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4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4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义异词
(1)古今词义迥异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 迥然不同。 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 ,,都没有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蜩与学鸠笑之曰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 榆枋而止, 《庄子 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 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战国策·魏策 魏策》 以头 地耳” 以头抢 的意思。 《战国策 魏策》“以头抢地耳”。“抢”是“撞”的意思。 即是此义。现代是“抢劫、抢夺”之义。 今有成语“呼天抢 今有成语“呼天抢地” 即是此义。现代是“抢劫、抢夺”之义
凡是用土烧成的器皿都可以称之为“ 名。”凡是用土烧成的器皿都可以称之为“瓦”。“瓦” 还可以指纺锤, 弄瓦” 还可以指纺锤 , 如 “ 弄瓦 ” 的 “ 瓦 ” , 就是指用泥土 做成的纺锤。给女孩子玩。所以生女孩叫“弄瓦之喜” 做成的纺锤。给女孩子玩。所以生女孩叫“弄瓦之喜”, 而生男孩叫“弄璋之喜” 今义: 而生男孩叫“弄璋之喜”。今义:主要指盖房屋顶的建 筑材料。 筑材料。
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p212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亡而消失的词。如:
犙,三岁牛;牭,四岁牛;牻,白黑杂毛牛 尚书、丞相。 打猎:蒐(春),苗(夏),狝xian3(秋),狩(冬)
2、古今义同词 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个别只有细微
差别。如: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说文》 :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ຫໍສະໝຸດ Baidu
江:(古义)长江 (今义)所有水道。 河:(古义)黄河 (今义)所有水道。 诗:(古义)诗经 (今义)诗歌韵文。
古义 今 义
響:《水经注·江水》:空谷传響,哀转久绝。
雌、雄、牙、齿、再
菜 《说文》:草之可食者。
宋代笔记《鹤林玉露》:仇泰然曰: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 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 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 《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
谷: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 其始播百谷。” 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贾思勰《齐 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 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后专指儿子。《战国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 则为之计深远。”

古义
今义
义素1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个词古今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多义词的义项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古义消失(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

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②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鼌错《论贵粟疏》)

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例②中“池”的意思是“护城河”。例③中的“池”当“池塘”讲。现代汉语中,随着“护城河”这一事物的消失,“池”所具有的“护城河”这个义项也基本不用了。

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天下兼相爱》)

②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左传?昭公元年》)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中,“爱”当“喜爱”讲,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这一义项。例②和例③中的“爱”当“吝惜”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对感情认识的深入,“爱”的“吝惜”义项也逐渐消失了。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所谓“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种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种义项微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广度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如:

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丧服》)

例①的“子”指“女儿”;例②的“子”指男孩;例③的“子”兼指男女,郑玄此处注释说:“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中,“子”只指男孩。古代汉语中的表义范围宽,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

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 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
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
劳、勤快。
劝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 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完全不同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
的名称。

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 “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古代汉义语素词义二的发展
其它各种粮食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 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 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没有“皮科”。

05第五课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05第五课 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6
贰 古今词义的沟通
二、古今词义的沟通(联系): 古代汉语(源) 现代汉语(流)
古 今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方言口语的 词 词素中去了解古义 义 的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 沟 了解古义 通
7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方言口语的词素中去 了解古义
项:望其项背 即:即席、若即若离

1、广度宽窄的差异
词义扩大 如: 菜、河、江、醒

今义重于古义 如: 恨

2、程度深浅的差异
(轻重)
古义重于今义 如: 感激

古义褒今义贬
如: 爪牙

3、色彩褒贬的差异 古义中性今义贬义 如: 谤、贿

古义贬义今义中性 如: 党

4、词义特点的差异
侧重点不同 涉及对象不同
如: 售 如: 购
上下角度不同 如: 访
脖子的后面
接近、走近
例:走:走马观花、奔走相告、走投无路 、走调

易:交易、贸易,易手、移风易俗、改弦易辙

改变
8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了解古义
例:
本义
诬:加也。以无为有也。 虚妄、不真实
欺骗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引申义
陷害
9
本义
秉: 禾束、禾把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可有三种类型: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手”等基本词汇。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是应该的意思。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又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其中词义范围的差异有三种情况,a:词义范围的扩大。例如“菜”古代汉语中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现代汉语中“菜”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肉、蛋等在内。b:词义范围的缩小。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只有封建帝王的宫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c: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中有“犬暂逐人”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暂”是暂时的意思。二者在表示时间范畴上,古今是有联系的,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两种情况,a:古今褒贬意义的不同。如:“爪牙”古代汉语中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现代汉语中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b:古今词义轻重的不同。如:“恨”古代汉语中恨是遗憾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恨是厌恶、怨恨的意思。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

许慎说:“象形是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也。”象形是—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形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含有标识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多是点和横)构成的。例字:刃、亦。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谓“以事为名”,即根据事类(指意义)而造或选取—个字作为义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即取譬相成,构成新字。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第二课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本义是对引申义、假借义而言的。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老的意义,叫做词的本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例如:“向”,《辞源》前三个义项是:1、北窗。2、朝向,对着。3、方向,趋向。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y ǒu)也。”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

自考汉语言文学课程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自考汉语言文学课程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重点难点举例点评

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一、“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直到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才给六书的名目加以界说。

1.《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说文解字•叙》:“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揭(同“挥”),武信是也。”4.《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典型例题分析

例下列属于会意字的是[ ]A。水戈B.刃亦C.莫从D.江钱[解析]此题的关键在于记忆许慎关于六书的概念。很明显,依据许慎对六书的定义,A属于象形字,B属于指事字,D属于形声字,只有C属于会意字。[答案]C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形体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古文字阶段包括: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字、以金文为代表的西周文字、书写载体多种多样和体系纷繁复杂的战国文字、以小篆为代表的的秦代文字。

今文字阶段包括:东汉文字为代表的隶书和孕育于汉末、通行于魏晋并一直使用到现代的楷书。

文字发展演变的顺序依次为: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典型例题分析

例汉字发展的顺序是[ ]A。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B.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隶书→小篆→楷书。C.金文→甲骨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D.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楷书→小篆→隶书。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是否相同,要留心比较。由于 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 古今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车”在古 代指马车、牛车、战车等,而现代又指 汽车、火车、摩托车等,但作为陆地上 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意义几乎 没有变。
(二)古今意义悬殊,很多意思已经消失了。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 释天》: “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 (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九歌· 湘君》: “薜荔拍(一作柏)兮蕙绸。”王逸注:“绸, 缚束也。” 粪:古代有“扫除”的意思。《说文》: “粪,弃除也。”《左传· 昭公三年》:“小人 粪除先人之敝庐。” 另一个常用的含义是“给禾苗除草、培土和加肥 料。”《礼记· 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 田畴,可以美土彊。”
“响’’本指回声,后泛指各种声响。“醒” 的本义为酒醒,《说文新附》:“醒,醉解 也。”《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姜与子犯 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后来词 义扩大为醒悟、睡醒。
“本”“末”两个词,本义分别是 “树根”“树梢”,后来,“本”引 申为“事物的根本”(推本溯源)而 “末”则有“事物结束部分”。
涕泗纵横;赴汤蹈火;减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口诛笔伐。 3、今义的使用 我们说某个词的现在的意义在某个时候就出现,并 不意味着这个意义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取代了古义。它们 之间有一个共存的过程。今义出现了,并不意味着它就 成了当时最常用的意义,尤其是汉语存在一个文言文系 统,就更要主要这方面的问题。 例如:“涕”汉代已经出现表示“鼻涕”的用例, 但“涕”同时仍可表示“眼泪”。汪维辉《东汉-隋常 用词演变研究》中指出:汉末以后,“在正统文言里, ‘涕’始终是‘泪’的同义语,而很少当‘鼻涕’ 用。……‘涕泪’大部分是同义连文,指眼泪;有时则是 两个并列的成分,分指鼻涕和眼泪。”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词义异同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音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这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我们如果从今义去解释古义,就不能正确地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所以,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传承词

一、古今词义的基本情况(三种)

(一)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的。

这主要是基本词汇部分,如天地人马牛羊,日月风雨霜雪,东南西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等。这些都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但没有变化的词义也不仅限于基本词汇。例如:埃、皑、秕、唉、巢、尝、澄、厨、怵、慈、粹、钓、麩。

复音词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如芍药、梧桐、凤凰、仓庚、蟋蟀、参差、窈窕、踊跃、逍遥、翱翔等,这些词在《诗经》中已经有了。

正是由於这些词的意义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从学习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很显然,对这类词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

古用今废词

(二)词义完全不同或已消亡的词

词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例如“该”,古代的常用义是“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三:“备,该,咸也”。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不过字形不同。

还有词已消亡,我们说词的消亡是指在口语中不再使用,在书面语中一般也不再用,当然这是就整个社会讲的,至于个人,在文章中用了一个已消亡的词,那是有可能的,我们考察词的存亡,是从整个社会着眼的。例如:在《说文》中有关牛的字有牬(bèi,两岁半)犙(sān,三岁半)(tú,黄牛卷文)等,现在已不使用了,《诗经·大雅·荡》“内于中国”“”(bèi)是指发怒,现在谁还用“”这个词来表示发怒呢?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教师招考古汉知识点笔记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

它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被淘汰的词语,失去了它们的交际功能,并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而消失。用于区分牲畜类型的词语:Q,5月产羔;,黄腹绵羊;让三岁的牛眼花缭乱;一头四岁的母牛。古代官阶:君、臣、仆、官、奴、婢、大夫、尚书、宰相。古代祭祀名称:祠堂、春节祭祀;j、夏祭;禅,拜天;社区,牺牲。2.古今同义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3、古今异

义词

(1)完全不同:例如:丝绸、这个、抢劫、行李。(2)同一方面也有区别:例如:给予、勤奋、说服和拜访。2、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的不同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

形式:

1、词义扩大:菜、睡、粮、皮、其他(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2、词义

缩小:臭、宫、禽、瓦、其他(子、金、坟、谷、朕、丈夫、丈人)3、词义转移:

(二)词的不同情感色彩意味着1。从褒义到贬义:修复,爪子和牙齿,其他2。从

贬义到褒义:练习

3、由中性变为褒义例:祥

4.从中立到贬损

例:谤、侵其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1.这个词的意思由轻变重,即古代的意思是轻,现在的意思是重。例子:朱和恨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例:怨、购

三、古今词义异同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概述: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例:江、河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例:宫、瓦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

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涕、羹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货而不售。 亲戚既Hale Waihona Puke Baidu,虽欲孝,谁为孝?
扩大
转移 转移 扩大 扩大
词义范围的变化
江、河、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看见 死不恨矣。 脸、嘴、皮 词义的扩大 敢陈愚见。 徒见欺。 义项的增减 词义的缩小 图穷匕首见。 见解 见笑 见效 拜见
第二节 古今词义异同
1
词义变化的类型
2
词义变化的结果
词义演变的原因
3
词义变化的类型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迥 异
《左传》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
《尚书》重我民,无尽劉。 《劝学》赦之,以劝事君者。 《孟子》吾何爱一牛。 《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殊 微
词义变化的结果
爪牙: “然谋臣与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 词义程度 而择也。” 的轻重 祥: “是何祥也?吉 凶焉在?” 病、饿
3
2
1
词义范围的 差异
词义褒贬 的变化
诬:“诬,加也。”
词义演变的原因
演变的原因
社会的发 展、风俗 的变迁
内部制约 如:履— —屦—— 鞋
如:家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 五族为党。——皆栾氏之党也。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其臭如兰。 穆公访诸蹇叔。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异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异

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可有三种类型: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手”等基本词汇。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是应该的意思。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又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其中词义范围的差异有三种情况,a:词义范围的扩大。例如“菜”古代汉语中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现代汉语中“菜”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肉、蛋等在内。b:词义范围的缩小。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只有封建帝王的宫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c: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中有“犬暂逐人”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暂”是暂时的意思。二者在表示时间范畴上,古今是有联系的,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古汉语词汇--古今词义异同

古汉语词汇--古今词义异同

族: a.家族——《史记》:“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 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b.灭族——《史记》:“毋妄言,族 矣。” c.种族——《淮南子》:“万物百族”
辞: a. 推辞——《左传》:“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b.辞别——《桃花源记》:“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言辞——《史记》:“其文约,其辞 微,其志洁,其行廉。”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并列式、偏正式、支配 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重叠式。 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构词知识的重点。 区分双音节和多音节单纯词和合成词,关键 是要把握住它们的根本区别: 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示意义, 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 而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 义。
古代漢語辭彙
古代漢語辭彙
一 二 三 词与词汇 古代汉语词的特点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 词与词汇
1 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 位。 独立运用: A 单独成句、单独回答问题、单独充当句子 成分。 B 独立充当造句单位、实现各种语法功能
2、词汇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有词语的总和。是集 合概念。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中最敏感的部分。没有词汇,语法、语音 就没有实体来承负。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妃:《说文》:“妃,匹也。”配偶,主要指女性配偶。现 代汉语中“妃”专指皇帝的妾以及太子、王、侯的妻。
诏:《说文》:“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告诉。 现代汉语“诏”指上告下。
肥:《说文》:“肥,多肉也。”指人畜肥。现代汉语指畜肥。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3、转移 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汤,《说文》:“汤,热水也。”,现代指以汁水为主的一种副 食品,如鸡蛋汤、菜汤之类。 史,《说文》:“记事者也。”是古代一种文职人员,后来 专指记事的人。现代汉语“史”主要指历史。 狱,古代汉语指诉讼。现代汉语指监狱。 兵,古代汉语指兵器,现代汉语指士兵。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词义色彩的变化 1、由褒到贬 爪牙,古义为“得力助手”,例如:“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今义为“替凶恶的人 跑腿的人”。 妖: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现代汉语“妖”主要指妖邪 2不、正由。贬到褒 深刻:严峻苛刻。 《史记·酷吏列传》:“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 现代汉语“深刻”一般指深厚;深切透彻。 3、由中性到褒义 圣,
甘: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邶风·谷风》)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牧: 解: 發:
(鼋,大鳖)
責:
習:
3、探求本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字的本义和词的本义 汉语的字与词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字的本义与它所代表的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个词古今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多义词的义项发生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古义消失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一)古代义项的消失

所谓义项的消失,是指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古代的一些事物消亡了或是人们的观念变化了,导致词的相关义项也随之消失了。如:

池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②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鼌错《论贵粟疏》)

③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①例②中“池”的意思是“护城河”。例③中的“池”当“池塘”讲。现代汉语中,随着“护城河”这一事物的消失,“池”所具有的“护城河”这个义项也基本不用了。爱①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天下兼相爱》)

②货以藩身,子何爱焉?(《左传?昭公元年》)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中,“爱”当“喜爱”讲,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这一义项。例②和例③中的“爱”当“吝惜”讲,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和对感情认识的深入,“爱”的“吝惜”义项也逐渐消失了。

(二)古今义项的微殊

所谓“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在文言文阅读中,这种情况尤其值得注意。这种义项微殊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xx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如:

子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论语?先进》)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仪礼?丧服》)

例①的“子”指“女儿”;例②的“子”指男孩;例③的“子”兼指男女,郑玄此处注释说:

“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现代汉语中,“子”只指男孩。古代汉语中的表义范围宽,现代汉语表义范围窄。臭①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先秦“臭”在表示“气味”时,泛指一般气味,既包括好闻的香气,也包括难闻的秽气。

后来范围变窄,专指秽气。如:

③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曹植《与杨德祖书》)现代汉语中,“臭”在表示“气味”时,只表示“难闻的气味”,同先秦时期相比,表义范围变窄了。

亲戚

①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战国策?秦策》)

②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史记?五帝本纪》)

“亲戚”古代汉语中指族内外亲属,也包括父母兄弟。现代汉语中父母亲是不能称亲戚的。

以上三例,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范围比古代汉语窄,或者说是词义的外延比古代汉语小,也有与此正好相反的情况。

比如:

菜,xx,醒。(见教材)

2.程度深浅的差异

如:

恨、感激(见教材)

3.色彩褒贬的差异

如:

xx、谤、贿、党(见教材)

4.词义特点的差异(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如:

售:

①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宋人有酤酒者》)

②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荀子?儒效》)

③献鱼者曰:

“天暑市远,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说苑?贵德》)例

①“酸而不售”,是说酒酸了因而卖不出去。例②中“不可偻售”是说不能很快卖出去。例③中更加明显,“卖之不售”,是说卖了半天卖不出去。可见,古代汉语中,“售”的意义是“卖出”,其特点在于强调卖的结果。现代汉语中,“售”只是表示卖这个动作,不再强调卖的结果了。

又如:

购、访(见教材)

二、古今词义的沟通

两个方面:

(一)从现代汉语复音词、成语甚至口语的词素中去了解古义。

项:

本义是“脖子的后面”,“望其项背”

即:

常用义“接近,走近”,“若即若离”

走:

跑。“走马观花”,“奔走相告”

(二)从词义的共同特点和相互联系上去了解古义。

掌握了词的本义及其特点,就能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

如:

诬,秉(见教材)

文选(共五篇,均选自xx)

xx伐xx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

“昔xxxx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注释】

2.xx:

指xx。以:

介词,率领。xx之师:

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

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3.溃:

溃败。

7.风:

马、牛、牝牡相诱。

8.xx:

料到,想到。涉:

本指徒步过河,这里指走到、进入。

11.五xx:

泛指xx。

五xx:

公、xx、xx、子、男五等xx。xx:

xx之长。

12.实:

句中语气词。

13.夹辅:

辅佐。

14.履:

鞋。这里指可以征伐的范围。

2.xx:

包裹成捆的菁茅,菁茅为楚国特产,古代祭祀时使用。包,一作“苞”。

3.共(gōng):

供给,后作“供”。

4.缩酒:

渗酒,祭祀时的仪式之一:

把酒倒在包茅上渗下去,表示神已饮酒。

7.寡人是问:

宾语前置,代词“是”作宾语,置于动词“问”前。

9.其:

语气词,作状语,表示委婉语气,可译为“请”。诸:

“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指代这件事情。

xx,次于陉。

xx,xx使屈完如师。师退,次xx。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