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加分浅析我国公民受教育平等权
高考加分政策解读:平等与公正的法规
高考加分政策:平等与公正的法规
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考一直被视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使高考更加公平合理,许多地方和学校相继出台了高考加分政策。高考加分政策是一项旨在照顾特殊群体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其背后蕴含着平等与公正的法规。
高考加分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照顾特殊群体,包括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等。这些学生常常面临着不同于城市学生的困境和挑战,由于资源不均衡而受到教育机会的限制。高考加分政策为这些学生提供了额外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有更多的竞争力。这种差异化的政策旨在弥补资源差距,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高考加分政策还考虑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因素。高考加分政策不仅仅关注学生在学科考试中的表现,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例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艺术团体、体育竞赛等方面的优秀表现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加分机会。通过这种方式,高考加分政策更全面地考量了学生的才能和努力,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拔机制,使得高考更加公正。
高考加分政策还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这种政策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学生也能够获得实践经验和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提升综合素质。这种加分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体现了平等与公正的法规。
然而,高考加分政策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加分政策可能导致不公平的情况,例如有些学生通过刻意追求加分而忽视了学科的学习,或者一些强调综合素质但与学科无关的加分项目可能会被滥用。因此,在制定和执行高考加分政策时,必须保持公正和透明,防止不当行为的出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公平竞争。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研究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研究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在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和保护措施下制定的一项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所有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可以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和学习。
从受教育权利平等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具有一定的正当性。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身份特征如何。在中国社会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少,如果不能保证每个少数民族的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机会和资源,那么就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因此,通过实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可以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支援和教育,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当然,对于这项政策的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执行程序和标准,避免出现权力寻租或滥用的情况;同时也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
约翰·罗尔斯,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以其对正义的深入研究
和独特见解而享誉全球。他的“正义原则”理论对法律、道德和社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我们尝试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视角来分析和探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罗尔斯的两个基本正义原则是:差别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差别原则强调社会不平等只有在有利于整个社会中最不利的那一部分的情况
下才是合理的。换言之,社会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平等而忽视实质上的不平等。自由平等原则则强调每个人都应享有最大的自由,只要这种自由不损害他人的自由。
关于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背景
介绍和问题提出入手,探讨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随后提出了改革方向和措施,强调了加强监管
和落实改革措施的重要性。结论部分分析了加分政策改革的意义,探
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个人思考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
以更好地了解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改革
提供参考,并促进高考制度的公平和效率。
【关键词】
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历史沿革、存在问题、必要性、改革方向、
监管、意义、发展方向、个人思考、建议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这一政策的改革旨在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考生的综合素质。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追
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促进
教育公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出现
了一些问题。
当前的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着不少争议,一些地方存在乱象和灰色
地带,加分标准缺乏统一,有利用漏洞来获取加分的现象,使得加分
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革高考加分政策势在
必行。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应当围绕着加分标准的明确、规范和公平展开,杜绝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每一位考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评价。
加分政策改革的意义重大,将对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透明的加分政策制度,加强监管和落实改革措施,真正让教育成为每个人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个人建议,应当进一步突出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现多元化发展的
浅析中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权
浅析中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权
摘要:中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权在实现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部及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多管齐下,在客观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逐步追求实质平等。
关键词受高等教育权机会平等高考移民差别原则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中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权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权在实现上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我国从法理和道义上保障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但在实现上却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表现在:
(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突出。
在我国,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体现在高校资源的区域性和地域性差异,如全国著名高校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武汉等大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而且还表现在部属院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的不合理,如部属院校由于所在地的地方财政支持,倾向于生源本地化,外地成绩较高的考生却被拒之门外。
(二)同一地方的考生数量与高校数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上存在不平衡发展,彰显高考政策有失公平,欠缺合理。
一般来说,人口大省也是考生大省。在山东、河南、江西等地,由于本省高校数量较少,部属院校名额有限,考生多,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由此,山东省曾一度出现这样的口号:”全国高考看山东,山东高考看日照”。而像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处在正与之相反的情况。高考政策中地方省市的自主命题、部属院校的自主招生政策使得山东、河南等地的考生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在付出、收获上均存在天壤之别。高校招生政策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平等已上升为一个日益引起公众关注的社会公平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再曝争议是否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再曝争议是否公平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再度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这一政策旨在给予
一些特殊群体的考生一定的加分优惠,以平衡他们在高考中的竞争力。然而,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保障教育公
平的必要措施,有人则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待遇。本文将就高考加分政
策的公平性进行讨论。
首先,高考加分政策被认为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而设立的。教育公
平是每个国家都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给予特定群体的考生一定的加
分优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因家庭背景、区域差异或身体状
况等原因所处的不利环境。例如,对于残疾考生来说,他们可能需要
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给予他们适当的加分是应
该的。这样的政策可以确保这些考生在高考竞争中有更公平的机会。
然而,高考加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人们对其是否公平提
出了质疑。首先,一些特定群体的考生可能会得到不合理的加分待遇,这可能导致其他考生的机会不公平。例如,在某些地区,对于城乡学
校生源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给予农村学生额外的加分可能会导致城市
学生因此而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此外,一些可能刻意夸大自己特殊
身份的考生也可能通过虚假申报获得不应得的加分优势,这也对公平
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改进。首先,政府和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加分政策的监管,确保加分的标准公正透明。特定
的群体身份应严格权威认证,避免滥用或虚假申报。其次,应将加分
政策与相应的教育辅导和支持政策相结合,提高特殊群体考生的学习
水平和竞争力。例如,对于农村学生,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改
高考加分政策公平与争议并存
高考加分政策公平与争议并存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选拔机制之一,关注度和影响力不言而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考加分政策应运而生。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既存在公平性的问题,又引发了争议。本文将就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和争议展开探讨,以期对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1. 地区差异
高考加分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了考生的公平性。一些地区的加分政策过于宽松,给予的加分项过多,导致一些考生凭借加分优势胜出。而另一些地区的加分政策过于严苛,限制了部分考生的发展空间。这种地区差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应该尽力消除。
2. 家庭条件差异
高考加分政策通常侧重于考生的个人素质和特长,但忽略了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些考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能够更好地接受培训和发展兴趣爱好,从而获得更多的加分。然而,相对贫困的家庭则无法给予孩子相同的机会和支持,导致在同等条件下难以和其他考生竞争。
3. 加分项目标准模糊
目前高考加分政策中的加分项目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容易造成执行的不公平。例如,学生特长加分项目,在不同地区的认可度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同等特长可能获得不同的加分。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其他加分项目中,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实施过程不够公正。
二、高考加分政策引发的争议
1. 加分过多造成偏离初衷
高考加分政策初衷是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但一些地区和学校过于追求加分,将加分成为升学的主要途径。这种偏离初衷的现象严重扭曲了高考的本意,使得高考成为了一场积分榜的比拼,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拔。
从异地高考谈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从异地高考谈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
教育平等权即受教育的平等权,有着人权和公民权的双重属性。作为人权,它的价值依据是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规范依据是国际人权法;作为公民权利,它的依据是中国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起源有关教育平等权,国际上有过一些意义非凡的国际公约和国际习惯。《联合国宪章》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及平等观念。1946年国际教育局第9届大会上,介入议程的就有“中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这是最早的世界性的教育平等权规定。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明确将教育平等作为基本人权,确立了人人平等原则并将教育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为教育平等权的确立提供了国际法依据。之后,联合国又陆续通过了《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反对教育歧视建议》《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使教育平等权更明确地成为一项国际法保障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中一项基本的人权。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受教育权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受教育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公民权利和义务。本文将从国际法角度探讨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分析其在国际人权法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中国受教育权保护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国际法是指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产生背景源于国家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其体系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以及国际司法机构等。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以及解决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在保护受教育权方面,国际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平等受教育权视角下的高考招生政策分析
平等受教育权视角下的高考招生政策分析
作者:刘坤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5期
摘要宪法赋予我国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部门的高考招生政策却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进行区别对待,这无疑是对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的侵犯。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我们不希望全国统一录取线,只希望实现教育政策的“实质平等”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这项基本人权。
关键词受教育权实质平等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1受教育权的法理和法律释义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达到一定年龄并具备接受教育的能力时,有通过各种教育设施和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权利,其本质依据在于人自身完善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一种基本人权。受社会经济水平影响,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只能保障一部分公民享受完整的教育。因此对于享用稀缺教育资源的受教育权就要加以更多的限制,即只有满足特定条件的公民才可以享用这一资源,而这里的限定条件应当公平、公开、统一并为一般公众所接受。由此受教育权应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有差别待遇,必须是基于正当和合理的事由。
在我国,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重要权利,并且在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中予以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2我国教育公平之缺失
我国教育部每年都要制定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由各省市根据实际的高考分数实行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一做法导致大学生招生名额逐渐形成一种扭曲的分配格局——“中间高两头低”的状况。如此的教育政策竟然无视宪法所规定的平等受教育权,其后果必然是教育公平的严重缺失。从宏观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
加 分 2 0 04 形 式 20 05 2 0 06 2 0 082 0 07 2 0 0 {
大 的公 平就是 教育 公平 『 2 1 ,在教 育上 体现 公 平正 义 ,
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 ,这是 国家的政策 , 也是 构建 和谐社 会 的要求 。因此 ,高考加 分 政策 应 该是 建立 在不损 害教 育公 平 的基 础上 ,通 过 调节 外 界 不 同条件 的差 异 ,营造 一个 相对 公 平 、有序 的竞 争 环境 。最 终促进 和谐 教 育 的发展 。本 文 拟通 过对
胡锦 涛 同志在 十七 大报告 中要 求优先 发展教 育 , 建 设人力 资源强 国 ,并指 出教育是 民族振兴 的基石 , 教 育公平是 社会公平 的重要 基础 。川 温家宝 总理也先
后 在 中南海 召开 四次教 育 座谈 会 ,并在 会 上指 出最
础上不 断进行 小幅度 调整 . 体如表 1 具 所示 。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现状
项
与 2 0 03 年相 比 个 阶段 : 一 阶段 是 1 5 第 9 0年 至 1 7 9 8年 。 阶段 加分 降 分 这 去掉了 服役 期 政 策并 不太 明显 , 主要 是在分 数相 同或相近 时进行优 投 档 间荣立 先 录取 。 第二 阶段 是 17 9 8年至 2 0 。 阶段优 惠 般 2 0 4年 此 0 二等功 分 为 ( ) 含 以 形式在原 来 的基 础上增 添 了加分 投档和 降分投档 。1 上 限 ) 的退 [ 3 上 役军 人 20 04年以后 .我 国高考加分政策与之前相 比.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分政策,以帮助
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然而,这些加分政策是否真的
能够保证公平呢?本文将探讨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以及公平性的
考量。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利
1. 提供机会平等:高考加分政策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特殊群体,
如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残疾学生。通过给予这些学生加分的
优惠政策,使得他们在高考中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了机会平等。
2. 弥补不平等的教育资源:由于地理、财力等原因,教育资源在不
同地区存在不平等现象。加分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平等,更好地保证了贫困地区学生的权益。
3. 反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加分政策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
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高低,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这使得学生
可以展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
二、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端
1. 公平性问题:高考加分政策在给予一些学生机会的同时,也给其
他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由于加分政策的存在,一些学生可能会
因为自身并未享受到相应的加分政策而感到不公平。
2. 影响选拔质量:加分政策可能会导致选拔质量的下降。因为某些
学生通过加分政策得到了高分,但实际上他们在学术上的实力可能并
不突出。这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种隐患。
3. 加大竞争压力:加分政策的出现,使得高考竞争更加激烈,给学
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未享受加分政策的学生来说,他们需
高考加分政策公平吗_高考加分
仪表放大器原理
仪表放大器是一种常见的电子仪器,用于放大微弱的信号以便于测量和显示。
它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仪表放大器的原理是通过放大输入信号,使其能够被后续的电路处理和显示。本文将介绍仪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仪表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放大器的放大功能,将微弱的输入信号放大
到合适的范围内,以便于后续的处理和显示。在仪表放大器中,放大器通常采用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简称Op-Amp)作为核心元件。运算放大器具有
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大增益等特点,可以很好地满足仪表放大器的放大要求。
仪表放大器通常由输入端、放大电路和输出端组成。输入端接收待放大的信号,放大电路利用运算放大器将输入信号放大,输出端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后续的电路或显示器上。在实际应用中,仪表放大器通常还包括滤波电路、校准电路等辅助电路,以提高放大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仪表放大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仪器仪表中,仪表放大器常用于模拟量的
放大和处理,如电压、电流、温度等信号的放大和显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仪表放大器常用于信号采集和处理,如传感器信号的放大和调理。在通信系统中,仪表放大器常用于信号的放大和补偿,以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仪表放大器的设计和应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如增益、带宽、失调电压等,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其次是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考虑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和工作环境的影响。最后是电路的成本和功耗,需要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和功耗。
浅谈我国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_平等的受教育权
浅谈我国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平等的受教育
权
摘要。受教育权由入学权、选择权、学籍权、教育条件利用权、终身受教育权、教育平等权、获得公正评价权、获得救助权、救济权和其他法定权利组成;其中平等受教育权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得到国内法和国际法的保障。
关键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平等受教育权
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指“公民有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由很多子权利集合而成,在受教育权的诸项子权利中,最重要的是平等受教育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平等受教育权是平等原则在受教育权领域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综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国内法和国际法对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以及目前我国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进行表述。
1.受教育权的子权利系统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由很多子权利集合而成,受教育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综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受教育权由以下子权利组成:
(1)入学权
入学权是公民受教育权真正实现的第一步。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有权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教育机构不得拒绝。受教育权指
向的义务主体是国家,代表国家履行义务的是国家设立的各种公立学校,公立学校对于达到要求的公民都应接纳其入学。入学权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实现程度不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权是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的权利;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权则并非所有人都享有,只有那些经过竞争获胜的公民才能真正享有入学权,国家在此承担的义务是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
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
阅读天地
1117 1523
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
崔华华方美
摘要: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是建立在不均等的教育资源上,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制约且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量化,导致考生在实际中获得加分的不公平。通过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别的加分政策进行统计和分析,指出高考加分政策在制定时应该坚持公平原则,增加透明性,并在执行中通过法律、行政问责等方式加强监管,确保能够有效发挥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及对弱势群体的平衡作用。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隐性条件;教育公平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温家宝总理也
先后在中南海召开四次教育座谈会,并在会上指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公平,[2]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是建立在不损害教育公平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外界不同条件的差异,营造一个相对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最终促进和谐教育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别的加分政策进行统计和分析,讨论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
一、近年来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趋势及其现状
历史上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这阶段加分政策并不太明显,主要是在分数相同或相近时进行优先录取。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2004年。此阶段优惠形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加分投档和降分投档。[3]
从高考移民谈宪法基本权利之受教育权平等问题研究
从高考移民谈宪法基本权利之受教育权平
等问题研究
一、高考移民与公民受教育权概述
高考移民简述。高考移民,就是为了参加高考而进行户籍迁移的人员,主要是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从录取分数线较高、录取率较低的省份将户籍迁往分数线较低、录取率较高的省份。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确定录取名额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各省区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线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高考移民”潮。于是它引起了人们对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教育权平等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同时,也对严重滞后的教育管理改革进行严厉的抨击。
公民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使受教育权利成为宪法权利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宪法性质的权利,不仅在宪法中有规定,且我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种
族、民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公民受教育权的保护体系是比较完备的。但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所以引发了诸如“高考移民”所带来公民受教育权不平等的问题。受教育的平等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权利主体,它的作用在于:首先,教育平等权是公民人格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教育平等权为参与未来的社会竞争提供可能。现代知识型社会中知识是竞争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受教育的歧视必然使公民无法公平的参与社会竞争,使表面上向他敞开的机会失去意义。
浅议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和教育公平
族高考加分 政策对少数 民族身份 的限制 是对
同处 于少数 民族地 区的汉 族学 生的不 公平
其次 , 由于经济的发展 . 少 数民族地 区大 中城 市的教育水平也在不 断提高 . 区域教育水平差
生委员会决定 .可 在高等学校调档分 数线下 适当降低分数要求 投档 .由学校审查 决定是 否录取 。根据规定 。 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 录取 中可以享受不超过 2 O分的民族加分 2 0 0 2 年
步获得高等教育 的权利 ( 二) 基 于我国各 民族平 等 、 团结 和共 同 繁荣的原则和法律精神 在对待 民族 问题 上 .我 国始终 坚持各 民
( 二) 少数民族 高考加分政策执行
好 的政 策 要 取得 好 的效 果 首先 要 得 到
浅议少数 民族 高考加分政 策和教 育公 平
等专业学校招 收新生的时候 .对少 数民族考
生适当放宽 录取标准和条件 .对人 口特少 的 少数民族考 生给予特殊照顾。《 中华人 民共和
充分 的落实 . 因此政 策执行 是关 键 。在少数 民族 高考加 分政策 的执行过 程 中 . 各 省 区地 方 的变通空 间较大 . 并且在 对少 数 民族身份
学 羁 2 0 1 4 年 第 1 0 期
闰欣 媛
摘 要: 我 国是统一的 多民族 国家 结合我 国的 国情和我 国法律法规的相 关规 定 .我 国 对少数 民族及地 区实行 多种优惠政 策 其 中.
由异地高考方案获批看我国公民高等教育平等权
由异地高考方案获批看我国公民高等教育平等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异地高考方案,这一方案的获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异地高考方案为那些无法迁往考试地点的考生提供了一种公平的参加高考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的高等教育平等权。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然而,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地域差异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平。相对于发达地区,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考生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需选择迁往他处。但是,这会导致很多考生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迁居,从而无法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方案的推出,给了无法迁居的考生一个公平参加高考的机会。通过跨省高考,考生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参加高考,而不需要面临远离家乡、独自承担生活费用等困境。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考生和家长,也有利于减轻高校对于发达地区考生的招生压力,让更多的有才华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优质高校。
异地高考方案的获批对于保障公民的高等教育平等权具有积极的意义。高等教育平等权是每个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正是为了解决地域差异问题,提供公平平台,让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考。这削减了高等教育中的地域不平等,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异地高考方案的推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高考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工具,其公正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妥善控制好跨省高考的各种影响因素,就可能导致有
些考生通过异地高考方案获得不公平的机会,进而影响高校的选拔和录取结果。此外,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存在差异,异地高考可能给某些考生带来一定的风险和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考加分浅析我国公民受教育平等权【摘要】在我国施行了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越发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到底高考加分应不应该,该怎么加,如何保障公民的受教育的权利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这不仅仅关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更加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意。
【关键词】平等权;受教育权;高考加分;宪法精神
“正义不仅需要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罗尔斯将正义划分为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受教育平等权既涉及到了实体正义也涉及到形式正义,从恢复高考制度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有很多专家学者呼吁取消高考制度,但高考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并且尚不发达的情形下,高考制度是能够使最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并且能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一个渠道。
一、教育平等权的界定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禁止被给予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我国的宪法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受教育平等权,而只是对受教育权作出了一般性的规定,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教育平等权进行学理的规定。狭义的受教育权是指公民进入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广义的受教育权则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和物质条件待遇的平等,前者即是指任何人不因出身、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的差别而在平等的接受教育问题上被给予不同待遇;后者意味着每个公民在接受教育时,在师资、校
舍、图书资料和教育设施等物质条件方面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1]
二、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不平等现象——以几起加分风波为切入点
近几年被曝光的高考加分内幕事件越来越多,让高考加分成为了人民探讨教育平等的切入点。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庆考生民族身份造假加分事件,预录取到北京大学而被取消录取的重庆文科状元何某[2];浙江绍兴某中学的“三模三电”加分事件[3],该校参加高考航模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来自当地权势家庭、其余6名均为教师子女,外界对这样的加分提出了极大的质疑,媒体更是尖锐的提出这是钱权与教育结合的产物。诸如此类的造假加分、权钱加分之事屡见不鲜,让人们开始质疑高考加分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其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分政策混乱
近些年高考加分本就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范畴的事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其他行政部门参与其中,例如: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等。前段时间被炒作的“翻出四年前的账,要求认定见义勇为的四川省某市民只为高考给孩子加分”等的闹剧一直都不曾停止。
(二)加分可操作性大,幅度变化大
加分的幅度我国没有特别的规定,只是规定了某项加分最大不可超过多少,没有说什么情况应该加多少,其实对于中国百万考生来讲,一分之差往往能决定命运。加分的范围也成日益扩大之势,
并且没有确定的界限,这样的弹性幅度给高考加分的不正之风无益是添了一把火。
(三)加分资格造假多发
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存在的漏洞,加上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此项政策成为了某些社会阶层的特权,滋生教育腐败,频频出现为获得加分而进行荣誉造假的事件。
三、我国教育不平等产生的根源
之所以会产生如上事件,我认为主要有下两方面原因:
(一)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分配下来更是不足以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人口,并且由于我国的国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水平不同,为了能进入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享受更好的教育家长和老师就动起了高考加分的脑筋,除了城乡间地区间的不平等外,学校与学校间的不平等也是极其严重的,就高校而言分成了好多个等级:985、211、部属院校、省部共建、省属院校、地区院校等等,我个人认为这是直接诱发一系列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反腐败斗争已经涉及教育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同乐观,孩子的教育与就业直接挂钩。在激烈的竞争下家长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开辟捷径。家长想法设法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影响教育,为子女加分,教育腐败便产生了。在于加分制度本身的缺陷,即对“程序公正”的忽视,其操作
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比如,按加分政策,考生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就可享受加分优惠,而这一证书的发放权又在地方体育局,这种情况下,让体育部门自己监督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显然是容易滋生腐败的[4]。
四、结语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是不可能按着片面的程序正义进行高考招考的。高考加分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的实质平等,在政策上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等处于弱势的群体的侧重是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实质公平,这与我国的宪法不相违背。很多学者呼吁取消加分政策,我认为此法是不可取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教育资源巨大差异性,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无论在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实际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这是教育权事实上和宏观上的不平等。增加对欠发达地区投资,加大扶持力度,允许落后地区在一定时期享有相对较多的公共教育资源,适当限制发达地区对公共教育资源的享有,符合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为此,国家在实施高考加分制度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严格规制。我认为有必要明确高考加分的幅度以及具体可行的加分程序,使高考加分真正成为二次分配中调剂教育资源配置的手段。教育平等权直接关系着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当今社会更为重要,我们必须予以重视,给公民以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境遇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以为,而非福利。
参考文献:
[1]罗了一.论公民的受教育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57.
[2]杨明.重庆状元民族造假责与罚:民族加分制仍牢不可破[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07-13.
[3]吴杰.浙江取消“三模三电”加分加分,怎么加,加谁的?[n/ol].南方周末,2011-01-06.
[4]高福生.以“裸考”自嘲凸显高考加分困局[j/ol].南风窗网,2006-06-06,03:53.
[5]王振国.试论当代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38(03).
[6]张进军.和谐社会中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j].行政与法,2005.06.
[7]李星云.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j].江海学刊,2006,(06).
[8]李斌,谢湘.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清理高考加分政策[n].中国青年报,2006-08-14.
[9]马书平.荣誉造假:高考舞弊新热点[j].中国社会导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