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脑 的 功 能 解 剖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脑得解剖结构与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布罗德曼分区就是⼀个根据细胞结构将⼤脑⽪层划分为⼀系列解剖区域得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就是指在染⾊得脑组织中观察到得神经元得组织⽅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科⽐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
根据⽪质细胞得类型及纤维得疏密把⼤脑⽪质分为52个区,并⽤数字给予表⽰。
Brodmann Area 1, BA1Brodmann Area 2, BA2Brodmann Area 3, BA3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与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层内侧、末尾与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层;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 接受对侧肢体得感觉传⼊。
Brodmann Area 4, BA4位置: 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得内侧⾯功能:初级运动⽪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motor homunculus )。
控制⾏为运动,与BA6 (前)与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传⼊体感信息较多得⾝体区域获得得⽪层代表区域较⼤。
⽐如⼿部在初级体感⽪层中得代表区域⽐背部得⼤。
体感⽪质定位可⽤“体感⼩⼈”(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
Brodmann Area 5, BA5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质区(梨状⽪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质得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层。
Brodmann Area 7, BA7位置:位于顶叶⽪质顶部,体感⽪层后⽅,视觉⽪层(visual area)上⽅。
大 脑 功 能 解 剖

大脑的功能解剖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
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
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
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
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
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
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
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
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脑的解剖与功能

脑的解剖与功能脑的解剖与功能脑位于颅腔内,表面凹凸不平,由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组成。
脑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不同解剖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部位发生病变也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和掌握这些解剖关系及其脑的血液循环对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因病理,以及指导临床和康复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脑干(一)概述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脑于位于颅后寓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邻。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图1-1)。
图1-1脑的正中矢状切面图1-2 脑干外形(腹侧面)图1-3脑干外形(背侧面)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
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
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
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
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
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2.脑于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中继核。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大脑后部的第三级区几乎全被归结为对来自各个分析器的兴奋的整合。
这些区的神经元的绝大局部有着多模式的性质,它们 对环境中的综合标志〔例如,对空间位置的标志、要 素的数量〕起反响,而皮质的第一、二级区的神经元 对于这些标志是不起反响的。
保证和调节皮质紧张度的部位在脑干和皮质下部位。 这些部位既增强皮质的紧张度,又接受皮质的调节。
脑干内上行网状系统在激活和调节皮质的紧张度中起 决定性作用,是脑的“第一功能区〞的重要局部,它 是非特异性系统。
第二功能区
大脑的第一功能联合区器官,在调节皮质的积极状态 和觉醒状态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功能联合区器官,则保证运动和行动服从于相应 的意图,建立完成运动动作的程序,保证对运动的进 行予以调节和控制,借此保持运动进行的有组织、有 理性的性质。
No Image
3、脑干
脑干由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组成,是脊髓 向上的延伸局部。
脑干含有的核和神经回路控制了机体的重要功 能如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胃肠功能,也含有与 特殊感觉有关的颅神经的核。
这一联合区的器官具有分层次的结构,同时可 区分为接受信息并把它们分解为最小的组成局 部的“第一级〞区〔投射区〕、保证将这些组 成局部编码〔综合〕和使躯干的投射转变为机 能组织的“第二级〞区〔投射-联络区〕、以 及保证各个分析器协同工作和作为认识活动复 合形式的超模式〔象征性的〕图式的“第三级 〞区〔或重叠区〕。
第三区破坏引起凌驾于任何单个模式之上的障碍,因 此可认为有超模式的特征。
鲁利亚的中央皮质后区〔或额后皮质〕的概念是有等 级性的,它从有高度模式特异性的部位转到超模式的。
脑结构的解剖和功能分析

脑结构的解剖和功能分析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关注越来越多。
脑结构和功能的解剖和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神经系统机制以及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脑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以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脑结构的解剖脑是人类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由大脑、小脑和脑干构成。
大脑是脑结构的最大部分,由两个半球状的大脑半球组成,内侧为脑室,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四个部分。
小脑位于大脑下方,由两个半球组成,协同大脑控制人类运动功能。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部分,负责调节许多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大脑结构的解剖(1)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外层由皮层组成,内侧为基底节。
每个半球还由4个叶组成。
额叶主要参与行动、决策和思考,颞叶与记忆、语言相关,顶叶处理感官信息,枕叶主要是视觉信息的处理。
(2)脑室:大脑半球的内侧为脑室,其中心部分为第三脑室。
脑室内有脑脊液,脑脊液密封性极高,起到保护脑部和供应营养的作用。
(3)基底节:基底节由多个亚核组成,主要负责运动、行动和觉醒等功能。
2.小脑结构的解剖小脑由两个结构相似的半球组成,位于脑干下端和后颅窝。
小脑控制人体的协调、平衡、姿势调整和一些简单的运动。
3.脑干结构的解剖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部分,主要由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组成。
脑干控制身体的基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二、脑功能分析脑功能是指不同的神经结构决定的特定功能,包括感知、运动、情感、认知等。
下面将分别由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感知功能人类感知信息主要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个感官传入到大脑皮层中进行加工处理。
视觉信息都主要在枕叶进行处理,听觉信息主要在颞叶进行处理,而属于顶叶的触觉信息处理的范围还是很广泛的。
2.运动功能人类的运动功能一般主要由额叶、顶叶和基底节控制。
这些区域都参与了规划运动、指挥运动和控制骨骼肌等工作,基底节是主要的执行器。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解剖脑ppt课件

神经科学的新技术
神经成像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如光学显微镜、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 对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或插入, 以研究其在脑发育和功能中的作用。
神经调节技术
利用电刺激、光遗传学等技术,对特定脑区进行调节,以治疗神经 系统疾病或改善认知功能。
思考
大脑的前额叶负责抽象思维、判断和 决策,以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功能 。
语言与交流
语言
大脑的语言中枢负责理解、产生和解析语言信息,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 能力。
交流
大脑的社交区域参与人际交往和沟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等方 式传递信息。
04
脑的疾病与健康问题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 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脑损伤
脑损伤是指由于外部创伤导致的 脑部损伤,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
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
脑损伤的症状取决于损伤的部位 和程度,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
痪等。
治疗脑损伤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但治 疗效果因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
等因素而异。
05
脑的未来研究与展望
运动控制
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 导和肌肉收缩,控制身体的运动 和姿势。
情感与记忆
情感
大脑的情感中心负责处理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记忆
大脑的记忆系统负责存储和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
学习与思考
学习
大脑的学习区域通过反复练习和经验 积累,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提高认知 能力和技能水平。
简化版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脑室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在大脑两个半球内有侧脑室,间脑内有第3 脑室;小脑和延脑及脑桥之间有第4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和管道相通。 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 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 水。 某些脑部疾病,常常需要作脑室造影检查,以助诊断。 基底核 基底核(英:Basal ganglia,有时直译为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 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它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目前所 知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 等高级认知功能。基底核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包括帕金 森氏症和亨廷顿氏症等。 帕金森病:神经系统变性,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 元的变性死亡。辅助检查无异常。 亨廷顿病又称大舞蹈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年 发病,舞蹈样动作,病情持续10到20年,进展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 考、吞咽,最终死亡。 病理改变:基底节区萎缩,其中尾状核最明显, 壳核和苍白球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脑桥
位于延髓上方,腹面膨大的部分称为脑桥基底部,基底 部向两侧变窄,称脑桥壁与小脑联系。基底部外侧有三 叉神经出脑,横沟里由内向外依次有外展神经、面神经 和听神经。 脑桥位于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 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 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的功能。 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 脑桥损害(pons cerebelli lesions)脑桥上部损害一般无 交叉性感觉障碍。脑桥下部损害,同侧面部口周围感觉 减退,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伴咀嚼肌麻痹。
松果体
松果体(conarium)位于中脑前丘和丘脑之间。为一红褐色的豆状小体。为长 5~8mm,宽为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重120~200mg,位于第三 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epiphysis),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 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表面被以由软脑膜延续而来的 结缔组织被膜,被膜随血管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许多不规则小叶,小 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pinealocyte)、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等组成。 松果体细胞是松果体内的主要细胞。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为圆形或不规 则形。核大,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 碱性,含有少量脂滴。电镜下,细胞质内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 小圆形分泌颗粒,颗粒内含有褪黑激素(melatonin)。胞质内还有较丰富 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脂滴。细胞膜常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在松果体 细胞近突触部可见有突触带(synaptic ribbon),突触带由中等电子密度高 的小棒状结构及其周围的小泡组成,其功能不清。神经胶质细胞较少,位 于松果体细胞之间。在HE染色标本中,细胞胞体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核 小,染色深。细胞有突起,末端附着在松果体细胞或伸到血管周围间隙。 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微丝等。在松果 体细胞之间还可见到一些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颗粒,称为脑沙 (brain sand)。其成分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松果体的神经主要来自 预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神经末梢主要止于血管周围间隙,少量止于松果 体细胞之间,有的与细胞形成突触。
大脑结构图图例解读

淋巴:颅顶没有淋巴结,因此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 各淋巴结最后注入颈浅、颈深淋巴结。
•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伸向乳腺组织内
形成小叶间隔,一端连于胸肌筋膜。另一端连于皮肤,将乳腺腺体固
定在胸部的皮下组织之中。这些起支持作用和固定乳房位置的纤维结
缔组织称为乳房悬韧带。浅筋膜深层位于乳腺的深面,与胸大肌筋膜
浅层之间有疏松组织相连,它可使乳房既相对固定,又能在胸壁上有
一定的移动性。有时,部分乳腺腺体可穿过疏松组织深入到胸大肌浅
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称为
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狭窄,后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能
储存乳汁。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
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
处是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 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 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 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人体头部结构图
• 人体头部 结构图:
•
人体大脑
脑解剖图
• 脑解剖图: 在脑的内部,约有1000亿个细胞。脑
位于大脑皮层和白质中。每个神经细胞与 体内的1000-10000个其它的神经细胞交换 着信息。每秒通过大脑的上百万个信号使 得我们能够思考,感觉和运动。并能自动 控制体内的所有进
大脑皮层功能与解剖

椎基底动脉
1、脊髓前回动脉 2、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下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 3、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下部 4、内听动脉 5、桥脑动脉 6、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部 7、大脑后动脉 皮层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枕叶
深穿支:背侧丘脑、内外膝状体、下丘脑 和底丘脑
大脑动脉环
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 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 脑后动脉。
底面
眶回和直回
产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多食、多饮、多尿、胃肠蠕动 过度、高热、出汗、血管扩张等。 还可产生精神行为异常。
额叶释放征
1、眉间反射 2、吸吮反射 3、口轮匝肌反射 4、掌颌反射 5、强握反射
顶叶(Parietal)
血液供应 大脑中动脉
分为中央后回( 第一感觉区,3、1、2区)、顶上回(5、7区)、 顶下回(围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40区和围绕颞上沟末端的 角回。
The Brain
The brain has 4 main areas:
1.
Brain stem
2.
Diencephalon
3.
Cerebellum
4.
Cerebrum
The Brain: the big picture…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CNS include the: • Cerebrum
特点: 1)发生上较古老 2)纤维联系复杂
功能: 1)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2)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 3)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脑的血管
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系统 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系统 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脑的静脉
大脑解剖结构PPT课件

视觉区
视觉区概述
视觉区是大脑皮质中处理视觉信 息的区域,包括物体的形状、大
小、颜色等。
初级视觉区
初级视觉区是视觉区的主要部分, 负责处理基本的视觉信息。
次级视觉区
次级视觉区负责处理更复杂的视觉 信息,包括物体的识别和空间关系 的理解等。
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的主要 部分,控制身体的自主运 动。
基底节
基底节是运动区的关键结 构,包括纹状体、丘脑和 黑质,与运动的协调和平 衡有关。
语言区
语言区概述
语言区是大脑皮质中处理 语言信息的区域,包括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布洛卡区
布洛卡区是语言区的主要 部分,与口语表达和理解 有关。
韦尼克区
大脑的主要功能
感知和运动功能
01
02
通过感觉系统接收和处理信息
通过运动系统产生反应和动作
03
04
认知和情感功能
通过记忆、思考、判断等过程进行认知活 动
05
06
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情绪反应
大脑的发育过程
01
02
03
04
胎儿期和婴儿期是大脑发育的 关键时期
大脑神经元数量和连接逐渐增 加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不断优 化和调整
大脑的保护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脑保护的注意事项
1
2
重视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大脑恢 复和修复。
3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避免滥用药物,特别是对大 脑有副作用的药物。
大脑的保护方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情绪调节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 绪中。
大脑解剖PPT课件

1
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 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 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 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 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 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之间仍具有 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 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两半球之 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如果将胼胝 体切断,大脑两半球被分割开来,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应 的合作,在行为上会失去统合作用。
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间的隆凸部分称 脑回。大脑半球的背侧面,各有一条斜向的沟,称为侧裂(lateral fissure)。侧裂的上方,约当半球的中央处,有一由上走向前下方的 脑沟,称为中央沟(central fissure)。每一半球又分为四个叶 (lobe)。在中央沟之前与侧裂之上的部位,成为额叶(frontal lobe),为四个脑叶中之最大者,约占大脑半球的三分之一;侧裂以 下的部位,称为颞叶(temporal lobe);中央沟之后与侧裂之上的部 分,称为顶叶(parietal lobe);顶叶与颞叶之后,在小脑之上大脑 后端的部分,称为枕叶(occipital lobe)。以上各脑叶,均向半球的 内侧面和底面延伸,而在各脑叶区域内,各有许多小的脑沟,其中蕴 藏着各种神经中枢,分担不同的任务,形成了大脑皮质的分区专司功 能。
2
3
对大脑半球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
大 脑 的 功 能 解 剖

大脑的功能解剖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
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
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
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
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
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
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
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
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内囊
①位置: 尾状核、背侧丘脑、豆状核 之间
②区分: 内囊前肢、膝、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③通过的纤维束
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 膝: 皮质核束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④损伤表现: 对侧半身瘫痪
对侧半身感觉障碍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3、白质(髓质)
1)连合系: 指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
穹隆
胼胝体
前连合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2)联络系 同侧半球内部的纤维
上纵束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钩束 扣带
弓状纤维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下纵束
3)投射系
是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这些纤维绝大部分经 过内囊
额上沟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沟 中央后回 脑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沟 缘上回
顶内沟
额下沟
额下回
颞上沟 颞下沟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角回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胼胝体
内侧面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边缘支
胼胝体沟
楔叶
舌回
钩
距状沟
海马旁回 海马沟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嗅球
底面
嗅束 嗅三角 钩 海马沟 海马旁回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丘脑中央辐射
大脑解剖结构图讲解
皮 质 红 核 束 顶 枕 颞 桥 束 听辐射 视辐射
4、侧脑室
是大脑半球内的腔隙,内有大量脉络丛 中央部
前角
中央部:位于顶叶
大脑结构图图例

•
人体头部结构
•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及淋巴 血管:头皮的血供很丰富。供血来自颈内、外动脉系统。有额动脉、眶 上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以及枕动脉。与动脉伴行的静脉,其血液都流 回至颅内静脉窦,仅有枕部和颞部的静脉血,部分回流至颈外静脉。头皮的 静脉借导血管与板障静脉、静脉窦相交通。正常情况下,板障静脉和导血管 内的血流很不活跃,当颅压增高时,颅内静脉血可经导血管流向颅外。 神经:除面神经分布于鹅肌、枕肌和周围肌外,颅顶部头皮的神经都是 感觉神经。额部皮肤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 分布。颞部皮肤主要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枕部皮肤 由第二颈神经的枕大神经和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 淋巴:颅顶没有淋巴结,因此头部浅淋巴管均注入头颈交界处的淋巴结。 各淋巴结最后注入颈浅、颈深淋巴结。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 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 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 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乳房的内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
• • 乳房主要由腺体、导管、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等构成。 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每一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 一腺小叶又由10~100个腺泡组成。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 它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许多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 乳管汇集成一根整个腺叶的乳腺导管,又名输乳管。输乳管共15~20 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处在乳头,称为 输乳孔。输乳管在乳头处较狭窄,后膨大为壶腹,称为输乳管窦,能 储存乳汁。乳腺导管开口处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狭窄处为移形上皮, 壶腹以下各级导管为双层柱状上皮或单层柱状上皮、终末导管近腺泡 处是立方上皮,腺泡内衬立方上皮。乳房内的脂肪组织呈囊状包于乳 腺周围,形成一个半球形的整体,这层囊状的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囊。 脂肪囊的厚薄可因年龄、生育等原因导致个体差异很大。脂肪组织的 多少是决定乳房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的功能解剖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
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
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
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
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
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
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
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
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
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等有关。
二、大脑半球的主要内部结构1.基底核: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新、旧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锥体系出现早,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杏仁体,其功能与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往返联系,但功能尚不明了。
2.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部分,也是中枢神经系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位。
据估计,人类大脑皮质约有26亿个神经细胞,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并组成一个整体。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和旧皮质(嗅脑)为3层结构,新皮质为6层结构。
3.大脑半球的髓质(白质):连合系(胼胝体,联系新皮质;前连合,联系旧皮质;穹隆及穹隆连合,联系原皮质)、联络系(同侧半球各皮质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投射系(内囊,皮质与皮质下各脑部的联系)。
三、大脑的功能定位两种学说:一是“镶嵌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all,Broca,Wernicke;二是“整体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oldstein,Lashley。
这两种学说都不全面。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随着大脑的发育和分化,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般将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脑区称为“中枢”。
必须指出,这些中枢只是管理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其相邻或其他部分也可有类似的功能。
当某一中枢损伤后,其他有关脑区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代偿。
因此,大脑的功能定位是相对的。
另外,除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大量的脑区并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更高级的神经活动,称为联络区。
Brodmann(1909)将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经典分区。
额叶皮质在人类高度发达,尤以前额区最明显。
此区在猫占全部皮质面积的3%,在黑猩猩占16.9%,在人类可达29%。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头眼运动、发音和语言以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
前额区在进化上很新,灵长类才发展,人类特别发达。
它与人的抽象思维和高级智力活动有关。
额叶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三分之一,一般把额叶分为两大区域,即中央前区和前额区。
临床上,前额区病变多表现为第二信号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症状。
顶叶分为三大区域,即中央后区、顶上区和顶下区。
中央后区是浅、深躯体感觉的中枢,顶上区对来自皮肤、肌腱、关节和内感受器的刺激进行高级的分析综合,顶上小叶与对侧上下肢的精巧技能运动有关,它辨别肌肉主动收缩的程度,分辨触觉,区分所感受的压觉,辨别运动方向和肢体在空间的位置。
在顶上区损伤时,较复杂的进化上较晚的感觉受破坏,如定位感觉、运动方向感觉和肢体在空间的位置等。
与中央后区不同,在顶上区没有局部定位感觉。
顶下区包括缘上回和角回,临床上,顶下区的病变可影响与语言有关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因而表明它具有高度分析综合功能。
躯体运动中枢:第一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Brodmann4、6区)。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为:1 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头颈部运动有关。
2 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面上部肌、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呼吸肌和躯干、会阴肌,故在一侧运动区受损后这些肌不出现瘫痪。
3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例如,手的代表区比足的大得多。
第一躯体运动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外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
在人类,还有第二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动区。
第二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管理上下肢运动,但没有头部代表区。
补充运动区位于半球内侧面中央旁小叶的前方,额上回的内侧面。
第二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动区主要在协调和计划复杂的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损伤初级运动区引起肌肉瘫痪或轻瘫,而损伤次级运动区则只引起较不显著和较特殊的运动障碍。
运动的控制和动机、学习、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和感觉功能都有密切的关系。
运动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基本功能之一。
人类在运动的多样性和精确性有了质的飞跃。
运动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反射运动、随意运动和节律性运动(如呼吸、咀嚼和行走等)。
躯体感觉中枢:第一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影特点同第一躯体运动区。
人脑的第二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隐藏在大脑外侧裂中,且形成裂的上壁,与第二躯体运动区相重叠,与双侧感觉有关。
视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一侧视区接受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继传来的视觉信息。
损伤一侧视区,可引起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传统意义上的视皮层是指大脑枕叶的一些皮层区。
近年来,视皮层的范围已扩大到顶叶、颞叶和部分额叶在内的许多新皮层区(V an Essen,1985),总数达25个。
另外,还有7个视觉联合区,这些皮层区兼有视觉和其他感觉或运动功能。
所有视区加在一起占大脑新皮层总面积55%。
由此可见视觉信息处理在整个脑功能中所占有的分量。
研究各个视区的功能分工、等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当前视觉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
确定一个独立的视皮层区的依据是:1 有独立的视野投射图,2 该区与其他皮层区之间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神经联系,3 该区域内有相似的细胞构筑,4 有不同于其他视区的功能特性。
17区被称为第一视区(V1)或纹状皮层。
它接受外膝体的直接输入,因此也称为初级视皮层。
对视皮层的功能研究大多数是在这一级皮层进行的。
沿17区上方、下方为带状的18区(也称纹旁区),18区内包括三个视区,分别称为V2(主要对立体视(深度)有较强的选择性,可能与视差调谐有关,对各种图形特征,如方位、双眼视差、颜色、运动等的选择性基本上与V1区相类似),V3和V3A(此二区被认为与处理视觉刺激的形状有关,V4区的功能涉及颜色和形状特征分辨,很可能主要与检测大范围图形的方位差和颜色差有关),它们的主要输入来自V1。
V1和V2是面积最大的视区。
19区位于枕叶的最前部,常称枕前区,又因它围绕着17、18区,故也称纹周区,深埋在上颞沟后壁,包括第四(V4)和第五视区(V5),可能与检测图形三维运动特征有关。
枕叶以外的皮层区可能属于更高的层次。
总的说来,颞叶内的视区可能与图形属性的认知有关,顶叶内的视区与图形的空间定位有关。
为什麽需要这麽多的代表区?是不是不同代表区检测图形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形状、亮度、运动、深度等)?或是不同代表区代表处理信息的不同等级?会不会有较高级的代表区把图形的分离特征整合起来,从而给出图形的生物学含义?是不是有专门的代表区负责储存图像(视觉学习记忆)或主管视觉注意?这些都将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内视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专门研究视觉的著名科学家Hubel和Wiesel因发现视皮层功能柱而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在视传导通路上损伤,诊断上最有价值的是视野缺损。
视皮层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特征都具有高度选择性,如方位/方向选择性,空间频率选择性,速度选择性,双眼视差选择性,颜色选择性等。
听区:位于大脑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上(41、42区)。
每侧听区接受自内侧膝状体传来的两耳听觉冲动年。
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会引起全聋。
感受和辨别声音是听觉功能的两个方面,感受是前提,但就提取有用信息而言,辨别更重要。
一百多年前的感觉生理学宗师Helmholtz所概括的共振学说是听觉研究第一里程的标志,其基本意义是正确地提出了耳蜗频率分析的部位原则;二十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von Bekesy (1960)所总结的行波论则是听觉研究第二里程的标志,说明了部位原则如何在耳蜗内实现;从70年代至今转入第三里程,出现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新思路和新研究技术,其中最瞩目的成就是突破了Bekesy等前人把耳蜗看作一个被动的机械装置这一局限,揭示了活的耳蜗具有一系列主动调控的生理学机制(Dallos,1992)。
双耳听觉是声源定位的基础。
而声音传播的时间差和强度差是声源定位的主要依据。
平衡觉区:在中央后回下端,靠近头面部体感代表区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