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褶 皱 山 地 地 貌 。 法 国 和 瑞 士 之 间 的
Jura Mt.
褶皱区地貌发育
倾伏褶皱构造区地貌特征——之字形发育的单面山和单斜谷地
Appalachians
皱 卫 星 影 像
山 地 褶
褶皱区水系-方格状水系
火山地貌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堆积)形成的火 山锥、熔岩流、熔岩台地等地貌现象。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Fra Baidu bibliotek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
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
度之间的地球表层
陆地
hW W
0
h
h D 0 D
0
h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D hW
W
0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 面积的55%。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东太平洋海隆:坡度和缓,在0.001% ~0.002%,逐渐过渡到深海平原,宽度可达 2000~4000km,顶部未出现如大西洋中脊那 样显著的裂谷,但平行隆顶方向有许多低矮 的海脊和海槽。 大西洋中脊:宽1000~2000km,轴部都出现 明显的裂谷。 印度洋中脊许多地方出现中央裂谷,两侧也 有许多与轴向平行的海脊与海槽。 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较慢,两翼岩石圈有充 分的时间冷却、沉陷,故中脊边坡较陡。东 太平洋海隆、印度洋中脊东南支,扩张较快, 边坡较平缓。 中脊的形态取决于海底扩张的速度、扩张的 过程。
【大学地理地貌学】第二章
山地 平原 构造地貌
第一节 山
地
第二节 平
原
第三节、 构 造 地 貌
受地质构造控制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1、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构造在地貌上表现为平原或高原。高原受河流 切割形成构造台地或低山丘陵,山顶如有硬岩层覆盖则 形成方山或桌状山。当岩层软硬相间时,则可形成阶梯 状台地。
地貌转化的重要原因是由 背斜张节理 发达所致,因它加 快了背斜轴的风化破坏,从而 使整个背斜形态及山形迅速下 蚀变成谷地。与背斜相反的向 斜层,因受压力作用而岩石破 裂较少,侵蚀也较为缓慢,最 后它反而高出背斜成为山岭。 如庐山的莲谷原属向斜谷,现 变为向斜山。
③ 多褶曲的山地地貌
世界上常见的褶皱山脉大多数是由多列的褶曲山 地和谷地组成。更复杂的褶皱山脉是由一系列强烈 褶皱曲,如倒转褶曲、平卧褶曲或逆掩断层推覆构 造体等山地组成。事实上,该类山地的构造形态大 部分已经被破坏,影响山地形态的主要是岩性,古 老而又坚硬的岩石形成山岭,软弱的岩石及断层带 形成谷地。
①、构造高原
构造高原
②、构造台地和方山
③、崖壁和峡谷地貌
④、丹霞地貌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郊,面积290平方千米。其山石 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地形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看去似赤城层层, 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
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2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本章重点、唯点内余:
1 .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
2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
3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
4 .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
本幸内永:
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一一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一一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的产物。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二、大陆与洋底
洋底一一水深一般超过300O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一一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o 大陆边缘一一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1、构连活动带
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
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地貌学 第2章 构造地貌-3
断层谷的特点:
日本长野泡温泉的雪 猴家族
在单一断层线上发育的断层谷走向平直;在两组 不同走向的断层线上发育的谷地走向随断层的变 化而变化,呈之字形或有不自然的转弯(雅鲁藏 布江下游米林县雪卡附近至巴昔卡的大转弯受北 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控制)。 当断层切割硬软相间的岩层时候,软岩层上出现 宽谷,硬岩层上发育峡谷,形成宽窄相间的串珠 状谷地。 断层谷谷底常有温泉出露。
断层类型
Scarp and linear arrangement of basalt cones indicates a normal fault zone in Death Valley
断层崖的演化
1.断层刚发生,形成高大的断层崖; 2.断块山地被剥蚀降低,断层崖被侵蚀成断层三角面; 3.三角面进一步降低、后退,形成圆浑的山嘴,山嘴已距 断层一段距离; 4.断块山地被夷平,断层三角面消失。
C-Fault-line scarp
-Obsequentfault-line
scarp
E-Resequentfault-line
scarp 断层线崖的发展
(据A.H.斯特拉勒,杨景春,1985)
加拿大的断层线崖
约克郡奔宁山脉
中的马勒姆山凹, 这是近100米高的 悬崖。一股清泉自 山脚涌出,并沿着 地下流动。悬崖顶 部因谷地中的高水 位水流跃过崖顶成 为瀑布。 断层作用之后, 出露的岩石大部分 被移除。形成所谓 的“断层线崖”。
地貌学——构造地貌
艾里则认为“浮”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 面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大山脉必定有插 入地幔的深“根”。
地壳均衡理论是建立在地球静态应力基础上面的质量平衡理论事实上, 地球各部分物质经常是处于运动之中,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 地表覆冰、覆水的变化都是地表物质质量转移现象;地下岩浆活动和地幔对 流也引起质量转移,这些也都破坏着地壳的静态均衡,成为均衡异常和均衡 调整运动的原因。从地貌演变观点来看,区域性的侵蚀与堆积过程是经常起 作用的,侵蚀作用盛行的山区因质量损失会发生抬生;相反,以堆积作用为 主的平原因质量不断增加而发生沉降。
大地水准面也是反映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基 准面。陆地上的河流,除了一些内陆河流注入低于海平 面以外的凹地,其它入海河流的河水到达海平面时就会 停滞下来,所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也就是 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二、大陆与洋底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是陆、海的分界线。但是从固体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地壳结构来看,陆地和洋底之间的 浅海区为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地带。下面对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作一一简述。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 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构造地貌
第二章 构造地貌1.全球构造地貌_ 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地貌。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 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合性。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二 成因一、地壳均衡学说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1)普拉特(2)艾里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裂谷带相对稳定区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成因:板块构造1)大 陆漂移学说 提出人:魏格纳(德国)。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
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图表如下: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 对地球面貌的影
形成裂谷或海洋 脉和巨大高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响
原
续表
板块运动
5. 雅康高速公路建设,面临安全、经济、生态、便捷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经济问 题的挑战,它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A )
A. 科技的进步
B. 交通需求的增加
C. 自然灾害减少
D. 当地经济高速发展
[解析] 交通等工程的建设,科学技术是保障性因素。题干中明确提出该段公路
建设面临困难多,技术难度大,所以最终修建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板块相向运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⑥ _______海__沟________,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两个大 陆板块相碰撞时,板块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2)板块相离运动形成⑦_______裂__谷________、海洋。
三、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地理实践力
1. 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图中甲、丙两地区交通线路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答案] 甲地大于丙地。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山地地区的交通 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經典地貌學基本理論是對地貌形態發展變化的抽 象和概括。戴維斯(W.M.Davis,1850-1934)曾經提出了 "解釋性的地貌描述法"與"侵蝕輪回"理論等,認為 「一個地區的地貌發育是構造、營力和時間的函數」, 在構造抬升的基礎上,外動力侵蝕剝蝕作用下,該地 區的地貌發育過程(時間)可以分為幼年期、壯年期與 老年期等幾個地貌發育階段。每一輪回即從構造抬升 到再次達到老年晚期,全區呈現和緩波狀起伏準平原 狀態,大約需要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之久我們將地貌 發育的"侵蝕-運移-堆積"系統稱為地貌發育中的物質 運動系統,並產生有序的地貌體系。
1.冰雪气候地貌带
①、冰川气候地貌区 为高纬极地和高山雪线以上的地区,年 平均温度在0℃以下,终年为冰雪覆盖,冰 川作用占绝对优势,其次还有冰冻风化,发 育冰川地貌和冰水地貌。
②、冰缘气候地貌区 为年平均温度在0 ℃上下的无冰盖的极地 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森林线以上的高山带, 冰雪融水渗入土层,形成多年冻土层。冻土表 层发生日周期性和年周期性的解冻,故冻融作 用占优势,其次是雪蚀作用;由于高压反气旋 中心的存在,风力作用也很重要。此区发育各 种冻土地貌。
第三节、地貌的地带性
在一个地带内,地形的发展表现出一 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形发展 的地带性。主要有大地构造地带性和气候 地带性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
板块的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 此形成巨大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 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构造地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其中,山 地对交通的影响尤为显著。
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 通行。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 较大。另一方面,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 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 成威胁。
因此,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 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山区交通线的建设和选择,还需要最大限度 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 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 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缩短里 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 威胁。但是,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①L1修建时间早于L2
②L2修建时间早于L1
③L2较L1耗费资金少
④L2较L1受科技影响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答案:(1).B;(2).A 解析:(1).L1线路经过多处隧道和桥梁,说明该地起伏 较大,铁路修建时采用"8"型走向是为了顺应地形,适当延伸 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以减小坡度,所以影响其设 计方式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B正确;河流的影响较小;聚 落和经济在材料中没提到。故B选项正确。 (2).L2较L1线路更平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铁路修建 技术和机车技术的进步,铁路线路更加平直,速度更快,L1修 建时间早于L2,L2较L1受科技影响大,①④正确;L2较L1耗 费资金更多。故A选项正确。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_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
地貌。
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
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
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
合性。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
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地貌学第二章
地貌 描述
Section header
第二节 地貌的描述 Section header 二、地貌描述
(1)文字描述
①平面形态
=L / L
'
式中:δ为弯曲系数,L′为曲线或者折线长度,L直线长度。
地貌 描述
②横剖面形态
地貌形体沿与延伸的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切开的断面称为横剖面。 正地貌,有坡形、顶面与坡面、坡面与坡面之间转折、坡面长度、 坡度、高度、对称性等形态指标; 负地貌,表述底面、坡面坡形、底面与坡面、坡面与坡面之间转换, 及地貌面起伏变化、底面宽度等。
太行山谷地
洪积扇
Section header
(5)小型地貌
Section header
小型地貌主要是各种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小型剥蚀地 貌和堆积地貌,如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冲积扇。也有一部分是 内力作用形成的,如活动断层崖、地震裂缝和火山等。
第二节 地貌的描述 Section header
(1)星体地貌
(2)巨型地貌 (3)大型地貌
(4)中型地貌
(5)小型地貌
Section header
第一节 地貌空间单元 地貌 空间 (1)星体地貌
Section header
Section header
第一节 地貌空间单元 地貌 空间 (1)巨型地貌
巨型地貌包括大陆和海洋两个空间单元,是最大规模的地 表形态。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二 、大陆区的形态
大陆区地貌表现为显著的山地和平原大型地貌。
平 原
高原
高山
山地
盆 地
丘陵
(一) 山地
1、山地的高度分类
一般特征:山脉在地表呈线状延伸,以山岭的形式出现,而且山系连 结成链状,进而形成全球性造山系。 山或山岳所具有明显的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和山脚。
2、山地的成因分类
① 构造山地 在研究这类山地时,主要考虑山地的大地构 造基础、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而剥蚀作用的影响处于 从属地位。
火山庐山地垒式断块山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剥蚀山地剥蚀山地的形成不发展受到的外力作和新极造运动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
第二章 大地构造地貌
一、地貌概述 二、大陆区的形态 三、大洋区的形态
一 、地貌概述
(一) 地球表面的基本轮廓 显然地球表面的起伏很复杂,但其表面的基本轮廓可明显地表现 为大陆表面高地和海洋底部低地两部分。
黄 冈 山 冰 蚀 山 地
鲁 山 构 造 侵 蚀 山 地
-
乌蒙山-岩溶山地
(二)平原
1、平原的高度分类
2、平原的成因分类
①构造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大于剥蚀作用,平原面与岩层面 一致。如前第四纪水平(或缓倾斜)岩层和熔岩等的固结 岩层形成的平原和高原。 ②剥蚀平原 构造上升作用与剥蚀作用大致相等,平原面切 过岩层面,地面微有起伏。
第二章 构造地貌(修)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 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 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 • 1、高原 • 2、盆地 • 3、平原
• 1、Hale Waihona Puke Baidu原:
• A、成因:是板块内部大面积的拱起区后受外力微弱侵蚀 切割的结果。如非洲、巴西、青藏、蒙古等高原。 • B、地貌特点: • 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相对高度500m以上,形态单一, 起伏不大的广大地面; • 边缘为受到强烈侵蚀的陡坡或起伏显著的山地; • 坡麓往往有来自高原边缘的粗大碎屑物
• • • • • • 内部起伏都很大: 1、大陆 最大高差为9242米,平均高度为850米。 按占大陆面积的比例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洼地。 按各大洲平均高度,最高是南极洲,最低为欧洲和大洋 州; 2、 大洋 最大高差为15000米,平均深度为38000米。 按占大洋面积的比例依次为洋底、大陆坡、大陆架。 按各大洋平均深度,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普拉特(Pratt):主张所有地块都浮立在同一深度的均衡面 上,但是各地块的密度不等,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 下沉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结果各地块的总质量相等,仍 可维持平衡。 艾里(Airy):则认为各地块密度相同而厚度不同,故高山上 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沉得深,形成山根;低地上升得低,底部 则下沉得浅,故均衡面是有起伏的。在同一底层之上,各地块 厚度不同,但彼此仍旧可以平衡。
《地貌学》第二章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 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三、学习目标
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全球和区域地貌的 形成和分布; 2、分析地质构造、岩性和外营力对地质构造 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
1、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及其形成; 2、地质构造地貌的特征和形成。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东亚型大陆边缘——陆缘弧
第二,边缘弧
边缘弧的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 ,而火山弧的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 亚 型 大 陆 边 缘 边 缘 弧
——
第三,洋内弧 包括弧后盆地和火山岛弧在内
的整个基底都由洋壳组成。如马 里亚纳群岛及以西海域。
洋 内 弧
(三)活动大陆边缘的类型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 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边缘山脉
安 第 斯 型 大 陆 边 缘
2、东亚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 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
根据地壳性质及其所处的位置的差异, 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陆缘弧 陆地与火山岛弧之间的弧后盆地的基 底是典型的陆壳性质,并沉积了陆源碎屑 物,形成浅海大陆架。如我国的东海与日 本琉球之间的大陆边缘。
第二章 构造地貌
第一节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试述控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的三个基本因素,并作解释。
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章构造地貌
1. 试述洋底构造地貌各单元的形态,成因和物质组成,并用剖面图来表示。
2. 试述稳定的大陆边缘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差异。
3. 陆地构造地貌与海底构造地貌在形成条件上有可主要差异?
4. 试述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的分类和命名。
5. 简述断层地貌. 褶皱地貌、火山与熔岩地貌的特征。
6. 何谓新构造运动?试用地貌例子反映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7. 试述形成丹霞地貌、背斜山和向斜谷、锥形火山和盾形火山等的基本条件。
8. 大陆和洋底哪些地貌类型分布广?为何说大陆架在地形和地质构造方面实际上是大陆的一部分。
9. 试述大陆和洋底地形差异的根本原因。试述全球三条大型活动构造地貌带的分布及其成团。
10. 简述大洋板块扩张、大洋板块俯冲、大陆板块分裂、大陆板块碰撞所形成的地形。在这些构造活动带之间是较稳定区域,在洋底和大陆中最稳定区是哪些地貌类型区?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 何谓风化作用?为什么说风化是一种剥蚀作用?它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 简述理物风化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3. 简述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4. 何谓风化壳(或残积物)?试述风化壳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产物。
5. 什么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大?试述风化作用与国民经济有何关系?
6. 试述斜坡上岩土体运动的基本条件。试根据岩土体稳定系数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退期(残 余洋盆期) ——地中海
始新世
两侧陆壳靠近
全球板块分布图
地幔对流机制面临的困难
1. 全幔还是分层对流?
670 14000
2. 物理与化学界面 3. 对流元形态与规模
4. 物质状态
超级地幔柱与玄武岩溢流分布图
从“热点”到超级地幔柱
太平洋中北部的夏威夷海岭是一个无地震而有火山 活动的岛链。摩根用热点——地幔深部上升的热物 质喷射到地表的产物——来解释这种无震脊上的火 山中心。认为热点下面的柱状热流在地幔中的位置 是固定的,当岩石圈板块在热点上移过时,就留下 了一个年龄逐渐由老变新的火山(岛)链。
0
hW W
h
0 h T t 1t 0T t 0 h , t h , 0
0 0
t’
0 0
T
海洋
0 W hW t'
t'
t
0 W hW , t' ' hW ' 0 W /
米,比陆地的高差还大得多。
在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深,北冰洋最浅。
(2) 洋底的厚度
洋底厚度较薄,一般只有5—10公里, 其表面覆盖薄层的深海沉积物,平均厚 度只有7.3公里。
(3) 洋底的结构 洋底是单层结构,只有硅镁层(代表性的岩石 是玄武岩),其密度为2.9g/cm3。该层具有连 续分布的特点,即从洋底延伸至陆壳下部,以 至把整个地球包围起来。大部分洋底之上缺失 花岗岩层,但往往堆积了薄层的碎屑物。
大 洋 中 脊 的 地 形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 什么是转换断层?
(二).大洋盆地
1.大洋盆地的位置.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 接。 2.大洋盆地的特点 构造活动较弱,少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 3.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 大洋盆地常由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组成.
大洋盆地
海 岭
7-8Ma白令海峡开通
17-14Ma格陵兰苏格兰海岭下沉 3.6 Ma巴拿马地峡关闭
8Ma印尼海道关闭
晚新生代青藏 高原隆升
34-30Ma德雷 克海峡和澳大利 亚-东南极海道 开通
新生代全球主要构造事件
四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动势能转换过程)
• 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在阳光、 重力、空气、流水和生物等作 用下发生的作用。它包括风化 作用、块体运动、流水、 冰川、风力、海洋的波浪、潮 汐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以及生物、人类活动的作用。 • 它可以促进内力作用,产生新 构造运动。为什么? • 深海沉积速度最小,— 外力 作用最弱— 说明洋底地貌基 本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 以大陆架为代表的大陆边缘沉 积速度变化较大,— 其物质 来源于陆地的侵蚀,因而与陆 地的侵蚀速度大体相当。
大陆和洋底的地壳特征
(二)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地壳 均衡说和海底扩张—板块运动说最为重要。 1.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J.H.Pratt,1854)和艾
里(C.B.Airy,1855)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
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
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第二章 构造地貌学
全球地形图
构造地貌: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构造地貌学:研究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地壳运动、 大 地构造单元、各种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构造往往是地貌发育的“骨”,是外动力地貌过程的基础
• 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海洋;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大陆上和大洋底的地形起伏, 如陆地上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洋底的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岛弧、海沟及海洋中的岛屿等。
地球重力场
地球重力分布
地球重力异常分布
地震学揭示的全球地壳厚度分布
地壳均衡学说
• 通过地震测深工作,得到了地球外层的详细图像。地形、 地壳厚度和布格重力异常它们之间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 • 不难得出结论,艾里模式与地震学结果一致。 • 布格重力异常的数量,大致反映了低密度地壳的厚度补偿 深度。 • 艾里模式是地壳均衡的基本模式。 • 重力均衡从物理角度分析,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在地球最 上层(岩石层与软流层)的应用。在补偿深度之下,较软的 软流层会发生横向流动,对上覆岩石层产生浮力,这就是 重力均衡部分。
南美冷地幔柱
非洲超地幔柱
南太平洋超地幔柱
亚洲冷地幔柱
• 从“热点”到超级地幔柱
丸山茂德进一步推断:岩石圈下插板块一直可以沉 降到且滞留于670km深的上、下地幔边界处,并被软 化、流动,当滞留板块积累到一个临界量之后,就 会塌落到下地幔。为了填补因塌落而形成的“空 间”,下地幔就会产生向上运动的热地幔柱。把塌 落的滞留板块称为“冷地幔柱”,上升地幔物质称 为“热地幔柱”。这就是超地幔柱假说。
稳定的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活动的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 安第 斯型)
(一)、稳定的大陆边缘
1.分布 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 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 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 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 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 4.形成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 扩张造成的。
.
深海沉积层厚度小。
3.海沟
(1)定义: 海沟是沿着岛弧或大陆海岸山脉延伸的 狭长的深海凹地。 海沟是地球表面最底的地方,深8—10km,最深 的马里亚拉海沟达11034m;海沟通常长达数千公里, 大部分海沟具有不对称的v字型横断面,靠大洋一侧 坡度较缓,靠大陆一侧坡度较陡,是岛弧或沿岸山脉 的外侧斜坡。 (2)分布: 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与大陆边缘相 接的地方,并在大陆边缘伴生一条岛弧或沿岸山脉。 (3)形成: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产物。
3.大陆边缘
(1)大陆边缘概况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海水深度小于3000m的 海底,面积81* 106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16%。 (2)大陆边缘的厚度 大陆边缘地壳厚度一般小于30km. (3).大陆边缘的结构
大陆边缘具有过渡性,也有双层结构,即硅镁层和硅 铝层.
总的来说,陆壳和洋壳的形态是与地壳性质及其厚度变化密切 联系的。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质轻。
2.陆地
(1) 陆地的概况
陆地面积1.49* 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 29%,平均海拔850m。
(2) 陆壳的厚度
陆壳比洋壳厚,平原地区一般30km左右,山区 和高原等地区60—70 km。 上海31 km、成都47km、兰州53km、拉萨70km
(3) 陆地的结构
陆地是双层结构,具有硅镁层和硅铝层。
Biblioteka Baidu
(3)Vening Meinsz
>25km
局部补偿
区域补偿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 特点
1 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全球有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地中海-喜玛拉雅山脉带 (3)洋脊裂谷带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
生显著变形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层显著变质、 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 包括大洋中脊。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 台等。 火山海岭是指火山串连的海底山脉。如太平洋 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等;
断裂海岭系指断裂活动造成的海岭。如东印度 海岭;
陆壳海台是指一些地壳厚度较大,并有中间型 地壳或花岗岩质陆壳的洋底块状高地,海台地 面起伏不大,但周围为陡坡。如新西兰海台和 罗卡尔海台等
地壳均衡模型、均衡校正和均衡重力异常
(1)Pratt-Hayfrot 山脉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个补偿深度起向上热膨胀形成的, 山脉越高,山脉下岩石密度越小。地球表层中存在一个等 压深度(补偿深度),这个深度以上的每一个截面相等的 圆柱体总质量相等,补偿质量分布在大地水准面与补偿深 度之间的地球表层 陆地
火 山 海 岭
火山海岭与海底平顶山的生成
陆地海台
陆壳
海沟
陆壳 海台
洋壳
印度洋的东经90°海岭,南北延伸达3000km,走向挺直。有人认为它是一条巨 大的地垒构造海岭,为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走向滑动断层的产物。
新西兰海台
2.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 地。其特点是水深大(5—6km),地形平坦,
• 在新生代构造强烈活动带之间,是比较稳定的区域相对 来说,火山、岩浆活动都比较弱,当然在稳定的区域内 部,也有一些新生代构造活动比较明显的地区,它们往 往处于古生代、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新生 代的构造活动以块断运动为特征,地貌上呈现断块山地。
大陆漂移的发现,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传奇——20 世纪初,
海 沟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 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 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 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 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 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
东太平洋海隆:坡度和缓,在0.001% ~0.002%,逐渐过渡到深海平原,宽度可达 2000~4000km,顶部未出现如大西洋中脊那 样显著的裂谷,但平行隆顶方向有许多低矮 的海脊和海槽。 大西洋中脊:宽1000~2000km,轴部都出现 明显的裂谷。 印度洋中脊许多地方出现中央裂谷,两侧也 有许多与轴向平行的海脊与海槽。 大西洋中脊扩张速度较慢,两翼岩石圈有充 分的时间冷却、沉陷,故中脊边坡较陡。东 太平洋海隆、印度洋中脊东南支,扩张较快, 边坡较平缓。 中脊的形态取决于海底扩张的速度、扩张的 过程。
二、大陆与海洋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将地球分为陆地与海
洋,在陆地与海洋之间还有一过渡性的大
陆边缘。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
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面积:14892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36108万km2
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1.洋底
(1).洋底的概况 洋底是水深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度3800m,面积2.81*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 的55%。 洋底的起伏也是很大的,如以最深的海沟(马 里亚纳海沟 -11034m)至最高的海底山脉(夏威夷岛 的冒纳罗亚火山海拔4170m)相比,高差达15000多
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边 缘形态十分相似,如果将它们互相移近,则两者的边缘几乎
可以完全嵌合。于是,他进一步根据古生物化石、岩石和地
质构造的相似性,大胆提出大西洋两岸曾属于一个统一的联 合古陆(Pangea)。后者于2亿年前开始破裂并发生大规模的 大陆漂移后,才慢慢分离形成今天的陆洋分布格局。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大陆与洋盆的生成与变动,皆起因于板块运动,它们的次 一级构造及其地貌表现。 海底地貌的特点: 外力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
海底主要可分出下列地貌区: ——大洋中脊、洋盆、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
• 全球构造地貌发育、演化最重要的发动机
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这条洋底山系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连续 延伸,并展入北冰洋,成为环球山系,总长度约8万km,大洋中脊顶部水深 约2000~3000m,高出两侧洋盆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后所反 映的地貌特征,如单面山、背斜山、向斜谷以及火山锥、 熔岩台地等。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 地球的形状
• 大地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 即假设的静止的平均海平面(大地水准面)通过大陆 与岛屿而围成的整个地球的形体。 地球为一接近扁率1:298的旋转椭球体,但地 球与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还是有差异的。其原因可能 是地幔内部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运 动导致密度差异的表现。
0
hW W
h
h 0 D
h D 0 D
0
D
海洋 W hW D hW 0 D
0
hW W 0 D hW
(2)Airy-Heiskanen 山根浮在地壳上部,地壳在岩浆中漂浮,山脉越高,限入 岩浆中的山根越深,海洋地区有反山根,山根与反山根在 地球表层产生的质量不足与过剩形成补偿质量与地形补偿 质量。 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