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近日,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揭晓,本文将为大家带来其中的一堂优质课的课堂实录。

主题:光的反射与折射时间:上午第一节课地点:初中物理实验室老师:张老师学生:八年级一班全体学生实录:1. 开场白张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光的反射与折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光的反射现象,比如镜子里的自己,水面上的倒影等等。

而光的折射现象也是我们身边的常见现象,比如水中的鱼,笔直的杆子在水中看起来弯曲了等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天的课堂中深入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2. 引入张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图片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展示图片,学生积极回答)张老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深入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3. 实验张老师:同学们将会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请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们积极参与)4. 总结张老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在实验中,同学们一起探讨,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用一根笔穿过一杯水的时候,笔看起来弯曲了。

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而当我们把一根铅笔放在一面平行于桌子的镜面上,我们可以看到铅笔的倒影。

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同学们能否总结一下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呢?(学生积极回答,老师做出点评)5. 课堂作业张老师:同学们,请回家后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并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

我们下一节课将探讨光的色散现象。

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6. 结束语张老师:今天的课程结束了,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实验和讨论,更深入地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

谢谢大家的参与,下节课再见!。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堂实录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堂实录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堂实录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初中物理人教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本章是此套教材的起始章,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学生了解测量的必要性是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首先给出两张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测量,认识到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内容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实际操作少,且生活中的测量常常比较粗略,不够规范。

本课就从训练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开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尽量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学习有关测量长度和时间的知识,达到能够规范地使用测量仪器和进行正确测量的目的。

本节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学习物理,就需要从最基本的测量开始。

先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进而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

本课贴近生活,可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新课的讲授。

学生普遍来说都能专心听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3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摘要:一、引言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2.教学方法3.学生参与情况三、课堂亮点与不足1.课堂互动2.教学资源利用3.学生反馈四、总结与建议正文:本文为一篇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主要记录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堂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课堂亮点与不足以及总结与建议。

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改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本文记录的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旨在展现一个典型的课堂场景,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为“力的作用”,教师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还对力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力的认识更加深入。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主动探究力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学生参与情况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在实验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动手操作认真。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课堂亮点与不足1.课堂互动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资源利用教师充分利用实验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力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学生反馈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较高。

一方面,学生们认为课堂氛围轻松,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们对力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学习效果较好。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机械效率教案教学实录:机械效率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计算机械效率的数值。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机械效率,掌握计算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实验器材、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机械,你们还记得简单机械的作用是什么吗?学生: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教师:非常好。

那么,在使用简单机械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使用简单机械呢?学生:可能是为了减小力的大小,让我们更容易完成工作。

教师:对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利用能的程度的一个物理量,是工作输出与输入能量的比值。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够计算机械效率的数值。

二、讲解(15分钟)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机械效率就是工作输出与输入能量的比值,那么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学生:机械效率=有用输出能量/输入能量。

教师:非常好。

那么,你们知道机械效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吗?学生:它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

教师:对的。

当机械效率等于1时,说明机械完全利用了输入能量,没有能量的损失。

当机械效率小于1时,说明有一部分输入能量被损耗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机械效率,我们进行一个实验。

同学们,请注意我接下来要进行的实验。

(教师展示了一个简单机械的实验,利用带有刻度的弹簧测力计给一个重物提供力,测量到的数据就是输入能量,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移动的距离即为输出能量。

)教师:同学们,我刚才进行的实验中,你们能看出有没有能量的损失呢?学生:有一点点损失。

教师:对的。

实际使用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能量的损失,这种损失是由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引起的。

能量的损失会降低机械效率。

三、实验(30分钟)教师:现在请你们分组进行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将劈缝属于滑轮的链轮盘杠机械装置分别安装在实验台上;2.通过刻度尺测量劈缝属于滑轮的链轮盘杠机械装置的输出能量;3.通过带有刻度的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提供的力来计算输入能量;4.计算机械效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为什么几百吨重的飞机能腾空而起呢?(学生思考)
观察图1的实验装置。

实验1:先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会有什么现象?
然后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猜测又将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
师:如图2的装置,请同学们想个办法不用手怎样将乒乓球移到另一个杯中?
由于受到上一个演示实验的启发,学生基本上懂得用吹气的办法。

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

我们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

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生:(学生提出的三种猜想)
1。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8.1“电能电功”的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8.1“电能电功”的课堂实录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8.1“电能电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8章第1节“电能电功”。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功的概念、电能的单位以及电功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功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电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功的概念,理解电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电功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灯、导线、开关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家里使用电器时,要支付电费?”引导学生思考电能和电功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电功的概念: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2)电功的计算:电功(W)=电压(U)×电流(I)×时间(t),单位是焦耳(J)。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道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如:“一个电压为220V,电流为4A的电灯,正常工作30分钟,所做的功是多少?”解题步骤:(1)根据公式W=UIt,将已知数值代入,得到W=220V×4A×30×60s=1.584×105J。

(2)解释结果:电灯在这30分钟内消耗了1.584×105焦耳的电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验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电压和时间,计算电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实验注意事项。

电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计算公式:W=UIt(电压×电流×时间)实验注意事项:测量电流、电压时要确保安全,准确记录数据。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运动与运动学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运动与运动学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运动与运动学“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物理学中的运动和运动学。

”老师说道。

生动有趣的引言,让我瞬间对这个课题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老师开始向我们介绍什么是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有哪些等等。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发现原来运动不是一味的动,而是包含运动方向、速度、加速度等多方面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仅仅只存在于课堂和书本上,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师用许多有趣的实例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运动的各种细节,如小鸟飞过天空时的飞行轨迹,车辆行驶时的速度变化,人类奔跑的动作等等。

这些实例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运动的本质并且加深了我们对物理学中运动学的知识。

随后,老师继续介绍了运动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速度。

我们都知道,速度是一个描述运动快慢的量,但是真正理解速度的含义,需要涉及到很多实际的情况。

老师通过不断模拟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比如直线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了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对比,这样更加全面的认识了速度这个概念。

在理解运动的各种变化和速度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运动学的基础知识,对加速度、动量、能量等不同方面的运动学概念进行了解。

老师连环示范加速度变换,我们看到了加速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随后,老师教授了我们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拿出几个具体例子,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运用。

不仅如此,老师还深入讲解了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通过实验模拟不同材料的辐射质量、光和声能量的变换,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能量的本质和转换规律。

最后,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的问题,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让我们做到知识渗透式教学。

总而言之,这堂课确实深入浅出,牢牢抓住了我们的阅读注意力,老师用生动的实例,让我们用耳朵看待着学习内容,让知识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大脑中。

同时,老师还关心备至,讲述过程中,不时和我们互动交流,让我们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值得好好品味。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今天的物理课堂,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光的实验。

在这堂课中,我们借助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以下是课堂实录: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材料:1. 光源:电筒2. 光线反射的物体:镜子、玻璃板3. 光屏幕:白纸实验步骤:1. 光线直线传播的实验:老师用电筒作为光源,将其打开并对准白纸光屏幕,使光线能够通过电筒,然后在纸上形成一个亮点。

我们观察到光线沿直线传播,且亮点越远离电筒,光线越发散,亮度逐渐减弱。

2. 光线反射的实验:a) 反射定律的实验:老师将一块平面镜子竖直放置在光源旁边,使光线照射到镜子上。

我们观察到光线被镜子反射,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b) 光线折射的实验:老师将玻璃板斜放在光源旁边,使光线照射到玻璃板上。

我们观察到光线在玻璃板中发生折射,且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3.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老师用一条装有刻度的半透明玻璃板,让光线射到半透明玻璃板上,并同样照射到反射定律单离为y=kx。

我们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发现当改变入射角时,反射角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两者仍满足反射定律。

实验结果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光线能够沿直线传播,且其亮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2. 光线在镜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光线在玻璃板中发生折射,入射角与折射角不相等。

4. 光的反射定律成立,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分析与思考:1. 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镜子反射光线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折射现象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能够工作等。

2.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3. 本次实验只是对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初步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如光的折射定律、光的色散等。

总结:通过这堂物理课的实验,我们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探索力学原理

九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探索力学原理

九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探索力学原理十二月2日,星期三,九年级物理课程上,老师准备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

在这堂课上,我们将一起探索牛顿三大力学定律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老师把一本书放在课桌上,然后用手轻轻推动书,使其开始滑动。

奇妙的是,书上没有外力作用,但它并没有保持静止,而是以相对匀速运动。

老师向我们解释说这正是物体运动状态的特性之一,即物体将保持其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

接下来,老师用一个弹簧秤挂在桌边,并用一只手牢牢地握住。

他示范了如何通过改变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观察弹簧秤的读数。

这使我们明白了牛顿第二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

简而言之,一个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它的加速度也就越大。

接下来,老师引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很难把放在桌上的书推开?而如果我们把同样的书放在光滑的冰面上,推动它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共识:摩擦力是使得书变得不容易推动的原因。

这进一步引导老师讲解了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

换句话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

在课堂上,老师还展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力学原理的应用。

他给出了几个例子,如骑自行车时的动力传递,桌上的摩擦力使得杯子不易滑动,以及足球比赛中球员如何利用转移动量来改变球的运动方向等。

这堂课不仅让我们理论地了解了力学原理,还通过实验和例子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的意义,并开始认识到它们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的应用。

课后,我对力学原理和其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力学原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它解释了我们周围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物理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堂精彩的物理课实录,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对力学原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课程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物理知识水平,还培养了我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来到了初二物理课堂,本节课的主题是《光的反射》。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反射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实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内容。

课堂开始后,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光的反射的概念。

他告诉我们,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两种现象。

接着,老师讲解了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在光线与平面镜面相交时,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我们通过老师的示意图和实际的反射实验,更加清楚地理解了这个定律。

随后,老师让同学们进行了反射实验。

实验的道具是一面平面镜和一束光。

我们将光线照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光线的反射方向。

大部分光线按照我们预期的结果,沿着与入射光线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路径反射出来。

通过实验的结果,我们验证了反射定律的正确性。

在继续探讨光的反射的过程中,老师还带领我们进行了一些趣味实验。

他将一个小物体放在平面镜面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在镜中的位置是虚像,而实际物体的位置是实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虚像和实像的概念,并理解了它们与光的反射之间的关系。

除了实验,老师还通过一些问题和例子,加深了我们对光的反射的理解。

他问我们: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由实物构成的,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线反射形成的虚影。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对光的反射原理的深入思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光的反射的机制。

课堂的最后,老师总结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我们要多进行观察和实践,加深对光的反射的理解。

他还提到了光的反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镜子、反光衣等,这些应用都离不开光的反射定律。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光的反射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堂《光的反射》课程的确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深入地理解了光的反射的原理和规律。

同时,老师的生动讲解和趣味实验也使我们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影响因素。

(3)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物体运动的现象,如踢足球、抛物体等。

那么,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哪些能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能和势能》。

2.知识讲解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动能。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势能。

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不同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

3.实验探究师:为了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势能,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小球放在斜面上,让小球滚下来,观察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二:将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物,观察弹簧的弹性势能变化。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我们发现,小球在滚下来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

生:我们还发现,弹簧的弹性势能随着形变的增大而增大。

4.小组讨论(1)动能和势能有什么关系?(2)如何实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小球从高处滚下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生:我们小组发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需要物体发生形变。

(1)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今天,我们将带您进入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下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实验过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实验目的:通过搭建电路实验,让学生们对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并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器材:1. 电池组(2个1.5V5号电池)2. 导线(红色和黑色各一根)3. 电流表(万用表)4. 灯泡(小型白炽灯泡)5. 开关(自制纸夹开关)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两个电池组连接在一起,正负端相连,形成电池组。

2. 搭建电路:将电池组的正极与电流表的一端用红色导线连接起来。

将电流表的另一端与灯泡的一端用红色导线连接起来。

将灯泡的另一端与电池组的负极用黑色导线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电路。

3. 观察实验现象: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4. 更换电池组:将两个电池组换成一个电池组,然后再次观察灯泡的亮起情况。

5. 计算电流和电阻:使用电流表测量实验中的电流值,并使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值。

实验记录:实验前,老师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与学生们讨论了灯泡亮灭的原理。

接下来,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A:老师,我已经搭建好电路了,准备打开开关。

老师:很好,请你打开开关,我们看一下灯泡是否亮起来。

学生A打开开关,灯泡顿时亮了起来。

学生A:老师,灯泡确实亮了,这是因为电流通过了吧?老师:是的,非常好!灯泡的发光是由电流引起的,电流通过了灯泡的灯丝,使其发光。

那么,请你思考一下,灯泡为什么会亮一些而不是完全亮起来呢?学生B:可能是因为电池的电压不够大,导致电流不够强吧?老师:非常棒的分析!正是因为电池的电压限制了电流的大小,所以灯泡只会发出柔弱的光线。

学生C:老师,如果我们只用一个电池组会怎样呢?老师:非常好的问题!为了解答你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进行第二部分实验——更换电池组。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浮力整理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浮力整理

初中物理教学实录:浮力整理学校物理教学实录:浮力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将所学学问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讨论问题过程中,引导同学注意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使同学成为学问“发觉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同学的制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通过自己设计、思索、争论、试验等方式参加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浮力方向2.通过试验熟悉浮力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知道物体的浮沉学问过程与方法1.经受探究浮力大小过程2.同学从日常生活中现象入手,培育同学分析力量、概括力量、解决问题力量与动手操作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同学乐于探究生活中物理学问的爱好2.培育同学大胆猜想,在试验过程中能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试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教学方法1.透镜式教学2.边观看、边试验、边争论的启发式教学教具和媒体皮球、铝块、弹簧秤、溢水杯、小筒、橡皮泥、砂石、饮料桶、水桶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师:演示试验①将一个皮球从空中自由释放。

①将一个皮球放在桌面上。

依据我们学过学问,争论在两次试验中,皮球运动状态为什么不同?生(同学分小组争论,解释现象,组内沟通。

)师:(引导猜想)依据这两种现象大家猜想,将皮球按入水中,皮球将会怎样运动?为什么?(培育同学的推理力量)生(争论,大胆猜想,乐观发言。

)师:请同学们思索这种讨论问题方法是哪种方法?生:类比法。

二、进行新课师:我们把皮球浮在水面这类现象称为浮力现象,大家争论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现象?生:(分小组争论后,沟通。

)鸭子在水中游泳,轮船水上航行……师: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学问呢?生(绽开想象,分组沟通、争论,各抒已见,提出一系列问题。

)1.浮力有方向吗?方向向哪儿?2.物体在什么状况下才受浮力?3.水中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4.浮力大小等于什么?5.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师:(鼓舞同学大胆提出问题,在黑板一侧板书同学提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6.3电阻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6.3电阻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6.3电阻课堂实录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电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推理验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教学重点是电阻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验探究。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电阻丝、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等实验器材,并准备了PPT课件和实验报告表格。

一、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灯泡的亮度与电阻的关系,引入电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 引导学生观察电阻丝的材质、长度、横截面积等特征,让学生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横截面积、材质等特征,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欧姆定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PPT课件了解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值,并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四、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是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比较成功,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了电阻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通过计算验证了所学知识。

但在实验中,有些学生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电阻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写实验报告。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基础,但学生可能对此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物理课堂教学实录一、新课引入师:为什么几百吨重的飞机能腾空而起呢?(学生思考)观察图1的实验装置。

实验1:先把乒乓球放在伸平的手掌上,并把乒乓球放在翻转的漏斗中,会有什么现象?然后用嘴通过漏斗向下吹气,同时放开手,猜测又将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教师演示)师:如图2的装置,请同学们想个办法不用手怎样将乒乓球移到另一个杯中?由于受到上一个演示实验的启发,学生基本上懂得用吹气的办法。

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

师:液体和气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

两个实验的共同之处是:流体在运动时才导致现象的产生。

我们猜测流体流动可能与流体的压强存在有某种关系。

那么这可能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生:(学生提出的三种猜想)1、流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2、流体的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3、流体的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二、新课教学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师:今天,我们来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

学生的实验器材:乒乓球两个、小木条两根、饮料吸管一支、矿泉水瓶装满水的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一杯水、一根中间切开(未断)拆成直角的吸管、两张纸等器材。

师:自由选择器材,做一到二组实验,提供几个参考实验装置,同学们也可以自己设计别的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师:研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家在小组内讨论,研究实验方案,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看看在实验中能发现些什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哪一小组做得最好?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交流师:把你所看到的、所想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那么从第一组开始吧。

学生展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并回答:⑴图1: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小木条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两个乒乓球互相靠近。

结论: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小。

⑵图2:在两张纸中间吹气,结果看到两张纸不但没有被吹开反而向中间靠近。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的重要性
2.课堂实录内容:详述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3.课堂实录分析: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和评价
4.结论:总结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引言】
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是记录和展示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堂内容,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录内容】
在这份八年级物理课堂实录中,教师首先介绍了力的概念,然后用实验和实例详细解释了力的作用和影响,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

【课堂实录分析】
从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教师采用了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在讲解力的概念时,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1页共1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

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在八年级的物理课上,实验课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环节之一。

通过实践操作,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记录一次八年级物理实验课的实际情况。

本次实验内容是关于简单电路的搭建和测量。

老师首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然后分发了相关的实验设备包括导线、电池、电灯泡和开关等。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三人一组合作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协作,一位同学担任记录员,另外两位同学负责搭建电路。

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依次连接电池、导线、电灯泡和开关,然后使用万用表进行电流和电压的测量。

在实验中,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电路连接出现错误,电灯泡无法亮起,便积极调整并更正错误。

通过实验,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电路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保持着良好的实验纪律。

乐于合作、勇于尝试、敢于探索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随着实验的进行,老师在一旁不断给予指导和鼓励。

他及时发现同学们的错误和遗漏,并引导他们找到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慢慢掌握了实验的技巧和要领。

实验结束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讨论。

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他们彼此交流经验,帮助彼此进步。

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而和谐。

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还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他们收获颇丰,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加。

这样的实验课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也为同学们的未来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便是我记录的八年级物理实验课堂实录。

这次实验课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知识的启发,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渴望。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不断进步,成为更加优秀的学子。

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征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实录篇一: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实录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实录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三、学生课前预习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一)新课引入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二)知识学习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第六组:敲打音叉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

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学生一答:鼓在振动,我在鼓上放纸屑,看到纸屑在跳
学生二答:我把手放在鼓上感觉它在抖动
学生三答:我的乒乓球放在鼓上弹起很高
师:请同学们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生答:说话时感觉手在抖动、是声带在振动;不说话就不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师: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探究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师:请拿出同学们课前预习时所做的“土电话”,现在我们用自制土电话通话,将细线拉紧,轻声的对着纸杯说话,看能否实现几米间的通话。

旁边的同学能听到吗?
师: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
师:水中的鱼被岸边的脚步声吓跑。

站在金鱼缸旁拍手,里面的鱼马上四处乱游,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液体能够传声
师:现在老师说话,坐在座位上的同学都可以听到。

老师也能听到同学们的讲话声,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气体能够传声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听声音怎样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听声音怎样变化?
生答:抽出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打入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
师: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三声波、声速和回声
师:下面请第四组的同学来展示讲解声波
生讲:我们通过阅读书15页第一段,知道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类似水波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发声时,空气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师:接下来请第五组的同学来展示讲解声速
生一:相距很远的人喊话,不能马上听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把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做声速。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生二:我们阅读“小资料”,从中获得了这些信息: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师:最后我们请第六组的同学为我们讲解回声
生一: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的现象,叫回声。

生二:如北京天坛的三音石、回声壁等都利用了回声
生三:我们还学会了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秒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解:S=vt/2=340m/s×15s/2 =2550m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多少收获呢?请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五、本节课我的收获:
1、知道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了解了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4、了解了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5、知道了回声,会用回声估测距离。

六、巩固练习
1、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乒乓球,将会发
现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乒乓球在实验中
起放大振动作用。

2、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B )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走
C、在岸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D、波浪拍击海岸发出轰鸣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