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合集下载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04
国内外城中村改造案例分析
国内案例分析
北京回龙观村
回龙观村是北京市昌平区下辖村,在城中村改造中采取了货 币补偿和回迁房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改造后,回龙观村不仅 环境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
广州猎德村
猎德村改造采用了土地整体开发模式,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引 入企业进行改造。改造后,猎德村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国外案例分析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城中村改造采用了 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运作模式。政府通过提 供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投资改造,同 时注重保护原有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改 造后,布鲁克林区的城市景观得到了极大 的改善,成为城市旅游的热门地区。
VS
日本东京六本木地区
六本木地区的城中村改造注重城市规划和 公共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土地征收和重新 规划,建设了现代化的商业设施、住宅区 和公共绿地。改造后,六本木地区的城市 形象得到了提升,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
采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创造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提高建筑质量
加强建筑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 ,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
性。
社区治理策略
01
02
03
加强社区自治
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发挥 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的作用。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 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城中村改造规划实践与思考

城中村改造规划实践与思考

城中村改造规划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中村的存在。城中村是指位于城市中心或者城市边缘的一类住宅区,通常由农民工、外来人口等低收入人群居住。这些地区的建筑老旧,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给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城中村改造的背景与意义

城中村改造是指对城中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其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提升居

民的生活品质。城中村改造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其中包括城市拓展的需要、城市形象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城中村改造的意义在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与经验

城中村改造的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在实践中,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1. 统筹规划:城中村改造需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基

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只有统筹规划,才能有效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问题。

2. 多元参与:城中村改造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政府可

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可以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居民可以提供需求和意见反馈。

3. 分阶段实施:城中村改造可以分阶段进行,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再逐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提高改造效率。

4. 注重社会公平:城中村改造要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居民的权益。在改造过程中,要尊重居民的意愿,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城中村改造案例与经验

城中村改造案例与经验

城中村改造案例与经验

一、城中村及其特征

1、城中村的界定

城中村, 又称都市村庄, 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 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 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2、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地区相比, 其特征主要有:

(1) 土地特征。城中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 基本以农村居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 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以至消失, 成熟的城中村已经没有农用土地。

(2) 建筑特征。建筑物以村民家庭住宅楼为主, 缺乏统一规划,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很高(部分位于闹市区的城中村极高) , 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多,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缺乏, 缺少必要的城市公共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

(3) 人口特征。本地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亦城亦乡, 人口职业

构成复杂, 外来人口居多, 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社会治安难度大, 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形成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 相互之间为房东和房客关系。

(4) 经济特征。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房屋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 外来人口以居住为主, 部分在本村从事经营, 房屋租赁及其衍生经济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模式。

3、城中村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 城中村的类型有:

(1) 根据与城市的距离和相交接的形态特征, 城中村可以分为处于闹市区中的城中村、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和处于郊区的城中村三类;

城中村改造的深度剖析与成功案例分享

城中村改造的深度剖析与成功案例分享

城中村改造的深度剖析与成功案例分享

在城市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城中村改造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推进“城中村”改造要实现建筑形态改造与社会形态改造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推进我国城中村改造。

一、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城中村,恰似城市机体上一块极为特殊且显眼的“补丁”,这里确实存在着一系列极为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这直接致使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不便,比如水电供应不稳定、道路状况极差等;环境卫生的糟糕状况更是触目惊心,垃圾随意堆积如山、污水四处横流,严重影响城市的外在形象;而治安隐患更是如同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般,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稳与和谐。这些严峻的问题,不但极大地制约了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优品质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显著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故而,尽快对城中村实施全面改造,全力提升其整体面貌和各项功能,无疑已成为当下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首要任务。比如一些城市的城中村长期未得到改造,不仅导致城市建设难以推进,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步伐,而且还因治安等问题使居民缺乏安全感,对城市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因此,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提升其整体面貌和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先谋后动与统筹兼顾的战略意义

先谋后动着重突出的是在付诸实际行动之前,务必展开深入且全面、细致的谋划工作。我们必须对城中村的每一处细节都展开极为细致的调研与深入的分析,其中涵盖土地利用的具体状况、人口的具体构成、房屋的具体结构以及产业的分布情形等等诸多方面。唯有在全方位充分掌握了这些详实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制定出极具科学性、合理性且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而且这种精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meta charset="utf-8"/>

<h1 align="center">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h1><div class="content">

<p>关于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探索与思考</p>

<br/> <p> 一、“城中村”:推进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现象</p><p> 我省已经确定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而“城中村”则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当中出现的现象。所谓“城中村”,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而把周边地区部分村落及其农用地一起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使大部分农用地的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而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山等则维持征地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维持征地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土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且深受城市影响的农村社区就被称为“城中村”。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发展,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原先城区周边的村庄,现在区域位置上已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道城市建设发展中的特殊景观——“城市里的村庄”。“城中村”在行政上已是城市的范畴,属于街道管理,但“城中村”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城中村”农民的土地大部分已经被国家所征用,不再从事农业耕作,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及土地收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p><p> 二、“城中村”存在的问题</p><p> “城中村”是发展中出现的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浏览:1870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

1.1 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经验做法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经验做法

1、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坚持科学编制规划

本着“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的原则,制订了科学详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规划围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发展,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要求,突出了晋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势这一目标,通过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彰显晋城市绿色公园城市特色。

(二)坚持依法、和谐拆迁安置

按照“稳妥拆迁、有序拆迁、和谐拆迁”的原则,提出拆迁安置工作要做到“统一指挥、依法拆迁、严格标准、加快进度”。对协议签订、资金补偿、等各个环节,实行阳光操作,坚持透明公开,力求以公开求公正、以公正得人心,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设置举报电话、村民咨询和上访接待站,组织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解决拆迁中村民反映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确保拆迁工作和谐、顺利进行。

(三)建立工作机制

为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进行,区委、区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城中村改造指挥部,抽调1名县级干部参与城中村改造小组,分包项目,分工负责。二是明确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城中村改造相关工作的复核、审批、考核、督导等;明确各乡镇主要领导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本区范围内城中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改造方案的申报、拆迁安置的组织实施。三是完善制度。坚持每天召开指挥长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建立改造方

案联合会审、信访举报、监督检查等制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改造工作“不断档”、“不夹生”,为各项工作推进提供机制保障。

(四)提高群众和开发企业双方积极性

利用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从兑换面积的单价、居住房屋的性质、周边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等方面,帮村民算“拆迁补偿、拆迁安置”经济账和“环境改善帐”,算“大帐”、算“长远帐”,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拆迁为他们带来的好处和利益,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开发企业,我们及时研究出台优惠政策,保障其在城中村改造中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城中村存在的经济价值及改造对策研究

城中村存在的经济价值及改造对策研究
综合改造模式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一些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城中村。综合改造模式可以有 效地平衡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需求,推动城中村的改造和升级。
改造对策实施难点与对策
难点
城中村改造对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如资金投入巨 大、资源浪费、拆迁安置难度大、社会稳定风险等等。
对策
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规划引领,优 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支持,提高拆迁安置效率;加强监督 检查,确保改造质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配合度。
VS
创新点
本研究将结合实地调查数据,运用GIS等 工具对城中村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为城市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02
城中村基本概念与特点
城中村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 内,但仍然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生活的区域。
特点
城中村往往呈现出建筑风格迥异、人口结构复杂、管理水平 低下、环境卫生恶劣、安全隐患突出等特点。
研究问题的现实意义
研究城中村存在的经济价值及改造对策,有助于解决城市发 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城中村存在的经济价值、问题及改造对策。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数理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框架与来自百度文库新点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规划历史和建设条件与现代城市相差甚远,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基础设施滞后、密度过高、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城市治理的重点任务。我所负责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1. 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实施机制,全面提升城中

村健康、安全和宜居程度。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水、电、气、路等公

共设施,提升基础网络。

3. 优化城中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

打造公共绿化、景观和文化设施。

4. 高效整治黑恶势力,严厉打击涉黑、涉恶和犯罪行为,树立优良社会风尚。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

自从工作开始以来,我们注重规划和落实的结合,加强与区政府、民政部门的密切沟通,充分发挥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效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中村改造工作总体完成情况很好,工作进展如下:

1. 建立健全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实施机制。制定了长期和

中期规划,交流与部门合作设计,开展项目建设,通过人民代表与社区居民沟通,使规划更加透明化,增加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针对城中村地下室下水管道

堵塞、居民小区卫生管理不到位、电力线路老旧等问题进行了前期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修建、扩建、升级电力、水利、燃气、通信等公用设施的计划。从修缮到改造,我们有力改善了官渡南路、苏家坡等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3. 优化城中村居住环境。我们加强对城中村环境的卫生、乱搭乱建、边角料堆积等方面的管理,消除群众不安全因素,精心设计城市道路沿街立面绿化、灯光和儿童活动场所,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增强了城市环境的文化内涵。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广州城中村改造现状和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空间重构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集中在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及土地利用两方面。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社会学研究方法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

国外没有与城中村内涵相同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但都市村庄、贫民窟、贫民区等自助型居住区(Self-help Housing)与之有较强的类比性。被学者广泛应用于与我国城中村的对比研究中。美国学者Berner在《从信息市场学习》一文中认为自助型居住区表现形式多样,但本质特征一致:社区的房屋、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配套都由居民自己提供,政府不进行资金和行政投入。国外自助型居住区多是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地,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或者乡缘维系的非正规社区。它与中国的城中村同样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同样是大量来自农村或国外的移民的失业、低收入和城市基本服务的缺失所引起的。

1、1996年底,美国的住宅和都市发展局提出“模范城市计划”,将150个需要急迫解决问题的城市拟为“模范城市”,鼓励他们提出改善当地贫民窟的经济、社会和物质环境规划以及实施更新的计划,并提出实施规划所需援款的申请。

2、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社区“自愿式更新”为特征的邻里复兴计划,分析当时城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东北部和中北部备受折磨的老城区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和措施,当然贫民窟问题的治理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本文重点介绍广州、深圳、珠海、杭州等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指出城中村改造要目标明确、原则坚定、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兼顾安居、乐业与培训等。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经验启示

一、城中村改造的经验

1、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

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颇具代表性。广州市自2004年至2010年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全市138个城中村改造为现代城市社区,其城中村改造的经验可以总结如下。

(1)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市城中村改造。广州市首先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将位于中心城区的7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作为改造试点,然后逐步在全市城中村改造中推广试点经验。

(2)城中村软硬环境改造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通过“四项转制”的办法改造软环境,即变建城区内的城中村村民为居民,变村委会为居委会,变集体所有土地为国有,变村委会管理的集体经济为集体法人股东和村民个人股东共同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变城中村村委会管理为城市一体化统一管理。第二步是对硬环境的改造,即通过合理规划,结合新式农民公寓建设和旧村改造的方式对城中村逐步进行改造。

(3)采取了“政府指导+城中村自主改造”的模式。在城中村“安居”改造中,广州市不主张引入开发商,坚持城中村集体自主改造,改造资金的筹措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资金来源以村集体经济改制后的股份公司和村民个人出资为主,辅以银行优惠贷款,区市财政对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城中村改造经验总结

城中村改造经验总结

城中村改造经验总结

《城中村改造经验总结》

一、改造的意义

1、改造是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城市“以人为本”、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有力机制,增强城市活力、调动城市热情的行动策略。

2、改造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空间从混乱的质量变得定性,从而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与联系改善。

3、改造有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城市文明发展。

二、改造的重点

1、坚持规划带动改造,突出联系。规划是改造的基础,应坚持以规划带动改造,突出联系,完善城乡联动改造机制。

2、强调把改造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改造过程中,要把改造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切实落实改造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城中村的实际管理,保障改造有序推进。

3、加强改造力度,完善改造体制。要加强改造力度,深化改造政策,完善改造体制,积极推动城市投资和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改造的基本步骤

1、调查研究。首先要开展城中村内部空间结构、建设状况等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基本局势,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改造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的目标、内容、措施等,实施有效的拆迁和改建,实现城中村改造。

3、改造实施。在改造规划的指导下,组织采取有效的措施实施改造,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确保改造不失进度。

4、改造评价。改造完成后,要进行改造成果的评价,全面评估改造实施的情况,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造验收,确保改造有效推进。

四、几点建议

1、注重资源管理,加强监管制度。要加强城中村改造时的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改造过程中的监管制度,确保改造顺利实施。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报告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报告

城中村改造工作总结报告

城中村改造工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

问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将改造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工作成绩。

1. 城中村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通过拆迁重建、土地整理、基础设

施改造等手段,大大提升了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 改造工作促进了城市的更新换代。通过改造工作,原本老旧的城中村得到了

更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资源。

3. 改造工作也为城中村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工作经验。

1. 重视社会稳定。在改造工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居民的沟通和协商,保障了

他们的合法权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出现。

2. 强化规划设计。在改造工作前,我们充分考虑了城中村的地理位置、人口分

布等因素,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3. 加强监督管理。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确保改造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避免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工作教训。

1. 在改造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部分居民的抵触情绪、

资金不足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 在改造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规划设计不够完善、监督管理不够严格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今后我们能够在改造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中村改造的国际比较研究

城中村改造的国际比较研究
可能忽视居民需求和市场规律,导致改造后的城中村 缺乏活力和可持续性。
案例
新加坡的政府主导型改造模式,通过强制征收和规划 控制,成功将城中村转化为现代化社区。
市场主导型模式
优点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资本和资源投入改 造,提高改造效率和质量。
01
缺点
可能导致过度商业化,损害居民利益和 社会公平,甚至引发新的城市问题。
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如基础 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等。
社区融入
改造后的城中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促进了城市社区的整体发展 。
社会稳定
通过城中村改造,减少了城市贫民窟现象,降低了社会犯罪率,有 利于社会稳定。
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改善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提 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04 城中村改造效果国际比较
经济效益
经济增长
通过城中村改造,各国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 增长,如地产市场繁荣、商业活动增加等。
财政收入
城中村改造项目为政府带来大量财政收入,如土 地出让金、房产税等。
就业机会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包括 建筑、服务、零售等行业。
社会效益
居民生活质量
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
资金投入与监管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监 管,确保改造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

一、本文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现象日益成为众多大中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深圳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旨在以深圳为例,深入探讨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城中村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通过对深圳城中村改造历程的回顾,总结其改造的主要模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分析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深入发展,文章将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策略和建议将围绕政策制定、资金筹措、规划设计、社区参与等多个方面展开,旨在促进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文章将总结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启示和意义,强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重视城中村改造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有

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深圳城中村现状分析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现象,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功能。目前,深圳的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关内地区,如福田、罗湖、南山等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早期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

深圳的城中村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紧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二是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原住民,也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强;三是社会功能多样,城中村内不仅有居民的居住功能,还涵盖了商业、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四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但仍然存在一些基础设施短板,如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消防设施不足等。

国外城中村改造研究现状

国外城中村改造研究现状

2.1.2国外城中村改造研究现状

我们所称的“城中村”,在国外一般称作“贫民窟”。二战以后,欧美各主要国家曾开展大规模的贫民窟清理,当时采用的是所谓“消灭贫民窟”的办法,即将贫民窟推倒,并将其居民转移走,然后以能够提供高税收的项目取而代之。当时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英国的曼彻斯特等贫民窟较多的大城市,这种做法比较普遍。然而几年以后,人丁门便发现,“它只是把贫民窟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更糟糕的另一方面是,它消灭了现存的邻里和社区。”由此引发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的深刻反思,在城市贫民窟改造的实践和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1、欧美的贫民窟改造理论,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形体规划出发的贫民窟改造思想欧美贫民窟改造运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以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主要有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 Radiant City),源于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以及CIA M的“功能主义”思想等等。从本质上说,这些规划思想一例外地继承了传统城市烦咙日中的“形体决定论”观念,仍然把城市看作一个静止的事物,寄希望于建筑师和颊咙日师绘制的宏大的形体规划总图,试图通过技术和金钱来解决贫民窟中的所有问题,实现诗一般美妙的理想模式。

(2)对大规模贫民窟改造的不同角度的反思然而,大规模贫民窟改造并不成功,相反还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学者从现实出发,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大规模贫民窟改造方式,从不同立场和不同角度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探索。1961年L.芒福德出版了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阐述了他对欧美城市发展历史的观察和综合思考。他深刻地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相当一部分的城市改革工作和纠正工作一一清除贫民窟,建立示范住房,城市建筑装饰,郊区的扩大,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治疗挽救”他在书中强调:“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人的尺度”,。他反对那种追求‘巨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城市改造计划。J.雅各布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对大规模改造进行了尖锐批判。她认为:“指导现代贫民窟改造运动的那些形体M}J思想实际上都是‘反城市’的(Anti- city),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总是成为牺牲品”她在1961年推出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而大规模改造计划因缺少弹性和选择胜,排斥中小阶层,必然会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她从三方面论述了大规模改造计划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一一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使贫民窟“非贫民窟化”,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在更大的范围里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Shadow World)给城市经济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她主张“小而灵活的规划”(Vital Little Plan),“从追求洪水般的剧烈变化到追求连续的、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变化”。1973年E. F.舒马克发表了一本颇有影响的论著《小就是美的—为人经济学》通过作者自己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指出战后大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的缺点和局限,提出了规划应当首先“考虑人的需要”( Mattering People),主张在城市的发展中采用“以人为尺度的生产方式”(Human Scale of Production)和“适宜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1975年C.亚历山大发表了他的《俄勒冈校园颊咙日实验》,也对大规模推倒重建提出了批评,并探讨了用新的连续性的规划指导城市改造的可能性。他认为,以往的大规模形体规划对现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和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存在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但不经济,而且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由此,他提出在今后的改造发展中应当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中好的部分,同时积极改善和整治那些“差”的部分。他主张用中小规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时间:2010-04-24 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

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

1.1 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1.1.1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1.1.2保证投资支持贫民区的改造

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无偿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

1.1.3提高城市贫民的生活质量,创造条件动员社会更多的力量参与改造

1.2印度

1.2.1积极筹措资金,改造社区面貌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贫民窟升级”项目帮助2万个孟买贫民窟家庭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基本的生活服务。联合国人居规划署的资料还显示,印度“全国贫民窟居民联合会”与“促进地区资源中心协会”一道,从孟买地方政府手中获得了为贫民窟地区建造300套公厕的权利,为1000家住户提供卫生设施,与此同时动员周围地区的贫民窟居民采取一系列改造举措。

1.2.2努力提高社区基础设施水平

到目前为止,由印度中央政府资助的,旨在为贫民窟居住者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如供水、道路、排污、街灯等)的项目在孟买已经实施了近30年。

在贫民窟设立商店、普及互联网;支付电费、水费和财产税;帮助申请许可证、执照和登记;

发放出生或死亡证和抚养证;对财产进行估价等。今后几年还将认真测试互联网对改善城市贫民获得外部信息状况的作用。印度还在试行由社区领导的“基础设施财务基金”。该基金对由社区发起,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扩大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供战略资助。

1.3 美国

受到迅猛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大潮的冲击,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住宅日趋紧张。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了美国,为了“复苏”经济,联邦政府开始介入住房问题。

1.3.1政府根据发展阶段制定一系列政策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

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制定了促进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一系列政策。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首个“住房法案”计划,以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短缺和居住条件低下的问题。194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全国可承受住房法》,指出,美国住房政策的目标是“向全体美国人提供体面、安全和整洁的居住环境”。 1965年,约翰逊政府建立了一个针对低收入阶层的“房租援助”计划,允许公共住房管理部门出租他们管理的存量住房,并通过补贴使低收入房客能够居住。1974年,尼克松政府制定了新的住房和社会发展法案,其中的第8条款就是低收入者“租金帮助计划”。90年代,美国政府又大大扩展了租金优惠券计划的实施。如克林顿政府将传统的住房计划彻底私有化,并且将所有的补贴计划都转为租金优惠券计划,以使低收入者能自由选择住所和房租水平。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住房短缺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取而代之的是低收入阶层所付房租占其收入比重过大。政府将政策重点放到了为低收入住户提供房租上的帮助上。

1.3.2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开发商参与贫民窟改造

联邦政府“城市更新计划”授予地方城市更新机构接受联邦基金和收购贫民窟财产的权利。这些经过“更新”的管理机构通过拆毁贫民窟建筑,将土地整合成可用的地块,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住房开发商。

为减轻政府的建房负担和保证住房市场的良性发展,美国政府进一步扩展了住房政策,重点在鼓励私营发展商为低收入阶层建造住房。

6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了一项住房法案,主要内容是为公寓发展商提供低于正常市场水平的贷款利率,使其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低于正常市场租金水平的住房;同时,在联邦住房行政管理局的抵押贷款保险计划下,为符合要求的住房购买者提供低于市场水平的利率。

1.4 英国二战后重建问题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伦敦,伦敦城市的下层社会居民的居住条件日益恶劣、住宅稀缺,并形成了许多贫民窟。

1.4.1大量拆除贫民窟,兴建统建房

“二战”的破坏使伦敦获得城市更新以及根除贫民窟的重大机遇。伦敦郡规划法、大伦敦规划法相继出台。1945年开始大规模拆除贫民窟,1975年基本结束。当时采用的是所谓“消灭贫民窟”的办法,即把贫民窟全盘清除或封闭,并将其居民转移走,然后在清除出来的土地上开发可以形成高税收的房地产项目。

50-60年代,英国政府实行了“统建房”建设制度。“统建房”针对的就是城市贫困人口,一般由很多栋房子连成一片,楼的外形朴实,布局简单,建筑材料一般,住起来比较拥挤。居民多是下层劳动者或少数民族(各个有色人种),居住区环境和治安较差。

统建房目前依然是失业者或低收入家庭的住宿保障,也是英国的老人福利之一。住在这样的房子不需要住宿租金,水电气费也只用缴纳一点点,而且房子住的越久,越有可能属于住户--有一些人后来把房子买了下来。但是,自50年代后期开始,英国政府用于修建公共房屋的支出逐步下降。

1.5 国外城中村改造经验

1.5.1城市贫民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问题,所有国家和城市的政府对这种现象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忽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接受,所以是一个整体上的进步过程。

1.5.2政府立法扶持房屋建设,提供租金补贴。

1.5.3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员从租住“廉价房屋”到收购住房,最终成为城市长久居民。

1.5.4逐步纳入城市规划,引入开发商等市场手段开发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