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普通生态学重点总结【精华】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三章种群生态学第四章群落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第六章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1、生态学发展简史(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系统、物种适应性、群落结构与演替等方面。
以下是生态学复习资料: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环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环境。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能量流、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3. 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性是生物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
适应性可以是形态的、生理的、生产的三种类型,同时,生物的遗传基因也对适应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4. 群落结构与演替
群落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群落内部的生物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生态位,而群落的演替则是指群落内部生物逐渐向更复杂的组成形式变化的过程。
群落演替具有不可逆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
5.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以上就是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环保的责任,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生态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 1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6)种群的增长模型(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 2 -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二、思考题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生态幅(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o=T/ (T-10) =2-3群落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经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的观点,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于该种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后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Shelfold于1913年提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普通生态学复习点【普通生态学】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强度比较:
• 选择系数 (s) = 1 – 相对适合度(w)。 • 漂变强度:种群大小的倒数。1/N • 选择系数>遗传漂变强度10倍,遗传漂变可以忽略, 反之亦然。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 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处于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 线中间的个体是最适时,选择淘汰两侧极端个体
(2)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
dN rN (1 N )
dt
K
5 种群的波动及调节机制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折温一爱德华(Wyune-Edwards)学说 内分泌调节——克里斯琴(Christian)学说 遗传调节——奇蒂(Chitty)学说
分布格局类型的判定
常用而简便的检验内分布型的指标是 方差/平均数比率,即
S2
m
S2 = 0
=1
m >1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成群分布
种群内分布型的研究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于植物、定 居或不大活动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鼠穴、鸟巢等栖居 地的空间分布。
2 存活曲线
• I型:凸型,幼体存活率高,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 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大型哺乳动物和人)
第二章 能量环境
• 概念:发育阈温度 有效积温法则 • 生物对光的适应 • 生物对极端的温度的适应 • 以典型的温带深水湖的水温垂直变化,说明水温的生态作用 • 有效积温法则应用
生物对光的适应
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光质: 可见光、紫外、红外等-短波杀菌作用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休眠 形态上的适应-阿伦定律
第三章 物质环境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鱼类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住所、家庭)和Logos(学科),即“生境的学科”研究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形成和发展:萌芽、建立、巩固、现代生态学。
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 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
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即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若以水分为主导因子,植物可分为水生、中生和旱生生态类型.)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经典〕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开展.2、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3、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假设干组成局部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根本性质: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4、系统分析途径:白箱法、黑箱法、灰箱法5、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阶段、模型分析阶段、系统结构优化阶段6、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的整体7、生态系统的根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并注意各自的主要成分以及特点.8、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是自然界中的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9、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10、生态系统中的过程:生产者与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消费者与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11、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空间结构、具有时间变化、具有自动调控功能、是开放系统12、生物圈是地球外表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下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13、湿地:不管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14、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15、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16、生物与环境的根本关系:生态作用〔短时间尺度〕、生态适应〔短时间尺度〕、生态反作用〔长时间尺度〕17、生态系统效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奉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效劳18、生态系统健康:以符适宜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19、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20、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2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物环境22、生态作用的根本规律: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23、耐性定律〔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界限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那么24、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内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25、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26、胁迫:自然界中的生物并非都在环境因子的最适宜范围内生存,在适宜区之外到最低点或最高点之间的区域称为耐受区,此时生命活动要遭受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限制称之为胁迫.27、环境胁迫与生物体响应过程中的有机体演变阶段:预警阶段、抗性阶段、耗尽阶段、再生阶段28、在胁迫生境下的存活主要有逃避胁迫,抗性和恢复三个途径29、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水平30、生态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生化适应、适应组合31、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同性和增效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或生理生化适应,或行为适应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称为适应组合32、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适宜应位置33、光补偿点: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作用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34、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宜温度35、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适应.36、生态位可分为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37、植物生长期间的温度低于一定临界值时,植物生长停止,这使得温度是无效的,这个最低的临界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及发育起点温度.在一定生育期内,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有效温度是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是一定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38、温度节律对生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物候、休眠39、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修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减低噪音,美化环境.提供产品和燃料,增加肥源.40、土壤生物的生态效应:促进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升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41、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42、种群的3个主要特性:空间特性、数量特性及遗传特性4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性影响时,有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45、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到达的最大数量4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信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叫做生态入侵47、阿利氏群聚原那么: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能有限制性影响48、种内竞争通常可分为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两种类型49、植物的两个特殊规律:最后产量衡值法那么和-2/3自疏法那么50、种间相互作用类型: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中性作用51、种间正相互作用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52、种间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及偏害53、种间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进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54、生态学界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一样,称为有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称为个体伦观点5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56、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5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也起一定作用的物种58、关键种:生物量及丰度并不高,但是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的结构、功能、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的物种.59、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限制群落环境方面不起主要作用.60、偶见种或罕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物种.61、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62、群落的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63、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线性关系〕.主要与迁入与迁出的强度有关.64、水生原生演替顺序: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65、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66、生态系统的能源包括太阳辐射能和辅助能67、顶级群落: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到达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68、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69、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特殊食物链70、营养级:生态学上把具有相同营养方式和食性的生物统归为同一营养层次,并把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71、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状结构72、生态金字塔: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73、生态金字塔的三种根本模型: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74、十分之一定律: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十分之一75、能量转化效率:食物链上不同点上的能量转化比率关系76、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转运,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的过程77、初级生产: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78、次级生产:生态系统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79、库与流:物质在循环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物质循环的两种根本形式: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80、物质循环的类型: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8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82、生态系统结构:构成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83、水循环属于气象型循环,碳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84、碳循环有三个途径:陆地生物与大气间的碳素交换、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85、岩石圈是碳循环最大的库86、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87、生态系统稳定性非为抗变稳定性和弹性稳定性88、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都具有一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水平.这种种反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之为生态系统之稳定性.89、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高三、简答1、盖亚隹i说〔p62〕:假说认为,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的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还有排泄、分解废物等,对偏离做出反响,缓和地球外表的这些天气变化.盖亚假说的生态学意义: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持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保持水土作用减少,调节水平减弱.目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一方面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另一方面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种群的生存曲线〔p110〕I型:曲线凸型,年轻个体存活率很高,只有在生活史后期有较高的死亡率,如大型兽类,人类.n 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阶段死亡率相等.如自然界的鸟类.圈养的鸟类是I 型出型:曲线凹型,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鱼卵和抱子.3、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P112〕4、r-选择〔昆虫,杂草〕和K-选择〔乔木、大型肉食动物〕〔p118〕5、食物网的意义〔p117〕:首先,食物网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它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其次,食物网中的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食物网的组成和结构旺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对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食物网本质上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之间一系列反复地吃与被吃的相互关系,它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是推动生物进化、促进自然界不断开展演变的强大动力6、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物种起源〔p77与p80〕注:需要注意的一些图表 3、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示意图〔p83〕 1、 2、 4、 5、 6、 生态系统的组分及结构图〔p25〕 耐性定律图示〔p71〕 种群年龄金字塔〔p107〕 J/K 增长示意图〔p112〕 生态系统能流图〔p180〕 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27〕 生态幅图示〔p72〕 生存曲线图〔p110〕 食物网示意图〔p176〕。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有大气圈上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下层(风化层)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现代生态学 :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是从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两极发展:分子、基因和生物圈、宇宙②研究手段的更新:便携式仪器的出现、自记电子仪、3S系统、计算机生态建模③研究范围的扩展: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研究④发展速度迅速⑤应用性增强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根据研究对象的环境类别划分:水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在生物学内的交叉:生理生态学生态遗传学行为生态学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与人文、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经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政治生态学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北欧学派:创建人R.Sernauder创建。
一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代表人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Rubel。
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英美学派:代表人物F。
E.ClementsA.G。
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级群落而出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
重视植被生态、植物地理与植被制图。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基本方法一、野外观测研究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原地实验二、受控实验研究方法三、理论研究方法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生存因子: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何一种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生态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相对需求处在最小状态额营养成分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时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钟都留下来深刻的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biosphere)
2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系统(system)
2生态系统(ecosystem)
3食物链(food cha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生态学复习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住所、家庭)和Logos(学科),即“生境的学科”研究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形成和发展:萌芽、建立、巩固、现代生态学。
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 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
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即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若以水分为主导因子,植物可分为水生、中生和旱生生态类型.)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水是多数无尾两栖类幼体的生存条件,但成体对水的依赖性就降低了.)④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对生物发生作用。
(冬季苔原土壤中虽然有水,但由于土壤温度低,植物不能获得水,而叶子蒸发继续失水,产生植物冬天干旱,即冬天干旱是由寒冷的间接作用产生的.)⑤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总体来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
(软体动物生长壳需要钙,环境中大量锶的存在壳补偿钙不足对壳生长的限制作用.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由19世纪德国Liebig首次提出的,1840年,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食物的量。
”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Shelford耐性定律: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
定义为: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量,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态幅: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范围(生命系统在某一生态因子维度上分部的最低点和最高点间的跨度)。
生态位Nich:由各生态幅构成的某生物生存的生态定位or一个生命系统在某一个因子梯度上的生态幅,即系统在空间、食物以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or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空、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指示植物: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
植物适应光照度后形成分类:阳地植物、中性植物和阴地植物。
适应日照长度后形成分类: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逐渐提高,这时光合强度就超过呼吸强度,植物体内积累干物质。
但达到一定值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却不再增加,此即光饱和现象。
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即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和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累积干物质。
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Bergmann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Allen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
趋异适应(生态型):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Gaia假说:在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密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同时生活着的个体数量或作为其参数的生物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租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性比:种群中雄个体和雌个体数目的比例。
生命表:指死亡表和寿命表,用于简单而直观地反应种群存活和死亡过程的统计表。
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结束时的种群数量相对于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的增加的数量占开始时种群数量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种群的增长模型:A.与密度无关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
只有在种群不受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才会发生。
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这类指数增长称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离散增长、连续增长。
B.与密度有关受自身密度影响的种群增长称为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有限增长。
种群的有限增长同样分为离散的和连续的两类。
如常见的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逻辑斯蒂模型:方程:Nt=K/[1+e^(a-n)],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r增长型物种:高繁殖率、高死亡率,低哺育投入;K——表示环境容纳量。
K增长型物种: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哺育投入。
曲线通常分为5个时期: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又称潜伏期;.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密度一半(K/2)后,增长变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Logistic方程的重要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模型的基础;②它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自然种群的变动:季节消长;不规则和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种群平衡、生态入侵种群空间格局:①均匀型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形成的原因主要始终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繁殖期的鸟类的鸟巢常常均匀分布;②随机型更不常见,指的是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每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
如面粉中黄粉虫的幼虫的分布,通过实验连续多次取样,可发现其分布模式符合统计学上泊松分布,因而可判断其分布是随机的;③成群型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①资源分布不均匀②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种群调节学说:①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数受大气条件强烈影响。
②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③食物因素:强调食物因素的学者也可归于生物学派。
内源性:①行为调节:动物社群行为是调节种群的一种机制。
②内分泌调节:用内分泌调节解释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③遗传调节:种群中的遗传双态现象或遗传多态现象有调节种群的意义。
种群生活史(种群的适应):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繁殖价值: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子代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繁殖格局:一次与多次繁殖,生活年限和繁殖。
生物的性行为:有/无性生殖;性别系统,婚配制度;性选择。
繁殖策略:K选择和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Rm的选择称为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R-C-S型生活史式样:R(干扰型):在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中的选择;C(竞争型):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S(胁迫忍耐型):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
资源分配方式相一致:R:主要分配给繁殖;C:主要分配给生长;S:主要分配给维持。
他感作用:1937德国学者H.Molisch提出。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他感物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信息化学物质。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和-3/2自疏法则)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
)竞争: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
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