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枓:「栱、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
2.栱:铺作中自斗口內水平伸出的短方木,端部作卷杀处理
3.昂:斜置的方木,和华栱一样起传挑的作用」
4.方:「断面呈长方形的木枋子」「山墙」指在建筑的两侧,和纵轴线平行的墙。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于一般民宅。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
平棋:小方格的天花。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见向两侧逐渐升高。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侧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古镜:宫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式,明清时期—古镜;宋—覆盆
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
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P242
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P282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中建史名词解释及论述
●名词解释
瓮城:又称月城,是建在大城门外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作用是增强城池的防御性,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黄肠题凑: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柏木黄心,题凑,木头的头部向内聚集在一起。“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
●简答题
简述北京故宫的艺术成就:
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
2.院落的运用与空间变化——在1.6公里轴线上,以连续对称的封闭院落为单元,若干院
落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组织成建筑群,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各个院落通过空间尺度的变化对比产生不同气氛。
3.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的庄严、宏伟。
4.巧妙运用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建筑细部和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
5.建筑小品、文字等采用象征手法强调至高无上的集权。
6.建筑单体运用不同的色彩、龙凤图案、屋顶形式等,使建筑主体主次分明,富于变化。
7.建造、取材集全国之力,技术设施代表了中国古代高超水平。
简述北京四合院的艺术成就:
1.中轴明确,左右对称,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的缩影。
2.建筑形式、布局及居住习俗,折射出传统伦理观念和分明的尊卑等级。
3.门是分界、转换内外空间、引导秩序、身份地位及等级制度的体现,形式丰富、多样,
大门也具有防风、保障私密性的功能。
4.空间院落序列明确,建筑布置疏朗而不松散,整齐而富于韵律。宽敞舒适的院落布局
有利于通风采光,内院生机盎然,视野开阔,是家庭的精神中心。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一、
1)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2)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3)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4)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5)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与大乘佛教相对。
6)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7)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8)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9)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10)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11)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12)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13)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14)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15)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16)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17)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18)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19)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20)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21)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22)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23)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24)寺——佛教庙宇。
25)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26)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中建史名词解释整理
1概要
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
2主要内容: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
3对后世的影响: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
《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
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摶埴之工6部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图示):
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
2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南北约108m,东西约100m。
中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 .名词及条目
①,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分为一中国古建筑存在很多“三分为一”的现象,就是一个整体分为三部分。建筑立面分为“大屋顶、墙体、基座”三部分;
柱子分为“柱顶、柱身、柱础”三部分;
不仅立面,平面也有“三分为一”
正房一般为三开间;
标准(三进)四合院分“前院、内庭、后院”;
故宫中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
中国古建中的三分为一不只是在立面,还有平面的院落组合方式、柱子的三分为一、台基部分的三分为一等等,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吧相邻两屋架之间的空间成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达
通面阔建筑物纵向相邻两檐柱中心线间的距离称为面阔;各间面阔的总和为通面阔
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宋代称当心间,其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步: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1.抬梁式:柱承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如此层叠而上,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置于斗栱上。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梁柱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应用:广泛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建筑物。
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优点:这种木构架用料小。缺点:柱子排列密,适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房屋。应用: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木构形式。
3.井干式:将圆柱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形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优点:外观厚重,有利于防寒。缺点:耗材量大,建筑进深和面宽受木材长度限制。应用:适用于木材产量丰富的地区。
4.斗栱(铺作、斗科、牌科):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斗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
5.叉手:脊桁两端的斜杆,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又用以固持脊槫,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6.工官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管理和领导,对古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
中建史考研常背名词解释
中建史考研常背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
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
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
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
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
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
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中建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中建史名词解释
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
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L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J 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L 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J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L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
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J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L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营造法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怼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
2.从远处房间里那个男人的公寓里伸出的短方木应在最后包好并杀死。3昂:倾斜的
方木和花卧起到挑战“四方”的作用:“矩形截面木撑”和“山墙”指的是平行于建筑两
侧纵轴的墙壁。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
于一般民宅。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平棋:小
方格的天花。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上升:在立面上,屋檐柱从中心向两侧逐渐上升。屋檐柱的角柱比房间里的两根柱子
高出2-12英寸,其他的屋檐柱也根据潜力一根一根地抬高。因此,宋代建筑的屋檐都是
直线,其余都是曲线。因此,屋脊两侧用生头木填充,形成一条曲线,与檐口相呼应。另
一方面,未加工的头部木材使屋顶形成一个双曲面。在清朝,没有角柱的建筑诞生了。古镜:宫殿式建筑大多使用像镜子一样薄的石头地基,这被称为古镜。明清时期——古镜;
宋代——盖盆金盒的桶底槽:柱的内环和外环,内柱和外柱的高度相同,头部是铺好的:
门扇上的环饰大多形状像兽头上的环。立房制度:春秋至隋唐时期,为加强对城市居民的
控制,实行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立房,街巷环绕,高墙环绕,立正、立芒把守,起早止晚;
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
确定的。p242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p282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
中建史名词解释
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P242
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P282
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P259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P262 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长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P258课件-宗教建筑
叉柱造: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
向内推进半柱径。
大木作:指木构架建筑中的重要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檩、斗拱等。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士和
大木小式。P277
大木大式: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自5间多至11间,进深可多至11桁。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建筑尺度以斗口作为衡量的标准。P277
中建史名词解释
1·左祖右社:指宫殿的左边(东边)是祖庙,右边(西边)是社稷,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2·面朝后市:(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
3·市朝一夫市——市场,朝——朝廷,一夫——面积单位,100×100步2 4·九经九纬:城中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
5·经涂九轨涂——道路,皇城经向大道宽九轨道。
6·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
7·辟雍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
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8·前朝后寝前朝——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9·左昭右穆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10·工官制度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
11·副階周匝
副阶——外廊,周匝——环绕一周,即外廊周绕殿阁等建筑。
12·分心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身内划分为前后两个相同的空间。13·散水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西周始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14·不封不树既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
15·《兆域圖》
1977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16 ·一池三山
中国古建皇家园林中一种格局,于太液池中设三神山,得名。
17·黄肠题凑古代帝王和诸侯王墓葬的一种葬式。“黄肠题凑”是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木构地宫。作为一种葬式,“黄肠题凑”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即对专业名词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解释一个词语。名词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方位等的词。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建史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建史名词解释
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楼建筑。
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
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宋代规定:两椽屋出2尺到2尺5寸,四椽屋出3尺到3尺5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建史名词解释及简答
1.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市,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塔的实物,砖构地面(非地下)建筑,也是唯一一座平面十二边形的塔。嵩岳寺塔是砖砌密檐式塔。塔身建于朴素的台基上,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装饰精美,下段素平无饰。塔内砌成直通顶部的空筒,塔身下段平面为十二边形,至塔身上段以上改为八角形。标志着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展和融合外来建筑文化,创造中国式密檐塔达到了成熟水平。
2.唐长安城
是唐朝的都城,城址在今西安城区及其周围地带。唐代建立后,继续以隋大兴城为都,改名长安城,基本沿袭隋大兴的格局。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皇城、宫城前后毗连,位于郭城中轴北部。布局受周礼考工记影响很大,东南西三面各辟3座城门,南北向街道11条,东西向14条,郭城由街道纵横划分为114坊,实数108坊。是中国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特点:
(1)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典型代表
(2)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祖右社”,与《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更为规整。
(4)宫阙、宫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居民“不复相参”,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打断,功能更为合理。
(5)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6)采用东西二市制,集中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枋内开门,实行宵禁。
3.佛光寺大殿
即佛光寺内的东大殿,位于山西五台山,建于唐(公元857年).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属“金箱斗底槽”平面形式,内槽柱围成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内槽空间。属殿堂型构架。上覆单檐四阿殿,下承低矮的台阶。屋顶平缓、门窗质朴、挑檐深远。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正吻用鸱尾,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的代表建筑。
构架特点:殿堂型构架
1)柱网层有显著的“生起”和“侧脚”
2)左、右、后三面的外檐柱列都包砌在很厚的土坯墙内,对柱网稳定起很大作用
3)在屋架层内运用了四椽草栿、草乳栿,在铺作层内运用了四椽明栿、明乳栿,形成明、草两套梁栿。
4)在平梁上采用“叉手”,在四椽草栿上添加“托脚”构成局部的三角杆件,增添了屋架的稳定性
5)斗栱用“材”已标准化,“材”高30厘米,“分”长2厘米。大殿的面阔、进深、柱高均为“材分”的整齐倍数。
外观特点:大殿上覆单檐四阿顶(庑殿顶),下承低矮的台基,平缓提拔的屋面,深远舒展的出檐,造型遒劲的鸱尾,微微凹曲的正脊,雄大有机的斗栱,一气五间的方形板门,细腻的柱列“升起”、“侧脚”,以及鸱尾对准左右第二缝梁架的严密构图,组构了大殿外观简洁、稳健、恢宏的气度,典型地表示出唐代建筑的泱泱风貌。
4.宋东京城
东京城位于今河南开封,是宋代都城。地处黄河中游平原,大运河中枢地段,邻近黄河与运河的交汇点。选址考虑水运交通便利。由宫城(子成)、内城(里城)、外城(罗城)三城相套。宫城也称皇城,是宫室所在地。内城为居住区,由于其拥挤,道路狭窄加筑外城。宋东京城城市结构完成了由封闭的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过渡,商业繁荣。城市管理如疏浚河道、修桥铺路、建置防火设施、设立各类服务行业等,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规划特点:
1)城市形状不方正,不规则,道路划分自发倾向
2)商业街的发展,夜市的出现,传统的即使想长方形商业街转变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
5.独乐寺观音阁
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位于天津蓟县城内的独乐寺中。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外槽面阔5间,进深8架椽。内槽面阔3间,进深4架椽。构架高3层,下层挑出斗栱、下檐,中层挑出斗栱、平坐,下层挑出斗栱、上檐。其内观音像高15.4米,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雕像。为容纳高像,下层、中层内槽都做成空筒,观音立像贯通三层,直达阁顶中央藻井之下。
独乐寺观音阁的结构与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构架的建筑,平面为金箱斗底槽形式,分内外槽。
1.整座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木柱与石柱之间可以发生位移,祈祷隔离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的减震作用
2.由内外槽斗栱组构的三个铺作层,形成了三道水平刚性环,有利于保持各层柱网和整体构架的稳定
3.采用递角栿、抹角栿、柱间斜撑等多种斜向构件,强化了整体构架的稳定性
4.斗栱具有榫卯组合的“柔性构造”的特点,独乐寺的熊大斗栱充分发挥了“耗能节点”的减震作用。
艺术特色:观音阁外观显两层,台基低矮、宽大,前方伸出宽舒的月台。阁顶覆九脊顶(歇山顶)。阁身中部平坐、下檐深远的出挑形成立面构图强烈的横分割。整座建筑形象稳定、端庄、雄健、舒展,没有峻严神秘的感觉,而带有亲切、易于接近的意味,颇能吻合人们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
观音阁在尺度上处理十分严谨,从地面至下层柱头,从下层柱头至平坐柱头,从平坐柱头至上层柱头,从上层柱头至中平榑,高度都基本相等。里面总广恰为下檐柱高的5倍,上层总广恰为上檐柱高的7倍,存在着以檐柱高作为定高、定宽模数的现象。
6.晋祠圣母殿
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重修,是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的主体建筑。它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廊,属“副阶周匝”形式,呈重檐歇山顶。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了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殿内部分深3间6椽,架六椽栿通梁,整个内殿空间无内柱,上部作彻上露明造,使殿内空间非常完整、高敞。大殿斗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气,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呈柔美曲线,表现出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
7.应县木塔
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大增修。木塔为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内外槽,底层出一圈副阶周匝,整体结构为殿阁型构架。全塔自下而上由砖石台基、木构塔身、砖砌刹座、铸铁塔刹四部分组成,木塔外观雄壮而又美丽,具有优良结构性能,是我过现存唯一的全木构的木塔,是中国现存的,也是世界现存的最高的古代木构建筑。
简述应县木塔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就。
结构特点:
1.采用八角形的平面,比正方形平面减少5%的风压,有利于抗风性能的增强
2.采用底层副阶周匝,塔的总比例偏于粗壮,有利高宽比的稳定。
3.内外两圈柱形成套筒式结构(金箱斗底槽)
4.殿阁型构架,9个铺作层,9道刚性环,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
5.平坐暗层内添加立柱、斜撑,把平坐柱网与其上下铺作联结成整体框架,使4个暗层变成4个刚性层
6.门窗上加斜撑,增加了整体刚度,楼梯处理逐层移位,避免纵向断裂
7.尽量用小料,少用大料,有效减轻了塔身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