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

合集下载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3功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3功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1.3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了解功的单位。

2.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提升重物做的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

3. 功与能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功与能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2. 概念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功的定义,强调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W。

3. 公式讲解:教师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让学生了解功的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提升重物做的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

5. 功与能量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解释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状态。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1.3 功概念: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W。

公式:W=FS单位:焦耳(J)应用:计算提升重物做的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运动员举重:体重600N,举高2m;(2)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受到摩擦力f=10N,移动距离s=5m;(3)起重机提升货物,货物重G=1000N,提升高度h=10m。

答案:(1)W=600N×2m=1200J;(2)W=fs=10N×5m=50J;(3)W=Gh=1000N×10m=10000J。

功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

功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

课题11-3功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探究什么是物理学中的功,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知道功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能根据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会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体会到简单机械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能从功的角度理解使用简单机械“省力〞和“省距离〞之间的辨证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难点: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斜面、小车、整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过程互动与反应第一课时:功的根底知识一、课题引入1 .回忆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不能省力,但也没有多移动距离.2 .分析杠杆省力与省距离之间的关系.3 .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二、探究斜面1 .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2 .提出问题:⑴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解决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小车及祛码的重力、匀速拉动小车时的拉力、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⑵拉动小车时要注意什么?请学生答复.由学生先讨论再答复.3.请同学们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测量次数F/N s/m G/N h/m Fs/(N m)Gh/(N ' m)⑴⑵⑶4 .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纪录在表格中.5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三、关于功的概念1 .进一步分析实验结论, 得出:不考虑摩擦等阻力影响,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2 .指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物理学中称为机械功,简称功.3 .功的计算公式:W=Fs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4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符号:J1J=1N • m功的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科学中的奉献而命名的.5 .提出1J的功有多大?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四、总结本课时内容,课堂练习:例1.如图,李萍同学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推上同一高度,那么李萍做功〔〕A.沿AD推力做功较多B.沿BD推力做功较多C.沿CD推力做功较多D.沿AD、BD、CD推力做功一样多例2.如下图,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五、作业:课本P34 ⑴⑵⑶课课练习题结论:Fs与Gh近似相等; Fs略大于Gh.让学生利用功的公式进行推导,并对相应的物理量进行估算.第二课时:功的知识稳固、习题课一、回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请学生答复.二、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1 .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物体要受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2 .强调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3 .例举以下三种情况,判断对物体有没有做功:①物体受力的作用,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一定距离;②物体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③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始终垂直.三、识别物体是否做功例1.以下实际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A.人肩上扛着重物,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B.举重运发动将杠铃举在头顶稳稳地停留3s的过程中C.人手提着重物,在斜坡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D.人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了10 m的过程中例2.观察图片,判断以下几种情况是否对物体做了功?⑴司机用力推汽车,但汽车纹丝不动;⑵足球在草地上滚了一段距离;⑶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⑷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请学生答复,并说明理由.答案:C⑴没有⑵没有⑶没有⑷做功四、关于功的计算1 .讲解课本上的例题2 .重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作用时,由A移动到B,又移动到C,如下图.AB段较粗糙,BC段较光滑,且BC= 2 AB.设拉力F在A- B的过程中做功W,在BB. W: W= 1C. Wi: W= 2 答案:DA B C D 请学生分析:水桶受力、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并计算出功的大小.答案:B强调功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一C的过程中做功A. W: W= l W,那么关于lW、W大小关系正确的选项是〔答案:AD.少条件,不好判断大小关系、估算及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例题:大伟同学用一个距离手从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他至少做了多少功?A . 200J B. 300J3m高的定滑轮拉住重100N的物体,4m,如下图,假设不计绳重和摩擦,〔〕C. 400JD. 500J答案:B复习回忆有关压强、压力的概念.例3.在以下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四、课堂综合练习1.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那么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约为〔〕A. 0J B . 400J C. 2000J D . 2400J2. 一个体重为500N的同学骑自行车上学, 在水平路面上以4m/s的速度匀速行驶,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自行车净重200N 答案:⑴7X 104Pa ⑵7.2X 104J⑵该同学骑车沿直线匀速行驶10min做了多少功?五、作业:课课练。

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1.3、功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1.3、功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规律。
2.方法目标:使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问题探究;
(2)变力做功的计算:通过微元法,将变力分解为无数个恒力,求和得到总功。
3.功与能的关系:介绍能量守恒定律,使学生理解功与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涉及功的计算?
(2)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恒力做功与变力做功在计算方法上有何区别?
4.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各种与功相关的现象,如工人搬运货物、学生使用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现象中,有哪些是涉及功的?功是如何产生的?”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本章节将注重以下方面的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3.同伴评价: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法。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3功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3功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3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3节,主要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变化,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称为功。

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受到力作用时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受到力作用时的能量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功的应用,提高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例子,如推车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变化,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称为功。

3.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物体受到力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有关功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6. 功的应用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受到力作用时的能量变化。

7. 作业布置:布置几个有关功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3 功定义:力对物体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的变化,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称为功。

计算公式:功 = 力× 位移× cosθ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受到力作用时的能量变化。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new)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new)

三、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探究斜面活动,体会力和距离的关系,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

②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对1J的功大约有多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③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根据物理实验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实验探究【教学媒体】斜面、小车、直尺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2、将一油桶直接搬到车里和利用一个斜面将油桶滚到车里有什么区别?3、力与物体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

4、功的公式是,单位是: ,在物理学中功的单位有一专门的名称叫做,符号: ,1J= N•/m。

5、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1) ;(2)。

二、新课讲解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节课对不同简单机械的研究,谁能说说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与使用笤帚扫地的优缺点吗?学生思考并回答: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让我们以斜面为例进行深入探究活动11。

5:探究斜面实验前先请学生通过讨论弄清4个问题:①探究活动中要选用哪些实验器材:。

②具体如何操作?③需要记录哪些数据?④一组数据能说明问题吗?该怎么办?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请将数据填入下表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1、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就是机械功,简称功,由实验可见,利用斜面做的功FS和不用任何机械直接对物体做的功Gh相等(摩擦忽略不计),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功的公式:在物理学中,用表示功,用表示力,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距离的单位是,则功的单位是,但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符号,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科学的贡献而命名的(介绍焦耳的生平事迹)1J= N•/m,说说 1J的物理意义是。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机械能》,第一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理解功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能运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难点:变力做功的计算,功的性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课件。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工人推车、学生爬楼梯等实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做功时,物体受到了哪些力?这些力对物体做了什么?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介绍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变力做功的计算。

(4)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与能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一同学提着书包从一楼走到三楼。

(2)一同学用10N的力推一辆小车,小车沿水平方向移动了5米。

(3)斜面高1米,一物体从斜面底部沿斜面向上移动了2米。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 一同学提着书包从一楼走到三楼。

② 一同学用10N的力推一辆小车,小车沿水平方向移动了5米。

③ 斜面高1米,一物体从斜面底部沿斜面向上移动了2米。

① 抬起一本书。

② 拉开一扇门。

2. 答案(1)① 300J ② 50J ③ 20J(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功与能的关系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了解功率的概念,学会计算功率。

(2)研究物体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功的计算方法。

(3)探讨机械效率与功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的教学。

2. 变力做功的计算。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3节 功 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3节 功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第3节功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刻苦专研的学习品德。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斜面、钩码、小车、直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那么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引入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那么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探究11.3 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多媒体实验装置)指导学生测量拉力F、小车通过的距离S、小车和砝码所受的重力G、上升的高度h,将数据填入表格:实验交流方法和结果分组实验多媒体表格测量次数F/N S/m G/N H/mFs/(N*m)Gh/(N*m) ①②③讲解(1)议一议:分析、比较表中的实验数据,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利用斜面完成同样的任务,F<Gs>h 但Fs 和Gh近似相等。

归纳做功的计算公式多媒体演示并小结归纳(1)物理学中规定:(1)定义:机械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机械功简称功。

(2)公式:机械功=力*距离W=Fs(3)单位:焦耳(J)1 J=1 Nm讨论归纳记忆估算对物理书本、人上楼等现象的做功大小归纳(2)做功的必要条件:1.物体受力的作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讲解(2)下列现象做功了吗?1.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功》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新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三节《功》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课题第一课时:功课型:新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教具学具挂图、小黑板等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导入新课1.提问: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用扫帚扫地省力吗?省距离吗?2.师: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斜面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

填入P14的表格。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

(两次)引导学生分析P14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认识功独立思考观察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让学生观察P15的图片,思考﹕谁做功了?为什么?谁没有做功?为什么?1、学习功的计算公式W=FS强调﹕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自学例题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解﹕W=FS=Gh=mgh=10kg×9.8N/kg ×3m=294J答﹕陈杰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集体订正。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3功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3功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1.3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第3节“功”。

本节课主要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公式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指出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即力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s,其中 W 表示功,F表示力,s 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焦耳(J),并给出焦耳的定义。

4. 功的应用: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提升问题、水泵抽水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单位,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2. 能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实际问题中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测量工具(如卷尺、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斜面上的物体提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力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功的定义:力使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所做的功,强调力和移动距离的方向关系。

3. 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 = F·s,讲解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4. 讲解功的单位:焦耳(J),介绍焦耳的定义。

5. 应用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6. 课堂小结:强调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力和移动距离的方向关系。

7. 布置作业:给出几个有关功的计算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1)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 F = 10N,移动了 5m,求这个力做的功。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机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各自的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

培养学生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三,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鸡蛋四,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便向学生播放关于盘山公路,供轮椅通行的斜坡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这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给学生举例进一步引入课题,当我们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时,因为我们用了力,我们说自己在“工作“。

然而在物理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概念“功”的导入。

(体现重点)当你举高物体时,你就应用储存在体内的化学能,使物体的位置升高了。

在物理学中,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举起相同的高度,物体的重力越大,举起它所需要的力也就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对于同样重的物体,举起的高度越大,力做的功也就越多。

那么“什么是功?”在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3功 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3功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11-3《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国际单位,对1J的功大约有多大有一定感性的认识。

(2)、知道物体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能根据物体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理解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根据物理实验事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刻苦专研的学习品德。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知道并理解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功的单位及物理意义,能利用公式计算功。

三、教学难点正确利用做功的俩个必要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四、教学实验器材电子白板、多媒体电脑、自制PPT、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五、教学过程(2)足球在草地上滚了一段距离;(3)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4)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例2.在下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三、关于功的计算例题:小明同学将质量为10kg的水桶从离井口3m深处提到井口(如图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对水桶做了多少功?解:小明对水桶的拉力F=G=mg=10kg×10N/kg=100N桶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3m根据功的公式,小明对水桶做的功:W=FS=100N ×3m=300J课堂练习:一个质量为80g的皮球从高处下落了5米,重力对他做了多少功?四、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1.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

请学生分析:水桶受力、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功的大小强调功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点。

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教案

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教案

教案:物理九年级苏科版11.3《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1.3节《功》。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具体内容如下:1. 功的概念:通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来引入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1J等于1N·m。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功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推力对物体做了什么。

2. 概念讲解:通过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功的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进行计算,巩固对功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5. 单位讲解:讲解功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焦耳进行功的计算。

6. 实际问题解决:讲解一道有关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功的概念:力× 距离功的计算方法:W = F × s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各题:(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移动了10m,推力为5N,求推力做的功。

答案:(1)W = 10N × 5m = 50J(2)W = 5N × 10m = 50J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了15m,拉力为10N,求拉力做的功。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功》。

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掌握功与能的关系,理解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与能的关系。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电子秤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学生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使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3. 例题讲解: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讲解计算公式:功 = 力× 路程× cosθ。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常见情况下的功,巩固计算方法。

5. 讲解功的性质,阐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介绍功与能的关系。

6. 拓展延伸: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3. 功的性质:能量转化的量度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上楼。

(2)一辆自行车在平地上行驶。

答案:见附录。

2. 拓展题目:讨论物体做功与内能的改变,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功的性质和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功与能的转化现象。

附录:作业答案1. (1)提桶水上楼的功:W = F × h = m × g × h,其中m为桶水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楼层高度。

物理:11.3《功》教案1(苏科版九年级上).doc

物理:11.3《功》教案1(苏科版九年级上).doc

功复习提纲一、功: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

(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二、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3、应用:斜面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

三、机械效率: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 有用= Gh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 额= W 总-W 有用=G 动h (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 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 总=W 有用+W 额=FS= W 有用/η斜面:W 总= fL+Gh=FL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苏科版九上《功》word教案

苏科版九上《功》word教案

第三节:功【目标】(1)通过探究斜面知道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进而认识功的概念。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3)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国际单位及物理意义,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利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1】 什么是功〖活动〗探究斜面〖提醒〗实验中应 拉动小车,且应使拉力的方向与斜面 。

〖方案〗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讨论〗分析、比较表格中的实验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总结〗温馨提示:1.使用W =FS 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做功的多少只由W =FS 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感知〗(1)1N 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 的距离,力所做的功为1J 。

(2)从地上捡起一个鸡蛋并缓缓举过头顶,对鸡蛋所做的功大约是1J 。

(3)缓慢地将两个鸡蛋托起1m 的高度,所做的功大约为1J 。

【要点2】 做功了吗〖探究〗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 〖总结〗〖讨论〗课本第15页图11-30〖思考〗小明沿楼梯,将重物从一楼提到二楼,问在此过程中小明有没有对重物做功?【要点3】 功的计算〖例题〗1. 课本第16页:例题2. 一个人用50N 的力沿水平方向匀速推一辆重200N 的车前进2m ,求这个人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例1〗一起重机将重为1.2×104N的钢材竖直匀速提升3m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5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钢材做的功为J。

〖例2〗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例3〗晓亮同学从地面走上10m高的四楼教室,估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为()A. 500WB. 500JC. 5000WD. 5000J〖例4〗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1.3功教案苏科版

三、功【讲课目标】1.知道功的看法;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需条件;3.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活动过程】活动一:剖析杠杆、滑轮(组)的优弊端用动滑轮提物体可以省一半力,与此同时,手提绳索的自由端挪动的距离与物体上涨距离是什么关系?这说明动滑轮是省距离还是费距离的呢?用筷子夹菜时,手指只要挪动很小的一段距离,筷尖就能挪动很长的距离,这说明筷子这类杠杆是省距离的,与此同时,你能判断筷子是省力还是费力吗?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简单机械呢?这类关系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活动二:研究斜面信息快递:与杠杆、滑轮相同,斜面也是简单机械的一种,大桥的引桥、卡车装货(以以以下图)的跳板都可以看作斜面。

由活动一,我们知道了杠杆、滑轮、滑轮组在省力或省距离的长处的同时,都同时存在着弊端。

现以斜面为研究对象,用实验研究其使用特色。

在斜面上放一小车,车上放不一样样数目的砝码,沿斜面方向拉动小车,测出拉力大小 F、小车经过的距离 s、小车及砝码总的重力 G,小车上涨的高度 h,并填入下表:序号F/N s/m G/N h/m FS/(N·m) Gh/(N·m)123( 1)比较F 与、s与h的关系,你可以发现斜面有哪些使用特色?G(2)比较每次FS与Gh的关系,看有什么发现。

听小组剖析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简单机械;听小组总结实验发现的规律。

活动三:了解功的看法阅读课本P15,认识功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单位符号及单位的物理意义。

读懂记后,脱离课本与同小组同学互相问答。

①功的看法:②功的公式:③功的单位:符号④你能说出1J 的功有多大吗?阅读 P15 第二大段落:做功了吗?完成以下问题⑴做功的两个必需条件:一是,二是。

请指出以下几种状况中,人做功了吗?为何?(a)女孩将一箱报刊搬起来(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进(c)固然司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汽车还是岿然不动(d)运动员踢了足球一下,球在草地上转动了一段距离活动四:计看作功小杰将 5kg 的水桶从离井口4m处提出,后又水平挪动了2m。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3功功的基础知识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1.3功功的基础知识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11.3功功的基础知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第3节“功功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 W,单位是焦耳(J)。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 F 是力,s 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 是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分类:正功和负功。

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做正功;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做负功。

4.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一个物体对外做功,等于它能量的减少;物体受到外力做功,等于它能量的增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日常生活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通过PPT展示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本质。

3.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公式的应用。

4. 讲解功的分类:正功和负功,让学生明白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关系对功的影响。

5. 讲解功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1.3 功功的基础知识一、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 W,单位是焦耳(J)。

二、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三、功的分类正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负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四、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该力做的功。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11.3功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11.3功

功一、学习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内容问题1.物理学中什么叫做功?2.力对物体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3.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4.如何计算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一)、潜伏训练1、如图1,小丽用10N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请画出手对水桶的力的示意图。

2、重为30N的铅球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2,请画出铅球运动过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3、用力向右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二)精讲释疑1、功的定义:小车在向右的推力作用下向右运动,说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成效,此时力对物体做了功;物体在叉车向上的托力作用下,被举高,托力对物体做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功。

(试分析图1、图2中的提力和重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交流)分析甲、乙、丙图三种做功的情形,是什么力对物体做功?他们做功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做功的必要因素:(1)、__作用在物体上的力_,(2)、__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___。

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3、根据做功的必要因素,归纳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演技大比拼)(1)有力无距例如:推而不动(2)有距无力例如:人对飞在空中的球(3)力距垂直例如:提水而走学生活动:1)、举重过程中,何时做功?何时不做功?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4、功的计算(控制变量法)图例分析:1、比较甲、乙,移动距离相同时,拉力越大,__乙__图拉力做的功多;比较甲、丙,拉力大小相同时,移动的距离越大,丙_图拉力做的功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3 功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什么是物理学中的功,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知道功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能根据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用公式计算功的大小。

体会到简单机械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能从功的角度理解使用简单机械“省力”和“省距离”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难点: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斜面、小车、砝码、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
第一课时:功的基础知识
一、课题引入
1.回顾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要费距离;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不能省力,但也没有多移动距离。

2.分析杠杆省力与省距离之间的关系。

3.提出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二、探究斜面
1.介绍所要探究的斜面的实验装置,并装配好。

2.提出问题:
⑴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解决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
(小车及砝码的重力、匀速拉动小车时的拉力、斜面的长度、斜面的高度)
⑵拉动小车时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回答。

由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3.请同学们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测量次数F/N s/m G/N h/m Fs/(N·m) Gh/(N·m) ⑴


4.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纪录在表格中。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关于功的概念
1.进一步分析实验结论,得出:不考虑摩擦等阻力影响,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指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物理学中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3.功的计算公式:W=Fs
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符号:J
1J=1N·m
功的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科学中的贡献而命名的。

5.提出1J的功有多大?
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

四、总结本课时内容,课堂练习:
例1. 如图,李萍同学将同一物体分别沿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推上同一高度,则李萍做功()
A.沿AD推力做功较多
B.沿BD推力做功较多
C.沿CD推力做功较多
D.沿AD、BD、CD推力做功一样多
例2.如图所示,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
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
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五、作业:
课本P34⑴⑵⑶
课课练习题结论:Fs与Gh近似相等;Fs略大于Gh。

让学生利用功的公式进行推导,并对相应的物理量进行估算。

第二课时:功的知识巩固、习题课
一、回顾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请学生回答。

二、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物体要受力的作用,二是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2.强调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3.例举下列三种情况,判断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①物体受力的作用,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一定距离;
②物体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③物体受到的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始终垂直。

三、识别物体是否做功
例1.下列实际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人肩上扛着重物,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
B. 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在头顶稳稳地停留3s的过程中
C.人手提着重物,在斜坡上匀速前进了一段距离
D. 人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了10 m的过程中
例2.观察图片,判断下列几种情况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⑴司机用力推汽车,但汽车纹丝不动;
⑵足球在草地上滚了一段距离;
⑶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⑷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请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案:C
⑴没有
⑵没有
⑶没有
⑷做功
例3.在下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四、关于功的计算
1.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2.重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作用时,由A移动到B,又移动到C,如图所示。

已知AB段较粗糙,BC段较
光滑,且BC= 2AB。

设拉力F在A→B的过程中做功W1,在B →C的过程中做功W2,则关于W1、W2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l:l
B.W1:W2=1:2
C. W1:W2=2:1
D.少条件,不好判断大小关系
三、估算及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例题:大伟同学用一个距离手3m高的定滑轮拉住重100N的物体,从滑轮正下方沿水平方向移动4m,如图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他至少做了多少功? ( )
A.200J B.300J C.400J D.500J
四、课堂综合练习
1.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约为()
A.0J B.400J C.2000J D.2400J
2.一个体重为500N的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在水平路面上以4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自行车净重200N 答案:D
请学生分析:水桶受力、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功的大小。

答案:B
强调功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答案:A
答案:B
复习回忆有关压强、压力的概念。

答案:⑴7×104Pa
⑵7.2×104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