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dad20fb50912a21615792944.png)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b1bba8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c.png)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返回本书总目录
5.径流系数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1.雨水斗泄流量
重力流状态下,雨水斗的排水状况是自由堰流,通过雨水斗
的泄流量与雨水斗进水口直径和斗前水深有关,可按环形溢
流堰公式计算: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3 设计计算步骤
返回本书总目录
2.天沟外排水 天沟布置 即确定天沟的分水线及每条天沟的汇水面积;按照屋面的
构造一般应在伸缩缝或沉降缝作为天沟分水线,单坡的排泄长 度不宜大于 50m。天沟较长时,坡度不能太大,但最小坡度不 得小于0.003。
确定天沟断面 天沟形状:矩形、梯形、半圆形、三角形等。 天沟尺寸:根据排水量、天沟汇水面积计算,根据每一条天沟
管径 I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75mm
3.07 3.77 4.35 4.86 5.33 5.75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6.63 8.12 9.38 10.49 11.49 12.41
19.55 23.94 27.65 30.91 33.86 36.57
211(110.85lgP) q
(t8)0.70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返回本书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1 屋面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屋面雨水排水管道的设计降雨历时可按5min计算, 居住小区的雨水管道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t t1M2t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完整版)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dfde2e985f0e7cd18525365b.png)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 S=qΨF 式中Q S———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 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q=3245.114(1+0.2561lgP) (t+17.172)0.654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t=t1+mt2,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min)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t1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t1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t1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t1=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t1=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t1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1.2,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1.2~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t2的确定:t2=∑L 60v式中t2——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v=1n∙R23∙I12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 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R=A X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m2)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3.2.4 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0133dbc9e314332396893a9.png)
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因此整个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应采用平均径流系数;也可采用区域的综合径流系数,一般市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郊区的综合径流系数Ψ=。
雨水流量
![雨水流量](https://img.taocdn.com/s3/m/80386518fad6195f312ba6d7.png)
屋面雨水按t=5min的降雨强度、雨水设计重现期P=10年计算。
雨水流量计算资料乃取自北京地区的降雨强度公式,其设计参数详列如下:重现期p=10年,降雨强度(5分钟)q=2001(1+0.811㏑P)/(t+8)0.711q=2001(1+0.811㏑10)/(5+8)0.711=5.85升/秒/100平方米1. 所有屋面汇水面积约=24550平方米,雨水设计流量Q1= k xΨx q x F= 1 x 0.9 x 5.85 x 24550= 1293 升/秒地面雨水按t=5min的降雨强度、雨水设计重现期P=5年计算。
q=2001(1+0.811㏑P)/(t+8)0.711q=2001(1+0.811㏑5)/(5+8)0.711=5.06升/秒/100平方米2. 地面硬地汇水面积约=12770平方米,绿化地面汇水面积约=12770平方米雨水设计流量Q2 = k xΨx q x F= 1 x 0.9 x 5.06 x 12770 + 1 x 0.25 x 5.06 x 12770= 743 升/秒C05地块总雨水设计流量Q = Q1+Q2= 1293 + 743= 2036 升/秒DN600雨水管的排水能力按下面公式计算,取n=0.011,ⅰ=0.003,R=0.15m(满流计算)Q= 1 / n X R2/3Xⅰ1/2 X A= 1 / 0.011 X 0.152/3 X 0.0031/2 X 3.14 X 0.62/ 4= 397.5 m3/ sC03地块需要DN600雨水管数量:= 2036 / 397.5= 5.1≈5注:k - 校正系数q- 设计暴雨强度Ψ- 流量径流系数 F - 汇水面积Q - 排水流量n- 粗糙系数R- 水力半径ⅰ- 坡度A- 截面积。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7fe3107e10a6f524ccbf856a.png)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式中———雨水设计流量(L /s)q———设计暴雨强度,(L /sha)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公顷)其中一、暴雨强度公式为:式中t———降雨历时(min)P———设计重现期(年)(一)设计降雨历时,式中t——设计降雨历时(min)——地面集水时间(min)——雨水在管渠内流行的时间(min)m——折减系数的确定:地面集水时间受水区面积大小、地形陡缓、屋顶及地面的排水方式、土壤的干湿程度及地表覆盖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地计算值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通常取经验数值,=5~15min。
在设计工作中,按经验在地形较陡、建筑密度较大或铺装场地较多及雨水口分布较密的地区,=5~8min;而在地势平坦、建筑稀疏、汇水区面积较大,雨水口分布较疏的地区,值可取10~15min。
m的确定:暗管m=2,明渠m=,在陡坡地区,暗管折减系数m=~2,经济条件较好、安全性要求较高地区的排水管渠m可取1。
的确定:式中——雨水在管渠内流行时间(min)L——各管段的长度(m)v——各管段满流时的水流强度(m/s)v的确定:式中v——流速(m/s)R——水力半径(m)I——水利坡度n——粗糙系数R确定:A——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X——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m)n的确定:(二)设计重现期(P)P的确定:《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第条原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确定。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同一重现期或不同重现期。
重现期一般采用~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特别重要地区和次要地区可酌情增减。
二、汇水系数的确定(Ψ)汇水面积通常是由各种性质的地面覆盖组成的,随着它们占有的面积比例变化,Ψ的值也各异。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章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章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cd492f453610661ed9f4f4.png)
t = t1 + mt 2
(4-4)
式中: t—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m— 延缓系数(也称折减系数), 暗管m=2,明渠m=1.2。
(1) 地面集水时间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管渠起点断面在设计重现期、设计历时 地面集水时间 降雨的条件下达到设计流量的时间, 确定这个时间,要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 覆盖、地面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在地面坡度皆属平缓 、地面覆盖互相接近、降雨强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国多 数平原大中城市即属这种情况),地面集水距离成为主要因 素。从汇水量上考察,平坦地形的地面集水距离的合理范 围是50~150米,比较适中的是80~120米。 以图4-2为例。
图4-2 地面集水时间计算示意图 1一房屋,2一屋面分水线,3一道路边沟 , 4一雨水管 , 5一道路
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的房屋 屋面分水线A点流到雨水口的地面集水时间通常是由下列流行 路程的时间所组成: a. 从屋面A点沿屋面坡度经屋檐下落到地面散水坡的时间 ,通常为0.3~O.5min。 b. 从散水坡沿地面坡度流入附近道路边沟的时间. c. 沿道路边沟到雨水口a的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种植情况、水流 路程、道路横坡和宽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水 流沿地面或边沟的速度。此外,也与暴雨强度有关,因为暴雨 强度大,水流时间就短。但在上述各因素中,地面集水时间主 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
3345(1 + 0.78 lg P ) q= (t + 12) 0.83
( 4-3)
图4-1
安徽省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三.基本参数的确定
l-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l-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eb2d0a7a0116c175f0e4897.png)
7
四、雨水管渠水力计算的方法
由于h/D=1,故只需确定Q、D、v、I值。Q值可经过 计算求得,然后选定D值,即可查表求得v、I值 例:已知n=0.013,设计流量Q=200L/s,地面坡 度i=0.004,试计算该管段的管径D,管底坡度I及 流速v。
5
二 雨水管段设计流量的计算
雨水管道设计的极限强度理论包括两部分内容: 1.当汇水面积最大,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时,雨水管道 的设计流量最大。 2.当降雨历时等于集水时间,雨水管道需要排除的水量是最 大的。最远点的雨水流到设计断面的集水时间等于降雨历 时,这种计算雨水管道设计流量的方法,称为极限强度法。
4
折减系数m
雨水在管道内的实际流行时间与计算得出的 流行时间不符,需要采用一个系数进行修正, 此系数叫折减系数.
引入折减系数的原因有二:一是雨水管道内
不总是满流,按满流计算的流行时间小于雨水实际的 流行时间;二是雨水管道的最大流量不大可能在同一 时间发生,上游管道存在调蓄容积.
m变化范围1.8~2.2,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 范》建议:暗管m=2,明渠m=1.2。
1?折减系数m雨水在管道内的实际流行时间与计算得出的流行时间不符需要采用一个系数进行修正此系数叫折减系数
第三节 雨水管网设计流量计算
雨水管渠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 qA 167Ai
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Ψ——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A —— 汇水面积,公顷; q —— 设计暴雨强度,L/s.公顷。
解:采用n=0.013的水力计算图。
横坐标找到Q=200L/s,纵坐标找到i=0.004,两线交于A点,得到 v=1.17m/s,符合规定;而D界于400~500mm之间。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https://img.taocdn.com/s3/m/2e66057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9.png)
雨水流量公式详解(含计算过程及结果)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领域,雨水流量的计算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准确计算雨水流量,可以有效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排水系统设计。
本文将详解雨水流量的计算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公式和实例。
一、雨水流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雨水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径流的体积或质量,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时间分布、雨水径流曲线、地形、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等。
准确计算雨水流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进行计算。
二、雨水流量公式及计算过程1. 均匀降雨模型均匀降雨模型是计算雨水流量的基础模型,它假设降雨的强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
根据该模型,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 × A × i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径流系数,A为流域面积,i为雨水平均降雨强度。
2. Rational公式Rational公式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小流域或城市区域。
根据该公式,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CiA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C为系数(代表径流系数和水文学公式之间的关系),i为设计暴雨强度,A为流域面积。
3. SCS Curve Number法SCS Curve Number法是美国农业部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提出的一种雨水流量计算方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土壤类型和植被覆盖的流域。
根据该方法,雨水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 = (P - 0.2S)² / (P + 0.8S)其中,Q表示雨水流量,P为降雨深度,S为地表蓄水容量。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上述公式,我们以一个示例来进行实际计算。
假设某城市的小流域面积为5000平方米,设计暴雨强度为60毫米/小时,通过Rational公式计算雨水流量如下:Q = 0.8 × 60 × 5000计算得出,雨水流量为240,000立方米/小时。
接下来,我们通过SCS Curve Number法计算雨水流量。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bae8947bcc17552707220890.png)
0.025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3.横管 横管包括悬吊管、管道层的汇合管、埋地横干管和出户管,
横管可以近似地按圆管均匀流计算:
I 的确定分为重力流和重力半有压流两种情况。 横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取25×10-5 m;
α ——充水率,塑料管取0.3,铸铁管取0.35;
d ——管道计算内径,m。
后退
前进
返回本章总目录
6.3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重力半有压流状态 雨水排水立管 按水塞流计算, 铸铁管充水率:
α=0.57~0.35
小管径取大值, 大管径取小值。
管径 I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75mm
3.07 3.77 4.35 4.86 5.33 5.75
100mm 150mm 200mm 250mm
6.63 8.12 9.38 10.49 11.49 12.41
19.55 23.94 27.65 30.91 33.86 36.57
6.3.2 系统计算原理与参数
返回本书总目录
5.溢流口 功能:主要是雨水系统事故时排水和超量雨水排除。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溢流口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50年重
现期的雨水量。溢流口的孔口尺寸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式中
Q——溢流口服务面积内的最大降雨量,L/s; b——溢流口宽度,m; h——溢流孔口高度,m; m——流量系数,取385; g——重力加速度,m/s2,取9.81。
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d8cae5cb08a1284ac850432c.png)
雨水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F q Q ⨯⨯=ϕ式中:Q ——设计流量(L/S );ϕ——径流系数,取0.5;F ——汇水面积(ha );q ——暴雨强度(L/S •ha )暴雨强度计算公式,采用唐山市暴雨强度公式: )hm (L/s tlgP)0.87935(1q 20.6⨯⨯+= 式中:P ——设计重现期,取1.0年;t ——降雨历时(min ),t=t 1+mt 2;t 1——地面积水时间,取15min ;t2——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m ——管渠延缓系数,管及暗渠取m=2.0,明渠取m=1.22. 备注:1ha=10000m 2(1)采用雨水回收系统,节能量考虑唐山地区降雨量较为丰富,建议本项目建立屋面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后过滤泥沙,用于绿化和浇洒场区道路和地面。
本项目屋面汇水面积约为83704m 2。
唐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625mm ,雨水平均径流系数为 0.9,初期雨水弃流系数取0.85,季节折减系数取 0.80,渗入系数取 0.20,则屋面年可收集雨水量为:屋面年可收集雨水量=降雨量×汇流面积×径流系数×弃流系数×季节折减系数。
=0.625×83704×0.9×0.85×0.80=3.20万m3经分析,给水系统通过采用进一步的节能措施,年可约用水量3.20万m3,可满足本项目用于绿化和浇洒场区道路和地面用水及循环水补水,则年节约用水量为 3.20万m3折合标准煤2.74tce。
(2)采用太阳能路灯系统本项目室外照明装机功率为40.74kW,有功功率41kW,经低压侧补偿后(增加变压器损耗后)电器计算负荷为:有功功率37.27kW,经计算室外照明年耗电量为22.36万kWh。
如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则年节约电力22.36万kWh,折标煤27.48tce。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
![市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书_secret](https://img.taocdn.com/s3/m/fdef558984868762caaed59d.png)
1167(1lg )()nA C P q t b +=+设计流量计算一、雨水设计流量计算1. 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雨水设计流量流量Q 的计算公式为Q qF ψ=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陡峻山地的径流系数90.0~75.0=ψ;F —汇水面积(ha);q —设计暴雨强度(l/s ·ha),1ha=10000m 2。
2. 设计暴雨强度q设计暴雨强度q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t ——降雨历时(min);P ——设计重现期(a),排水沟渠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
;1A 、C 、n 、b ——参数,在具有十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在自动雨量记录不足十年的地区,参照地方实测暴雨气象资料确定参数。
3. 降雨历时t排水沟渠的设计降雨历时t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2t t mt =⨯式中t —— 降雨历时(min );t 1 —— 地面集水时间(min ),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 =l.2;t 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1.1 也可采用水利部推理公式0.278Q KIF =(汇水面积小于10hm 2),0.278-单位换算系数;K-洪峰径流系数,山地可取0.7;I-1小时设计雨量(mm );F-汇水面积(km 2),当汇水面积大于10hm 2,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式》中的经验公式:0.8424m Q C H F =⨯⨯计算。
4. 排水沟内雨水流行速度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1321V R I n= 式中,V ——流速(m/s);R ——水力半径(m);I —水力坡降;n ——粗糙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