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考研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190410

考研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190410

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 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3、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答案:《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 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 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 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其次,它赋、比、 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 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 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 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 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 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 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 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 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一、名词解释 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 整理的 28 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 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 16 篇。此书到西 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 为伪书。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二、论述题 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 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 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 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 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 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 记言、记事、写人。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 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画, 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它强调 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2)它 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3)它的语言简练含 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 言大义”的ຫໍສະໝຸດ Baidu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得内涵就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就是“引譬连类”,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得想象引发人得思想情感。“观”就是指诗歌得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得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得盛衰得失与诗人得主观方面。“群”就是指文学作品得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就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与谐,加强团结得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孔安国说就是“怨刺上政”、朱熹说就是“怨而不怒”。

(3)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就是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得源头,对后来得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与现实主义得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得影响。

二、简答

“兴观群怨”就是孔门诗学对《诗》得社会功能得概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孔安国认为就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即说“兴”就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得手法。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就是“感发志意”,就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与审美感受。“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得品行志向。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瞧到了《诗》得对国家社会得反映功能。“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得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先秦两汉文论

名词解释:

诗言志:

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

人意识的觉醒。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此外魏晋玄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1.《诗经》

1.《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2.?六义?

2.?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3.《春秋》

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4.?春秋三传?

4.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5.《论语》

5.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

6.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散体大赋

7.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8.抒情小赋

8.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古代文学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梦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梦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是指在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讨论和研究。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文词:文词是指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技巧。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词是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好的文词应该准确、通顺、形象生动,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文词还要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格律:格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韵律和节奏。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格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格律要求诗歌的音韵协调,表现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在诗歌的表达上起到加强语感和审美效果的作用。格律通常有平仄、押韵等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都是不同的格律形式。

3. 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符号来表示和表达抽象的意象和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作家可以以简洁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感。在《文心雕龙》等经典文论作品中,还详细讨论了象征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4. 意境:意境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和思考的氛围和感受。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意境被看作是一首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鉴别一首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要求作品能够通过字里行间的意象、语言、氛围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的启迪,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和思索。

5. 修辞:修辞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技巧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修辞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修辞包括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手法,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来让作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被看作是汉语文言表达能力的高度体现。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

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自考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分x14)

1、先秦时期,史伯与晏婴相继提出了()的美学观点与政治观点。

2、明确提出“技进乎道”观点的思想家是()。

3、司马迁最著名的文论观点是()。

4、第一部专门评价五言诗的专著是()。

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文论家()的名言。

6、“品”是()时期出现的批评术语。

7、署名王昌龄的《诗格》,把“境”分为“物境”、“情境”与()三种。

8、“穷而后工”是北宋文学家()首次提出的。

9、“文料说”是文学批评家()的重要观点。

10、“结构第一”是著名文学家()的戏曲理论主张。

11、将诗歌构成界定为“理”、“事”、“情”三要素的,是文论家()。

12、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的,是文论家()。

13、第一个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指责的思想家是()。

14、“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是文学家()的著名观点。

二、单选题(1分x15)

1、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陈诗观风之风气的“季札观乐”,出自()

a《国语》b《左传》c《论语》d《孟子》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

3、认为“道”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提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人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4、“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出自()

a《两都赋序》b《法言》c《西京杂记》d《文赋》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

6、《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理论贡献主要是()

a创作心理b艺术风格c文学发展d文学批评

7、最早运用“风骨”概念评论文学的人是()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1.《诗经》

1.《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2.“六义”

2.“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3.《春秋》

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4.“春秋三传”

4.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5.《论语》

5.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

6.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散体大赋

7.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8.抒情小赋

8.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自考复习】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简答题.docx

简答题:

1、养气说及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答:(1)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S他说“浩然Z气”故伟大、最刚强,它不是单纯的感情,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它是个体的情感意志同所追求的政治、伦理、道徳H标交融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强调主体性和主动性.即重视自我修养。(2)孟子“浩然之气”对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意志、情操气节有着很大的楷模作用。对爱国精神的培育、尺族气节的激励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文学而言,宋末文天祥的《正气歌》, 九承受、发扬了孟子的“浩然之气”。就文学理论批评来说,孟子的“浩然之气”间接影响“文气” 的形成,后世“文气”说如唐代韩愈所持论的,英“气”指意志情感,即作家在创作构思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所鼓荡起来的气势。韩愈的“文气”说的核心问

题是语言结构一言与情感气势一-气的内在关系问题,明显受到孟子养气说的启示。

2、“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延伸为文学批评的原则之一:“知人论世”。

(理鯉简姣)

答: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屮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孟了这句话原是谈交友修身的道理。孟子认为今人要与古人交友,不可能直接交往,只有通过诵读他们流传下来的诗书,要正确理解古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知人论世说"要求对作家作晶的分析必须联系作家的思想和生平,顾及作家全人和全部作品,并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知人论世说”被赋予了文学批评方法论的内涵,直至今天仍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之一。3> “以盛唐为法”是什么意思?答:(1)这是严羽提出的诗论观

点;(2)严羽认为,盛唐诗歌故有“兴趣S具有“吟咏性情S “不落笔缝必无迹可求”等市美特征,盛唐诗歌是诗人运用“妙悟”这种艺术思维方式创作的,因此,盛唐诗歌才是后人师法的真正榜样。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上古文学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 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2、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孔子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4、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5、六诗说: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6、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

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

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

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是尚友也。从而形成了知人论世说。即应该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有利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6.“养气”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从而形成了知言养气说。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孔子的)“思无邪”说

答:《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答: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答“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5、(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答: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

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

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

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

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

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

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

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

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

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

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

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

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

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

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答:"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

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

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

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

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

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

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

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

《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

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

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

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

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

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7、(孟子的)“养气”

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

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

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

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

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

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

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

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

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

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

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

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

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

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

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

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

影响都是积极的。

8、(庄子的)“虚静”和“物化”

答: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

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

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

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

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

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

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

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

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

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

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

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

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

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

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

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物

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

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

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

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

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

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

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

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

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

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

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

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

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

(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

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

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

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

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9、(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答:"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

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

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

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

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

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

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

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

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

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

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

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

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

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

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

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

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

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

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

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

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

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

础。

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

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

说 "《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

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

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

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

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

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

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

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

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

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

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

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

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

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

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

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

的影响

11、(《毛诗大序》的)“讽谏”

答:"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讽

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

含着"谏(劝说)"的意思。《毛诗

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

风化下 下以风刺上","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

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

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

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

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

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

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

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1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

答:《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

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教材的注释说:"风,

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

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 用

作动词 指铺叙直说。""比 比

喻。""兴 起的意思。兼有发端

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

意思。""颂 周王朝和鲁、宋二

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题

解"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

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

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

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

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

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

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

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

的观点。

13、(《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

答:"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

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

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

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

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

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

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

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

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

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

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