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雪》

合集下载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看雪》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情感的感知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课文《看雪》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2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和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鼓励思考与表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写作和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3.1 教学步骤导入:引入课文《看雪》,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内容分析: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观点。

讨论与分享: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2 活动设计引入活动:通过展示雪的图片或播放雪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活动:设计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内容分析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观点。

写作练习活动: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回答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来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2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反馈,指出正确的观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小组讨论中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看雪》一文,理解作者对雪的描绘和感受,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看雪》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 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4. 写作练习:以“雪”为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课文《看雪》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雪的描绘和感受。

3. 分析与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5.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雪”为主题,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看雪》的原文。

2. 与“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应保持安静,有利于学生阅读和思考。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座位舒适,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共需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看雪》,分析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 第二课时:讨论课文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进行写作练习。

九、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作家或画家,分享他们对于“雪”的创作经验和感受。

《看雪》教案设计

《看雪》教案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 、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
课堂氛围与互动
教师是否能够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 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 讨论。
作业与反馈
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有针对性 ,是否能够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 和指导。
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学生表现,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辅 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 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展示与雪相关的图片 、图表等视觉资料,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
实验演示
通过简单的实验或演示, 让学生观察雪的形成、特 点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 解。
讲解与讨论
结合实例详细讲解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 交流,促进知识的消化和 吸收。
04
学生活动安排
小组讨论与交流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 人,围绕《看雪》的主题和情节 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
文。
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 人物性格、行为动机及其与主题的 关系。
主题思想阐释
讲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 学生思考课文传递的深层含义和价 值观。
难点问题探讨
01
02
03
地域文化差异
讨论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对 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中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通过描述或展示与雪相关的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导 入做铺垫。
问题导入
提出与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新课导入技巧
衔接导入
回顾之前学过的与雪相关的知识,自 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悬念导入
通过讲述与雪相关的有趣故事或现象 ,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看雪》 教案

《看雪》 教案

《看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雪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雪的喜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描述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情感。

3. 课堂讨论:(1)讨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体验。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雪的景象,写一段描述雪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描述雪的特点,分享自己对雪的感受。

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看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看雪》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培养其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精神,增强对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看雪》诗中的意象,欣赏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录入自己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对自然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句子卡片、雪花模型、雪的相关图片、电脑、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被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需要提前阅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雪花飘落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看到雪花时的感受和情绪,为本节课的主题做一个铺垫。

2.呈现与讨论(10分钟):教师将《看雪》的诗歌内容展示在课件上,并给出一些关键词,如“神秘、纯洁、寂静、悲哀”,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表达。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开启对诗歌的初步畅想。

然后,教师给出一些照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表达对雪的感受和印象。

3.课文解读(15分钟):4.给出任务(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并展示他们对这个关键词的认识和理解。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尽可能多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5.小组汇报(10分钟):教师根据小组的愿望和能力,进行小组的汇报。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评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6.整体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和课后参考阅读。

7.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看雪教案优秀5篇

看雪教案优秀5篇

看雪教案优秀5篇课时篇一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时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看雪》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看雪》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看雪》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看雪》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看雪》,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看雪》,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雪相关的美好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雪的美好记忆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在阅读课文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仍有待改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与雪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雪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看雪》的教学教案设计

《看雪》的教学教案设计

《看雪》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看雪》,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和结构,把握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看雪》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和结构。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雪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看雪》,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和结构。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4. 口语表达:(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描述自己见过的雪景。

(2)教师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给予鼓励和建议。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看雪》的内容,编写一篇小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看雪》,巩固所学内容。

2. 根据课文,为一幅雪景画配文。

3. 收集有关雪的诗歌、故事等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3. 口语表达:评价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意表现。

5.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创新性。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看雪》,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地位,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看雪》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基础。

2. 字词解析:分析《看雪》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文章结构:解析《看雪》的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层次感。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学习《看雪》,使学生了解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成就,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难点:分析《看雪》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进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活背景及其文学成就,为学生学习《看雪》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看雪》,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看雪》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重点解析: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鲁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看雪》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看雪》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看雪》教学案例及反思【思考的问题】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案例描述】“老师,太好了!”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

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

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

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

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

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

”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

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

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

如:问1:我不明白“童年”是什么?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问5: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

《看雪》教学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词和短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示范。

4. 课文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2)教师总结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3.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有何变化?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何保持和发扬?六、教学评价:1. 课文理解测试:通过选择题或填空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口语表达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写作技能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短文,评价他们的写作技能和创造力。

《看雪》集体备课教案

《看雪》集体备课教案

《看雪》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表达细腻的情感描写,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和神奇。

(2)引导学生谈论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 品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描写、抒情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感悟和体会。

5. 拓展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景物。

(2)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评价。

6.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如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气氛、生字词的学习效果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雪》说课稿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雪》说课稿三篇

【导语】《看雪》课⽂蕴含着海峡两岸⼈民期盼祖国统⼀的愿望。

为您整理了《⼩学⼆年级语⽂《看雪》说课稿三篇》,供您参考。

【篇⼀】⼩学⼆年级语⽂《看雪》说课稿 ⼀、教材分析 《看雪》是⼈教版⼆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篇精读课⽂,课⽂共11个⾃然段,讲述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童与祖国⼤陆的⼉童盼望着祖国早⽇统⼀的共同⼼愿。

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标: 认知⽬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课⽂中⽼师和孩⼦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标: 引导学⽣在⾃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的思想感情。

情感⽬标: 1.体会课⽂中⽼师和孩⼦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陆和台湾的⼉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的愿望。

重点:学习⽣字,有感情的朗读课⽂。

难点:在理解课⽂的过程中,体会两岸⼈民盼望祖国统⼀的⼼情。

⼆、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家蒂多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舞。

《语⽂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激发想象能⼒和创造能⼒。

本课,我结合远程教育资源,采⽤情境教学法、语⾔描述法、质疑引探法、先扶后放教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合理的激励和评价,限度的激发学⽣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在“学法”上,我⼀直坚信:授⼈以鱼不如授⼈以渔。

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为主体,让学⽣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通过读读、划划、议议、说说,理解课⽂内容,让学⽣动⼝、动⼿、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教学理念 1、本节课充分利⽤远教资源促使学⽣⾃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了学⽣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2、打破传统农村教师⼀只粉笔、⼀张⿊板的教学模式,合理利⽤远教资源变学⽣被动学习为主动愉悦地学习。

3、本节课突出远程教育的特点。

利⽤远教资源进⾏教学,操作简单、使⽤⽅便、声情并茂的教学形式,即开阔了学⽣视野,⼜丰富了教学活动,从⽽达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看雪》教学反思与评价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反思与评价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一、引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我设计了一堂名为《看雪》的课程来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雪的美丽。

本文将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雪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与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我播放了一段美丽的下雪场景视频,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雪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观察与感受我在教室窗户旁放了一个玻璃板,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雪花。

学生们围绕着玻璃板观察,并用课堂提供的放大镜观察雪花的形状和结构。

在观察的同时,我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你觉得雪花是怎么形成的?”、“雪花有哪些不同的形状?”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雪的形成原理和多样性。

3. 表达与分享学生观察完雪花后,我引导他们以自由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

学生可以写诗、写日记、画画等形式来表达。

在分享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同学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评价,以促进他们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碰撞。

4. 环境保护教育在分享环节后,我与学生们一起讨论雪的美丽是如何受到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提供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展示他们的想法和行动计划。

5.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的最后,我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对课程的评价和改进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评价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对学生观察与表达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他们不仅提高了对雪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也增加了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此外,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教学方法评价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视频播放、观察实践、自由表达和小组讨论等。

《看雪》 教案

《看雪》 教案

《看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细节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2)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场景的雪景,分析其特点及象征意义。

3. 朗读教学法:鼓励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喜爱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教师总结并板书重点生字词。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场景的雪景,分析其特点及象征意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感受雪景的美妙。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优秀12篇《看雪》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

如: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一些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

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

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包括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中国台湾的风景名胜,中国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

再互相交流中国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

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

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雪》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雪》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看雪》课⽂主要写台湾⼩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师给他们讲了⾃⼰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看雪》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看雪》原⽂ 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过春节的时候,孩⼦们在商店的橱窗⾥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那是⽤洁⽩的棉花做成的。

孩⼦们问⽼师:“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点头。

“您是在哪⼉见过的?”孩⼦们惊奇地问。

⽼师说:“⼩时候,在我的故乡。

”她顺⼿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北京离这⼉很远吧?”孩⼦们问。

⽼师说:“不算太远。

”接着她就给孩⼦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洁⽩。

⼩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打雪仗,玩得可⾼兴了! 孩⼦们争着问⽼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望望⼤家,深情地说:“那⾥的⼩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起玩⼉呢!” 【篇⼆】⼩学⼆年级语⽂《看雪》教案 【教学准备】 1、学⽣预习课⽂,划出⽣字。

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乐⽚段。

3、⽣字词卡⽚,课⽂朗读录⾳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复习导⼊ 1、⼤家还记得“识字3”⾥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家听⼀听? 2、谈话:是啊,台湾⾃古以来就是祖国的⼀部分,台湾⼈民本来就和我们是⼀家⼈。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民还很难和祖国⼤陆的亲⼈团聚。

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民远离祖国妈妈的⼼情。

⼆、初读课⽂,学习⽣字 1、⾃读课⽂,划出⽣字,借助拼⾳读准字⾳。

2、⼩组内⾃查:注意读准翘⾆⾳“省、橱、指、仗”和前⿐⾳“毯、银”。

3、课件出⽰“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 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学⽣⾃由读、齐读、指名读。

《看雪》教案范文

《看雪》教案范文

《看雪》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雪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下雪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学生对四季变化的认知。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雪景的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培养学生对雪景的描绘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雪景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景视频或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认知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熟练掌握。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雪景的美。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雪景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家长协助监督,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看雪》,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增强对雪的喜爱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看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联系实际生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提问学生对雪的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见雪的经历。

(2)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引入课文《看雪》。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指导。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全班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关于雪的短文。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展示优秀作品。

5. 情感拓展(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期待。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看雪》的内容和主旨。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期待,感受家庭的温暖。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雪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看雪》阅读教案设计:拓展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看雪》阅读教案设计:拓展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看雪》阅读教案设计:拓展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拓展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熟悉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理解作者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的原因和目的;2.了解中国古代冬季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学影响的重要性;3.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开始课程,首先让学生回忆冬天自己最喜欢的记忆是什么,从而引出冰雪的这个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外面的天气,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冬季,快到了下雪的时候了。

请学生看一下窗外的景象,能不能看到正在下雪的景象。

接下来放一段雪花飘落的古老视频,然后问学生对这场喧闹的,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雪有什么感想,从而引出《看雪》这首古诗的主题。

2.文本呈现给学生展示《看雪》这首古诗,让学生首先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指出作者在运用什么样的韵律和格律来表达情感。

此外,通过注解,让学生了解一些生僻的汉字和词语的含义,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文本分析阅读诗歌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和用意。

可以以以下问题引领学生讨论:· 作者在写这首诗时有什么情感表达?是忧伤?是喜悦?还是其他的情感?· 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些比喻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首诗没有比喻,只是平铺直叙的描述雪的样子,会不会淡薄了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诗歌中运用比喻和抒情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欣赏古代汉语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4.文化知识通过学生讨论中的某些关键词,比如瑞雪、元旦等,逐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冬季的习俗和风物,以及这些风俗习惯如何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在此基础上,反思学生们自己在冬季的习俗和文化,让他们了解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和时代特征。

5.书法练习阅读完一首古诗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书写这首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书法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
雪》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教《看雪》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唐佑英
【思考的问题】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
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案例描述】
“老师,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
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
抖擞地走上讲台。

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
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

以怎样的教学方式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

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
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

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

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

我接着说“请你
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
学习。

”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
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
欢的记号。

”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
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
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
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
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
式来质疑。

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

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
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

如:
问1:我不明白“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
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
哪儿呀?
问5: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
他们打分。

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
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在这一过
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
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我建议同
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

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

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
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

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

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

”说时,
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
重其事。

(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
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
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

你看,课
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

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
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

(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

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
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
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

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
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

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
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

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
国有关系的。

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台湾回归
祖国;课文中写到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
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

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
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
了掌声。

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
7岁孩子之口。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
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课程专
家们说的“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
无数无数。

有的说:“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
丽风景。

”有的说:“我愿让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

”有的说:“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
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台湾去旅游啦!”……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
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
交流。

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
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老师,我想说!”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
动不已。

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
发现,会表达。

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
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
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而语文
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
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
的课程意识。

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
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
课程资源。

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
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
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
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

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
放手,更不会放手。

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
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

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
者形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
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
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
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

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
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

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
中最响亮的声音。

请你坚信,你的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请
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