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右移,均衡产出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不考虑理性预期)。
(4)中国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利润会上升,他们将会增加投资,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均衡产出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右移。
2.解释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的差别及其形成原因。
答:(1)如图5-1所示,在短期由于价格具有黏性,所以短期的总供给曲线是有正斜率的曲线(SAS);而在长期,价格是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作调整,所以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的垂直直线(LAS),如图5-2所示。
图5-1 短期总供给曲线图5-2 长期总供给曲线(2)形成原因在短期,由于价格(包括工资)具有黏性,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曲线。
黏性工资模型提供了理解短期总供给曲线特征的一个途径。
黏性工资模型认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具有正斜率是因为名义工资调整缓慢,即名义工资在短期具有黏性——名义工资往往由工人与企业签订的长期合约所确定,这种合约一经签订就不再发生改变。
当名义工资合约签订后,如果价格水平发生(未预期的)降低而名义工资仍然滞留在W水平上,这将导致实际工资W P/增大。
由于实际工资构成企业生产的主要成本,实际工资增大使企业削减劳动雇佣量,从而企业对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就会减少。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圣才出品】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5-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价格水平(P),AD1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AS1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AS2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E1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1。
这时E1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AS2上,所以,Y1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AD2。
AD2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1相交于E2。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Y1增加到Y2并使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AS1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AS3,AS3与AD2相交于E3。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Y2减少到Y3,价格水平从P2上升到P3。
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AS2)。
AD2与AS2相交于E4,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1,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4。
这一模型是用总需求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发展。
它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同时运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政策。
图5-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答:总需求曲线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经济增长及其核算)【圣才出品】
第九章经济增长及其核算1.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究竟包括哪些?初始条件是如何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答:(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潜在GDP的增长),或指其产出水平的提高。
不同的初始禀赋会导致长期经济增长水平出现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一国初始资源禀赋越差,可能无法生产出先进的中间资本品,而资本品是进一步生产其他更高级资本设备的投入,因此,没有足够数量的中间资本品将使产出的增长受到限制,而消费品的生产也会受到资本品匮乏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一国的产出水平。
另外,当劳动力数量极其有限的时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想要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肯定比那些拥有较多劳动力的国家困难得多。
(2)一个国家的初始条件对该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很大影响。
这里的初始条件主要包括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各种矿产和能源),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物质资本的稀缺程度,该国的地理位置(是否沿海,海岸线的总长度),法律的起源和法治传统,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等等。
(3)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各国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起点开始经济增长。
具体地,初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重要因素,其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如下:①自然资源。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由于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对于能源依赖型的国家,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源诅咒”指出,如果增长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和投资,而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将使投资增速不变条件下经济增速放缓。
②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外交流的难易程度上。
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能否快捷地获取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国际资本对本国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也会呈现巨大的差异,城市和沿海地区相对内陆省份来说资本等要素更加集中,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也更高,投资和消费的环境相对较好。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某种选择,这是因为()。
A.选择会导致短缺B.人们在决策时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C.人们具有机会主义倾向D.个人对市场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答案】B【解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欲望,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因此面临选择时,必须面临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问题。
2.局部均衡分析是对()的分析。
A.某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B.某一个市场的分析而忽略其他市场C.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D.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答案】B【解析】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
3.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
A.加总的应用B.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C.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相互作用关系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4.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流量?()A.GDPB.外债总额C.现有住房总面积D.失业人口【答案】A【解析】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流量概念,因为它表示的是某段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所新生产出来的价值或最终产品的价值是多少。
外债总额、现有住房总面积和失业人口都是存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下列各项中哪一项属于存量?()A.GDPB.投资C.失业人口D.人均收入【答案】C【解析】存量是指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失业人口是存量的概念。
GDP、投资和人均收入都是流量的概念,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二、简答题1.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宏观经济学在整体研究思路上具有哪些特征?答:(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7第七章 经济周期)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七章经济周期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1.经济周期的含义(1)定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
17世纪末以来,人们就用经济周期一词反映商业的繁荣和萧条。
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①经济周期是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②经济周期不是局部经济的波动,而是总体经济的波动。
③每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
(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①繁荣阶段此时生产量和贸易量扩大,收入增加,就业率较高;需求扩大,物价上涨;呈利率结构上升的形态;投资增加,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
②衰退阶段经济过了周期内的最高点,进入衰退阶段。
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投资减少,价格水平下降。
与此同时,在整个货币市场上到处都是更高的利率结构,这就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的扩张。
③萧条阶段当经济收缩超过萧条转折点时,就真正进入了萧条阶段。
这一阶段与扩张时正好相反:生产量和贸易量缩减,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需求减少,商品价格跌落;利率结构下降;投资支出大为减少,企业生产能力萎缩。
④复苏阶段谷底是经济收缩的顶点,过了这一点,经济又开始逐渐转好,进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各项经济指标都开始好转并继续上升。
当经济运行过了扩张转折点时,就又进入繁荣阶段。
图7-1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经济周期各阶段如图7-1所示,经济周期虽然反复出现,但每一次经济周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时间长短、范围大小、表现形式都不完全一致,具体由当时的经济背景决定。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材习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教程》教材习题答案(非官方资料,仅供参考,不保证正确)第一章总产出二、分析与思考1,在总产值中包含着中间产站的价值,如來以各部门的产值总和來合算总产出,则会出现重复计算。
2,因为这只是证券资产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获得的利润或蒙受的损火与本期生产无关。
3,可能会,因为销售的产品可能是上年生产的产品。
GDP与GNP应该以后者,即木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为口径。
因为它是用來衡量国家当年总产出水平的量的。
4,不是,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GNP或GDP中减去折旧、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支付、个人所得税,再加上转移支付得到的。
5,购买住宅属于投资行为,因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购买或建造住宅一般都是使用银行贷款, 而且住宅也像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是一次购买、长期使用、逐步消耗的。
6,--般小间产品在当期生产屮全部被消耗掉,其价值完全包含在产品的销售价格小。
而,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则是被逐步消耗的,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成本的仅仅是固定资产中部分被消耗掉的价值,即折IH。
7,不是。
因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岀口,并不只是在消费授终产品上。
8,不是。
总产出包括的是净出口,对外贸易规模人,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总产出规模不会因对外贸易规模大而变大。
9,可以。
因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是消费价格平减指数,平减指数可以衡量物价水平变化,所以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10,不一定。
因为购买力平价在计算时冇样木选择的典型性与权重确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反映两国货币实际比率。
三、计算题1,解:Y = C + I + G + NXGNP二8000+5000+2500+2000-1500二16000NNP= GNP •折旧NYP二16000-500二15500NI= NNP・间接税NT=15500-2000=13500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Pl=13500+500=14000DPI二PI •个人所得税DPI二14000- (3000-2000) =13000第二章消费、储蓄与投资二、分析与思考1,不包括公共产品的消费。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 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开放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1.简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1)开放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四个部分组成:()=+++-Y C I G X M其中,X为一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和;M为一国进口商品和服务的总和;(X M-)为净出口,通常用CA表示。
CA也表示经常账户的余额,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情况。
如果CA大于零,即一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大于进口,该国有经常项目顺差;如果CA小于零,即一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小于进口,该国有经常项目逆差。
(2)根据封闭条件下的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可以相应的推导出开放条件下的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Y C G I CA即:=+S I CA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投资和储蓄并不必然相等。
当本国的储蓄不足以支持本国投资的时候,经常项目会产生赤字从而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净进口以满足国内投资的需要;相反,如果国内的储蓄超过国内投资需要时,则可以通过净出口,并且将获得的外汇收入投资于海外而形成本国的海外债权。
2.什么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一国的国际收支总量和结构既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情况,也反映了一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在开放宏观经济学中,通常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来描述一国国际收支总量和结构的。
(2)国际收支最基本的原则可表示如下:经常项目余额(CA )+资本净流入=0经常项目余额(CA )=资本净流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出口小于进口,即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或逆差,那么这一赤字就必须通过向国外出售资产或者从国外借款来融资,因此该国相应就会出现资本净流入,即资本和金融项目的盈余或顺差;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出口大于进口,即出现经常项目的盈余或顺差,那么,该国居民就可以将通过经常项目赚取的外汇用于购买外国资产或者向国外贷款进行投资,因此,该国相应就会出现资本净流出,即资本和金融项目赤字或逆差。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六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讨论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的区别,并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因素有可能导致经济中存在着岗位空缺的同时,一部分劳动力却处于失业状态(即一部分企业具有劳动需求的意愿,而一部分劳动的意愿供给却不能够得到满足)?(2)如果需要你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南京市中山陵旅游区的导游中,专职导游与兼职导游的人数。
你预计哪部分人数所占导游总数的百分比更大?你的理由何在?(3)“炒老板鱿鱼”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许多年轻人在发现自己的工作与其兴趣爱好并不匹配时便会“炒老板鱿鱼”。
试讨论当“炒老板鱿鱼”的现象比较普遍时,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会受到怎样的影响?(4)如果政府设立一个大型网站,来公布岗位需求信息,这会对自然失业率产生怎样的影响?答: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失业,将会得到各种类型的失业:由于季节的转换引发的失业被称为季节性失业。
在岗位的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此时失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这种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产生于从一个工作岗位转换到另一个工作岗位所需的时间,如果人们可以在瞬间转换工作,摩擦性失业就不会产生。
还有一部分失业的产生是源于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
比如当某项技术发明使得传统的产业结构获得升级时,传统产业因为衰落而导致其失业人数增加。
这种因结构性调整而产生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在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同时,那些新兴产业却有可能存在大量的职位空缺,这可能是因为传统部门的工人难以达到新兴产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与经济的运行机制无关,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失业总是不可避免的。
它们的存在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大于零的原因所在。
周期性失业对应的是劳动市场不出清的情况,它表明劳动力资源此时存在闲置(劳动的意愿供给大于意愿需求)。
周期性失业往往与就业不足均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周期性失业的存在使得经济下降到低于潜在水平。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圣才出品】
第四章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一、名词解释1.IS曲线答:IS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IS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
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如图4-1所示。
图4-1 IS曲线图4-1中,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
IS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IS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财政扩张(fiscal expansion)答:财政扩张是“财政紧缩”的对称,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扩大政府支出,或是既减税又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它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降低税收两条途径来实现。
财政支出的扩大和税收的减少,既直接弥补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足,又通过增加民间的收入而间接扩大了消费需求,但有可能引起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在财政预算上,财政支出扩大和税收减少,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出现或扩大。
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又表现为赤字财政政策。
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下,赤字的规模可能会超过充分就业预算赤字的水平。
当然,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增支和减税不一定需要同时和以同等力度实施,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
我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实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偏重于提高公共支出而非降低税收。
在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3.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答:货币乘数是指基础货币变动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也称“货币扩张(收缩)系数”,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在狭义的货币定义下(即M1=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货币供应量由两个因素所决定:①基础货币(用B表示),即高能货币,由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构成;②货币乘数(也即倍数,用m表示)。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维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一、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时滞答: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它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就成了问题。
时滞由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组成。
内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行动的经济形势出现到央行实际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它又可细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个阶段;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开始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因素;而外部时滞则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
2.单一货币规则答: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货币主义者所主张的一种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最佳选择。
他认为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
这种使货币供给量在一定时期(如一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主张被称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主张包括了两重含义: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支配因素,即唯一控制指标。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主张以既定的数量规则来防止货币政策的不稳定性。
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与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相联系的,即认为,私营经济具有其内在的稳定性,短期经济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当局反复无常的干预,认为政府的唯一任务就是为私营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因此,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货币供给量不要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圣才出品】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1.虽然张小山每次打的上班比乘公交车上班需多花费9元钱,但却因此节省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试考虑当张小山的收入至少为多少元/小时的时候,他才愿意选择打的上班(结合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观点)?答: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由此导致了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选择问题。
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较决定了消费者的行为决策。
对张小山来说,上班乘公交和打的这两种方式是相互替代的,加之时间是相对稀缺且是有成本(机会成本)的,工资越高,则其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
打的比乘公交多花费9元,但是其“收益”是半小时,所以当张小山的工资至少是18元/小时时,张小山才会选择打的。
2.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学者是如何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答:斯密认为,只有在允许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才能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下,个人对私利的追求能够最终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古典经济学中,市场机制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调节机制,个人追求私利的过程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表示出来,供给与需求在价格的调节下能够趋于一致,从而市场经济是内生稳定的。
以马歇尔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者吸收边际革命的成果,利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工具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即从单一市场角度出发,分析微观个体的分散决策如何对各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产生影响,认为市场需求与价格负相关,市场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两者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系统论证了市场经济的内生稳定性。
价格机制类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协调供给与需求到达均衡。
3.要素市场包括哪几大类型的市场?其价格分别如何表示?答:(1)要素市场包括用于生产产品的各种投入品所构成的市场。
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土地(代表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土地”要素代表了所有自然资源,如石油、水、矿产等。
在土地市场上,用地租来表示土地的价格。
“劳动”要素不是简单地指有多少人,它有时还包含了生产产品和劳务的技能(人力资本)。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精品文档31页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十二章中国经济转型的演进与展望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中国经济转型有几个主要的阶段?答: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据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中国经济转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79年3月陈云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计划经济部分、市场调节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确立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为下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对中国经济转型路径选择的理论解读主要有哪些?答: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家更加热衷于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提供理论解读,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以下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经济周期1.试论述经济周期到底是什么,并对经济周期各种衡量指标比较说明。
答:(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景气和不景气交替的过程。
某些积极因素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带动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某些消极因素又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甚至导致经济指标绝对量的下滑。
诸多因素的不同作用方向,使得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种循环变动的上下波动特征。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及复苏四个阶段构成。
(2)经济周期的衡量指标①经济指示器a.哈佛晴雨表。
哈佛晴雨表又称为哈佛ABC曲线。
这一指示器是由W.M·皮尔逊斯在1919年提出的,最初由5组时间序列组成。
同一组的时间序列具有大致相同或同时发生的周期。
由20个不同序列组成被用来设立这5个时间序列组。
它们包罗了各方面的可惟一度量的经济单项指标。
哈佛晴雨表中的所有序列组都解释了相似的周期模式。
b.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指示器。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提出了两种有影响的指示器,一种是领先、滞后和同步序列,一种是扩散指数。
与哈佛晴雨表一样,领先、滞后和同步时间序列能够作为过去经济周期的回顾和现在经济周期的分析工具;如果被用来进行经济状态的预测,也受到和哈佛晴雨表类似的限制。
扩散指数提供了一个在给定集合中有多少单项序列处于上升或下降趋势的信息,并显示了其随时问变动的过程。
扩散指数在分析历史经济周期方面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c.德国指示器。
1928年,瓦格曼对哈佛晴雨表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一经济指示器的单项指标缺乏普遍性,只有一个由包含更广泛内容的晴雨表体系才能更可靠地评价经济周期的状态。
因此,瓦格曼建立的德国指示器实际上由8个晴雨表构成,涉及到以下八个方面的经济行为:生产、商品、就业、信贷、存货、对外贸易、企业计划、三个市场(股票市场、商品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的价格运动。
②生产能力的利用率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主要由就业率表示。
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率密切相关。
如果劳动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表现为就业率偏低),则GDP或GNP的增长或减少必然伴随着就业率的提高或降低。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社会吸引力的就业率便成为经济周期的测量指标之一。
2.说明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答:(1)乘数—加速数模型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周期做出解释,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使投资数量增加,投资数量增加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收入增长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
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净投资量下降为零。
投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
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投资进一步减少,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持续下降。
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由于在衰退阶段长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更新设备。
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
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
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周期。
(2)实际经济周期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
以技术进步为例,假定一个经济处于正常的运行之中,这时出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如网络的出现)。
这种技术突破引起对新技术的投资迅速增加,这就带动了整个经济迅速发展,引起经济繁荣。
由于技术是决定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这种繁荣并不是对经济长期趋势的背离,而是生产能力本身的提高。
但新技术突破不会一个接一个,当这次新技术突破引起的投资热过去之后,经济又趋于平静。
这种平静也不是低于长期趋势,而是一种新的长期趋势。
(3)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金融加速器效应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即使一个外部冲击趋于零,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这一冲击将被金融加速器无限放大,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而且这种经济波动具有确定性。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两个最重要的传导机制,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①银行信贷渠道主要从银行角度考察金融周期。
经济周期的传导以银行中介为核心。
一方面,货币负向冲击(如银行超额准备金降低)导致银行交易账户资金的减少和名义利率的提高,这意味着家庭持币余额的降低。
为了使市场出清,债券(或贷款)的真实利率将提高,这会影响利率敏感型投资支出,从而最终抑制总需求和总产出。
另一方面,金融冲击改变银行资产组合,而非货币性资产是不完全替代的,各类资产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不同。
家庭根据冲击调整资产组合中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持有比例,形成了经济周期的传导机制。
在衰退期,当银企之间代理人问题突出时,融资渠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进一步放大消极因素对经济的冲击。
金融摩擦妨碍企业从其他信贷渠道获得外部资金以代替银行贷款,也妨碍银行从金融市场融资以弥补存款或者超额准备金的减少。
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影响贷款能力,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防范陷入“挤兑危机”和“流动性困境”,将采取压缩自身信贷规模、规定更加严格的信贷合同、催还企业贷款和提高信贷实际收益率等措施。
企业因贷款规模减小,成本上升,投资急剧减少,整体经济的活跃程度降低。
②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从企业角度考察金融经济周期。
企业资产负债表与融资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代理人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不足来解释。
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企业的净资产、留存收益和融资结构与投资可获得性极为紧密。
当资本市场存在缺陷时,借贷双方代理人问题导致的金融摩擦会使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可替代性大打折扣。
银行为了在贷后检查中监督公司实现的收益,不得不承担审计成本,而企业家作为内部人却可以无成本地获得相关信息。
信息不对称下的审计成本是贷款风险升水的直接原因,直接决定贷款合同中的资金价格。
负向冲击会降低企业收益,增加成本,减少净资产价值,提高财务杠杆,从而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企业的融资条件,导致外源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或融资升水的提高。
如果公司外源融资依赖性强,冲击将被这种传导机制放大数倍。
当金融摩擦严重时,金融周期波动尤为明显。
3.请判断下述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企业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产出和利润率,就不会有经济周期”,并且说明理由。
答:此观点不正确。
因为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每个时期根据预期的工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决定雇用多少劳动以及进行多少投资。
不同的产出和利润率会使企业调整各种要素的投入,若企业预测到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会提高,那么企业会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工人也会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增加消费,市场会出现繁荣的景象。
若企业预测到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会降低,那么企业会降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应减少而减少消费,市场就会出现萧条景象,所以即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产出和利润率,也会出现经济周期。
4.请分析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哪些微观机制是顺周期的,它们带来哪些后果?答:(1)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顺周期的微观机制包括:信用评级;内部评价、风险控制中所使用的技术路线模型外包;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等。
(2)顺周期微观机制带来的后果①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从而产生了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
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周期性力量。
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
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作为业务操作和内部考核的标尺,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
此外,由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很多利益冲突(发行人还给评级机构支付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咨询费用,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
与抵押贷款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评级模型也存在不少缺陷,在本轮由次贷问题引发的危机中,评级机构曾给予很多次贷类产品较高的评级,后来又在短期内大幅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计资产。
②太多的金融机构的内控系统及其投行人士和交易员在内部评价、风险控制中所使用的技术路线模型是外包的,包括前些年很多金融机构所使用的程序交易模型也是外包的。
如此普遍的系统技术的外包就造成了金融体系中千人一面的局面,产生了强烈的顺周期性。
当全球金融业均使用上述模型时,资产价格繁荣和衰退的程度都被加剧。
此外,由于市场参与者使用相同类型的模型,其行为也高度同步,从而产生了系统性风险。
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次危机中,公允价值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通过公允价值计价工具的损益变动加大了收益的波动性。
各金融机构因为持有大量抵押类证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了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
这些损失仅具有会计意义,但这种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却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形成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二是缺乏在非活跃市场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引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在危机中,大量机构被迫变现资产,形成的价格并不符合公允价值的前提,但会计准则中缺乏对此类情况的具体指引,使得会计主体不得不按照不合理的市场价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增加了“账面损失”额,加剧了“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
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