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基本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利用资产将其转化为证券形式进行交易的金融过程。
本文将从资产定价和选择、资产包建立与整合、法律文件和法律架构、信用评级和证券发行、风险管理和监督等方面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性、市场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也将在结论部分进行探讨。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企业和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资产证券化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关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基本操作原理、资产定价、资产包、法律文件、信用评级、风险管理、监督、有效性、市场影响、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实现资产的再投资和流动化。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将一组相似性质的资产进行打包,然后将这些资产转变为可交易的证券,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和流通。
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是进行资产定价和选择。
在该阶段,资产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会得到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哪些资产适合进行证券化。
资产包建立与整合是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步骤。
在此阶段,资产将被整合到一个资产包中,形成一个资产支持证券的结构,以便于投资者进行交易和投资。
接下来,进行法律文件和法律架构的设计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环节。
合适的法律框架和协议对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确保证券化交易的合法性至关重要。
信用评级和证券发行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帮助投资者评估和识别投资风险,并促成证券的成功发行。
风险管理和监督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后阶段。
在证券化完成后,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督,确保资产支持证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通过以上基本操作原理,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实现资产流动化、降低融资成本、分散风险等目标,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 破产隔离从两个方面提高了资产运营的效率: – (1)通过破产隔离,把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 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 – (2)通过破产隔离,投资能够只承担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 而不是资产原始所有人其他资产的风险。
• 破产隔离是通过把资产真实出售给SPV来实现的。 • 在资产证券化中,虽是以“真实出售”之名,而是行担保之实。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资产证券化主要基础资产类型
资产证券化及5个案例
资产证券化种类与范围
• 1、根据基础资产分类。根据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不同,可以将资产证 券化分为不动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未来收 益证券化(如高速公路收费)、债券组合证券化等类别。
• 2、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地域分类。根据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发行人和 投资者所属地域不同,可将资产证券化分为境内资产证券化和离岸资 产证券化。国内融资方通过在国外的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SPV)或结构化投资机构(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s)在国际市场上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向 国外投资者融资称为离岸资产证券化;融资方通过境内SPV在境内市 场融资则称为境内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名词解释
资产证券化的名词解释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特定资产转化为证券,可以实现资产的市场化流通。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于房地产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房地产、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等多个领域。
一、什么是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组特定的现金流量所支持的资产转化为流通证券的过程,这些证券以相应资产的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易。
例如,房地产公司可以将多个具有收入现金流的租赁物业合并为一个证券,并以该证券的价值进行交易。
这种转化过程使得原本不易流动的资产得以在市场上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资产证券化的步骤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资产:首先需要选择一组有现金流的资产,这些资产可以是房地产、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等。
2. 创建特殊目的实体(SPE):接下来,需要创建一个特殊目的实体,用于将选择的资产转化为证券。
SPE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实体,其目的是持有和管理相关资产。
3. 资产转移:然后将选择的资产转移至SPE名下,以确保这些资产不再属于原始产权人。
4. 证券发行:接下来,将资产转化为证券。
这些证券通常分为不同等级,以满足不同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的需求。
5. 交易和交割:最后,这些证券将通过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和交割。
投资者可以购买这些证券,从而获得与所持证券相关的现金流。
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原始产权人、投资者、评级机构和特殊目的实体。
三、资产证券化的优势与风险资产证券化有许多优势,包括:1. 资产流动性提高:通过证券化,原本不太流动的资产可以转化为更容易买卖的证券,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2. 资本成本降低:原始产权人可以通过出售资产证券化证券,获得现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3. 分散风险:证券化将资产分散给多个投资者,降低了投资者个别资产损失的风险。
然而,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1. 信息不对称: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ABS)详细 ppt课件
参与主体
主要职责
原始权益人
基础资产原始所有者/出售方,主要获得资金融通
资产服务机构 负责基础资产的处置、现金流的回
SPV (特殊目的载体)
受托机构
实现资产风险隔离目的,亦作为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
目前主要为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负责项目总协调、 产品 设计、 现金流分析、定价模型、起草发行文件、 销售和日 常管理
国内资产证券化模式
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导:
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业务始于2005年12月,但发展缓慢;资产支持票据(ABN) 始于2012年8月,整体规模有限。
从存量来看,截至2015年3月末,3种模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为约3,000亿 元,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导。
国内资产证券化模式
三种模式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区别
2013
1762.3
257 2014
1386 2015
发行规模(亿) 发行数量(只)
✓V1.0版:2004年10月,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 知》;2005年4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V2.0版:2013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审批制. ✓V3.0版:2014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及 配套规则;改事前行政审批为事后备案,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CLO
CBO
CMBS
RMBS
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
资产服务机构
贷款本息
托管银行 (信托账户)
受益证券本息
登记结算结构
划款指令
基础资产包 资产1 …
资 产
权 益 或
原始权益人受托机构设立信托或SPV公 司、监督服务
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 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
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交易所
企业资产证券化
证监会
审批制
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 SPV 的表外模式
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 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 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票 据、债券及其衍生产品、 股票及其衍生产品等有价 证券,商业物业等不动产 财产。
2013年4月
目录
1.资产证券化基本概念 2.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 3.企业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4.企业资产证券化要点与结构 5.企业资产证券化流程 6.企业资产证券化审批安排与费用 7.企业资产证券化与其他融资方式比较 8.企业资产证券化关键要素与潜在客户分析 9.企业资产证券化案例
1.1 资产证券化定义
收益权
风险报酬转移情况
风险报酬基本转移,比如原始权益 风险报酬转移不足,原始 风 险 报 酬 无 法 人或其母公司不提供担保或反担保。权益人或其母公司仍存在 转移。
一定被追偿的风险。
会计处理原则
可以认定为“真实出售”
不能认定为“真实出售”
是否“出表”
可以
不能
收到募集资金的会计处理 (不考虑原始权益人认购 次级部分)
1.5 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分类(深交所口径)
据深交所,2012年狭义ABS产品发行量为1600多亿美 元,2012年末狭义ABS市场存量为1.85万亿美元(狭义 ABS产品与广义ABS产品相比,发行量约占7%,存量约 占11%),2012年年末债券市场存量为36.76万亿美元 。
ABS (广义)
债务人
贷款本息
资产服务
服务机构
资产池本息
贷款
发起人
购买资产池
公共基础知识资产证券化基础知识概述
《资产证券化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这些资产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商业贷款等)、企业的应收账款、基础设施项目的未来收益权等。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将原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证券,从而实现资产的变现和融资。
二、核心理论1. 资产重组原理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是对基础资产进行资产重组。
这意味着将不同的资产进行组合、打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池。
通过资产重组,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资产的优化配置。
例如,将多个小额贷款组合成一个资产池,可以降低单个贷款违约对整个资产池的影响。
2. 风险隔离原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资产证券化通常采用风险隔离机制。
这主要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来实现。
SPV 是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专门用于购买基础资产并发行证券。
基础资产被转移至SPV 后,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资产相隔离,即使原始权益人出现破产等情况,基础资产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确保了证券投资者的权益。
3. 信用增级原理为了提高证券的信用等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通常会采用信用增级措施。
信用增级可以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
内部信用增级主要包括超额抵押、优先/次级结构等方式。
超额抵押是指资产池的价值超过所发行证券的面值,以提供额外的担保。
优先/次级结构则是将证券分为不同的级别,优先级证券在分配收益和承担损失方面具有优先地位,次级证券则为优先级证券提供额外的信用支持。
外部信用增级主要包括第三方担保、保险等方式。
三、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压力,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能力,开始尝试将住房抵押贷款等资产进行证券化。
1970 年,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标志着资产证券化的诞生。
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基本原理
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基本原理一、概念(一)资产证券化定义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过程。
它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二)资产证券化步骤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产池的组建,交易结构的安排,证券的发行,以及发行后的管理等环节,具体的流程如下:1. 组建资产池: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根据自身的融资要求,资产情况和市场条件(包括证券需求、定价和其他融资选择等),对资产证券化的目标资产和规模进行规划;2. 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特殊目的实体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主体,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发行人(或原始权益人)和入池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破产隔离)。
SPV通过发行证券获得资金,并以此来购买基础资产,组建资产池;3. 构架和信用增级:根据市场条件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意见,对资产池及其现金流进行预测分析和结构重组,以实现最优化的分割和证券设计。
在这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利用信用增级措施来强化目标证券的现金流和信用保障,实现证券的目标信用评级和发行的最大经济效益;4. 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对交易发行的证券进行分析和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和定价的依据。
信用评级机构一般会从交易一开始或计划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设计和发行过程提供意见和反馈,而且一般会在证券发行后一直跟踪观察交易的表现;5. 证券发售:由承销商通过公开发售或私募的形式向投资者销售证券;6. 后期管理:上面所讲的5个步骤一般都是在几个月或几个星期内(有的甚至是几天内)完成的。
特殊目的实体会聘请专门的服务商或管理人对资产进行管理,在很多情况下,发起人一般有偿作为资产服务人对资产池资产进行服务。
这些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资产现金流的收集,账户的管理,债务的偿付,交易的监督和报告。
资产证券化简介
资产证券化简介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结构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出售给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的分类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它包括以下四类:(一)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三)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四)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简例示意资产证券化(以实体资产证券化为例)A: 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C:枢纽(受托机构)SPVD:投资者资产证券化——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现金;D在购买以后可能会获得投资回报;C 获得了能产生可见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SPV是中枢,主要是负责持有A并实现A与破产等风险的隔离,并为投资者的利益行动。
SPV进行资产组合,不同的A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
目的是吸引投资者,为发行证券。
四、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技术(一)破产隔离:将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与发起人任何的财务风险相隔离,确保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得以按证券化的结构设计向投资者偿付证券权益,实现资产信用融资。
用两个步骤实现:(二)资产真实出售:发起人将与拟证券化资产有关的权益或控制权一并转移给SPV,使SPV获得对资产的合法权利,当发起人发生财务风险时,这些资产与发起人的信用和其他资产想隔离,不会被追及或归并为发起人的破产财产。
引入资产证券化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简析
引入资产证券化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简析1. 引言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相对于债权人的权利或债权,例如贷款、债券或租赁款项,转变成一种特定证券的金融工程操作。
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些债权得以被打包集中、切割和重新组合成股票、债券或其他交易形式的有价证券,以便融资方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筹资,而投资者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特定财务资产转化成有价证券,从而使原始的资金需求方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随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因发债而带来的潜在风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也日益突出。
截至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数十万亿元,其中不乏存在着隐性债务和隐性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举债规模庞大,债务压力巨大。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急剧增加,债务余额逐年攀升,债务压力逐渐加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短期内有效化解。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着较长的偿还周期和复杂的债务结构,一旦出现偿付困难或违约风险,解决起来将面临很大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隐性风险较大。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隐性债务和隐性风险,如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和地方政府担保债务等,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十分严峻,需要寻找有效的方式来化解这一风险,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首先,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是导致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了债务融资规模,大量的举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项目,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增加。
资产证券化通俗理解
资产证券化通俗理解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方式,也是一种金融工具。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资产和证券化的概念。
资产是指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有形或无形的财产,如房地产、股权、债权、专利等。
而证券化则是将这些资产转化为证券,即将这些资产打包成一种可以交易的金融工具,以便投资者购买和交易。
那么,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转化为证券,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快速获得资金,而投资者则可以通过购买这些证券来获取一定的收益。
资产证券化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资产池、证券化和资产支持证券。
首先,资产池是指企业或个人将其资产打包形成的一种基础资产池,包括房地产、债券、股票等。
然后,在证券化阶段,这些资产将被打包成一种证券,发行给投资者。
最后,在资产支持证券阶段,这些证券又可以作为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收益。
资产证券化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快速获得资金,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此外,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当然,资产证券化也有其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池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因此存在着抵押品质量下降、信用风险等问
题。
此外,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快速获得资金,提高融资效率,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但是,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和监管,以防范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资产转化成证券并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
本文将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包括确定证券化资产、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将资产转移给SPV、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及监督管理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转化成证券并进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助于降低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通过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掌握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原理,投资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金融工具,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良好的资产证券化操作原理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基本操作原理、证券化资产、特殊目的机构、SPV、发行证券化产品、监督管理、风险、资金利用效率1. 引言1.1 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了解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首先要明确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将一些不能直接进行交易的活动资产变成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从而使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投资交易。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旨在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和回报的需求,同时也为资产持有者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途径。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还需了解其主要的运作原理,即将资产进行分割、捆绑、重组,然后发行相应的证券。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资产证券化的机遇与挑战。
1.2 掌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通过将各类资产打包成证券,并发行给投资者进行交易的金融操作模式。
掌握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对于理解这一金融工具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在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操作原理中,主要包括确定证券化资产、设立特殊目的机构(SPV)、将资产转移给SPV、发行证券化产品以及监督管理证券化产品等环节。
在资产证券化操作中,确定证券化资产是第一步。
这一步骤需要明确选择符合规定的资产作为证券化对象,并对其进行评估和筛选,以确保资产符合证券化要求。
会计经验:资产证券化是什么意思
资产证券化是什么意思资产证券化是什么意思资产证券化,是指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行证券筹资的一种直接融资方式。
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这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
通过向市场发行资产,将贷款资产进行处理与交易,最终实现融资,即金融业所称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
它的推出,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将旗下的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转移给有资质的投资机构。
投资机构再将这部分资产,以债券或股票的形式卖给投资者。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银行转让给投资机构的售价将低于机构出售给投资者的售价,确保投资机构获利。
投资机构再将所获得的利润,根据事先与银行约定的比例交给银行一部分。
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银行现金回流。
资产证券化是什么意思?通常所讲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它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撑的证券化(mortgage-backedsecuitization:ABS)(MBS),和资产支撑的证券化(asset-backedsecuitization:ABS)。
这是从美国引进的概念。
具体而言,它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独立的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purposevehicle),SPV以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并用发行证券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格。
其中,最先持有并转让资产的一方,为需要融资的机构,整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都是由其发起的,称为发起人(originator)。
购买资产支撑证券的人投资者。
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为减少融资成本,在很多情形下,发起人往往聘请信用评级机构(ratingagency)对证券信用进行评级。
资产证券化(ABS)与资产支持票据(ABN)实务操作及案例分析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5. SPV 的功能和架构
(2)SPV的架构
根据证券的发行形式和现金流特征,又可将SPV的架构分为过手架构和支付 架构两种:
– 过手架构:SPV 只进行现金流的传递,在收到现金流后扣除必要的服务费, 然后转付给投资者,证券的现金流形式与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形式完全一致。 由于这种经营模式是完全被动的,所以可以不纳法人所得税。
结构化融资: – 结构化融资相对于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传 统的资产证券化,而且将基础资产扩展至特定的收入、企业的运营 资产等权益资产,还与信用衍生品结合形成合成型的证券化。
1. 跟收入挂钩的证券化 – 证券的本息支付不是由某一类的资产来支持,而是由公司的某一特 定收入来保证。由于产生收入的资产并没有从公司分离出来,所以 在公司破产清算时,该证券不能获得优先偿付,而是与其它普通债 权人一样对清算资产按比例进行分配;但另一方面,证券投资者的 索偿权也不仅限于收入本身,在收入恶化不能保证偿付的情况下, 投资者有权要求公司进行支付。该类型证券的信用评级通常与资产 所有者的信用评级相同。
– 该类证券适用于有一定垄断地位或无法进行债务融资的公司发行,也常常用于并购融资,在 英国非常普遍。而投资者也能借此分享不发行债券的公司的收益,或规避对某些公司的信用 头寸的限制,面临的风险虽然比传统的证券化产品高,但低于跟收入挂钩的证券。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3.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业务?
(2)广义的资产证券化-结构化融资
2. 破产隔离:第一,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破产风险相隔离;第二,证券化资 产与SPV 的破产相隔离。破产隔离相当于是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强有力 的内部信用增级手段。
3. 信用增级:为了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发起人可以实施信用增级。实践中主要有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两 种方法。
简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简述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内涵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
通俗地讲,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
证券化的实质是融资者将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而金融资产的所有权可以转让,也可以不转让。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即借款者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直接融资过程,其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商业票据、企业债券和股票,这种资产证券化属于一级证券化,现在在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它是指将已经存在的贷款和应收账款等转化为可流动的转让工具的过程。
例如将批量贷款进行证券化销售,或者将小额、非市场化且信用质量相异的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汇集组合成资产池,重新包装为具有流动性的债务证券。
二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最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对贷款中的风险与收益要素的分离与重组,使其定价和重新配置更为有效,促使参与各方均受益。
2.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发展资产证券化正是强市场本位时期的重要金融工具,其起源可追溯到60年代末的美国。
1968年,美国最早的抵押贷款债券问世,叫作抵押债券,发行人按一定的标准把若干个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在一起,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
到1990年,美国3万多亿美元未偿还住宅抵押贷款中,5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
从1983年开始,资产抵押债券也发达起来,出现了抵押保证债券,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的期限要求设计的。
到1993年,美国CMO 的总量已达到了5000亿美元。
1985年汽车贷款的抵押证券开始发行;1988年,美国又推出了以信用卡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化;1993年对学生贷款的抵押证券相继问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证券化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概念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过程。
它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二)资产证券化步骤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产池的组建,交易结构的安排,证券的发行,以及发行后的管理等环节,具体的流程如下:
1. 组建资产池: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根据自身的融资要求,资产情况和市场条件(包括证券需求、定价和其他融资选择等),对资产证券化的目标资产和规模进行规划;
2. 设立特殊目的实体(SPV):特殊目的实体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关键主体,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发行人(或原始权益人)和入池资产之间的风险隔离(破产隔离)。
SPV通过发行证券获得资金,并以此来购买基础资产,组建资产池;
3. 构架和信用增级:根据市场条件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意见,对资产池及其现金流进行预测分析和结构重组,以实现最优化的分割和证券设计。
在这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利用信用增级措施来强化目标证券的现金流和信用保障,实现证券的目标信用评级和发行的最大经济效益;
4. 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对交易发行的证券进行分析和评级,为投资者提供证券选择和定价的依据。
信用评级机构一般会从交易一开始或计划阶段就参与进来,在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设计和发行过程提供意见和反馈,而且一般会在证券发行后一直跟踪观察交易的表现;
5. 证券发售:由承销商通过公开发售或私募的形式向投资者销售证券;
6. 后期管理:上面所讲的5个步骤一般都是在几个月或几个星期内(有的甚至是几天内)完成的。
特殊目的实体会聘请专门的服务商或管理人对资产进行管理,在很多情况下,发起人一般有偿作为资产服务人对资产池资产进行服务。
这些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资产现金流的收集,账户的管理,债务的偿付,交易的监督和报告。
当全部证券被偿付完毕或资产池里的资产全部被处理后,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过程才算真正结束。
(三)增信措施
1、内部增信
(1) 风险隔断。
(2) 优先与次级结构。
这是内部信用增级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优先与次级结构是指根据偿付顺序的先后发行不同级别的证券,证券级别随偿付顺序的先后由高到低排列。
(3) 利差账户。
利差是指基础资产组合的利息流入量减去支付给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的利息和各种资产证券化所需费用之后的净收入。
利差账户是一个专门设置存放收益超过成本部分金额的账户。
发行人可以在利差积累与信用损失之间进行时间上的合理匹配。
(4) 现金储备账户。
现金储备账户是由发起人或SPV建立的一个账户,由发起人或SPV 在发行证券前预先存入部分现金,在发生损失或不能按期偿付时,用来支付本金和利息。
(5) 直接追索权。
直接追索权包括对发起人和发行人(SPV)的追索权。
这种方式的信用强化体现在,可以利用发起人和发行人的财力进行补偿,而且促使发起人和发行人更好地服务。
(6) 超额抵押。
超额抵押是指在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时保证资产池的总价值量高于证券发行的总价值量,这样资产池中的超额价值部分可以为所发行的证券提供超额抵押,在发生损失时,首先以超额价值部分予以补偿。
(7) 购买从属权利。
购买从属权利是指发起人购买次级资产支持证券,次级资产支持证
券本息的偿付权利滞后于发行人面向普通投资者发行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
(8) 担保投资基金。
(9) 债务保障比测试。
指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分配给证券投资者的本息之比,该值越高,信用风险越低。
(10) 信用事件触发机制。
当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信用事件),如发起人破产、基础资产违约率达到一定比例或者超额利差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候,信用触发机制生效,如果加速清偿机制被触发,则收入帐的资金将不再用于次级证券期间受益的支付,而是将剩余资金全部转入本金账户用于优先级的兑付,如果违约事件被触发,则不再区分收入账户资金和本金账户资金,而是将二者混同并在支付相关税费报酬以后顺次用于支付各级证券。
2、外部增信
(1) 单线担保公司担保。
(2) 一般保险公司的担保。
(3) 回购条款。
回购条款是指一个资信等级较高的第三方在某个规定的期限内或按照具体契约在基础资产组合未清偿余额低于某个规定水平时,与发行人签订的购买基础资产组合中的尚未清偿部分的条款。
(4) 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是由金融机构向发行人开出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持有人为受益人的担保信用证。
(5) 政府担保。
(6) 现金抵押账户。
现金抵押账户是指金融机构向SPV提供贷款并存入指定的信托账户,来吸收可能的损失,从而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
(7) 信用违约互换。
(四)交易结构
(五)原理
1. 资产重组:选择特定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形成资产池;
2. 风险隔离:与资产原始所有者的风险(其他资产风险、破产风险)无关,只与证券化资产本身相关,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
基础资产在证券化活动的初始阶段便被“真实销售”给SPV,其所有权从原始权益人变为SPV,实现资产隔离;
3. 流动性增强:将流动性一般的资产转化为资本市场流动性更好的证券产品;资产支持证券是以资产池的现金流为还款支持的一种证券;
4. 基础资产要求拥有持续地可预计的现金流产生能力:典型的基础资产包括:普通贷款,住房、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企业应收账款,不动产、基础设施的收益权等;
5. 一般都采取分层结构:各档按优先级顺序得到偿付。
次级档是风险最高也是期望收益最高的一个层级;
6. 两种还本类型:计划摊还型指证券具有一个确定的还款计划,过手型是指证券的偿付与资产池的现金流回收相匹配(也即“量入为出”)。
(六)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与缺点
1、优点
(1) 融资渠道多元化,降低融资成本;
(2) 优化资产负债表,提升资产周转率和ROE;
(3) 风险资产表外化,并规避资本金约束;
(4) 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5) 获取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6) 丰富信用产品投资品种,拓展投资有效边界;
(7) 相对收益高,实际信用风险小,评级稳定;
(8) 基础资产具有分散性,更能抵御信用风险的冲击。
2、缺点
(1) 优质资产有限;
(2) 失去对资产的控制权。
声明
本报告仅对市场信息进行汇总整理,供同业交流使用。
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
本报告的信息数据均为公开信息,来源于万得、中国货币网和市场各机构公众号等,在此表示感谢:鑫鼎盛期货、长江资管、广发证券、国信固收等。
【版权说明】
文章来源:元立方金服
作者:单宝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