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社会整合_杨国荣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与多媒体的优化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与多媒体的优化整合
教 育理 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品德 与社会课 与多媒体 的优 化整合
张春玲 ( 四平 市伊通满族 自治县伊通镇 中学 吉林伊通满族 自治县 10 0 ) 37 0
京 条约 》 《 京条 约》 ,那 一 个个 在殖 民者 统 治下 生活 的 中华 儿 北 女 ,看 着这 些 图片 ,想 着那 段历 史 ,每 个学 生都 感受 到 了祖 国 曾 经 的落 后遭 受到 的 打击 、耻 辱 。每个 学 生都沉 默 了 ,我知 道这 些 图 片 已经 烙入 了学 生 的心 中 。 在 了 解 回 归 的 历 史后 ,对 于 现 在 的 香 港 , 我 同样 又 采 用 了 最 简单 的幻 灯片 放 映 。景色 怡人 的维 多利 亚港 湾 ,迷 人 的夜景 , 高 耸的 中银 大厦 ,壮 观 的青 马大 桥 ……伴 随着 《 东方 之珠 》音 乐 的 响起 ,学 生再 一次 被 征服 了 ,陶醉 了 ,面对 着一 幅 幅如 画 的美 激趣 导 入 阶段 , 多媒 体参 与 ,营造 浓郁 的情感 氛 景 图,学 生 一声 声 的赞 叹、 一次 次 的鼓掌 声 、一个 个 都情 不 自禁 了 。我 想 没 有 任 何 语 言 可 以 如此 直 接 简 单 地让 学生 获 得 此 番 感 围 良好 的开 端 是 教 学 目标 顺 利 实 现 的 前 奏 。 因此 , 引入 新 课 受 。现 在 香港 的繁荣 昌盛 已经不 需要 再用 语言 去描述 了。 时 ,通 过 设计 新颖 、别 致 的导 言, 能迅速 将 学生 吸 引过来 ,使 他 三、利 用录 像 ,再现情 景 ,身 临其境 ,加深 感触 们 形成 心理 上 的最 佳准 备状 态 。也可 以利 用 多媒 体声情 并 茂 的特 录 相 画面色 彩 丰 富 ,真 实传 神 , 能充 分体现 语 言文 字所 表达 点 ,创 设 一定 的情 境 ,充分 调动 学生 的视 听感 觉 ,把他 们 的视 线 的 内容 ,加上 扣人 心 弦的 声响 ,具 有很 强 的感 染力 。特 别是 历史 聚集 在 特 定 的学 习对 象 上 , 引 导学 生 积 极 主 动地 去 参 与 学 习 活 纪 实 片 ,能真 实地 再现 历 史 ,让人 身 临其境 , 获得 的感 受 自然也 动。 是 不言 而喻 了 。 1 展现真 实 ,引发 思考 . 如 《 子 回 家 》 这 一 课 中还 要 求 使 学 生 知 道 香 港 回 归 的 时 游 如 让 学 生激 发起 热 爱 解 放 军 的 感 情和 学 习解 放 军 的 愿 望 , 间 ,知 道 回归 的盛 况 。 了解 回 归盛 况是 这 一课 的教 学重 点也 是难 并 把对 解放 军 的爱落 实 到行动 中。 因此 ,在上 课之 初 ,我采 用 一 点 ,不 借助 多媒 体 的演 示是 很难 达 到这 课 的教育 目的 的。教 学时 首 赞美 军 民鱼水情 深 的歌 曲 《 边疆 的泉 水 清又 纯》 把学 生 引入情 能 过录 相 片把 回归 的盛 况 生动地 展现 在 学生 面前 ,学 生一 边 听着 境 ,并 用歌 中一 句歌 词 “ 唱亲 人解 放军 ,军 民鱼水 情意 深 ”为 引 充 满 深 情 、激 动 人 心 的 解 说 , 一边 观 看 着 英 国 米字 旗 的缓 慢 降 来 发 问: “ 们 为什 么把 解放 军和 人 民之 间的深 情 厚意 比作 ‘ 人 鱼 下 ,英 国 的百年 统 治终 于结 束 了,许 多 同学激 动 了 ,有 的发 出长 水情 ’呢 ?”学 生在 思考 之时 ,老 师又 说 : “ 让我们 首先 看看 , 叹 , 有 的鼓 起 掌 笑 了, 接 下 去 的亿 万 人 民倒 计 时 的开 始 :五 、 在 关键 时刻 解 放 军是 怎样 来 对 待 老 百姓 的 。 ”再 播 放解 放 军 在 四 、三 、二 、… … 同学们 也跟 着 喊 了起来 , 当雄壮 的 国歌 响彻 天 l 9 年 长 江 抗洪 抢 险 中 的 一段 录 像 , 录像 中解 放 军 叔叔 奋 力 救 空 ,五星 红旗 冉 冉升起 ,人们 的 肃静 , 同学感 受 到 了一个 个也 站 98 人 ,舍 身 护堤 的光 辉形 象使 学 生真 正领悟 到解 放 军对 人 民无私 的 立起 来 ,少先 队 员行 队礼 ,注 目于 国旗 之 上 。这 一刻停 止 了, 学 热爱 。从而 为正文 学 习人 民热爱解 放 军作 了情感 的铺垫 。 生完 全融 入在 其 中 了 。只 有屏 幕 中掌 声 、欢笑 声 再次 响起 学生 们 2 入情 入境 ,引起 共 鸣 . 似乎 才醒 悟 。这 仅仅 是在 看录 相 吗 ?不 ,分 明看 到 了学生 眼中 的 思想 品德 教 材 中 , 大 多 是具 体 生 动 、 富 有情 趣 的 图画 、故 泪花 ,那是 激动 的 ,在刚才 的一刻 中 ,每 个 同学仿 佛置身 其 中。 事等 ,蕴 含着 丰富 的情 感 因素 。教学 过程 中,教 师可 以 以图画 再 四、利 用 网络 ,有的 所取 ,拓展 知识 面 ,提 高兴 趣 现 形象 ,以音 乐渲 染形 象 ,以表 演展 示形 象 ,让 学生 在一 定 的情 网络无 所 不包 ,无 所 不容 ,对 于学 生 不 了解 的、想 了解 的都 境 中受 到感 染 、熏 陶、震 动 、激 发 ,通过 形象 思维 ,识美 丑 、知 可 以一 一满 足 。 善 恶 ,逐 步净化 心灵 ,完 善 品德 ,陶 冶情 操 。如 《 孝敬 父 母是 美 在 课 前 , 布 置 学 生进 行 调查 ,在 课 堂 上 进 行 交 流 ,这 是 学 德 》一 课 ,在 引入新 课 时 ,播 放歌 曲 《 上只 有妈 妈好 》 ,全班 生 自主 学 习的体 现 , 当然学 生 的索取 能 力还 是相 当有 限的 ,为此 世 学 生 不 约而 同地 唱 了起 来 。歌 声 使 学 生 们 沉浸 在 温 馨 的 气 氛之 我特 意 准备 了一 个 香港 资料 库 。在里 面包 括 了香 港 的许 多 内容资 中,父 母疼 爱孩 子 的许多 场面 自然 地会 在 他们 的脑 海 中浮现 ,敬 料 ,有 地理 气候 、人 文 景观 、香 港之 最 、 区旗 区徽 ……对 于这 些 爱父 母 的情 感体 验便会 油然 而生 。 内容 ,我把 自主 权再 次交 给 学生 , “ 我想 了解 … … ”。学 生 的兴 趣 再次 被调 动起 来 ,因 为是 自己想 了解 的感 兴趣 的 ,那对 知识 的 二 、利 用 图片 ,激情 明理 ,突破 难点 图片 展示 形象 、直 观 ,能 调动 学 生的 多种 感觉 器官 参与 认知 掌握 更是 轻松愉 快 。 活动 ,使 学 生真真 切切 地 得到 了 巨大 的视觉 冲击 ,获得 了直观 感 多媒 体 具有 声光 形色 兼 备的特 点 ,能 适合 学 生的 好奇 心理 , 受。 以其 为手 段 ,结 合 课 文 内容 设计 导 语 ,能 有 效地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在 了解 了香 港 被侵 占的历 史 后 ,学 生 只 有 表面 的认 识 ,这 趣 ,迅速 集 中注 意力 ,加 大 新课 的导 入力 度 ,为后 续 教学 营造 良 时利 用p w r o n 幻灯 片放 映 出一 张张 历史 的 画面 ,灰蒙 蒙 的 旧 好 的 教 学 氛 围 。 o ep it 照 片 上显 示着 一个个 历 史 的人物 ,那 一张 张浸 染 耻辱 的条 约 《 南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融合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融合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融合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品德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更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将所学的品德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下面我将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融合策略进行探讨。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融合策略

1. 引导学生思考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道德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是非曲直,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2. 灌输道德知识

虽然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和思考能力,但教师仍然需要向学生灌输一定的道德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各种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责任感。

4. 设计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品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清洁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品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1.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首要位置,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品德教育的延续和巩固,家长应该注重教育孩子的品德修养,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品德素养。

2.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品德教育的另一种延伸和实践,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的真实情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学生可以参加志愿服务、环保活动、扶贫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责任感。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

如学习《 五大 少数 民族 自治 区》 , 时 根 据教 材特点 , 点指 导学 生认 识 其 中 重
个 少 数 民 族 自治 区 的 风 土 人 情 、 史 历
文 化等 , 其余 四个 少数 民族 自治 区则通
过 课 外 收 集 、 内 汇 报 、 论 提 高 等 方 课 讨 法 , 思 广 益 , 分感 知 。学 生 在 这 一 系 集 充
JAX TNI 教 学 探 蹊 , UA O E XI
∥ :3 《 口 {11 1
德 与社 会 》 材 的有 效 开 发 和 整 合 教
徐 青
382 ) 10 0
( 江 省 台州 市黄 岩 区锦 江 教 育 集 团 , 江 台州 浙 浙

要 : 品德 和社会》 《 是一 门新兴的学科 , 于培 养学生 正确 的人 生观和价 值观具有重要 的作用。 由于课程 的综合 性和新 颖 对
} 很 多教 师 对这 门课 的 教 学 目标 和 教 学手段 不 能很 好 地 把 握 , 文就 如何 加 强 品德 与 社 会课 程教 材 的 开 发 与 整合 做 了初 步探 讨 。 生, 本
关 键 词 : 材 开 发 ; 程 资 源 ; 合 教 课 整
《 品德与社 会》 一 门跨 学 科 的综 是 合课 程。综 合 课 程是 对 分 科 教育 的挑 战, 各种分门别 类的 教育 在一 个学 生 身 上最终应该 发 生整 合 的作 用 。因此 , 课

社群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优化

社群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优化

社群主义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功能优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社群主义批判原子式个人主义,主张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念,重视美德的培养,主张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社群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公民对社会、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学校道德社群,开展品格教育,提高青少年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重视社群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伦理,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群主义;社会整合;道德社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西方主要政治哲学之一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过分侧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奉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思想引起的社会问题与道德问题日益加剧,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冷漠,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社群主义思想产生于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其思想与价值诉求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社群主义的积极思想,优化其社会整合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功能含义

社会整合问题在西方理论界有较多的理论论述。“社会整合”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涂尔干认为,道德的社会功能就是社会整合,而“要达到维持社会整合的目的,必须加强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这

一方面要有可供遵循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手段使人们遵守这些规范,自觉维护社会道德的权威性。他认为,道德教育是这一任务的最有利承担者,道德教育是实现道德社会整合功能的手段”。

走向世界哲学的理论儒学——论杨国荣教授的儒学研究

走向世界哲学的理论儒学——论杨国荣教授的儒学研究

走向世界哲学的理论儒学

——论杨国荣教授的儒学研究

朱 承

(上海大学哲学系 上海 200444)

摘 要:儒学是杨国荣教授庞大研究体系里一个重要论域。多年来,围绕着何为儒学、如何研究儒学、儒学何为等问题,杨国荣教授形成了一套理论儒学的观点和方

法。杨国荣教授的理论儒学以世界哲学作为背景与潜在的对话者,着意从观念层面去

界定儒学的本质性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揭示儒学思想的理论蕴含、建构儒学思想

的演变逻辑,强调儒学的精神性意义和规范性价值,主张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哲学应

与西方哲学相互激荡,进而成为世界哲学必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杨国荣 理论儒学 世界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17-24

DOI:10.14040/ki.52-1004/k.2019.03.004

由于传统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长期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研究狭义的“中国哲学”乃至研究哲学的学者们,大致都不能回避如何认识儒学、如何对待儒学的问题。作为一位当代中国哲学家,杨国荣教授虽然不能简单地冠以“某某儒家”的称号,但儒学也一直是其予以理论探讨的一个重点内容。杨国荣教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长期关注儒学发展历史上的核心人物、关键观念、逻辑脉络以及未来走向等事关儒学研究宏旨的问题,出版有《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孟子新论》(《孟子的哲学思想》)《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现代转换》等一系列儒学专题的专著,发表有“何为儒学?”“儒学发展的历史向度”“儒学的精神性之维及其内蕴”“儒学在近代的历史命运”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百余篇专题论文,形成了从人物思想、命题概念等个案性分析到整体儒学的总体性认知的儒学研究体系,从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对杨国荣教授的儒学研究进行分析与省察,考察其思想特质与方法路径,展现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儒学思想的认知、体察以及对于儒学发展走向的判断,也可以看出在世界哲学背景下所形成的当代理论儒学的基本形态。

中图法与科图法简表对照一览-河海大学图书馆

中图法与科图法简表对照一览-河海大学图书馆

写在前面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里,新一期《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又如期与您见面了。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今年我馆在购置中文期刊时,新增订了近200种,为了方便您查找,我们已编制了《河海大学图书馆2008年度馆藏中文期刊目录》,并分发给各单位。同时,我们将这近200种新增订的中文期刊目录单独列出,编辑在本辑《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的最后,以节省您查找新刊的时间。

本期继续报道外文会议录信息,希望我们的外文会议录专集对您查找会议文献有所帮助。

《图书馆最新资源速递》编辑体例如下:

1、整体按分类编排:由于我馆的中文期刊是按《中图法》分类,中外文图书及外文期刊是按《科图法》分类,而这两种分类法又不尽相同,故我们将这两种分类的大类进行比较,相对集中并于目录中体现,目的是使推介的每一学科的内容尽量集中,以便读者更方便的使用;

2、每一大类的内容按最新中文期刊目录、最新外文期刊目录、中文图书提要、外文图书提要的顺序编排;

3、每一种推介的文献都注明了我馆的馆藏地。

4、我们的联系方式是:

读者服务部(西康校区):

电话:83787308、83787307、83787302

E-mail:zhongqz@ tsgxp@ tsgcbb@

读者服务部(江宁校区):

电话:83787648

E-mail:tsgcm@

本期责任编辑:中文期刊——梁军;中文图书——许平;

外文期刊——余清芬;外文图书——杨小莉。

本期供稿人员:周冰杨小莉宋艺丁马大勇郑林

吴丽娣刘忠锦邓鸣超杨露曦熊易

胡玲玲吴立志王唏红封丽陆艳

洪建

河海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部

论《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能力的培养

论《品德与社会》课学生能力的培养

了解 所 在 地 区主 要 有 哪 些 通 讯工 具 , 查 的方 式 可 以采 用“ 记 调 小 者 采 访 ” 向他 们 的 爸 爸 , 妈 、 爷 , 奶 等 作 采 访 调 查 , , 妈 爷 奶 了解 几 十 年 来通 讯 技 术 的 变化 发 展 , 实 感 受 到通 讯给 予 生 活 带 来 的 方 切
“ 观 实 践 ” 。这 样 的 方 式 易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 使 其 自身 参 等 促 踊 跃 参 与 , 参 与 中不 断 丰 富 自身 的 知 识 结 构 , 炼 培养 社 会 调 在 锻
查 能 力 。学 习 《 讯 与 生 活》 课 后 , 让 学 生 在 课 外 进 行 调 查 , 通 一 可
件” 的变 迁 说 明 了什 么 ?为 了更 深 刻 地 了解 改革 开 放 政 策 给 农村

培 养 观 察 社 会 事 物 的 能 力
社 会 生 活广 阔 复 杂 , 罗万 象 , 柔 的春 风 , 绵 的 春 雨 , 包 柔 绵 萋
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后 , 师 还 可 带 领 学 生 参 观 调 查 农 村 农 业 生 教 产情 况和 乡 镇 企 业发 展 情 况 , 观 时还 应 引 导学 生 做 好 参 观记 录 参
或 写心 得 , 后 加 以讨 论 总结 。这样 不 断 地组 织 学 生参 与 实践 , 然 从

《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世界 第一 !这 说 明我 国青 铜 冶 炼 技 术 处 在世 界
前列 。 ”
一 一
教师 乙则 是 分 三 步 进 行 。第 一 步 同 教 师 甲 样; 第二 步 教师 以班级 学生 的姓名 为 资 源做 了
个现场调查 : “ 我们班有 以 ‘ 玉’ 为名的同学 吗? ” 并 提 出问题 : “ 知道 为 什 么 以 ‘ 玉’ 起 名 吗? ”
《 品德与社会》 课程面对 的是小学 中高年级 学生 , 是一个 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 旨在促进 其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 , 这一性
质决定了其课程教学资源的综合性。面对多样 、
重建就是推翻了重来。
案例 :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主题第 二课时“ 青铜时代的辉煌” 。 在通过青铜器体验、 感受古代劳动人 民的智
马 洁 高 惠荣 崔 宁 ”
( 1 . 北京 市燕 山前进 第二小 学, 北 京, 1 0 2 5 0 0; 2 . 北京 市燕 山教研 中心 , 北京 , 1 0 2 5 0 0; 3 . 北京 市燕 山向阳小学 , 北京 , 1 0 2 5 0 0 )
摘要 : 北 京 市 燕 山 区教 师在 《 品德 与社 会 》 课 程 实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 学过 程 中积 累 了 一 定数 量 的课 程
的过程 中仍存 在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

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反思、改进,笔者深深地感到了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了收获的欣喜,更感受到了新课程给课

堂教学带来的变化。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谈谈笔者在实践探索方面的初步认识。

一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在每次

预设活动方案时反复斟酌的。

以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爱我的家》中的“我的家庭小调查”为例来说,这个小调查的目的在于

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

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现、感悟。教材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由8 个问题构成。我在

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进行取舍,哪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的

问题;哪些是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的;还有哪些问题我可以设计得比教材上还要好;哪

些又是我可以听取被调查人的建议,临时再补充再修改的。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快乐地设计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有的补充了一些问题,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等,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的是将教材上的问题改进,如将教材上的访问提纲的第一

个问题“那时,住在哪里,住什么样的房子,有几口人?”改为“那时,住在什么地方,家中有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4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4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优秀4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程为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教师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使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异”的现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误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新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亲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扎实的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应了解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性质,又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行为规范,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德育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儿童意识,效益意识对德育新课程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我们不仅要以活动促活跃,引导孩子们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动的尺度,以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我认为教师要调节好自身的情感,调控好学生的情绪反应,把握好课堂得氛围度。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篇二

社工专业必看书籍15本 -回复

社工专业必看书籍15本 -回复

社工专业必看书籍15本-回复

社工专业必看书籍15本的主题,我将按照文章长度1500-2000字的要求,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社工专业以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为核心,旨在提高社会公平和人的福祉。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增强其专业能力和理论水平。下面是15本社工专业必看书籍的推荐:

1.《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方法。

2.《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社工专业的实践技巧和方法。

3.《社会工作伦理学》:社工从业人员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解人与社会环境互动关系的理论。

5.《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工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工专业与社会政策相互关系的研究。

7.《儿童保护与社会工作实践》:儿童社工专业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老年社会工作与养老服务》:老年社工专业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9.《家庭与婚姻社会工作》:家庭社工专业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0.《心理社会工作与心理疏导》:心理社工专业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1.《社会工作的特殊群体与案例分析》:社工专业特殊群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案例。

12.《国际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了解国际社工发展状况和国际社工工作者的从业经验。

13.《社会工作管理与组织建设》:社工专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14.《社工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社工专业个人职业发展和规划的指导。

15.《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实践》: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社工实践。

这些书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覆盖了社工专业的广泛内容。学生和社工从业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的政治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的政治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的政治教

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融合性综合性的政治教学反思

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和与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多学科合而为一的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

3、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分科设置课程,必须按照学科体系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学生需要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就会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必备的机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2)主题学习的综合性。“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作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3)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总目标,另外还提出三项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在以往所有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中是没有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选取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研究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研究

基 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项 目 《 基于人力资本的高管团队绩效及评价体系研究> ( 目编号 : 6 604)的资助 。 项 0J 302 A 作者简介 :赵士军 ,通讯作者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 : 人力资源管理。于林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 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研究方向 : 人力资源管理 。陈倩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研究方 向:人 力资源管理 。
管 理 团队 组 成 特征 如 何 影 响 组 织 绩 效提 出 了以 社会 整 合 为 中介 的理 论 模 型 , 弥补 了高层 管理 团 队理 论 的 空
白,为高层 管理 团队组建 、培训 和绩效评估等提供 了思路、方法。
[ 关键词] 高层 管理 团队
社会整合
组织绩效
10I1 3 I9 ii n.O 4一g 0 2 1. 10 0 3 ; O.£ / . g 1 0 6 s l X.01 0 .2
第 1 ( 期 总第 27期 ) 0 21 年 1 01 月
工 业技 术 经 济
J u n lo n u t a T c n lg a c n l c o ra fId s il e h oo i lE o on 8 r c i
N . G Ir ,N .0) o1(ela e l o27
(0 4 [ 把 社会 整 合 理解 为 调 整 和 协 调社 会 中不 20 ) ]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实践哲学的“史”与“思”——杨国荣教授学术访谈

括: 《 王学通论》 、《 善的历程》 、《 伦理与存在》 、 《 思与所思》 、 《 存在之维》 、 《 杨国荣讲王阳 明》 等 ,同时主编 《 现代 化过程 的人 文之 维》 、 《 中 国现代 化进程 与人 文学术 ・ 哲 学卷》等 著作 。 另有论 文数 十篇 发表 于 《 中国社会科 学》 、P h i l o s o p h y :E a s t a n d s t 、J o u na r l 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 p h y等 国内及 国际学术刊物 ,学术影 响蜚声海 内外。在 2 0 1 3年 8月的第 2 3 届世界 哲学大会上 .杨 国荣教授 当选 为新 一任 国际形而上学 学会主席 。
自从 毛泽东发表 《 实践 论》以来 , “ 实践 ”成 为当代 中国使用频 率最高 的词语 之一 。1 9 7 8年在我
国开展 的关于 “ 实践 是检验 真理 的唯一标准 ”的讨 论 ,成 为 当代 中 国思 想解 放 和 改革 开 放 的历 史 起 点 。3 0多 年来 ,对 实 践 和实践 哲 学 的研 究 不断 深
关专 著 出版 。笔者借着 在上海参 加学术会议 的机缘 有 幸与华东师 范大学哲 学系 的宋锡 同老 师一 同采访
了杨 教授 。以下是访谈 中关 于实践哲 学的 内容 。 冯琳 ( 以下简称 “ 冯” ) :杨 老师 ,您好 !我看

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2)

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4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2)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

含山县东关学校

刘加林、盛泽云、金善宏

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分析

(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丁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二)教材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它不仅是历史的结晶,而且有着鲜活的生命。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介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本单元的编写依据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五“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此外,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以文字、科技和美德为中心,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

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道德与法治

五年级

批评与回应——围绕杨国荣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批评与回应——围绕杨国荣哲学思想的专题讨论——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哲 学 分 析
Phlsp ia ay i i o hc lAn lss o
Vo. 1 2.No5 .
0c . 01 t .2 1
・哲 学 专 题 讨 论

批 评 与 回应
— —
围绕杨 国荣哲 学思 想的 专题 讨论
编者按 :随着我 国改革 开放 的不断深入 和 学科建设 的不断推进 , 中国
理解 , 并且对 于如何建构 未来哲学也提 出了独到 的思考 。

3 ・
第 2 卷 第 5 期 21 年 l 月 01 O
哲 学 分 析
P ioo hc lAn y i h ls p ia a ss l
Vo . 1 2.No5 . 0c . 01 t .2 1
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
整合 , 并体现 出世界 自我创 生的“ 自足性” 和与其他事物 内在联 系的“ 整体性” 二是关 :
于“ 存在 的价值之 维” 存在” 。“ 自身既蕴含价值维度即人 类基 于 自然和生命的 目的性 与应然性 ; 哲学的“ 本体论” 形上学” 或“ 恰恰表征 着人得 以安 身立命的“ 终极 实在” 和 “ 至上价值” 。而“ 人的需要与对象属性的关 系” 并非价值判断的最高根据 。 关键词 : 存在 ; 价值 ; 意义 ; 具体 的形上学
作 者 简 介 :张 曙 光 , 北京 师范 大 学 价 值 与文 化 研 究 中 心 暨 哲 学 社会 学 院教 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哲学研究

道德与社会整合

杨国荣

社会的整合涉及多重维度。首先是社会认同,包括广义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团体或组织认同,以及个体自身的角色认同等等,认同意味着接受某种社会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系统,承认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并归属于其中。

与社会认同相联系的是社会的凝聚(solida-rity),在缺乏社会认同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往往趋向于从参与走向隐退,以远离社会生活为理想的追求;道家对礼法社会的拒斥,便表明了这一点。对社会离心趋向的克服,以承认某种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并获得相应地社会归属感为前提之一。社会凝聚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冲突的控制。社会的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差异等等,往往容易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冲突,避免社会成员间的这种冲突或避免这种冲突的激化,离不开共同接受的社会规范系统:通过肯定公共或普遍的社会价值以及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规定,等等,社会的规范系统同时也对可能的社会冲突作了某种限定。

控制冲突当然还带有消极的意义,从积极的方面看,社会凝聚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及在不同的社会实践领域中彼此协作。在这里,社会的认同和社会凝聚既是避免社会在剧烈的振荡中解体的条件,也是广义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所以可能的前提。

如前所述,社会认同和社会凝聚同时关联着社会体制及社会秩序的合法性问题,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协作,首先指向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此,合法性则更多地涉及社会成员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合法性本身当然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往往有不同的历史内容,然而,惟有在社会体制及秩序的合法性获得确认时,这种社会系统及社会的秩序才可能获得其成员的支持,并由此取得稳定的形态。

不同意义上的社会整合,既从类的层面或公共的空间展示了存在具体性的相关内容,又为走向这种具体存在提供了社会前提。如果进一步考察社会整合本身所以可能的条件,则道德便成为不能不加以考察的一个方面。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作为历史的产物,无疑具有相对性、历史性的一面,但历史本身并不是如新康德主义所认定的那样,仅仅由特殊的、个别的现象所构成,它总是同时渗入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联系。与历史过程的这一向度相应,道德意识及道德观念往往也包含着普遍的内容。从共时性之维看,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体中,通常存在着对该共同体的成员具有普遍制约作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就历时性之维而言,某些道德的意识和道德观念往往在不同的或较长的历史时期产生影响和作用,而不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

具有普遍内容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通过教育、评价、舆论等等的提倡、引导,逐渐成为一定时期

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势(disposit ion),后者也就是杜尔凯姆所谓集体良知(co llectiv e conscience),它从社会心理等层面,为社会的整合提供了某种支持。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把公正列为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之一,并认为这种道德意识的功能在于“将社会组合在

一起”(holds society to get her)

,作为一种普遍的道

德观念,公正在社会冲突的抑制、社会秩序的建立等方面,无疑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西塞罗的以上看法,多少也折射了这种历史现象。公正观念与社会整合之间的联系,当然并不仅仅限于西塞罗所处的罗马时代,在近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联系。换言之,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换过程中,合法社会秩序的建立同样离不开公正等道德观念。

如前文所论及的,社会的整合关联着社会认同,从个体的维度看,社会认同除了对现有秩序合法性的确认、对共同体价值的肯定等等之外,还涉及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理想、人生信念等等;个体对社会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往往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当个人处于所谓存在的孤独状态时,他常常倾向于从社会回到自我的封闭世界;对社会的这种隔绝,并不仅仅是由于交往的障碍等等而导致的与他人的分离,在更深的层面上,它亦与道德资源的缺乏相联系,这种资源包括积极的人生信念、对生命意义的正面理解、对存在价值的肯定态度,等等。对没有道德理想并以否定的态度对待人生过程的人来说,消沉、绝望、无意义感等等往往成为其难以排遣的情感体验,而对他人的冷漠以及社会的疏远乃至排拒,则是由此导致的逻辑归宿。

从一般的社会交往层面看,对他人利益的肯定、关心等等,是社会成员能够和谐相处、社会共同体能够维系的前提之一;而这种与自我中心相对的行为趋向,在道德上又与利他的意识相联系。杜尔凯姆曾指出:“利他主义并不是如斯宾塞所理解的那样,注定将成为社会生活某种悦人的装饰物,相反,它永远将是社会的基础。我们怎么能真的离开利他主义?如果人们不彼此承诺并相互作出牺牲,不以某种强而持久的纽带相互维系,他们就无法生活在一起。”

这里所说的利他主义,并不一定取得抽象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形式,而往往是以日常意识的形式存在,这种意识本身源于历史过程,如荀子所说,人只能在“群”(彼此结成一定的生活联系)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对利益的相互肯定,无疑折射了这一历史事实;但它在形成以后,又构成了社会存在的观念条件。正是在后一意义上,杜尔凯姆认为:“每一社会都是道德的社会。”(ibid)。

道德的意识、观念、定势等等,并不仅仅以精神的形态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实践的不断重复,道德的意识往往进一步转换为制度化的事实(inst itutio nal facts) 。以社会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借贷现象而言,在信用关系得到普遍确认的社会条件下,向人借贷便蕴含着如期归还的承诺。此处的向人借贷,首先是一个事实,但它又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事实,因为其中已渗入了“应当如期归还”这样一种义务的观念,而义务则涉及道德的领域。在这里,道德上的义务观念,已融合于社会交往中的制度化事实。广而言之,在社会结构中,当个人承担了某种社会角色时,他同时也就承诺了履行该角色所规定的义务;承担角色是一种事实,但这一事实同样蕴含了义务观念。

伦理观念向事实的渗入或制度化,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道德与存在的联系:在制度化的事实中,道德已具体化为存在的实际内容。同时,通过融合于制度事实,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也获得了制约社会整合的一种现实机制。首先可以从行为秩序或行为的优先序列作一分析。个体在社会系统中往往承担多重角色、涉及多重关系,与不同角色相联系的行为,往往难以在同一时间中相互兼容。为了避免由此可能导致的冲突,便需要在义务及行为之间建立一定的秩序;而一般的道德意识和观念通过制度化,也进一

J oh n Searl曾从事实与价值的联系这一角度,对制度事实(ins titu tional fact)作了分析,参见J.Searl:H ow to Der iv e oug ht f rom is.

参见Emile Dur kheim:On M or ality and Society,Th e U nivers ity of Chicago Pres s,1973,p.112.斯宾塞将社会的整合完全视为一个自发的过程,并把利益、市场视为这种整合的惟一调节因素,由此否定了道德等规范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杜尔凯姆对此提出了批评。

详见E.Durkh eim:T he Div ision o f L abor in S ociety,

New York,1993,pp.202~203.

Alan Ryan:Ju stice,Oxford U nivers ity Pres s,1993,

p.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