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大纲
【学校】2024年高考大纲解读-备战高考必备!
【学校】2024年高考大纲解读,备战高考必备!导言大家好,我是哈密瓜老师。
高考对于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都是一场决定未来的关键考试。
2024年的高考大纲昨天刚刚发布,今天我将为大家解读这份备受关注的大纲,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战高考。
第一部分:大纲的重要性大纲是高考备考的基石之一,理解并熟悉大纲内容对于高考的成功至关重要。
大纲提供了每一个科目的考试范围和要求,让我们知道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准备。
因此,了解2024年高考大纲的变化是备战高考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语文科目H1: 2024年语文科目大纲2024年的语文科目大纲相较于之前有一些变化。
在阅读理解方面,将更注重学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取文字中的表面信息。
作文部分将更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时时刻刻注重实际运用。
H2: 如何备战语文科目备战语文科目要注重多读多练多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多做一些习题,培养自己的解题技巧和答题速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思辨和表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部分:数学科目H1: 2024年数学科目大纲2024年的数学科目大纲变化较小,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和题型有了更明确的要求。
例如,对于函数和图像的关系,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利用函数关系描述图像的几何特征。
大纲中还明确要求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H2: 如何备战数学科目备战数学科目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打牢基础。
各类题型的练习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常考题型,如函数、几何等。
此外,多做一些模拟题和历年真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解题速度。
第四部分:英语科目H1: 2024年英语科目大纲英语科目一直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2024年的英语科目大纲在阅读理解、听力和写作等方面作了一些调整。
阅读理解将更注重考生对文章细节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听力考试将增加一些实际对话和信息交流的内容,写作要求将更加注重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024高考政治大纲
2024高考政治大纲一、前言本大纲旨在为2024年高考政治科目的命题和复习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明确考试内容、要求和考试形式,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要求,提高应试能力。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高考政治科目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测试考生的政治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政治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商品、价值、剩余价值、资本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
时事政治(1)国际政治形势:包括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
(2)国内经济形势: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3)社会热点问题:包括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热点问题。
运用能力(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或建议。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占一定分值,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考试时间与分值: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题型与分值分布: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其中,简答题约占非选择题的50%,论述题约占非选择题的50%。
五、复习建议与策略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考生应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础知识,为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时事政治:考生应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了解国际政治形势、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
提高运用能力:考生应通过大量练习和实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2020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之“变”变化一:考纲取消,命题无范围、更灵活2019年末,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
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有人担忧,“取消划重点,整本书都成重点”。
一、未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2020高考大纲和说明(除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外的其他所有省份,也包括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8省市的2020届考生)1.高考大纲(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上述考纲既是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命题的参考,也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复习备考的参考。
其中,“文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文)、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七科;“理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七科。
2.考试大纲的说明(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配套图书。
两本考试说明可供2020年全部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卷(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使用,也可供自主命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
3.试题分析(2020年有重大修订)在考纲和说明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提醒2020届考生关注新题型、新动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20年版高考试题分析将进行全面修订,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分考查目标、解题思路、试题评析、失误防范等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高考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2023云南 三校生高考政治考试大纲
2023云南三校生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云南省三校生高考政治考试是面向云南省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选拔性考试,旨在考查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具备的社会常识。
二、考试目标1. 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 考查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3. 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 时事政治;4.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 试卷结构: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组成。
其中,单项选择题占40%,多项选择题占20%,判断题占10%,简答题占20%,论述题占10%。
五、考试难度与能力要求1. 考试难度:以中等难度为主,适当增加难度较大的题目;2. 能力要求: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具备的社会常识。
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备考建议1. 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2.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 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4. 多做练习题,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5.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考试评价与反馈1. 考试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2. 反馈建议: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成绩和评价结果,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水平和能力。
八、总结云南省三校生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备考的重要文件,学生应该认真研读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多做练习题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应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备考策略和努力,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山西高考大纲2023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
山西高考大纲2023年高考各科目考试说明一、语文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语文科目考试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文学常识三个部分。
2. 阅读理解:考生需要阅读一篇或多篇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可能包括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 写作: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作文写作。
作文题目可能涉及社会热点、人生哲理、文学作品等。
4. 文学常识: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等。
二、数学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数学科目考试包括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函数与分析、概率与统计四个部分。
2. 数与代数:考生需要掌握数的性质、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化简等基本知识。
3. 几何与图形:考生需要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内容。
4. 函数与分析:考生需要掌握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内容。
5. 概率与统计:考生需要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的基本方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
三、外语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外语科目考试包括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个部分。
2. 听力:考生需要听取录音材料,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阅读:考生需要阅读一篇或多篇外语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4. 写作: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外语写作。
写作题目可能涉及日常生活、社会问题、文化交流等。
5. 口语:考生需要进行口语交流,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或进行情景对话。
四、理科综合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理科综合科目考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
2. 物理:考生需要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实验等内容。
3. 化学:考生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内容。
4. 生物:考生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进化、生物实验等内容。
五、文科综合科目考试说明1. 考试内容: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内容。
高考政治40题文化部分答题大纲
40 题文化生活主干知识第一种一个微观小切口设问方式(要注意整本书的联系、材料信息)第一单元一、运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或者论证(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从反、正、动力和支持三个方面进行论证)(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根据材料体现出来的要素进行分析,如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等)二、运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论证(1)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对内)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对外)因此,我们要提高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增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与二三四单元的结合)三、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分析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精神武器。
2024年高考政 治时政题大纲解析
2024年高考政治时政题大纲解析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
而政治这门学科,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和国家发展,时政题更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在 2024 年的高考政治中,时政题大纲的变化和重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时政题在高考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
通过时政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的高考趋势来看,2024 年的时政题可能会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
例如,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合作等;国际组织的重要决策和活动,如联合国的相关议题。
对于国内政治,党的重要会议和决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可能成为出题的热点。
二是经济领域的新动态。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诸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新的经济政策的出台、数字经济的发展等,都有可能在高考时政题中出现。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政治原理,以及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导向。
三是社会民生问题。
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很可能成为高考时政题的素材。
考生需要从政治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理解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作用和举措。
四是科技创新方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众多成就,如航空航天、5G 技术、人工智能等。
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反映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例如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2024 年高考政治中的时政题呢?第一,要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
可以通过阅读权威的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
同时,要学会对这些新闻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与所学的政治知识联系起来。
2020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新课标
2020新课标高考大纲(政治)2020年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政治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2020年高考各科大纲-政治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 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 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 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8
(3)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高考政治考试大纲考点细目表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1
商品的基本属性
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3
货币的基本职能
4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5
货币与财富
6
结算与信用工具
7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8
价值与价格
9
价值决定价格
10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1
供给与需求
12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3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14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5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16
影响消费的因素
17
消费类型
18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9
消费心理
20
消费行为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
2020年高考大纲内容与变化2020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之“变”变化一:考纲取消,命题无范围、更灵活2019年末,教育部考试中心宣布。
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有人担忧,“取消划重点,整本书都成重点”。
一、未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2020高考大纲和说明(除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外的其他所有省份,也包括广东、河北、辽宁、江苏、湖南、湖北、福建、重庆8省市的2020届考生)1.高考大纲(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
上述考纲既是2020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命题的参考,也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复习备考的参考。
其中,“文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文)、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七科;“理科考试大纲”含语文、汉语、数学(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七科。
2.考试大纲的说明(沿用2019版)仍使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是“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配套图书。
两本考试说明可供2020年全部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卷(全国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使用,也可供自主命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考。
3.试题分析(2020年有重大修订)在考纲和说明不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提醒2020届考生关注新题型、新动向,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20年版高考试题分析将进行全面修订,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分考查目标、解题思路、试题评析、失误防范等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述高考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2020年全国高中政治纲考试范围及其说明
2020年全国政治科纲考试范围及其说明2020年思想政治考试总体来说,考纲保持稳定。
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其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
政治考点共167个,其中经济学有57个,没有变化;2020年宏观调控就被改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哲学有66个考点,与去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政治学有44个,这部分知识与去年相比,只有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处变动。
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20年4月至2020年3月。
一、考纲分析所属部分考点重点考点 09年考点变化情况内容经济常识 57 29 无哲学常识 66 29 无政治常识 44 15 1总计 167 73 1 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20年高考政治学科复习备考策略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纲》与课本的关系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20年文科综合《纲》及其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要求,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
从《纲》看: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都保持了稳定,这预示着高考命题将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能力立意"的改革方向稳步前进,但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大环境下,试题中将会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如对"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这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在旧教材的考试中肯定涉及,这是命题的趋势。
2020年文科综合《纲》中政治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所列的纲目,一般是以现行高中教材章节中的黑体字标题为单位,个别的以节为单位(以节为单位意味着这一节的内容都在考试范围之列)。
这种排列方式便于考生根据《纲》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2020高考政治复习大纲
2020高考政治复习大纲对于政治的复习,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2020高考政治复习大纲以供大家学习。
2020高考政治复习大纲: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现实原因: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A怎么样发展生产力:(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尊重人才,尊重劳动;(3)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4)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所有制构成地位形式含义作用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考纲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大纲《政治》考试大纲《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作为指导成人高考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备考的规范性文件,不仅能反映党的教育方针,还能体现成人高等学校新生选拔的要求。
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有关部门对2011年版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为2020年版,目前新版本考试大纲已经正式发布。
根据规定,成人高考专升本层次《政治》科目将依照《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2020年版)》的要求命题,为及时提醒考生,方便考生根据2020年版大纲进行科学的备考和复习,依据2020年版成人高考考试大纲将《政治》科目考试大纲整理如下。
一、《政治》考试内容及要求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的基本要求。
考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基础上,应当确立正确政治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考生应能:1.识记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论证、阐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3.识别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思想观点,并进行适当的分析批判。
4.使用学科术语,清晰明了、合乎逻辑地表达观点,阐述问题。
二、《政治》科目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试卷总分:150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考试方式:闭卷考试,纸笔作答。
4.试卷结构项目类型构成占比试卷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62%时事政治约7%试卷题型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试卷难易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较难题约20%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大纲《英语》考试大纲内容《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作为指导成人高考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备考的规范性文件,不仅能反映党的教育方针,还能体现成人高等学校新生选拔的要求。
【2020年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
思想政治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 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 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 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1. 货币(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 价格(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 消费(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 生产与经济制度(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 企业与劳动者(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 投资与融资(1) 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 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 融资7. 个人收入的分配(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 国家收入的分配(1) 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 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 征税与纳税(1) 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 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1. 公民的政治生活(1) 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第二部分政治生活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2. 我国的政府(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 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 当代国际社会(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 文化与生活(1) 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 文化传承与创新(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背景
题目在选材上更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出发,以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为背景。
1.以国家领导人的言行为载体
全国卷Ⅰ第23题依托谈到的“钉钉子”精神;全国卷Ⅱ第18题依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
2.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为载体
全国卷Ⅱ第38题依托中国和希腊“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全国卷Ⅲ第14题依托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3.以实体经济发展为载体
全国卷Ⅰ第12题、第13题、第15题等,全国卷Ⅱ第13题、第14题、第15题等,全国卷Ⅲ第12题、第20题、第38题等,呈现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如创新、品牌、“走出去”等)、面临的问题等。
4.看重时间节点(周年或关键之年)
全国卷Ⅰ第39题依托人民政协70华诞,全国卷Ⅱ第23题依托五四运动100周年等;全国卷Ⅱ第39题依托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全国卷Ⅲ第39题依托兰考打赢脱贫攻坚战等。
新理念
1.“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全国卷三套试题
全国卷Ⅰ第12题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22题中的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全国卷Ⅱ第20题中的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卷Ⅲ第18题、第23题中的生态问题所承载的绿色发展理念、第38题中的《外商投资法》所承载的开放发展理念等。
2.“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贯穿全国卷三套试题
全国卷Ⅰ第39题依托人民政协70华诞考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国卷Ⅱ第16题、第17题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监察机关等的地位、作用。
3.“彰显文化自信”理念贯穿全国卷三套试题
全国卷Ⅰ第19题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第20题的丹顶鹤、第40题的传统村落,全国卷Ⅱ第40题的爱国敬业精神,全国卷Ⅲ第39题的艰苦奋斗精神等均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