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碳酸盐沉积环境
碳酸盐沉积环境
碳酸盐沉积环境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
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
分布地带: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低纬度(南北纬30o左右)的清澈、温暖、滨浅海地带
条件:浅水、暖水、清水、阳光充分、没有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
生物: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
沉积物:主要是两类沉积物(1)颗粒碳酸盐(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2)造礁生物粘结岩。少量灰泥
在南北纬40o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藻类有密切关系
在水深15m中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
主要与浅水绿藻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成为颗粒的主要供给者)。藻类繁盛提供了大量碳酸盐沉积物。
浅海碳酸盐的发育与生物有密切关系
藻类的生活需要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环境。
海水浑浊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生长,堵塞底栖生物的摄食器官,影响其繁衍(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
海水太深,阳光和氧气不足,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都不利。
海水太深,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会有大量碳酸盐的产生。
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浮游生物(颗石藻、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漂运来的灰泥或粉屑。
浅海碳酸盐颗粒的复杂成因
内(源)碎屑:盆地内准同生改造的碳酸盐颗粒。
内(盆内):直接来源与准同生改造;成分:碳酸盐。
在海岸高能带,由于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使碳酸盐沉积物发生簸选,将细粒碳酸盐带走,而留下各种砂砾级碳酸盐颗粒,形成各种砂砾屑滩、介壳滩、沿岸砂坝、砂咀、滨外砂堤、砂洲、潮汐三角洲、潮汐砂坝等(西沙群岛)。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2
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面和平均低潮面之间,其 沉积物主要是灰泥石灰岩,准同生白云岩少见,叠层 石构造常见;
潮下带位于平均低潮面之下,其沉积物类型多 样,主要是灰泥石灰岩、颗粒质灰泥石灰岩、颗粒石 灰岩等,生物扰动强烈,层理构造亦较常见。
南丹罗富黑色薄层硅质岩(榴江组)
望谟桑郎硅质岩-灰岩型
南丹罗富灰黑色薄层泥岩(罗富组)
贵州桑郎泥盆系剖面
泥盆系上统
上统响水洞组,
主要以深灰色及灰 黑色薄层钙质泥岩 夹薄层夹黑色硅质 层台盆相环境局部 为硅质灰岩组成的 台棚相环境交替出 现;代化组则以台 棚相的深灰色及灰 黑色钙质泥岩夹杂 部分的中薄层深灰 色生屑灰岩及泥晶 灰岩沉积为主;者 王组主要以深灰色 及灰黑色中薄层泥 晶灰岩、灰黑色中 薄层燧石层及灰黑 色薄层钙质泥岩为 主,反映了深水台 盆相沉积。
2020/9/29
15
7、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
斜坡脚一般位于浪底以下,岩石主要为薄层的细粒石灰 岩,有的地方夹有燧石及粘土层,有滑塌现象,陆源碎屑少 见,多呈页岩夹层出现。
薄层泥岩夹硅质岩
紫云火花中薄层纹层状构造灰岩(代化组)
8、广海陆棚相(台棚相)
紫云火花中薄层纹层状构造灰岩(代化组) 紫云火花薄层灰色扁豆状灰岩(代化组)
威尔逊沉积相模式
三★、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威尔逊(Wilson,1975)模式
目前国内外流传也比较广,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碳酸盐岩综合模式。他归纳了陆棚上碳酸盐岩台地和边缘温暖浅水环境中碳酸盐岩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把碳酸盐岩划分为:三个大沉积区、九个相带、24个标准微相。
以横切陆棚边缘的剖面,从海至陆九个相带依次是:
①盆地相;②开阔陆棚(广海陆棚)相;③碳酸盐岩台地的斜坡脚(或盆地边缘)相;④碳酸盐岩台地的前斜坡(或台地前缘斜坡)相;⑤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
⑤簸选的台地边缘砂(或台地边缘浅滩)相;⑦开阔台地(或陆棚澙湖)相;⑧局限台地相;⑨台地蒸发岩(或蒸发岩台地)相。有关各相带的沉积特征如图24-5所示。
1.盆地相
▲静水还原环境:位于波基面和氧化界面以下,水深×0~×00m。
▲不适于底栖生物生长:因水深光暗。
▲沉积物:从外带入的细粒泥质和硅质,及浮游生物。
▲停滞缺氧的和过咸化条件均可出现。
按沉积特征盆地相可分为:
1)石灰岩浊积岩相:来自陆棚或陆棚斜坡带的碳酸盐角砾、微角砾及砂屑等内碎屑(异化颗粒),也常含外来岩块或漂砾,夹有深海结核和泥质岩层,厚度较大,但常有变化。因强烈拗陷及沉积物不稳定性→具复理石结构和构造的巨厚深海沉积。
2)深海瘦地槽相:深海沉积物为主,无大量异地石灰岩堆积。当粘土注入量很少且水深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时,常聚集硅质沉积。常见放射虫岩、红色泥晶石灰岩及红色结核石灰岩、浅色远洋泥晶石灰岩、暗色盆地泥晶石灰岩、骨针石灰岩,以及含有菊石、放射虫、管状有孔虫、远洋瓣鳃类和棘皮类的微球粒泥晶石灰岩等。红色是因细粒物质缓慢沉积,且缺乏有机物质,高价铁未能还原所致。3)克拉通盆地(欠补偿和停滞缺氧的)碳酸盐岩相: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第一节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Leabharlann Baidu
一.碳酸盐沉积物产生的条件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30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 碳酸盐颗粒(内碎 鲕粒、藻粒、 屑、鲕粒、藻粒、球 生物颗粒)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微生物)
一、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A.陆表海(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 陆表海( sea)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B.陆缘海(pericontinetal sea) 陆缘海( sea)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现在浅海多是陆缘海
碳酸盐岩沉积相
准层作为编图单位的界限。
二)野外工作
是沉积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主要通过测制沉积相剖面,系统 研究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古生物组合和生态特点、遗迹 化石、古流向等各种能够判别沉积环境的成因标志,进而划 分岩石的成因单元。采集必要的样品供室内分析研究,为正 确的划分沉积相类型,建立区域沉积相模式和综合编图工作 奠定基础。
环礁—远离海岸呈环形
2、相带沉积特征
6) 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相 --晴天浪底之上
颗粒碳酸盐岩主要呈砂洲、海滩、扇形; 颗粒已受波浪、潮汐水流或沿岸海流的簸选,比较洁净
山东张夏组鲕粒灰岩
含海绿石鲕粒灰岩
山东徐庄组鲕粒灰岩
2、相带沉积特征 7) 开阔台地相 --晴天浪底之下
环境水较浅,由数米到数十米; 盐度正常生物发育; 灰泥质颗粒碳酸盐岩及生物礁
2)广海陆棚相 水深几十米至100米,风暴浪基面以下; 富含生物化石的泥灰岩和石灰岩; 多见生物扰动构造
2、相带沉积特征
3) 碳酸盐台地斜坡脚相
风暴浪底附近,由远洋浮游生物及来自相邻的 碳酸盐台地的细碎屑组成;少量粘土质及硅质 夹层,块状层理
2、相带沉积特征
4) 台地前缘斜坡相
晴天浪底附近,为深水陆棚和浅水碳酸盐台地 的过渡沉积;主要由各种碎屑组成(灰沙); 广海生物发育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第一节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一.碳酸盐沉积物产生的条件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30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 碳酸盐颗粒(内碎 鲕粒、藻粒、 屑、鲕粒、藻粒、球 生物颗粒)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微生物)
陆表海的碳酸盐沉积分异主要决定于海水的能量。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于陆表海内波浪、 于陆表海内波浪、海流以及潮汐作用对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分 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 异,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两个低能 这一特征首先由肖( 带。这一特征首先由肖(Shaw,1964)提出,奠定了碳酸 , )提出,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Irwin,1965)正式命名为 、 , )正式命名为X、 Y、Z三个带,之后拉波特(Laport,1967,1969)提出四 三个带, 、 三个带 之后拉波特( , , )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Wilson,1969,1975)的九个相 , , ) 带和塔克( 带和塔克(Tucker,1981)七个相带,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才 , )七个相带,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80年代后 60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矿产和油气资源勘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碳酸岩相模式总结
碳酸岩相模式总结
一、碳酸盐岩沉积微相模式
(一)碳酸盐沉积的基本规律绝大多数碳酸盐是在浅水的海洋环
境中形成的,其沉积作用过程主要受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1. 生物在碳酸盐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2. 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沉积具有控制作用3. 碳酸盐沉积基本上在原地形成
4. 碳酸盐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环
境5. 碳酸盐的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抑制。碳酸盐
岩沉积环境比砂岩复杂,包括海相和陆相两类,但最常见
到的碳酸盐沉积多属于海相沉积。
碳酸盐岩沉积的地质特点为:①碳酸盐岩很少含碎屑物,这是它与碎屑岩的主要区别,且大多分布于海相环境。其沉积
物源和沉积地区与生物丰度有关。②碳酸盐岩沉积作用与海
浪、潮汐流及具体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海湾、潮坪、海滩、泻湖、广海等,而与河流则关系甚少。③生物作用对碳酸盐
岩形成关系密切,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及生物类型部反映了
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④碳酸盐岩在成岩阶段,化学作用占
主要地位,这与碎屑岩是很不相同的。⑤碳酸盐岩矿物成分
及岩类都比碎屑岩复杂,它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
泥质白云岩、石膏、岩盐、石英砂、泥岩、页岩与硅藻土等。
(二)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1.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
(Shaw,1964)A. 陆表海
(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
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
很浅的浅海。B. 陆缘海
(pericontinetal sea):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
碳酸盐岩沉积相
第二十四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24-1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
以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机械多种机制综合形成的一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颗粒和灰泥(相当于杂基)的比例及其组合而成的多种岩石类型,是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深水碳酸盐岩多起因于风暴条件,形成于大陆坡及深水盆地中。具有叠覆递变的角砾化碳酸盐岩、具有鲍玛层序的典型浊积岩和深水超微化石及遗迹化石的组合层序是鉴别深水碳酸盐岩的重要相标志。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制于沉积环境,也与成岩环境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和易变性。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潮坪碳酸盐岩——缺乏陆源输入物、海浪被阻止、潮汐为主的碳酸盐岩
盆地环境,——古今分布最广的一类碳酸盐岩沉积。潮汐沉积作用带主要发生在:
1)潮下带环境——高能、低能沉积带。
2)潮间沉积带——具间歇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和相标志。
3)潮上沉积带——具暴露蒸发和交代作用标志。
潮坪环境中以物理—生物作用为特征所形成的藻叠层及其形态分带是划分潮坪环境(相)的主要相标志。
●海滩碳酸盐岩——主要处于缺乏障璧的开阔浅海(无广阔藻席);其次
主要受制于波浪能量大小,在不同古地形和水动力条件作用下,形成鲕粒滩(岩)、内碎屑滩(岩)和生屑滩(岩)等,其中有发育的冲洗层理和交错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视岩性、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变化,它们可分别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相层序。
●生物礁碳酸盐岩——具格架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特定形成条件:
1)造礁生物在迎浪带原地生长营造起来的。
碳酸盐岩一般沉积相模式及进展
• (三)台地相区(相当于潮坪、泻湖沉积区)
–7.开阔台地相
–8.局限台地相 –9.台地蒸发相
基本是低能带
近岸低能带/潮坪带——Z带
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蒸发岩 白云岩——储集岩 蒸发岩——盖层 分布宽阔——宽相带区 按能量、盐度、暴露细分
7、开阔台地 位置 和条 件
8、局限台地
9、台地蒸发岩 此带即潮上带,干热 地区的潮上盐沼地或 萨巴哈沉积均为此带 典型代表。此带经常 位于海平面之上,仅 在特大高潮或特大风 暴时才被水淹没。
岩性 和生 物 沉积 构造
细-粗晶白云岩;白云质生物颗 白云岩及石膏或硬石 粒质泥岩;泥质颗粒岩;白云质 膏 ;碎屑红层 球粒(灰岩)泥岩 鸟眼构造、叠层石 泥裂
谢谢
碳酸盐岩标准相带模式——综合模式
——海底地形、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及海水循环
X
Y
Z
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基本格局:低能 — 高能 — 低能
盆地相区 浪基面之下
台地边缘相区 波基面之上 波 浪 作 用强 烈 , 均属高能带 与 Irwin 的 Y 相 带 相当
属低能带 与 Irwin 的 X 相带相当。
Shaw第一次论述了陆表海水体能量特征,奠定了陆 表海碳酸盐沉积环境分析的理论基础。
• 欧文( lrwin , 1965 )在肖的陆表海能量分布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陆表 海清水沉积作用的一般原理。 • 欧文主要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远离海岸 的 X 带(低能带)、稍近海岸的 Y 带(高能带)和靠近海岸的 Z 带(低能带)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十二章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第一节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一、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海洋环境
现代海洋碳酸盐沉积,主要分布于30°纬度的赤道南北温暖浅海地带,如加勒比海大巴哈马滩、波斯湾、孟加拉湾、我国南海诸岛及印度尼西亚巽他陆棚等地。上述地带钙藻大量繁殖,珊瑚礁发育,局部有贝壳砂、鲕粒砂、葡萄状团块、球粒灰泥及造礁生物粘结岩正在堆积。而在南北纬度40°之间的深海盆地底部,有大量浮游生物碳酸盐沉积。这些现代海相碳酸盐产出环境,不仅是温暖、浅水,而且是清水环境,如加勒比海的三大碳酸盐滩,远离密西西比河口自西来的沿岸流,这就避开了大量细碎屑沉积物的注入;我国广西北海水域的涠洲岛和海南岛南端的三亚市的滨浅海域,同样远离粘土及粉砂的供给区而以沉积碳酸盐为主。
除造钙生物提供的骨骼,现代热带浅海碳酸钙沉积与藻类活动有关。据金斯伯格(R. N. Cinsburg,1975)的资料,现代热带浅海小于10-15m水深的海域,所产生的CaCO3比深陆缘海每单位面积的CaCO3多几倍,主要与这一水域的绿藻海松科及蓝绿藻特别丰富有关,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需要从海水中吸收大量CO2,从而促使海水中的CaCO3过饱和,沉淀出文石质灰泥来,而且钙藻的外壳也是文石质灰泥及颗粒的主要提供者,因此藻类繁生可以提供大量碳酸盐沉积物,而它的生活需要一个温暖浅水清洁透光的环境。如果海水浑浊,不仅妨碍光合作用,阻止钙藻的生长,另外悬浮的粘土可以堵塞许多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摄食器官,使这些动物不能繁衍,也妨碍了大量碳酸盐颗粒的产生,故浑水对碳酸盐的生成起着抵制作用。海水太深,阳光不足,氧气不够,对藻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长不利;位于CCD面之下的深海水域,水压大,溶解CO2多,CaCO3不饱和,因此深水不仅不会有大量原地碳酸盐沉积物的直接产生,而且对已堆积的碳酸盐沉积物有强烈溶解作用,部分深水碳酸盐沉积物主要靠海水表层具几丁质表面保护层的浮游生物(如颗石藻、抱球有孔虫、翼足类等)和浅水陆棚区以浊流方式搬运来的灰泥或粉屑供给。
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Irwin根据陆表海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 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三个能量带:
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 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 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1.X带(低能带)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①位于浪基面之下,一般来说海底很少受 到扰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有海流的干扰。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armstrong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相带陆相滨海的咸水淡水沼泽沉积近岸相带陆源碎屑沉积为主远岸相带以含海绵骨针的泥岩为主向岸相带含粪球粒颗粒灰泥岩及泥质颗粒岩向海相带含棘皮类及苔藓类的泥质颗粒岩及颗粒质泥岩浅滩相主要为鲕粒及生物碎屑的颗粒岩具交错层理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五综合相模式1armstrong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碳酸盐岩沉积模式armstrong拟定的第二个沉积模式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停滞缺氧盆地停滞缺氧盆地irwin的x带irwin的x带潮汐陆棚潮汐陆棚斜坡脚斜坡脚前斜坡前斜坡开阔海陆棚开阔海陆棚浅滩水浅滩水开阔台地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局限台地潮间潮上带潮间潮上带irwin的y带irwin的y带irwin的z带irwin的z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1969年,Laporate又把他的模式进行了修 改,主要把潮下带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部分。
碳酸盐沉积模式
1.温暖清洁,透光的浅水。
2.在现代海洋环境中,碳酸钙基本上是饱和的,所以温度对碳酸盐岩的沉积 作用十分关键,高温有利于碳酸盐岩沉淀。 3.碳酸盐沉积物主要受水动力条件控制,相对而言高能带碳酸盐沉淀。
满足这些条件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一些碳酸盐台地,包括 1.有镶边碳酸盐陆棚台地
三、开阔台地 开阔台地一一是指海水循环好、盐度基本正常的浅海,其 水体能量一般较低,但在浅水区常常发育生物礁和浅滩。 开阔台地相以灰泥石灰岩、含颗粒灰泥石灰岩,灰泥颗粒 石灰岩,颗粒主要为原地堆积的正常海生物化石。岩石多呈 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缺乏层理构造,生物扰动强烈。还 常见风暴岩夹于正常沉积的岩石之中
2.台地边缘沉积区,与欧文的Y带基本相当: (4)台地前缘斜坡(5)台地边缘生物礁(6)台地边缘浅滩 3.台地沉积区,与欧文的z相带基本相当: (7)开阔台地(8)局限台地(9)台地蒸发岩
第三节 碳酸盐台地上具体的沉积环境
碳酸盐台地---巴哈马台地碳酸盐沉积。
指地形平坦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后来该术语的含义扩大了。 水深在风暴浪基面之上的浅水碳酸盐环境(Read,1985)。
◆潮下带位于平均低潮面之下,很少暴露于水上,潮间带发 育的潮道可延伸至潮下带。 ◆潮下带的沉积物类型多样,主要是灰泥石灰岩、颗粒质 灰泥石灰岩、颗粒石灰岩等,颗粒可以是内碎屑、鲕粒、藻 粒、生屑等。
碳酸盐岩沉积相
碳酸盐岩沉积相
第二十四章碳酸盐岩沉积相
§24-1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主要形成于温暖气候条件的浅海环境。
以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机械多种机制综合形成的一类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颗粒和灰泥(相当于杂基)的比例及其组合而成的多种岩石类型,是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深水碳酸盐岩多起因于风暴条件,形成于大陆坡及深水盆地中。具有叠覆递变的角砾化碳酸盐岩、具有鲍玛层序的典型浊积岩和深水超微化石及遗迹化石的组合层序是鉴别深水碳酸盐岩的重要相标志。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制于沉积环境,也与成岩环境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和易变性。
二、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沉积作用
●潮坪碳酸盐岩——缺乏陆源输入物、海浪被阻止、潮汐为主的碳酸盐岩
盆地环境,——古今分布最广的一类碳酸盐岩沉积。潮汐沉积作用带主要发生在:
1)潮下带环境——高能、低能沉积带。
2)潮间沉积带——具间歇能所形成的岩石类型和相标志。
3)潮上沉积带——具暴露蒸发和交代作用标志。
潮坪环境中以物理—生物作用为特征所形成的藻叠层及其形态分带是划分潮坪环境(相)的主要相标志。
●海滩碳酸盐岩——主要处于缺乏障璧的开阔浅海(无广阔藻席);其次
主要受制于波浪能量大小,在不同古地形和水动力条件作用下,形成鲕粒滩(岩)、内碎屑滩(岩)和生屑滩(岩)等,其中有发育的冲洗层理和交错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视岩性、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变化,它们可分别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相层序。
●生物礁碳酸盐岩——具格架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特定形成条件:
1.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
威尔逊提出碳酸盐台地两种形成方式
原地加积的孤立台地(孤立建隆)
进积的台地(镶边陆棚)
威尔逊的碳酸盐沉积模式(1975)
(九个标准相带和24个微相)
1至3亚相带为第一个低能宽相带组合(X相),4至6亚 相带为高能窄相带组合(Y相),7至9亚相为第二个低 能宽相带组合(Z相带)
24个标准微相:微相1-海绵骨针岩;微相2-微生物碎屑粉 屑灰岩;微相3-浮游生物泥晶灰岩;微相4-生物碎屑-岩屑 微角砾岩;微相5-生物碎屑灰岩,漂砾灰岩;微相6-礁砾 屑灰岩;微相7-生物粘结灰岩;微相8-含完整贝壳泥晶灰 岩;微相9-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或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微 相10-含包壳颗粒泥晶灰岩;微相11-包壳的磨蚀的亮晶生 物屑灰岩;微相12-介壳(屑)灰岩、生物屑灰岩;微相 13-亮晶核形石灰岩、颗粒灰岩;微相14-滞留角砾岩或颗 粒灰岩;微相15-鲕粒灰岩;微相16-亮晶团粒灰岩;微相 17-亮晶含葡萄石团粒灰岩或颗粒灰岩;微相18-有孔虫或 伞藻颗粒灰岩;微相19-纹层状或窗格状团粒泥晶灰岩; 微相20-叠层石灰岩;微相21-海绵层状纹理的含团粒泥晶 灰岩;微相22-核形石泥晶灰岩;微相23-无纹层无化石纯 泥晶灰岩;微相24-含粗生物碎屑的粒屑灰岩或漂砾灰岩。
1.4 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速率
依据Wilson(1975)统计,全新世浅水碳酸盐 的沉积速率平均1.0m/1000a.礁带3m/1000a; 大巴哈马滩和安德罗斯岛潮坪0.7m/1000a;深 水环境1cm/1000a甚至无。
碳酸盐岩沉积相及相模式
称,含义不同,如阿姆斯特朗( 1974) 的局限台地与威 尔逊( 1975) 的就有所不同,威尔逊( 1975) 的局限台 地还包括了潮坪( 笔者认为,将潮坪归为局限台地并 不合适) ; 对同一种环境,名称不同,如有的将“台地 边缘”称“盆地边缘”[9]; 相带名称不严谨,如“浅滩 水”、“斜坡脚”等等[4,5]。
由于干燥,潮上坪不利于钙质生物生存,因此灰 泥石灰岩和准同生泥粉晶白云岩中化石罕见。由于 长期暴露,常接收风搬运来的泥质沉积,因此潮上坪 沉积中泥质含量普遍较高,在测井曲线上,呈现高伽 马、低电阻率的特征。这是井下识别潮上坪沉积的重 要标志。
( 2) 潮间坪( 潮间带) 潮间坪( 或称潮间带) 位于平均低潮面与平均高 潮面之间,通常每天发生两次涨潮和退潮,间歇性暴 漏和淹没。潮间坪可进一步划分为潮间灰坪、潮间滩 和潮汐水道等。潮间滩仅在能量较高的潮坪发育。 潮间灰坪是潮间坪的主体,其沉积主要为薄层灰 泥石灰岩,水平层理可见,但发育不好; 常见波状、层 状叠层石和垂直虫孔,但没有泥裂、鸟眼等构造。 潮间 滩 呈 席 状,其 沉 积 为 主 要 为 灰 泥 颗 粒 石 灰 岩,常见脉状层理和波状层理,向海方向相变为潮下 滩。 潮汐水道呈条带状,多呈曲流状,向海变深变宽, 其沉积主要为亮晶颗粒石灰岩和灰泥颗粒石灰岩,常 见交错层理,底面为冲刷面,向上变细。其两岸可发 育天然堤,因地形上较高,常具有潮上带沉积的特征。 由于频繁暴露,潮间坪不利于钙质生物生存,因 此灰泥石灰岩中原地钙质化石罕见,但叠层石、垂直 虫孔常见。叠层石在潮间坪最发育,是潮间坪的重要 特征。潮间坪下部以柱状叠层石为主,中部以波状为 主,上部以层状为主。 ( 3) 潮下坪( 潮下带) 关于潮下坪( 或称潮间带) ,以往将其定义为“位 于平均低潮面之下的环境”。但笔者认为,此定义不 恰当,因为按照此定义,所有水下的环境都应算潮下 坪,而潮下坪又是潮坪的一部分,显然将所有水下环 境( 如澙湖) 都当做潮坪的一部分是不对的。有鉴于 此,本文将潮下坪定义为“位于平均低潮面与最低低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文献综述
引言
随着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带及储层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一段和良三段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其沉积相带(尤其是台缘滩亚相)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哈拉哈塘地区大量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以及探讨了该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岩石类型、沉积特征及台缘滩的展布规律。台缘滩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对研究区域良里塔格组潜在油气储量层位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1 沉积相的概念
相这一概念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入地质文献的,并认为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研究中,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使用。
20世纪以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和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的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的看做“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种观点则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为环境;还有人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的总和。
油气田探勘及其他沉积矿产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相的研究,使人们对相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当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应当把它与地层概念相混淆。《沉积学》(姜在兴,2003)把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沉积环境是在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是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沉积环境是由下述一系列环境条件(要素)所组成的:1)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及地势的高低;2)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3)构造条件,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4)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包括介质的性质(如水、风、冰川、清水、浑水、浊流)、运动方式和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度;5)介质的化学条件,包括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以及介质的含盐度及化学组成等。上述条件的综合即为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如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古生物特征(如生物的种属和生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通常构成最主要的相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能海岸 高能海岸
2.相模式的变化
(1)一般暖水碳酸盐缓坡向台地转化是沉积演化的总趋势。
台地
趋势
缓坡
较常见 较少见
(2)海平面变化(大于、等于、小于)对碳酸盐相模式的影响 海平面快速上升,缓坡、镶边陆棚和孤立台地等向陆地方向移动。
海平面较快 上升 海平面迅速 上升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关士聪等建立的综合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推广。他 们所划的台棚相组包括了陆表海及边缘海沉积模式。槽盆相组概括了主动及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模式考虑了各种构造条件下的沉积盆地类型。 同时,他们也将陆源沉积模式与清水碳酸盐沉积模式统一起来。
五、塔克(Tucker,1981)的模式
塔克认为,完整的碳酸盐相模式应具有:在近岸潮间-潮上区,以碳酸盐 泥坪为主;在浅水到深水陆棚区,为碳酸盐砂及泥沉积;在沟通泻湖与开阔陆 棚的主要潮汐通道口上可以发育碳酸盐潮汐三角洲,也是鲕粒生成场所;沿着 陆棚边缘,礁和其它碳酸盐岩隆经常发育;在很少陆源物注入盆地的时候,则 可有异地搬运的远海碳酸盐沉积作用发生。
A.盆地相区(相当于陆棚沉积区) 1.盆地相 2.开阔陆棚相
波基面以下——X带
暗色泥晶灰岩和页岩
主要生油区 宽相带区
3.碳酸盐斜坡脚相(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
四、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波基面以上——Y带
B.台地边缘相区(相当于障壁岛、滩沉积区) 4.碳酸盐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边缘前斜坡相
生物礁、生物碎屑灰岩
鲕粒灰岩、内碎屑灰岩
台地边缘相区(Ⅱ) 台棚相组
台地相区(Ⅲ)
陆地边缘相区(Ⅳ)
陆棚边缘盆地相带(I1) 浅海陆棚相带(I2) 陆棚内缘斜坡相带(I3) 台地前缘斜坡相带(Ⅱ1) 台地边缘礁相带(Ⅱ2) 台地边缘滩相带(Ⅱ3) 台盆(台沟)相带(Ⅲ0) 开阔台地相带(Ⅲ1) 半闭塞台地相带(Ⅲ2) 闭塞台地相带(Ⅲ3) 沿岸滩坝相带(Ⅳ1) 潮坪泻湖相带(Ⅳ2) 滨海沼泽相带(Ⅳ3) 滨海陆屑滩相带(Ⅳ4) 三角洲相带(Ⅳ5)
水体受限,低能,如海湾、泻湖,盐度变化大。 富含球粒的碳酸盐泥、藻团块,广盐性生物扰动强烈。
无明显的沉积标志,可通过沉积相变来区别。
三、陆棚环境及沉积特征
浪基面以下。
两种形式: 碳酸盐缓坡、开阔台地。
1.正常的海相生物; 2.(含颗粒)泥晶灰岩,礁滩周围有颗粒灰岩、粘结灰岩; 3.广泛的生物扰动。
风暴回流和重力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深水环境沉积,基质支撑颗粒 沉积层与细粒悬浮物沉积在一起。
留在浅海陆棚区的碳酸盐沉积物,在高能带形成颗粒滩或生物礁。 4.大部分粗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不远。 5.颗粒间灰泥基质的多少、颗粒的填集特点是判断水体能量的标志。 6.常在大面积上垂向加积,侧向加积少。
三.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速率
的是他在研究该区沉积环境时指出,由于潮汐面频繁变动,
引起潮上-潮间-潮下环境的复杂变换,因而形成各种相的
交替和穿插。他指出潮汐作用的重要性和潮下存在碳酸盐和 陆源碎屑的沉积分带性,较前人进了一步。
1)潮上及潮间带(Z):蒸发作用强。 白云岩、云质灰岩、叠层构造、干裂、鸟眼构造等 2)浅的潮下带(Y):潮汐作用强。 颗粒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冲刷等 3)无陆源碎屑潮下带(X上):浪底之上,高能。 礁、滩 4)有陆源碎屑潮下带(X下):浪底之下,低能。泥晶灰岩
第二节 海洋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认 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几乎全是笼统的“浅海相”化学沉积 概念。从60年代开始,随着对现代碳酸盐沉积作用研究的 深入和对碳酸盐沉积原理的逐渐认识和深化,特别是石油 工业的推动,对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解释才取得 突飞猛进发展,并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沉积相模式。
现代局限台地潮坪、珊瑚礁(包括岸礁、堡礁、环礁)
粘结格架(Y或X上部)
现代潮间带叠层石
澳大利亚
叠 层 石
四、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威尔逊(1969,1975)综合了古代及现代碳酸盐岩的大量沉积模式, 按照沉积环境的潮汐、波浪、氧化界面、盐度、水深及水循环等因素的控 制,建立了综合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划分出九个标准相带:-盆地相; 2- 广海陆棚相;3-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4-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相;5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6-台地边缘浅滩相;7-开阔台地相;8-局限台地 相;9-台地蒸发相。这个模式是欧文、拉波特等的模式的发展,1、2、3 相带相当于X带,4、5、6相带相当于Y带,7、8、9相带相当于Z带。威尔逊 模式在九个相带中划分了24个微相类型,对模式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油气储集相带
窄相带区。
远岸低能与高能的过渡带
5.台地边缘的生物礁相 6.台缘砂相
四、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三)台地相区(相当于潮坪、泻湖 沉积区)
7.开阔台地相 基本是低能带 近岸低能带/潮坪带——Z带
8.局限台地相
泥晶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蒸发岩 白云岩——储集岩 蒸发岩——盖层 分布宽阔——宽相带区
塔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碳酸盐沉积作用与七个主要环
境联系起来划分成潮上-潮间坪、泻湖及局限海湾、潮间- 潮下浅滩区、开阔陆棚及台地(由浅水至深水)、礁及碳酸
盐岩隆、前缘斜坡和盆地7个相带,其中盆地包括其它欠补偿
的远海碳酸盐沉积区和碳酸盐浊积盆地。塔克又将前五种环 境划归碳酸盐台地-陆表海,将后二种划归盆地较深水/斜坡 区。该模式同威尔逊的模式相比较,不同点在于塔克模式中 将盆地与陆棚放在一起,台地边缘生物礁与浅滩合并。在碳 酸盐台地中则将泻湖(局限台地)与潮坪分开,开阔台地内 又分出浅水碳酸盐砂滩,局部出现斑(点)礁及泥丘。相对 威尔逊模式,塔克这个模式更切合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 非常适用于我国华北地台及扬子地台的古生代及三叠纪。
地质历史中沉积碳酸盐岩的主要浅海是陆表海,现在浅海多是陆缘海
陆表海的碳酸盐沉积分异主要决定于海水的能量。
关于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 于陆表海内波浪、海流以及潮汐作用对于碳酸盐沉积物的分 异,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沉积相带,即一个高能带、两个低能 带。这一特征首先由肖(Shaw,1964)提出,奠定了碳酸 盐相模式的基础,其后欧文(Irwin,1965)正式命名为X、 Y、Z三个带,之后拉波特(Laport,1967,1969)提出四 个带,一直发展到威尔逊(Wilson,1969,1975)的九个相 带和塔克(Tucker,1981)七个相带,碳酸盐沉积相模式才 逐渐趋于完善和适用。
3.萨布哈及其剖面层序
蒸发盐类的沉积。 若受淡水溶解, 则形成塌陷角砾岩。
4.正常潮坪(潮湿型)碳酸盐及其剖面层序
海侵滞留层
二、局限陆棚环境
所谓局限陆棚是指地理上或水动力上受到限制的一种潮 下浅水低能的碳酸盐沉积环境。从地貌角度,它可以包括海 湾、礁后泻湖、台地边缘鲕滩、骨屑滩和障壁岛之后的泻湖, 在台地相沉积模式中,经常被称之为“局限台地”。
珊瑚礁灰岩
二.碳酸盐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
1.碳酸盐的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热带浅水陆棚和浅滩上 2.碳酸盐颗粒、泥 同陆源碎屑一样,可以遭受水体的搬运和簸选。
3.碳酸盐沉积物有三个沉积区:海岸沉积区、浅水陆棚区和深水盆地区。
潮汐流和风暴流将碳酸盐沉积物搬运到潮坪或海滩上,形成碳酸盐砂和 灰泥沉积。
进入80年代后,人们摆脱了60-70年代静态碳酸盐沉积 模式的束缚,开始了一种动态碳酸盐沉积模式的研究和建立, 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沉积相模式的重要性(Read,1982, 1985;Tucker,1985;Whitaker,1988;Carozzi,1989), 并力图把碳酸盐相模式直接与成岩环境、矿产和油气资源勘 探联系起来。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最常用的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四、台缘浅滩及沉积特征
浅滩的类型很多。
台缘浅滩的形成与早期地形、水动力、海平面变化 等有关。 亮晶颗粒灰岩
五、生物礁环境及沉积特征
生物礁具有生物成因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油气储量 巨大)。
1.生物礁的分类
(1)岸礁(裙礁),是指直接与海岸相接的礁体; (2)环礁,是礁体中心为泻湖沉积的礁,孤立的碳酸盐建隆,常形成于较 深水盆地或大洋火山上; (3)斑礁,是孤立的小而圆形的礁体,主要形成于广海陆棚; (4)堡礁,由一系列礁体组成的礁带,多平行于海岸线分布,与岸之间隔 有泻湖,在澳大利亚东北岸的大堡礁延长达1200km,属于现代最大的堡礁。 (5)宝塔礁(尖礁),呈锥状的孤立的礁体;
9.台地蒸发相
四、关士聪等的模式
关士聪等(1980),按海底地形、海水深度、潮汐作用及海水能量、沉积 特征及生物组合特征等,分为两个相组、六个相区、十五个相带(或相)。
表12-3
槽盆相组
中国古海域沉积环境综合表(据关士聪等,1980)
深海槽盆相区(O-1) 次深海槽盆相区(O-2) 浅海陆棚相区(Ⅰ)
一、陆表海和陆缘海的概念(Shaw,1964)
A.陆表海(epeiric sea, epicontinental sea, inland sea, continental sea)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低坡度,范围广阔,很浅的浅海。
B.陆缘海(pericontinetal sea)
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坡度较大、范围较小、较深的浅海。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碳酸盐沉积环境及相模式
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特点
一.碳酸盐沉积物产生的条件
温暖、清洁的浅海海域。在现代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之间。 生物骨胳和藻类繁 盛是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的最主要因素。 碳酸盐颗粒(内碎 屑、鲕粒、藻粒、球 粒 、生物颗粒) 碳酸盐骨架(珊瑚、 层孔虫等) 碳酸盐泥(机械的、 化学的、钙藻、钙质超 微生物)
欧文依据肖对陆表 海水动力能量及沉积物 分布特征研究建立的理 想模式,以不含陆源碎 屑物的浅海碳酸盐沉积 物为条件。在此模式中, 他将自滨岸到广海方向 划分为三个带,并分别 命Z 、Y、 X带。
三、潮汐相带模式--拉波特(Laporte,1967) 拉波特对美国纽约州早泥盆世海德堡群进行沉积相分
析时所建立的模式,基本上承袭了肖及欧文的概念,所不同
X
Y
Z
1-盆地相;2-广海陆棚相;3-盆地边缘或深陆棚边缘相;4-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相;5-台 地边缘生物礁相;6-台地边缘浅滩相;7-开阔台地相;8-局限台地相;9-台地蒸发相。
四、威尔逊标准相带模式
碳酸盐岩标准相带模式(综合模式: 海底地形、潮汐、波浪、氧化 界面、盐度及海水循环)
三大相区九个标准相带
Wilson(1975)统计,全新世浅水碳酸盐的沉积速率平均 1.0m/1000a,礁带3m/1000a;
大巴哈马滩和安德罗斯岛潮坪0.7m/1000a;
深水(慢)1cm/1000a甚至无。
四、碳酸盐沉积的基本规律
绝大多数碳酸盐在浅海环境中形成,其沉积作用 过程主要受到化学和生物化学条件的控制。 1、生物在碳酸盐岩沉积中具有重要作用; 2、水动力条件对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控制作用; 3、碳酸盐岩沉积基本在原地形成; 4、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形成于温暖、清洁、透光的浅 水环境; 5、碳酸盐岩沉积作用迅速,但容易受到控制(抑制)。
二、欧文( Irwin,1965)的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65)
由海向陆分为X、Y、Z三带 X带----深水低能带,波基面以下 灰泥及浮游生物碎屑——有利于生油 Y带----近岸高能带,波浪、潮汐的主要作 用带 礁、滩 ——良好的储集相带 Z带----滨岸低能带,水浅,蒸发量大 泥晶灰岩(白云岩)、蒸发岩、藻叠层构造
六、Read(1989)模式 缓坡模式:
碳酸盐缓坡、台地两种模式
潮坪、 泻湖
水 体 逐 渐 加 深
台地模式:
台地(Read):
具有水平的顶和 陡峻边缘的碳酸盐浅 海,边缘具有高能沉 积,也可以与陆地相 邻。
碳酸盐建隆(碳酸盐台地)
七、 碳酸盐相模式的分类和变化 1.相模式的分类 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分类中,一般强调缓坡和台地两种端 元类型模式。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下面的碳酸盐 沉积相模式分类方案。
一、潮坪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潮上带的藻席
1.潮上带: 泥晶或叠层灰岩、白云岩、石膏。 暴露标志、咸化或淡化标志,藻席(叠层石)、膏溶角砾、 干裂成因的内碎屑、鸟眼、帐篷、钙结层、….
2.潮间带: 潮道沉积为典型,颗粒泥晶灰岩、颗粒灰岩,羽状交错层理。 潮坪上为叠层石、白云岩, 潮汐层理、半球状或柱状叠层构 造、暴露构造、鸟眼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