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合集下载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

解读《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西袁学区小学陈恒利郎玉香邮编:251505 电子信箱:*****************本文主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故事情节的分析,浅析作者描写战争的艺术。

本文由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赤壁大战之壮志难酬;彝陵大战之蜀帝遗恨等三部分组成。

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分析,总结作者对战争描写的深刻之处:他叙述的重点并不放在战场上厮杀场面的面,更突出的是描写战争前后敌我双方的智谋较量也即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智、斗武、斗勇结合起来。

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都做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其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在纷繁的战争描写过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他与战争各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与否都密切相关。

《三国演义》因其战争描写的深刻性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描写战争的史诗性作品。

一、官渡大战之两雄对决两雄者,袁绍、曹操也。

袁绍乃布衣之雄,能聚人不能用人。

曹操奸雄,奸则奸矣,其雄才大略也昭然若揭。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曹操深谙此道,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举措,首先给自己在政治上“正名”以示其名正言顺。

其次,其“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又给自己的霸业走向成功增加了筹码。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

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

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其“武力为表,智谋为里”的兵家思想申明谋略的重要性。

惜哉袁绍,不谙此道,崇尚武力,刚愎自用,终致败亡。

还是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就问过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据?”曹操反问道:“足下意欲若何?”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第一篇:浅谈三国演义对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浅谈《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

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最为突出的特点如下: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

小说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例如空城计;或分伏击战、偷袭战,例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分阵地战,游击战,例如周瑜火烧曹操大军,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诸种形式的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互不重复,各具特点,表现出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同中求异,构思精巧。

如同是南征,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而曹操的南侵则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

虽然战争总是在紧张、惊险、激烈的气氛中进行,但有时赋予英雄史诗般的激昂格调,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有时则显出从容不迫的安详,比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专心弹琴、赤壁之战中庞士元挑灯夜读,动中有静,余味无穷。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胜负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赵学丽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

_三国演义_的战争描写艺术_周松英

!""#$%初中生版战争描写艺术名著赏析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

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

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战争过程中逐渐揭示胜负的决定因素。

例如赤壁之战,曹操率军南下,吴国孙权本来无心抵抗,欲投降曹操。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利益,智激周瑜。

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铜雀台赋》中的“揽二乔”,使得周瑜勃然大怒,因而孙权决计破曹操。

赤壁之战,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分析当时形势:虽曹军号称百万,其实只不过十五、六万,且疲惫已久;所得袁绍之兵有七、八!周松英主持:马超勤《三国演义》的!&!""#$%初中生版名析赏著万,他们对曹操不会忠心耿耿;北方军士不习水性,不利于水上作战。

所以曹军虽然数量多,不足以惧怕。

吴国虽然只有五万兵,但是精通水性、勇猛善战、精壮强悍,必然会大败曹操。

由于诸葛亮的正确分析,树立了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将士们的勇气。

在斗争中诸葛亮和周瑜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曹操上当受骗。

例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使得曹操错杀蔡瑁、张允;黄盖受刑假降曹操,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献连环计。

这些战略、战术的正确运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虽然曹军强大,但是由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曹操失败,从而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再如官渡之战,在战前田丰和沮授也分析了战前的形势:曹操起兵从许都而来,袁军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举。

但袁绍所信逢纪的谗言,不但不听从田丰的意见,而且还要杀田丰,因此袁绍的刚愎自用,袁军内部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资料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资料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12月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与意义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逼真的战争场景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及这些战争所承载的意义。

1. 战争描写模式1.1 单挑和群雄混战《三国演义》对于战争描写采用了多种模式。

其中之一是单挑,表现了英勇战士之间的交锋。

关羽与华雄、张飞与吕布等对决场景极具激烈性和紧凑感。

此外,群雄混战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斗形式,例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展示了各方势力在巨大规模上发生冲突。

1.2 攻城与围困攻城与围困也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战术手段。

刘备攻打荆州时,曹操对付刘备的攻势时常采用围困战术。

关羽围城令曹操陷入困境的故事也成为了流传甚广的经典描写。

2. 战争意义2.1 政治斗争与合纵连横《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并非简单的血腥冲突,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各个势力通过战争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巩固统治地位等政治目标。

而合纵连横则是各方智者所采用的策略,通过利用战争形式来达到政治联盟的目标。

2.2 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一些人物在战争中展现了忠诚和背叛之间的选择。

例如曹操身边的贾诩,他以智谋帮助曹操在战场上屡屡取胜,然而最终出于民生不得已离开曹营;关羽向刘备效忠,在长坂坡之战中表现出了对主公无尽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坚守信仰。

2.3 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以英雄气概和悲壮情调为主线的。

无论是吕布的浴血奋战、刘备的群英会、还是诸葛亮献计连环计,都在展示出人物对于忠诚、荣誉和理想信念的追求。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冲突和恶斗,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复杂而真实的政治斗争和人性之间的纠葛。

在这些战争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包含了政治联盟、忠诚与背叛、英雄气概与悲壮味道等方面,这也使得《三国演义》成为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浅析三国演义

浅析三国演义

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11涉秘2班周佳玲 17号摘要:历史巨作《三国演义》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史。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战争艺术可谓是独一无二,为后世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各色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穷形尽相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

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歌以咏志,霸气十足;赤壁惨败后他竟“三次大笑”。

他在一场惨烈的杀戮中败下阵来仓皇而逃,却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

”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

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攻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极尽凶残的一面。

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

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与临危不惧。

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群雄毫无畏惧,赞叹道“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

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

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够以寥寥数笔写出多层次的事件与人物。

当阳之战,不但写出了曹操的形象与气质,更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

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他勃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背信弃义。

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云先走,自己阻挡追兵,表明了张飞行动鲁莽,性格率直的一面。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英雄豪杰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艺术风格上,三国演义呈现出多种独特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勇猛无畏以及忠诚义气等品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和矛盾之处。

这种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三国演义以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呈现了充满激烈冲突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生动,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作者通过对战争策略、兵器装备以及战斗技巧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同时,作品中的政治斗争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这些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具有紧张感和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此外,三国演义还以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为特点,给人以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不仅有大量的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还有丰富的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与感情纠葛。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使得整个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读者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期待。

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三国演义还以文笔优美、语言生动为特点。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战争场面以及情节的描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例如,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话、叙事等不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的艺术风格《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描绘三国时代的一幅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

它着重表现的,是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

这种斗争发展成为接连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因而一连串的战争,构成了小说主要的内容。

作品艺术上的最大特色,也就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战争的出色描写上。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论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或者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不论是对垒几个月相持不下的持久战,或者是神出鬼没、出奇致胜的速决战,不论酣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的大鏖战,或者是三刀两枪结束战斗的突击战,都写得有声有色,各具特点:或力敌或智取,有火攻有水淹,时而奔驰疆场,时而运筹帷幄,时而火一般的血战,时而诗一般的抒情,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

然而,读起来,不仅毫无凄惨阴森的感觉,而且不时予人以雄健的感染或智慧的启发。

尤其可贵的还在于作者不是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在战斗的环境中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让他的一系列的战斗英雄的群像都从战斗的环境中站立出来。

既写了战争,又突出了人物性格。

第五回“温酒斩华雄”这段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是一个并不算大的战斗场面,可是却写得惊天动地、气象万千,而且在这个战斗环境里表现了不少不同的性格,尤其是成功地塑造出了关羽这个超群绝伦的古代英雄的形象。

斩华雄这件事,就关羽个人来说,这是他一生英雄的战斗历史的开端———这以前他只不过是一个区区县令手下的马弓手,这以后就不断地斩将立功,声名大振;就这次战争的意义讲,他为十八路诸候讨董卓的联军赢得了第一个胜利,大大打击了董卓的气焰,为联军进入汜水关,大破虎牢关打开了胜利之门。

斩华雄以前的形势是这样的:十七路诸候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公推袁绍为盟主,以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联合讨伐董卓。

兵进汜水关,首次交锋,就遇上了劲敌董卓的部将华雄。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以描写战争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们的故事,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随着小说的推出,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来探究小说中战争描写的深刻内涵。

一、战争场面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的场面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

作者通过对每个战场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双方的阵容、兵器、血腥、杀戮甚至死亡、自杀等悲剧场景,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氛围。

在这些场面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战争技巧和战争策略。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被火攻击败,而在长坂桥之战中,张飞和关羽联手进行暴击,斩杀了马超。

这些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技术,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果敢勇毅”和“死战不退”的精神。

二、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的结合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人物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都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在“兵法”层面上,主人公刘备的《先主锦囊计》以及唐代李冰所作的《三十六计》等战略文本的引用,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战争策略的花样与深度。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其在战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能力,让读者不仅能领悟战斗策略思想,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小说中大量描写诸侯的私人情感、政治角逐和明显的大话、诡计等,这些因素都被巧妙地纳入战争场面的描写之中。

因此,形成的战斗场面不仅表现出了战争本身,也揭示了一些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的推移。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的情绪波动和缺乏沟通导致了最终失败。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1、既尊重历史,又不受史实限制的七三实虚比例关系,开创了历史演义的体式范例,影响了后代所有的同类小说的创作体式。

2、出色的战争描写全景军事文学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大小40余场战争,三大战役,又濮阳、街亭等战,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典范之作。

其描写战争,有以下特点:(1)以斗智为主展开战争描写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斗智斗勇的结合。

把战争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如赤壁战,9回篇幅,头三回集中写战略决策,在曹魏83万大军的威胁下,诸葛亮奔走于夏口、柴桑间,争取与东吴结盟;孙吴内部展开战略决策的激烈辩论,主战、主和各执一端,孙权由狐疑不定到誓死抗战;诸葛亮舌战斗智,激将等法齐用。

决策过程迭宕起伏,变化莫测。

战争进程中,又展开孙、刘之间又联合又斗争;东吴内部主战主和的矛盾;主战派内部瑜、肃对待同盟军不同策略的矛盾。

小说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使战略决策的描写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斗智斗勇相结合,还突出孙刘联军战术运用正确,从而揭示战争胜利的原因。

紧紧抓住北人不习水战的线索,写联军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而曹军又如何设法摆脱不利,终因种种失误而导致失败。

周瑜利用蒋干进行反间计,除掉深谙水战的蔡瑁、张允;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这一切谋略战术的运用,使隔江水战有了靠近的可能性在围绕不习水战线索展开描写的同时,又兼及荆州新附之兵人心不稳,曹操对之心存疑忌,庞统教徐庶脱身计,散布西凉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的谣言,使曹不得不分散兵力。

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将披坚执锐,斩将搴旗。

小说史上尚无一部作品能把战争写得如此如火如荼,丰满有力,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2)全景军事文学A长达百年间的重大战役,著名战斗;战役的全景鸟瞰,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既有火攻(博望、赤壁、上方谷、藤甲兵、其百里连营)又有水淹(曹漳河淹冀州、关水淹七军);既有设伏劫营(甘宁百骑劫魏营),又有围城打援;水上交战,陆地交锋;车战、马战、徒手肉搏(许褚裸衣斗马超、张飞夜战葭萌关)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小说,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下面我来说说书中战争描写的特点吧!1。

选择典型环境,展开细致的描写。

不管是黄巾起义还是诸侯讨伐董卓,又或者是孙刘联盟抗曹,都是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展开描写的,作者抓住当时发生的典型事件,展开了细致而有层次的描写,使人读了如临其境。

2。

表现复杂性格,揭示矛盾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不是单纯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错综复杂的、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仁”“智”“勇”“忠”“奸”等多种人物性格。

作者对这些矛盾斗争都进行了深入的描写,这些矛盾冲突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广阔的描写舞台,同时也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描写的主要内容,占去全书五分之四以上篇幅。

它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表现出作者卓越艺术才能的地方。

小说不仅结构宏大,气势磅礴,还写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对比鲜明。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在战争中歌颂正义,鞭笞邪恶;在战争中描写战胜者,塑造战败者。

在同一场战争中,胜[gPARAGRAPH3]与失败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使整部小说笼罩着一种紧张、悲壮的气氛。

2。

短小精悍。

《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那样拥有巨大的篇幅,但仍然洋洋洒洒,将人物之多,战争之频繁,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简洁凝练的手法,去掉冗杂拖沓的情节,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幅鲜明的图景,使读者耳目一新。

3。

合理安排。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曹操、关羽等人放在第一章,因为他们一登场就是高潮,一开始就精彩纷呈。

许多英雄人物往往是先被打败,然后又经过奋力搏杀最终战胜对手,赢得胜利。

正是由于这些非凡的战绩,使小说充满了神奇、惊险的色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斩魏延、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是脍灸人口的篇章。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从三大战役论_三国演义_战争描写的艺术_陈景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6.06《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笔者仅就以下三点略微谈谈《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

首先,《三国演义》是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战争进行全面描写,不仅描写双方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的较量,而且更着重于描写了战争的形势、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谋士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等等,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斗力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作者在描写战争时往往通过战争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渲染紧张气氛,制造悬念。

例如,在描写官渡之战时,从表面上看,袁绍一方地广兵多粮足,他拥有北方的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并州(今山西)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多万军队进攻曹操,袁绍确实处于优势。

而曹操当时仅七万多人马,虽然说与东吴孙权结盟,但力量悬殊,不足以抗袁。

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但袁绍刚愎自用,盲目轻敌,袁绍不但不听取谋士沮授固守粮草与曹操长期作战的建议,还说要杀了他。

这让袁绍的许多谋士有错投主人之感。

袁绍又不善用人,只派了一个“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粮屯乌巢,淳于琼这个人“终日与诸将聚饮”,结果被曹操亲率五千精兵火烧乌巢。

袁军军粮被烧,既失谋士,大将又降曹,军心涣散,纷纷溃退,袁绍只引随从八百余骑逃去。

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小说有两句诗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历史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历史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从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热爱。

它不但成了人民群众饭后茶余、田问地头谈论的重要话题,更为后世的戏剧、电影以至电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这些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固然是由于本书那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书中那些呼之欲出、活龙活现的人物所决定,但其最重要的一点却不能不说是与书中对战争的大规模的描写有关。

它上承《左传》、《史记》善写战争的特点,“一改一般历史演义小说往往于排列正史材料之外,穿插铺叙一些野史逸闻,在故事情节上以收曲折离奇之效果”的做法,“而是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扩展”,并充分根据人物的出身、地位、历史条件等赋于人物活的语言和行动,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其性格一步步完整、充实、鲜明。

致使它成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对后世的农民革命战争起到了教科书的作用。

《三国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所写的大小战争多达40余次。

全书以三国之争为主要故事脉络,以魏、蜀、吴三国树“王道”、争正统、抢智能之才,最终以战争的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纷争为描写重点。

它在一派“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艺术氛围中,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用形象、艺术的手段,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及其它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风云变幻、曲折跌宕的情节描写《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形象地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一幕幕千变万化、威武雄壮的战争实况,生动地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瑰伟动人”的“武勇智术”。

即以历来脍炙人口的“赤壁之战”为例。

“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的一次大战役。

作品从四十二回开始到五十回至,共用了八回多的篇幅。

作者不但花费大量笔墨,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绘声绘色、精雕细刻的描写,而且对一系列历史事件做了极其巧妙的安排,使其合于常规、合于事理。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一部叙述三国时期战争的经典小说,描绘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战斗场面,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战争描写艺术。

首先,小说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战争场面,让读者身临其境。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小说描绘了风浪骤起,火光冲天,箭如雨下的情景,将这场战争的紧张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小说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战斗技巧与战术布置和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

例如,关羽的长刀,张飞的蛇矛,赵云的七进七出,都是小说中所描述的经典战斗方式,展现了战争中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小说中还强调了统率和军纪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指挥才能和军队的纪律性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小说中的各个领袖都具备了过人的指挥才能,例如诸葛亮的八阵图,曹操的奇谋妙计等等。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通过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战争场面,还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战斗技巧和战术应用、指挥才能等方面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

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一)川雪《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从各路豪强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晋灭吴统一全国止,写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主要的有四十多次。

战争双方参加的人数从几千人到上百万人不等;战争的形式多种多样,陆战、水战、攻坚、对垒、列阵、偷袭、伏击、火攻、水淹,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几乎表现了我国古代一切形式的战争,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无异于一部军事百科全书。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军事著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如何以其艺术魅力吸引读者,使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这是作品能否受读者欢迎的主要因素。

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求通篇写得紧张激烈,从头到尾打得热闹,杀得痛快,那么即使一些场面写得再精彩,情节再曲折,也只会增加读者的心理刺激,是不会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几百年来流传不衰,除塑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外,其描写战争的艺术功力和由此产生的审美效应,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一下《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美。

第一,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使战争描写具有层次美。

战争是敌对双方矛盾激化的产物,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有众多活动的人物代表各方的利害冲突,有战争展开的曲折过程,如果把这些都展示出来,必然会使作品繁琐杂碎,茫无头绪。

罗贯中在写每一次战争时丢弃了那种事无巨细、罗列尽致的写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叙事重点,显示出战争描写的层次感和明晰美。

首先,写战争的爆发阶段,重点写战前的准备,其次写战争的爆发。

任何战争的爆发都有一个酝酿过程,战争的起因,战争时机的选择,兵力粮草的准备,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作者集中笔墨,把战前准备阶段的情况作仔细的文代,就使读者明白了战争的是非曲直,增加了对战争全局及参战主要人物性格的了解。

例如在“报父仇曹操兴师”一回里,写的是曹操为报父仇兴兵侵犯徐州。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内容摘要: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揭示了三国时期复杂尖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罗贯中以恢宏高亢的笔调阐述了战争残酷,以更加尖锐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描绘出谋略的高深莫测。

关键词:军事思想深谋远虑战争描写古代战役典范作品《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了大大小小近百次战争。

精彩动人的描写是对战前准备:战争双方战略战术的确定,排兵布阵达到未雨绸缪,调兵遣将做到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刺探虚实做到乔装打扮,相互利用对方的弱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罗贯中善于描写战争,为封建社会的战争提供了价值不菲的研究材料,《三国演义》充分显现了罗贯中著书立说重要意义。

同时,这部古典名著在描写战争的同时,更具文学风采。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战争的艺术,生龙活虎地刻画出众多人物的思想。

惯于刻画战争的罗贯中,不愧是一位军事才能卓著的人物,别具一格地写出每一场战争的不同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具体描写不同条件下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了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写作过程中做到避实就虚,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作者罗贯中每次战争的写法总是因时而异,塑造战争的同时,兼顾其它活动,使其成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让整场战争变得紧张激烈、惊心动魄,表现得一张一弛疾缓相间。

赤壁鏖战前,作者罗贯中运用大量的笔墨成功地刻画了联吴抗曹、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蒋干刺探军情,孙、刘联军诱敌深入巧施连环计等等,在众多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把人物塑造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运用生动言行,表现每个人物思想性格。

奸诈狡猾的曹操,其言行举动暗藏着诡计阴谋,挟天子而令诸侯,又名正言顺;心直口快带有莽撞的张飞,粗中有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未卜先知,作战总是得心应手,镇定自若;“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不为钱财爵位美女所动,忠心事主;单骑救幼主的赵云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保存实力心胸豁达的司马懿,为晋朝的建立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汪慧倩准考证号:指导教师:李昱2012年 12月 21 日毕业论文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目录1.引言 (4)2.智谋天下 (5)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3.计与争锋 (8)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4.战术风云 (10)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5.结束语 (12)6.参考文献 (12)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

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1.引言《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

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

如临其境。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

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

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互影响,三国演义中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是以每一次政治斗争为前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军事斗争发生之前必定会发生政治斗争,而军事斗争永远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通过对各个展战役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非常注重谋略,谁能在战略中寻得先机,谁就能在战略中取得主动权,所以说谋略在双方斗争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而在一些战争之前通常都会进行几次政治外交,其目的是为了促使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化。

在三国演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有: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三十回至第五十回),夷陵之战(第八十一直八十四回),这三次战役最具历史代表性,他们影响着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战中所用到的一些智谋与战略2.智谋天下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

《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更注重写智谋较量。

在洋洋洒洒百万言中,写用智几乎随处可见,从而使全书增光溢彩,“瑰伟动人”。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

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

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军事较量则将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艺术完美表达。

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

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

而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大败。

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

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

将整个战争色彩推向高潮。

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

到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形后,想到破敌之计。

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

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不想正中诸葛亮下怀,粮草被蜀军截去。

而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

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翼翼,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

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故意让魏军多次劫得蜀军粮草,使魏军上下麻痹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

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而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这些都生动反映了双方在战争中的斗志斗勇,足智多谋。

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

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

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

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

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

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智谋。

2.2赤壁之战,彰谋显略“赤壁之战”是小说精彩部分之一。

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

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

主要写了魏、蜀、吴三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大战之前,三方却先进行了一场奇智异谋的较量,它启示人们:智术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一、诸葛亮“隆中奇策、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便挥师南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开始实践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见42回)。

“联吴抗曹”’的目的是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图兴汉室的根本大计.早在隆中时,他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38回)刘备只有取代庸弱的刘表、刘璋,据荆、益二州,先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有可能图兴汉室。

这也被后人誉为“千古奇策”。

众所周知它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劣敌优”的经典战例。

赤壁战争之前,已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

当曹操以八十三万大军逼近长江、挥师江南的时候,与其对抗的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人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这场战役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以智取胜。

因为这次战役虽然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人物间计谋智慧的比拼。

二、周瑜黄盖“苦肉诈降、东风助火”的战术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

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

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

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

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

于是周黄二人便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好戏。

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

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

最后巧借东风,黄盖诈降,深入曹营,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军大营。

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十数人护卫下,狼狈换船逃奔北岸。

孙刘的各路大军乘胜同时并进,曹军被火焚水溺、着枪中箭而死的不可胜数,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

周瑜、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至此取得重大成果,它是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重要计谋之一。

3.计与争锋战争不但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战役谋略的比拼。

我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

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其描写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各种人际关系,都大量运用了各种计谋。

正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前人从战争中总结出了各种谋略形成了三十六计,而读《三国演义》能使人增长智慧,就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日本的商业界把《三国演义》列为必读书类,将其中的战争谋略运用到商界中而大获收益。

所以说用心去读三国演义,便可收获其中的一些计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从此处得可知有心者可以好好利用其中的一些计谋来助于自己。

而我们在三国中可以看到那些谋士无论是在外交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在军事斗争中都采用了一些小小的计谋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能够帮助自己在战场上由败转胜。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其中就以“反间计”来举例子,通过查找资料可得知它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一是当敌方某个将领对本方构成威胁时,故意捏造他为我所用的假证据,以离间对方领导层内部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敌方高层最终舍弃这个将领,为我方拔去“眼中钉”。

孙子说,“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唐人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