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中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替了传统大纲中的“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
但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施意义、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探讨。
.标签:历史教学;育人功能;情景教学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李大钊等呼吁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中华民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因为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而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人力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等理论逐渐被国际接受。
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已引起各国教育的关注。
在第40次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的教育。
要“通过提供智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发展”。
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亚太地区教育学者、未来专家展望21世纪亚太地区教育发展前景时一致认为:各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不尽相同,但在认识上是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同21世纪能否在世界上立足联系在一起的。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改造公报中明确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要加强道德教育。
”所以说在历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在承担学校社会科学人文教育方面,历史是一门核心科目。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明白历史事件的影响,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是一门让人情感涌动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奉献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情感,让学生在历史人物的情感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受到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效祖国的情感。
通过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怀着感恩的心情学习历史,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奋发向上,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教学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使学生从中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为民族、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创造的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白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历史教学的价值观培养,可以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明白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追求的,明白自己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美德。
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门品德教育的学科。
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懂得正义、宽容、勇敢、诚实等历史美德,使历史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尊重历史、热爱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从中汲取正能量,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成长。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看到过去的辉煌,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和生动的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历史事件的沧桑、历史时代的变迁。
在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体会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英明决策,感受汉武帝大兴土木的雄心壮志,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历史的宏伟以及历史人物的伟大。
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情感,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
在历史学科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
历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那些事情,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
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不要片面理解历史,要客观看待历史,不能片面追求功利,要有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
在讲解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鼓励学生不带偏见地进行思考和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更可以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正确学习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历史态度和历史价值观。
在今后的历史教育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与感悟,让学生在历史中得到更多的滋养与成长。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历史这门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重要价值。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和人物,还能引导我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喜好、厌恶、尊重、轻视等情感倾向;价值观则是对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是我们行为和决策的依据。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当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如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我们会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无比自豪。
而当我们知晓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看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英勇抗争、流血牺牲,又会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让我们深知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学习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我们能明白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劳动环境的恶劣。
这让我们意识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同时,历史学习能够让我们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世界历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画卷。
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古埃及的神秘金字塔、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印度的佛教文化等等,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通过学习,我们摒弃文化偏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历史学习还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精神。
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观点去看待。
例如,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人称赞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功绩,也有人批评他焚书坑儒、施行暴政。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人情可感,史官无情则不得其实,诗人感人之乐,史官实事之言,(教育者)必须尽力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感情,使历史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暖和激情。
情感体验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态度是重要的内容。
在尊重学生思想自由、积极引导的前提下,教育者要特别注重历史人物的评价。
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性格、思想和追求的表现,根据事实的描述,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态度真诚,不武断。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思辩,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具有批判性思维。
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语言和文化,表达了人类文明体系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学生在孩提时期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积极向上、诚实善良。
历史教育要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调良好的品德和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人文关怀。
教育者要通过教案和案例的分析、推测和比较,使学生建立对过去和现在世界的认识,从而发展出广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关怀。
历史课堂是强化情感体验和关怀的好地方,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通过讲述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中有关“仁爱”“诚信”“有节”等因素,让学生学会关怀他人,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素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习历史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一段时间、一场战役或者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学习它们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学习历史现在可以扩大我们的思维空间和世界观,更进一步地评判当今的现实。
历史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当前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深入地探索历史知识、文化以便增加历史学习的深度,提高探究、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强化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对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言: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正文: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对历史的厌恶情绪,正确对待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学生应该学会从历史中寻找启示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反思并改正错误,而不是简单地抵触和否定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研究欲望。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学生的历史观决定了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不片面夸大或歪曲历史事实。
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观点的争议和辨析,让学生了解历史观点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对立,培养学生辨别历史观点的能力和思辨精神。
三、倡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德和精神历史人物是历史的亮点和杰出代表,他们的品德和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的品德和精神,向学生介绍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等。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崇高,激发学生树立追求卓越、崇尚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观文物馆、举办历史文化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通过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提升历史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关系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情感色彩。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人物的英勇、智慧和奋斗精神,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内心的热情和向往。
同时,历史也是悲壮的,通过了解历史悲剧和灾难,学生可以感受到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培养密不可分。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历史事件和人物,更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取道德和智慧的滋养。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1. 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历史是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学生往往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情感依托。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讲述故事、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与历史产生联系。
2. 引导学生情感参与,体验历史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教师讲述,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寻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情感体验和参与感,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与兴趣。
3. 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尊重历史、感恩先辈。
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英雄的壮丽与智慧,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策略1. 引导学生审视历史事件,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历史中有很多重大事件或者思潮,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多元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时期。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导入。
历史是关乎人类情感和命运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历史中的感人故事、英雄人物和悲壮事件,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历史上的悲惨事件等,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情感导入,学生将更容易被历史所吸引,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
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情感态度,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历史,积极面对历史。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历史人物的品德和作为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通过教学《红楼梦》,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封建伦理、家族制度产生思考,进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教学二战中的反法西斯斗争,可以引导学生对正义、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坚守。
通过对历史的正确引导,学生将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懂得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教会人们如何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给人启迪,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在历史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教学,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尊重生命、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等正确的价值观。
也可以通过教学历史上的错误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压迫和剥削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吸取先人的智慧,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它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倒退。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懂得过去的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荣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情感连接,培养起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图文并茂的教材,向学生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
在讲述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描绘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举止,让学生对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举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一种尊敬和敬仰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中的实物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
在学习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曾经的艰苦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那段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培养起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历史教学还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和励志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比如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屈原的“爱国抱蔽”精神等,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正能量的事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二、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类思想的宝库。
通过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故事和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感恩先辈的情感,塑造积极向上、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策略和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长河,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先的智慧和成就,明白民族的艰苦奋斗和伟大复兴的义务和责任。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历史的态度,感恩先辈的情怀,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养成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道德和美的力量,了解忠诚、勇敢、仁爱等一系列崇高的品质。
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竞争中心态稳定、在压力中坚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历史教学,了解和感悟祖国的丰功伟绩、人民的伟大力量和奋斗精神,树立爱国、爱民、爱学习、爱劳动的思想理念,培养廉洁、正直、自信、进取的品质。
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学来引导和塑造,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策略和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历史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发力,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是最基础的手段。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有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又要有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历史教学中适宜体验和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以下几种:爱国主义情感1 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我国古代突出的科技成就——天文历法、圆周率、冶铁炼钢技术、井渠法、四大发明等,动辄领先世界成百上千年,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明在世界的地位,从而激发其民族自信心;通过诸子百家、儒学发展、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介绍,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土尔扈特的回归、历代政府对边疆的开发与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从忧国忧民的屈原到奋起抗敌的冯子材,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舍生取义的杨靖宇,用历史上不可胜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很容易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历史教学,随时让学生体会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民族国家利益的完美结合,培养其对国家、民族、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极身无二虑,尽公不尽私”的商鞅为改革惨遭车裂,却为秦的富强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冲破传统观念,不计个人名利,为国理财;面对列强入侵,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新文化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各阶层为挽救危亡实践了无数个救国方案;从于谦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出这样为国为民为天下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 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历史学习中,通过丰富多彩、高度繁荣的文化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从北朝民歌《敕勒歌》的风光美到《诗经》中“关关雎鸠”的人性美;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美到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操守美;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美到敦煌莫高窟的雕塑美;从兵马俑、长城的雄壮美到丝绸、金缕衣的精巧美;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文艺复兴,从《四库全书》到《百科全书》,其包罗万象的丰富内涵会让学生在痴迷中学习并汲取健康的审美观。
2024年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4年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生兴趣的缺失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一、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拓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该尝试更新和拓展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将历史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能够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二、拓展教材内容,注重情感教育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资源,其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拓展教材内容,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首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情感教育价值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选取一些反映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进而思考其中的深层次意义。
这种比较和分析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是一门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的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和反思。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投入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需要对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性讲授的方法,通过一些生动、具体、感人的人物故事或历史事件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认同。
同时,教师还需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具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性认识和认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历史态度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一位好的历史学生不仅要拥有深厚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科学的历史态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态度,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良好的评价和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对历史的判断和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投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历史态度,为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品质的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体现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教学提倡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三者中,我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尤为重要。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智商,具备一定的情商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而所有这一切是需要通过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实现的。
在我们的历史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包含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知识点可以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同,那么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点,可以达到那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呢?一、引导学生向善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而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一颗善心是最首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人而异,同一件事情,有的人悲伤,有的人高兴,还有的人漠然,甚至还会有极端的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学生中有很多崇拜希特勒的,认为希特勒从一个贫穷的小画家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并发动了一场席卷世界的大战,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这样的想法明显是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了,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其回归,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教材中有太多的素材可以信手拈来,比如法西斯暴行、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与其沆瀣一气的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法西斯反人类、威胁世界和平的罪行,并对当今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爱国主义情怀历史必修三不仅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详细讲述了中国文化为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比如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火药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的武器,印刷术和造纸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指南针更是成为完成新航路的重要保障,所有这一切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实物等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讲述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通过讲述长城的建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欲望。
教师还可以安排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艺术作品、文化传承等,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情感共鸣。
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抗战英烈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纪念日习惯,例如纪念五四运动、八一建军节等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在重要历史节点中感受到对历史的敬重和缅怀。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历史事件,让学生形成客观公正的历史观。
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事件的经过,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政治动因等重要因素,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中的正面价值观,如仁爱、勇敢、忠诚等,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也能够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历史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历史,更好地理解历史,从而使历史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纲)历史是人的历史,史学是人的史学,历史教育是人在学习历史,所以历史课程最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1、情感——思维的情绪倾向。
(喜欢……和不喜欢……)2、态度——稳定的情感特征。
(原意……和不愿意……)3、价值观——关于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核心观点,在实践中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原则或尺度的作用。
相对于特定的问题而言,它是抉择的“底线”。
(是还是非?吃哪家的“烤包子”?/汪精卫降日是救国行为吗?/“我只有一句话,人民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4、从“革命战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时,对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等方面体现的兴趣、情绪、情感倾向和基本的价值取向。
5、唯物史观是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史观(马克思评梯也尔、林肯、鸦片战争/恩格斯分析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圣美”飓风下的苍南人)二、要“虚火”还是要“实火”?1、从“范跑跑”和“郭跳跳”的论辩谈起——要么“真小人”,要么“伪君子”吗?要么道德高尚,要么道德卑劣吗?2、从“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谈起——清政府腐朽而中国人民是英雄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怎样形成的?从“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谈起:1、原始的机制——生存的需要与处境(烤红薯的小男孩)2、精神的作用——从“毛泽东背叛父亲”看精神的力量3、教育的前提——从“天就是工加上人”看其与认知水平的关系从心理发展看中学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1、认知——贴身的关注——进入思想;2、振荡——激烈的冲突——进入情感;3、智慧——理性的思考——进入价值。
(南宫出塞为什么这么悲伤?/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四、唯物史观是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灵魂1、如何评价义和团——辩证矛盾的理解更符合事实2、“黑人兄弟的遭遇”——历史的不幸与矛盾运动3、“抗美援朝合法吗”——情感的历史要用理性来解决4、“如果当时不饿死这么多人……”——事实与逻辑的回答5、“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吗?”——价值的历史6、“应当学习希特勒吗?”——回复人的历史五、坚持唯物史观——检讨我们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于文明史观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取向(生产力、阶级斗争、意识形态)2、关于阶级关系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取向(对立统一、进步与反动、恶的动力)3、关于关于民族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取向(本民族和他民族的评价)4、关于国际关系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取向(人类和国家、国际主义)5、关于人物评价问题中的情感态度价取向(要么是神,要么是鬼吗)六、中学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一个有待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化的目标由于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这两方面在中学各课程中具有共性,以下只列出与学习历史内容有关的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中的“传道”,就是要求老师要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一、中学历史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现状我认为从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现状来看,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历史课堂上呈现的单调的知识灌输,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枯燥的说教或者是难以理解的史料堆积,缺乏理想和激情。
学生上历史课只是被动的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死板硬套的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
这种尴尬境地的造成在于历史的教育功能的弱化,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缺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视。
二、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的丰富了。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
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在其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就表明了历史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
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过程又与认知过程、意志
过程相统一于历史教学过程之
中,形成了晓之以理,动之以
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教
育全过程。 h
8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 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 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 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
情感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不可 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应的功 能如下:
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
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 价值的存在。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
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
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
判断评价之中。 h
25
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 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 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 立。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从体验深 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 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 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 发展过程中最重要要的一环。
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由于它难以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
会被遗忘,所以,他大力提倡在教 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 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历史
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范畴做了明确的规定:
h
13
①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 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 情感。
②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③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 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h
14
④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
⑤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历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不仅是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记载与回顾,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从时间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热情、积极性等情感方面的倾向。
价值观则是个体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人生追求。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累的过程。
历史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当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当我们知晓郑和下西洋展现出的强大国力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当我们铭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内心深处必然会涌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会激励学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同时,历史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进步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古代的农民起义到近代的工人运动,从改革家的变法图强到革命者的推翻旧制,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都反映了人民对于公平、正义、自由的追求。
这会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者,历史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
历史是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共同书写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文明的发展历程,了解到它们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体系等。
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文化偏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呢?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摘要: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政治思想认知的培养,代之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教师思索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由心理学研究可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
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
所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哪些规定呢?具体的规定有:(1)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
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强化民主与法制的意识;(5)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历史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规定究竟怎样落实?我们可从人的情感认知
规律方面去考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
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可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顺序去设计教学。
(一)以知识激起情——形成学生的外部情感体验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的感悟与启示;或对某些具有情感教育因素的历史感知;或通过教师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
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暂时的、肤浅的,其表情行为上的喜怒哀乐及言语上的赞同、惋惜和反对,也往往不固定,转瞬即逝。
(二)以情串起知识——确立学生内部的情感态度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
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接受”情感水平层次,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
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在“接受”这一水平层次,学生所实现的情感目标是属于低级水平,只要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表示接受或认可,并呈现外部表情和行为的变化,就达到这一水平层次的要求。
“接受”是情感教育目标的初级水平层次。
(三)情识交融成“道”——建构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
但由于情感体验与态度,都带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也始终表现出个人的特征。
因此,价值观又具有鲜明的性格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既是情感、态度、意志和个性形成发展过程的终极结果;也是历史“育人”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
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个别历史人物的渲染,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
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
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设想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历史教师对此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
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有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先从“接受”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出发,教师应选择典型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创造浓厚的情感教育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刺激,产生满意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再从“确信”这一情感水平层次考虑,通过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对爱国、爱国者和爱国主义的范畴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到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凝聚的对自己民族和国家一种最无私,最纯洁、最深厚的感情,以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正
确态度,即爱国主义情感的倾向性,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最后只有达到“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即学生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朴素的爱,升华至爱国主义价值观层面的理智的爱,意识,通过移情,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以此作为准则,来分析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判断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此作为规范,来指导反省自己言行举止和所做所为,才能真正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
参考资料:
1、《新课程新理念》陈东旭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3。
2、《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6。
3、历史课程标准
4、人教版教学参考书(教育部,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