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穴位注射法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https://img.taocdn.com/s3/m/d7fc4be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3.png)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76dda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a.png)
孕妇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以及对子宫有收 缩作用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次髎、内庭、 大敦等不可做穴位注射,以免流产。
年幼、老人、体质虚弱者,在穴位注射时体 位尽量采取卧位,以防出现晕针现象。
2024/1/17
19
十二、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 药物过敏:轻者局部或者全身出现药疹,重者出 现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迅速应用药物进行 脱敏治疗,对过敏性休克应进行中西医抢救。
鸣、耳聋、中风、 坐骨神经痛、 慢性盆腔
痿证、支气管哮喘、 腰肌劳损、膝 急性胃肠炎、慢性 关节骨性关节 胆囊炎、风湿、内 炎等 风湿性关节炎
炎、不孕 症等 、小 儿麻痹后 遗症等。
、
乳痈、肠痈、 目赤肿痛、
风疹、痤疮、 咽喉肿痛、
银屑病、乳 中耳炎、鼻
腺增生、胆 炎、急性结
石症、面瘫、 膜炎
三叉神经痛、 麦粒肿
❖ (4)在操作中不可刻意强调施用手法,以免造成局部 组织附近神经,血管,肌腱等的损伤。严格消毒,针 下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针头刺入穴内后,应回抽 无血后方可将药液均匀、缓慢注入穴内。
2024/1/17
14
操作程序
❖ (5)注药时不可过快、过猛。如为自血注射,则应做到动 作迅速、准确,以免血液在针管内凝固。如为蜂毒等易致过 敏反应的药物,则应先进行皮试,无过敏反应者方可进行穴 注。
面神经炎带 视神经萎缩、
状疱疹
鼻炎、慢性
皮肤瘙痒症 咽炎、眼睑
下垂等
2024/1/17
6
四、常用药物
❖ 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
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 以下3类: ❖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 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 (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 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 ❖ (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 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 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 卡因等。 ❖ 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 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cfe1542af90242a995e53f.png)
(5)兴奋平滑肌类:如加兰他敏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等。
(6)激素类:地塞米松、氢化可的 松、醋酸强地松龙(泼尼松龙)、苯丙 酸诺龙、黄体酮、丙酸睾丸素、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7)其他类:利血平、胰岛素、 (硝酸)士的宁注射液等。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 分支,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 疗法均可应用。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 具有针灸疗法的作用以外,还有大量中、 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 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内, 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 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 组织等细胞外液,又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 带入到更深的组织中。药物分解后,可影响机 体组织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直接进入细胞内促 进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 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所以,穴位注射疗法 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 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
(7)其他类:天麻注射液、地龙注 射液(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芍药甘 草注射液(养血柔肝)、生脉、参麦注 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养心复脉、回阳固 脱)。
2.非特异性药物:针灸临床常用 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多种生理溶液、组织液:如生 理盐水、注射用水、5~10%低药量较肌肉注
射少,也相应降低了用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 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 恶心等副反应。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 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 小。
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的药物大多具有祛 风除湿、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抗 菌消炎、益气养血、营养神经、调节神经机能 的作用,故多用于各种痹证、骨关节病、软组 织损伤、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等)、神经麻痹(如面神经麻痹、中风偏瘫 等)、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癔病 等),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胃痛(胃溃疡、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肠 炎、痢疾、贫血、遗尿、泌尿系结石等诸多内 脏和功能性疾病。
穴位注射法疗法
![穴位注射法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05f9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b.png)
教学目标
1、掌握穴位注射的概念和 操作方法。
2、熟悉穴位注射的适应范围和注 意事项。
一、定义
【定义】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
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达到 1+1大于1的功效。
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4.碘棉签消毒注射药物瓶颈,砂轮锯瓶颈后在消毒,后折断瓶颈。 5.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药剂瓶的液面下面、左手食指、中指夹住瓶颈下缘,
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 进针角度。 持针方式: 1.执笔式:如手持钢笔姿势,用 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 中指在后顶托扶、适用于各种注 射器的操作: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2.三指握式:以拇指在内、食指 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 要适用于进针及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3.掌握式:用拇指、中指、无名指 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 小鱼际抵住活塞。主要适用于斜刺 及平刺,如背腧穴的进针可采用掌握式。
八、操作方法
三、持针方式、进针方式、进针角度
4.五指握持式:以拇指和其他四指对掌握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进针方式:
1.单手持针:以执笔式或五指握持式握 持注射器,针尖距离穴位0.5cm,瞬间 发力刺入,是较常用的进针方式。 常用于:如肾腧、大肠腧、阳陵泉、 足三里的进针等等。
穴位注射疗法(精)
![穴位注射疗法(精)](https://img.taocdn.com/s3/m/7a36d526866fb84ae45c8d71.png)
七、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 发挥经络腧穴及药物的药效作用,更有利于调整机体的功 能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治疗的操作较单纯针刺较为复杂,除与针刺相同 者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局部解剖、药物的适应症、配 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知识。
适应病症广泛,凡临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神经针灸各科疾 病均可用本法治疗,疗效较佳。穴位给药用药量小,可取 的与大剂量肌肉注射或口服给药相同或更好的疗效,又可 减少用药量。
5/2/2019
五、注射部位、用具
穴位注射部位: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 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 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 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 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 为5-7号 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 的长针头。
5/2/2019
七、特点
由于用药量较小,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为降低,因 而安全性较强。
药物作用与穴位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药物在穴位 滞留时间较长,使药疗时效及穴位刺激时间延长。
穴位注射后,人体可随意活动而不受限制,较针 刺的留针节省了治疗时间。
补内服药物之不足,特别对体质虚弱、老人及儿 童不能服药者更为适宜。
5/2/2019
八、取穴原则 临床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 常以近部取穴、远道取穴、对症选穴三种,此三种
方法可单选也可合选,临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穴。 所选穴位通常有四种,经穴(后溪——手太阳小肠
经)、奇穴(太阳穴,不归任何经脉)、阿是穴 (不固定点,是一些疾病的反应点、压痛点、敏感 点等)、耳穴(分布于耳廓上的穴位)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 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 ppt课件
![穴位注射疗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e25913a417866fb94a8e30.png)
ppt课件
18
创伤性气胸 处理:立刻采取卧位休息,轻者可对 症处理,密切观察,给予抗菌药防止感染,一般休息1 周左右即可痊愈。若症状严重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行胸腔穿刺抽气减压,吸氧,抗休克。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 及封闭用长针头。
ppt课件
5
常用药物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 威灵仙、徐长卿、雷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 种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 K3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 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 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ppt课件
7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 道感染)、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 心绞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 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胆道感染)、淋证(尿路 结石)、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骨宁、丹参、当归、人参
犊鼻、阳陵泉、肾俞、阳 注射液、地塞米松、维生
陵泉、阴陵泉
素B1、B12
当归、骨宁注射液
肾俞、委中、环跳、夹脊、 阳陵泉
ppt课件
16
防止意外的方法
晕针 处理:立即停止注射,将针迅速抽出,让患 者平卧,头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静卧片刻,饮温水 或糖水一杯即可渐渐恢复;重者配合捏或针刺人中, 内关,足三里,或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b05fc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5.png)
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压痛点及反应点,以产生效应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操作方法】1.备5~50ml注射器各l副,针头5½号、6号、7号各2个,穿刺针头7号2个,敷料2块,消毒后留用。
2.按照穴位及部位与各种病变组织的治疗及解剖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深浅,有时一个穴位注射时可用多种角度刺入,总之可灵活应用。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进针后上下缓慢提插,刺到反应点,探到痰、胀、麻等特殊反应后,再回抽针心,如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
4.注射时应注意速度,一般以中速为宜,如是慢性病体弱者,应该轻刺激缓慢注入;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快速注入。
5.根据注入部位与穴位的不同,一次注入药液的数量亦不同。
头面耳穴等处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部肌肉丰厚处为2~15ml。
可根据病情和药物浓度施以刺激的强弱,或酌情增减。
6.每一疗程为10次,根据注射量的多少和反应情况,一般隔1~3日注射1次,每一疗程完毕后休息1周,再继续第二疗程。
顽固慢性疾病以20~40次为1疗程。
应适当地轮换穴位。
【主治病症】一、急性阑尾炎肠痈穴位注射方(四川中医1987;(1):37) 用注射用水作双侧耳穴新阑尾点注射,每侧注入0.2ml左右。
每日注射2次,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后改为每日1次。
体温高者,可加曲池穴位注射,病愈为止。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二、咯血鱼腥草注射液(中医杂志1990;(5):40)鱼腥草注射液2~4ml(1~2mg),令病人仰卧,伸直上肢,孔最穴处常规消毒,用5号针头抽取药液,快速垂直刺入穴位约O.5cm,然后缓慢向深推lcm,抽无回血徐徐注入药液。
《穴位注射疗法》课件
![《穴位注射疗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ad2cc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1.png)
穴位注射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外 科疾病,有助于促进愈合,减轻疼 痛。
妇儿科疾病的治疗
月经不调
穴位注射治疗月经不调、 痛经等疾病,能够调节内 分泌,缓解症状。
小儿疳积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疳积、 消化不良等疾病,能够促 进消化,改善营养状况。
小儿脑瘫
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等 疾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 ,促进康复。
历史
穴位注射疗法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疗 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成 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
原理与特点
原理
穴位注射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调节 人体内部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药 物注入穴位后,可以发挥药物的直接作用,进一步增强治疗 效果。
特点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 尤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此外,穴位注射 疗法还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穴位注射疗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有 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案。
国际推广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穴位注射疗法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 的推广和应用,为全球患者带来福音。
THANKS
消化系统
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胃炎、 胃溃疡、腹泻等疾病,有 助于调节胃肠功能,缓解 症状。
心血管系统
穴位注射治疗高血压、冠 心病等疾病,能够调节血 压,改善心肌供血。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穴位注射治疗肌肉、韧带等软组 织损伤,能够缓解疼痛,促进康
复。
颈肩腰腿痛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 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能 够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穴位注射技术
![穴位注射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b780fc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f.png)
穴位注射技术穴位注射技术是一种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入穴位治疗疾病的操作技术。
该技术通过药物在穴位吸收过程中对穴位的刺激,利用药物与腧穴的双重作用来治疗疾病。
该方法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
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常用器具包括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穴位选用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药物包括中草药注射剂、维生素注射剂和其他常用药物。
多数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基本操作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注射角度与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深度。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
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以及特异性药物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疗程根据病情确定,一般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宜间隔5~7天。
痹证是一种因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
它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
根据1994年___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可以对该病进行诊断。
治疗痹证的方法是通痹止痛。
治疗时需要选取阿是穴,局部循经取穴。
药物方面,使用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
操作方法是先按常规消毒所选用的穴位,用10ml的注射器抽取醋酸去炎舒松A注射液1ml,再抽取10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然后刺入所选的穴位。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1f3e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5.png)
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现代医学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
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后,小范围做提插捻转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药物治疗的联合作用。
一方面,针刺和药物直接刺激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的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灶,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药物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于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效应。
穴位注射疗法用小剂量的药物,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
由于用药量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减低。
穴位注射以后,患者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治疗时间。
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程度较大,且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穴位刺激,延长治疗时效。
选穴: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的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常规为1~2个穴位,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多选用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
操作: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剂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局部常规消毒后扎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依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及浓度而定。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位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15mL。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作用较强的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多为常规肌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规用量为1~2mL。
穴位注射法-中医护理
![穴位注射法-中医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bd786a2e3f5727a5e962b4.png)
临床常用穴位:
我们总结发现穴位注射使用频率最高的 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 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四)操作程序:
• 核对、解释→定位→ 消毒→进针→缓慢提插 →得气→推药→拔针
(五)操作要点
• 1、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 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 2、定位:在体表位置正确选择穴位。 • 3、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 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 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 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五)操作要点
• 4、一般使用中等速度推入药物。 • 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 慢推入。 • 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将药物快 速推入。 • 5、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将注射针由 深部逐渐退后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 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穴位注 射。
(五)操作要点
• 6、针刺角度及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 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 浅。 (1)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 刺。 (2)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3)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 射形成皮丘。 (4)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 射。
注意事项
•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 6、使用腧穴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 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局 部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 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 过1天。 • 7、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 配伍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 药物,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 应用。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 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 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6)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中耳炎、鼻炎等。 (7)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 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穴位注射(PPT)
![穴位注射(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2627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6.png)
穴位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穴位内,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注射具有见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下面我将从穴位注射的原理、常用药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1. 穴位注射的原理穴位注射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殊点位,是气血汇聚的地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点位,激发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而药物注入穴位后,可以通过穴位的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常用药物穴位注射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中药等。
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维生素主要用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中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3. 操作方法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包括选穴、消毒、进针、注入药物等步骤。
选穴是选择合适的穴位,一般根据疾病的部位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消毒是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
进针是刺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入药物是将药物注入穴位内,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推注法。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注射深度和角度、注射速度、针刺时间等方面的操作。
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重计算,不宜过大或过小。
注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穴位的结构和层次进行选择,一般采用垂直或倾斜进针法。
注射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控制,不宜过快或过慢。
针刺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一般采用短针刺法,不宜过长或过短。
5.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穴位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酸胀、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
局部疼痛和酸胀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
皮下硬结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
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穴位注射针灸学PPT课件
![穴位注射针灸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b2f04459eef8c75ebfb32f.png)
。
六、常用药物
常用药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 用常用的药物有: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 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 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 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 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溃疡病穿孔、肠梗阻、胆石证
二、发展历史
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 而言。这种疗法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蓬勃的 搞中医现代化。于是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 代替原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闭, 等很多治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三、作用机制及原理优势:
1.在穴位处注射药物后:在组织局部直接产生治疗作 用或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再到达靶器官发挥作用。
6.熟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
八、操作方法
一、取药:
1.术者戴好口罩、肥皂水洗手,再以清水冲洗;亦可直接消毒啫喱干洗手。
2.核对患者名字、年龄、药物、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过敏史。
3.从包装取出注射器时,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节到一个水平面旋紧。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b42041f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b.png)
穴位注射操作规程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注射法是将药水注入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可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二、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三、禁忌症1、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
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当谨慎。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3、孕妇、年老、体弱者,要仔细斟酌选穴、用药及药物剂量。
4、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5、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四、物品准备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五、操作步骤:1、检查药品,要注意药物的有用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形,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取正坐位或卧位,每次取2~4穴。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
4、在穴位上直刺斜刺入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lml)。
5、拔出针头,消毒棉签按压防止出血。
6、隔日一次,6次一疗程。
六、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93933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1.png)
穴位注射操作流程【概念】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应症】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等。
【禁忌症】局部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对注射药物过敏的患者【目的】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评估】1、了解患者病情、体质、既往史,排除禁忌症,评估患者针刺部位皮肤有无感染、损伤、溃疡。
2、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告知】1、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
2、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适,如疼痛、出血,但这些不适是可以忍受的。
【用物准备】皮肤消毒液、镊子、棉签、吸入药液的注射器置于治疗盘内。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物(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操作程序】推治疗车至病人床前一核对病人姓名、床号一做好解释工作一按穴位取舒适体位一暴露部位(注意保暖)一正确取穴一常规消毒皮肤(碘伏消二次)一再次核对药物一排气一取棉签夹住一一手拇指食指固定和绷紧穴位周围皮肤一另一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并固定针栓f上、下提插针头回抽一无回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观察及询问患者的感觉)一注射药毕一快速拔针一用干棉签轻压针眼片刻一再次核对药物f观察注射后反应f分离注射器与针头置于治疗车下层弯盘内一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一整理床单位【注意事项】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或刺激性强药物不宜采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目标
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适应症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腰腿痛、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
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泻、腹胀、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肺痨等。
5.心血管病:心悸、心痛、高血压等。
6.外科、皮肤科疾病:乳痈、肠痈、腹痛、淋证、风疹、痤疮、银屑病等。
7.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
8.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
9.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三、禁忌症
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
2.局部皮肤有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四、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防止晕针、弯针、滞针情况的发生。
2、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副作用、剂量、有效期、配伍禁忌、过敏反应。
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必须先作皮试后再行穴位注射。
副作用较大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做穴位注射。
4、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关节腔、脊髓腔、胸腔内,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合谷、三阴交等穴禁针,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选穴宜少,药液剂量酌减。
6.遵医嘱准确选穴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刺入的深度。
腧穴应交替轮换,一穴不宜连续使用。
7.若进针时,患者有触电感即应退针,改变深度与部位然后再注入药液。
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做穴位注射时,应避免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穴位注射。
9.患者劳累、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以及血症、水肿患者不宜使用。
10.小儿囟门未闭合者,头顶腧穴不宜使用。
五、告知
1.注射部位会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
2.注射后避免着水,防止感染。
六、操作流程
穴位注射评分标准
专家签名:检查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