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五篇)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3846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7.png)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五篇)第一篇: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产业集群的低成本优势各类集群企业在集群内部进行了较细致的分工,有些企业甚至可能只生产一类产品,所有企业形成了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各种成本支出。
1.交易成本优势。
对于单个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通过投入等方式扩大资源的占有,通过内部的劳动分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其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很高。
况且中小企业资源占有的数量以及对于资源的控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通过产业集群这种中间组织,虽然缺乏对资源的占有和单一控制,但是中小企业集群减少了资源获取和资源转换的障碍,提高了资源的创新整合能力,大大节省获得资源的交易成本。
同时,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
由于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产品交易成本也就降低了,而且由于集群内各环节企业之间的地理位置的接近性,企业可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库存成本大幅下降。
这种交易费用的降低,还具体表现在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不必通过创建自己的商标、品牌、厂牌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开拓市场,而是完全可以依靠本身的产业集群知名度和整体营销宣传战略来开拓市场,这样就可以节省搜索交易对象的费用,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买卖双方因质量(品种、花色、规格、品质等)不对路所造成交易失败的概率。
2.获得信息成本优势。
信息的掌握对企业经营来说至关重要。
集群内各企业之间交往比较频繁,集群内部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同类信息高效快速地传播,集群成员可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企业搜索产业信息时在时间和费用上都会大大节省。
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获得促使企业在贸易上占有优势,这种效果有点类似于一个公司内部的信息网络共享。
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ea468b02d276a200292ee6.png)
新效应 。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 、 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 ,产业集群的创
新效 应主 要表现 在 以下 3 个方 面 。
第一 ,产业 集群 能够 为企业 提供 一种 良好 的创 新氛 围 。集 群是 培 育 企业 学 习 与创新 能力 的温 床 。
第 二 ,产业 集群 可 以降低 企业 创新 的成本 。基
关键 词 :产业 集群 ;创 新 ;区域 品牌 ;效应
中 圈 分 类 号 :F0 2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5 (08 1 1 60 0 767 20 )0 0 -5 (5
产业集群是产业 内部和相关产业的企业 以及相 关社会机构 ,由于 自然、历史、制度等原因 ,为了 达到资源共享 ,降低风险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收
益 ,在某一 个地 理空 间上 ,集 中于一 地 区 ,并结 成
项 技术 创新 很容 易 为其 他 企业所 发 现 ,其他 企业通
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 、吸收与模仿 , 在此基础
之 上进 行技术 改 良 ,又导致 渐进性 的技 术创 新不 断 发 生 ,从 而形成 强大 的挤 压效应 。另外 ,在产业集
于分 工 ,交易是 产业 集群 的核 心 。依 托市 场 的多样 性 需求 ,产业集 群通 过 内部成员 间 以及成 员与集 群 外部 的交 易 ,使 产业 内 ( )分工 细化 与知识 的溢 问 出相得 益 彰 ,推 动技 术 的扩散 与创新 ,促 进产业 的
企业彼此接近 ,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 ,迫使企业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由
F b.2 o e o8
产业集群的效 应分析
陈柳钦
( 天津社会 科学院 城市经济研究所 ,天津 309 ) 0 11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6be780b9d528ea81c77921.png)
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一般认为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外部经济效应,包括外部规模和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表现在集群内企业实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每个企业承担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活动,生产效率极高,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中小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所以企业既能享有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又不必过分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实现了“柔性”与规模的统一。
产业集群的外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集聚特别是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时,可通过垂直联系及时获得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联系,通过水平联系可以借助分包商的生产能力、控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调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总之,在集群内企业可以在不牺牲“柔性”的条件下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比单个企业有更高的经济效率。
第二是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大部分交易在群内进行,集群内企业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
第三是群体效应。
集群内企业通过联合可以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合体,其集合效应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集群的知名度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
第四是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促进产业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新产业组织的形成。
省域旅游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省域旅游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5e300fa6c30c2259019e57.png)
省域旅游产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投入产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2007年吉林省的投入产出表为基本依据,研究了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应,计算了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生产诱发系数,发现吉林省的旅游业影响力水平高于感应度水平,但最终需求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较小,据此本文提出吉林省的旅游业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吉林省旅游产业波及效应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升温,吉林省的旅游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
2010年,吉林省的旅游总收入为733亿元,占GDP总量的8.5%。
国内旅游总人数6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2亿元,入境旅游总人数8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05亿美元,旅游业在吉林省的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内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联系非常紧密。
旅游业的发展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力图揭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一)旅游产业波及效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产业波及效果的研究源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
列昂惕夫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相关运算,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运算来衡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程度,所用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方法。
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是指当旅游业的发展发生变化时,旅游业会根据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方式引起与其有关联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些产业部门发生变化以后,又会引起与它们直接或间接有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从强到弱,直到消失。
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及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向下波及、向上波及和间接波及:向下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下游产业,及以旅游业作为中间产品的产业;向上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上游产业,主要是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各产业;间接波及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旅游产品有互补性的产业。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ba45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4.png)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a82d07b4daa58da0114ab6.png)
q12 q1n q22 q2 n qn 2 qnn
产出 投入 产业1 产业2 产业3 产业4
中间需求 产业1 产业2 产业3 产业4 合计
中 间 投 入 附 加 价 值
合计
折旧 劳动报酬 社会纯收入 合计 总投入
总 消费 投资 净出口 合计 需 求 X1 C1 C2 X2 X3 C3 X4 C4 Ci Xi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一)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联系方式, 必然要影响或受影响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这种相互影 响就是波及。 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影响 力;把受到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叫作该产业的感应度。产 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的大小,分别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 系数来表示。 逆矩阵横行上的数值反映了该产业受其他产 业的影响程度,即感应度系数的系列。纵列上的数值反映 的是该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即影 响力系数系列。
完全消耗系数bij表(用矩阵B表示)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其他 农业 0.1090 0.2356 0.1725 0.1877 轻工业 0.0464 0.5018 0.1134 0.1972 重工业 0.4114 0.5608 0.8284 0.5143 =B 其他 0.0904 0.3205 0.2278 0.2074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1.感应度系数公式
该产业横行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某产业的感应度= 全部产业横行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若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 度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2.影响力系数公式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 该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 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产业集群的集群效应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产业集群的集群效应及其产生条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fbc1f7c8d376eeaeaa31dd.png)
立特色产业群。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产业的 上下游链条关系,通过限定企业条件(如 企业经营方向、企业资质、产业属性等)对 产业集群内进入的企业进行选择,并向符 合条件的企业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各种软硬 件支持,这就很容易在集群建立之初就使 集群内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良好的 产业协同。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M] .中信出 版社,2003
所谓产业集群的支援性是指集群内企 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 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高度的一致 性或和谐性。对于产业集群而言,一方面 随着企业在地理上的不断集聚,更应该伴 随着相关产业和支援性产业的协同集聚, 集群内企业相互支援才会产生 1+1>2 的协 同效应,表现为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协作。随 着规模经济性的要求,原来内化在大企业 中的生产服务型部门被分离出来,并积聚 在原来企业周围,进行专业化的配套生产 服务。此外,也会有很多新企业在本地繁
产业相关性高、支援性低的产业集群 是由一个或是几个大的企业牵头,与相关 前向或是后向产业关联的小企业联合形成 的企业集群。在这种类型的集群中,龙头 企业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要 么是龙头企业向全方位、垄断的方向发展 而兼并其他弱小的企业,一支独大;要么 龙头企业由于不具有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 特点,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而退 出市场或是不再具有强势地位,集群各成 员之间实力变得相当起来,出现过度竞争。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应采取大型企 业的非核心业务和不经济业务的分离,形 成辅助性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服务; 引入相关产业的外部大型企业或企业依靠 联合产生一些大型企业。
产业集群的集群效应 及其产生条件分析
■ 张慈 熊艳 许滢(河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农村产业集聚与农民增收效应分析
![农村产业集聚与农民增收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e04a8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c.png)
农村产业集聚与农民增收效应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
农村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广大地区的关注和实践。
本文将从农村产业集聚的概念、影响因素、路径选择以及农民增收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农村产业集聚的概念农村产业集聚是指在农村地区通过建设和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将相同或相近的产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的一种经济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1. 地域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这些因素将影响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效益。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对农村产业集聚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提供资金、减免税费和优惠政策等。
3. 人力资源因素: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产业集聚的效果。
4. 技术因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四、农村产业集聚的路径选择1. 依托农村特色产业: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点,选择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产业集聚。
2. 强化农村产业链: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协同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鼓励农民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五、农民增收效应1. 带动农业发展:农村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升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创造就业机会:农村产业集聚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支持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3. 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在农村产业集聚的背景下,农民可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大型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获得土地承包费用和额外的收入。
4.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农村产业集聚会引导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加收入来源。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a601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e.png)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产业因地理、行业或产业链条相近而在特定地区或地理区域集中形成的经济聚集体。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并提出未来的趋势。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1 区域集群的较为成熟当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许多区域产业集群,如日本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这些区域产业集群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配套的产业基础设施,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2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通过集聚效应,相关产业的企业可以共同分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企业在同一地区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形成了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1.3 产业集群对人才吸引力增强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动和聚集。
由于同类企业集中,人才可以在这些企业之间更容易地转移,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促使企业创造更加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吸引人才的能力。
二、未来趋势分析2.1 产业集群的跨界融合未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群将会出现更多的跨界融合。
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将会打破传统的行业壁垒,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例如,智能制造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促成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新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2 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未来,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产业集群将注重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创新合作,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为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支持。
2.3 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目标。
产业集群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责任,并将其纳入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中。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与效应分析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a33b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3.png)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与效应分析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高科技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高科技产业集群则是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体,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及其效应。
一、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贸易和服务活动。
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某些地方相对于其他地方具有更多的优势。
例如与大学、研究院等高新技术机构密切合作,吸引高端人才等。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国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市场等多种方式来支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比如实行高新技术产业专项扶持资金、优惠税收政策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保持市场竞争和维护业界规范等。
3.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创新是高科技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研发来主导行业的发展,才能保持行业的竞争优势。
高科技产业集群要加强研究开发、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多元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多元化,避免产业单一化,以减轻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多元化包括产业多样化、资源多样化和协同发展等。
5.人才培养高科技产业集群需要大量、高端、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资源。
因此集群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构建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二、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效应分析1.优化产业结构高科技产业集群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产业向科技、环保、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转型,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高科技产业集群由于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交流是非常紧密的,因此能够形成较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及集群政策研究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及集群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ede950804d2b160b4ec0d0.png)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及集群政策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其量化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效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阐述,旨在为决策者实施有效的集群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集群效应集群政策波特(1998)在《竞争论》一书中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
”在该定义的基础上,波特建立了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最早出现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专著中,波特后来对钻石模型作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又叫做钻石理论。
波特认为构成该模型的四个因素——要素状况、需求状况、产业战略和竞争对手、关键和支持性产业,创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运用这一模型框架确定哪些企业和产业拥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他强调关联和支持性产业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对集群产生浓厚的兴趣。
虽然波特初期的论文成果主要运用于整个国家层面,但是他认为大量经济活动发生在区域层面,钻石理论同样适用于城市和区域层面的研究。
波特还对产业集群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将产业集群划分为纵向集群和横向集群两种类型。
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所组成。
横向集群是指相似企业组成的网络,它们共享相似的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
产业集群的量化方法产业集群的不同定义使得集群有着不同的量化方法,最常用的量化方法是产业区位熵。
波特(1990)就是利用产业区位熵分析、研究了区域内相对集中的产业以及在不同产业部门买方——卖方之间的连环关系,奠定了其产业集群宏观层面研究的基础。
Jacobs和DeMan(1996)指出产业区位熵分析为识别潜在产业集群提供了最初的分析工具,并且可以表明在地方区域内不同产业的相对存在,尤其是当买方——卖方的连环关系非常明显时,用投入产出分析对纵向联合化的集群进行分析最为有效。
波特(1990)基于他的产业集群定义提出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的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a25cb3105fbfc77da369b18f.png)
产业集群的效应.产业通过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够释放出一种集群效应。
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合理存在的基础,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完善的推动力。
根据纳德维(Nadvi)的研究(Nadvi,1996),集群效应是通过集体效率(Collective efficiency)而表现出来的,它体现在三个方面:(1)外部经济性当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经济性(External economies)。
产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于1929年所称的“集聚经济效应”(The efficiency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即因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韦伯,1997)。
集聚经济效应以便利性而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接近的便利性,如接近市场的便利性、接近专业化员工与中间投入品的便利性、接近互补品的便利性、接近信息的便利性、接近公共服务的便利性;二是企业新生的便利性,产业集群中具有同类企业产生的各种便利要素,创业者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较小的风险整合资源而创建新企业;三是创新的便利性,产业集群中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致使技术溢出效应更强、默晦知识的扩散更容易、产业集群中的创新更容易发生;四是社会资本形成与积累的便利性,集群中的行动者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很容易形成与积累良好的社会资本。
集聚经济效应是一种被动型的产业集群效应,即产业集群一旦形成,这种经济效应就会自发产生.(2)联合行动联合行动(Joint action)是指产业集群中厂商间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意识地合作。
舒米兹(Schmitz)认为,产业集群中的联合行动可用厂商间合作的数量与合作的方向两个维度来衡量(Schmitz,1997)。
合作的厂商数量是指产业集群中进行各类合作的厂商数量之和,厂商之间既可是两两之间的双边合作,也可是多个厂商之间的多边合作。
产业集群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及其经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fcdb73168884868762d6f5.png)
再次,产业集群形成依赖于政府的调控与引导。政府为促进当地
经济发展,往往会通过制度与政策安排,例如,融资支持、税收优惠、 土地供给优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既支持
当地企业植根本土,同时又不断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外地企业进驻本
地市场。实际上,在产业集群的早期阶段,政府政策是形成产业集中 的重要条件。
二、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首先,产业集群形成是分工发展的结果。分工深化所带来的生产率 提高,是分工经济的一条普遍性原理。如果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 递增的一种经济空间表现形式。任何产业集群都表现出明显的分工和专 业化特征,而且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
性。其一,分工的内向发展会为创造新的专业提供条件。特别是,随着
这种内向分工的深化,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等也会越来越长,产业 地理集中会不断提高,这样能吸引众多企业聚集在一起。其二,技术进
步和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压力,促进分工外向拓展,产业链的
分工更加深化细化,这又促进产业内的技术经济效率不断提高。产业集 群的内向分工和外向分工同时存在,早期以内向分工为主,中后期以外 向分工为主,共同构成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
台州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江山木业加工产业集群
缙云带锯产业集群 温岭泵业产业集群 乐清电器产业集群
温州鞋业产业集群
浙江省代表性产业集群分布
一、产业集群概念界定与组织结构
■产业集群概念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 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 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 的厂商产业集群并不是在一切地方都能够自主产生。以浙江代表性产业集群而
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治理
![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0d73856bec0975f465e265.png)
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治理提要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学习效应等积极效应在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其消极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产业集群的机理进行分析,简要阐述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
一、产业集群概念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
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集群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维度:产业特性和地理集聚。
所谓地理集聚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而产业特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在从事的某一产业中具有共性和互补性,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
二、产业集群效应分析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它就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内在机制促使其进一步的成长,不仅使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特有的竞争优势。
(一)集群的创新效应。
集群效应会大大有助于知识的交流与创新。
身处产业集群的公司由于彼此密切相关,可以方便地在内部互相学习。
在一个产业集群的大环境里,这些公司之间的制度框架,企业之间的技术很容易交流。
从产业集中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这样使技术溢出效应更强,产业集群的创新更容易发生。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经营者学会了更加有效的生产组织方法,技术人员对机器等生产工具进行一些有效的改进,从而使得生产者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单位生产成本下降。
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区位接近、经济联系频繁、信息交流便捷,新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能迅速扩散到集群中的所有相关行为主体中去,彼此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即人们所说的,比有同行,学有对门。
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
![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9e2d4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8.png)
1、产业集群的定义与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政府和居民等形 成的网络结构。这些组成部分通过互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 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
(1)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与竞争,有助于促 进技术转移和创新,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
总结来说,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效 应、市场效应、创新效应等途径,产业集群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市场拓展和 科技创新,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然而,尽管产业集群具有许多优势,但 如何实现从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提高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 力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为政策 制定者和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
五、建议与展望
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的重要性。通过提供基 础设施、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和政策优惠等手段,政府可以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 发展。政府还需要集群内企业的共生关系,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引导企业 间的合作与共享,以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更好地理解和利用 产业集群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土地、资金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保障,支持产业集 群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统一的资源共享和咨 询服务,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同 时,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提升 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bdf35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b.png)
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分析评估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相关产业之间形成的一种聚集现象。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产业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
一、就业机会的增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的集中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促使企业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企业对原材料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促进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地方经济的就业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技术创新和溢出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地方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技术交流平台。
一方面,地理邻近和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企业之间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交流。
另一方面,集中研发和创新的资源和人才聚集,加快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引发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
三、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相同或相似的产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
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时,生产成本相对减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能够共享设施、设备和人才等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
此外,规模经济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聚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对地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四、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在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相关企业和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品牌效应。
产业集群的企业通过共同的地理区域、产业特点和品牌意识形成了增强的品牌影响力。
这种集体品牌的效应,不仅提高了产业集群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
产业经济学9.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经济学9.3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632f2076c66137ee0619ba.png)
农业、林业 金属采矿 非金属采矿 煤炭 电力 石油及天然 气
0.72 0.93 0.52 0.82 0.59 0.97
0.31 0.21 0.17 0.23 0.27 0.15
第二 类中 间投 入型 制造 业
化学 纸及纸制品 印刷及出版 橡胶制品 钢铁 石油产品 有色金属冶 炼 纺织 煤炭加工
0.69 0.78 0.46 0.48 0.78 0.68 0.81
感应度 2.564
2.195
2.062 1.790 1.529 1.072 1.009
产业部门
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 制造业 纺织业
建筑业
金属制品
炼焦、煤气
机械工业
带动度(影响力) 1.278
1.222
1.200 1.186 1.166 1.165 1.141
二 、波及效果分析 (2)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与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 • 产业的生产诱发额是指最终需求各构成项目(投资需
?第ii类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第ii类的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第iii类的最终需求型制造业?第iv类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表99329个产业部门的前向及后向关联系数产业部门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产业部门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第一类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第二二类中间投入型制造业农业林业金属采矿非金属采矿煤炭电力石油及天然气化学纸及纸制品印刷及出版橡胶制品钢铁石油产品有色金属冶炼纺织煤炭加工072093052082059097069078046048078068081057067031021017023027015060057049051066065061069063第三类最终需求型制造业第四类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食品加工造船服装和日用品皮革及皮革制品其他制造业粮食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运输设备机械木材及木材制品服务业商业渔业运输015014012037020042030020028038034017036026061058069066043089047060051061019016024031当某个产业的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而对其它产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当某个或某些产业的最终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当某个产业的毛附加价值发生变化时对国民经济各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二波及效果分析spreadinglinkageanalysis波及效果分析就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推算出来的参数研究表中某些数据发生变化时对其他数据发生的影响二波及效果分析11产业感应度系数和带动度影响力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某一产业的横行系数的平均值与全部产业横行系数的平均值之比就是该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一、引言(一)背景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
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
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
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
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常熟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一,曾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赞誉为“衣被天下”。
而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绝非偶然。
中国常熟服装城,一个20多年前仅3亩多地的马路市场,今天已发展成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6个国字号在内的共35个专业市场、年销售额450亿元的服装现代流通产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在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自主品牌、帮助百姓致富等方面取得斐然业绩。
目前,常熟有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千仞岗、雪韵飘、梦兰等6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江苏名牌,14个江苏省著名商标,总数量在江苏省的各县(市)中名列第一。
二、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1)集群效应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解布局所需要的额外投资;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产业链条实行专业化分工,各个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交易成本大大的降低。
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不仅可以使原材料价格降低,也节约了单位运输成本。
数据显示,常熟市2008年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46个,其中服装服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占一半以上,全市5000多家服装企业,年产近5亿件(套)服装,年销售额500多亿元,纺织服装行业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有8个镇获得“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居全国县(市)之首,成为闻名遐迩的服装服饰生产和集散基地。
从1985年发展至今的常熟服装城,经过22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马路市场”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目前占地3.71平方公里,拥有包括“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服饰尾货中心、中国辅料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6家国字号在内的共计35个专业市场,2.8万个商铺,8万多名经营人员,入驻知名品牌5000多个,日均客流量30万人,先后开通了241条辐射全国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运专线,年交易额达45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
(2)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集群发展充分的地区,处于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生产商、供应商、客户、支持性产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模仿,通过这种互动过程,是集群内的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拥有的人最多,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这些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
2004年常熟市服装协会成立了常熟市服装信息中心、常熟市服装研发中心、常熟市服装培训中心等机构。
通过这些基本信息的传播,使得信息的利用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3)企业的根植效应由于产业链的形成,使得企业之间容易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彼此之间互相依靠,单个企业离开集群整体很难在市场上生存。
根植性是经济社会学概念,它的含义是经济行为深深嵌入社会关系中。
从社会学角度看,考察经济行为时要注意它的社会网络结构,这是因为只有嵌入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中乐意接受的。
2007年起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所在镇也分别成立了镇纺织服装协会。
这些协会的成立让分散的企业形成合力,并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加速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速度,使得集群发展变得系统化和具有规划性。
(4)追赶和拉拨效应由于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从事相似的经营活动,后进企业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产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加努力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彼此接近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同时使他们的相互影响加强,从而使得竞争障碍减少;竞争对手在相同的环境下从事相似的经营活动,使衡量和比较公司业绩更为便捷;经营者出于攀比心理会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
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落后低效的小企业,发展壮大了一些名牌企业。
(5)吸聚和衍生效应集群规模越大,产业链条越发达,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同时集群内人员新成立企业的裂变效应也很明显,有利于分工的细化与创新活动,从而进一步拉长做粗产业链条。
吸聚作用是指吸引外来者的进入,衍生作用是指集群内人员新成立企业,或由母公司分裂出新公司。
集群规模越大,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
三、四、江苏常熟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2009年,该市纺织服装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31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8%,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占全市27%。
作为经济强市,常熟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始终把它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
为了保持常熟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自2003年以来,常熟市在调整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其所形成的主要经验有:(1)政府的大力推进与支持服装服饰产业作为常熟市的重要基础产业,得到了常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构筑大工业、大市场新优势的总体目标,围绕“做优、做强、做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载体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推进了服装服饰产业的加速发展。
如由政府举办的常熟市服装服饰博览会,每年均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常熟。
在政府、协会这样的引导和扶持下,常熟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2009年,常熟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税和出口分别为733亿元、52亿元和80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8%、27%和17%。
同时服装城完成交易额550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120%。
五年来,产业规模化进程不断加速,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2)民营、外资企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把放手发展私营经济作为实施富民强市的重要突破口,理清思路,深化改革,降低门槛,搞好服务。
(3)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当然,尽管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业集群发展很快,势头也很好,但仍然存在不足:(1)产品品种、档次、技术含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从产品上看,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产品的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的产品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不少的内销为主的中低端产品已陷入过度竞争。
出口产品中以中档产品为主,并且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大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
(2)企业规模与产业集群度不高从总体上看,虽然常熟市的服装服饰企业数量比较多,但像“波司登”这样的旗舰型企业尚为凤毛麟角,面广量大的均为中小企业,“散、小、弱”特征明显,抗风险能力低,生产集中度不高,企业布局比较零散。
目前,配套企业的生产规模、设备、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核心企业的要求。
(3)人才匮乏现象明显,缺乏顶级专业的设计师中小服装服饰企业人才缺乏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人才吸引机制及使用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大专以上专业设计人才寥寥无几,有的人才即使来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难于留住,对提高常熟市服装服饰的竞争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五、发展思路与对策1.发展高新技术和引进先进的适用技术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工艺和制造流程,推动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在服装服饰企业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开发运用。
同时,要建立统一集中的研发中心,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健全一个吸引得住、留得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为企业提供和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2.培育一批服装服饰龙头企业在继续发展壮大波司登、梦兰、秋艳等服装服饰骨干企业,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的同时,培育几个骨干企业,使常熟市服装服饰企业规模结构呈现“金字塔”型。
继续精心打造一批服装服饰著名品牌,在完善提升波司登、雪中飞、梦兰等中国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再创造一批国家和省市级名牌产品。
在引领和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要奋力开拓国际市场。
要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契机,把握国际流行趋势,提高服装制造和加工水平,从而扩大服装服饰产品出口总量,拓展国际市场。
3.建立和完善行会体系,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常熟服装服饰产业中小企业居多,因此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中小企业规模虽小,但在市场体系不是完全健全的情况下,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