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
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
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
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
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
(1)地壳运动的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
2[1].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B
)
C、岩层弯曲变形
D、火山活动
7、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化、侵蚀
C、变质作用 8、大西洋形成的原因(
B、搬运、堆积
C
)
B
D、固结成岩作用 )
A、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B、板块张裂的结果 C、地壳升降运动的结果 D、板块碰撞的结果 9、下列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崇明岛 B、东非大裂谷 C、黄土高原 D、黄河三角洲 10、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六大板块中( )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解释:4、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最近伊朗发生地震,它处于哪个地震带?
5、冰岛、新西兰和我国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何地热 资源丰富?
大洋板块俯冲图: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火山 海岭
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 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 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 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 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 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c a b
北
读上面地层剖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处为 断层 构造。 (2)从岩层形态上看,C为 背斜 构造, B为 向斜 构造。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质堆积形态.多呈丘状或垄状, 复合型沙丘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质堆积形态.多呈丘状或垄状,高 几米至几十米,有的可超过百米,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过程的不同, 几米至几十米,有的可超过百米,由于自然条件和发育过程的不同, 可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沙丘发育的雏形形态多为沙堆.复合型沙丘, 可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沙丘发育的雏形形态多为沙堆.复合型沙丘, 是在巨大的沙丘体上发育着次生沙丘的风积形态. 是在巨大的沙丘体上发育着次生沙丘的风积形态.这类沙丘必须有充 足的沙源,经过长时间的风力作用才能形成. 足的沙源,经过长时间的风力作用才能形成.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和近地表,主要 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 积作用等.这些作用是通过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的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 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 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叫做风化 壳,土壤层就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形成的.
3.变质岩 变质岩
举例: 大理岩,板岩 举例: 大理岩,
岩石转化 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 岩石转化示意图 具备的条件. 具备的条件. 变质作用 风化, 风化,侵蚀 沉积岩 搬运, 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熔融作用
岩浆岩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球是一个活跃的行星,经历着持续的地壳运动。地壳
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地的运动和变化。它们可能是缓慢而持续的,也可能是剧烈而瞬间的。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抬升、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侵蚀,以下将逐一介绍。
一、构造抬升
构造抬升是地壳运动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地球表面的
岩石和土地不断地向上升起,形成了山脉、丘陵和高原等地貌。这种运动通常是缓慢而渐进的,并伴随着岩石的变形和断层。构造抬升是由于岩石中的地壳板块的推挤发生的。
(一)地壳板块运动
地球表面的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移动部分,包括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通常是板块板块之间的海拔高度明显变化、地震多发、火山活跃等地球现象。地壳板块的移动主要受盘缘运动、地形高差、大气环流、水流等因素影响。
(二)断层地壳运动
断层是地球表面上大型岩石层断裂所形成的构造地形。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于地震和火山活动。当板块运动发生时,两个互相挤压的岩石层之间的接触面可能发生折断甚至滑动,这种过程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二、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面另一个常见的、剧烈的地壳运动形式,
很可能是地球上最狂热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是地
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式,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位移导致的岩层折断和滑动。因此,地震在板块边界处和构造带处经常发生。
地震的灾害性由发生地震的地点、震级、震源深度、震
中地表物理状态等因素决定。其灾害性包括震中破坏、火灾、水灾、山体滑坡等。地震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也是地球目前科学技术难以预测的自然现象之一。
三、火山活动
地壳运动和变化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___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________一致;地震多发地带 位于图中________处。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________,良好 的储油构造是________。
(1)D (3)A (2)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 E (4)C、E D
断层的两种组合类型:地垒和地堑,如下图所示。
构造
概念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在断层中 两侧陷落、 常发育成陡 地垒 庐山、泰山 中间突起 峻的山峰 的部分
中间部分 常有许多典 吐鲁番盆地、 地堑 相对下沉 型的构造盆 渭河谷地 的断层 地或谷地
(1)什么是褶皱?褶皱形成的力量来自于哪里? (2)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
2.褶皱构造与构造地形 (1)褶皱构造的形成原因: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 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如下图)。褶皱的 不同形态和规模大小,常常反映当时地壳运动的强 度和方式。 (2)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一般来说, 岩层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的叫向斜(如下图)。由下图可知:背斜中心的岩层 老,两侧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
地壳运动的例子
地壳运动的例子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上地壳岩石相对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形过程。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分布的结果,是地球演化和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列举了10个地壳运动的例子。
1.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现象之一。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壳震动,造成地表晃动、地裂缝形成以及建筑物破坏等现象。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地球内部岩浆的喷出和喷发所引起的,导致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形成火山喷发现象。
3. 地壳抬升:地壳抬升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抬升是由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碰撞所引起的地表抬升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
4. 地壳下沉:地壳下沉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下沉是由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碰撞所引起的地表下沉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海沟的形成。
5. 地壳断裂:地壳断裂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断裂是由地球内部板块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的断裂和错动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6. 地壳褶皱:地壳褶皱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褶皱是由地球内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碰撞所引起的地壳岩石的折叠和褶皱现象。这种现象常常伴随着山脊的形成。
7. 地壳侵蚀:地壳侵蚀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侵蚀是由水、风、冰等外力作用于地壳表面的过程,导致地壳表面的岩石被破坏和剥蚀。
8. 地壳沉积:地壳沉积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现象。地壳沉积是由水、风、冰等外力作用于地壳表面的过程,导致地壳表面的岩石碎屑在水域或陆地上沉积形成新的岩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构造 一般
特殊
工程意义
褶 背斜 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隧道、储油
皱 向斜 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储水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来自百度文库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3、板块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较活跃的地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层的 新老关 系 中心老 两翼新 中心新 两翼老
地表形态
早期 成山
后期发生地 形倒置
可能 成谷
成谷
可能 成山
背斜山
向斜谷
地形倒置
向斜成 山
背 斜 成 谷
活动: 在地质上,向斜和背斜构造对工程建设的
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像隧道,涵洞等工程穿过区 选择在背斜构造山体要比向斜构造山体安全,稳定; 另外,背斜构造也是良好油气储存区。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岩浆岩 已形成的岩 石,经过风 冷 重 风 化、侵蚀、 却 熔 化 凝 再 搬运、沉积 侵 固 生 蚀 作用之后, 搬 固结成岩作 运 岩浆 沉 用下形成沉 固积 重 积岩。 结 熔
成 岩 再
已形成的岩 地下深处熔 石,在地下 融状态的岩 深处高温、 浆在强大压 高压条件下, 力作用下喷 发生 变质作 出地表或侵 用 ,形成变 入到地壳之 质岩。 中,冷却凝 结形成岩浆 岩。 变质岩 变质岩
________,又到新的________ 岩浆 形成。 各类岩石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活动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不同地形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项目 山地/平原 土石方 1.5~2 桥梁与隧道总 长度 7~11 造价 2.2~3
B D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壳运动
(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地壳运动的类型:
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2.地质构造:
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概念:
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的概念:
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板块间的关系:
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
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
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
分布
(二)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的作用1.地质作用的概念
由自然力引发的地壳的物质共同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促进作用
泛称为地质促进作用。2.地质促进作用的分类
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推论某种现象和促进作用就是内力促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一就是看看其与否属自然界的原因,二就是看看其能量来源就是源自地球内部,还是
源自地球外部。(二)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促进作用1.岩浆活动(1)地壳运动的类
型
※走出误区:认为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
请问:这种重新认识就是错误的。在内力促进作用下,岩体岩层通常就是向上突起,
南坡岩层通常向上伸展。在地貌上,岩体常沦为山岭,南坡常沦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结构的岩体顶部因受到张力,极易被冲刷而沦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受侵蚀,岩性
柔软难于被冲刷,反而沦为山岭,这种地貌沦为地形倒转。
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请问:①沿断层面常构成陡崖,例如我国华山北坡小悬崖。
②在断层结构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③两条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常构成块状山地,例如我国的泰山、华山、庐山等。
④两条断层之间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汾河谷地,渭
河平原等。(4)地震
3.变质促进作用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1.岩石的物理风化
(1)物理风化作用就是指岩石出现机械碎裂,而没眼珠的化学成分变化促进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3)此外,岩石中水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2.类型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
外部作用:来源于太阳辐射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 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类型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来源于地球内部 外部作用:来源于太阳辐射
思考 (1)内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1.岩浆活动
岩浆内压力<地表的外压力= 岩浆岩
活动方式 岩浆内压力>地表的外压力=
火山
总结:岩浆活动结果形成了各种岩浆岩, 同时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判 断 方 法
构 造 地 貌
形态上 岩层新 老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 两侧新
向斜
向下弯曲
中心新 两侧老
图示
未侵蚀 侵蚀后 图示 山岭 山谷 谷地或者盆地 山岭
②断裂构造: 岩层受到的压力或张力 岩石的强度 岩 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其中断 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做断层, 岩石断裂错开的面叫做断层面。 相 伴 而 生 岩块上升——地垒:块状山 泰山、庐山、华山jpg 岩块下降——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科普地球上的地壳运动
科普地球上的地壳运动
地球上的地壳运动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围的岩石层,它包裹着地球的表面。地壳虽然薄如纸张,但是却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经历了许多形态上的变化和地壳运动。本文将为您介绍地球上的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原因以及影响。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形变和位置的改变。它包括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地壳运动)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垂直地壳运动)。水平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平移、构造变形以及板块运动;而垂直地壳运动主要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
二、地壳运动的原因
地壳运动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
1. 板块构造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这些板块像拼图一样相互连接,靠地壳底层的岩石圈构造力量推动着它们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2. 岩石圈运动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围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上部的地幔。地幔中
的岩浆运动和岩石圈的对流都会对地壳产生影响,导致地壳的变形和
运动。
3. 构造应力
地壳中存在着构造应力,它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岩浆运动等
因素产生的应力。当构造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压能力时,地壳就会发
生破裂、变形甚至运动。
4. 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地震是地壳内
部能量的释放,火山活动则是地幔中岩浆的喷发。地震和火山活动会
导致地壳的震动和地表的变形。
三、地壳运动的影响
地壳运动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都有以下重要影响。
1. 地质灾害
地壳运动导致了地球上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震、火山喷发、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关系: 相伴而生
类 型 水 平 运 动
运动方向
对岩层 的影响
产生 地貌
实例
关系
垂 直 运 动
喜马拉 褶皱山 雅山、 水平位 脉,裂 东非大 移,弯 谷或海 裂谷、 相伴发 曲变形 生 , 洋 大西洋 以水平 运动为 地表高 主。 隆起, 低起伏, 台湾海峡 凹陷 海陆变 迁
4)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 形、移位叫做地质构造。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渭河谷地、汾河谷 地
褶皱和断层不同特征的对比
地质 构造 受力 情况 挤压 力 岩层 变化
一系列 波状弯 曲变形
地表 形态
连绵不 断山体 陡峻的
主要 区别
岩层未失 去连续完 整性 岩层失去 了连续完 整性
图解
褶皱
断层
破裂并沿 破裂面有 块状山 挤压力 明显相对 地形成 或张力 位移 陡崖、
峡谷
5)地震 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 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诱因: 地壳运动尤其是断裂构造运动——构造地震 火山喷发——火山地震 其他诱因也会产生地震
地震的相关指标:震级和烈度
6)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理论
1、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内部稳定,交界处活跃 2、板块张裂区:形成裂谷或者海洋 —东非裂谷和大西洋 3、板块挤压区: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4、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形成沿岸山脉或者岛弧。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3-5级之间的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大地震
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 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我们通常讲的等震线实际为等烈度线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每次地震 1.震级: 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有无数个
花岗岩
玄武岩
结构致密、结晶度高、硬 度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花岗岩:结构致密,好的 建筑材料。我国的黄山、 华山、衡山、北京八达岭 等等都是花岗岩分布区。
结构疏松,结晶度不 好不宜做为建筑材料 玄武岩:有许多气孔,不宜做 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 东北五大连池等都有分布。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
断裂:岩层受到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 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 相对上升的岩块 地垒
块状山地
(华山、庐山、泰山)
相对下沉的岩块 地堑 狭长的凹陷地带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垒
地堑
地垒
断层地貌:东非大裂谷
地质构造的运用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百度文库;采石场。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
生长边界(张裂区) 裂谷、断层、海岭 大陆与大陆: 褶皱山脉 消亡边界(碰撞区) 大陆与大洋: 大陆:岛弧和海岸山脉 大洋:海沟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 马拉雅带
3、变质作用
3、 变质作用
已成岩石
岩浆活动、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举例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三、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机械风化示意
风蚀洼地
戈壁
流水侵蚀
路南石林
大型工程(铁路、公路、桥梁、 水库等)要避开断层
(3)六大板块:P55
Seismicity in China (1900-2008)
Mongolia
Beijing
Lhasa
Shanghai
Taipei
5.0-5.9
6.0-6.9 7.0-7.9 > 8.0
Hong Kong
(3)六大板块:P55
地垒
地堑
断层
褶皱பைடு நூலகம்
东非大裂谷上的湖泊可能在数百万年后被海洋取代
2、地壳运动
(1)结果 背斜 褶皱 地 质 构 造 向斜 褶皱山脉 昆仑山脉 喜马拉雅 秦岭 …… 华山、庐山、泰山等 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
断层
地堑
小结: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石油、天然气:背斜 地下水:向斜 修建地下隧道:背斜
喷出型 岩浆岩
地壳的运动与变化第二课时
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
地震预测
01
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和断层活动,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减少地
震灾害的影响。
资源勘探
02
地壳运动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地
壳运动规律,可以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工程地质勘查
03
在工程地质勘查中,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规律,有助于
评估工程地质条件和制定相应的工程措施。
重力能也是地壳运动的 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
重要驱动力之一,特别 也可以对地壳运动产生
是在大陆板块的汇聚和 影响,特别是在地球两
分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极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用。重力作用使地壳物 离心力作用使地壳物质
质发生垂直方向的运动, 发生水平方向的运动,
形成山脉、盆地等地形 导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地貌。
建立和完善地壳运动监测和预警 系统,及时发现和预测地壳运动
异常,减少灾害损失。
强化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抗灾设计, 提高其抵御地壳运动的能力,减
少灾害损失。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地壳运动和自然灾害知识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和应对能力。
06
总结与回顾
本节课的重点回顾
1 2 3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变化的现象
01
02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区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理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2、让学生了解不同地貌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如背斜、向斜等对人类工程建设的影响。
课时:1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形倒置的形成及成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多媒体、小组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背斜和向斜)
2、断层(地垒和地堑)
二、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及地貌
3、风力作用及地貌
4、冰川作用及地貌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引入新课: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所以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地壳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些遗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讲授新课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往往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见证。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做构造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褶皱和断层。那么什么是褶皱和断层呢?下来我们具体的分析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等。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
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岩层由于水平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是一个整体。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参照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F1%DE%D6%E5%B5%D8%C3%B2&in=9085&cl=2&lm=-1&st=&pn=0&rn=1&di=31827 787395&ln=1991&fr=&fm=&fmq=1331216459156_R&ic=&s=&se=&sme=0&tab=&wid 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827787395&objURLhttp%3A%2F% %2Fuploads%2Fallimg%2F100508%2F1-10050P64P8.jpg&fromUR Lhttp%3A%2F%%2Fdltp%2F12991.html&W690&H449&T8172&S66&T Pjpg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地形倒置示意图)。
[展示“地形倒置”示意图,教师提问]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5%D8%D0%CE%B5%B9%D6%C3&in=26951&cl=2&lm=-1&st=&pn=8&rn=1&di=6384 4596825&ln=1044&fr=&fm=hao123&fmq=1331217097031_R&ic=&s=&se=&sme=0&t 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1&di63844596825&objURLhttp %3A%2F%%2Fwzym%2F0137%2Fg10137%2Fg1dlu909.files%2Fimag e017.jpg&fromURLhttp%3A%2F%%2Fwzym%2F0137%2Fg10137%2Fg 1dlu909.htm&W253&H196&T8646&S8&TPjpg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然后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破裂的
事实。
[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地形倒置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岩石松懈,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这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当岩层受力挤压时,会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有时背斜也会成谷,向斜也会成山。但是背斜和向斜处连续岩层的弯曲方向不变,这是大家在判断背斜和向斜时要注意的地方。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现象,我们称之为断层。
图片参照
/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 d=%B6%CF%B2%E3%B5%D8%C3%B2&in=25280&cl=2&lm=-1&st=&pn=5&rn=1&di=1508 766510&ln=1970&fr=&fm=hao123&fmq=1331216526218_R&ic=&s=&se=&sme=0&ta 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5&-1&di1508766510&objURLhttp%3 A%2F%%2Fuploads%2Fallimg%2F101003%2F15223562N-3.gif&fr omURLhttp%3A%2F%%2Fdlsk%2F21168_3.html&W265&H177&T8054 &S12&TPgif
[多媒体动画演示—断层]
展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沉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
[引导学生总结]
指导学生总结,并提示他们把课本打开到《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划出来。
在地貌上,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我们称之为地垒,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等。
断层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我们称之为地堑,如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