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赏析

合集下载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

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

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

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

斗。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

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

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

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腐朽必将寂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虽然是似虚似实的一段景物描写,但这无疑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和语言上的冲击,立即就有了那样的一个虚幻迷惘诗人的画面。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yuwenjianshe001@

63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轮

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当代文学作品。巴金以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作为背景,以家庭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巧妙构建,深刻地解剖了中国独有的“家国一体”的制度,形象地阐释出母系家长制强权下的残酷斗争,让主人公的灵魂进行生与死的思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彷徨。

关键词:《寒夜》 文学思想 艺术表达

引言

《寒夜》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上来看,《寒夜》都是巴金创作上的一座高峰。《寒夜》发生的背景是1944年冬天的国民党陪都的重庆,描述一个小知识分子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压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

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

巴金善于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小说,这类题材代表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旧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作品中洋溢着中国传统的“小家”构成“大家”再到“大国”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家国同构观念。巴金家庭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对当时有着深远影响,因为他目睹过封建家庭的内部斗争,从而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批驳封建家长专制,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进行重构。《寒夜》讲述了一个“母系”家长专制故事,一个因为“母爱”杀人的家庭惨剧——汪文宣最终死于母亲严厉的压制下。

(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格局瓦解

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地位,男性主宰着整个家庭,他们用封建礼教来管教约束自己妻儿老小。巴金在小说里,用深刻的笔触批判了封建专制家长制度,揭示这种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以及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在《寒夜》里“严父”形象的客观缺席,使得母亲形象升格为家长权威,而母亲继承这一传统的家长制,又暗示着作者对中国亲情文化的理性认识。同时巴金塑造的曾树生这一女性形象在汪家地位不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卑微,她们面对婆婆的冷嘲热讽不会再逆来顺受,他们年轻有活力,有自身的思想,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活跃于各种社交圈。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再是蜗居于家里的小女人,而是冲破家庭束缚的新一代。 [1]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三、后期代表作:《寒夜》 后期代表作: 寒夜》 巴金在1944年到 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 寒夜》 年的冬天开始《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 的写作,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的写作 ,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 文艺复 上连载(1946年 月到1947年 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 卷第1期到第6 1947年 月正式出书。 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书。 寒夜》 《寒夜》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巴金的小说世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岁涵
3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创作风格的改变: 1)创作风格的改变: 出色的心理描写: 2)出色的心理描写: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3)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寒夜》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4 ) 《 寒夜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 即 无技巧的艺术” “无技巧的艺术” 。
1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2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汪文宣: (1)汪文宣: 汪母: (2)汪母: 曾树生: (3)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简介: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最终“覆灭”的社会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 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汪文宣和同窗女友曾树生相爱结婚。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 使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 他们从上海辗转来到重庆。文宣的母亲思想守旧,不满这种自由恋爱的婚姻,经常辱骂树生,指责由于她的迷惑导致文宣瘦弱多病,并要把她赶出家门。文宣为缓和矛盾只好让妻子暂住宿舍。文宣在文化公司做校对,薪水很低,生活艰难,身体越来越坏。树生为减轻丈夫的负担,在银行找到工作。她一向持身严谨,但为了生活,对银行中人也不得不作些委婉的应付。岂知文宣对此产生疑心,十分痛苦,汪母更借此扩大事端。树生为避免流言和安慰丈夫,自动搬回家中。不久,银行因战事告急,迁往兰州,树生为生活着想,离开丈夫和儿子小宣,随同前往。她每月寄钱回家并常与文宣通信,但汪母认为树生的钱来得不干净,责令退回,文宣遂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此后,文宣失业,生活困苦,吐血更甚,但一直未告知树生。一年以后,当文宣病危时,才动用那笔存款,但终因无法医治,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在草草殡葬后,老母孤儿启程返乡。当树生回家探亲时,早已人去楼空。在一个寒夜,她独自来到丈夫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后,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凄迷的寒夜里。

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人性主题

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人性主题

07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

顾 旭

在《寒夜》这部小说作品中,巴金首先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重庆,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汪文宣与曾树生这对曾经憧憬美好未来,欲在教育事业上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有志青年,描写他们从最初的相识、结合到最后在寒夜的社会环境下的离异。本篇论文更多地将主客观原因同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行结合,从国统区腐朽堕落的社会现实状况、汪文宣肺病的双重解读、汪文宣与曾树生这两个不同状态的生命个体的差异这三大方面探究《寒夜》家庭悲剧中的人性话题。

一、黑暗的社会现实状况对人性的压迫

人性问题的探讨,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外在的客观环境的讨论,这是因为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总是一定外在的客观世界的映射。巴金在谈到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向时,明确指出他想让世人看到一个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真实社会现状。体现在小说中,表现为当时作为陪都的重庆,伴随着战争的深入,出于避难等多方面原因,城市人口大量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一时无法跟上。汪文宣一家四口人被迫只能挤在一幢老旧大楼的三层小房子里,这幢走廊里亮着“昏黄的电灯光”,“薄薄的木板壁”连声音都可以轻易穿透,响着“老鼠啃木头”声音的简陋住所,也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与匮乏的一个侧面展现[1]。同时,物价的飞涨与收入的微薄也体现着社会的不公平,汪文宣本想为曾树生置办生日礼物,在对比了自己剩余的全部财产(仅一千一百几十元)与奶油蛋糕(价值一千六百元)和随主任的份子钱(一千元)之后,也不免感慨“多寒伧”!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承载着黑暗的社会中,一次次的抗争失败一点点蚕食着汪文宣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使其承受的精神压力被一点点放大,最终使汪文宣对现世产生了绝望的态度,并逐渐淡忘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与汪文宣精神世界的破损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精神世界的破损进一步表现为汪文宣性格上的矛盾,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有着抗争念想和畏怯思想的矛盾综合体[2]。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5篇

《寒夜》读后感1

每个时代都凝聚着历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个故事里,都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发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群的故事。《寒夜》中树生与文宣的爱情,便是发生在那段并不美好的光景里的悲伤故事。

初读《寒夜》,我觉得文宣实在太软弱,“老好人”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在工作上,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拖着病体在办公室里那么卑微地做着小职员的工作,对于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却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最初伟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尘埃。而在家庭中,面对妻子树生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尽好儿子的职责。然而后来,当小说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开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话,我又会怎么做呢,或者说,我能怎么做呢?

诚然,文宣性格中的软弱无法忽视。然而,在那个知识分子不受重视的时代,他无力改变自己地位低下的境况。为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头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样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尽管换来的只是少的可怜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亲和树生并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两个人他都不能失去,这并非是贪心。所以他夹在两个人中间,默默承受着两个他最爱的人赋予他的痛苦。

他爱他的母亲,所有的爱只需“母亲”两个字便足以解释;他同样深爱他的而妻子,而这种爱,并不同于对母亲的爱。所以想到自己残破的躯体以及树生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宁愿放手给她自由,让她离开自己去过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他依然坚持给树生寄信,跟她说自己身体很好,不用担心,哪怕他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生不能回来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也依然执着。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相反的,上流社会任是奢侈靡费,国民党政府官员过的生活还是挥霍,出入高档酒店,消费动辄就上百上千。而汪文宣的生活却是痛苦的,每天他安安分分,拼命做事,却只得到微薄的收入,还要遭受老板和同事的白眼,最后由于长期的劳累过度以致得了肺痨,还因家庭拮据,没有钱看病,最终病重而死,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年头,人是最不值钱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还没有丧尽的读书人。”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理解当时的汪文宣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助。

《寒夜》赏析(精选5篇)

《寒夜》赏析(精选5篇)

《寒夜》赏析(精选5篇)

第一篇:《寒夜》赏析

《寒夜》赏析

《寒夜》是我进入大学所读的第一本书,当时对知识有种狂热的追求,所以读的比较认真切比较连贯。现在回想起来,故事情节还很完整,没有较大的遗忘,但是若要写点什么,我便为难了。《寒夜》里有太多,太复杂的东西,总不知从哪里下笔,苦思冥想几天才渐渐提起笔来。

树生最后还是和陈主任飞走了。虽然他每月定时给汪文宣汇款,虽然他没有实际背叛汪文宣的行为,但是她走了。汪文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不是他不想动,他是真的动不了。身患肺病,又营养不良,他现在只剩下微弱的意志支撑着思维。他开始回忆着,回忆和树生的相识,回忆母亲和树生的争吵。母亲总是骂树生是儿子文宣的姘头,因为他们没有举行结婚典礼;母亲总是看不起树生,因为她是银行里的“花瓶。整天打扮的妖里妖气,去party,去舞会,去交男朋友。树生则怒他母亲活的像蝼蚁,活的太窝囊。汪文宣就这样被夹两个女人中间,一边是生他养他的母亲,一边是相爱多年的妻子。为什么两个都爱他的人不能和平相处呢?无奈的汪文宣总是怪自己,恨自己的懦弱,恨自己的无能,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一味的怪自己,所以母亲和树生能为他而暂时休战,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想到自己无能,汪文宣就想起自己的工作,想起自己的老板。老板每天都用恶狠狠的眼光盯着他,时不时用哪个咳嗽来提醒他努力干活,仿佛想把他活活累死似的。还有那些混账的同事,当他们得知自己患了肺病时,他们害怕被传染,便联名给他写信,逼他辞职。当时他辞了职,没了工作,身患肺病,又需要很多钱治病,他们简直把他逼得无路可走。他又想起了他公司管签到的钟老,只有他是好人,经常帮他的忙。可惜却死的早,钟老无儿无女的,死了倒轻松。儿子!他似乎恍然大悟,对啊,他自己也有个儿子——小宣,在贵族学校读书,成绩很好。想起小宣,他默然了,似乎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并没有意识到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一、《寒夜》简介

《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

《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寒夜》的人物悲剧和艺术表现手法赏析

摘要:《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的风格与水平。《寒夜》中几个小人物的悲惨遭遇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小人物悲剧的深刻性。

关键词:《寒夜》人物悲剧深刻性

巴金是现代小说创作的大家。《寒夜》是“好人的悲剧”,它通过国统区几个平凡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悲剧根源,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展示了国统区类似汪文宣的普通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作者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悲剧更具深刻性和震撼力,显示了《寒夜》恒久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

巴金的《寒夜》是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经典,是巴金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作品主要塑造了三个小人物形象,并描写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悲剧结局。人物悲剧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即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悲惨遭遇揭示重大主题。小说以1944年冬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写了一个小公务员及其家人的平凡生活遭遇。汪文宣与妻子曾树生毕业于上海某大学教育专业,他们在大学期间相知相爱,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他们是“五•四”文化影响下的热血青年。然而,现实生活打碎了他们的理想,磨灭了他们的锐气,腐蚀了树生的思想,吞噬了汪文宣的生命。汪文宣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胆小怕事、自卑委琐的小公务员。

小说透过汪文宣一家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结局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汪文宣等人的悲剧深刻地概括了旧中国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厄运。作者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抱怨在作品中,如:醉酒的唐柏青、酒店里买醉的人、老实忠厚的钟老、两个可怜的小孩,他们的命运和汪文宣一家的命运同样悲惨,他们与汪文宣一家人构筑起了作品的社会大背景。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一、《寒夜》简介

《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以前编织过很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

《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很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辞别信中说:

寒夜

寒夜

寒夜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寒夜》概述

《寒夜》概述

《寒夜》概述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却又性格懦弱的小知识分子。他深爱着妻子曾树生,但在面对家庭矛盾和社会压力时,却显得无能为力。曾树生则是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得不面对种种困境。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她对儿子的控制欲和对儿媳的敌意,成为了家庭矛盾的根源。

小说通过描写这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巴金在小说中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同时,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

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

创作背景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

摘要:《寒夜》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控诉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显然是其中之一。《寒夜》的大量比喻,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所要刻画的人,所要表现的情,所要记叙的事,所要描写的境,都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更传神了。

关键词:《寒夜》比喻艺术效果

《寒夜》作为“巴金小说中最见功力的压卷之作”[1],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故事,愤怒控诉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应该说是其中之一。全书大约13

万多字,运用比喻达一百四十多处,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抒情,无不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运用比喻描写肖像

人物的肖像包括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声调等等,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

1.运用比喻描写汪文宣的肖像。如写他的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第9章)[2],又“像一张涂满尘垢的糊窗的皮纸”(第28章);

而他的手“像鸡爪”(第22章);“他每天下班回家,走进门总要喘气,并且要在藤椅上像死人似地坐了好一阵才能够走动、讲话”(第28章)。这些比喻都抓住了汪文宣衰弱病体的特征,突出了他骨瘦如柴、病入膏肓的神情。

2.运用比喻描写曾树生的肖像。在婆婆汪母的眼里,她“像鲜花一样”(第6章);“上班办公还要打扮得那样摩登,像去吃喜酒一样”(第11章);在丈夫汪文宣的眼里,她“黑黑的长睫毛使她睡着的时候也像睁开眼睛一样”(第21章);她的“脸打扮得像舞台上的美人脸”(第24章)。这些比喻,既展现出了树生年轻美丽,富有活力的形象,又表现出了她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ຫໍສະໝຸດ Baidu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人物分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艺术特色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文学评价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 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 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 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 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 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 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 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 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 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 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 现得非常感人。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