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赏析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浅析巴金《寒夜》
腐朽必将寂灭“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但丁吟游他的《神曲》,腐朽的路途中逐渐吐露文艺复兴的曙光。
古往今来的作家大都是斗士,在国家迷途中为其探寻出路的斗士。
厌弃周遭奸佞的污浊,向往开泰未来的明光。
同样地在呼号,同样地在抗争,同样地在笔尖手舞足蹈,我想到了我们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
愿意将自己的身躯化作海上红日,照亮才俊们前行道路的先驱。
许多作家都长于使用环境渲染氛围的方式,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我认为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令我映像深刻的就是《寒夜》。
小说描写一个诞生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破毁的过程。
这一悲剧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一年。
《寒夜》借助于典型冲突揭示出深广的时代生活,被誉为“平民的史诗”。
凄凉的审美氛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效果,真正成为“期待读者思考的无声语言”。
例如小说的第六章“大门里象是一个黑洞,今天又轮着这一区停电,也没有一个好心人在门口点一盏油灯。
他摸索着走完了漆黑的过道,转上楼梯。
他上了二楼,又走上三楼。
”这里就是在开头铺陈情绪、设置悬念,为下文当中的汪文宣和母亲的争吵埋下伏笔。
人物情感从气氛阴郁到气氛压抑,到母亲爆发争吵。
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感情爆发的十分自然,不会使人有突兀的感觉。
有些人说巴金先生的文笔朴实无华、平淡无奇。
而正是这样极具真实性,才从平淡中见真知,识得其笔法高超。
而这样通过环境渲染,为下面章节铺陈的佳作,还有很多。
这些环境也许还代表着某种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第一段就堪称经典“……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末发现的门;关于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门的事。
以及所有那些已想不起的面孔的事情。
我们衣不遮体、孤独地流落他乡。
当我们孕育在母体里时,见不到母亲的面容;脱离母体的禁锢后,我们又进入到这个不可言说又不可沟通的人生牢笼……喔,那迷失的、风儿为之哀号的灵魂,归来吧。
巴金《寒夜》
三、后期代表作:《寒夜》 后期代表作: 寒夜》 巴金在1944年到 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 寒夜》 年的冬天开始《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 的写作,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的写作 , 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 《 文艺复 上连载(1946年 月到1947年 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 卷第1期到第6 1947年 月正式出书。 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书。 寒夜》 《寒夜》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巴金的小说世界 Nhomakorabea岁涵
3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创作风格的改变: 1)创作风格的改变: 出色的心理描写: 2)出色的心理描写: 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3)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寒夜》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4 ) 《 寒夜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 即 无技巧的艺术” “无技巧的艺术” 。
1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寒夜》的故事与主题: 2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汪文宣: (1)汪文宣: 汪母: (2)汪母: 曾树生: (3)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
巴金《寒夜》 赏析概要
巴金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集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 鬼· 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艺术特色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巴金《寒夜》_赏析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寒夜
巴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3)
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3)巴金作品赏析以寒夜为例安慰老同学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安慰:起码他一家四口还平安。
人永远不会预料到下一秒发生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他出去喝了几盅酒,以为和妻子就此和平分开,却轻易把他妻子弄回家了。
醉得在街头呕吐的他,被妻子遇到了。
即使只是普通朋友,她也必须要送他回家,何况他们是13年的夫妻。
这一送他回家,她也就回去了。
老太太自然一脸的不高兴和刁难,拿谁刁难?她儿子。
像对小学生一样逼问喝酒的理由,逼到儿子吐得一塌糊涂才肯松口。
而媳妇,她表现得神气,她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她的心理,书里没有描述,请准我做一番猜测。
她的胜利感大概来源于:你儿子因为我跟他分手而痛苦,而去喝酒,说明没有了我他很痛苦,他不能没有我,说明我比你这个老太婆重要!过了几天相安无事的平静生活后,另一个问题又找上门了,肺病的征兆:发地热,咳出血痰,全身乏力。
当他难受得请假回家,却又在路上遇到妻子和另一个男人走在一起,出入的依旧是他没有闲钱消费的咖啡厅。
这时候,他的心里完全符合懦夫的特征——老好,他竟然觉得妻子跟那个男人一起显得更和谐。
他跟妻子同样的年岁,他看起来单薄瘦弱,精神萎靡,还染了肺病。
妻子还富有活力,看起来那么年轻,他觉得自己不配她。
他的心里总是不平:工作上受上司同事欺负,家里总是吵个不停,上天还赐给他一个传染病他在心里发出千百次的抗-议,但是谁也没有听见,谁也不会想到他也会不平和抗-议。
他老好人的懦夫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妻子的心里总是寂寞,她怕黑暗,怕冷静,怕寂寞。
在这个家里,却只有这几样东西,病倒的丈夫、苛刻的婆婆、老成的儿子,给不了她活力,给不了她痛快。
她说:“现在我在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其实,她想的谁不想?他说她没有得到她要的,要怪他没有出息。
她的回答把一句话化成了一根根针扎进了他的心里:“怪你有什么用?只怪我当初瞎了眼睛。
”我不能设身处地地去想,当丈夫听到妻子说自己是当初瞎了眼睛才嫁给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以前编织过很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不过,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很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辞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很多多这样的原型,所以,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摘要《寒夜》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关于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
他借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来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浅析悲剧原因:1、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冷酷、黑暗的社会造成的;2、婆媳矛盾也是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因素;3、悲剧人物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没有进行抗争或没有进行正确的抗争造成的。
关键词:黑暗的社会婆媳矛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的出路控诉旧制度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一群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们《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重庆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汪文宣在家成了母亲和妻子争吵的受气包,最后他在贫病中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
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当时社会,他们都避免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汪文宣在绝望中咳血而死,汪母带着孙子不知去向,当曾树生重回故居时,已经是“死的死,走的走了”。
她徘徊在街头,“好象是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这确实是个寒夜!面对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悲痛、震撼之余,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物的结局会如此的凄惨?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善良的人们朝着死亡的深渊一步步地逼近呢?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作者所描写的日常琐碎生活的表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罪魁祸首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
正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主人公的理想,扭曲了主人公的性格彻底地毁灭了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着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人物形象《寒夜》中三位主人公性格鲜明又复杂,作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
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
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
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
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
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
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
---------------------------------------------------------------最新资料推荐------------------------------------------------------《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写出了抗战后期下层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背景相结合起来,衬托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底层人们的悲哀命运。
这部小说与以往巴金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寒夜》直接把下层的小人物写进了小说的主线里,可以说,这是一部为生活在底下人民而呐喊的著作。
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很少能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都是偏爱于强者,就注定着小人物是难以登上生活的最高舞台,小人物大都是悲哀的,而生活在抗战后期当局者腐败统治之下的小人物就更显得悲哀。
这就是《寒夜》注定是一部悲剧所在的根源。
巴金的《寒夜》里,为我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曾胸怀着梦想,然而战争与现实粉碎了他们的向往。
毕业后,汪文宣只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单位里做个校对,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曾树生则是在银行里被当做花瓶摆设,他们都是无奈地被屈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过着苟活的日子。
1 / 5汪文宣和曾树生两个人同居再然后结婚生子,原本该可以过个宁静的日子,可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汪文宣却只能被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靠着知识分子的那份善良与责任来调解树生和自己母亲的关系,然而调解总是无力的。
汪文宣是个老好人,但很懦弱,处处忍让,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那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关心树生,那是因为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内心愧疚在找不到其他方法时,只能用上知识分子的语言来一个求心里安慰的办法,就像他在看到树生的调职通知书时所说的:你去吧,我没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艺术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人物分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文学评价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 理描写上达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说,巴金在早期作品里常常直接 向读者一泻无余地倾吐其奔放热情的话,那么,在后期作品中, 他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托尔斯泰能够掌握“心灵的辩证法”,其 实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巴金的《寒夜》。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 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 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 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 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例如,对曾树生在赴兰州前夕内心“去” 与“不去”两种心理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 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 现得非常感人。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 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 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 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 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 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 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 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 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 非,伤感不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